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华严文集:华严宗与法界缘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华严文集:华严宗与法界缘起

   华严宗与法界缘起

  -贤首本名“法藏”,“贤首”是其赐号。他是华严宗真正的开宗人。

  -贤首的主要著作有《华严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旨归》、《妄尽遇源观》及《金师子章》等。

  -注释参考:方立天校释《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华书局)、霭亭《华严一乘教义章集解》(新文丰公司)

  一 法界观(四法界与一真法界)

  -“法界”即宇宙万物的整个领域。

  -贤首立四法界,是就四层意义来说此领域。

  《修法界观门》略有三重者,略标纲要。修之一字总贯一题,止观熏修,习学造诣也。言法界者,一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然法界之相,……总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澄观《华严法界玄镜》)

  事法名界,界则分义,无尽差别之分齐故。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无碍法界,具性分义,不坏事理而无碍故。第四法界,亦具二义,性融于事,一一事法不坏其相,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澄观《华严法界玄镜》)

  1. 事法界:

  -指现象。此以差别为特色。差别即有经验概念上的种种分别。

  2. 理法界:

  -指现象所依之理看,即本体。此以无差别为特色。

  3. 理事无碍法界:

  -即现象与本体的相即不离,融通无碍。

  4. 事事无碍法界:

  -不仅现象与本体不离,而且一一现象彼此间,亦是彼此融摄。

  ∴任取万法之一看,皆可显真如本身,亦可显其他存在。此即“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亦即“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之义。

  -四法界中,华严宗特重理法界,称为“一真法界”(又称为“自性清净圆明体”、“真心”、“净心”、“如来藏”等),以此收摄其他法界。此说承《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之说而来:

  真常心/心真如门-即本体世界,由真常心直接开出。

  \心生灭门-即现象世界,由无明妄念凭依真常心而开出。

  二 十玄义/门(十玄无碍/十玄无尽)

  -十玄义是华严宗充分地表述了一切法圆融无碍的观点。

  -《一乘教义分齐章》所举“十玄门”次序与《金师子章》不同;大致乃临时说法,随意定其先后之故。贤首甚至后来将当中的

  /“诸法纯杂具德门”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

  \“唯心回转善成门”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

  -所谓“十玄义”者,即是由十个观点说明“法界缘起”之理。

  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此上十义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有前后始终等别,具足一切自在逆顺,参而不杂,成缘起际。此依海印三昧。炳然同时显现成矣。(一乘教义分齐章)

  在思辩上缘起义虽分为十,但在实践上它们相即不离,同时具足。

  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门。此上诸义,随一门中,即具摄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门。……然此一中虽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多中一等准上思之。余一一门中,皆悉如是,重重无尽故也。……然此一多虽复互相含受,自在无碍,仍体不同也。……此有同体异体,准上思之可解。(一乘教义分齐章)

  从一多的范畴说缘起义,说明一与多互相融通而又互相独立。

  三者,诸法相即自在门。此上诸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无碍成耳。若约同体门中,即自具足摄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复自相入,重重无尽故也。然此无尽皆悉在初门中也。……(一乘教义分齐章)

  一切法一一相即圆融

  四者,因陀罗网境界门。此但从喻异前耳。此上诸义,体相自在,隐显互现,重重无尽。……此等并是实义,非变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其余变化等者不入此例。何以故?此并是法性家实德,法尔如是也,非谓分别情识境界。此可去情思之。……(一乘教义分齐章)

  因陀罗网指传说印度的雷神的宫殿所悬挂的以珍珠装饰的网,这里以此来喻一切法的相即相入,重重无尽。

  五者,微细相容安立门。此上诸义于一念中具足始终、同时、别时、前后、逆顺等;一切法门于一念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无不明了,犹如束箭,齐头显现耳。……问:是义与上因陀罗何别耶?答:重重隐映互现,因陀罗摄。齐头炳然显著,微细摄。此等诸义并别不同,宜细思之。(一乘教义分齐章)

  微细指念,此义重在说明极微细的念虑能容纳极大的事物,相容安立,圆融无尽。此说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相近。

  六者,秘密隐显俱成门。此上诸义隐覆显了,俱时成就也。……如是自在此隐彼显,正受及起定同时秘密成矣。(一乘教义分齐章)

  说明一切法的显现与隐藏,两者不即不离。

  第七,诸藏纯杂具德门。此上诸义,或纯或杂。如前人法等。若以人门取者。即一切皆人故名为“纯”。又即此人门,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别法故名为“杂”。又如菩萨入一三昧,唯行布施,无量无边更无余行,故名“纯”。又入一三昧,即施戒度生等无量无边诸余杂行,俱时成就也。如是繁兴法界,纯杂自在,无不具足者矣。宜准思之。(一乘教义分齐章)

  一切法的纯粹与杂多,亦相即圆融。

  八者,十世隔法异成门。此上诸杂义遍十世中,同时别异具足显现。以时与法不相离故。言十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有过去未来及现在,即为九世也。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故成一总句,总别合成十世也。此十世具足别异,同时显现成缘起故,得即入也。……如是自在时劫无碍。相即相入,浑融成矣。(一乘教义分齐章)

  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每一世又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共九世。九世收摄于一念之中,称十世。此义是从时间的角度讲。

  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上诸义,唯是一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转也。但性起具德,故异三乘耳。然一心亦具足十种德。……所以说十者,欲显无尽故。如是自在,具足无穷种种德耳。此上诸义门,悉是此心自在作用,更无余物,名“唯心转”等。宜思释之。(一乘教义分齐章)

  此义最为重要,∵说明一切法皆依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立。

  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此上诸义,随托之事以别显别法。谓诸“理事”等一切法门。……问三乘中以有此义,与此何别。答:三乘托异事相表显异理。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现道理,更无异也。具足一切理事、教义及上诸法门,无不摄尽者也。宜可如理思之。(一乘教义分齐章)

  ∵万法圆融,∴随托一事,都可显示法理,使人觉悟。

  此上十门等解释,及上本文十义等,皆悉同时会融,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普眼境界。谛观察余时,但在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然此十门,随一门中即摄余门无不皆尽。应以六相方便而会通之。(一乘教义分齐章)

  十义只是分际意义不同,在实践上相即为一。最后提到六相,是以另外的方式对一切法圆融相即的表示。

  三 六相圆融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及《金师子章》中亦都讨论此六义。

  总相者。一舍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比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谓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各不相滥是为异相,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金师子章)

  1. 总相:事物的全体

  喻:房舍

  2. 别相:事物的各部分

  喻:梁、柱、砖、瓦等(椽等)

  3. 同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形相各别,而和合同成一体。

  喻:椽等虽形相各有别,而和合同成一舍。

  4. 异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同成一体,但依然各不相同。

  喻:椽等虽同一舍,各各相异。

  5. 成相:事物的各部分和合成一体,则此事物成。

  喻:椽等相依相成,各成一舍。

  6. 坏相:事物的各部分不和合,各部分的本质不变。

  喻:椽等本来各自独立,不作房舍。

  -“六相”是指一切法的六种相状,亦即对描述客观存在的六个谓词,可分成/相反的三对:总──别,同──异,成──坏

  \相成的两类:/正面-总、同、成

  \反面-别、异、坏  附录:《华严金师子章.勒十玄门第七》原文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若以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若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三、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四、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无碍无障,名诸法相即自在门。

  五、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显则显著,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六、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现,皆悉相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七、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八、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彰真性;理事合论,况阿赖识,令生正解,名托事显法生解门。

  九、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刹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

 
 
 
前五篇文章

华严文集:华严宗法界缘起纲要(憨山大师)

华严文集:华严的华藏世界观(正慈)

华严文集:华严宗创建的历史回眸(正慈)

华严文集:中国天台宗与华严宗的教观之说(正慈)

华严文集:华严初祖杜顺的华严禅观思想——《华严五教止观

 

后五篇文章

华严文集:法藏法师在华严宗的地位及其学话的影响

华严文集:从《华严经》<入法界品>一探佛教之“游行”义

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二十四

华严文集:日本华严宗与明惠之研究(北见吉弘)

华严文集:陕西华严寺——中国佛教华严宗发源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