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9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9集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不见人之是非、]口。[善恶、]身。[过患,]意。[即是自性不动。]坐禅的意思不是坐在那边身不动,而是叫我们心要不动,但是一般人不会修,他坐禅的时候坐在那边身不动心动,起坐、下课就开始讲是非。真正会修的人,不是这个意思。请你把关键字画起来,你就觉得很有趣。前面说〔见〕,后面说〔不见〕,这叫圆满,我们一般人是见就见,不见就不见。什么叫圆满的概念?〔但见〕就是有,〔不见〕就是空。〔但见一切人时〕,就是你可以看得到一切现象,比如说有人吵架、打架、做坏事,看得很清楚,〔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我们一般人不是这样,我们只要抓住人家的小辫子,就开始批评批判。你做坏事被批评批判,你表面上能接受,做好事被批评批判,你就不甘愿,觉得还是做坏事被批评比较情愿,这就是陷阱。你要不就干脆不做,那也被批判。怎么办?很简单,你就想那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别人批评我,假设他不对,是他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将他的问题变成我的问题?我没有问题,是他有问题。这样不就好了吗?但现在是他有问题,他批判你之后,你也有问题,那就两个人都有问题。有智慧的人为什么有智慧?他清清楚楚看到世间所有的东西。他见到因缘比你清楚,但是他的心不动,这个〔不见〕就是他心不动。为什么?因为心原是妄,动什么?空就是不执着,就不会产生分别对待,不会产生对立的概念。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不会去说人家是非。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六祖所讲的〔不动〕不是身不动,而是心不动。你不是想修道吗,怎么跟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如果你去执着那个心,心就是用,执着净,净就是体,反而会障碍你悟道。坐禅品是《六祖坛经》里最短的一品,但你要想做到,以现在的功力几乎是等于零。我们现在做不到,但是我们不可以放弃。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我们要为《坐禅品》做一个结论。这也是影响很多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之所以这么多知识份子,或古代的大儒,对中国的禅宗这么向往,就是因为这些禅师彻彻底底把禅落实到生活,所以传到现在叫生活禅。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口头禅,会的人很少,一般人的只会在蒲团上坐。生活禅才是真正的修行。为什么?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请问修行要修多少个小时?要二十四个小时都修才对,这个概念事实上没有很困难。但是现在变成是,比如说他一天可能修两个小时,比如说早课一个小时,晚课一个小时,总比没有修好啦,但如果他把这样就当成修行,这样是不对的。早课跟晚课是生活的全部,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部分。你学东西怎么能够学一部分呢?!生命是全方位的。那怎么修呢?「师父,你的意思就是说不要早晚课吗?」你误会了,比如说早课,是早上六点做到七点,晚课是下午四点做到五点,难道是叫你把那两个小时抽掉吗?我不是这个意思。既然早课是五点到六点,难道六点到七点吃早餐这段不用修吗?「吃早餐怎么修?难道是一边吃早餐一边念阿弥陀佛吗?」你不用笑,事实上五点到六点你在做早课的时候,你的潜意识真的认为你是在修行,但是到六点结束之后,唰地一下,轻松了起来。你自己的内在应该不会骗自己吧?!你有没有感觉?骗自己要骗到什么时候?接着七点到八点,假设你运动一下,或你打扫一下,难道这段时间不用修吗?假设现在八点准备去上班,假设你公司需要二十分钟的车程,你八点半准时上班,难道开车塞车的这段时间不用修吗?然后到公司上班,那八个小时,难道不用修吗?回家的路程难道不用修吗?吃晚饭时不用修吗?洗澡时不用修吗?看电视时不用修吗?看报纸时不用修吗?难道教导孩子或跟家人聊天时不用修吗?或者是家人都去睡觉了,然后你才感觉到:「啊,我终于把一天的事情都忙完了,我现在可以好好地修行了。」这样是不对的。我以上所讲的几乎是每个人的内在,这怎么叫生活禅?!如果你的感觉是:「我做早课是一种修行。」请你将这一个小时的感觉维持到其他的时间,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像在做早课一样地恭敬,你就是在修行,你就是个修行人。听起来好像很难,但是如果叫你每个小时时时刻刻都对人家毕恭毕敬,好像更困难;如果你觉得每个小时都是无常的,你也不需要出什么力,也不需要故意怎么装,这样比较自然,这叫做平常心。说到平常心你就摇头,没有办法,因为你总是「得失心」。得什么?去上班捡到一百块叫「得」;失什么?为了捡那一百块,上班迟到,被公司扣两百块,损失一百。你要了解生活禅,但很多人不了解,生活禅就是生活的行者,就是在生活中修行的人,这种人很难找,这才叫〔道〕,才叫自然。自然就是〔道〕,我们人已经失去了自然,所以不能悟道,反而与道违背。

  假设你刚好过年时去大陆,大陆放年假时的流动人口是全世界流动人口最多的,当你到火车站要搭火车,连站的位置几乎都没有。你现在尿急,要走到化妆室去,问题是没有办法让你走到那边,因为人很多,你挤都挤不过去。怎么办?为了面子,也要忍着。我跟你讲,虚云老和尚,他的声名远播,他太了不起了,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下火车时信徒密密麻麻,挤得老和尚动弹不得,但他们不知道老和尚尿急,大家五体投地一直拜。虚云老和尚只好向后转,面对铁轨尿尿,这是真实的故事。如果他为了面子,想:「为了这一泡尿,我的声名就毁了。」虚云老和尚才不会这么想,一个修行人,他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然你叫他怎么办?所以我说修行一定要自然,自然一定要符合生活,生活就是时时刻刻,能够时时刻刻才是真正有觉知觉性的人。你一天到晚在翻农民历,属虎的要怎么样,属牛的要怎么样,一月要注意什么,七月、十二月要注意什么?这三个月要特别注意,其他九个月都可以放轻松,我跟你这样说,你觉得很荒谬、很好笑,但你还是在看农民历。你看什么?你时时刻刻都要注意。你七月会犯小人,十二月会得贵人?我现在得罪你,就是我犯小人,我得罪你,就会造成自己的障碍。请问,你现在当模特儿,难道到了伸展台才要好好地注意怎么走,平常到植物公园散步你就不注意吗?你不注意,我怕你跌到水沟里,或扭到脚了。你不要欺骗你自己,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这才叫觉知。佛就是觉,佛是一个觉悟的人,他很清楚,时时刻刻清清楚楚。生活禅,请你保持你的心这么清楚,这是生活禅的基本条件。你开始应该觉得惭愧,也应该反省,我们的人生都很散漫,只觉得有些东西比较重要,所以比较注意;这种注意反而是一种绷紧、紧张和障碍,那不叫觉知;事情过去之后就松懈、散漫,这样的态度是很有问题的。

  例如,扫地扫完了,好好地擦佛桌,之后,再好好地擦神位,既然都一样,请你的心都保持一样。你现在说都一样,你回到家里就完全不一样,你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你的生活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你的内心世界一定有轻跟重,大跟小。现象界事实上是有轻重与大小,但你要以平常心去应对,这个心是一样的,你要这样去训练你自己,你才可以谈你是个生活的行者。如果人家问你怎么修行,你就笑笑跟他说:「每天的生活,就是我修行的方法。」你现在找不到几个人会这样跟你讲修行。但你不要把我的话抄起来背起来,遇人就说,遇到内行的人,考你一下就有问题了。我讲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你要时时刻刻有觉知;二,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重要;第三,你的心从头到尾都要保持平等。平常心就是平等的心,这样你就不会变来变去。这是基本的心态。

  我们接着谈几个概念:一,从今之后,遇到任何的事情,就是不执着;二,从今之后,不攀缘,什么叫不攀缘?如果你不明白不攀缘,你可以先明白随缘;第三个就叫随因缘。我怕你对随缘的解释太简略而乱用,所以我详细地讲一下。什么叫随因缘?随着每天生活的变化,而应对。这句话是不是有讲等于没有讲?我再解释一下:「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该做的事情要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请问,你这个礼拜,有没有该做的事情去做?看到地上有垃圾也不捡,看到小狗被车子撞到也不送去医院。这句话很简单,事实上是很困难的。该做的事情,你第一没有去做,第二,不见得有能力去做,第三,有的人连该做的事情也不见得知道。比如说,我是老板,你是送货员,麻烦你把这些东西送到瑞成书局。你送完再做什么动作?就直接回公司了?难怪你这一辈子都做送货的。你说:「我送货的,我就是去送货。」怎么不学一下?请问,送货员可不可以兼服务员?可以再兼业务员,也可以再兼公关…。有很多事情你要用心学习,用心过你的人生。用心的人,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该做你去做就叫做「攀缘」,该做的你去做就叫做「随缘」,随那个因缘去面对、去处理,你把这两个概念分清楚,一般人很难适当的拿捏。当我们去送货的时候,遇到什么条件,什么情形,比如说刚好看到瑞成书局的小姐在搬东西,搬不动,我们看到了就说:「小姐,我替你搬。」你说替她搬是攀缘还是随缘?对嘛,是随缘。在送货过程当中,请你不要当哑巴,货送到时,请你好好的应对、好好地讲话。你不要小看这三、五分钟,你讲话应对得体,人家还会欣赏你:「这家公司的送货员水准都那么高,这家公司是可以配合的。」或者说,送货送到那边去,你可能看到商机,老板不见得跑去看到商机,所以你可以适时的说:「我们公司刚好有这样的产品,要不要试卖看看?」他一谈说:「好啊!」你不就从送货员变业务员了吗?讲下去,我们就要教企业管理了。所以「有佛法就有办法」,你懂的话就好办,这种东西有时候要教还教不来。为什么?他本身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存着:「我是你雇用的,我的工作就是这个,货送到了就结帐,就这样而已。」这样未免太没出息。所以说有用心、没有用心就差很多。随因缘怎么样,你都能够去应对,接着,不该怎么样的,就不要去攀缘。

  第四个概念就是「善用心」,为什么不直接讲用心呢?我们世间人只讲用心,佛法加一个「善」字,大家的心都是拿来用的,不然你的心做什么?!问题是你的心用得不好,你的心乱用,没有事就用来烦恼。什么叫善用?我们的心用来帮助别人,用来改善环境,用来做环保,用来启发别人、教化别人,用来让别人感动。一般人的心都没有这样,你跟他讲话,他不理你,纵使表面上跟你讲话,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奇怪,你为什么要这样浪费彼此的生命?!你问他:「我们可不可以聊一些比较有意义、比较正面的话题?」他会讲:「那你教我。」为什么?他自认他没有办法这样聊。他有一颗心,你也有一颗心,他就是没有办法善用他的心。你现在随便问一个人,聊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一般人就说是为了打发时间,打发时间的意思就是浪费生命。请问,你现在去买一只蜡烛,它的长度是十公分,你要不要买来就用刀把九公分剁掉,只留一公分来点?那你为什么这样对待生命?你为什么不能够全部燃烧你的生命?为什么一直在打发时间?这表示你在浪费生命,你不觉得忏悔或可耻吗?「师父,不会啊!我所遇到的人都是这样子啊!」难怪不觉得可耻,大家都这样,真的没有话说。真的,你到处看,真的都是这样的人。不会用自己的心的人,等于不会展现自己生命的人。

  「一切都没有障碍」,比如说你现在要买一幢房子,你希望建筑物的格局要好,动线要顺畅,格局是指建筑物的主体,动线就是你摆设的家俱,活动起来可以很顺畅。残障人士到公共场所,我们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无障碍的空间。请你为自己创造一个无障碍的人生,从此你的心要无障碍,你的心不要排斥。我们的心对「不合己意」的就会生起排斥,不要生起这种概念,这种概念对你没有帮助。和别人意见不合,我们潜意识会排斥;别人观念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潜意识也会排斥;别人的做法跟我们不同,我们的潜意识也会排斥。你注意,我们的潜意识就是这种样子,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这样的。你观察你的内心,你应该摒除这种观念。没有障碍的意思不是说认同对方的观念,而是说:「你的观念虽然跟我不一样,但我的内心不会动怒。我也不会因此就像刺猬一样地要保护自己和攻击你,也不会轻视你。」但是我们内在的机制就是只要一不样就会排斥,这样就产生障碍了。六祖在《坐禅品》里讲「我此法门,无障无碍。」六祖开示坐禅,只要几个字就讲完了,你有什么好障碍的?!

  最后一点,「常发愿」。比如你在生活当中看到一个层面很无奈,你应该发愿说:「我应该怎么来帮助这样的人?」比如说你有一天去非洲旅游,你看到那一幕,你要常发愿:「我要怎么去帮助天底下这么贫困的人?」你看到行动不方便的人,你要常发愿:「我怎么让他们能够做任何事情都好像有所助力呢?」看到问题能够发愿,想要去解决问题,能够这样发心的人,就是一个菩萨。谈到这样,你就觉得生活的行者的心既是平静的,又是充满了智慧和慈悲的,而且又是活泼玲珑自由自在的,假设没有这些概念,他没有办法做成这样的人。我们喜欢观自在菩萨,你要明白观自在菩萨是一个结果,你要学习怎么样达到观自在菩萨的自在,你还是要从因地下手啊!所以我们不要只是羡慕,也不要只谈结果,你应该好好去探讨,具足什么样的因素条件,才能够变成一个成功的、快乐的、有成就的人?你应该这样去思维,对你的人生才有帮助,也才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很多人意志消沉、充满挫折,但是他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失败,他们只是一味地抱怨,或是产生错误的知见,然后求神问卜,那只会让他们更悲哀而已。但是你能够把来龙去脉分析得很清楚,你的讲话才会有说服力,你才会去触动他,才会让他真心地承认错了,他承认自己错了,才有机会觉醒,不知道错,没有办法学习。

  你问我禅七要教什么?你们到任何一个学佛团体,他教你的法门一定是固定的。比如你们去参加念佛就一定是念佛,叫你学止观就是学止观,数息就是数息。但教育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你们不是全部都只适合一个法门,也不是大家适合一个理论。「随顺根基」,就是说我会用第一天把三种法门解释清楚,让你自己去选择。怎么选择?你要透过第一天来练习,如果你过去有确定的法门,那你早就确定了,如果你还在抉择,那你可以更清楚一点,让你彻底地决定你要怎么修。不要以为决定很容易,很多修行的人,修了很久还没有决定要选什么法门。也因为他对法门并没有很了解,所以他过去听人家说什么他就学什么,或他过去接触哪个团体,那个团体教他什么,他就顺理成章学什么,但跟他的内在有时候会有冲突。你们要知道,你们一定不是今天才来学佛,你在过去,在无始的生命过程中一定学过佛法。同理可证,你过去也一定修过行,如果你能够和你过去所修的法门接上,那你这一生在修学当中更容易,这是很重要的关键。但你自己要练习才知道你最适合什么法门,不可以一直听这个课程,你们都把《六祖坛经》是当成来研究的,你们这样读佛法是不对的。读《金刚经》的人,他一直在研究《金刚经》的内涵,他一直想要去了解《金刚经》在讲什么,这种人不是修行人。什么是修行人?他是以这本经典来印证他修行的过程,是按照这本经典来对照修行的层次。这是一个过程,大家一定是先透过了解这本经典的内容,它到底在谈什么?懂了之后你才想要依这本经典的义理来修行。但我跟你讲个最真实的,这本经典是拿来印证的,窍门就在这里。

 
 
 
前五篇文章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8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7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6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5集 教授坐禅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4集

 

后五篇文章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60集 传香忏悔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61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62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63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64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