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3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3 问:请问长老,经典佛说六度亦说十度,十度里面的智波罗蜜,与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有何异同? 答:般若波罗蜜就是有两种:一种是根本智,一个后得智。般若波罗蜜就是根本智,后面那个就是后得智,就是这个差别。般若波罗蜜是观一切法空,后边的智波罗蜜是观一切法是有,就是有这样差别。 问:如何消除烦恼及各种习气?虽知一切皆因遍计所造成,依他起的执着,也知诸法本空的道理,但观照的力量抵不过习气烦恼的力量。如何用功才是? 答:你说的很对!是这样子。就是自己反省自己烦恼的力量很强。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观一切法是虚妄分别,都是空的,但是烦恼还是照样的活动,不能够制伏这个烦恼。这件事是这样,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没有成就奢摩他,我们没有修禅定。没有修禅定,这个功德没有成就。第二呢,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有那么小小的一点智慧,这是散乱的分别慧,散乱心的分别慧,没有力量。要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才有力量呢?就是奢摩他成就了,奢摩他成就就是要得未到地定以上。欲界定不行,得未到地定以上,最有力量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的奢摩他要到这个程度。在这个程度里面观一切法空的智慧有力量,能断烦恼,这个烦恼能制伏。那个时候就能如你意。你叫这烦恼不要动,它就不动,它听你的话,也就可以得圣道,是这样。所以初开始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散乱没有得定,这个因缘不具足。我们散乱的分别慧也没有力量,所以烦恼的力量还是很大。我们正念没有力量,这是很正常,是这样子。不但说是一般的在家居士是这样,出家人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我们再学习了经论,经论上就是告诉我们这件事,是这样。你这样子是不及格的,你一定要继续努力,一方面修奢摩他的止,一方面修毗钵舍那的观,进步了,就可以了,就能断烦恼。不但是能把烦恼调伏了,而且能消灭它,永久也不再活动,是有力量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问:第二个,每天除了睡觉之外,止的觉性总是断断续续,无法连贯,该如何用功能才可打成一片?而不至忘失。 答:你这上,我不知道你是出家人,是在家人,但是你这句话是很有道理,就是要连续不断地用功才可以。你若这样讲呢,你可能是出家人。出家人因为不在社会上生产,所以就是早晨起来就可以这样用功。我们,我现在又说一句有口过的话,我说这话有点过失,说什么话呢?佛法来到中国来,初开始的时候《瑜伽师地论》没有来,所以我们出家人不知道怎么做功课,不知道。后来有一位法师,不知道什么名字,我们一开始上早殿、上晚殿,早殿念楞严咒、念大悲咒、十小咒,念这个。晚殿又不念咒了,又是念八十八佛、又念《阿弥陀经》,就和早晨念的不一样。那么现在读这个《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子,一开始就修四念处,早晨起来就修四念处,一直到晚间作功课还是修四念处。还是修止观,这样子慢慢、慢慢,你就可以得圣道了,是这样用功。是这样的,这样子你不断地重复,你不断地观我不可得,观一切法不可得,那么你的智慧逐渐逐渐容易增长。早晨这样子,午饭前又一个样,午后又一样,晚间又一样,我能学很多的法门,这不合道理,你想要得圣道,不行,不可以。所以是你这上说断断续续无法连贯,可以改变这个态度,就是连续不断地去修止观,就成功了,就可以得圣道,所有的烦恼都能消除,好了,就这样。 问:《法华经》上说:「佛种从缘起,知法常无性」。那么,如果说从缘起,是否也可以从缘灭。这一来成佛以后,又要变凡夫? 答:不是这样说。「佛种从缘起」,佛种就是善根,发无上菩提心就是佛种,要由因缘才能生起。就是我们要学习佛法,要遇见善知识,然后才能发无上菩提心。「知法常无性」,知道一切法本身都是毕竟空的,「常无性」。如果说从缘起,是否也可以从缘灭?是的。譬如说我们这贪瞋痴的烦恼从因缘生起,我们遇见佛法修四念处,那个烦恼就灭了。烦恼灭了,是不是我们得了圣道,得佛的智慧,这都是因缘生起法,是不是也从缘灭,但是不容昜从缘灭,不可能从缘灭。因为我们原来的时候,心里面迷惑,我们现在没得圣道的时候心里面迷惑,外面的境界能影响我们;若是我们修学圣道,无漏的戒定慧成就了,世界上的这些境界不能迷惑我们,所以不可能再灭。得了圣道以后,这个我空的智慧,法空的智慧,这个大智慧是不可能会灭的。所以不可能成了圣人以后,又变成凡夫,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会这样子。你就是个凡夫,要把他转变为圣人都不是容昜,若他接受佛法,有可能会转变,他不接受,那他还继续做凡夫的。这是第一段。 问:第二段《摄论》说「唯识无义」。假如这里有一支木棒,虽然我心里不去分别它。但别人拿起棒子打我,我还是会痛,怎么能说心里不分别,就没有了呢? 答:这两回事。这里有一支木棒,这里有一支木棒这是个依他起,不是遍计执。但是我们看见这木棒的时候,心里分别的时候,这是遍计执。这个遍计执的木棒是无所有的,不是那个依他起,这样说。别人拿起木棒来打我,我感觉痛,这是依他起。譬如说:我现在,我的眼睛歪,我的眼睛有问题,这是个依他起,你前生造了业,就是你伤害过别人的眼睛,你现在得到眼睛,这个眼睛就有一点问题,这是果报嘛,这是依他起。这依他起,不可以说你自己说我不分别就没有,那是你遍计执那个,不分别就没有,依他起还是有的,这是两回事。所以你若痛,那是依他起。不分别就没有,是指遍计执说的,所以它没有冲突。「怎么能说心里不分别,就没有了呢?」就是这么回事,不是指依他起说的,是指遍计执说的,遍计执你不分别就没有。譬如我心里面想,昨天说过这个屋子里面有条龙在飞,你心里这么想,根本没有龙,但是你想有一条龙就出来一个形象来,但是若不想就没有。这是属于遍计执,遍计执可以这么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这是遍计执,你若不分别就没有,是那么意思。当然这个地方呢,这个遍计执和依他起是合而为一的,我们不容昜承认在依他起上有个遍计执,这是我们不容易,我们不容昜观察出来,但是你常常思惟就能觉悟。我看见,同样看见一个人在这里,那这样子就是有一个依他起,还有一个遍计执。遍计执那一部份是毕竟空的,这一部份不大容昜,不大容易明白遍计执是毕竟空,但是你若常读这个文,读这个经论里面,《瑜伽师地论》也说到这件事,《解深密经》也有说,《摄大乘论》也有说,你由佛菩萨的法语你常读诵,常在内心里思惟,慢慢地你就会明白,遍计执这个地方是毕竟空的,会明白,明白了的时候修唯识观,立刻有效。是可以得圣道的。若没有明白的时候不行,那是不行。 问:可否请师父详解析,更进一层的栽培善根,进而深植善根? 答:「进一层栽培善根」。我刚才说的,譬如说是,我们这里供着佛像,供着佛像,我们心里面就认为真实有佛在这里,你这样观想,不是木头造的,也不是石头雕刻的,不是,你认为真实有身高丈六,放大光明,你心里这样观想,心里这么样观想,慢慢地观想一会儿;观想一会儿,最好是个画家他比较容昜观想,他的心力强,比我们心力强。观想佛在这里,当然闭上眼睛观想,观想完了,你很恭敬地顶礼,那么这就是栽培善根。这就比我们到那儿磕个头,然后就起来了,比那个就力量大。你的恭敬心强,力量就是栽培得强,这是一种。其次若是你长于文学,你写一首诗赞叹佛,写好了,你很恭敬地先观想观世音菩萨在这里,或者弥勒菩萨在这里,然后你就很恭敬地念这首诗来赞叹菩萨,这样恭恭敬敬做完了,这就是深种善根,这也是栽培善根。其次呢,你当然学习佛法要有一点智慧,然后心里观想我不可得、法不可得。经过了长时地学习,明白我不可得、法不可得,然后心静下来认真地去思惟,这也是栽培善根。这就是「进而深植善根」。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譬如说现在有一个乞丐你对他布施,你发一点恭敬心,发一点爱心,对他不要嫌弃。不要嫌弃他,发一点慈悲心,或者恭敬心来做这件事,恭恭敬敬地做这件事,那也是深植。你若是平平常常的,好,可以给你一块钱,你这样虽然也是好,但是差一点,差一点的。同一样事,你用恭敬心来做这件事,用清净心做这件事,那就是深植善根,你若很轻浮地,不当一回事,还有轻视的意思,那就差一点,那就不能说深植善根。 问:其善根与菩提心的修行次第,为何? 答:善根,善根是一种行动。你这个行动对于他人有利益,没有损害。这个善根,这个善根这个义是很广的,你拜佛也好、读经也好、你静坐也好,很多很多的事情都可以说是善根。菩提心,是单独一个别义。菩提心,这个心也可以说菩提愿。就是我愿得无上菩提,愿得圣道,这单独是菩提心,它是不一样。发菩提心呢,应该有一个仪式,先写出发菩提心的文,后然经过拜佛,你也可以先忏悔,然后在佛前很诚恳地,念你这一段文发菩提心,然后再归依三宝。「自归依佛,当愿众生」这样归依三宝,也可以这样的次第。 问:重要性为何? 答:栽培善根,栽培世间的善根,或者栽培出世间的善根,这个意义是非常重要。我刚才说,我刚才是说了,我感觉我的相貌丑陋,没有人家美。我没有办法,现在遇见佛法,我重新创造,我将来的生命更美好一点,那么这不是有意义吗!就是这样意思,意思就是这样。我感觉我的智慧总是很平平常常,我不满意,我希望有大智慧,那也可以,你有这个愿,那么你好好地学习佛法,也可以把佛法能布施给他人,也是将来开智慧的因缘。你让别人开智慧,将来你也是会开智慧,这果报就是这样子。所以「重要性为何?」就是这样子。这个栽培善根,是改变我们的生命的一个方法。谁对自己完全满意呀!我看没有人对自己完全满意的。顶多少少的满意,多数都不欢喜,感觉自己,若相信了佛法以后,我感觉前生愚痴糊涂,没有努力栽培,今生的果报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重要性」,我们若学习佛法以后,我们生大欢喜,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苦恼境界。「重要性」如何?是这样意思。 问:我有在静坐,曾经有两次一片光明,光明是我、我是光明,这样算不算是见到佛? 答:当然没有,你这说是见到光明嘛,没有说见到佛,就是这样子。当然,见到光明是好。 问:但我发觉它是无住的,是性空的。 答:这句话对,这光明是因缘有,它是自性空,是这样子。连自己的身体也是自性空,你能作如是观,这是将来得圣道的一个因缘,得圣道是从这里开始的,是这么回事。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