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集 |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09年12月4日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初序分二:初、引四句明大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就是指恶了,众善奉行就是行善,最究竟的自净其意就是不记功,真正的不记功就是《金刚经》的不得少法,所以自己止恶修善不记功,这样就是究竟清净境、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是所有的佛都教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最究竟的。还有诸恶莫作就是戒,众善奉行这个善指什么?简单讲就是定慧。 《百法名门论今注》前面有一个五位百法表,最前面贴了一张,诸恶莫作的恶就包括恶法跟不善法,可是这个恶除了杀、盗、YIN、妄那种恶法以外,主要就是心所有法的烦恼跟随烦恼,烦恼和随烦恼就是佛所说的最主要的修行人要去掉的恶法,如果你把六大根本烦恼跟二十随烦恼都去掉,那你的心就究竟清净,而且烦恼随烦恼就会烦你的心,让你的心动荡不定所以叫烦恼。诸恶莫作就是去烦恼、随烦恼,众善奉行,如果在这个修心来讲的话就是十一个善: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清安、不放逸、行舍、无害,这个是修行人的善法。世间人的善法当然还有布施、,广爱众生等等这些,但是以修行人修行佛道的善法来讲是这些,所以这个五位百法是教我们怎么样修禅定的要指。 [自此以下,是此书之别文。初段为本部之总纲,叙全书之起要,即《序分》也。]这个序分就是起头,经文的开始都有一个起头,讲这一部经的缘起,讲这部经的因缘,以我们中国传统儒家的作文来讲就是起承转合的起字,起就差不多等于我们经文里面的序分。[下十章,为《正宗分》。]正宗分就是本文、正文了。[末后数行,为《流通分》。]流通分就是结尾,又称为结劝,结尾都是如来要劝导大家,怎么样要流通这一部经。那正宗分也等同是起承转合里面的承和转,流通分就是合,类似这样子。 [初“诸恶莫作”等四句,包括此一部《止观》,并且赅罗一代之佛法。]赅就是包括的意思,一代之佛法就是佛一代的教法,也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一世所讲的所有佛法叫做一代佛法。[三藏十二部经,]这个翻译不是很明白,这个十二部经其实就是十二种题材,佛讲的经典总共有十二种题材,或是十二种内容。譬如说我们中国的文学,它的题材有诗、词、歌、赋、散文、祭文等等,那么佛法一样有很多种。这个十二部经有时候又翻译成十二分经或十二分教,都是指同样的东西,用译文讲还容易懂一点,十二种Genre这个是梵文来的是类别的意思。这个十二分经第一种契经、就是长行,因为这个是顺带讲过就不写在上面了。长行也就是散文,我们的经典都叫做契经,经典通常都是用散文写的。 第二种只夜,梵文颂的意思,重颂佛在讲完长行讲完散文的经以后,常常会用韵文再讲一次,象《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都这样,先散文讲一遍然后接着用韵文再讲一遍,韵文等于诗一样,它通常是四句四句的,就有点象我们中国的绝句。在印度确实是押韵的,换成中文通常没有办法押韵,只不过把它变成四句诗句,所以你只要成弄成四句诗句那你也会写颂了。不过当你写出来有意义才行啊,所以这个颂又叫做重颂或应颂,重颂就是重新在把前面的散文里面讲的意思用韵文在讲一次,那在梵文就叫只夜。 第三种叫做记别。记别又叫做授记,世尊授记三圣弟子,看他什么时候会做佛,当他做佛是多久以后的事情,在哪一个国土,然后他的国称为什么名字,然后佛寿多久,度众生多少,说法几会,佛还没有出家之前叫什么名字,他有儿子几个,各叫什么名字,他的弟子有几个,大弟子有几个,各叫什么名字都会讲出来,这叫做授记或叫做记别。 第四种叫伽陀,讽颂gāthā又叫做孤起颂。孤起的意思就是说前面没有散文这部经一开始就是韵文,整部经都是韵文这叫孤起颂。 第五种叫做自说,自说就是没有人问而佛自己说,象佛说《阿弥陀经》就是这样子,没有人问而佛自说的也算是一种类别。 第六种因缘,因缘就是佛说法的因缘。 第七种譬喻,就是佛讲种种的譬喻来解释法,最有名的就是《百喻经》。 第八种本事,本事就是除了本生以外,所讲佛的事迹。 第九种本生,本生就是佛往昔修行的事迹,佛会在经里面讲说我往昔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人,或是做工人、太子,叫什么名字,我什么时候出家,出家以后做哪些事等等这叫本生。本生就等于说我过去生的传记这样子;本事可以说我过去世的一些事迹,就是比较没有系统的。有系统的叫本生,没有系统的有一些事迹,这里讲一段、那里讲一段叫本事。 第十种方广,方广就是方广经,方广就是广大深奥的意思。 第十一种希法,就是希有之法,就是佛跟他的弟子常常做一些希有之事那些叫做希法,然后佛会把它讲出来,增进大家对佛的了解以及对法的信心这样子。 第十二种论议,论议就是分别种种法相、法性,等于后来论的开始,抉择诸法的体性跟分别它的意义叫做论议。 十二种题材或是十二种类别叫做十二分经或十二部经,佛法分为经藏、律藏、论藏,大分是三藏;那么十二部经是讲它的类别,讲到三藏也要讲一些轻松的打一打气,又讲到《西游记》里面把玄奘法师讲做唐三藏法师,这个又外行了,这个三藏法师有很多呀!不是只有那一个你懂吗?吴承恩根本就不懂佛法,就乱套,只要通达三藏经典的法师就叫做三藏法师。意净三藏也是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也是三藏法师对不对?乃至于文昌氏讲说金刚智也是三藏法师,不空三藏法师,善无畏三藏法师,三藏法师不是只有一个人,三藏不能当作一个名字。说他是唐三藏好像是他姓唐,而且他的名字叫三藏,这好奇怪,所以他根本就不懂佛法就乱套,这下面我还会讲有趣的。 一些文人懂一些佛法就乱套,用词不当,非常非常的不通;上次讲的本来应该是佛如来他变成如来佛,如来佛好像那一尊佛的名字叫如来,然后就如来佛。就好像阿弥陀佛,阿弥陀是他的名字佛是他的称号,这根本就不通,吴承恩他是信道的了,写《西游记》来讽刺佛教,所以他算是一种讽刺文学。但是一般人不懂,连佛教人士也不懂,被讽刺了还很高兴这样子,奇怪! [三藏十二部经,无不于此],于此就是这四句偈。[包括殆尽。] 殆就是差不多,差不多包括在里面。[此四句文浅义深:]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意义是很深的。[“诸恶莫作”即是止,]诸恶莫作是止绝对没有问题,止恶嘛,[“众善奉行”即是观,]我要跟大家讲虽然宝静他是大师嘛,但是有时我的看法会跟大师有一点点小小的出入,所以你们不要见怪。我是觉得众善奉行说是观的话就有一点勉强,众善奉行应该是定慧,我是觉得是这样子了。 [“自净其意”即是止观不二。]因为上面说是止,下面说是观,所以下面就很顺了,如果上面那个众善奉行不说是观的话,下面就顺不下来了。我们就照着这个文字念下去,有时候文字里面有些是重要的,有些不是那么重要。[止观不二,即是诸佛之圣教,于佛法中最为切要],我觉得智者大师引这一句当作止观的一开始的用意是什么呢?确实这个佛经里面很代表性、很重要的话,当作修止观的一个指标,你要修止观,要先止恶然后要修善,这个善可以是世间善也可以是出世间善,如果是出世间善,最善的就是定慧,所以持戒修定慧,然后不执着定慧,不执着自己修持戒、修定慧为高,这就是真正究竟的清净,那这样子的话堪修止观。 修止观、修禅定、修三昧容易成就,因为诸佛就是要我们修止观,但是这个是要修止观之前就要努力,而且最后就要达到这个目的,自净其意,就跟第一义谛相应。虽然这一部书讲止观,但是也不一定说要把止观套在诗句上面,因为这样套有一点点不太顺;如果我这样讲有不适当的请大家原谅;我是依道理这样讲,那也请宝大师多多见原,因为他挺有道理。他听得到了,他还坐在西边用眼睛瞪我,说你这个臭小子。 [无论学何宗、学何法,倘能依此而行,即名学佛。否则诸恶仍要作,众善不奉行,纵有聪智明达,]纵然你有很聪明的智慧,也很明达,[精研三藏,亦是入海算沙,]也算入佛海算沙,尤其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很多人在家里上网、下载三藏经典,然后在家里看经,然后他就称之为学佛,我就把他称为电脑怪兽,为什么?因为不亲近三宝,也不皈依也不持戒,然后就看着那些文字,然后就算是他是学佛了;而且是很高级学佛的样子,学了以后就要找人印证印证,印证都要挑有名的法师或是人家认为不错的法师,也就是去挑战高手。跟那个武侠小说里面一样,如果把一套武林秘籍学好了,要去实践、要去比划,那挑的都是高手,那一旦高手被他打败了,他就变成武林第一了对不对?就是这个意思,可是佛法不是这样搞的了。 [于佛法上毫不相应,]为什么?因为有解无行。佛法是要行的要做的,佛法是可以做的,而且是必须做的;世间的哲学就是用讨论的,你光是研究就变成世间的哲学了。我们常常看到说研讨佛法,我跟你讲佛法是不能研讨的,还有举行佛法辩论比赛那更糟了,这个佛法还辩论,你辩赢了又怎么样?就是武林第一高手了,那个都是文字言说。跟道是不太有关系的,有时候还是相反的。 [终成佛法中之外道耳。]宝大师这里骂得很凶,你光是研究三藏也不真正的去行,光说不练就变成佛法中的外道,为什么?因为往外追逐,[然“诸恶”二字,须分眉目。]眉目要分明,要搞清楚诸恶这两个字,[恶法虽多,约有十种,所谓身三、口四、意三。]这个都是戒法上的。[身则杀盗YIN,口则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则贪嗔痴。]这个是总的,都叫做恶法。但是如果要比较明确一点,对于修定有妨的,就应该参考五位百法里面的烦恼、随烦恼。譬如说懈怠、放逸、散乱、不正知,这个一般人你不修定没有关系,但是你一修定那就变成大害了;懈怠、放逸、散乱、不正知,所以修定关于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要求的层次更高了。 [若身不造杀盗YIN,意不起贪嗔痴,口不绮语、两舌、妄言、恶口,此之谓“诸恶莫作”]但是这是消极的,那么再说更积极的是要[将已生之恶令灭,未生之恶令不生,]这个是四正勤里面讲的,[然后在称为“诸恶莫作”,]四正勤里面讲未生善令生,以生善令增长,这是积极的了。[然后称之谓“诸恶莫作”,方可以谓之学佛;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即此义也。此为消极方而言,乃佛法之初步。]这是佛法的初步。[由此进言之,]由此进一步的说了,[不特诸恶莫作,]不特就是不只是、不光是,[而且众善奉行;不但不杀生,而且放生;]救护众生命,这才是真正的究竟的,不杀生、爱护生命,[不但不偷盗,而且进行布施;]不贪能舍,[不但不邪YIN,而且修梵行;]进一步的修梵行。[不但不恶口、两舌、妄语、绮语,而且言柔软、]说话要柔软,这个很明显只有我们佛法里面有。 佛自己修行软语,叫弟子们要修行软语,软语就是柔软语,不会刺伤人的,人家听起来很舒服的叫做软语。为什么要修行软语呢?因为你如果语软心就软,如果心硬语也硬,我们众生心都是铁的,嘴巴都是钢的。所以讲出来话硬邦邦,就好像007里面大钢牙一样,一出口就把人咬伤。二十多年前有一个日本电影叫‘日本开国奇谈’,里面有一只好大的蛤蟆,然后一开口就吐黑烟毒烟,所以众生的嘴巴像那一只大蛤蟆一样,一开口人就死掉了。那我们有一句话说癞蛤蟆把哈欠,好大的口气。众生因为心是硬的,出言也是硬的,口就很硬,死鸭子嘴巴硬,铁齿铜牙床。我们常常说他人是很好就是嘴巴不好,口恶心善,依心理学来讲没这么回事,口恶心一定不很善,心善口一定不会恶。为什么?言为心生。 那有人说讲、讲话伤了别人,我没有这意思,我是开玩笑的,绝对不是开玩笑,每一句话都不是开玩笑,因为言为心生,你即使是开玩笑,你也有几分要伤人的意思。英国的文豪萧伯纳,因为他是幽默大师嘛,他说每一句笑话都不是笑话。我高中看的这句话我就知道说:我是开玩笑的那绝对不是开玩笑,你想要损人,你就是有那个意思才会伤人,不要骗人,也不要被人家骗,当然如果他找台阶下,那你慈悲故让他下吧,要不然你不让他下怎么办?那接着就踹过来了。我们经中里面讲菩萨对众生软言慰谕,就是用柔软语安慰、开晓众生叫软言慰谕。为什么说菩萨要这样子,因为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目的就是安慰一切有情,为什么要安慰一切有情?因为有情在这个世间很苦,所以爱他,他就会得到充电、就会高兴,继续努力这样子。 [和合、真实等语;]所以不要造四种恶语业,然后要修软语、和合语、真实语,[不但不起贪嗔痴心,而且起布施、慈悲、智慧之心。诸恶莫作,止十恶,]止是只有的意思,只是十善而已[即是消极;]这是消极的,[同时众善奉行,行十善,即是积极。即]是转[消极成积极,然后自利利他、救己救世,方可谓真学佛者之初步。]这样才可以称为是真学佛的初步。[故此二句言之最易,]这两句话讲起来很容易,[行之极难,]可是做起来很难,[所谓:“三岁孩童都识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这是一个典故了,唐朝有一个鸟窠禅师,这个鸟窠禅师听说道行很高,然后常常入定,他一入定就很久很久都不出定,因为太久了,本来是光头,一直到头发都生出来了他还在定中。因为头发生出来了,有鸟以为那是一棵树就在上面筑巢,他忽然起定了以后,发现上面有鸟巢,他又不敢在动,于是又在入定,一直等到鸟巢里面的鸟卵都孵化出鸟了,都飞去了,他才赶快出定,所以就称为鸟窠禅师。此人很有修行。那时候白居易有一天听到鸟窼禅师的大名就去参他,去找鸟窠禅师然后说:请问禅师佛法中如何修行,鸟窠禅师看他是大诗人,就跟他讲这四句。顺便讲一下,唐朝因为佛法盛,很多的诗人或大文学家都学一些佛法,白居易是乐天居士、白乐天,然后苏东坡就是东坡居士,他们都是学佛的。鸟窠禅师就跟他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一听就很火,我是大文豪,你跟我讲这么简单的道理太瞧不起我了吧,他就说你讲这个三岁孩童都识得,三岁的孩童都知道。然后鸟窼禅师就跟他说,“三岁孩童都识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典故是这样子。八十老翁不是老就德行高,这是不一定的,这跟武侠小说所写的老手武功就一定很高,但是在佛法中不是这样子。尤其是现代末法,多半很多都是老人出家,所以你不要看到老了老了,剃光头他就是老和尚,他可能只出家一年,但是他很老了,所以你不要看到老老的他又是和尚,你就称他老和尚,我这个此老和尚非彼老和尚。 [能诸恶莫作,则意地安靖,]意地就是心地,心里面就很安静,靖是平靖的意思平安、平静。[不颠倒,不狂妄;能众善奉行,则心地光明磊落,心平气和,柔软善顺,而不粗暴,是谓自净其意。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二句,义理幽深。]道理是很深的。[“自净其意”一句,彻性彻相,]真正的究竟清净是什么?不取性相,也就是对性、对相也都不取,不着有无。什么叫不着有无?譬如说你如果学般若或是学第一义谛的经,常常讲说一切诸法如梦、如幻、如化,如梦、如幻、如化,那你就会想到底有没有呢?那有人就说毕竟空那都没有了。如果学唯识的就说,识有净空,识是有的因为唯识嘛,所以识是有的,如果连识都没有,那唯识不用讲了。所以识是有的,识体是有的,那外境是空的,所有的外境是心识的显现,所以这叫做唯识。所以识有境空是唯识学里最重要的根本道理。 如果以禅宗来讲,就境识皆空,不只是境空,识也空,一切都是空。这么一辩的话就更加糊里糊涂的了,还是回到那个命题,到底有没有吗?我跟你讲这有没有,如幻、如化这是确定的,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梦,因为如幻、如化所以没有,可是如化、如幻的相还是有,幻化之相还是有,有幻相、有化相。梦中有所见,梦中所见梦境还是有,只不过梦境还是空,只有梦中有,醒来之后没有,但是梦中时候有没有?有的很,不然你怎么会梦中梦到鬼的时候吓了一身冷汗,梦到你捡了很多钱的时候又很快乐,对不对?你有没有在梦中捡过钱?没有?那你很惨,我就捡过,捡的放不下,醒来空欢喜一场。 有人说梦到捡到钱,是你前世的亲人现在还在世,然后为你修福或为你布施,但是道教的人就说是他们烧纸钱给你,所以你捡到了。梦境本来不可得,但是在梦里面的人,梦中人还是觉得有可得,乃至梦到吃一顿大餐也是吃得很快乐?还有梦到那种“粉红色的”也很兴奋,有没有?有的很,还会种种反应,所以梦境虽然是空,但它还是有。你还在迷中的人你就是不能不受它影响。诸相本空,可是幻相还是有,但是幻相是虚妄的,可是他的真如本心是真实的,真实是不变的,那个真如之体是绝对有的。 一切的幻相都是真如本体的镜上所现,说镜中相,水中月,空中花,镜中相你看那镜子,里面有没有相?有相,可是看到镜子那个相有没有?没有,只是有境界的时候你才看得到。镜子本身实在是没有一样东西扒在上面,就永远在上面,拿不下来的,没有这样子的对不对?有境在它那里显现的时候,它就显出来了,但是那个东西是不实的,就这样子。所以这就要学般若智慧,学真正第一义谛智慧,性相都能够兼顾到,而且不会被迷掉。不管你是被空迷或是被有迷,都会有问题,被空迷就会落入断灭,被有迷就变成执着,乃至以后变成魔境。 [“自净其意”一句,彻性彻相,]也就是说他是通性跟通相的,性相都顾到了,[义赅一切,理通大小。]赅就是涵,他的意义是涵盖了一切,他的道理是通大小乘,大小是指大小乘。[何谓“自净其意”?]什么叫自净其意呢?[吾等众生,凡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念念起于执着。]念念都是由执着而起。[如一布施,]譬如以布施来讲,[即谓我为能施,彼为所施,]就说我能布施,他是我所布施的,[中为所施之物。]中间还有所布施的东西。[三轮之体未空,憎爱之心难忘,思量分别,是非憎爱,即见思烦恼。六道凡夫迷于真空之理,妄起分别,即见烦恼;对一切逆顺境界起贪嗔憎爱,即思烦恼。]所以有见、思、惑,见烦恼就是见惑,思烦恼就是思惑;见烦恼就是说你于外所见,对外境界所看到的东西然后起分别这叫见烦恼。思烦恼就是因为你在心里面自己起的爱憎等这些心叫做思烦恼。 [由此起惑造业,以有漏因感有漏果;故知纵行世间十善,]纵使你有修世间的十善,[心念着有,未净其意,皆有漏法也。]但是心念着有,而你心念贪着这个有,贪着世间十善的功德,认为自己很有功德,这就意还没有净。乃至于你学佛你持了戒,然后你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了,或是说你会打坐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这个就意还没有净,就于这个善法起贪着,这意也没有净。乃至于说你念了《地藏经》五百遍、一千遍,就觉得很神气,这个也是意没有净。本来你修了善法是有功德的,但是你如果贪着而起慢心,那你的功德就打折扣;慢心越大折扣越大,后来到了感恩节就变成二五,两折出售,功德就变成很少很少;还有如果你的慢心继续增大,到了耶诞节的时候就变成完蛋。你如果执着自己有功德的话,依自己所修起贪嗔痴、傲慢,那么所有的功德都一直的打折掉,因为你的心就没有净,都是有漏法。 [若修观、炼、熏、修之五漏止,将见思烦恼消除,即可谓“诸恶莫作”。]就可以说“诸恶莫作”。[进修生灭四谛慧、无漏戒定慧,能成生空智,]生就是众生,众生空就是人空,人空智。[真空慧现前,是可谓之“众善奉行”。是知有漏之善,]所以可以知道有漏的善,[若心生染着,]如果心生染着,[报尽还坠,]善报报尽以后还会再堕落,因为心生染着、贪染[终不能逃脱生死之樊笼,故亦是恶。]所以也称为恶法。即使你是修善法而贪染的话,贪染、傲慢、乃至于嫉妒。那什么嫉妒呢?修行人这是很难的,看到别人修行都不高兴,很奇怪!那如果是对方修得越好,你心里面越不快乐,就希望普天之下我某人一个人修行,这样就善哉,善哉。如果看到那一个人修行,譬如说我持‘大悲咒’别人也持‘大悲咒’心里面就觉得不舒服,最好他持别的咒还可以,我还能接受,那如果说他持‘大悲咒’一定没有我那样的念法,我这样念法是比较殊胜的,当然我也不会告诉他怎么样念。 [如是世间十恶,有漏十善,]我为什么讲特别嫉妒呢?因为嫉妒心其实在所有的恶心里面,虽然佛没有这样分,可以说是最恶最恶的,为什么?因为嫉妒心与魔心相应。我们众生修行会有魔事,就是因为魔看到你修行就会眼红,就嫉妒了,嫉妒了他就害你,他就阻碍你。你可以去观察如果你修行好,然后你讲出你的境界,旁边的人你看有几个赞叹你的,那很少,通常最好的只是说不错了不错。如果你运气不好,他就会讲几句酸话,然后会怎么样呢?然后你就会难过三五天,为什么?因为你为什么要把你修行好的境界讲出来,说好听的话就是想要得到知音,知道你的道力高深嘛,然后就会给你称赞几句、嘉奖几句,对不对?师兄你是很厉害,那如果说没有这样热情讲的话,就觉得很挫折;那如果在给你酸几句的话,你那个境界王师兄也有过,那你一听就是不味道了。什么他也有,他的境界才没有我这样子,然后回去你就难过三天,本来是很高兴把境界讲出来,反应不如你所期望的,你那个气球马上就咻,心里面就很难过。祖师就教戒,你修行的境界绝对不用别人讲,除非跟你师父讲,因为你的师父会教你不会泄你的气,因为佛法的师父跟武林的高手不一样,武林高手的弟子如果学得很好的话,那个师父可着急了,将来武林第一不是我了,变成我的弟子不行,你知道吧,我在练功的时候他在偷看。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