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白话六妙门:第六章 通别六妙门 |
 
白话六妙门:第六章 通别六妙门 第六章: 通别六妙门 接下来解释六妙门的第六种——通别六妙门。 所谓的通别六妙门,是指凡夫、外道、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修行者,都同样的在修习数息法门,但是在解释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所证悟的涅槃也有所不同。 于随、止、观、还、净诸妙门上也是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凡夫或根性鲁钝的修行者,在数息时,只知道从一数到十,能 够令心安定,希望能从数息中获得禅定。这就是于数息中生起魔业,贪生怕死的缘故。 其次,拥有利根性的外道,由于因缘法使然,见地特别炽盛,在数息的时候,非但调心细数,从一数到十,安然进入禅定。 非但这样,他们还能够分别各种有息、无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息;过去息中的如去如不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息;未来息中的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息,现在息中的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息。 对于心识方面也一样,以为随心所见的都是实有。他们的这些理论都是妄想和虚诳的,是因为不了解息的真性,随妄见而生起分别心,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戏论。当四周的欲火在燃烧时,生起烦恼的境界,经久的贪着于邪见,造作及各种邪行的人,将自断善根,不能了脱生死。心行于真理之外,就是所谓的外道。 以上两种人,虽然在根性上有钝、利的差别,但是于三界的生死轮回并没有差别。 什么是声闻乘的数息法? 声闻乘的修行者,为了赶快脱离三界,寻求自我解脱的涅槃,因而以修习数息来调伏身心。但是,在修习数息法时,无法摆脱四谛正观。 怎样在数息中观四真谛? 修行者知道息依身、身依心。息、身、心三事和合,就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 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就是苦,这些受苦的人贪着于阴、界、入法,因而随着自己的见地心来分别各种阴、界、入法,就是所谓的集。 如果能了达真性,就能知道苦不会生起,四受(1)、四行(2)也不会生起,连钝使(3)、利使(4)的各种烦恼结也寂然不起,这就是所谓的灭。 如果拥有真正的智慧,就能通达真理而不壅塞,这就是所谓的道。 如果能依上述所言修习数息法,必定能通达四真谛,也必然能证得声闻道,这一生是最后一生,不会再有新的一生。 怎样于数息中入缘觉道? 缘觉乘的修行者,追求的是自然的智慧,喜欢孤独寂静,深切的了解各种法的因缘,知道数息之念就是有,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 观想于这令心念熄灭的有,就称为善有为业。种下善的因缘,来世必获得转世为人、天的大福报。 修行者受持因缘法,因此有老、死、忧、悲、苦、恼等的存在。摆不脱三世因缘,沉湎于不息的生死轮回之中。 本来就没有生,也没有死,这一切都是不善的思惟导致心行所造成。 如果了知无明的体性本来就无有,有是因为妄想因缘和合而生。因为无有,所以假名无明。无明同样不可获得。 当修行者了知一切因缘法都是没有根本的,就不会再行于因缘法,也就不会认为数息法是实有的。 这时候,修行者深切的了知,数息法也同样属于因缘法空无自性,就不再接受、不再执着、不再思念、不再分别,内心犹如虚空一般,寂然不动,无漏心豁然生起,成就缘觉道。 什么是菩萨乘的数息法? 菩萨乘的修行者为了追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为了悲愍、关怀并让无量众生获得安乐,而修息数息法,希望由数息法获得一切种智。 怎么说呢?经典中说:“阿那般那(出入息法)是三世诸佛入道之最初法门。 ”因此。刚发心修菩萨乘的行者,想要证得佛道,必须先调心数息。在修习数息法时,要知道息并非息,犹如幻化一般。因此,息也不是生死,也不是涅槃。 这时候,在数息时,了知没有生死可断,没有涅槃可入。因此,不再执着于生死;不执着于生死。也就没有二十五有(5)的系缚;不证涅槃,也就不会堕入声闻乘和辟支佛的境界。 以平等的大智慧,也就是无取的舍心,安住于中道,这就称为见佛性,获得无生法忍,安住于大涅槃中的常、乐、我、净境界。经典中说:“好象大洪水一样,能冲走一切,但是杨柳除外,因为杨柳柔软不受力。 ” 生死轮回的大洪水也一样,能冲走一切凡夫。但是,菩萨乘的修行者例外,因为菩萨乘的修行者安住于大乘的大般涅槃,心柔软的缘故。这就是所谓的大乘行者于数息中入菩萨位。 本篇约略的述说数妙门与凡夫、外道、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相通与相别之相。数息法虽然各家相通,但是在解释上各家有别。各家虽然修习相同的数息法,但是结果有所高低。其余的随、止、观、还、净住妙门,于各家的通别上,也与数妙门一样。 〖注解〗 1.四受:这里所指的应该是理、教、行、果四法受。 2.四行:菩提、福德、智慧、羯磨(karma,业)。 3.钝使:即五钝使,贪、嗔、痴、慢、疑。 4.利使:即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5.二十五有:欲界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初、二、三、四禅天、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