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四日(一) 九界小小事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四日(一) 九界小小事 净土这个教法的学习,实际是一切有情的一个根本的需要,我们从本质上来谈这个需要。所谓本质需要,就是我们一旦在生活、生命、修行、解脱的究竟意义上审视,那么这个需要就会表现出来,就是说我们在本质上去审观或观察自身的需求,那么它就会表现出来。 这个观察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汉地受千百年来泛空的教育,观察的教法就少一些。泛空,实际是边见的一种折射,不说“有”了,就会泛空,一说“无”,就开始泛空,实际还是一个边见的折射。我们汉地,尤其是禅宗达摩祖师传过来以后,大家在意识中的观察慢慢的就受到一些错误的引导,或者说法传播一久就有流弊,这个流弊就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泛空的认为,慢慢的这个泛空变成事实,就又回到世俗的边见上来了,造成了我们学佛、修行的无力,升不起法喜,对法升不起喜悦,对修行升不起喜悦,往往就会滞留在一种自我认识的“法益”上,或者说一种习气的舒适的感知上,一旦感觉到舒适了、适合自己了,他就认为这就是佛法了,这是一个很让人警觉的修行的陷阱,也可以说学佛的一个边地。 我前几天听他们讲,台湾有法师提出来说——佛教说的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种种自在力啊,这都是神话,不是佛教。就是要把佛教推到所谓的人间,他完全用人,或者说平常人的意识来判定,认为他现在这个人的意识才是最真实的了,当然还包括所谓的废除八敬啊很多说法,那么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佛”教,那就是“人”教了。 为什么会延续出来这种东西呢?或者这样的认知呢?就是因为人现在逐渐逐渐地自大啊。自大是这个时代一个特征性的东西了,因为这个时代多变,这个特征就必然突出。它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文化意识、生活环境、经济发展、人事交往等等,都变化十分大,人的潜意识就要用自大来坚固自己,来自我保护。这是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些自大的人就会取消佛教的一些说法,建立一些自我意识,然后他就说这就是佛法。现代人认为是百花齐放,什么样的说法都有,这样才好啊,这个没问题,但是这已经不是佛的教诲了。我们滞留在人的意识的极大局限中,他就会更加坚固地认为这就是佛法了。 所以一些根据传统修持方法真正有修持的,象藏地的一些修行者,南传的一些修行者,我们汉地也有,少一些,他们听听这些人的说法,看看现在的这个状态,就感觉现在人在干什么呢?当然大家说的都是所谓的佛教,但内容全然不是。所以南传的僧人就很容易来否认我们汉地,他不是否定我们的教法,他不了解我们的教法的,他是否认我们现在人的作为,他透过这些人的作为就把我们否定了。因为什么呢?我们汉地许多去南传、藏传学法的人,就去咒骂自己的民族,诅咒自己汉地的师长,指责自己的国家,别人一看,这肯定是没有受过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教育起码是与人为善,起码有个尊重,起码有善良的东西,一听他们,把背叛啊、指责啊当成一种高尚了。 实际这都是自大的一种潜在表现。这个表现有自诩的东西。他根据他的学习,或者说他没有深入的实践,就认为这样可能就是佛法了。真正的佛法的传承者一看到这个样子,就说他真是没有佛法。那么把这个“不是佛法”贴到我们整个汉传佛教这样一个大的面积上,以点带面地来做一个否认,实际就是跟现在这些所谓佛教教法者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了解这些传承体制的实际的内容了,只能在臆断与想象、业习去中评判。我们大陆,或者说我们汉传佛教这个区域,难免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影响下,受影响的面积也是很大的,虽然可能没有象台湾那些地方那么激烈。 因为传承体系,它是尊重、真诚、不增减、如实的这样一个次序中传下来的一个法则。不是后人撰写,或者自己臆断,或者在自己某个业力阶段的一个特定表达,不是这样子。它是很如实的一个体制,一代一代地,这样如实地传播下来佛法的实质内涵。这种内涵,当然需要我们去学习、思维、证实,即体验它,使它能住世、传播下去。这是一个大的事情,所以说一旦我们接触到这些真正的修行者以后,回头再看一看,就不会把我们的业、我们的业的认识、我们自己的习气当作所谓的佛法。 我们学习净土,也是佛教的一个本质的传承体系,就是先解决我们的现行烦恼,使我们对自他共有的业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你改掉改不掉先不管,放一放,他人的业习改掉改不掉也要放一放。你要认识这个业习——它是苦的根源,它是迷失,它是六道轮回的根源,它是使我们在这个堪忍界不能出离的一个根源性的东西。那我们就会愿意去烦恼、改习气,这个改习气就不是逼迫性的了。要是我们不知道改习气是我们去烦恼的一个结果,那我们就很不容易去接受它,为什么呢?因为烦恼是很痛苦的,但是习气往往是安逸舒适的。对此我们要观察。 这里大部分居士、出家师都走过般舟,那就知道这个走般舟的实践,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会有身体痛啊,然后就有寒冷啊、饥饿啊、畏惧啊、睡眠啊,去这些烦恼,我们会得到喜悦,这时候无疑使改习气的实质效果就会表达出来,这时候我们的认知就会产生一个事实——哦,原来改习气很重要的。 习气这个东西很深刻,基本是我们整个生命的支持点了。所以一般我们批评到某个人的习气的时候,或者说指出某个人的习气的时候,人都很痛苦,你要去改变这个习气,他就开始反抗、敌对。这是很大的一个事实啊。所以一般我们把“去烦恼”放在前头,这样可能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一些,也比较理智一些。要不然直接去指出习气,十分困难,基本上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接受。 世尊所有的制戒,每一个戒都是避讥嫌、去烦恼,去信众的烦恼、他人的烦恼,大家在一起住不合和了就带来了烦恼,烦恼了别人,自己又带来了恶业,所以说戒律有遮诸过患的善巧,让我们少受些苦。但你要是真正指出谁的习气,马上就成敌人了,不管是谁,基本上成为一个事实性的东西了。 当然,那些对习气有一个认识了——这个习气不是我,不过是个习气罢了,我不缘它,它就不能屏制我,那这样的人,就有智观的过程了。人有智慧观察的过程,有正念,这个正念就会让他对别人给他提出过患而喜悦,他会有感恩的心,感恩别人对他的关心,因为执著于过患了,下面很危险了,你帮助他,他肯定很感恩,他有智慧的观察,有这种正见,所以感恩心就会升起来。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有指责与对抗呢?这个指责是很麻烦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都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一但说习气,大家就认为是指责了,那样对抗、敌对就很快产生了,相互不接受了,人就开示产生矛盾,所以烦恼就更加炽盛起来。本来以前还好一些,为了去烦恼,相互提醒,结果烦恼又炽盛了,又做愚者的事情去了。所以我感觉一定要把“去烦恼”这个角度先看清楚,那我们再认识习气。基本上人类的主题就把自身的习气,或者说对称的习气当作自我了,有的人贪吃,有的人贪睡,有的人贪图金钱,有的人贪图于名利,种种嗜好不一样,你要是针对性地一旦指出来,马上敌对就成为事实了。 我们贴的有谏人五德(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减损,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嗔恚),或者执事五德(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法因缘),稍微一不注意,一说就呛起来了,大家住在一起就会感觉有撞击的烦恼。有的人感觉说狠话、恶毒的话似乎力量就大了,没有一点力量,不过是嗔心大罢了。所以摩莉夫人启教释迦文佛说,我何以丑陋呢?何以没有威德呢?世尊讲啊——人啊,嗔嫉心太重,就丑陋。用恶语恶言的人肯定是丑陋的。为什么没有威德呢?嫉妒他人,不善随喜啊。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怎么来调整自己?怎么来改变自己呢?实际念佛这个法门比较彻底,它说——九界的东西都不是我的,唯有念佛忆佛赞佛,随顺佛陀的功德来作为自己的守护。所以唯佛是念,那就彻底地止九界的习气,那再观这个烦恼、习气,我们就知道——不要说你这个恶言了,你就是想度众生,稍有亏欠的想法,那都是不应该有的。 在念佛人这个角度来说,那我们这个止,就止九界给我们带来的烦恼。这个要求是不是高了?实际不是,念佛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提示与要求。我们大家都有很多的习气与烦恼,这个没有问题的。凡愚有情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我们不要畏惧这个东西,但若是计较别人的习气、计较自己的习气,或者说保护自己的习气、强化自己的习气,那都会很丑陋的,不管是谁,都会很辛苦,那就会迷失在自己的业力与他人的业力中,制造更多的苦难。这个苦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自己的作为上不审视、不警觉。 作为一个念佛人,别人说我们什么,我们要了解九界不是我所属,九界都不是我们皈依的地方,我们身上肯定充满了凡夫的习气烦恼,这个没问题的。世尊讲的四摄法——同事,爱语,布施,饶益,对我们来说就很重要,大家在交往中应该学一学,要不然就很痛苦,这是交往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不伤害自己,也不去伤害别人。伤害是十分麻烦的一个事情,很难修复。人那个恶意一旦上来了,啥都不管。今天我们读到比丘尼戒,讲到因小小事就说我舍佛舍法舍僧。就象我们念佛人,不应该因小小事,就说我不念佛,我就要念自己的恶业,念别人的恶业。你念九界的东西都是小小事,念佛真正的是大事。 忆佛念佛对我们念佛人来说,一定是应该做的。忆自己的恶事,忆他人的恶事,强化自己的恶缘,强化他人的恶缘,一定是小小事,不应该做的。嗔恨心比较大的人,容易因为小小事就说些恶毒的话,恶毒没问题,恶毒第一个就伤害自己,第二个才伤害别人。 四摄法,即同事、布施、爱语、饶益,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尽量地去调整自己的习气。你说我改不了。一时改不了,但是你能去观察它也好,去认知它也好,这样我们不把自己的习气与烦恼当成自我,起码说烦恼来了我不去强化它,不去增大它,能把它弱化就弱化,能化解就化解,不能化解就正式用戒律解决啊、用法律解决啊,总有个解决的方法,要不然就先搁置也行,但是无端地把它放大,认为这样就是本事的,这是很伤害人的,没有意义的,起码说不理智。 我们学到念佛这个方法,就是说九界中一切烦恼业习都是小小事。一定要看看,对比对比,你不能用小小事来坏你的法身慧命,坏别人的法身慧命。这个真是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我们这个时代要是不念佛,我们一定会念自业他业共业的恶缘,越念这个你就越烦恼,除非你现在解决它,化解它,认知它的无我性,认知它是烦恼的根源,认识它是轮回的根本、痛苦的根本。那我们就肯定会念佛去了!因为跟念佛这个真实利益、究竟利益、这个本质的问题来对比的情况下,九界的习气都是小小事,很小的。 我不反对大家的习气,从这个角度上我也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的习气,我也有习气,但是有一点,我们要观察它。它的本质必然给我们带来了烦恼,必然给他人带来了烦恼,我们要坚固这个东西必然很痛苦,必然会迷失在现行的习气与烦恼中走不出来,这样的伤害并没有什么价值,伤害是个愚痴的事情,十分愚痴。但在我们习气作为中往往会有这些伤害作为,我们能反省过来,也不失为一个正念,要是反应不过来,极欲在这里面,我们就用四摄法,或者是执事五德、谏人五德,出家人,居士都可以看一看。起码这样我们有一个改变这些习气烦恼的机会、观察习气烦恼的机会。 因为直接指出习气,在这个时代是十分不容易的,带来的对抗啊,敌对啊,反抗啊,是表现的很频繁的。怎么办呢?你提出来,或者去观察观察它是不是个烦恼?会不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是不是个很愚痴的事情?可能我们通过这些观察,就不在小小事上去伤害自己的慧命,也不会去毁坏他人的慧命。 这个慧命啊,伤害是很好伤,培养它可难培养呢。就象从高坡上往下,一路就跑下去了,但是上坡呢?步步都要吃力的。我们在世间做一点善缘啊,一步一步的,都要出汗的。 主要是我们对九界小小事,就是轮回事、烦恼事、习惯事,我们会把它当真了,一当真,就限制在这样一个空间,不能自拔。 九界的事情,我们念佛人一定把他当成小小事看,你先小看它,再看自己的习气、他人的习气,我们就不斤斤计较了,实际计较也没什么意思,也浪费时间。 我以后真得注意,我也提醒大家注意了,我们看到别人的习气了,从烦恼的根源上、小小事上去观察观察,也可能就先放放松,原谅啊,超越啊,都可以。直接提出来,这个对抗性十分强。因为这是很小的事情,但他会拼命的,拼慧命。这可是大事啊,因为小小事拼慧命,那不是大事么?那我们做的肯定就出问题了。谏人五德讲的就比较好,慈悲心啊,利益心啊,柔软心啊,不说粗恶语伤害啊,如实啊,知道时节因缘啊,把它过一遍再跟人谈,可能就会好一些。 昨天我们把阿弥陀佛的身口意三业,尤其是意业,提到“无知正遍知”这个话题,有的居士和出家师父说对无知的理解还是有一些障碍啊。这个没有问题,这个不重要的,我们现在不能着急,一急了学习就会带来烦躁的东西,不着急。因为学法又带来一个烦恼,那就不合适了。 因为我们的思想久久地熏习在我们这个大的生活空间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事实性的意识与作为,所谓事实性的,就是很难改变的一种思维习惯。这个思维习惯很坚固的,我们要去动摇它十分困难,那怎么办呢?我们在学的过程中,慢慢的念念佛,对“唯佛是念”我们慢慢地串习。 我们提倡“唯佛是念”,实际因为我们唯业是念。如果不唯业是念,肯定也不提倡这个东西了。提倡唯佛是念,就是我们念佛太少了。我们念九界、做九界的因缘,都是小小事情,或者说与念佛相比,它都是小小事,可以把它放放松,起码可以平淡一些,它毕竟是小小事,我们的当务之急还真是念佛呢。 为什么大家能念几声佛,我就感到很随喜呢?很多人认为不就是念佛吗?但是你看一看,相互鼓励着念佛,太了不起了,即使相互鼓励对方念一声佛都很了不起,很了不起,很了不起!鼓励念一声佛,不要多。 我们念九界小小是非就太多太频繁了,我们的思维、作为、交往都念那些小小事,而在念佛这个真实功德上,它的确是个小小事。那我们这个“唯佛是念”呢?又念的太少了。一开始我讲安居期间我就讲念一声佛,很多人感觉是很可笑的事情,怎么能念一声呢?我一天怎么都得念几百声。实际相互鼓励念一声,这个善心,你试一试,真诚地鼓励别人念一声阿弥陀佛,鼓励自己在做这些小小事纠缠不清的时候,念一声阿弥陀佛。 因为我们念佛的习惯还是很薄少的,也很浅,就是说我们这个动力、意乐很少的。但是念这九界的事,你就不用管,他就再念,交流言说都是这些小小事。我就用小小事来称这个世界,这样我们就明确地看到自己九界小小事的习惯太厚了。那我们这个“唯佛念佛”的真诚的事业、真诚的作为,真是太当务之急了。所以过去人说真正的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他一“真正”了,就没有那个时间去惹这些小小事了。 念佛,真是一个很直白、很究竟、很简单的一个修行方式,当然也是个随顺方式,随顺真心啊,随顺真诚啊,随顺法性啊,念佛的时间就能彰显出来。那我们随顺九界的小小事呢?就能把它埋没起来。所以现前一念的作用——要么就被小小事吞噬了,要么就把真诚运用出来了,你念一声佛你就很真诚。 在这个地方太容易迷失了。所以说无知啊,我们能不能在这些是非中,分明而不去分别呢?分明,就是了解它的过患。分别是什么呢?就是执著迷失。所以安住在这个无染的法界中,去了知与实践。 那么佛陀的三业中,尤其是心念,他是分明了知过患,我们是分别执著。分别执著就会当真当假的,就会产生冲突;那么了知过患呢?就会即行解脱,就会解脱出来。实际我们学的一点一滴要是认真地使用,我们的生命就变得有意义,有味道,要不然我们生命再相续下去,学一些东西而没有用,不是说可惜了,不知道以后谁还有机会呢? 在这个世间,善缘很难求啊,求都求不到。但往往善缘现前了,我们就把它恶化了。所以这称为减劫,我不断提这个减劫,不随顺这个善缘去做善的事情,而把善缘恶化了,所以称为减劫。很苦的,人与人之间本来有善有恶的交织,但是减劫中就会把善缘变成恶缘,那你说人咋办呢? 所以我们把念佛这个大的规则放在着儿,就容易看的到。实际念佛是真正的善缘。那么九界小小事呢?大部分都会迷失与堕落。因为我们的执著啊,刚强难化啊,这个时代的冲突意识,对立性特别强啊,所以真希望大家去念佛。真是只能念佛。你说你念什么呢?因为你再一想就是恶缘了,想想还是念佛吧,不念佛人咋活呢?这举心动念这都是个啥呢? (岁次辛卯六月初九2011年7月9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