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华严文集:《华严法海微波》读后感(释觉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华严文集:《华严法海微波》读后感(释觉华)

   《华严法海微波》读后感

  释觉华

  摘  要

  释尊所说“法”广大无边,二千五百多年来,经历不同时、空背景,而有南传、北传、显、密之分,时下学者各榜其是,异说纷纭,从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的研究进路而说,将高深的佛法套入世间学问中,法之内涵囿于世学,虽说得头头是道,却道道与法相违。令人振奋的是,日慧老和尚所作《华严法海微波》,能见到法的真实面,能看到法的精髓,因其依经教为根据,并立足于穴般若波罗密经》之智慧,通达穴华严》诸经之心要,厘清祖师、论师离教之说,一一指陈、纠正其违失。从书中论述可以看出,研究佛学者应具备的条件、态度乃至研究方法,都是后学者所应学习之处。

  关键词:判教、道次第、唯识无境

  一  、前言

  拜读日慧老和尚所著《华严法海微波》后,对老和尚之见地与经教的通达,至深感佩,尤其能以经教作依据,有力的一一指出今之学者对佛学的错解,及论师、祖师数百年来断章取义的判教乃至论述等,提出质疑与澄清,让读者于佛学能厘清教理上模糊的概念,加强对“法”正确的认识。笔者在研读佛学的过程中,亦曾有相同的质疑,然碍于未能通达经教,思辩未纯熟,故无法提出有力的依据,及具体正确的论证以释疑,今欣见老和尚以深入经藏之智慧、著书益世之悲心,护持正法教,著实是一股重要的清流,让每一个人对众说纷纭的佛学,有慎辨、过滤的能力。今就日慧老和尚所提的几个观点,写出我的心得反思。

  二、道次第与判教

  中国佛教天台宗与华严宗的判教,把菩萨道次第,从因到果,立为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七科五十二位。此一道次第是天台智者大师依据穴菩萨璎珞本业经》而成立的。华严宗贤首诸大师又因袭此说,立菩萨道次第为五十二位,改判四教为小、始、终、顿、圆五教。日慧老和尚对此判教思想提出多处疑问与反驳,并对“华严”与“般若”真实教义提出正理:

  判教思想既贬唯识、  《般若》为始

  教,而又采其经论以释自宗之《华

  严》。  《华严》唯立六识,此则取七

  识、入识以合释之:《华严》不立三

  自性,此则取遍计……等三自性以融

  会之;唯识说依他起缘生实有,此又

  依中观说缘生性空:既依中观说缘生

  性空,又说真如一心实有……《般若》

  是《华严》的正理分——此则弃之而

  不顾,反把正理建立在《起信论》,道

  次第建立在《菩萨璎珞本业经》等疑

  伪典藉之上。

  日慧老和尚在著述的前后分析中,说明华严糅和了义、不了义;并在对每一宗的教理未深入通达前,便取各宗各派的教义,随意汇归于一炉,此看似有理,实则已乱佛法的原义。

  老和尚依经教提出其谬误以厘清,把长时来的判教思想——破除,在书中除了说明把菩萨道次第分为五十二位是根本不可信之错误外,更说《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能成立纵的道次第,指出种种矛盾及淆乱处。同时说:

  从《华严经》的各方面考量,住、

  行、回向等,似应都属于地,乃依地

  分别开出的特法,其次第自然在地上

  施设,不能离地成立。所以华严的道

  次第,只有十地的十个次第而已。

  书中也依穴华严经》住、行、回向之义及其关系作详尽的总讨论与分析,精彩之处令人赞叹。有心研究佛法者,要踏实从经典深入,下研读工夫,才能掌握佛法的真正意涵,如果只是看些后期论师或祖师大德的论著,就很难掌握核心所在。在“中国判教”系统中,不仅无法含盖佛法之全部,反僵化了佛教思想。而判教之用意,只不过为显扬自宗,提升自己门派之独断主张。不少人崇拜各家论师的主张,以“判教”为修学佛法的准则,而错失正确的方向。因此研究佛法当深入经典,参考论著,善加抉择,方能清楚佛法蔓富、广大、深刻的法义,也才能看清世界时代潮流下的现象,不盲从或被误导而误人!

  三、“唯识无境”之谬论

  由穴般若》的甚深见地导至《华严》的广大行果,由穴华严》的广大行果成就《般若》的甚深见地,《般若》与《华严》见、行一贯,可说是《华严法海微波》重要的结论。其慧见在提出与之相违的唯识宗义“唯识无境”说的错误与不可信。

  唯识宗许一切法为内识所变现——唯有内识,而无外境的教量,即“种种世法皆由心造”,宇宙森罗万象和芸芸众生,这t切客观的存在,尽是内识所转变,实无有这些外境的存在,一切皆因心识而有。

  唯识宗以“梦喻”建立唯识量,认为梦中根识没有被睡眠损害,既不被睡眠损害,则睡梦中所见种种也应与醒时日常生活中所见相同。可是不然,我们一般人在梦中所见的人不能连贯,前段梦见此人,后段又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当然是被睡眠损害了意根所产生的乱识。唯识师将梦中所见作为量喻,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所以梦中实是乱识,不能说梦有根识,此喻之误怎可说“唯识无境”之理,故日慧老和尚于书中评破。

  唯心无境之说,对世间无用,且违害

  世间:对出世间也无有用,有自性,

  即成圣道障。若说以心为主,由降伏

  其心、灭分别、绝戏论,得涅槃、成

  正觉,则是正说。

  唯心无境之说,作者并不诚服,并认为是后来论师对经典的错误理解所致,以后学者必须认知,否则反成修道之障碍。在佛法整个流变中,有部破外道执;经部除破外道执,还破有部一部分的实执,到了大乘唯识宗则破一切外境,但唯识所现的一切诸法是自性有则不能破,故说依他起、圆成实。书中老和尚依于中观见认为:在世间凡有自性、自相之执,实都须破除,不除则不能破烦恼,也就没有办法真正证得空性。

  书中也为避免大众将华严与唯识的唯心之见混为一谈,特提出华严“三界唯心”之说,乃为破除外道,许有离心的常我为作者之邪执,但于世俗中建立内心为作者;不是为破世俗外境。

  谓佛世尊,由见外道妄计各种我体为

  实有、为作者,故说世间作者,非别

  有实我,唯是内心。于此,亦可证知

  《华严经》所说唯心,是在遮破许离心

  有作者我之实执,不是破外境。

  华严之本意如此,然在瑜伽行唯识师却认为华严“三界唯心”之说,乃成立心有自性,以破离心之色,将佛法的原意予以扭曲。从书中精辟处可知佛学研究者所具的条件与学养,会影响整个研究的成果。

  研究者的态度非常重要,当以广大的眼光扫描,对各别系统的内涵、历史背景,以及思想衍化的关键所在一一掌握,不要一开始就以宗教独断、自我认知等成见,主观操作,把自己狭隘的眼界,或唯一所熟知的领域,对照使用在每一个系统之上。用自己的想法、说法去看待不同的系统,不仅对另一套系统的新知无法正确认识,也无法开拓自己的学习领域。所以,研究者的客观精神与态度相当重要,日慧老和尚立足于中观应成派,以开阔的胸怀,接受不同的思想系统,深入剖析,如书中说:

  若人欲达缘起无自性法,不用能遮名

  言自性的般若,却从名言上去观察、

  寻求,见有见无,见此见彼,即为越

  出名言有的范畴,沉醉在放有鸩毒的

  醇酒名言之中,为其所害了。

  作者“佛教研究”应深入“佛教本质”才能揭暗发幽,不应落入个人观念、空想、无根据之名言,当以经典为依据,善用工具如语言、思辨、逻辑等研究技术,以及不同的研究进路,贯串结合佛法,有系统、有步骤的直达佛法核心,对研究主题要有挖掘、澄清作用。在研究过程当中,必须以经典教义、修行理念做主导,开展佛法的智慧,把握研究的原则,时时回顾自己的脉络,是否被典范或途径所左右。

  四、以经为主、以论为辅

  研究佛法的正确态度,应依于佛教的修行,并结合佛教的内涵,不离佛教精神,不离经教而说,如是的宗教著作才有意义。即使在宗教实践上不曾体验,至少与宗教的特质契合,对研究进路与佛法内涵产生交集的地方,予以逐一探讨与开发,忠实的掌握核心,使佛法回归本源。

  看到穴华严法海微波》及久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问世,内心有无限的法喜,日慧老和尚弘扬正法,不遗余力,在此末法附佛乱象中,高树正法幢,使目前世面上许多所谓“专家学者”的佛学“新诠释”、“佛学现代化”、“哲学化”、“西洋化”以及格义过后的佛学黯然失色。通常这些著作,并非对佛法的真实内涵有真正了解,亦非依据经典基础引申,只是拿自己所熟知的一些世间学问的研究领域和专业语辞,放在佛法上加以比附和套用,如是的佛学研究,所呈现的自然扭曲了佛法原义。作者扎实经教研究三十年,对佛法的核心与脉络之清楚连贯,实属难得,尤其《华严法海微波》第二篇(发菩提心论),除了理上说明大乘宗派间安立菩提心的差别,更于事相上依据《华严经》教授发菩提心的理趣,以此经论之系统,正论发菩提心之“因、缘、果”,同时赞发菩提心功德。

  依据《华严经·十地品》所说的菩萨

  最初菩提心得以发心的十聚因法:

  一、深种善根。二、善修诸行。三、

  善集助道。四、善供养诸佛。五、善

  集白净法。六、为善知识善摄。七、

  善清净深心。入、立广大志。九、生

  广大解。十、慈悲现前。

  书中说明发心之因十法,同时说明随顺善知识行、智慧行、大悲行的根机,此三种根机之不同,而发菩提心时,其所依心之好乐倾向便不同。可知修道发菩提心、积福德善根,在不同因缘根机下,发心程度、目标,及发心之所为、所依,其相义都有所不同。

  发心之所为有三,如经:第一、为求

  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

  故,为得佛平等法故。第二、为救一

  切世间故。第三、为净大慈悲故…

  …。发心之所依有四:第一、悲智双

  运相。二、观察分别相。三、正显发

  心相。四、广大究竟相。

  作者的分析整理,全依经义而说,并指出经中深刻内涵,除了理上通达,同时注重事上的宗教实践。这种真正依经论的佛学研究,不落入个人“所认为”的知见。论述的研究剖析,紧扣著佛法与实际修行,不是逻辑推断,是实实在在从经教出发而回归于经教,是不离法而说的真实佛法。

  世人追求佛学多“重量不重质”,认识宗教内涵与实践佛法,出发点如果是错的,研究的成果也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愈研究愈远离佛法,例如:用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学的进路研究佛法思想,因未先了解佛法,只认识工具,以有限的工具领域,限制了佛法的领域,结果形成文献学的佛法、语言学的佛法、历史学的佛法……完完全全不是佛法的特质所在,把佛法研究变成“工具规格”的模式。工具可以有很多,专业因人不同而异,所以“量”相对的也会很多,如日本学者的研究。“质”的要求上,须真正落实在佛法的理解上,产生宗教意识的认同,在研究中结合工具与材料的运用,将佛法的真谛更清楚的发扬、厘清。穴华严法海微波》之题材,如果不是老和尚经教基础扎实,而是用一己主观之方式,则无以明辩法之正、邪、对、错?因此,研究佛法的态度、动机、方法、理解,都将影响研究成果的正、负面。

  学佛修行要以佛的圣言量为所依,当今许多人自己搞出一套修行仪轨,这套仪轨在圣教中根本没有根据。换句话说,这套仪轨根本不是佛的正法教,而是依傍佛法所说的相似法,令学佛者盲从。真正学佛须从根本“经典研究”著手,对见、道、果有根本的认识,了解修行的次第,才不会人云亦云的追求速成与盲从!

  五、结论

  研究佛法,不能离开佛法的宗教意识、宗教修行、宗教理念,若偏离佛法解脱道和智慧,以及生命流转的重要课题,所提起的尽是文字名相的组合及戏论,和佛法真实义作一些毫不相关的研究,以这些“相似佛法”的研究,膨胀“自我”,满足“自我”,是自己浪费时间。研究者若未深入佛法内在精神,停留在文字相的研究层次,不仅影响后学者对佛法的误解及在门外绕圈子,并有无边的过患。

  细读日慧老和尚的著作,除了深受法益,也看出作者对“法”的深解、修持和体证,以及作学问的审慎态度。对于祖师、论师之说,若非具有审辨能力及检证功夫,何克臻此,老和尚实不愧研究佛法之典范!

  摘自《慧炬》485期

 
 
 
前五篇文章

华严文集:《华严经》思想略探(业露华)

华严文集:《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高振农)

华严文集: 别教中的圆教--华严宗(林炳文)

华严文集:从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真空观思想之正

华严文集:历代高僧指血、舌血手书《华严经》

 

后五篇文章

华严文集: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义证

华严文集: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

华严文集:长安华严寺是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发祥地

华严文集:华严宗形成的思想渊源与社会背景(杜继文)

华严文集: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周叔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