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 进入“观”的前提条件 |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 进入“观”的前提条件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 进入“观”的前提条件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进入“观”的前提条件 进入观的必要条件: 首先要依止中观正见。 这里所依止的中观正见,还不是说我们观修到了某一个水平,这里仅是从知见判断上所依止的中观正见。中观正见在确定我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些根本问题,这里指的是这个。 第二部分,听闻无误教授,引正见成熟。 我们所得到的教授和教诫,需要没有错误。我常提到:大家有缘闻思中观这么一部论,是异常难得的因缘。现在有误的教授实在是铺天盖地。现在我们学到了《入中论》,我们觉得这一部论是有优势的,我们应该确立,以这部论作为我们暂时的无误教授,若以后还有更好的,我们确立更高目标。用这部论的这种正见,引导我们正见逐步走向成熟。 第三个条件,明晰了义与不了义间宗旨的界别。 对于了义和不了义的经论、了义和不了义宗旨之间的界别,自己应该能够判断清楚。了义和不了义界别混淆,是让我们对法不生信心的根本原因。对法没信心,其实就不是皈依法。凡是皈依法,需要对正法产生百分之百的信心。 对法有全面的信心,是要有一个指标的。至少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我们都能知道它的意义所在。比如,四念住、四正勤等等,我们知道这属于修止的法门。虽然修止的法门很多是在人无我修行的范畴内,有很多还不是在观察修的范畴内,但它有它的特殊意义。一位大乘行者,不光知道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如何观修,同时对修止的法门该如何运用,它的独到功用,也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对中观有全面掌握的人,也可以这么讲,只要是释迦牟尼佛说出来的八万四千个修行法门,没有哪一个法门他不生信心,他会非常敞开,他会敞开了面对任何一个修行的宗派,会很热心的想要学习,乃至于在自己的修行生活中想要去体验。 这种全面和积极向上的正法欲,只有依止了良好的正见后才能产生。这种情况在现代已经越来越宝贵了。据我观察,绝大多数人现在开始关门——打开自己的一个修行门,关掉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道门。为什么要把这些门关掉呢?就觉得只有我修行的这一门是可靠的,漫天下都是邪说,漫天下都是邪见。他分不清这些邪说邪见真正的来源,不知道这些邪说邪见是出于自己对它们不够全面驾驭,而直接关闭掉了对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信心。这也就麻烦了,很长的时间,这种状态会一直影响我们,使我们对佛所说的法不能全面接受。 在三皈依中,我们基本上缺乏对于法的全面皈依的意识。若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皈依法都不能圆满。连基础的三皈依都不圆满,那我们还怎么谈去修行呢?至少,我们在确定了中观正见后,对佛所说的全面的法要都能主动地接受。这样来说,我们目前这个修行所处的状态是主动的,这种主动至关重要。 这种主动由何得来呢?明晰了义和不了义之间的界别。不用了义方式说明的佛的修行法要,我们要知道摆在不了义的位置上。佛说了一个不了义的法门,并不是说佛的证悟不了义,包括有些大师说的临时性、有特殊环境、特殊对治作用的不了义法门,也有其特殊意义存在。不能因为世界上还有不了义的法,就认为说那些法的人都没有证悟;也不能因为有人说出过一个了义的法门,就说明那个人真的是一个开悟、圆满了义的人。这两种判断都有问题。 明晰了义和不了义经论宗旨的界别至关重要。我们全面驾驭佛三转*轮的这些修行法要的特质后,可以直接判断了义和不了义,可谓“不被天下老和尚舌根所转”。我们自己会判断后,才算得上是一个修行人。否则,在此前,不说是被老和尚舌根转,随便哪本书,就能让我们跟着去跑,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 第四个条件,要知道我们目前所接受的这个体系,这套中观正见,是“余论无此法”的中观正见。 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他们传承的这一中观道,就像白天的星星,非常珍贵。这不是自卖自夸,这点大家一定会有所认识。若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一法要跟其他法要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一法要有其不可改变的殊胜性。既然现在已经学到了这一部分,我们就以这一部分为指导自己修行思想的核心经论,从此展开我们自己有为的修行。 修行这件事情,磨刀不误砍柴工。若刀磨好了,一刀下去,十万八千斤都解决了也有可能;若刀没磨好,总在折腾,越折腾越没信心。到那种状态,真不知该信佛好还是不该信佛好。若到这种状态,结果恐怕就会比较危险。所以,我们有必要常常回忆下马丁· 路德的父亲那种状态,不要到临终时放弃。一辈子在那里努力,都是一团黑漆,都不知道自己所行合理在什么地方,那就麻烦了。 第五部分,有了以上这些基础,再就是精进。 若我们见地圆满了,虽然大家梦里功德也会长,但你醒着时,最好还是有所精进。精进能做到的就还是去做,不要把握了这样一个体系、这样一套中观正见后,埋在心里睡觉去,那也就辜负我们这次学习了。 中观正见的这套知见,是非常难得建立的。若不依月称论师这种构建方式,很可能我们折腾了一辈子,也没多大进展。比如,有关止和观这部分,我们谈一个现实情况。 止观道,从智者大师以后,在社会上就不是一个普遍盛行的传承,也就是说,并没有多少人真弄明白其中的细节和各种对治的相互关系。到明清以后,就越发地势微了,止观这套体系的传承也就越来越不真实了。 当然,入藏求法以后,很多人开始关注《菩提道次第广论》,觉得《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好像对止观这两部分会讲清楚,但绝大多数人最后也没有等来一个圆满的机会。日常法师讲过一次,但讲到止观章、毗钵舍那章时,依然有缺陷:那么庞大的篇幅,就用一节课一两个小时就讲过去了。就目前我们这个情况来说,乃至对名义的诠释,可能我们都会觉得讲得不太周全,就过去了,何况其他! 那么止观之道到底在哪里呢?虽然历史上有过存在,但现在进行挖掘,我们连自己修行这部分内容都很难挖掘得全面,对甚深的这种止观的精要,我们要去统摄就更难了。所以学习到这些法要后,我们要知道珍惜;同时学到后要致用,每天用一用,不要把所学的这些止观之道的知识浪费了。 这是有关进入止观的条件,还有一些进入的善巧。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