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八集

   录音记录:如本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卷一意)云:「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又《经》(大树紧那罗王经卷四意)云:「佛说菩萨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圣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剑树、镬汤器,发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净土是见佛器。」略举六门,余者不述。

  圣教既尔,行者愿生,何不常念佛也!

  又依《月灯三昧经》(卷一)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动。心无迷惑与法合,得闻得智如大海。智者住于是三昧,摄念行于经行所,能见千亿诸如来,亦值无量恒沙佛。」

  《安乐集》的文字学习无外乎是通过一个外缘来令我们每个人照见自己现前的心智,万事万物都在照见自己的心智,心智的种子、心智所缘都会表现出来,那我们心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作用、什么样一个体、什么样一个相、什么样一个用呢?真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出家人应该守护观察,也应该实践、应该细细地来运用的很实际的一个法则。我们还是以他的文字来照见自己的因缘吧。

  昨天我们学到“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无阙,余之九行悉名清净”。124页第七行。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云:‘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

  作意菩萨,作意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对初发心、未有回归果地、未有随顺法性得抉择的人,作意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引发的一种使用的法则。那么在自性随顺与决定上,作意是为妙用,因为其作意无浊无染故,那么这个作意不是造作的作意,是现前因缘而作意,那么也不会有造作的轮回业流,是这样的用法。

  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

  我们都知道闻法是很重要的。我们自我的思维就是井底观天,那是很难走出自我的,就像人陷入沼泽地一样,已经没胸了,每个人知见都是没胸了,陷入沼泽你是不能自拔的,越挣扎陷得越深,在自我知见中,这时候有外力,哪怕是个孩子有个方便,一牵就出来啦。

  闻法使我们产生正知见的增上、正知见的抉择。我们知道在三十七道品中啊,也就是说在这个见道品中,这个正见是抉择,正见是首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前面资粮、加行一直到这个见道的抉择上,就在于八正道的修持,这个见道是首要。前面那么多修持,无外乎在这个见道的抉择上,所以在这个见道修持上才能延续,在修行五个次第中,它是这样抉择的。

  我们要是不以这样的闻法,说我自身能悟、能发明,这样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多于善知识处做抉择,像显教教言中,多于释迦佛的了义教言中做以抉择。

  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

  那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一个修法了,不管是哪一乘教言,菩提心是一切法之根本,离开菩提心修法终无益啊,总是不相应的。

  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

  为什么我们在学佛的路上不能离开诸佛呢?由于不得究竟解脱力,那入魔境界就会被魔境所转,沉沦无记,受种种苦难。那我们随顺佛的境界呢,就会安住、清净、喜悦,种种是为慈悲方便的加持,令我们抉择于究竟的自在力。那你若亲证无碍了,那么入魔境界、入佛境界都方便了。像初发心者犹如婴儿啊,犹如少年不可离父母之教,不可离父母的摩洗养育,若离了不能健康的成长的。

  又经云:‘佛说菩萨行法有三十二器。

  下面举了几个例子,实际我们现在的人是什么器,像过去人说,闻法有四种器,说法有五种器。器就是表现他的容量问题啦,是有容量没容量?是漏器?非器?毒器?还是真正的正法器?是末量之器?看他怎么说这三十二器。

  何者?布施是大富器

  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因果报应、因果法则。世间许多人说这个富那个贫,富者骄慢,贫者心中长生不忿、不平。你要得大富饶,那你就是去布施呗,法的富饶就做法的布施,财的富饶就做财的布施,无畏的富饶就做无畏的布施,威德的富饶你做威德的布施,那众缘福德呢你就做众缘福德的回施、布施。实际布施是无量无边的,像我们现在每天在诵经,那你要作一念回施法界之心,那你在做法界这种无畏的布施,圆满教言的布施。我们在做功课的时间,那么做三宝住持,长久住持,令无量众生得以解脱,那就是正法的住持,这样的布施。因为啥呀?你在这个地方无所得失故,那我们每一个言行、每一时刻都可以做布施,都可以做大富绕的守护与布施者。若即因即果,是为方便;若有因果延续也是为方便;若抉择无得无失是为大方便。

  忍辱是端正器

  我们都知道佛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无量妙相庄严。像我们在这个世间与人交流、与人施教、与人来往,多有不喜者,不喜者就是有人以貌取人。貌也不妨是一个相的善巧,自相无有自性,但业缘所现,若具德不具德、若贫相、福相、端正相、丑陋相、富贵相、贫贱相、种种相,你认不认这个相呢?执着有情还是认这个相的。所以佛有以相好度众生之善巧。

  在这个净土教言中,取相不取相有情、知谛不知谛有情,在俗谛执着、在胜义谛爱乐,都可以得度脱的。那这是个什么样的教义?称为圆满教义啊,取相有情都可以得度脱。若以俗谛,一切相有;若以真谛,一切相自性空;那真俗二谛融通呢,有者自得妙用,但显清净无自性体之妙用,所以有是不可怕的事情。

  我们若要端正,那就忍辱吧。实际我们不离当下,就可以端正自己的相貌,心性于一切时处了达自性无有得失,人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不忍辱的了;你要计较我、我所得失,是非分别心炽盛,那人相貌自然就会丑陋,为什么呢?常现狰狞啊,一减损就现狰狞,一有爱染的心就面带喜色,邪态外溢,也出现丑陋相。忍辱是很方便的一个修持。

  持戒是圣身器

  戒为无上菩提本,大家都是知道的,戒是出世入世善巧方便,戒是大地,戒能评判于凡圣,戒能表现住世与不住世,败坏与成立都在戒法上能示现、表现出来。

  戒如器,具戒德的人在三聚戒中都会表现出其威德与安稳。因为要是没有德呢,我们人之间就会轻慢,鬼神就会遮护,人诋毁戒法,护法就会(遮护),我们都知道佛法是有情的、是慈悲的;护法是无情的,他就是威严啊。

  今天有个居士,他看到一篇文章这么说,在比丘戒藏中处处都有人说白衣、沙弥因为怕互生嫌谤故,最好不要去学,这样呢就有一个相互的爱护与尊重之处。那你要是进趣比丘戒,你向往比丘戒,你要愿意出家,你可以学习比丘戒,那你去守护比丘戒。这样就不会拿这个戒去照别人、扼杀别人、讥毁别人。他看这篇文章,就大骂,说出家人不让居士看比丘戒律怎么的——其实不是的,就是一种爱护心罢了,一个是免使你窥视于道心,再一个就是免使你轻慢他人的这种增上因缘。我们知道很多,哎呀,这个人做得不够格,因为知道他的戒律了,你就会轻慢他。至于说他自身做得好与坏,自然有他自身的因果,但你要于一切时处用尊重心、爱乐心、平等心,那就不会受伤害。所以很多人学法,他不知道善巧的时候,就盲目一味的自己推测。戒法令各个因缘各有分判。象国家机密,我们说哪个地方有叛乱、有骚动,或者国家出现什么问题了。老百姓不知道,我们安居乐业;若老百姓知道,整个都慌掉了。所以这是一种爱护,爱护国家、爱护人民一种善巧。比丘戒也好,其他戒法也好,亦复如是。

  “持戒是圣身器”。持戒,像我们现在学佛,各守护自己的本份事,学好自己的本份事,那是很要得的。圣器,什么圣器?就是说他有威德力量啊。

  五逆不孝是刀山、剑树、镬汤器

  我感到大家不要去做这个器,这个器挺残酷的。五逆不孝是末世之特征,我一出家就不孝,师父说你学戒要五年,我学一年就跑掉了,后来他们也学戒,学了用与不用呢?学得跑掉了——我说太好了,果报如是,因为你这样做,别人也这样做。

  这个不孝就是恶性传播,你不孝,别人就不孝你,相互的不孝。不孝不敬,那这个地方佛法就丢失安稳,孝顺是安稳相,是相应相,是戒法根本哪。但现在这个戒法没有了,次第教没了,就是孝顺没有了,恭敬没有了,所以说这个世界是个动荡的状态,人心动荡故,没有法则,你怎么不动荡呢?要是说我们有次第的守护,有孝顺的守护,有恭敬——不是说谁要压迫谁,不是说谁要谁的恭敬,不是这样子的,真诚心就是恭敬心,真诚心就是孝顺心,你善自观察就对了——你要是一切时处行孝,那你处处见佛;一切时处恭敬,你时时就真诚、就爱乐,你时时就受用你这个具足。所以菩萨戒一讲就是孝为至道,孝是为戒的。

  这个时代,孝太难了,遇到这样的因缘也多呀,现在在家不孝罢了,出家不孝也是有的,那么寺院啊大家之间就没法交流,没法守护,不好管理。过去人讲什么呢?不养儿女不知父母恩,以前我才不相信这个呢,后来在家的时间成家了,一有孩子知道了,这话实实在在,孩子一有病,就想“唉呀,你不要有病,我替你有病就对啦”,因为什么呢?就怕孩子死掉、残掉、病掉,真是那样担心的,以前根本不会想到父母会那样担我们心的,只感觉父母照顾不到啊。

  那我们学佛的人呢,往往亦复如是。对世尊的周遍细致的照顾,对善知识对我们的照顾,对一切法则对我们的守护,往往认为:哎呀,不够呀!计较于寺院,计较于法则,计较于三宝,感到佛还不够细腻爱护我们,算账啊、讨伐呀、说闲话呀,所以令自己的心地荒废,无有法义,无有安稳。

  所以在藏传佛教修行的最开始,头三年就是修孝顺,四皈依中所有的法则都是这样的。在《般舟经》上讲“十年事师”,我们现在不说事师,你事佛就行了。十年,你说我在佛前,我看到佛我就生起恭敬心、调柔心、孝顺心,不要说看到我们出家人要如何,不说孝顺,不骂人就行。

  孝顺实在是一个大道、至道,孝顺出世入世都是要得的,孝顺能令人心次第完整,能令人安住,能令人没有疑惑,相互之间的条理性是很清晰的,因为啥?有次第,有次序,人该干啥人都清楚。但一旦这个孝与恭敬坏掉了,谁都把握不住这个次序。在俗谛中孝为善巧,在真谛中孝为安乐啊。

  发菩提心是成佛器

  一发心即成等正觉,发心真正地得见本尊,启用究竟觉,那你无动无转,那你始觉发明,那你就不退菩提道了,你决定成佛。一日中,于菩提心的观察使用,我不知道在一天24小时中,我们有几分、有几时?于无上菩提要能抉择,那无间修就决定会成就的,恭敬修、无间修、无杂修、毕命修是决定的。那你要是说不能顺性发菩提心,就是造作有为的菩提心,那这样的菩提心就是思维、可作意的菩提心,一日有几个小时能观察呢?因为造作份菩提心,无间修是很难的,无杂修也是很难的。因为我们要是没有抉择顺性的菩提心,就是无上的菩提心,这菩提心还在生灭中,时有时无,忽明忽暗。那这样你一天有运用几次?观察几次呢?那若有一次抉择呀,也是个种子。

  常能念佛往生净土是见佛器。

  成佛器、见佛器差别很大。念佛就是菩提心,那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呢?愿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在净土法门有这样的评判,说念佛时就是成佛时,那这不光是见佛器。经典都这样说,就这样取呗。

  但你要知道佛说法啊,每一言词都有无量义,所以圆融者圆见,顿者顿见,渐者渐见,那邪见者还是邪见。佛讲一句法中,都有无量义,都有无量善巧的,众生随类而取,随类而用。

  略举六门,余者不述。

  于三十二器,他举六门。

  圣教既尔,行者愿生,何不常念佛也?

  给我们举这样的例子,你是什么样的器呀?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身器,意识所归是什么样一个器?是一个什么样的归向呢?当然我们每个人都要善自观察。

  又依《月灯三昧经》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动,

  我们要真正做一个念佛人。我遇到很多人,今天有几个菩萨就来问一个事情,说我们念几十年佛了,能不能给我们一个说法呢?我说,哎呀,我才念几天佛,我们可以交流交流。他们很难上(编注:指上山艰难),就是六七十岁、七十多岁了,也不知道能活几天呢,念佛怎么办呢?我说不知道能活几天,这事太大了。很多人都认为还能活很久的。他说念佛怎么老烦恼,管不住自己的心啊?我就很感叹,说:“现在念佛的人少啊”。他说我念佛呀,我说你没有念佛呀,他说我念佛呀,念佛就是妄想多,我说你没有念佛。为什么说呢?我说你真是念佛人呢,妄想生起来的时候你还在念佛;你要是念妄想的人呢,你嘴上念着佛,妄想一生起来你就念妄想了。我这话有点混淆,但你要是真正的抉择一次,你看一看,真正的念佛人,妄想来了,你这念佛也不会舍;你要真念自己业相的人,念着佛念着佛就打妄想去了。为什么呢?你没有抉择念佛。你没有把每个当下都当作死亡、死亡,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我们若做当生,当亡,即下当亡的抉择,你还散乱吗?你还打妄想吗?你何去何从啊?

  但现在人学佛啊,三年计划、五年规划、什么二十年规划、三十年规划都有的,我说此类人是愚痴人,他说我还能活三十年,谁知道啊!有人说,几年证三昧、几年要去弘法、几年要度众生,我说我出门撞死,他说哎呀你可不能出门撞死,我说怎么不能撞死呢?你怎么知道人家那个汽车不敢撞我呢!对不对?就是不敢抉择于当下,所谓抉择就是生死关口,不愿意抉择。

  “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动”。这个德行是什么呢?就是无有前后心。这个念佛就是什么呢?光明彻照你过去、现在、未来,实际说也是最后一念,就是大限现前之时,无量劫的果报丢失了,断掉了,这一刻你要干啥?何去何从啊?何依何现哪?你乱什么根哪?你说假设我还能活很久呢,那你慢慢活着吧。

  心无迷惑与法合,得闻得智如大海。

  那我们真正能不能念佛呢?念佛能入佛愿海呀,众罪消灭,善根增长。入佛愿海,我们真正愿意入佛愿海吗?把自己的一切思维、妄想、善恶无记汇到佛的愿海中,就是以佛的愿来观察自己善恶无记业,观察自己种种妄想,那就度脱无量的众生了。你愿意入佛的愿海,你愿意随佛的愿力观察世间没有呢?要是我们常以佛的愿、佛的功德、念佛的心智来观察这个世间,你就是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你得见无众生得度的这种真正智慧的抉择、清净的妙体,你若不用那你慢慢来。

  智者住于是三昧,摄念行于经行所,能见千亿诸如来,亦值无量恒沙佛。

  念佛,若现业,若未来业,若了生死,若不了生死,咸是殊胜善巧,所以念佛法门最为珍贵,过去称为“宝王三昧”,一切法中最为直接、最为圆满、最无亏欠。《大智度论》中的择法,讲讲就讲到念佛,讲讲就讲到念佛。一切如来最胜教言莫过于念佛,那我们有幸遇到念佛,但现在真正的念佛的人还是少啊!一般人都不愿意念佛的性德,也不愿念佛的报德,更不愿念佛的方便这个德,什么德呢?应化德。不愿念佛的恩德,也不愿念佛的断德,更不愿念佛的智德。念什么呢?念我呗,有人念无明的我,有人念所谓的自性的我,就是不能具足圆满地念佛,所谓的自他不相隔局,清晰念。

  我们要是真正能做一个念佛者,就从现下起,尽未来际都没有烦恼的逼迫,没有轮回的逼迫,没有生死差别的逼迫,没有凡圣的逼迫,依智得清凉啊。就现前在一念中都可以抉择的,因为啥?现前一念做最后一念,不是最后一念也是最后一念哪,因为念念无生重复,念念都在生死之间,念念都是未曾有念,念念不可重复故。你说我们哪一念能重复呢?我们生命哪一刻能重复呢?因为无自性故,所以念念不能重复,念念皆是新生,念念皆是未曾有,念念皆是具足,你是不是具足呢?实际每一念都是具足的,体也具足啊。那我们是不是能在现前一念,念念能观察到其相其用呢?那在真俗二谛中,念念都能透视观察力,能运用出来呢?所以,念佛是末法时代修行的最胜方便,也是横断生死住不退转的最善巧的方法。

  《安乐集》文字的学习,实际还是希望大家下去自身多去行持,多依法观察。道绰禅师以前是讲《大般涅槃经》的,后遇到昙鸾法师碑文放光,令他生喜,他就开始讲《无量寿经》,引导大家念佛,劝导四众弟子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是有记载的,他一生讲二百多回《无量寿经》,我们一生中读经能不能读二百多回呢?可能能读,有些人一生可能还读不了,真的要不断的串习、串习的。

  抉择的人,一发不碍再发,但具体的道种智,你还得要串习的,具体的、实际的修法内容还得在生命中的每一刻要运用的,对不对?所以常熏习于法则,依传承力实践、观察法则,就很容易深入、细腻,就不笼统。现在我们汉传佛教的出家师父也好,修行者也好,笼统的比较多一些。你要真正的抉择了,你在每一个事上,你都生起喜悦、清凉、自在,不会生烦恼。你在无自性上真正抉择了,你行种种善巧法则,爱乐世间,爱乐佛法,守护三宝教言,守护佛法住世,你很轻松。

  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九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一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二集

 

后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七集(空缺)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六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五集(空缺)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四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