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

  这一段文,我们昨天是讲过的,但是今天还是从这里开始讲。

  佛告须菩提尊者说,这位菩萨远离方便力。这个「远离」我昨天当个「弃舍」讲,或者说是不学习,不学习这个方便力。怎么叫做「远离方便力」呢?「不从诸佛闻方便力」,不随从诸佛去听闻佛讲说的方便力。佛为我们开示这个方便力,我不愿意听,所以「不闻」。「所种善根不具足」,你不听佛说方便力,你栽培善根的时候就没有方便力,就不具足这样的智慧。「不常随善知识教」,这句话另有别意:就是有的人能随从诸佛说法,听佛说方便力、学习方便力,学习了方便力、栽培善根的时候,是有这样的方便力的;但是「不常随善知识教」,不是长时期地随顺佛陀的教诲,就是少少的这样子做,栽培善根的时候是具足了方便力,但是不常这样做。这样的开示,表示我们学习般若法门,还是要长时期地学习,你才能成就般若的智慧的。短时间的学习,你的般若在你内心里面不成熟,慢慢地就完全失掉了,这样子呢,所种善根还是不具足。从这里知道,学习般若波罗蜜还是需要时间的。

  世尊!何等是方便力?

  这以下是佛陀告诉我们,这个方便力成就了,这个意思。何等是方便力?

  菩萨摩诃萨行是方便力,得一切种智?

  这个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行是方便力」,就是实际上能实践这个般若的智慧,在我们的身口意上面肯这样努力,肯这样学习。「得一切种智」,就是先成就根本的、无分别的般若波罗蜜,就是先见第一义谛,而后广学佛法见世俗谛,那么就圆满了无上菩提,得一切种智。

  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应萨婆若念

  何等是方便力?「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的时候,行檀那波罗蜜,应萨婆若念」。「萨婆若」,我们昨天说,就是佛的一切种智。但是初开始要学习第一义谛,所以「应萨婆若念」,就是与第一义相应的念,就是相应的观察。这个「念」和「观」还是有点差别的;这个「念」是忆念,把所忆念的事情在心里面分明地显现出来叫做「念」,说我念我的母亲,就很分明地,我母亲的相貌、面相就显现出来,那叫做「念」。现在这个「应萨婆若念」,就是把这个第一义谛的相貌,要把它在心里面现出来,然后加以观察;如果你不念,你观什么呢?是不能观的。所以观之前需要有念,这个念能现前,也就是你以前学习过,然后才能够现出来这个相貌的。

  「应萨婆若念」这句话是总说的。下面详细地说出来这个「应萨婆若念」的相貌。

  布施佛、若辟支佛、若声闻、若人、若非人。

  「布施佛」就是供养佛,或者是香华的供养,或者是衣食住的这些供养;供养佛。「若辟支佛」,或者是布施辟支佛。或者是供养「声闻」,就是这些阿罗汉;初果须陀洹也是圣人,斯陀含、阿那含也是圣人。前面,这都是三乘圣者,都不是凡夫。下面「若人」,这就是一般的凡夫;你布施给凡夫。或者是给「非人」,就是鬼神。我们布施的对象,不只是三乘圣者,就是凡夫我们也应该布施,所以这上面又说「人」,又说「非人」。

  这一段是所布施的对象,下边再说出来「应萨婆若念」。

  是时不生布施想、受者想。

  我们没得圣道的人,我们若布施的时候,我们会有布施想、会有受者想,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我这样地布施给……供佛了、供养圣人,或者是其他的人,他们是接受我的供养了,有「受者想」。那么这是「布施想」和「受者想」,这是两个想,实在还有第三个,就是:我是布施者,有这样的观念。若是由圣人的智慧来评论这件事呢,这个布施想、受者想,实在就是执着,就是有执着的想法。我们不但是布施,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的事情,都是经过我们内心的念、内心的思惟,我们自己只是感觉到心里面在思惟这件事,在处理这件事而已;但是佛菩萨来看呢,我们都是有执着心的,有执着的意思在里面。但是现在呢,佛告诉我们要改变这个执着想,改变这个布施想和受者想,要「应萨婆若念」;「应萨婆若念」就是和「诸法如」让它相应,与诸法如相应的念,所以「不生布施想」,就是不生这个执着想。

  何以故?

  什么理由需要改变我们原来的思想习惯呢?我不要这样执着呢?

  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檀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布施,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

  「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这个我们在语言上,用名言去表达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是人,佛也是人,由人成佛的,都是人。可是在佛法里面,经过学习以后,他不是平常人了。他是圣人,和平常人有差别。这个平常人和圣人有差别的地方在那里呢?就是我们不知道、不能明白诸法的真实相,所以我们是凡夫。我们现在学习佛法以后,我们发菩提心了,想要做圣人,我不愿意继续做凡夫了,那你就要改变你的思想,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就是在平常的时候,不是说要打禅七的时候,我去参加禅七才坐禅,不是的!你就在平常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做。

  我昨天说过,是昨天说过,我们出家人,上早殿、上晚殿,就这样子出家人的事情做好了,其实不是,不是这么回事。你应该……,假设我们学习,现在我们学习这部经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不是学习《阿弥陀经》,我们学习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学习的是《法华经》、《华严经》,那和学习《阿弥陀经》不一样。我们的功课应该是这样子,就是「观一切法自相空」,要做这件事。早晨起来就应该做这件事,一直到晚间睡觉之前,还是做这件事。那么怎么做呢?「观一切法自相空」:「观」就是思惟,就是先是念,把所观察的事情显现在心里面,然后加以思惟。但是这个,其实这个文还是简略了一点,就是应该,还要修奢摩他的。你要在修观之前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应该做这件事。这个文只是说观,没有说止。我们或者先观也可以,先观而后修止,或者是先修止而后修观也可以。如果说是你奢摩他的止,你修得很好,我一坐二十四小时,都可以修奢摩他,止了二十四小时,然后再开始修观,那也可以,也可以这样。或者我先修奢摩他,入定三个钟头,然后我再修观,那样也是可以。总而言之,不只是修观,应该还是修定的,就是修奢摩他的止。因为修止的时候,你再修观,这观它有力量,有力量,就是定内修观,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不修定,你只是修观,观没有力量。没有力量,没有力量是什么呢?你心里面没有味道,你不感觉到这个观有一个味道的,不感觉到,就是,也还是不能得圣道,非要又修止又修观,又修观又修止,慢慢地得无生法忍了,你就是圣人了。不要说我出家一百年,和初出家一样,不是那样回事,那是搞得不对了,不对,不是那么回事。

  「观一切法自相空」,这「一切法」呢?当然我们说这是有为法,或者说是有漏法;再明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臭皮囊,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主要是这个;就是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都是因缘所生法,「观一切法」,就是思惟。「一切」这两个字是很广,它的含义是很广博的,不只是一件事,所有的因缘生法都可以包括在内的,所以叫做「一切法」。「法」这个字呢,就是它有体相显现出来,我们可以有认识;这件事出现了以后,我们心里面认识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或者色受想行识,它有它的体相,能引起我们的认识,所以叫做「法」。在这里就是一切是因缘生法。「自相空」,当然这个自相空是这样说,什么叫做「自」呢?这个「自」是对他说的,自己和他人,有自就有他,有他就有自。什么叫做「自」?什么叫做「他」呢?刚才我们说过,就是因缘所生法、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现起的,因缘现起这个地方,有个因缘,还有个所生法,这是两件事。这个所生法,就叫做「自」,这个自是对因缘说的,有因缘才有所生法,就是这样意思。这上面说呢?叫做「一切法自相空」,一切法的自相、一切法的自相空,这是两句话。

  我们学习唯识,学习《摄大乘论》,学习《瑜伽师地论》也好,它叫做依他起,它的名字叫做依他起。这上面说自相,它那句话里面用一个「他」,这里用个「自」。依他起呢?这个依,谁依呢?谁依靠谁呢?就是所生法,要依靠因缘的他才能现起,所以那个「他」,就指因缘说的。这里的自,就是因缘所生法说的,指所生法叫做「自」。这个「自相空」,譬如我们的眼睛,眼睛有眼睛的因缘,耳有耳的因缘,耳有耳的自相,眼有眼的自相,我有我的自相,你有你的自相,每一法都有它本身的体相,所以叫做「自相」,是这样意思。这个自相空,这个「空」,也可以翻一个无也可以。自相无,也可以这么说,或者把这个无字放在上面,叫做无自相,这么讲也可以。自相无或者自性无,自己的体性、自己的体相是没有的,就是这么一句话,这么意思。那么我们看因缘所生法,是有嘛!怎么说没有呢?这是个问题,根据什么理由说没有呢?我看见这里是事实,这房子是因缘,有一个因缘具足了,这个因缘具足了,就把这房子造出来了。造好了,因缘所生法。这是有,怎么能说没有呢?这是一个可以这样提出这个问题。但是这里面说「无」,是没有的,这个没有这个地方和自有关系,自相空。我们现在说有,自相有,我们可以这么讲,但在道理上讲呢,什么叫做自相有?你认为是自相有,我可以提出个问题,你说出理由,什么叫做自相有?你说出个理由来,我说自相是空,你说自相有,你说出个理由来。说出个理由来呢,那么,我们说这样子,我们还说这个房子,这个房子是因缘具足了,把这个房子造出来,说这个房子它是自相有,它的体相是有,那么我的看法是这样,如果在因缘不具足,没有造这个房子,就有这个房子,这叫做自相有。不需要因缘,就是这个房子它自己有了,那可以名之为「自相有」。但是佛法的意思是说,就是没有因缘的时候,因缘不具足的时候,这个房子是没有的,所以叫做自相空。它离开了因缘,它自己是没有的,所以叫做自相空。这么讲自相空,应该这句话说得通吧!说是不需要有因缘的时候,这个房子没有办法出来个房子的,这房子不能有,所以你说自相有,这句话不能成立的,不能成立的。还是得要承认自相空,它是没有自相的。所以「观一切法自相空」,自相空这个道理可以普遍地适用。房子是这样子,我们人的生命体也是这样子。我们的生命体也要因缘有,没有因缘,这个身体不能有。所以观那个房子是自相空,观这个人的身体也是自相空,没有因缘,它不能有。要有因缘它才有,它一定是依他有,一定依靠因缘它才能有,所以它不能自己有,所以叫自相空。

  我们早晨起来,你就做这件事,就思惟这眼耳鼻舌身意是自相空,你就思惟,思惟以后,思惟它一分钟也可以,思惟它五分钟也可以,然后再修奢摩他的寂静住。寂静住当然要有个所缘境,安住在所缘境那里寂静住,住它一小时也可以,住三十分钟也可以,然后再思惟自相空,这样子你思惟久了呢,你心一动,你立刻就知道,这老虎来了,立刻就知道老虎是自相空。毒蛇来了,立刻是自相空。自相空里面,没有老虎也没有蛇,你立刻就熟悉这件事,立刻就会知道这件事,所以叫做「观一切法自相空」。当然但这样子就改变了我们原来的这种执着,有!是有老虎,是有毒蛇,我们这个想法就改变了。我们的贪瞋痴在有上起来的。有,自相有,看见什么都是有,这个东西可恨,这东西可爱,爱和恨就从这里出来了。现在是观一切自相空,这爱、恨的根据地被消灭了,没有可爱的,也没有可恨的,改变我们原来的想法。所以观一切法自相空。说自性空这么说也可以,说自性空、说自性无、说无自性都可以,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无生」,这是第二句话,怎么叫做无生、怎么叫做生,怎么叫做无生呢?生还是因缘具足了,这件事才出现,生就是由无而有,就叫做生。由无而有,怎么能有,不能自然有,一定是要靠因缘才出现的,一定是靠因缘,不然没有这件事。没有这件事,现在也还和前面自相空的道理一样,怎么会生的呢?说自然地有的?也不是,一定是靠因缘有,因缘有它就是自相空,自相空里面生不可得,生是没有的。说是这个房子已经造好了,造好了它还是自相空,它还是自性无,自性无里面房子无所有,房子是没有的。所以,生就是无生,就这样思惟。无生这句话呢,和前面那个自相空意义是相同的,自相空也可以说自相有,我不承认自相有,我认为是自相空,你要经过内心的思惟。前面这无生也是,无生,前面就是生,无生,否认这个生,但是否认这个生,就是否认是自相有的生,因缘具足了这件事出现了,这个还应该承认的,不能否认这件事,还是「有生」。但是它是自相空的时候,观察这个生不能成立,在自相空里面没有法能现前的,所以叫做「无生」。

  「无定相」这句话呢,就是定相,无定相,就是否认这个定相。我昨天也曾经说过这句话,定相是什么意思?是决定是这样子了,不能改变的,那就叫做「定相」。现在佛法说没有定相、没有决定的事情,没有决定。这是佛法最殊胜的地方,就是一切法不是决定的。说这个人很笨也不决定。说这个人很聪明也不决定。你这个人很聪明,你常会愚弄别人,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一睁开眼睛看,这些人都是笨人。我随时可以愚弄这些人,可以做这件事。而我们这个笨人,受人家愚弄还不知道,还不知道的。所以那个聪明人愚弄了人以后,感觉很得意,他一直的做这种事情,将来这个人一定变成个笨蛋,这是因果。所以他很聪明不是决定的,你常常愚弄别人,你将来就变成个笨蛋,你也要受别人愚弄,这不是决定的。所以我们现在很笨,不决定,我们好好地学习佛法开智慧,不要愚弄别人,你将来会有智慧的。「无定相」,说现在我的相貌很丑陋,自己也不欢喜,不决定,你好好多拜佛、多赞叹佛,不要愚弄别人,慢慢你的相貌会庄严,会改变的。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决定的,都是可以改变的,是无定相。一切法是因缘生,它怎么会有这件事呢?因缘生的,由因缘来决定这件事。若是我们学习佛法,能够超越有漏的境界,不要有贪瞋痴,得了圣道以后,有了般若的智慧,从那以后再不糊涂了。再不糊涂了,永久地成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好处呢,他不会做伤害别人的事情,对别人有慈悲心。

  我们说小乘的佛教学者,就是没有大悲心,所以不是大乘佛法,他就是自己修学圣道成功了,就入无余涅槃了,就大事已毕。世界上的事情再不管了,世间上很多人还在那里受苦,他不管了,所以说他没有大悲心。但是我们不要误会,像我们一般人没有大悲心,不是那个意思,他还是有慈悲心,阿罗汉是有慈悲心,就是有时间性,入无余涅槃,再不慈悲众生了,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你学习小乘佛法也好,学习大乘佛法也好,都是有慈悲心,你要学习慈悲心。学习慈悲心,当然我昨天说过,你还要学习般若的智慧,不能只学习慈悲心,不行。慈悲里面有愚痴,那个慈悲不是佛法所赞叹的,你若学习般若波罗蜜,现在说的是般若波罗蜜,你学习智慧的时候,当然你常常这样修观,修止观。常常修止观,你断了内心的贪瞋痴以后,超越凡夫的境界,达到无漏无为的境界的时候,永久不会再愚痴,那他就……而不会再堕落下来的。那和我们说一般的凡夫境界,我们凡夫,说这个人很聪明,做了皇帝了,下一生可能跑到三恶道去了,他会有升也有降,会有这糊涂的境界。但是我们若学习佛法,它有超越,而不会再下来,不会堕落。为什么?就是有智慧。不再会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所以它不会堕落,不会堕落这个事情。所以是「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这个「无定相」,在我们有漏的世界,不可有高慢心。说我现在很得意,你不要高慢,靠不住的。你要知道不是决定的,是无常的。你现在感觉很得意,但是转眼间就变了,是「无定相」。「无定相」,因缘所生法都是这样子,「无定相」,没有决定的。「无定相」,我们这眼耳鼻舌身意,你要好好保护它,不然的话「无定相」,随时会有问题。我很健康,一剎那间就不对了,是「无定相」。只有得了圣道以后不退转,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你得了圣道以后不再失掉了,那好一点,靠得住了。得了初果须陀洹,再不会到三恶道去。说是我得须陀洹果之前,得无生法忍之前做过恶事,做过恶事也不会到三恶道去,因为你现在有正念,你得了圣道以后,你心里面有正念,他就不会堕落。所以我们学习佛法是非常的重要,好好学习佛法,保持正念,就不会堕落。「无定相」,这些因缘所生法都靠不住的,不是决定的。

  这里面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凡夫的时候,心里面有的时候有贪心、有瞋心、有所得、有所执着的时候,这些境界都靠不住,是「无定相」。但是这句话也表示我们有希望,不是决定这样子,我们若好好学习戒、定、慧,我们会有更有希望的境界出现。可以生到天上去,也可以到阿弥陀佛国去,所有的我们凡夫办不到的事情,我们都能办得到,我们所欢喜的事情,我们都有可能会成就的。所以「无定相」这句话也可以警觉我们,但是也表示我们有希望。但是我们若不努力,不行。你天天还做那些没有什么用的事情,那不行。佛法告诉我们,要学习三十七道品,要学习六波罗蜜,这样子我们慢慢、慢慢地会高升,会能超越。我们做一些没有用的事情,那不行,你要一定常常地学习经律论,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增长智慧。这段文就是这个意思,增长了智慧,用智慧来学习六波罗蜜,那就我们有希望,我们是有希望的。

  「无定相、无所转」,这无所转什么意思?无所转就是有「转」,有转变。说我现在我由愚痴转变成聪明了,由苦恼转变成安乐了,但是在「观一切自相空」上「无所转」,没有转变,在转变上就是没有转变。因为观察它自相空,自相空里面无有少法可得,转变什么,所以使令心里面没有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定相,所以就可以转变,但是观察它自相空,又没有所转变,没有法可转变的。我们若是学习佛法,我弘扬佛法我广度众生,你弘扬佛法有广度众生吗?是无所转,「观一切法自相空」,「无定相」也「无所转」,所以心里还是无所得的。「入诸法实相」,你这样子观察的时候,你内里面的虚妄分别心就没有了,就契入诸法的真实相,契入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是离名言相的,契入到那里。

  刚才我们,譬如说我们修止观,我们修止的时候,譬如说是我们以出入息作所缘境,我们的分别心安住在出入息这里。那么这就是有一个所缘境,我们的心安住在这里不要动,就是这样子。但是你若观一切法自相空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色受想行识不可得,出入息也不可得,你心里住在那里呢?这时候无有少法可得,也就无有少法可住,这个时候就「入诸法实相」。所以初开始你修止的时候,修奢摩他止的时候,你是有所得相,你的心住在那里,但是若观一切法自相空的时候,就没有法可住了,你修奢摩他的止,就不住在有所得的境界,是无所得了。不过初开始的时候,我们这般若的空、诸法空的智慧没有成就,初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要要求圆满。你就观一切法空,这心就住在空这里,可以这样做,当然这样就是不圆满,你就有所执着,执着空也是问题。但初开始不要紧,你可以这样做。「入诸法实相」,由于你「观察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你就超越了虚妄的境界,你心里安住在那不可思议那个地方,所以叫「入诸法实相」,就契入了。时间久了,初开始当然你还是平平常常的,但是时间久了,这个烦恼就不动了。你这贪瞋痴不动,再继续努力的时候,你心清净。心清净,就是贪瞋痴不动的这个境界,你心里也不执着,那就接近到圣人的境界,会有这个事情,「入诸法实相」。什么叫做「入诸法实相」呢?「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这就叫「诸法实相」。这所说的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这个作和起,这个起就是所起,这个作就是能作。那么能作就是因缘,所起的就是因缘所生法。现在说「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因缘所生法是「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这个所生法是由因缘来的,因缘也是「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

  初开始观所生法是自相空,等到熟悉了,观因缘也是自相空。你的所观境慢慢地就广大了,是这样意思。「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现在说什么是方便力?就是「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这就是「方便力」。因如是的方便力,所以「不生布施想」,也不生「受者想」。也就是我供养佛的时候,观察佛也是「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我供养阿罗汉、辟支佛,我供养一般的人,我去布施鬼神,也是「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是平等相,凡夫和圣人无差别相。我们本身,你有修行,我愿意供养你,你若没有修行,我不供养你,你这是有所得啊!若观一切法自相空,没有凡圣的差别,这就是有般若的智慧。有了般若的智慧,你所修行的布施是非常殊胜,无差别相。所以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能这样学习,你慢慢地,慢慢地你就成为圣人了。

  我昨天说过,我听说有一个比丘尼能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背下来,三十卷呀!不是少数,我把《阿弥陀经》背下来,那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三十卷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能背下来不容易,《法华经》七卷你若能背下来不容易,你要用点力量的。现在三十卷那可是不简单,可是不容易。有的人能背几百卷的经,那不可思议。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永海法师:佛陀怕鬼吗?

永海法师:人身难得

永海法师:四圣谛的可贵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4

永海法师:沙门以何为生?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2

永海法师:佛陀会生气吗?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1 (200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