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87集 南顿北渐 |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87集 南顿北渐 南顿北渐第七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乃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汝若闻法,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众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 五蕴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还不净 师然之。 讲的是神秀跟六祖。【时祖师居曹溪宝林,】在广东南华寺,就是在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在北。南讲的是顿悟,北讲的是渐修,所以说南顿北渐。【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两宗盛化〕,当时两个都很有名。神秀被武则天迎为国师,当神秀进宫时,武则天还跪下来,这是很稀少的,和尚是皇帝管的,皇帝叫他们还俗,他们还得还俗。【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不知道他们真正所教的是什么。比如说以前南有虚云大师,北有证严法师。你也可以说南北不知宗趣,不知道他们讲的有什么分别。事实上一般人也不知道,只知道两个名字不一样。【师谓众曰:法本一宗,】讲话一针见血,真理本来讲的都是一个东西。【人有南北;】现在佛教分南传和北传,但是南北传不要互相批评,两者要相容。真理只有一个,你千万不要批判,一批判就谤法。哪个比较好?懂真理最好。【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只有一种,为什么现在变成大乘跟小乘?接下来还有三乘四乘,六祖大师一语道破,大家不要再争了,都是你的根器的问题,所以感觉上五花八门。我们常讲谁是正统,谁是正宗?什么是正宗呢?就像我们出家人一样,有的师父会送弟子去上佛学院,有的是一定不送弟子去上佛学院的。你说谁对?会修的人最好。不可以你没有读,就说不用读;也不可以你有读,就说不读不入流。我没有读,但我说读佛学院相当地好,赞叹。【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定义得很清楚,你明白这句话,不需要辩说是渐修比较好还是顿教比较好,或说还是渐修比较踏实,那是你的程度不够,是人有利钝,法有什么问题呢?所以你不要批评。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对有修行没有修行,老师没有问题,都是徒弟有问题。神秀当然也是很仰慕六祖,但是这些徒弟自己没有修行,所以私底下会讲是非,议论别人,所以嘲笑六祖不识字也没有读书,他到底有什么长处呢?事实上有很多的修行人,包括你们所知道的一些老和尚不识字。我也遇到一位老和尚他不识字,但他开示得很好,办很多佛七,有时候跟识不识字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我们识字,你应该把握你识字,你更容易懂文字般若,透过文字般若更容易起观照,透过观照你能够得到实相般若。六祖大师他是没有因缘读书,有些人三餐都不能温饱,怎么能够读书?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缘。真正会修行的人,不会以个人的知见动不动就嘲笑别人。【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神秀大师多么客气,他知道他的弟子在批评六祖。他跟他的弟子开示过,叫他们不要嘲笑六祖,而且他公开赞叹六祖惠能。〔无师之智〕就是等于佛的智慧,菩提智慧本来就有,所以不需要别人教,这样的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如果智慧是透过学习而来的,并不是从内在所展现的,那种智慧不高,所以他公开讲我不如惠能。这样的胸襟真的是不简单,我们现在的长老也不容易说他不如谁,一般会客气说别人也不错。我们要会说我们不如别人,不要讲不出口。【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这并不是神秀自谦,他也举例说明,证明六祖不是浪得虚名。【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他用〔恨〕字,就是他恨不得能够去亲近六祖惠能。现在一般长老很少说恨不得去亲近哪个长老,都是顾自己的寺庙就好。神秀说〔虚受国恩〕,因为他是国师,有这么高成就的人,都想要接近六祖惠能大师,所以神秀真的是了不起,讲话如实。【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你们这些弟子,不要停留在这边,你们可以到曹溪去跟六祖大师学习。比如说我们有这几年之缘,不要只听我讲课,你们可以好好地去找善知识,好好地去参访。【乃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汝若闻法,尽心记取,还为吾说。】神秀派一个聪明多智肯学的志诚到曹溪去听法,因为他记性好,就叫他好好地记起来。神秀有付诸行动,他自己没有办法去,派一个徒弟去。【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六祖很厉害,我们从一个很简单的角度,今天忽然来了一个陌生人,他一看就知道。如果他的徒弟人数很少,他一看就知道,但万一好几千人在听,就不容易了。六祖大师以他当时的知名度,相信听的人很多,六祖就知道今天有陌生人来听,但是一般的陌生人,六祖不会说〔盗法〕。【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告诉来意。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反应很好,显出他的聪明多智。因为被六祖大师识破,他反而有机会开悟。如果静静的听讲,没有直接跟六祖大师对话,反而没有机会谈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所以有很多事情还是要坦白,你没有坦白就有障碍。我们内在都是有障碍的,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够坦白,这些都是你的心结,让你不能够开悟。我们能够学到直心不简单,内心没有障碍不简单。【师曰:汝师若为示众?】你的老师都怎么教你,怎么开示大众的?【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止。【观静,】观。【长坐不卧。】每个寺院或师父都有自己的宗风和教法,这就是神秀的宗风。〔住心〕,因为我们的心常常都打妄想,事实上指的是念头飘浮不定,都是生灭生灭。这个〔住心〕就是希望心停止下来,心静下来。在《佛遗教经》有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事实上是有这样的教法,也就是我们所常讲的止观的止。〔观静〕就是观,就是止观,〔住心观静〕就是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一般修行人期待这颗像猴子、像野马、像莽撞的水牛的心,能够停止,能够静下来,我们一般人都是这样学习的。但是我跟各位讲,这个心越飘,你越想把它拉住,它就产生一股相反的力量,你想要让它静,它反而更躁动不安。渐修有这样修,顿悟的方式不这样修,因为六祖大师是反对这样修的。为什么?你可以参考这句话,六祖大师的宗风是:「然此坐禅法门,元不着心。」就是不住心,亦不着静,他也不会坐在那边观静,亦不是不动,不是身体坐在那边不动,原则上六祖大师的宗风跟神秀的宗风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六祖大师反对?「若言着心,心原是妄。」你何必去执着这颗心?或看着这颗心不动,这颗心指的是妄心、妄想、妄念。既然如此,「知心如妄,故无所著也。」这颗虚幻的心,你知道就好了,又何必去要它不动,或要它安静呢?让它不要跑,不要动,何必呢?六祖大师就是叫你看到真相,你知道真相就好。又讲,「若言着静,自性本静。」自性本来清净,你又何必要怎么修才会清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就是因为这样的理论,所以六祖大师反对这样修。六祖大师是希望大家知道真相,知道真相就是悟。神秀原则上是修,他不悟就是修,他希望修了才能悟。六祖大师则说:「你不用那么修,你要先去悟。」知道真相之后,日常生活哪一件事不是修?!什么叫修行?如果人家问你,你就反问他:「哪一件事情不是修行?」日常生活,难道走路不是修行,吃饭不是修行,难道呼吸不是修行吗?这是格局的问题。但我们格局没有那么大。我们不要跟人家辩,也不要去破坏别人的修行方法,我们要问自己,别人有时候领悟的法跟你不太一样,因为他有师承。说到师承,这也是你们个人的因缘,你们跟到哪个教师,所学的法门也不太一样。 六祖也反对常坐不卧,就是不倒单,或是整天坐在蒲团上。事实上当今教六祖大师禅法的已经寥寥无几,后来都是改良的。为什么?因为众生根器不好,听不懂。唐宋以后,就开始有参话头,或参念佛是谁,到最后就数息,观呼吸。这样的禅风跟六祖的实在是不一样。台湾的道场,纵使号称是禅宗的也一样,也不一定是曹溪的禅法。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教曹溪禅法?因为以前的人障碍很少,我们现在的人的心如铜墙铁壁,障碍那么多,所以曹溪禅教了你也没有办法承受。有时候也不是祖师要改良,而是他那样教没有人受用,所以慈悲权巧。教不了,就教念佛,念到最后才参念佛是谁。以禅宗的角度,先念佛,再参念佛是谁。以净土宗的角度不用参,一路念到底,一路念到西方。你要参你就参,你不参就看你自己。但你在看佛经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你要注意到自己的程度,要知道你的定位,不要看了一本经就以为你是这种程度。你不要欺骗自己,有时候你真的没有那个程度,这个自己要知道,就好像我们能够提几斤你要知道,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该怎么修比较好,原则上也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要不断地观察自己,自我了解是什么程度?到底是什么根器?对什么特别敏感?比如说很多人听公案完全听不懂,但有的人却很有感触;有的人你跟他讲一些灵感感应神通就很喜欢听,有的人则相反,这就跟你多生累劫有关系。修行不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可能已经修很久,只是自己不知道。你过去修什么法门,谁能告诉你?静下来看看自己:你有什么特性?你在看什么经?或是哪一本经你比较契合,你要观察自己,因为现在很少有名师可以告诉你是什么根器,你要学什么法。因为你的老师不是开悟的人,他没有办法告诉你,他没有办法观你过去的因缘。我们不要依赖别人,要回归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己,一定可以找得到自己的特色。常常有一些年轻人,出社会绕了一圈之后,对他的人生事业感到茫然。我就常常对他们讲:「你要静下来观察,天生我材必有我用,你一定有自己的特色,对某方面一定特别敏感。」不要讲修行,讲你的发展就好,有的人企划能力特别好,有的人审美观念特别好,有的人对文字特别敏感,有的人天生口才就很好。所以你要找对,找到适合你的。每个人都有多生累劫的东西,你们一定有,只是你们不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掘。我过去常讲一个公案,有一个禅师叫他的弟子到火炉煮药,他说:「你去木炭堆里找个火苗来。」他的弟子扒拉了一下,就跟他师父说:「没有了,都没有火苗了。」师父去看,就把火苗找出来。你不相信你去试,刚开始看好像没有火苗,但找到最后会有火苗。这是什么意思?这代表你不用心,你对自己不负责任。每个人天生有某些的才能,如果你过去有修行,你对某一个法门,或某一类的经典就特别地敏感。但是,功课人家没有办法替你做,是你要看看自己,了解一下到底要怎么样切入。我观察过我自己,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不会,我只善于教书,假设我不教书,我不知道我还活着做什么。一样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欢音乐,他没有音乐活不下去,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欢画画。你们一定有天赋,但是你们并没有去发现,很多人一辈子庸庸碌碌,并不是他们没有天赋,而是他们懒得去发现,他们放弃了自己,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就像我们出家人也是一样,有成就的人很少,很多人也是靠着佛祖过生活。好好地去了解自己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这样反而更增长你的病,反而你不了解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道在心悟,岂在坐?不是你整天坐在那里,这样对真理有何益处呢?你不见得要坐,像有时候经行散步就有很多好处:第一,你的身体可以变好;第二,可以训练你的耐性;第三,可以让你的心更静;第四,可以让你体会到动静一如。经行就是慢慢地走,也可以思维法义。大家不要以为修行就是坐在那里,或就是拿一本经来念,不一定,但是我们也不反对。也就是说道理懂,你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道理不懂,你怎么做都是错。【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指的是活人,活着的时候一天到晚坐着,该睡觉也不躺。【死去卧不坐;】指的是死人,死掉了,躺在棺材爬不起来,就是指活着的时候执着坐,死的时候执着躺,这叫执着生死一边,这样讲很直接了当。【一具臭骨头,】讲的就是你的身体。【何为立功课?】心可以立功课。身体不是不可以立功课,要借助身体来做很多事情,但假设你心不懂,身体再怎么练也没有用。悟道在心不在身,但是悟到心之后,身就可以建立,心是理,身是事,理事就可以圆融无碍。六祖大师讲这一句话并不是叫你不要照顾你的身体,而是针对志诚所谈的他师父怎么教他,志诚今天之所以不能开悟,就是因为执着这个观念,所以六祖针对志诚来破他的。【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你也不可以讲他在神秀那边九年没有用,假设没有前面九年的功夫,他也没有办法今天一讲就契入本心。〔本心〕就是生命,过去不懂生命,过去在身心、在现象、在事相打转,在所有的佛教修行的仪式打转,所以不能够〔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虽已经明白本心,但还没有透澈。【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修行不离开〔戒定慧〕,比如我们谈八正道,浓缩就是戒定慧,我们谈六波罗蜜,浓缩也是戒定慧,一切皆没有离开戒定慧,这是修行的三个要素,所以他才会问:「你师父怎么开示戒定慧法呢?他是如何教的?既然你来了,就跟我说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说实在的,这三句话讲的真的很好,你不要小看这三句话,你做得到了,你就会开悟。一般人都只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但是不懂得把戒定慧套上这三句,今天若不是我们读了《六祖坛经》,我相信你也不会这样套。〔诸恶莫作〕叫〔戒〕,难!我们身口意不断地造业。有的人讲:「修律宗真的能够开悟吗?」能。因为修律的人只要把握住,只要念念观照,不犯错,他的觉性会越来越强。他保护自己,就是爱护自己,也就是持戒清净,这样不是不会开悟。你不要小看律宗,叫你去做你不会。你知道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吗?你有没有观察你的身口意?能够时时刻刻不造恶吗?好好观察。佛法也不是很抽象,像这个就很具体。但是问题并不是你不懂它,而是你可以做得到吗?这是你要不要做的问题。至于〔自净其意〕就不一定了,你要做也做不来。但叫你不要做坏事你做得来,事实上是你要不要做。〔诸善奉行〕,真正知道什么叫善,就是你所做的事情能够利益别人吗?不要短暂是善,长期看起来是恶。你要知道,自古以来有很多的君王,他们做一些很了不起的事情,表面上是恶,其实是善,或表面上是善,但后来却遗害了很多人。这需要很高的智慧,真正能够去行善是一种智慧。智慧跟慈悲不能够分开,没有智慧的人不能够叫慈悲,能符合慈悲的人才真正有智慧,我没有听过慈悲的人没有智慧。慈是给众生快乐,悲是拔众生的痛苦,没有智慧的人根本做不到!你要给别人快乐,你要有智慧!你要拔除别人的痛苦,你要有智慧!比如说你去生命线张老师接电话,你没有受过训练,就不能够接电话。不然我们现在来灾区做心灵重建,你觉得你要去做人家就会让你做?你是去心灵重建还是心灵破坏?〔自净其意〕,前面两句话做得到,这句话自然就达到。这句话不要讲,多讲无益。 【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不知道六祖大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教诲学生的呢?【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假设我有个法来教导别人,事实上是骗你们的。哪有一个法?因为诸法空寂。六祖大师讲得很直接。所以很多人不懂,释迦牟尼佛明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为什么到最后说无一法可说?这个公案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无一法可说?甚至说假设言如来有所说法,这样教导别人,这个人即是谤法。没有法指的是这个法原则上是诸法空寂。【但且随方解缚,】既然没有法,我们现在为什么在说法?这个法也是假名,假名叫说法。那要怎么样说才对?〔随方解缚〕,这是核心,就是我们所讲的因材施教。一个真正的高手,他所讲的东西不会固定,他是针对你的问题,就像一个外科医生,有的人他的脚是踩到铁钉,有的人手不小心挫伤,有的人在翻书手不小心被纸割伤,治疗方法哪有什么固定?「我因你的病情,因你的心结,因你的障碍给你打开。」这就是六祖的教法,佛的教法就是这样的,但这么教的人很少,你要遇到这样的人也很难。但是这样的人才是佛,这才是佛真正的教法。不要说佛啦,连孔子都这样教。我们每个人所接触的道场不一样,我们每个人所参加的宗教不一样,干嘛在那边争呢?争的人就是不懂,懂的人有什么好争的?只是〔随方解缚〕,你执着什么我破什么。比如说一个很消极的人,你跟他说:「我告诉你,世间是无常的,诸法空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就会继续懒下去。所以消极的人你要跟他说:「人生充满希望,你要好好地做。人活着没有好好地用,生命有什么意义?」但对一个很积极的人,你就要跟他讲:「该做的事情要做,但不是执着。做事情要随缘,凡事要量力而为。」讲法不太一样,也可以逆着讲,消极用积极来破他,他太积极就叫他不要冲太快。另一种教法是顺着讲,喜欢念佛的人,跟他讲:「你这样修就对了,好好念佛。」「师父,我听人家讲没有深入经藏,念佛还是不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没有,你好好念佛就好。」「师父,我还有很多经典没有看。」「没有关系,念到那边,西方世界图书馆有很多书,你到那边再慢慢看。」只喜欢研究经教的人,你跟他说:「经教很好,只要有正知正见,无论你生到哪里,一定会亲近三宝,闻到佛法,甚至有人因经教而开悟的。好好深入!」这是顺着他,鼓励他。你会不会用了?一个是反方向的讲,一种是顺着讲,这两招你们会用就厉害了。对子女也是一样,你千万不要破他:「只喜欢玩,喜欢打棒球,有什么出息?」你就顺着他:「好好地打,以后变成王建民第二。」不要说:「一天到晚学下棋有什么意义?」你得说:「以后变成林海峰第二。」顺着他,他反而有成就。大部分的人都要顺着教他,只有少部分能够逆着教。顺着教是普通根器,逆着教是大根器,大根器你才要破他。大家不要乱用当头棒喝,你如果给他棒喝,他给你反棒喝。对方根器要很大,他才能够承受得起,一般人不适合,只能够循循善诱。你们读了禅师的公案不可以乱用,第一你自己没有这种程度,第二你身边的人没有那个根器。你读佛经要先看得懂自己,了解自己的程度,还要看得懂别人的程度,两个程度不够,完全不可以破。【假名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成就,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别人达到一种成就。 【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先赞叹神秀,这样教很了不起。【吾所见戒定慧又别。】但我教的跟你师父教的不一样。【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这就是一般人的概念,以为〔戒定慧〕只有一种,还有不同的吗?今天最大的关键在知见,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为什么现在的人讲一句口号:「知识经济」?知识经济讲的就是一种思想观念,胜负关键就在于你自己的理念想法,连世间法都这样讲。我换个角度谈佛法的问题,佛法不讲知识,讲的是知见。我们是看知见正确与否?看谁的知见悟得比较深?看谁的知见比较广?谁的知见比较深远?比如说,两个人都念阿弥陀佛,这两个人以后的成就就看他们的知见,假设他们两个都是很认真修行,很认真念佛,知见越好、越深、越高、越开阔的人成就就越高。六祖大师讲的〔戒定慧〕的知见超越神秀所讲的概念。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六祖大师在讲法很有自信,他一下子就讲:我是〔接最上乘人〕,这话一般人不敢讲,六祖是敢讲又很肯定。【悟解不同,】每个人见〔解〕不一样,所〔悟〕的深浅也不一样。【见有迟疾。】〔见〕有快跟慢。【汝听吾说与彼同否?】你听听看我跟你的老师讲的到底有没有一样?【吾所说法,不离自性;】你看文字这个样子,事实上没有亲自说法的人,不能够明白这句话。我举个例子,你听我的课,无论听一节还是一百节,无论你听我讲一本经还是十本经,我所讲的概念事实上是一样的,就是不离开这个问题,你能够掌握住这个原则吗?不要因为我讲别部经你就乱了,不要因为我讲别的法门你就乱了。比如说我跟你讲:「好好生活就够了。」等一下跟你讲:「好好念佛就好了。」然后你就乱了。好好生活、好好念佛都不离开〔自性〕,有什么乱的呢?行住坐卧还不是你自己?怎么变还不是一样?哪有说变一下你就乱了?我等一下跟你讲有,等一下跟你讲空,等一下跟你讲空、有不要执着,讲的东西还是不离开自性。为什么说〔不离自性〕?因为一切万法由自性,由心想生。【离体说法,名为相说,】〔体〕就是性,离开自性所说的法都是事〔相〕的、现象的,这叫做心外求法。【自性常迷。】这样当然〔自性常迷〕,你怎么会见性呢?谈法到底如不如法,或到底有没有离开自性呢?如果离开了,你怎样听都是不了义。为什么说世间法和佛法,以现象来讲还是有差别的?因为它不能够讲得很透彻,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比如说,以现象界来看,你要找到一个好人真的很难。你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他也是抛弃妻儿啊,你也可以说孔子休妻离婚啊。说起来真气,按照你的角度去看这个世间,你找不到一个好人。换个角度来讲,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坏人,你可能不相信,我为什么这样讲?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叫做病人,他是病人不是坏人。你以为坏人天生在做坏吗?不是,坏人曾经遇到挫折,他生病了,所以他开始叛逆,开始自暴自弃了,开始不相信别人了,开始攻击别人,开始陷害别人了,因为他曾经受伤。所以不要把坏人当坏人,世间上只有病人没有坏人,你们在座的哪一个不是病人?所以要悲悯,之后可以宽恕别人。但其实你不可以说宽恕别人,就像你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得到瘟疫,你不可以只是悲悯他们,觉得他们很可怜,你应该想尽办法去找解药,帮助他们!这样你才是好人。【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这是答案,万法都由〔自性〕而来的。 【听吾偈曰:】我当初看到这首偈,我就感觉很宁静,很轻松。为什么?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用啰嗦。【心地无非自性戒,】假设你的心没有邪,没有恶,没有不善,没有贡高我慢,没有嫉妒,没有害人之心,没有是是〔非〕非,你的心还需要有什么〔戒〕吗?所以六祖大师在无相颂讲「心平何劳持戒」,心平就是心地无非啦,心没有这些是是非非,没有这些不善之念,这个戒有等于没有。但是对常常起心动念恶念不断的人,就要透过戒来规范。但它也没有办法永远规范你,它也是短暂的,你还是会做错。这个〔戒〕就好像一个笼子,把你关着,但你的心总是要冲出来。你的心为什么会造恶?你可以告诉我造恶有什么好处吗?事实上你讲不出来。比如说,陷害一个人,污蔑一个人,丑化一个人,或排斥一个人,打压一个人,对我有什么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那为什么我们还是要不断地造恶呢?有时候是愚痴,因为你自己控制不住,那就会变成业力,你被业力牵引,因为业力作祟,它会产生一股力量,让你一直去。这个时候你要警觉,要忏悔,要发愿才有力量,不然有什么能力呢?所以「禅」叫静虑,有时候你要静静地思考思维。【心地无痴自性慧,】没有愚〔痴〕不就有智〔慧〕了吗?愚痴来自于你的执着,当你执着之后,你的眼睛就被执着蒙蔽了,就看不到真相了,那时候你就愚痴了。执着什么?我们善的执着,恶的也执着。执着不能破,宁可叫你执着善的,热心公益。好好去修行,虽然有的人修行修得很固执,无妨,只是他不要去害人,只是他要去做他该做的事情。知见生病所以叫〔痴〕,不然,就产生疑惑。【心地无乱自性定,】我们到底在〔乱〕什么?所有的问题原则上不是那么难懂,就像我讲过的,人生的现象谁平顺过?谁都一路顺利?不要一直看人生现象,而要看你的生活,好好地活在你的生命当中。这样,你就可以真正做到安贫乐道,就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但如果你看不到生命,你一定会看到抱怨、嫉妒、不满,看到你所讨厌的东西,因为你活在现象,没有办法活在生命。只要没有办法活在生命,不管怎么看你的心都是乱的。为什么?比不过别人,争不过别人,也强不过别人,那就乱啦。前面这三句话就是针对神秀所讲的戒定慧所开示的。【不增不减自金刚,】〔金刚〕就是本体佛性的意思,所以才叫金刚不坏之身。佛性〔不增不减〕,无论你乱还是不乱,你痴还是不痴,非还是不非,佛性不增不减。【身去身来本三昧。】修行不是不可以动,不是不可以跑来跑去。不要只看到现象,不要以为不跑的人有修行,跑来跑去的人没有修行,不要以为闭关的有修行,没有闭关的没有修行。〔身来身去〕,是随缘的意思。〔本三味〕,随缘不变。随缘自在,面对一切的人事时地物不被影响,叫用。 【诚闻偈,悔谢。】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觉得他前面讲错话了,所以生起感恩的心。为什么感〔谢〕?因为他悟了。【乃呈一偈:】开悟的人都讲一首偈。不用先把偈学好,开悟了自然会写。【五蕴幻身,】假,不用舍,就是身心。前面所讲的住心观静,现在很感慨地讲出这句话,五蕴的身心都是虚幻的,既然如此,以虚幻的生灭心来修,怎么能够修到不生不灭的果呢?这是《楞严经》刚开始讲的话,因为这样不符合因果。一开始就要明白不生不灭的因,才能够证到不生不灭的果,这就是感慨过去这样修是不对的。但〔五蕴〕虽然是〔幻身〕,但身心也有作用,它虽然不是真实的,但不用舍弃。【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真不用求。你想用这样的心绕回来追求真理,那反而是陷阱,你的心反而更不清净。这句话跟前面那句相应,前面「假不用舍」,这句话是「真不用求」。【师然之。】得到六祖大师印可。至诚已经开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