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惟觉法师:中道思想之介说 |
 
惟觉法师:中道思想之介说
中道灵台有妙性 实相无相绝尘埃 惟觉老和尚12月27日开示于台湾师范大学 所谓生命的源泉,可从三方面探讨,一是生活、一是生存、一是生命。 「生活」,属于物质方面,如果没有物质生活,衣、食、住、行成了问题,人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物质生活有限,到达了顶点便会退化,所以称之为小的源泉。 第二,是「生存」,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有尊严的生存,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这也是一个源泉。这个源泉超过了第一个生活的源泉,可称之为中的源泉。 小的源泉遇到了天旱,就会断掉;中的源泉遇到大灾难,也会断掉。而第三个「生命」的源泉则是无穷尽的,无论是天灾、人祸、海啸、地震,都不致断掉,如果把这个源泉找到了,那么,我们的生活、生命始终是光明的,乃至无穷尽的。这个源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中道思想。 中道思想,一个是思想,一个是实相。思想是指我们的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有思想,例如学术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乃至于政治思想,各种的思想。然而这些思想,并不十分完美、不十分圆融,比方说,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没有中道思想的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大爱心,相信科技将会毁灭人类。所以我们了解,中道思想是最圆满、最完整、最高的思想。 其次,我们有了思想还不够,更要付诸于行为,把中道思想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社会上每一个角落,如此化为实际的行动,就称为中道实相,所谓实相,即是实实在在的心境、实实在在的相貌。今天特别把这两个大法宝送给诸位,以此迎接未来的二十一世纪,使每个人都能够契入中道思想,为自己找到一条更光明的大路。这二个法宝,中道思想和中道实相,相信是每一个人最需要的。 为什么要探讨中道思想?由于我们这个世界,是属于相对的世界,无论人、事,都是在相对当中生存。什么叫做相对?例如,现在电灯开着,便是光光明明的,把电灯一关,则是一团黑暗,明与暗即是相对的;又如,大家都知道宗教是劝人修善,而善的反面就是恶的;其它如美与丑是相对的,内与外是相对的,动与静也是相对的,乃至于凡与圣也是相对的;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始终是一个相对的世界。相对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世界,由于在相对当中,每个人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样,所以很难达成共识,因而彼此之间产生是非、争执,乃至于仇恨。 苏东坡有一首咏庐山诗,正说明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祇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十分的高大,从远处或近处看起来就不一样;从侧面看、或正面看亦是不相同,而这一座山到底是那一个方位的看法才正确呢?这就是因为在相对的世界当中,而且有一个主观的自我存在,所以对庐山的看法,每个人的结论都不同,我们这个世界正是如此。 我们处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相对世界当中,如何因应相对且复杂的环境?如何能捏拿得很稳?如果捏拿得很稳,可以进、也可以退;可以前、也可以后;可以左、也可以右;动也动得、静也静得,那么,一切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要了解中道思想,和中道实相。中道思想是指我们的知见要正确,中道实相则是指将所有日常生活的行为落实在此正确的知见上,否则就会走远路、走错路。因此,二者确实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大法宝。 所谓中道,一般社会大众认为中道就是待人接物要厚道;不偏左、不偏右;吃饭不能吃多、也不能吃少;做事情不能太积极、也不能敷衍失职,因为太积极,可能钢刀易折;太消极了,事情不能成功。这是我们中国固有的厚道的中道思想,也是正确的,是属于世俗的中道。孔子也曾说,中道是不容易的:「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此处所谓「智者」,不是指真正大智慧者,而是世智辩聪、钻牛角尖、钻漏洞、自以为是的人。在社会上,无论任何团体中都不乏这种人,因为自以为聪明反而弄巧成拙,所以说「智者过之」。而太愚笨的人,由于没有思想,别人说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无法判断是非、善恶,想跟他讲中道思想、中道实相的道理,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愚者不及」也,这就是世间上的中道。 我们现在所要谈的不是俗谛的中道,而是真谛的中道,「真」是真实不虚,「谛」是真实的道理。既是真谛思想,必有所根据、有其渊源,我们可分成二方面来谈:一个是儒家的中道思想,一个是佛家的中道思想。 儒家的中道思想,在《尚书》中,我们找到一个中道思想的根据,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次,在《中庸》里面也讲中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有喜、怒、哀、乐,所以心情始终无法安定下来,如果想把喜、怒、哀、乐转化成清净心、不动心、智慧心、慈悲心、无漏心,就必须于喜怒哀乐之未发时,一念不生。如果我们不起心、不动念,此时,不但恶念不起,连善念也不生,则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这就是中道。若是确实悟到这个道理,就开悟了,也就是悟了「道」了,那就是生命的源泉,悟了这个道,我们的生命就无穷尽了。所以儒家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若早上听闻这个道理,到晚上死也瞑目了,因为契悟了中道,我们的生命是无穷尽的,已经超越了生死,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这就是《中庸》里所讲的中道。 第三,在《大学》里面也讲中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谓「明明德」,即明白我们每个人的性德,此性德,即是中道不二这念心的性德。乃至孙中山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革命家,其实,他也是一位宗教家,对于中道思想很有研究,在国父遗教中便提及:余之革命,是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之道统。中国的中道思想有如此多的根据、及法源,证明我们今天研究中道思想,确实是最大的福报。 佛教里也有中道思想,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此「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中道实相,也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也等于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良能,这是最早释迦牟尼佛所谈的。「释尊拈花,迦叶微笑」,所传的就是这个道,也就是当下这念心;佛法从释迦牟尼佛一脉相传,一直传到现在,所传的,还是这一念心。 佛法最兴盛的是龙树菩萨的时代,龙树菩萨着有《中论》一书,其中有所谓「八不中道」,即是用八种道理来契悟中道:首先是「不去」、「不来」,我们凡夫的心一定是有去有来,有去有来就是生生灭灭,就无法契入不生不灭的中道这念心;其次是「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生亦不灭」等。总之,为了能契悟中道实相,所以龙树菩萨特别著作了《中论》。 天台宗有一位慧文大师,慧文大师见佛教经典众多,不知道从何着手修行,就把常见的经典放在桌上,然后闭着眼睛至诚祷告之后,顺手一拿,拿到龙树菩萨所着的《中论》。结果,研究《中论》时,读到当中的几句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因而开悟了,悟了之后便开始弘传佛法,称为「天台宗」。 我们从过去到现在, 这个心不外乎喜、怒、哀、乐这些感受, 所以心就像河里的波浪一样, 始终得不到宁静, 因为始终是在攀缘。 达摩祖师是西天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所传来的是佛陀的心法,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道思想和中道实相,这两者合起来就是无上道。佛法所说的道,有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和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中道。例如,六祖大师不识字,但是一听闻佛法,就开悟了,这就是顿悟自心的道。 在六祖坛经中记载,神秀大师作了一个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大师一听到此偈,便知道还没开悟,但他自己不认识字,于是请一位张别驾替他把开悟的境界写出来,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子是不是真正开悟了呢?这是悟到空性,但不是悟到中道;悟到空性,只是一部分的中道,因为,中道除了空以外,还有不空,所谓不空就是妙有。 悟了空性之后,五祖大师传授六祖大师《金刚经》,六祖大师便大彻大悟,此时所悟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道实相,不是「思想」,而是「实相」,即真正悟到当下这念心,也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人人都有,然而,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妄想、执着,使得这念清净心、智慧心、菩提心、真空妙有心、中道实相妙明真心不能现前。虽然如此,但我们每个人的这念心也都不曾减少一丝一毫。六祖大师大彻大悟时,说了另一偈:「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中所谓「自性」,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这念清净心,这念心当中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乃至于神通妙用。 大学里面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乃至六祖坛经中所谓的「自性」,都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由此,我们了解「中道思想」和「中道实相」确实有其历史的渊源,和法脉的根据,也就证明我们每个人确确实实都具足这念心。那么,我们现在如何悟这个心?悟了之后,如何证这念心?证了之后,又如何去运用这念心? 悟这个心,就是师父在这里说法,大众听法这个心,直接了当告诉诸位: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当下即是。为什么不想过去?因为想过去,这个心就是在动、在攀缘。如果想到了过去的成功、美满,心中也是感到悲哀,因为一切已经过去,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如梦境一般;如果想到过去所受的痛苦,无论身体、事业上、家庭上的种种打击,又会伤心、掉泪,甚至可能活不下去了。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无论是好、坏、成、败,无论是喜、怒、哀、乐,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想,再想也没有用。 为什么不要想未来?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想多了也只是幻化不实的梦境,徒生欢喜,所以未来心不可得。那么,为什么也不想现在?因为现在心也不可得,当你认为是现在,其实已经成为过去了,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例如,我们每天早上起床,认为起床这个心是实在的,但是起床之后马上穿衣服,穿衣服这个心一现前,起床这个心就不在了;我们认为穿衣服这个心是自己,但接着要漱口、洗脸,漱口洗脸这个心一现前,穿衣服这个心又成为过去。依此类推,油盐柴米、上班、下班都只是这个心的生灭,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是生灭,即是三心了不可得,假使我们达到这个境界,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金刚经中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我们这念常住不灭的真心了。 悟了这念心,就是中道、就是实相,也就是中庸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们从过去到现在,这个心不外乎喜、怒、哀、乐这些感受,所以心就像河里的波浪一样,始终得不到宁静,因为始终是在攀缘。我们了解之后,当下契入中道思想,甚而进入中道实相的境界,这念心就能风平浪静,像一潭止水一样,也就是所谓「不思议」的心。 譬如,我们看到一件事情,不应该发生却偏偏发生了,就说它「真是不可思议!」所谓「思」,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患得患失、是非人我……等,这就是「思」。「议」,则是用嘴巴讲出种种的道理,如评评理、讲讲是非、辨别正邪……等。然而,我们只要一想,就是动了一个念头;用嘴巴一说出文字语言,也是动了念头,这就已经不是中道、不是实相了。因为实相这念心,就像止水一样,没有一点波浪,就像镜子上没有一点灰尘,光光明明的。 一般凡夫众生心当中都有波浪、有尘垢,什么是「波浪」?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波浪,所以,我们从早上到晚上,心中不知起了多少波浪。什么是「尘垢」?我们心当中有很多杂念,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贪心当中又有很多种,贪财、贪色、贪吃、贪睡、贪名、贪利;瞋心也有种种,痴心也有种种,这些就是「尘垢」。所以,佛法中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治我们心当中的尘垢,去除了心当中的尘垢,我们的心就是一片光明。 这一片光明的心就是实相,每一个人都有,但由于迷失了当下这念清净心、迷失了中道实相这念心,因而空虚、烦恼,觉得空间愈来愈小,乃至觉得活在世界上,最后终究逃不过死亡这一关,因而痛苦。佛法里面讲,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就是因为我们处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所以有生一定有死、有成一定有坏、有去一定有来、有亲就有冤、有爱就有憎,这是社会上相对的现象。如果我们要超越这种相对的现象,就必须在相对当中,找一个绝对的心境,而「中道实相」就是一个绝对的心境,能够超越相对的两边。如果我们悟到这个绝对的心境,就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一切相对的境界。超越之后,并不是离开这个世界,而是找到了心之体,若能悟到这念心之体,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了。 王阳明悟到「格物」不是研究外面的万事万物, 而是要「格」除我们心当中的「物」欲, 即烦恼、名利、财色、是非、人我。 世界上,无论是贫穷或富贵的人,最后没有不死亡的,任何人都逃不过这一关。有很多人想不通这个道理,于是有钱的人,觉得生命很短暂,干脆趁有钱的时候,大吃大喝享受一番,死了也值得;有权的人,觉得不妨玩弄权术膨胀自己、满足一下,认为这是一种享受,死也瞑目。这是不对的,人死了以后还有未来的。在拚命享受财富、滥用权势的同时,也就造了恶业。造恶业必然会有果报,或是现报、或是生报、或是后报(注一),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因果是一种定则,如果做恶多端,现在就逃不过因缘果报。没有钱、没有权的人也向往像暴发户一样享受,过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的生活,只好去偷、去抢、乃至绑票勒索,犯了法心当中反而愈来愈黑暗,现世可能鎯铛入狱,死了之后将是地狱、畜生、饿鬼的果报,始终在黑暗当中。现在社会上,乃至全世界都有这种乱象,这就是因为不了解人的生命是无穷尽的,如果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有过去、现在、还有未来,是盖天盖地的,就绝对不会做这种愚痴的事情。 所以,明白中道实相的道理,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这才是正知正见,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会觉得生命是最可贵的。没有钱,没什么关系,因为钱财是用得尽的,只是一种物质生活;我们这念清凉的心、不动的心、智慧心、慈悲心,才是无穷尽的财富。所以佛经里说,人贫不是贫,人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心贫无智慧,堕入饿鬼身。人不是因为没有财富而贫乏,有了财富的人还是很贫乏,因为心中始终无法满足,如中国的一句俗话:「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所以,在佛经里说修善是最富、知足是最富,乃至听经闻法、悟到真理是最富,即:「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若是契悟了我们今天所谈的中道实相这个道理,马上就成为「暴发户」,虽然一毛钱也没有得到,却是真正的「暴发户」,因为一切都是你的了。 古德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不为无所不为。」世间上做学问是「加号」,契悟「中道实相」则是「减号」,因为要把心当中的垃圾逐渐减少,当贪心、瞋心、痴心、慢心洗刷得干干净净时,当下这个中道实相、这念清净心、无为心、光明的心马上就会现前,这也就是佛经里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亦即「无为不为无所不为」,所以,悟到这个心就什么都有了,此时我们的生命是无穷尽的,我们心当中具足的智慧、功德也是无穷尽的,这不是富贵是什么呢? 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拚命在权势、名利上追求肯定和满足,事实上是很难达到富贵的境界,就算达到了,可能做了很多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因此,表面上看来是富贵,心中却经常烦恼、空虚、恐怖,甚至晚上睡不着,担心自己所做的事情让别人知道了。事实上,在佛经上记载,我们只要一动念,天上的人听来就像打雷这么大声,一切鬼神也都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若希望别人都不知道,除非悟到中道的心境,即一念不生,也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无论行住坐卧均保持正念、保持无念、保持中道实相,那么,什么人都找不到自己,不仅鬼神找不到自己,如来佛也找不到自己。 这念心是非常微妙的,在佛经里又称为「法界」,如果这念心清净了,没有是非、达到绝对的境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净土,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心净佛土净」。所以,想生净土先要从我们这念心开始,即儒家所说「反求诸己而自得之」,时时刻刻回光反照、检讨反省,使我们的心清净,这个世界就清净了;我们心安国土就安了。现在我们的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不安,认为台湾不安的人,要想移民到美国、加拿大、纽西兰去想找一个安身之处,根本找不到的,因为全世界的人心都不安,到那里去找一个安身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不一样、心境也不一样,而且每个人心当中都有烦恼,有的烦恼很重、有的烦恼很轻,所以国土不安。如果我们心安下来,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就很安定,当下就是佛土,即「心平世界平」。所以,我们若想过太平的日子,就必须把这念心摆得四平八稳,如天平一般,如果做到了,我们这个世界确确实实就能变成人间净土。不要说是全体的人做到,只要有一半的人能够做到,我们台湾就是一个安定的人间净土,这确确实实要靠我们每一个人来努力。 如何把这念心摆得四平八稳?就是要契悟中道实相这个心。如果契悟了中道实相,便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佛经里讲「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甲子」是指时间,这句话就是形容中道实相的境界,没有时间、空间的存在,一个钟头感觉一剎那就过去了。例如,我们在家里静坐或打禅七时,如果坐到一支好香,感觉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如果坐得腿也痛、身体也不舒服,连十分钟也坐不住,这时便感觉真是度时如年。 如果到达了中道实相的心境,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也会改观,如儒家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大块假我以文章。」也就是说,当我们这个心静下来时,就能够将万事万物看得非常非常透彻,因此,看到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有它的道理,都是一篇最好的文章。这时,我们这个心就是活的了,因为找到了源头,所以始终是无穷无尽的。中国理学家也有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何得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来。」同样是讲这个中道的道理。 儒家有位王阳明先生,被贬官到贵州龙场驿时,想到在官场上既然失意了,就应该修道才对。于是依照《大学》的道来修,即从格物致知着手进而达到圣人的境界。当时王阳明认为「格物」是研究万事万物的第一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基因,如同研究科学一样,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于是王阳明就以住宅前面的竹子为对象,研究竹子为什么是空心的?为什么长成一节一节的?这就是现在科学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等于禅宗所说的参话头法门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确实是与科学、哲学、心理学有相通之点。 王阳明研究了很久,始终研究不出结果,但最后还是开悟了,他悟到「格物」不是研究外面的万事万物,而是要「格」除我们心当中的「物」欲,即烦恼、名利、财色、是非、人我。王阳明一下悟到了这个道理,马上就找到一条修行的菩提大路,此后,便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慢慢地又进步了,现在他什么都没有了,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只江西景德镇的瓷碗,这个碗是最可爱、最名贵的,他每天吃饭时欣赏着这个瓷碗,心里就感觉到莫大的喜悦,因此非常爱着。有一天吃饭发现了,心想:「我现在落到这步田地,为什么还贪爱这一个瓷碗?」于是检讨反省,给自己一个当头棒喝:「从现在开始起,绝不再贪爱这个碗。」可是心当中始终放不下,还是牵肠挂肚,王阳明就想了一个方法来对治:他把这个瓷碗敲一个缺口,使心当中不再贪爱,这一下,王阳明心当中就落实了,他的心境又进了一大步。慢慢地心宁静了,有一天忽然有朋友来看他,人还没来他就先知道了,这就是心的作用,因为心清净而有了灵感了。 这念心是无远弗届的,如果心清净了,就会有神通、感应。举个例来说,诸位若有孩子到美国去念书,你天天挂念他身体的健康、饮食、或学业,想久了以后,就会有一般人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忽然晚上梦到孩子生病了,打越洋电话一问,竟真的生病了。这就是因为我们心不受山河大地的遮障,每个人都有这一种智慧、妙用和感应,但是,现在为什么没有?因为心当中有波浪、有垃圾,产生了执着、障碍,所以我们这个心不宁静。 中道实相不是在我们当下这个心之外另有一个清净的心、不动的心,而正是诸位听法这个心,保持这念心的清净即是。 王阳明修心的功夫慢慢有了进步,还希望百尺竿头再进步,达到圣者的境界。他察觉到身体疲倦时,妄想、瞌睡便都来了,马上造成修行用功的瓶颈,于是想了一个对治的方法,佛经里所讲无常的道理最能令人提起道心,他就做一个棺材放在身旁,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无常,如此一来,就会提高警觉,再也不敢打妄想、打瞌睡了。慢慢地朝这个方向用功一段时间后,他又开悟了,这次悟到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用,知善知恶是良知,择善去恶曰格物。」这是悟到这念心有体、有用,是真正的开悟了。但是若要大彻大悟,还需更上一层楼。 「无善无恶心之体」,所谓无善无恶就是不起善恶念,即中庸里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这念心,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源泉──心之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上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不论是想好的、或是想坏的,都是心之用;「知善知恶是良知」即我们这个心现在是起善念、还是恶念,一定要知道;最后,「择善去恶曰格物」,即是把我们的心彻底检讨、反省,如果起恶念,马上将它转化掉;如果是善念,则保留它,择善固执,这才是「格物」真正的意义。如佛法里所谓「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时时刻刻能如此反照自心,发长远心持续用功,就能够再突破。到最后不但恶的念头不起,连善的念头起了以后也不执着,始终归还心之体,这就是悟。 我们从小到老一直都在起心动念当中,即妄想不断。起心动念属于生灭,人之所以有生有死就是因为这一念心有生有灭,如果这个心达到没有生灭,我们的心马上定下来像一潭止水,不动不摇、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时就是和圣人、和如来佛一样的境界了。因此,所谓「如来」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达到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的心境,如同一潭止水、一片明镜,也就是契悟中道实相的境界。 凡夫没有妄想时瞌睡就来了,所以瞌睡是另一个要对治的毛病。现在一般人不了解,为了失眠症忧愁不已,甚至来请问失眠症怎么样治疗?其实睡眠不一定是好事,我们人一半的时间都在睡眠当中,这是由于过去养成了习惯,所以不能不睡,跟抽烟一样,过去没有这个习惯,绝对不会抽烟;已经沾上了习惯则一定要抽,不抽很难过。那么我们如何对治瞌睡呢?第一要契悟中道实相,第二要修中道实相,即在行住坐卧当中保持正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打坐的时候,则不能有一点点昏沉。 有的人不了解,以为不倒单就是晚上坐着睡觉,认为表示打坐很有功夫,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打坐的时候,第一不能有妄想,第二不能昏沉,第三不能有无聊的习惯。一般人心中若没有妄想一定有昏沉,昏沉没有了可能就感觉无聊,而无聊也是一种必须对治的毛病。假使这三种毛病都没有了,这念心就如一潭止水,这个心就是中道实相。我们现在依这个方法用功,看看能保持这个境界多久,能够保持五分钟没有瞌睡、没有妄想、且不感觉无聊,就是正念现前、清明在躬。这样子就找到了一条修行的路,但这只是开始,还不是真正时时刻刻实相现前。 佛经里所谓的「正念现前」、「与实相相应」,以儒家而言就是「清明在躬」,即这念心清清明明;这念心若能时时刻刻现前则是受用无穷,亦即生命的源泉。明白这个道理,便会觉得人生真正很有意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念心,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更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此即佛经里所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当成佛」,只是我们觉悟与不觉悟之差而已,这是属于修证的功夫了。能保持五分钟正念现前,就证到五分钟的实相,就成了五分钟的佛;能够保持十分钟,就证到十分钟的中道实相,就成了十分钟的佛;能够保持一个钟头,就证到一个钟头的实相,就成了一个钟头的佛,即所谓「站得住、站得长」,进而白天、晚上、顺境、逆境,还有生病时、老时、乃至死时,假使我们继续用功,随时都能保持与实相相应,那么现在就是如来住世。 有的人觉得我们现在日常生活这么繁忙,怎么可能像王阳明有这样的空闲可以修心?然而,所谓「致知在格物」,只要我们把心当中的物欲通通格除,就能达到致知,即物格而后知致,接着「知致而后意诚」,即心意诚了;意诚而后心正,即心也端正;心正而后身修,即我们的人格也健全了,如此,就可以齐家,进一步可以治国,再进一步可以平天下。此即儒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在佛法中则称之为福慧双修。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学打坐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甚至于走错路、走远路。坐到一支好香,或是看到一些境界,乃至于作了一个好梦,就误以为自己开悟了,这些是百分之百不对的。开悟是悟到平常心是道,也就是悟到中道实相这个道理。中道实相不是在我们当下这个心之外另有一个清净的心、不动的心,而正是诸位听法这个心,保持这念心的清净即是。时时把烦恼化掉,处处作主、念念分明,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也就是说静下来的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也没有打瞌睡、无聊等毛病,这念心清楚明白;而动的时候,则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如孝顺父母、恭敬师长、尊师重道、敬老尊贤……,点点滴滴一切的善事都做;大大小小一切的恶念都断除,这样子,就真正悟了道,静也静得、动也动得。 我们心当中有三个不定时的炸弹:贪心、瞋心、痴心, 时时都可能爆发,造成性命危险, 这三个炸弹必须用慈悲心来化掉。 要契悟中道实相须修前方便,把前方便做到了,绝对可以实践中道实相的道理。中台山把佛法浓缩成为「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将这四个真实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上,就是契悟中道的前方便。首先,「对上以敬」即对于父母、师长、主管要有恭敬心。现在社会上普遍缺乏恭敬心,若有了恭敬心,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没有种种的芥蒂,如佛法里讲:有一分恭敬心,就消除一分业障;消除一分业障,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业障,增加十分的福德、智慧。 恭敬心在儒家而言也确实非常重视,儒家思想主要即是诚、敬,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疑心、慢心,而恭敬心正可把疑心、慢心去掉,乃至提升自己使心中没有妄想、没有颠倒,达到诚、敬的境界,即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汉朝有一位李广将军,一次夜行时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李广马上拔箭猛力一射,一箭就射穿了「老虎」,上前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石头,跟本不是老虎。他觉得很奇怪自己怎么有这么大的力量,竟然能一箭穿石?于是重新回原位再射一次,却再怎么射也射不进去了。所以,做一切事都是要诚、敬、要专注,若是能够专注,任何事情都能够有所成就,若是疑心就会生暗鬼。佛经里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现在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但是所用是什么「心」呢?如果用妄想心、贪心、慢心,则绝对不可能心想事成;用恭敬心、诚心,则必定有感应。 其次,「对下以慈」即对于子弟、学生、部属,乃至对于下等动物要有慈悲心,也就是佛经中所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现在一般人缺乏慈悲心,人与人之间彼此仇恨、斗争、排斥,所以世界上始终争战不休的。我们想达到世界和平,首先要将我们的瞋心化掉,用慈心来对治瞋心,如果养成了慈悲心,心当中就是一团和气、一片光明,那么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社会上的争执也就能化解。进一步,不但是对人要慈悲,对于任何动物也要有慈悲心,例如:现在社会上有保护动物的法令,就是由仁民而爱物,慈悲心从人扩展到动物,从动物扩展到植物的表现,而佛经里早已谈到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慈悲呢?事实上,对别人慈悲才是真正对自己慈悲。我们在山林里看到毒蛇猛兽都会害怕,就是因为心当中从过去到现在都缺乏慈悲心,动物也是如此,你看到我、我看到你都会感到恐怖,我怕你伤害我、你也怕我伤害你,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就由此而起。又如社会上有很多所谓的飚车族、不良少年等,只要看他一眼,马上就会下不了台,可能揍你一拳,甚至大祸临头,这就是缺乏慈悲心。慈悲心是很重要的,对于身体的健康、身心的调养都有帮助,我们若起了慈悲心,便觉得很舒适、很平静,身体也因此而健康,即所谓心宽体胖;我们心当中有三个不定时的炸弹:贪心、瞋心、痴心,时时都可能爆发,造成性命危险,这三个炸弹也必须用慈悲心来化掉。 第三是「对人以和」,对任何人都要和气、和合,所谓「家和万事兴」,和气才能致祥,相信每个人都能了解。世界上人人都希望达到世界和平,因此禁止核武,但是表面上禁止,私下还制作,因为你怕我、我怕你,互相都要留一手,这样子是不是真正能达到世界和平呢?不容易的。如果每个人把贪心、瞋心、痴心化掉,养成了和气、和合,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和合、家庭里就能和气、社会也会和气,乃至整个世界也就会和平。 第四「对事以真」,即做事情不可敷衍、居功、诿过、失职,否则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就;若能认真、脚踏实地去做,将来一定有成就。假使我们契入了中道思想,则这个心如同一潭活水,能够观察入微,以研究学术的人来说,就能成就自己的思想理论,成一家之言。所以「真」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除了研究中道思想外,还研究中道实相,因为我们的思想不正、不净、不圆融、不自在,如果有了中道思想,则做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并且有很大的空间;达到中道实相的境界,则人生的道路上必是愈走愈光明,功德、事业愈来愈有成就。小处而言,这一生必定是光明的,而且有福德、有智慧;进一步,将来必能超凡入圣。想证到中道实相,则要依「中台四箴行」去做,最后,再提供「四觉观」,起四觉观则能达到四箴行的最高境界。 所谓「四觉观」,是我们心当中的四个方便:第一是觉观、第二觉察、第三觉照、第四是觉悟。「观」是注意;「觉察」是察觉我们心当中很多很多的妄想、昏沉、毛病,相当于警察捉小偷一样;将小偷捉到了之后,使坏人变成好人,就是「照」破。以「对事以真」而言,起四觉观就能知道现在是不是尽心、是不是「真」?例如,师父在这里讲中道实相的道理,我们听着听着忽然打瞌睡了,假使没有「观」,就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而继续瞌睡,甚至朦胧间还作了梦,忽然一下醒了,不知道自己在作梦,还以为是个定境,这就是没有「观」。如果有了观、有了注意力,一瞌睡马上自己就知道了,同时心里知道这是不对的:「我今天是在这里听专题讲演,怎么还打瞌睡?」第一个知道打瞌睡的心就是「观」;知道打瞌睡不对,而想办法来对治,就是「觉察」;对治之后,没有瞌睡了,这是「觉照」;虽是照破了,但还有能照之心和所照之境,所以要归还原点,保持正念,再继续听开示,这是「觉悟」。 古人说:「捉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心当中有很多贼人,时时刻刻都在偷我们的功德,因此特别提出四观觉,藉此方便来修中台四箴行,最后必能达到中道实相最圆满的境界。若达到中道实相的境界,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穷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很有意义。今天藉这个机会,把这二个法宝──中道思想、中道实相送给大众、供养大众做为二十一世纪的礼物,使每个人受用无穷,能够在生活上落实,人生必定愈走愈光明、希望无穷尽! 注解── 现报,是现世作的善恶业在今生就受果报; 生报,是此生所作的善恶业到来生果报; 后报,是过去无量生中所的善恶业在今生受果报,或在未来世中才受果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