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四日(二) 于无佛法世界住持庄严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四日(二) 于无佛法世界住持庄严 菩萨第四种正修行——“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我们昨天把菩萨的第四种正行做了一点点提示,今天看看能不能再从其他一些角度有个提示。 “彼于十方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怎么来住持佛法,怎么来庄严这个世间呢?对所谓的正修行,一定要反复去认知它,这个“正”,唯佛所成就的法与法则,唯佛所成就的果地之觉,其他菩萨声闻独觉等在此处不能说正修。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个住持庄严佛法就是于无三宝处。我们经常会听到人说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我们汉地的佛教出现了断层,很多人就很灰暗,尤其僧法出现了戒律的松散、次序的迷失,或者说人的这种业力的炽盛。实际我们若真观察到这一点了,有这个观察能力的人应该去作为的,作为什么呢?你观察到哪个地方不足,你就去行为那个东西,这样无疑是世间之所需、佛法之所需、僧法之所需,那佛法就不愁不兴盛、不利益世间、不能住世。往往我们在这个地方有一种灰暗与随波逐流的心理,随波逐流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这一条正修行亦复如是,希望我们什么呢?——在无佛法的世界来住持庄严世间。要是有佛法,有佛陀、其他的善知识在传播与守护,也可能你做也行不做也行,但在这些有断层、无有佛法的国度中,以这种住持庄严的需求来说,我们的作为是世间的需求,所以“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往生于无佛法的世界,这是正修行。 一般我们学菩萨戒说要远离恶事,远离八难,远离无佛国土,此处怎么说“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生于无佛法的世界呢?这个地方就提出来了——依佛心来庄严世间,依佛果来回施有情,利益有情,这是此正修行所守护。所以我们看到菩萨的四种修持,莫不是依佛果来弘传于世间,和盘托出,自他享用,若自己,若与有缘,来共享佛果, 这个“共享佛果”是特别重要的。很多人认为我念佛需要谦虚,说自己业障很深,实际这都不是念佛人的事情。你业障深也好,浅也好,这不是念佛人应该提及的事情,念佛就应该赞佛的功德,就应该忆佛的功德。而不是说你业障多深、他业障多深、这个时代业障有多深,这都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我们应该关注的就是佛的功德、佛的作为、佛的不可思议的善巧,应该随顺他的果地的觉悟、果地的愿望、果地的成就来审视印契自心、自己的作为。这样我们就能在忆佛念佛中摈弃自己无始以来的见闻觉知的纠缠与执著,使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的沉淀洗涤一尽,就是说散坏一切业力,闭塞恶道,通达善趣,成就无上觉。这就是随佛觉而觉于佛,这样是一个极殊胜又直接的一个教法,这个教法之稀有就稀有在果地觉因地心。 这个“住持庄严”,就是运用果地觉因地心,来作为一切行人的最初方便。那我们作为一个行持者,无始以来的业力都摈弃于脑后了,你顾不得自己的丑陋与善恶,顾不得这个了,只是在忆佛念佛中去相续,这样悄悄地就站起来一个伟人,这个伟人是什么呢?——就是念佛者,就是大势至,就是文殊大智者。 你说我们对自己过去业力的回忆与忏悔不是很好嘛?因为在业力的这个沼泽地、这个泥潭,你盘旋得越久,那就陷得越深。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道德日下的减劫时代,我们在这里面越去搜索、越去纠缠,就越混乱不堪、污浊不堪。很多人忏悔一段时间以后就变成两种极端——要么就感觉自己从业力里走不出来,要么就在人面前表现自己是个修行人,为什么呢?行了忏法。我遇见过几个用了几年忏悔的人,不敢说什么过失好坏,只能说染著了更多的我执,更多变异的尘垢、改装的尘垢依附在他们的生命与意识中。而这个忆佛念佛就从缘起上直接让我们超越九界,九界善恶非是汝之所思,不需要你思维它,这样我们就有一个极殊胜的方便——就是忆佛念佛,其作为、意识、缘起都很简单直指,任何繁琐多余的包装一概去掉了,直指究竟心地,即一切众生的本具德相。 因为我们真是没办法一点一滴地去认知自己本具的德相,或者说一切众生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这样一个真如心性或者真如心智,我们无从认起。我们见闻觉知的习惯基本上一举手一投足就是自业他业,就是见闻觉知的习惯的积累,别无他物,那你怎么来超越呢?这无量无边无始以来的累积,这些业有多深呢?我们是很难思维的。释迦文佛举了一个例子——他在因地有一劫中,仅做纯白毛狗的尸骨堆起来,就象须弥山一样高,不要说其他杂类生命。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意识的主体相续都不是一劫两劫千百万劫了,我们用一个“无始”来讲,无始以来,就是不可称计。为什么说在六道中我们不可择取呢?因为无始以来我们轮回的业力的交织,你很难把握哪个交织点会在某个时间成熟,你把握不了,不能超越,那么就不知道这个无始以来的业的纠缠与牵制会把你牵制到哪一个道上去?那么念佛法门在这个繁杂的无始以来的业相中给我们下了一个重手,说——你摈弃它,不要去思维它,你就念佛忆佛,在这个简单与究竟的直指上用功夫,在这个彻底处、根本处用功夫,无始以来无尽的杂缘与作为我们一时摈弃,借着佛愿,借着佛力,借着阿弥陀佛的接引、释迦文佛的推荐这个力量,摈弃它,要不然我们一生多生根本纠缠不清。 许许多多有宿命的菩萨们,一旦观察到他们宿世一生一生的轮回,都会产生极大的惊慌,所以说许多阿罗汉、大成就者在证得三明之时,观察自己观察他人八万大劫生生世世的轮回,乃至以天眼照见未来八万大劫生命之相续,多生怖畏,多怖畏轮回之苦、轮回之业力的交织,这个交织是不可自制的。要是我们有天眼与宿命,可能我们现在这些所谓的学佛者,就不会这样从容地去造业,这么从容地面对着轮回,这么有耐力地面对这些苦的折磨。 很多人说我们身上怎么有很多双重人格、多重性的性格?有的人会某个阶段表现得很愚痴很固执,突然有某个阶段变得很灵动很善巧,有些阶段他又变得很人性,有时候真是变得很粗糙,有时候很凶残,有时候又很调柔,有时候又象一个智者、一个哲人,这就是无始以来在我们的生命意识(潜意识、表层意识)中、习惯中打下了太多的烙印,这个烙印我们一时总结不出来,因为我们不是明白人,没有力量去看到过去的生生世世。即使这些阿罗汉们能看到八万大劫,世尊在很多经典上还称他们弱智,而我们不要说八万大劫,谁能看一劫?能看十生、百生?中国藏地很多喇嘛们转世,多的转到二十几世了,一般转到五世、七世、八世、十几世的比较多,他们的转世——一个是他们自身的业与誓愿的相续,再一个就是他们的上师对他们的认定,这两种因缘套定了一个法则,但这并不见得是宿命与天眼的相续。我们不是明白人,因为我们不明白自己也不明白他人的生命,如果再不明白这个时代的共业,那我们基本上是一个彻底的糊涂人。很多糊涂人还继续制造糊涂,继续制造恶业,继续制造迷失,那就继续沉沦。 你说我不制造我干什么呢?因为你不明白你生生世世的过去,更不明白你生生世世的未来会是什么,你也无从明白,所以大家就在这种业力中去寻求一些相似的安慰,满足一些业习上的杂作杂为,果报可想而知的,人人都知道——迷失上加一个加号,再迷失,沉沦以后再加一个加号,再沉沦。那你说他乐于此。那就是愚痴业,因为这么苦、这么难,还要乐于此,那不是很愚痴么? 所以阿弥陀佛这样的教法就把我们无始以来在九界乃至六道,说六道实际是比较好听的,因为可能我们很多人真还没有机会去三圣道徘徊,但此处把三圣道也囊括在里面了,就是不希望我们在不了义的法则上再去浪费这一生宝贵的生命。你说在三圣道中修行还在浪费吗?在弥陀的教法中就算是浪费!你要是得遇了这样一个究竟直指的教法,再去所谓的声闻缘觉菩萨上去修持,那你就是浪费,那你就不是正行者。 这个地方说的就比较重一些,但它的确是负责任的,负什么责任呢?它把这个教法简单化了、直白了,剥掉了这些不了义的伪装或过程。我们在六道无始的的徘徊是无量无边的,你承认不承认不关重要,但是你反思不反思真是很重要,你有没有反思你的生命的价值与趣向,这很重要!很多人不要说反思了,他沉浸在自己的业力,感觉用力还不足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反思的机会。等到痛苦了,所有的作为的功能都开始衰败的时候,开始反省了。衰老了、恶缘炽盛的时候、可能关进监狱里了、或者腿打断了、或者腰折了、或者瘫痪了的时候,就开始反醒自己了,开始回忆自己这一生的作为了。那个时候你要有法则了也可以修行,因为你不得不放弃你世俗的贪婪的作为、或者说你世俗的自由。 但是要是我们在健康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有力的时候、还有机会学习佛法的时候不去学习,不去实践观察,不在究竟的教法上去认真,而在自己的业习上去徘徊,真正业习成熟的时候就由不得你了,那时候欲学则晚了。这个“晚”,就是你用不上力了。很多人经常会这样说,哎呀,这个事情怎么做不成,你看别人那么大的福报,什么都是垂手而得的。他只看到人的果报了,而看不到人的因。作为一个凡夫,就是去求别人的果,而不去求别人的因。很多人看到一些搞企业的人成就了,一些人在官宦的位置上成就了,一些人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上有成就了,有的人修行道德有所成就,去羡慕这个,而不去看他的因地的作为,不去依他的果返照他的因有什么作为,不去这样看,所以就有很多怨气,很多不足,很多自卑,或者很多在此处迷失的一种纠缠,结果浪费了自己大好的人生。因为每一个人的本具与诸佛的本具是没有差别的,但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认知它,没有运用过它,因为你没有机会去认知它。 我们观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庄严,就是以入功德为方便——入佛功德,依佛功德为自功德方便,来作认知对比,来消融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的迷失与业力的贫瘠。因为我们大部分在颠倒与不足的心智中去挣扎、渴望、索取,结果造成了心灵的贫瘠的相续。诸佛如来他们顺着本性具足、本性庄严、本性清静这个顺性的作为,他们圆满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一切处就是自在力、方便力、通变力,饶益有情而无所畏惧。我们若是没有超越九界这样一个彻底的随顺与观察,那难免在这个六道的业中沉沦。 前天我们讲到很多人三恶道尚不愿意出离,况且善道?况且圣道?我们都知道杀盗妄YIN、愚痴固执、破戒、坏人善缘,这都是恶道的作为。财色名食睡,谁都知道这是地狱的根、恶道的根、恶道的作为,但是又有几个不去做呢?为什么你知道还去做呢?——不是真知,是听别人讲这会堕三恶道,你根本不相信,因为你的业还不成熟,你现在在恶道的边缘徘徊而知,撞到苦的时候说真苦,但是有一刹那的善缘护持着你,你感觉到又不苦了,你又继续造恶的东西了,又去在恶的地方徘徊了。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在善恶边缘徘徊的特别多。我们每个人与他人一对比的时候,都有太多的不足,但我们这里面没有任何的埋怨,都是自作自受的。你静静地沉淀下来,看到都在自作着、自受着,那我们下面继续在做,就继续在受。我们若真正认识到自作自受,那埋怨社会、埋怨父母、埋怨亲朋好友周边人的机会就没有了,对自己的作为就负起责任了。恰恰是越愚痴、越固执的人、罪恶越多、痛苦越多的人,埋怨、指责他人、推脱责任的东西越多,反省的机会越少,负起责任的主动性基本上很少见过。 所以观察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人群里,它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法则,令我们只要对自己生起一点点责任感,那就会如实地去实践这个法则。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责任怎么办呢?那我们就结个善缘。这个简单,实际就是摈弃了九界的作为,因为九界的作为太复杂了。这个易行道,易行就易在这个简单的随顺观察、简单的思维、从本净、本源思维。因为佛不过是代表着一切众生的本具,所以从本具处作为缘起,修行易行,直指究达。这样一个依佛果地觉的因地心,其本身殊胜,其结果一定是殊胜的。所以我们要是依正修行来修持,我们这一生很容易能随顺着佛愿,随顺着法性,随顺着自身的究竟意乐,也就是本具的功德,那就容易安住在真正安心的这个事实的利益上来。那么在这样一个分段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使自己宁静下来,安详从容起来,使自己如实起来,使自己那种挣扎的、扭曲的、自我残害的心,真正变得健康,因为具足就健康,因为清净就轻快,因为本来庄严就无所亏欠,就会享受这个人生与依报,而不是在这里面去挣扎——在这本来具有的心地中去再增加一个亏欠的心;在本来清净的心中再去把所谓的心垢去掉;在本来庄严的心中再去修建一些所谓的庄严。不需要。他会宁静地、以休息的心态生活在这个世俗的末端,必然会归向于究竟的清净的国度,乃至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一个必然的趣向。 我们要是不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不是正修行,那没有问题的,好比你说我求福,我求一个什么样的禅定,我求忏悔,我求什么,那么就不是一个正修行。四种菩萨正修行,所有讲法都是依佛的果地觉来展示的,顺性而展示出来的,或者说让我们的意识作为顺性来观察,顺果地觉来观察,或者融入果地觉再观察,融入法性再观察,再去体验,融入诸佛的誓愿再去体会自己的思维愿望,观察自己的愿望,它不断地让我们变换角度。 我们以前的角度就是对自业他业共业的一种纠缠,对自己习惯的一种执著、固执,把自己封在一个很狭隘的圈子里面不能自制,甚至过去生一直这么纠缠不清,这一生还要纠缠,下一生可能还会生生世世去纠缠。而此教法以正修行直指于究竟地,使我们在正行的当下就能了知结果的必然——这个结果一定是佛的果地,它是真实不虚的,何以故呢?你所有的思维言说观察忆念皆是以依佛的果地觉来作为一个入手、随顺、融入的方便,不依第二缘,皆依此唯一因缘。 以前我们提出来唯佛是念,实际说就是唯佛是正念。你念其他的,你观察它的业报一定是其他果报。因为这个心作心是不可思议,在凡夫地即心即是的作为缺乏一个观察的阶段,所以很多人不能承接即心即是,就是印契之刹那成熟,印坏文成,即脱苦海这样一个方便教法了不能得见。那么心作心是有观察的这个过程,好比说我们执著自己的业习时,你看一看心地的承受乃至过程是个什么果报,我们念佛之时,你观察它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缘起、相续过程,即知结果,那我们这样就有一个心作心是的观察过程。所以在净土教法中,我们现在学的二十九种观察,主体运用是心作心是,这个地方有极大的观察的空间,我们可以去对比,这个观察是需要对比的观察,你要不去对比就观察不出来。 实际我们的习气真是不可怕,我们写过它的四个过程——习气;执著,执著也不可怕;迷失,迷失也不可怕;苦业,我们比较怕苦业。一般习惯来了,人都感到很爽,很自得,人在这个地方都很实。执著,有危机感了,人在这个地方就有点虚了,为什么呢?他要执著,就怕脱离习惯。很多人解释自己的习气的时候说,哎呀,我实在改不了,我没法改,习气太厚了。实际这是一种执著,他心发虚,他有怕的东西。那后面肯定是迷失、迷惑,实际迷惑也不可怕,迷惑后面徘徊出来了,这个也不可怕。但是我们最主要怕什么呢?——苦果。这个大家都怕,前面的都不可怕,苦果来了,怕了。很多人被抓起来说后悔了,有的人被枪毙的时候后悔了,有的人被打坏了后悔了,有的人被刀砍了后悔了,因为苦果成熟的时候他后悔了。但在习惯、执著、迷失的地方一般人都不怕,这个地方可以警觉,在哪一处警觉都不晚,那你就可以避免这个苦果,或者说你能觉悟它。没有一个人说我是冲着苦果去的,但你的作为,即你的习惯执著与迷惑这本身就是苦果的一个标志,只要你不觉悟它,苦果是必然的。我们要善于观察对比。 那我们在“心作心是”这个地方忆佛念佛呢?前面说了很多忆佛念佛的方法,我们在忆佛念佛中再看它会是一个什么缘起、过程与结果,不管是顺佛愿顺法性顺我们的意乐,哪怕你短暂的一念。两念都行,一分钟、一秒钟,你去忆佛念佛,你真正地这样作为。 习惯很多,杀盗妄YIN都是习惯,财色名食睡也都是习惯,我们对习惯根本都没有怕的东西,很多人在这里反而有乐与踏实的东西,他说这有乐啊,因为他习惯了,适应了,但后面相续的过程中产生的东西他观察不到,所以说这都是近利,寸光所见,你看到的就是很短浅的东西,你在这个习惯上得到一个安住。很多人在生活自己的空间中一旦习惯了,就感觉到很舒服,这个很舒服之后就开始执著、放逸、强化自我,然后就迷失,迷失痛苦。但是在单单的习惯这个角度上,我们没有什么怕的,这个东西很诱惑人。但是你要是有能看到结果的眼力,深入观察、细致观察你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可能我们在这个地方就会有新的选择了,因为你要是一个智慧者,不说是大智慧,就是这样一个清晰观察的智慧、观察慧,你要是依这样一个对比者,那你对你的生命的选择一定会重新开始。 你要说我就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我就这么个人。那也行,但是我感觉到我们总有一天会觉悟的,因为这是个必然的结果。要是我们在这前三个过程中(习惯、执著、迷惑)不警觉,苦果现前的时候再警觉也是苦果了。实际上我们生命中每一个相续基本上都很苦的,我们没办法去跟这些智者圣者相比,但是好比说你贫瘠的人可以跟那些富有者比,没有权利的人可以跟那些有权利的人,丑陋的人可以跟那些美貌的人比,你作为容易迷失的可以跟那些作为清晰的人比,比一比,实际我们真是……,不说自卑,应该觉悟,应该警觉自己。那你要说我这个都不比了,我不攀比了,我本来具足,那你这个习惯的东西也会散坏。你若真从本来具足的心、平等的心来看,那我们的执著也会散坏。这个对比,不是让我们攀比的,是来让我们用观察的,让我们来择取自己的心理作为。 诸位菩萨,因为我们没有观察的习惯,我们有习惯性的习惯。所谓的习惯就是杀盗妄YIN、贪嗔痴慢疑,这个习惯是很强的。但是观察的习惯,尤其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人的观察力更衰败了。过去中国任何一个中国人出去,什么都能拿得起的,现在也开始分科分类了,慢慢的,观察能力、作为能力都会退失。诸位菩萨应该警觉我们自身的业习、执著与迷惑,起码说在这三个过程还没造成重大恶缘的时候。 现在人一般把死认为是苦果,好比说很多念佛人把临命终时当成苦果,他就会说我这所有的就是为了死那一刻钟我能往生极乐世界,现在的作为他根本不管,现在的心地、生命的价值、智慧的价值、意识的价值他不问,所以他就在那个苦果上用功夫,那已经晚了。你一定要在这个习惯执著迷失的某个阶段去觉悟它,去认知它,才有意义,有价值。当我们在习惯一生起的时候,就象“意乐人生五步骤”,一生起的时候我们就能警觉它,那是最直白的,避免了很多执著迷惑造成的苦果,或者说能觉悟它,或者说就这个习惯而觉悟——习惯显现自行解脱方便,人得自行解脱方便,那就即心即佛了,那观察是后效应了。即心即佛,你可以在一个后效应上去审视,但心作心是这样做一个对比观察,对凡夫来说,只要愿意学习佛法的人、愿意觉悟的人、愿意离苦得乐的人、有一点法喜的人,这是十分方便的。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2011年7月20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