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如何静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如何静坐

 

  因为在春节期间又新来了一些居士,他们希望我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再把静坐的基本方法讲一下。在这里常住的出家人和居士们,对于一些静坐的基本方法都已经掌握了,那么考虑到今天晚上有许多春节期间新来的居士,就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把静坐的基本方法再重复讲一遍。过去已经听过的出家师和居士们,就不妨再听一遍。虽然今天晚上讲静坐的方法是重复的,但也有很多是没讲过的。

  很多人想学佛,但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因为现在的许多学佛人哪,逐渐趋向知识分子,而且逐渐趋向于年轻化了,学佛人的素质越来越高了。过去是信佛的人多一些,现在呢,是倾向于学佛的多一些。因为信佛永远成不了佛,只有学佛才能够成佛、能够做佛。

  信佛不需要实践,什么都不需要,你只要是相信有佛存在、有因果报应、有六道轮回就足够了。而学佛呢?不仅要具备以上所说的这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去学。

  譬如说当初的悉达多,他还没有成佛,在出家以前就相信有佛了,所以他学完了各个教派的经典以及各个教派的基本修行方法以后,感觉到不究竟,才离开皇宫,自己到深山老林里面去探索、深研,进一步获得了圆满。

  他也是在“人”的基础上,才大彻大悟的。也就是说,一个圆满的佛,是通过信佛而去学佛。既然学佛,就要懂得学佛的一些基本理念,以及修行的方法。

  世俗间的一门学问、一种技艺,都需要老师来教,也都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何况我们现在学佛,怎么能没有方法呢?怎么能不需要老师呢?靠我们自己慢慢地去摸索、去领悟,不是说不可以,但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时候根本领悟不出来!如果有一位过来人从中旁敲侧引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初释迦佛在修行的途中,也有很多老师教他修学。在这里我讲几句题外的话,有很多保守的出家师父,认为只能拜一个师父,只能跟一个师父学习。要是拜师父多了,就是一种叛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心态。不应该有这种心态。

  当初释迦佛就认了很多师父,后来他并没有否认这些师父的教化,只是说他们不究竟、不圆满。他是在这些师父们的教法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修炼才获得圆满的。我们修行,就如同上学一样,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老师。即便有一天我们真的成佛了,曾经教过我们学佛入门的老师,仍然还是我们的老师!一个真正的老师,他绝对不会怕学生超过自己,他渴望每一个学生都比自己强!

  一个出家人可以拜3~5个师父,那么你们作为居士呢?同样也可以认这么多位师父,甚至可以更多。不管有一天大家修行有多高,甚至地位有多高,曾经教过你们修行的老师,仍然还是你们的老师!

  学佛修道啊,不外乎调理自己的身、心,我刚才在静坐的时候,听到那边有一位女同胞一直在打哈欠。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就是姿势没有端正、气血没有畅通,头脑没有得到足够的气血来补充,所以头脑就缺氧。

  既然是缺氧,就如同一个电灯一样,电压不足,灯光就会发红。坐在那个地方头脑发昏,就一直在那儿打哈欠,就想睡觉。如果你的姿势调得很端正的话,气血不断地往上输送,你的头脑得到足够的能量了、不缺氧了,怎么会昏沉呢?怎么会打哈欠呢?只能是越坐越有精神!

  所以在修道的第一步,姿势非常重要。如果你最初就把姿势调端正的话,你在以后修行的途中,就不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禅病,譬如胸廓胀痛、胸部憋闷等,这都是因为你最初学静坐的时候,姿势不端正造成的。

  有的人在学佛的某一个阶段,出现小腹很胀、胃胀,都是因为最初静坐时姿势不端正,还有的出现背部(脊梁骨一带)很胀,这都是因为最初的姿势不端正导致的。但是往往在调整姿势的时候,身体会疼痛,感觉到很不习惯。因为我们生理的这些姿势呀,它自由散漫惯了,你突然让它固定一个姿势,它会很不习惯。所以坐在这个地方浑身痛,身体扭来扭去的。

  一般来说,你的姿势调端正了以后,一个星期你就习惯了,身体就接受了。接下来你静坐,越坐身体越舒服!尽管你的头脑里杂念很多,但是你会感觉到你的身体是畅通的。

  姿势调端正了以后,接着就是调呼吸。因为我们人体从生理上讲,全身都布满了经络,这个经络就像是一条水管一样,如果你的姿势不端正,就如同把水管折叠了起来,气血就不能够很好地畅通。

  当生理的气血不能完全畅通的时候,身体也就空不掉。既然空不掉,身心就没有办法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身心空不掉,就没有办法和灵性的力量沟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心存在,就如同一个坚固的个体,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修行,无非就是把这个个体融化掉,和整体合而为一。

  呼吸调理完了以后,接着就是调理思想意识,也就是说处理这个妄想纷纷的头脑、处理心里的杂念。因为修道不外乎修身心,离开身心就没有修道的基础了。

  至于盘腿的姿势,是左腿放在上面对、还是右腿放在上面对呢?譬如说我们每晚静坐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可是你的腿一口气坐不了两个小时,中间就需要换一次腿,如果你前一个小时是右脚放在上面,换腿以后就变成了左脚放在上面。

  实际上哪个在上面,哪个在下面都不重要,你只要是把姿势调端正了,生理的气血就容易畅通。你们回去静坐的时候,坐的垫子最好就跟你们今天晚上坐的这个拜凳一样,前面低一点,后面高一点。这是禅堂里面专门设制的一种禅凳,在过去是用蒲团,是圆形的。后来为了便于挪动,改成了木头做的。

  如果你家里没有这个禅凳,在屁股下面可以垫一个二寸高的垫子,譬如说枕头什么的都可以。因为后面垫高了以后,气血很容易从尾巴骨通过。如果后面没有垫高二寸,前后是一个平面,气血就不容易从尾巴骨通过,会完全淤在尾巴骨这一带。

  这是对于初学静坐的人来讲,一定要有一个二寸高的垫子垫起来。如果是一个长期静坐的人,就不需要垫高了。但是你坐习惯了以后还是喜欢后面高一些,因为这样你自然就把腰杆挺起来了。

  如果你后面和前面是一个平面,坐久了就很容易驼背。一旦驼背,前胸这一带就很容易有一股气淤在这个地方。因为你背往前一弯、脑袋一耷拉,气就容易淤在胸部,时间一长就容易引起前面这块骨头隐隐作痛。

  如果你后面垫高的话,自然就容易挺起腰来。为什么女同志穿着高跟鞋走路,腰就容易挺直?这个现象女同志们最清楚!我们静坐也是这样,后面一垫高,腰就挺直了;腰一挺直,肩膀自然就塌下去。

  一个坐禅坐得比较好的人,他的肩膀一定是塌的。当一个人生理的气沉下去的时候,肩膀肯定会塌下来,不会是抬高的。肩膀抬得高,说明他生理的气没有沉下来,心理也没有放下去。身心都放下去的话,肩膀一定是塌的,脖子呢,是伸得长长的,是往上伸的。

  当气沉下去不浮了,思想也容易静下来。至于这个手怎么放呢?一般来说是左手放在右手下面,两个大拇指碰在一起就行了。把手放在腿上,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眼睛看到——目光落在——前面一米远的地方,这是最标准的姿势。你如果看得太远的话,说明你有点抬头了;如果看得太近的话,说明你有点低头了,所以说目光落在一米处,最合适。要感觉到鼻尖和肚脐在一条线上。

  如果是年轻人,感觉到身体很热,火力很足的话,可以把两手放在膝盖上、掌心向上,体内的热量就很容易释放掉。如果感觉到体内的热量不足、没有多余的热量要释放的话,就把双手放在前面(叠放,就是刚才讲的放法)。

  眼睛是闭着好,还是睁着好呢?由自己随时决定。譬如说你现在静坐要昏沉,就把眼睛睁开,就不容易睡觉了。如果说你现在很散乱,睁开眼睛容易受外面事物的干扰,那就不妨把眼睛闭起来。这些都是活的法,不能够把它完全定死。

  有的人会问,这个舌头是不是一定要顶上颚呢?这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你的年纪大了,生理的能量不够用,或者说你生理的能量趋向枯萎了(譬如说四十来岁的人,看上去像五、六十岁的人,就说明他生理的能量在渐渐枯萎,而有的人六十岁了,看上去像四十岁一样,则说明他生理的能量很充沛、很活跃。)生理的能量不够用,就可以将舌头弯回来顶住上颚。有的年轻人精力很充沛,容易引起性欲旺盛,那就不需要把舌头弯回来抵住上颚。

  曾经用舌头顶过上颚的人都知道,顶上十几分钟就会感觉到口水特别多,这是津液缓缓而来的结果。有了口水就把它咽下去,沉入丹田。连续坐上两天,精力充沛的人就会性欲特别旺盛。如果是老年人呢,就会感觉到这几天的精力充沛了。

  一般说来,年轻人不需要舌顶上颚;身体精力不够用的、老年人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你舌头一顶上颚,肾水就被激活了,尤其是盘腿的时候舌顶上颚,激活的肾水它不往下去。因为你盘腿的时候,两条腿麻木,肾水下不去而被逼了上来。所谓的“还精补脑”,就是让下部的能量往上输送。

  当姿势调端正了以后,我们就要理顺生理的气血,也就是说要调呼吸。不过对于初学静坐的人来讲,姿势调端正了以后,再调呼吸的时候会感到生理的气血反而不畅通,坐在这个地方感觉到身体很胀、很别扭。

  这就是我前边讲的,因为生理的气血已经习惯了它以前姿势的走向,你现在要通过一种姿势把它扳过来,从那边把它扳到这边来,它就感觉到不习惯,你通过调理呼吸,坚持做一个星期,生理的气血走行方向就已经扭转过来了。

  一上座,脖子往上一伸,肩膀往下一塌、双手叠放、鼻尖与肚脐成一条线、眼睛看到一米远的地方。而且这几个动作要在一念之间就完成。形成习惯以后,你一盘腿,这个姿势自然符合标准!

  接着是往外呼气,至于呼几口就够了呢?还是凭自己的生理感受而定。譬如说你感觉到呼三口气身体就已经空掉了、上下都通了,已经形成一个通道了,就不需要呼太多了。如果你呼了三口气、乃至五口气,感觉到身体还很憋、很胀,很难受的话,就不妨再多呼几口气。

  每次呼气,要先用鼻子吸气,沉入丹田,用嘴巴呼出去,这一点一定要记清楚。用鼻子吸、用嘴巴呼。因为这种呼吸方法,吸得少,呼得多;吸得慢且细,呼得快且大。这样一来,呼的量大于吸的量,身体就容易空。一空就容易通;一通,身心就容易忘掉。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基础的知识和静坐方法,它虽然是有为法,可它是我们将来进入无为法的一个惟一的基础!很多人坐久了以后身体出毛病、心里面产生幻觉,严重的还会造成一种精神病,这都是因为最初姿势不端正,气血走错了轨道而致的。

  本来这个气血是向这边走的,可是由于你的姿势不端正,坐在那里东倒西歪的,把气血逼到另外一个方向了。生理的气血错乱,实际上就是精神错乱。常常有的人心理上受到打击以后,会出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生理的气憋在一个地方不畅通了,它进入了另外一个轨道了,生理的气一错乱,心理就出毛病。

  当往外呼气你感觉到身体很空、很松了以后,就不用往外呼气了,这个时候可以采用自然呼吸了。

  同样长的一段文字,有的人可以一口气把它读完,有的人要换两口气读完,而有的人则需要换好几口气才能读完。有的人唱歌的时候可以把尾音拖得很长,有的人就不能。说话也是,有的人一口气可以说好几句话,有的人只能讲一句话。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每个人呼吸的长短不同。不管我们是在唱歌,还是在说话,或者是在读书,都是在呼气状态下把声音发出去的,绝对不可能是在吸气的状态下唱歌、说话、或者读经文。因为往外呼是一种释放,譬如打架的时候,出拳发力也都是在呼气的时候。

  常人的呼吸是从鼻腔吸到咽喉,马上就呼出去了;有一种身体素质稍微好一点的人,是从鼻腔吸到胸腔以后,马上又要呼出去了;还有一种有修炼的人,或者虽然没修炼,但是精力比较充沛的人,这一类型的人吸进来的气都是沉入丹田。

  把气从鼻腔吸入咽喉这一类的人,一分钟之内呼吸的次数就比较多。如果能够把气吸入丹田,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就很少,所以这一类型的人他干活也好、跑步也好、唱歌也好,就不容易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他可以一口气读诵三十多个字,因为他读的过程当中丹田里还有气没有放完,而气吸到咽喉的人,读文章、唱歌,就需要不断地吸气,因为他吸气的路途短,气很快就放出去了,马上又得吸气。

  同样的道理,你把气吸进丹田,由于吸气路途长、时间长,杂念就不易产生;如果你把气吸到咽喉,由于它的距离短(时间短)、速度快、杂念就容易产生,思想不容易静下来,没办法集中。

  既然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在静坐的时候就要把吸进来的气沉入丹田。习惯性地、有意识地沉入丹田。你一旦把这个方法训练习惯了,平时即使你不静坐,乃至于你在睡觉的时候,吸进来的气自然就会沉入丹田。

  我们在念六字大明咒的时候,刚开始学念的时候,有的人一发音就拖得很长,有的人声音一发出去就没有气了。后者就是因为没有把气沉入丹田,他把气放在胸腔、咽喉一带,所以他“嗡”一下子,气就完了,马上又要吸气。当他的气再吸进来的时候,又停留在咽喉、胸腔这一带。

  炼过气功的人都知道气沉丹田的好处和重要性。只有把我们吸进来的气沉入丹田以后,生理的能量才容易激活、容易被唤醒。同时,吸进来的气沉入丹田以后,还要停留3~5秒钟。

  为什么要停留3~5秒钟呢?因为你如果把气刚刚吸进来沉入丹田后,又马上呼了出去,根本没有效果;如果你把气沉入丹田后停留3~5秒钟,这个气就会扩散、分散,输送到全身每一个角落、到达每一个神经末梢。你只要是把气放进丹田里,它肯定要往四处扩散,他不可能完全停留在这里不动。

  所以你把气放进了丹田,它往下走,走到腿上、走到脚尖;往上走,走到头顶;往上肢走,走到手上、指尖。如果你吸进丹田的气马上又呼出去了,那么生理的能量就没有办法被气推着到达每一个神经末梢。

  气一行走、血就行走;气一通,血就通。生理上的气血畅通了以后,身体自然得到滋润,生理就不容易干枯。为什么有的人年纪很轻,身体看上去就像枯木一样?就是因为他的气血运行不畅,身体得不到滋润。

  采用深呼吸的方式,就是把生理的能量激活,促使生理的细胞活跃,让生理永远处在一种年轻充沛的状态里面。当呼吸调整完了以后,我们的散乱心又如何处理呢?我们平时头脑里的杂念特别多,现在学静坐需要专一,那么思想怎么处理呢?

  一个大活人,他的思想不可能停止。尤其是一个智商高、思维敏捷的人,他的思想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比常人还要活跃十倍、甚至百倍!也正是因为他思想活跃,他的反应才敏捷迅速。可是对于静坐来讲,在最初他就吃亏了!他就不容易让身体静下来。即便是他的身体很安静了,可他的头脑里面就像开运动会一样,非常热闹!

  因为平时他的头脑习惯性地考虑问题,现在突然不让他考虑问题了,就像失去了依靠一样,他就要乱冲乱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最初学静坐的时候,反而妄想更多。如果你给它一件事情做,它因为有了事情做,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所以说与其坐在这里胡思乱想,不如去做一件事情。

  古时候的祖师爷们领悟到这个道理以后,为了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和妄念,开设了八万四千法门。你念经也好、持咒语也好、观想也好。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无非就是给它一件事情做,让它没有机会去胡思乱想!

  通过一段时间的这样训练以后,突然有一天一件事情也不让它做了,它自然就安静下来了。这就好比一个人不会走路,你给他一根手杖拿在手里,他扶持着歪歪扭扭地能够走路了。他走上一段时间,自己会走了,你再把他手里的拐杖夺掉,也不让他扶着墙走,他也走习惯了。

  采用“一念”的方式,把万念给吃掉了,促使万念熄灭。因为凡是有为法,都是处在有为的阶段,与道沟通啊,必须要进入无为里面。因为“道”,它是属于无为的层次。可是无为的层次很高,我们需要一个梯子,所以就产生了前面一系列的有为的方法。

  喜欢念佛的人说净土法门最高,喜欢参禅的人说禅是最高最好的,喜欢观想的人呢,说是观想的法门最适合我!当你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哪一个方法,都是为了对治杂念、对治这一颗散乱的心。

  你不一定要通过念佛、持咒、观想,你可以通过做任何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散乱心给集中起来。尤其是平时爱动脑筋、爱考虑问题的人,你可以通过考虑一件事情,来对治你的散乱心。

  一些政治家、企业家,他们这一类型的人来修道,会轻而易举地入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平时就很少处在散乱当中,他们的妄念是很少的。如果他们不能高度集中的话,他们的事业就没办法上档次!

  平时不干事的人,头脑里整天乱哄哄的,胡思乱想,一旦有一天他来学佛了,还是乱哄哄的,没有办法把思想集中起来。因为平时他从来没有一心一意地考虑过事情,也没有经历过一心一意的事情。

  如果说你把腿一盘、眼睛一闭,非常清静、一点也不散乱、不昏沉,这个时候你什么方法都不需要。你就这样保持下去,你如果保持半个小时以后,不行了,妄念来了、很散乱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方法来对治它了,用方法把这个散乱心吃掉、把妄念吃掉。

  这个时候,你该念佛的就念佛、该持咒的就持咒、该观想的就观想。如果你用功十几分钟以后,杂念又没有了,你还可以把方法放下,不需要了。因为用功的方法无非就是对治散乱心,你既然现在不散乱、很集中,那么方法也就用不上了,暂时放在一边了。当散乱心一出来、一形成,马上再把方法拿在手上来用。

  禅宗里面的观空、参话头,都是为了对治散乱心,密宗里面的观想、结手印、持咒语,也都是这个目的。禅宗里面的用功方法往往是比较高一些,偏重于在心态上面下功夫,可是对于一个刚刚学静坐的人来讲,又不会在心态上面用功。正是因为这样,过去的老师们设制了一些有为的方法。

  因为有为法就像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一样,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拿在手里用,所以很多人说这个法好,那个法不好。譬如说现在都流行说密宗好,因为密宗在开始迈步的时候,都是采用有为的方法迈步、入门。

  因为你不会使用无为的方法,你也就用不上无为的方法。除非你的层次很高了,才能够使用无为法。密宗修到最后,要想获得大的成就,必须归到禅宗上面来,在禅宗上面成就,才算是最高的成就。

  你们要想学静坐,在处理妄想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一支莲花。头就是莲花苞,脖子以下就是莲花杆,随着慢慢地观想,观想这个莲花苞逐渐、逐渐地开了,自己的身体没有了,变成一支开放的莲花。

  既然是莲花开了,就意味着莲花下面的能量,通过莲花杆持续不断地输送到莲花苞了,它才能打开。你这样观想成功的话,你在静坐的过程当中决不会昏沉。因为随着观想,生理的能量通过莲杆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供应给莲花苞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头得到了足够的养份,它怎么还会昏沉呢?

  我曾经教过大家对治昏沉的方法,就是吸一口气,憋在丹田里不要马上呼出去。憋气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可以长一点,也可以短一点。气憋在丹田,生理的能量它肯定会往上输送。就像喷雾器一样,你把气打进去,就会把里边的水压出来。我们把气沉入丹田(憋在那里),生理的能量就往上输送给头脑了,就不容易昏沉。

  这些都是最初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对于一个修行的人来说,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全部超越了、全部过关了、已经用不上这些方法了。已经转入到心态上面用功了。如果说你搞了几年,还存在以上问题,那么你的基础知识还不扎实,基本功夫还没有打牢固,还要回过头来老老实实地再修。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最基本的功夫。姿势一坐端正,前面的气往下一沉,能量就顺着背后的督脉往上输送。如果前面的气浮、没有沉下去,背后的气就下降,达不到还精补脑,你的头脑就昏沉,脑袋就干干的、瘪瘪的!

  前面的气往下一沉,自然有一种压力往下压,能量就被压得转到背后,顺着后脊梁沟往上输送,来供应给头脑使用。当头脑里面的能量充足了,使用不完的时候,这个莲花苞就胀开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个花骨朵需要多大的能量才能使它长得充足、饱满、一下子就胀开?!

  如果下面的能量不能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只输送了一段时间,那么这个花骨朵很快就会干瘪掉。正是因为下面的能量在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才能把花骨朵打开。如果你把莲杆砍了一个伤口,能量不能往上输送了——从伤口漏掉了,这个花骨朵怎么开放呢?

  如果下面完好无损,能量就不断地从莲花杆输送给莲花苞。这个莲花苞不断地胀大、胀大,承受不了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啪”地一下,就胀开了!我们的脑袋就是这个莲花苞,所谓的开顶、开脉,凭什么呀?就是凭生理的能量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才会开。

  所谓的一切“方法”,无非就是唤醒身心的能量,并不让它从下面漏掉。“漏”是怎么漏的呢?就是从生理上面漏掉了,夫妻生活多了,能量就从下面漏掉了。有适当的节制,能量就到上面来了,这个莲花苞就容易打开。

  过去虽然有很多方法可以唤醒能量,可是对于年青人来讲,能量足了以后他转化不了,他根本没有能力让它往上输送。因为作为一个常人,要么他的能量是唤醒不了 ,要么一旦唤醒,它是往下走,通过下面的渠道发泄掉了。

  如果你不发泄掉,就要把能量给转化掉,化成另外一种性质输送到上面来。可是常人根本办不到,修炼的人虽然领悟了这个道理、认可这个道理,也知道这个方法,可是这个效果、这股力量,它又出现不了。实际上佛门里面的“夜不倒单”,它就是为了一鼓作气把水烧开!烧开了以后,还要不断地烧、不断地烧,最后把一锅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升上去了。

  我们不断地修炼,意味着不停地烧水。如果你的水达到六十度了,或者已经开始冒泡了,你把火停了,那么你一锅水何时能烧开、烧干呢?“夜不倒单”就是锅下面的火一直在不停地烧,中间不熄火。

  实际上我刚才讲的都是修身体,整个都是修身体的过程。当把这个修身体的过程结束了,莲花苞打开了,那个灵体出去了,以上所讲的方法,根本没有用了!这个时候要用的方法,就不是旁人能够教的了,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教的!在这之前的方法,都是有为法、都可以讲给你听、都是可以传的,你也可以去慢慢学。

  当这个莲花苞打开了,飞出去了,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教的,这个时候就算是教你,也根本不需要面对面了,几千里、几万里都可以交流!

  今天晚上讲了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而且在座的好多人也都知道六字真言怎么念。但是你们不知道怎么观想,你们后到的只是在模仿别人。你们可以模仿到外面有形有相的,而内在的心法你们没有听过,根本没办法模仿。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门里面,乃至整个宗教里面,很多方法都可以模仿,可是“心法”没法模仿,必须要亲传!譬如说你们在这里常住的人,知道念六字真言的时候,还有一种观想的方法,那么你们后来的人呢?没听过,也不知道如何观想,只是在模仿前面的人,人家这样念,你们也这样念。

  我们的思想就像是“帅”一样,你把思想放在头顶上,你一念,甚至你不用念,你整个生理的能量就会往上升到头顶。如果你把思想放在脚尖上,整个身体的气血都会流向脚尖。所以在念六字真言的时候,要把思想放在头顶上,想着头顶就是一朵莲花,已经开了!这样一来,你生理的能量就不会到下面。既然不在下面,就不会引起性欲冲动。

  我刚才讲的这套方法呀,半年的时间就已经用不上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整个修行过程中的一个方法。这堂功课半年就足够完成了!可是我看很多在座的修行人哪,出家十几年了,这点基础的课程还都没有完成。

  一个读书人长期在读一年级的课程,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你必须要一年升一个年级,譬如说现在读完小学、初中、高中,人家要十二年完成,你要读十五年。难道你每天投入的时间不够?你说你投入的时间也不少,每天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几年过去了,你这些基本功还没有修完呢?

  基本功修完的人哪,在你的身心上面绝对会有标志。我以前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做过一个比喻:火箭之所以能够发射到天上,是因为发射架下面的燃烧物被点燃以后,产生能量,也就是极大的热量,把火箭“呼”地一下子就送到太空中去了!

  火箭一旦飞到太空,发射架就没有用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莲花苞一打开,灵体出去以后,这个躯壳就没有用了——再修炼,色身就用不上了,半年的时间,身体的修炼就完成了,就没有用了。如果你修了十几年,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的话,那你真的是根性不够、没有用心来修!

  那么我们体内的能量是什么呢?就是丹田的精、气、神。我们就是要把丹田的能量点燃,通过我们的中枢——中脉,也就是莲花杆,把这个点燃的能量往上输送、输送、输送,就把这个火箭头发射到太空中去了!

  我们的身体,就是火箭发射架,我们的中脉就是通道,我们的灵体就是火箭的弹头,体内的精、气、神就是火药,采用六字真言的方法,就是起到一种火柴点燃的作用。修行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它——灵体——真正出去了以后,才是真正修大道的开始,在此之前,全部都是基础。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身与悟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如何学佛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如何观自在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心就是修行

 

后五篇文章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师承与法脉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信佛与学佛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见地的重要性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学佛见地为首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人的通病 爱清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