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几句话大家要真看明白了,我得拜你为师了。

  【上善若水】是整个这段的中心思想。 上,为至高的,只有至高的东西叫上叫尊。释迦佛被称为世尊,世尊是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尊贵的修行人。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也用上,叫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它高的。

  水的德行最高,我们地球我们身边最高贵的就是水。上善若水,从字面上从哲学上翻译,上善是最高的,水也是最高贵的,老子要我们凡夫去学习水的德行。水的德行是什么?它是最温柔最善良的东西,它所具有的宽广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平平静静的,正是人类应该效仿的德行。

  有句话是: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可现在的人没有往高处走却往低处走,因为心太浮躁了,恶念太多了,所以行为就叫形而下,品德与行为就往下走了。

  从自性上讲,这个上善若水就是说我们的心——原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是至高无上的,是清静无为的,它就像水一样非常清静非常平稳,是无为的,像水一样能承载一切东西。你看大海里头、江河里头,你扔多少东西它都没有怨言。我没看见那个水一发脾气把东西撇了出来,它都要包容承载你的东西,所以水的德性是最好的,它是最包容的,这就表明我们原本的那个心是圆满的、是包容的、是无碍的、是清静的。

  在修行当中有一个忍辱波罗密,释迦佛在《金刚经》里说,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我没有忍的概念,更没有嗔恨的概念,这水就做到了。所以说老子伟大,我们大家要好好读他的书学他的德性,学会老子的眼光。上善若水的德行也是教育我们不要忘本,人之初,性本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表面上说,水对万事万物都是有利的,人、动物、花草树木没有水是不成的。我们吃饭、盖房子、做酒、喝茶等都需要水,它能利万物,但是它没有去争什么,大家谁见到水跟万事万物这样说过话:你天天喝我,是不是给点报酬啊。没有吧。水是无私的,是奉献的,就像须菩提一样无诤三昧第一,表明我们的大灵我们清静的心第八识没有争夺的概念,完全是付出付出,我为人人,但人人为我的概念它是没有的,这概念第六识的根末那识有:我的、我的、全都是我的、金银财宝是我的没你的。就因为我们的第七识不干净不清静,所以才有纷争才有是非,才有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如果我们的第七识完全是我为人人,像佛一样,像毛泽东提倡的口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去,报酬放在一边,吃饱饭就行了,相信大家学佛都不用我来讲,释迦佛你也不需要了,都能自律了,戒律还定它干么。

  自律的人能管好自个。没有自律的人我们只好用皮鞭子对待他,去!到那个房间闭关反思去!三天不用出来,一天一顿饭。自律的人哪,我们就得求他出来,师父啊,快从闭关房里出来吧,我们需要您呀。两种结果,真是不一样啊。一个是皮鞭子赶进去,一个是磕头下跪求出来。自律和没有自律的人修行修为境界就不一样。

  因为一讲《道德经》,有一个故事咱们就当作茶后饭余的闲聊。昨晚上讲完经之后,我躺在床上睡不着,就想老子呀,这《道德经》我也不会讲,也讲不好,您也不给点能量。因为能量就是智慧呀,我说您也不给点智慧,您写的东西又这么深奥,几千年来,这么多人翻译,我一个萤火虫,还是刚刚从壳里出来的萤火虫,怎么敢翻译呀,感觉愁呀不好讲呀!我又不是高僧又不是大德,也不想拿它混口饭吃,您明天不来我就不讲了。这脾气发完了,今天再拿起书一看还行,刚才讲的时候哈欠鼻涕不断,而且今天的思维比昨天好得多。所以说人为了众生在发脾气,自己去跟自己叫板的时候,你的自性你的智慧就出来了。是不是老子来了,是!因为感觉他来了,感觉有佛力加持,浑身舒服,讲经思维非常开阔,智慧打开了。不是哪!是我们的自性打开了。

  自己去跟自己叫板和折磨自己是两个概念呀。很多人离婚了或男朋友跑了或女朋友跑了,抽烟喝酒毫无顾忌的糟踏自己,这个自发和我自发可不一样哦。我是为了大家听得更好更明了,我自己跟自己叫板。外相上有个老子骑个青牛来了,说这个儒子可教呀,给你一个金丹开开智慧,去好好的讲吧。他扔给我这一本千年没有人解开的书让我来解……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德性对万物都是有利的,但是它同时又不去争夺一二,没有是非。修行人要像水那样圆融,没有分别是非,就是清静了。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从外相上讲,对于好与坏不去分别了,就接近于道了。

  从本性上来讲哪,第七识里是好的坏的都有,是处众人之所恶,第七识认为自个是老大,认为一切统统都是我的。第七识末那识在我们的思维当中,在我们的境界当中,是很讨厌的,也就为恶。如果没有第七识光有第八识的话,那大家都是佛,没第七识就没有第六识第五识了。所以说处众人之所恶,既然第七识好的坏的都有,那我们的本性要进入到我们的第七识里头,把那些恶统统的度掉,再返归于现实当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呀,地藏王菩萨伟大,老子伟大,释迦佛伟大,耶稣伟大,他们敢于身体力行让众生离苦得乐啊!所有教派的中心都是要我们离苦得乐、慈悲、平等、博爱,所以大家不要排斥什么,只不过是形象和语言不一样而已。

  我们要进入第七识当中把我们的脏东西全部打扫干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是渐悟,只能时时勤拂拭。慧能是顿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和他比不得呀。

  我们的第七识是善恶不分的,我们就把第七识修炼成清静的,把恶全统统地度光,度光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近于道了,我们的心灵就会越来越接近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可称为道。

  《道德经》博大精深,所以我们行深是行到自己心灵最底部,打开完全的智慧。读再多的书都是帮助自己打开智慧的,并不是读了书之后执著书上的知识,知识是拿来运用的,如果你读了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经典之后执著里面的事情,那还不如不读了,读出了一个书呆子这不好。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几句是我们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做人就要安分守己,要顺其自然,做事要踏踏实实,心要包容,要适时而动。当我们的心几于道的时候,心自然清静无为,自然能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了。

  【居善地】台湾有个地方,风水先生说那个地方不好,净空就过去住了几年之后,那个地方居然十分繁华。人心善,地也善,我们居在恶地也是可以变为善地,你也可以教化一番。住的地方不是风水先生说的那个地方好就好,是靠心来转化它,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心善。人心恶,善地也会变成恶地。

  居善地,是讲我们这颗心灵,非常正直,没有邪的歪的,心与道是融合的,心是清净的。

  【心善渊】是指我们的心灵几于道时,心善的胸怀和宇宙一样渊大,心量大度量大。

  【与善仁】心灵清静了,自然能够与人为善。修行也是靠一颗真诚的心,不能三心二意,今天打鱼明天晒网,这样修起来就会非常累,也得不到什么妙处。

  【言善信】心灵清静了,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自然能遵守信用,人们也会信任。

  【政善治】我们就可以用治理国家的手段来治理自己的身体和心,像水那样甘居低下谦让包容,使民心归顺,把身心治理的非常健康。在外能守住十善业道,心胸开阔又能包容,接人待物非常友好,对内是善缘来了得度,恶缘来了得化解,所以内外是一样的道理。

  【事善能】心清静了,做事的时候自然能守住自己的心神、心能量,没有妄念能力通达。不管做世间法的事情还是做佛事都会做的很好。

  【动善时】心清静了,心能掌握好时机,因机而动。如果掌握不好时机就会出问题,比如你在禅定当中,你的大灵跑出去玩了,你家人一摸鼻子没气了,再一摸脉搏停了,七天七夜看你还没醒来,这就麻烦了,所以不能一个劲的在外面遨游宇宙,有时有晌到时候要回来,你不回来留一个皮囊在这儿,就给家人带来痛苦了,公安还得来调查。禅定当中出去了一定要知道回来,很多人不知道回来,因为没师父教没师父带。所以说我们修行一定要知道有个入处,还得知道怎么出定,入定和出定,一切行为行动都要有时有晌,也就说有个度数,你过度就不好。

  【夫唯不争,故无尤】从外相上讲,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不会招致怨恨。从自性上讲,夫是大灵,正因为大灵不跟后天六根去参与去争,所以大灵才不生不灭、清静无为。如果大灵参与是非的话,就像第七识末那识那样混乱,可能修行就不会成功了,那么我们修行可能就没有入处了。

  这两句是告诉我们要有水的德行不去争夺,才能达到平静无为,才不会招徕自个的烦恼。烦恼都是自己招来的,并不是别人给你带来的,在世间法有世间法的烦恼,修行有修行的烦恼,学各个法门有各个法门的烦恼,都是自个带来的。

  第八识是清静无为的,它不会给我们增添烦恼。第七识倒是会给我们增添烦恼,所以我们要把第七识恶的东西统统扫掉,把烦恼转成菩提根。

  很多人听完我说的,可能在心里盘算,他讲的东西符合佛义么。什么叫符合佛义?只要符合般若符合智慧的就叫佛法,《道德经》就是佛法,不符合般若的都是魔法,这是释迦佛告诉我们的。佛法并不一定非得限定佛教的那个佛法,那是错误的理解,佛法是遍虚空的,无所不包的。

  讲第九章之前讲个故事,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著名禅师,有一天,一位自大出名的大学教授特意来向他“请教”禅学问题,明面上是请教,实为借机自吹叫板。南隐禅师当然知道教授的来意,但还是以礼相待,给教授沏茶,茶杯中的水很快就满了,但没有停手,还是继续往里倒。那位教授看着茶水不停的从杯中溢出来,觉得再也不能沉默了,就说“不要再倒了,水都流出来了!”禅师听了就不再倒水了,就给教授说:“你就像这杯子一样,里面已经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这就告诉我们修行的人或者做世间法的人不要自以为是,想跟人家学习,就要以空杯的心态来学习,才能提高自己。

  心中装满了“自我”,也就把自己挡在真理的门外。修行做人要像水一样,小我一定要放下。

  《道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修行,在修行当中会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如何处理它,教我们的都是种种实际的方法。佛经里也是这些,出现什么问题了,如何解决如何处理如何去面对,释迦佛和老子只不过运用的语言不一样。

-----------------------------------------------------------------------------------------------------------------

更多法界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九章 功成身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十章 专气致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十一章 无之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十二章 去彼

天台宗·经注论疏:1715 法华经义记(梁.法云撰)

 

后五篇文章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七章 天长地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六章 谷神不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五章 不知守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四章 和光同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三章 不见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