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六祖坛经 第二三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六祖坛经 第二三集

   1981年 中广电台 档名:9-4-23

  ◎参请机缘第六

  本章内容是六祖会下得法的十三位善知识;得道、证得明心见性的,共有四十三位,这十三位是代表。我们一位一位为诸位介绍。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僧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馀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第一位是无尽藏比丘尼。这位比丘尼的事迹,是在六祖二十四岁至黄梅东山得法之后,返回韶州避难的时候;换句话说,这是在六祖会下开悟的第一个人。时间是在六祖示现剃度之前,处所是在韶州曹侯村。事情概略是:在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姓刘名志略。六祖得法之后年岁很轻,只有二十四岁,可是这位刘先生对待六祖很优厚。刘先生有一位姑母出家,名字叫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尼师常诵《大涅槃经》,六祖不识字,但他一听就懂得经中的意旨,于是就为无尽藏尼解释。无尽藏尼就拿着经本来请教他。六祖说:「我不认识字,若要问经中的道理,我可以为你说。」这位尼师觉得很奇怪,她说:「你字尚且不认识,怎能懂得经中的道理?」大师告诉她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不但当时无尽藏比丘尼被这两句话惊醒了她的迷梦,就是对于后世,无论宗门或者教下,皆是当头棒喝。因为确实有不少人执着在名相、文字之中,以至于勤苦终身而不能开悟。六祖这两句话正是当头棒喝。文字是诠述道理的,正是禅家所谓「因指见月」。文字是指也,道理是月也,我们必须要因指见月;换言之,月无关于指。但是,佛教导我们假借指之因缘便能见月;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借重文字、言说,以明佛理,佛理就是自性清净心之理。

  无尽藏比丘尼听了六祖这两句话,非常惊异。她遍告村中的大德们,尤其是长者们,对他们说:「这是一位真正有道之士,我们应该要礼请来供养。」由这句话我们就晓得,无尽藏比丘尼必定有悟处。若无悟处,则不能如是虔诚恭敬。六祖就在这里住了九个多月。以后,又被黄梅那些恶人找到这里来。他们找来,其目的就是来夺回衣钵。于是,六祖想起老师当年送他的时候,告诉他要隐居到怀集、四会这一带;这是五祖对他的嘱咐,当然这两个地方是比较安全。大师到怀集、四会之后,就隐居在猎人队里十五年。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第二位是法海禅师。这部《坛经》能流传到今天,就是法海禅师记录编辑的。法海禅师初参六祖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这也是佛法中最常见到的问题,就是「即心即佛」这句话。即心即佛究竟是什么意思?几千年来,每一个学佛的人心里都在惦记、思惟:这个境界如何能证得?法海禅师对于这个问题也不例外,特地提出来请教六祖。「愿垂指谕」,就是请大师指示、开导。

  法海禅师提出「即心即佛」的问题,六祖答复的言语非常简单:「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这两句看起来容易,意思有相当的深度。真心是清净圆明,是离一切相;这是一切万法之理体,正是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念不生即心」,这个「心」是从本体讲的,它没有念,无念。「后念不灭即佛」,「佛」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觉」。后念不灭要着重在「后念」,体虽然是无念,用是无不念,这是说明觉知本体实实在在是清净湛然,可是应用自在,它是活活泼泼,不是一个死东西;这一句是讲用。我们合起来讲,就是常说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此地对这四字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备注。什么「不生」?前念不生,这是我们真心本体;什么「不灭」?后念不灭,这是我们真心的大用。这是解释什么叫心、什么叫佛,即心即佛。

  后面还有两句,重复解释这句话。六祖说:「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这两句比前面两句的意思稍浅一点。虽然是浅,依旧有很深的深度。经论上常讲「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法生」,这是讲「成一切相」。一切相就是一切万象,我们所讲的宇宙人生。这一切现象从什么地方来的?是心变现的,是心所造的,是心所生的。在性宗的经典、相宗的经典,都说得非常详细。这句话是说心体上的作用;我们通常讲,也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说明,这句话是体之用。所以,成一切相,是真心的作用。「离一切相即佛」,换句话说,离一切相是佛之用。佛就是觉,是觉之用。顿息诸缘,于一切法中无分别、无妄想,这就是觉之用。六祖答复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这四句。这四句是略说,若要具体说明即心即佛,说之不尽!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统统是即心即佛;历代祖师、一切大善知识,所作所说的也是即心即佛。可见,「具说无尽」这是一句真实话。

  六祖在此地有两首偈颂,这两首偈颂就是大师对他的开示,也就是进一步教导他修学即心即佛。第一首颂:『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即心名慧,即佛乃定」,这两句是说定慧一体、心佛不二,我们要从此处去体会。「即心」也可以叫定,「即佛」也可以叫慧。此地所讲的体与用,是可以交互,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反过来,慧为定之体,定为慧之用。所以,定慧本来是一体,才可以互为体用,才真正了解心佛不二。如果是二,就不能互为体用;凡是能互为体用,一定是一体,不是二体。「定慧等等,意中清净」。「等等」,有的本子是「等持」;「等持」这个意思也很好,「等等」也能讲得通,定等于慧,慧等于定。「意中清净」,这句是说受用。这两句是说明「本无一物」,「了了见性」。到自己定慧等持、意中清净,这时是明心见性的境界;换句话说,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这首偈十六字,把「即心即佛」说得一清二楚,实在是难得。

  第二首偈:『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这是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悟此法门,由汝习性」,这两句是指示我们入处。我们从什么地方入?究竟如何修法才能明心见性?六祖在此指导我们一个活活泼泼的门路:由我们自己的习性。假如不从我们的习性、不由我们的习性,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何必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众生习性不一样,所以随众生习性不同开种种方便法门,这才可以入道。这句话是活语,不是死句。「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前面这句是体用一如,后面这句是教我们定慧双修。定,是心无乱;慧,是无痴。无乱就是定,无痴就是慧。我们学佛,首先要断三毒烦恼,三毒烦恼是贪瞋痴。我们心中有贪、有瞋,定就没有了;有痴,慧就没有了。「双修是正」就是要离贪瞋痴。法海禅师听了这话,非常欢喜,立刻就悟入。

 
 
 
前五篇文章

药师佛·讲记释义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慈法

药师佛·讲记释义 《药师经》与现代生活(藏学法师)

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六祖坛经 第二四集

药师佛·讲记释义 白话药师经(赵嗣崇 编)

药师佛·讲记释义 《药师经》讲记(智海法师)

 

后五篇文章

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六祖坛经 第二二集

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六祖坛经 第二一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85集

海云继梦法师:最起码要回到最起码的起始点

海云继梦法师:你是真的在修行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