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集

 

  原文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于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今天学习我们继续进行。昨天因为迎请佛像,我们耽搁了一节课的学习。这个学习本来是认识我们每一个有情现前心智、生命、依正二报延续法则的一个机会。我们学习净土非是心外法,亦非是妄想心智心内法。此法是阿弥陀佛顺愿建立这么样一个清净的国土,以誓愿建立,令一切众生——所谓迷失自心众生、不知归向众生——皆有依从,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入法性,成就自在力。

  阿弥陀佛所成就誓愿,无外乎从四个方面,我们可以来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佛法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需求,或者每个众生对法则的认取与抉择,要不然我们来学习佛法就变得没有意义。阿弥陀佛建立这个清净国土,乃至立四十八愿,他的根本依止没有离开我们常谈的佛性、法性、本性、自性。

  一切佛教徒都知道一切法无有自性。那阿弥陀佛顺应这个自性是何以安立的?诸佛亲证这个法性、佛性、本性,是一切法之根源,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一切浊净善恶凡圣之根源。诸佛如来在这个根源的机制上彻底地成熟了这种依正二报的运用,凡夫昧失了这个机制。所以说一般我们谈佛法,诸佛如来所有功德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未修未证,实无有修证,实无有言说,这是顺应法性说。作如此说,一切倒见众生、执着众生,乃至说凡圣有情,皆有迷倒之处,或者说染着之处,那么细微的惑乱、细微的迷惑也会造成不能究竟抉择法性周遍,所以诸佛如来立清净誓愿力,广播于世,诸佛如来成就的这个誓愿力表达这个净土的成就。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建立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就如我们这个三界之世间各有业报所现,但它是逾越三界,后面这个昙鸾法师有讲的。那么天亲菩萨他们这是一脉相承,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他这誓愿建立清净国土,亦是为了众生,为了使众生透达无碍心智,回归究竟心源之处,这是个依止法则。那么这个愿,透过这个愿,我们能透视到法性的回归与抉择;没有这个愿,没有这个国土,我们没有依止啊。所以以佛愿普利十方,众生得见自性,毕竟安乐住。

  那么顺愿建立这个国土,众生各有取舍,所以佛陀又顺应众生的各个需求,设置种种方便,三辈九品说。象净土教言的这个整体的机制来说,有两类判教:一类判教是四土说,一类判教是不需四土说。需依四土说是教下的,像天台,天台判教是判四类土的——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以种种说法来表现在世间。那么在净土法门的教言中,以善导大师这个完整的机制中,他是不需此判的,他不作这样的判。为什么呢?在念佛一法中,唯依佛陀的誓愿与国土为增上缘,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土、顺应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成就根本,所以一切往生皆以佛的愿力为增上缘。他所依止所从呢,表现在一点上,一点我们方便切入,而不是泛谈。那么若作四土说,就谈的很广泛很细腻,往往令心力不足之有情迷失法则,无所适莫,无从下手。

  所以有对机说、顺性说、顺愿说、有顺众生机制说,下面还有我们自身的取用说。这四类机制中,现在学习净土的,顺应自己的知见想法的比较多一些,顺应佛陀给予的对机教化的就偏少了,那我们要顺应佛陀愿力的人少之又少,那随顺法性之人决定是证悟之人。这四类机制,我们要善于审思,我们用哪种方法来认定自己学习净土、实践佛法的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发心。要是认识不清自己的发心,我们就是学习,也是在一种迷茫状态下、不清晰状态下,来延续这个机制,那么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把一个法则清晰地、纯熟地运用出来,也可以说很难去真正地实践一个法门,在一个法门的机制下很难认真地去实践。

  现在学佛的菩萨们,涉猎的法门是极多的。随便找一个出家、居士来问一问,大家都接触过十个八个的教言,三五个的传承,但就一门深入的机制,甚为可贵,甚为稀少。但你说我广泛地涉猎有什么不好呢?有没有意义呢?广闻博学要不增加知见,只增加自己消除这种虚妄倒见的善巧,不失为方法;若是增加慢心,增加谈资,实在是阻碍自己脱离生死轮回的蔽障、障碍。这个地方还是希望我们大众有这个发心的观察。那么在接着前天文字学习之前,作这么个提示。

  因为来之前我祈祷了一下。有这四种机制,感觉到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在机制上的观察,即在自己的发心上不清晰,或者说运用法则上不清晰。有所学,无所用;有所思,多是颠倒与迷茫的思维,而不是抉择思维。那样往往造成了精神与生命的浪费,学法机制的浪费,就是说你这个学法的机制浪费掉了。不要增加学问!

  今天有一个居士大概十点多打来一个电话,谈他的迷茫。这个居士经常给人讲法,到处给人讲法,很乐意给别人讲法,但现在十分迷茫,问我咋办呢?我说你再给别人讲讲法就有办法了,越讲越明嘛,对不对?自己要明也要明人,要不然你何以给别人讲法呢?他说实在现在是很困惑。这是自己的发心不清晰。

  那么我提出四类机制:你说能顺应法性来实践佛法,不可思议;能顺应佛陀的愿力来了解自心,不可思议;能随顺佛陀对机施教的机制来认识自心,也不可思议;能择取自己的真正需求,也不可思议。就怕你这四个一个都不靠,那就不知道是要干什么了,那肯定就是业习的纵容与颠倒知见的培养了,那学法就很困难了。这个作一个提示。

  还是打开书,我们昨天学到那个……因为文字本子不一样,我也不好说页数。接着前天的学习。

  六相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

  昨天提到总、别二相,总相与别相的问题。华严宗有一位善知识智俨大师提出来,一切法中若以六观相,皆能解决这个观察方法,就是从六个角度都可以观察,要不然会造成无意义的争斗、无益之争。犹如盲人摸象啊,总以为自己是真实,自以为自己有理、有地,所以迷失自心,迷失圆满清净自心。现在这个盲人摸象的争法,在我们学佛的机制中往往就会产生。因为要是作六相观,一般我们就不会与人争论了,各守自己清净之法则,深入实践,勿与人争。肯定不会跟人争斗的,别人说的可能是某个角度机制不一样。

  他从六个角度来剖析一切法则:总相、别相、成相、坏相、同相、异相。他是从两大机制说,即差别说、无差别说,这六相归结成差别说与无差别说。要是我们把这个六相法则有一个机制可以贯穿一切法,即远离争斗,不跟人争。要用这六相观法,人无有争心,就是说只是观察的方法不一样罢了,人就会原谅别人,也会原谅自己的心,不与人争执。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我们谈一切法,离不开这六个相。同说与异说,就是平等说、差别说,这两类说,把这六个相作了一个大的机制的一个,怎么说呢,转换吧。同相、异相,或者说平等相,或者差别相,二种说法。

  总相,我们一般呢,总相比较好讲,好比说,一切有情学佛的目的,无外乎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别于世俗的得失之观,那么它从总相上说的。那这总相中间有很多的差别,这就有别相,世尊为了使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入佛知见,说了八万四千法,这是别相。各个法都是相同的目的,根本是一样的,那么表现有别。这样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原谅别人的法门、守护的法则、所受的教言,所传达表现不一样,很容易理解,不至于有高低之相。就是总别之说。

  有同异说,好比说世尊说种种教言,三乘教言,但说一乘,世尊所宣的就是一乘教言,但为了使众生各个随类地能得到度脱,或者说有缘,示现三乘。同说异说,还是为了使我们善于剖析罢了,这是原谅理解的一个法则。

  再一个就是所谓的成相、坏相,好比说一切教言本来是欲使一切众生成就菩提,实无所成,是坏相。无常无我、寂静涅槃,实在是坏相说。那令一切众生出离烦恼,实在是成说。三明四智五眼六通,这是成说。但令一切众生知法寂静,无我无常,那这是坏说。实在都是一说。这个是所谓的成相坏相之说。

  象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机制中,希望大家善观于法则,心远离欺争,就是不必要的争与这种迷失,是不必要的,很多是不必要的。我们这个时代,世尊授记中,第五个五百岁是争斗最厉害的,就是人自以为是,刚强难化,难以调伏之时,所以这时候灭争是第一方便。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什么与我们这个时代相机相应呢?就是这个争斗刚强的时代,所以清净平等觉的教化,容易顺大家的法性,容易揭示大家的本质,容易令凡圣有情同避热恼,是非有情同得平等,善恶有情同趣菩提。那么这是一个总相说、平等说、成说,也是个同说。这样容易适这个时代的机,众生有缘得到佛法的利益。

  要是这个地方这个时代我们强调善恶,你不用强调,这个时代人的善恶心,极为强烈,你也不用讲,个个他谁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都很清楚。谁善谁恶,甚为了了分明,为什么呢?现在这个时代人的知识性、可见性、交通性、这个交流的广大机制十分的普遍。过去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来往”,现在地球村;过去可能是每个语系不相来往,每个法系各有守护,现在法系、语系乃至整个全部都没有任何的阻隔了,现在的经书、各式各样的经书随时可以看到,能看、不能看都可以看得到。所以,现在要以总相上说,清净上说,成相上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呢,实在是很难把持自己应该把持的法则了。

  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善观察,我不想立这个说。按世尊的授记,五百岁中,人刚强难化,斗争坚固,这是这个时代。若是其他因缘,可能是说这个时代好施教,要是不是这个事,你说我只是在正法末际,我心智未有入末法。经常会听到人说:哪有什么像法、末法、正法?那这是平等说、总相说、成说,这里面没有什么可质疑的。有人说虽然这是正法末际,人心道德败坏,业相多是这种违缘生起之相,道德滑坡,我们都看得到的,那么这就是坏相,别相,各人取用不一的差别相,就是别相所现,这个是差别说。这个你不能不许,要是不许,很难交流,那就产生固执已见,就是“盲人摸象”之说,以为自己有所证见,所以说盲人摸象,总不见于整体。我们知道执着就是盲人,你决定是泯灭了你的清净眼目,清净眼目一毁,法门即灭。

  为什么提这个呢?我感到智俨大师这个六相,清净说与差别说,平等说与差别说的这种机制,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借鉴,能消除我们对法门的疑虑,使我们有一个正面的感知与观察,对自对他都有一个全体来观察,或者部分来观察,不相矛盾的一种包容,或者说一种放下执着的机制。佛法的根本在放下妄想执着上用功夫,要不在这地方用功夫,纵使有所修持,也是培养我知我见。

  好,我们还看下面的文字。

  十七句次第

  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阿弥陀佛誓愿的建立、国土的建立,就是为了这么样一个誓愿,令众生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直接就是愿归命无碍光如来。无碍光如来,但显法性真实,无挂无碍,无来无去,无增无减,必无造作;一切造作,亦顺性安立;顺性安立,无执无着故,所以说必然清净。

  归命所守护。我们这个时代人学佛你不知道自己的归命,要是作相似的一种审观,就是不痛不痒的,隔着靴子挠痒,你是得不到利益的。现在学法比较畏惧的是这个事情,就是学一些名言,学一些跟自己身心需求不相干的一些言辞,到业缘一成熟,什么都不当了。因为什么?你平时说的不相干的话,那就会产生所谓轮回的机制。

  比较闷一些,要是瞌睡了,可以出去拿个毛巾抹一把脸,或者出去走一下都行。我们这个睡觉是最快的了,打个盹一堂课就过去了,我也想打个盹,打个盹就过去了,说句实话是这样的。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打盹,什么盹?就是等待着业力的成熟。基本上是这样的。倒不是说怕人打盹,这一堂课,我是很尊重的,因为你不尊重那是你个人的业缘,我尊重也是我个人的业缘,我希望你尊重。因为什么?我们生命不用打盹,很快就过去了,人命百岁,甚是无常!但往往我们有机制学法学佛的情况下,往往不尊重,没有机制的苦难一来,就想寻求,哎呀,我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烦恼业障呢?反而是没有机制找到了。这个是十分普遍的一个现象。所以要抖擞自己,鼓励自己的意识,要抖擞一下,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凉水擦一把脸,走动走动,都是可以,的确是行,或者是鼓励一下自己,作作无常观什么的。

  刚才说归命不相干,不相干,什么叫不相干?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下面无记业,无记业就是什么跟我也没关,然而业力一成熟,什么都跟你有关了,你不能自制的。我经常坐到这个地方,我想到我们前面那一头羊了,因为在这个地方我那一年也是讲了九十天吧。那一头羊,它的机制是什么呢?善根没有泯灭,一打板就知道来,但是后面大众都感觉到它身上的气味不好,它是个畜生,就把它撵走,骂它,踢它。我们的愚痴业乃至我们未来的一些果报成熟的时候,也会这样子的,也会成为这样的机制。果报不是其它造就的,就是我们每一时每一刻的身口意三业的延续。所以归命很重要。

  我们头上这个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迦叶尊者,他所守护的机制——抖擞,十二头陀称为抖擞,什么叫抖擞?他象我们一样无始以来也具足了这种贪瞋痴慢疑,但在这个法则善根成熟之时,他会抖擞自己的精神,抖擞自己的生命,行于头陀,抖擞。他并不是说他真比我们什么都好,什么都自然具足,不是的,他是靠这个顺性的认知与抖擞的行持产生出来的力量。因为我感觉是十分难遇我们的学佛机制,一旦越过去了,可能是各人各奔东西,业力相随,无他能代,谁也代替不了。所以归命十分重要。

  这个建章,一开章这个言,就激励我们抖擞自己,你看你怎么运用自己的生命呢?不要学一些不相干的东西。或者说不要把自己生命的机制放到不相干的善、恶、无记中去。怎么来激励自己呢?我感觉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学佛者,智慧之行、慈悲之行、方便之行、抉择之行的一个自我审视,非干他事。你说我就睡觉,我就干什么,这肯定没人管我们,也干涉不了我们什么事情。关键问题是你怎么了解自己的归命处。

  实际呢,刚才我谈四种因缘,刚刚谈了,你要不依这四种因缘,你学法你终是不相干。就是我们所有学的东西,都是给别人学的,跟自己是没有关系。看的是别人的文字,听的是别人的教导,念的是别人的名号,都不相干!因为你的业力还在你生命中,还在你的意识中,没有自性地表现着你现在的择取,延续着你未来的业相,跟别人不相干。 那为什么佛菩萨有这样的慈悲呢?悲悯我们这些本不可得的虚妄业流中的众生呢?因为虚妄业流本不可得,所以悲悯我们,同一法性故,悲悯有情,所以建立国土。

  “归命”二字十分重要。在昙鸾法师乃至天亲菩萨,他一直把“南无”放在“归命”这个机制上的。因为“南无”这个五义说,(有六义说、五义说,)归命只是一个说。归命可建立一切法义,具足所归命善巧。所以“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希望大家注意这个“归命”二字,就是自己怎么来运用自己当下的当下这一念,就是当体当念。若不如是,佛法离我们太远了,佛法跟我们不相及啊。

  今天我接到这个电话,我感觉到十分地有想法,就出去经行了一会儿,这四个抉择的东西就表现出来了,我说到这个地方谈谈六相,因为前天说,今天要是来谈,要先谈谈这六相,希望大家有一个法的辨识。

  那么这四个抉择问题,我感觉到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的一个你要审观的法则。

  “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个“愿”是以表心愿,“归命”是身口意三业的一个整体机制,“愿”是你的意乐与誓愿的守护,这个守护要么是一个整体的标志,要么是当下的一个激励。心愿心愿,我们常会说心愿,心不可见,愿能畅明。哪个人的心能见呢?因为心是无色无相之体啊、无善无恶之体啊、无是无非之体啊、无来无去之体啊、无有凡圣之体啊,你怎么能把它表现出来呢?就通过你的业、愿表达出来的。通过我们的起止实与不实表达出来的,是顺性是违性表达出来的,所以出现了善恶、是非、凡圣、男女、天地、有情无情。

  这个地方希望每位善知识在这个法则上要不断地去运用它,就在每一个当下。不这样呢,我们这一堂两小时的时间就丢失在现下这个机制中。浪费人的生命等于谋财害命,我感觉这是十分要不得的。我希望大家在一起相互地激励爱护,真正地尊重,鼓励于法正信,莫要邂怠,莫要放逸,莫要沉沦,莫要无知,莫要行于愚痴之法,莫要相互欺骗,相互阿谀,要远离这些不真实的。大家有的舍家弃欲的出家,有的远离了自己家的亲人,到这么高的山上来干什么呢?我们在迦叶尊者下面在干什么呢?一定要策励自己。

  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这里按四土说,常寂光土,非造非作,诸佛以修德能彻见性德之真实,常寂光土安立。阿弥陀佛这个清净本愿建立的无生之土,含四种庄严,依教而判比较好讲,但是这个违背了善导大师的抉择,善导大师希望不以教说,但以净土言说,就是以佛知见来说。佛之知见是但从总相上彻底抉择,令众生得以直接方便,就是以愿力方便,遮蔽一切解释、繁衍这种差别相,所以从总相上直接切手的,就是从清净平等觉上、法性上让有情直接体会到诸佛出世的本怀。

  所以“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因为诸佛如来亲证无生法忍,亲证这个无自性性,所以知万法唯心之方便,在一时境界中抉择每一个当下之心智,所以得大自在力。他的每一个心愿是清晰的,每一个作为是抉择的,是明亮的,是不含糊的,是远离了善、恶、无记的,所以得以智慧自在力,无染无著,清晰明了,无得无失,普利十方。那么这个“本愿无生之生”,是真正给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在无生忍中得以真正的安立。

  非如三有虚妄生也。

  古来以久,对阿弥陀佛国土的争议是极大的,谈阿弥陀佛教言不了义、了义争议极大的,别时意、当下意争论是极大的,古来以久的争议都很大。因为今天看到有一个菩萨写了一本净土什么,就是专著吧。看了以后,说句实话,十分地倒胃,倒胃是什么?想吐呗。因为他从学术上写的,我也不能诽谤,听闻了这个资料感觉到也很好,但是他从一种批判性,给佛教批判性的一种角度来说,把佛教当成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反正看不下去了,想起了这些争议,这些争议之中,就是三有之说的争议,当下意与别时意之说,包括这个四土之说,了义不了义之说,我认为从名言上的抉择有异,要是各强执己见,皆是盲人摸象。要是用六相的观察方法,可能是有总相说,有别相说,有成说,坏说,有同说,有异说罢了,如此而已。

  那么 “非如三有”,我看到净土资料上这么讲,古来就有善知识这么判,说净土亦如三界。那么在天亲菩萨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那不是三界。昙鸾法师他们依止继承了这个,在《无量寿经》上抉择阿弥陀佛国土是绝非三界的,要不然不能称为佛的国土。我感到佛教徒依佛教言就十分简单了,就没有那么多争论的东西。

  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

  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要从法性上观,审观你学这个佛法是不是真正的心地的需求?是不是真正干净的?是不是真正的平等清净的?是不是如实的?你不能迷信哪!要是迷信,那我们佛教徒太可怜了。因为迷信,人就会人云亦云,盲从倒见,心智不能清晰抉择,往往就会被语言与外境所牵制。因为昧失这个法性清净故,要是你知道法性清净,别人说什么话,你可能都很清晰地透视。

  (谁能不能让他们几个沙弥去休息休息,在门外吵啊闹的。他们要么学习,要么什么的,安排一下。不行让他们回家。)

  “法性清净,毕竟无生”,是我们观察法则的一个重要依止。要没有这个观察,佛法与外道教言没有差别了,丝毫没有差别了。

  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

  我们前天这个文字学过,我们为了衔接上,再作一次提示。

  “是得生之情耳”,此情,实在是没有自性的,假于取舍,表达一时无常因缘。因为一切表现,皆是无常无我之相,只是因缘和合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生之情。凡夫知见,往往要有一个依止,要不然会成断灭见。所以诸佛如来以悲智二心利益世间,凡夫有情往往是以二种边见来迷惑自己。源头是一如的,表现就有这么大差异。不是是,就是非——二种边见。那么不是是、就是非是边见,那诸佛如来不是智,就是慈悲,那么就运用这两种知见来观察世间,它的源头都是所谓的清净法性。所谓取之异、表现异,本源一如啊。 “同一本源故”。我们要认识不到这个地方,我们学佛的机制就散坏了。学佛的机制一旦散坏,那佛教的住世与传播,也会产生疑虑。所以是这么个说法。

  生苟无生,生何所尽?

  这又是一个说法了。

  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

  要是我们真正生于这个无生地,一切沉沦的机制就会散坏,一切言说的无始的本性也真正表达出来。

  号振三千。无反无复。

  法性本来无有尘染,无反无复。这是一信永信之说,一顺永顺之说,一见永见之说,恒古恒今,非是造作而来,所以“无反无复”。

  于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

  委屈中佛建立净土,对待浊土中建立净土,众生分别中设立净土,所以说这是分别说、成说。这种说实在是为了利益有情说。佛不与佛说法,就象佛不与圣者制戒是一样的,所以净土亦复如是。净土不与净土中人说,那净土只与浊土中说。干什么呢?以令浊土有情、执着于种种虚妄有情有一个机制、善巧。

  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我们前边学过十七种庄严,就是器世间庄严。

  总相别相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

  刚才是说六相。

  初句是总相。

  清净相者为总相。

  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道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

  所以以清净相,总说净土这个清净总相。那么总相里面的实际内容,就是十六句分别说。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昙鸾法师还是用天亲菩萨这个文字直接来解释十六种庄严。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诸位善知识真的要注意这一点,为什么这地方说“出世善根”呢?大慈悲是出世之善根,执着、染着是世间之根性,这个我们可以看得到的。从法性清净来说本来无二,但执着于我清净,执着于我法之时,就会产生世间;大悲心中,无世间染,利益世间,所以说是出世善根。深达法性,无染无著,是为慈悲智慧心。这个我们要有正面的观察。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出世善根以大慈悲心所表述。

  象我们在这个世间,尤其是大家现在作同参道友,同一道场,或者说共住之时,这大慈悲心十分的重要。要是没有慈悲心的修持,我们这个世间共住修法是很困难的,这个机制很困难的,很容易造成自私与狭獈。我们都知道末法时代修法,在无佛时代,有五种障碍,前面讲过的五种障碍。这个障碍是声闻自利之心,无大慈悲修持;无他力住持,自以为是;外道乱善;不信因果;无记恶人谤人善缘,毁灭人的善根。这五种因缘在我们这个时代十分的具足。你要是善观察,你就会知道这个无佛时代,人是多么容易产生困惑与迷失,多么容易相互地争斗,或者说迷失这个悲心与佛力的住持。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

  这是把这十六种庄严次第而说。

  既知种种事。

  前边我们学过这十七种庄严,所以说他就次第地这样说下来。

  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

  妙色就是有什么感触。

  是故次观触。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

  阿弥陀佛这个主。

  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

  阿弥陀佛这个眷属大家是知道的,眷属以何因缘称为眷属。

  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

  假如为阿弥陀佛的眷属,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如此不可思议,得不退转。

  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

  所以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是这样的一个言说。

  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

  就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名尚不可得,况有其体。没有其体,那么离诸难。成就这种所谓的大义门。

  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足。

  大义门能载负一切众生,是故众生所愿乐,一切令满足,这是分别十六观的次第说。

  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真实净信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

  我们在这个地方,文字的纯熟与思想的纯熟都很重要,若是文字纯熟了,你就会随文入观,了解自心,依观知心,很容易生净信。此净信,非造作信,非对待信,就是非疑非信之信,是顺应法性观察而得,顺应弥陀不可思议愿力而得,顺应自心需求而得,顺信阿弥陀佛无碍之力而得,那么这称为“净信”,非是迷信所建立。

  所以“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那么我们学习净土的最终目的,就是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生得不退转,当下安心、起行、作业。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这段文字,是真正揭开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机制问题,这是一个大的机制问题。要是我们不了解法性,不了解弥陀的报德愿望,即愿力,又不了解自己的愿望,不了解净浊二种差别,我们很容易混淆在自力、佛力这种疑惑之中,很容易把自己的所谓的量当作法性,把自己现前的迷执的量当作法性,就会丢失佛法的根本利益,就是法性本清净的利益,不得安心。

  那么我们看文字。昙鸾法师在文字上十分清晰地、条理地、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法性,就是以佛愿力,以佛光明力照破世间愚痴的执着与昏暗。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

  这个文字,我们十分要注意,因为十重义中,我们看长行,十重义,它有起观生信,这是第二重义。观十七种庄严的目的,不是为了其它的,不是为了观而观,是为了令我们的法性揭示出来,心愿揭示出来,与佛陀的愿得以相应,真实的得生彼国的利益现前,令其往生利益现前,就是现下得到这样的利益。要不然你真会迷失的,迷失于未来,迷失于假设,迷失于自己的业力感知,会迷失的。

  所以“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这个“必定”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现在这个人念佛说这个往生问题,总是含糊的,总是相互疑虑的,不是相互增加信心的。“诸佛如来实是大悲慈父,以无量方便予以我们无上真实信心”,这是善导大师在他的著作中这样给我们交代的。我们所有的学习就是为了增加信心,也就是法性的认取,自心自愿,自己愿望的一个认取,你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愿望啊?佛陀究竟是个什么愿望啊?法性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状态?你要不在这个抉择上认取,你就不会有正知正见,那你就不了解自己的心愿,也不了解佛陀的心愿,那你只能沉沦在轮回之中了。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现在的学佛人,一定要解决自己的心灵问题,一定要认知法性的清净的本源问题。所以“必定得生安乐佛土”。

  过去这些善知识,顺应佛陀的愿力,顺应经典,顺应法性,都是作的抉择说,安稳众生,令众生心智一时回归到清净平等上,得安乐住。所以诸佛如来菩萨皆是世间的安慰者与利益者。那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是不是应该作为世间的安慰者与利益者呢?大家可能都需要给自己作一个提醒。我们真正在这个地方抉择过以后,那法性在我们生命中的浮出,或者说法性之光自然会照耀着我们自身的依正二报。你会无畏无惧地与有情宣化这个心智的本源,自己来运用这个清净的心智本源,无畏无惧的。何以故?你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必定得生安乐佛土”。

  诸位善知识,切莫以为小因缘而能听闻,切莫以为小机而能得到,旷劫以来的沉沦实是难拔啊!旷劫以来的迷痴实是够深啊!没有大雄、大力、大慈悲,我们实难得度脱啊!菩萨们,一定要善思维,一定要善于珍惜自己的学法机制,一定要善于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一定要善于出离自己无始以来沉沦的垢障,把它荡涤以尽。那下面怎么来荡涤以尽呢?昙鸾法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让我们认取运用它。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

  顺之法性,上品上生,了达自性无碍,本无差别故,所以自生安乐国土。为什么呢?本自国土故。何以故?浊土净土,本是心智所生,心智愿望自然得生,自然感召,所以愿生即生。这是没有任何畏惧的。所以了解法性,愿生者即生!没有任何可障碍之心智、可障碍之缘啊。了解法性,必然上品上生,无疑无虑。此处灭,彼处必生!正觉华化生,绝非以妄想执着而生。依佛愿力,顿生莲花中,清净化生。这是没有什么说的。

  若下下品人

  就是一生造恶,颠倒知见,沉溺在五恶十逆之中,破灭种种善法,造种种恶缘,此类有情怎么办呢?你不要往下品下生上放,也不要往上品上生上放,你要了解你自己的心智与状态。这个地方你不要说“我是下品下生”。我经常听到他们这么说,“哎呀,下品下生也好,比六道轮回要好得多呀。”我说这个你也不需要认取,你这一生也不见得真是这么个样子。人真是一生作恶也不容易呀。你善观善观,一生作恶真不容易呢。我经常认为他们是大菩萨呢。平时一生真作恶呀,忐忑不安,十分痛苦,真正恶的恶极有情,十分不容易的。你不相信,我们可以观一观。你看看,家庭不喜欢,亲人不喜欢,自己不喜欢,你周边,就是法律也不喜欢,那人是很苦的。所以下品下生,不要这样认取。当然你说,你看印光大德讲,我们要知道各尽本份,来进趣上品上生的教言。这是从明入明的教言,从乐入乐,离苦得乐的修持,十分重要。净土的教言,就佛本怀来说,还是希望我们从乐入乐,从苦离苦得乐,还是这样的希望。你要说我就在苦中实践,我在苦中成就,行不行呢?那谁也没有办法,你自己去体尝吧。

  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

  那你觉得这个人一生造恶,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其念阿弥陀佛,一声十声得生彼国。那这样的人是不是实生呢?实际这样的人跟我们现下的当下的往生,没有任何的差距啊。当下往生的人,是认为无量劫以来的善恶无记造作实在是无有自性的,他抉择了,他只能撒手了。那么临终业报恶报成熟了,地狱火现前了,苦逼啊,他不能忍受的时候他也要撒手,人不能忍受的时候肯定都会撒手。所以智有智的撒手,愚者有被苦逼所撒手,你逼到一定的时候你肯定得撒手。

  我刚出家的时间,可能是我的机制不好,我见到许许多多的出家人,就在难缘中舍报了,很苦很苦的。可能是我这个人的出家机制不好,也可能我福报不好,也可能是……我认为这些菩萨加被我,让我审观生死之苦啊。我刚刚出家前几年见了很多很多的出家人不同的死法,修行人、不修行人,很多很有名望人的死法,我看得十分地清晰。所以我十分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死法——现在的死法,未来的死法,很认真地面对的,绝对不敢放手。为什么呢?太苦了。我见过饿死的,就是活活饿死的,不下三个了,就是瞪着眼饿死的,什么东西都塞不进去了,你没办法的,谁也没办法。我在家时间,就在医院里生活,反而没有见到过。就看着,因为大家都是出家人,看着,就没有办法,生生地饿死,皮包骨头,最后就剩一把骨头,什么都没有,大肚子,大脑袋,就一直到死亡。那时间他想撒手,但业报苦逼,他撒不了手。所以平时我们能不能培养这个撒手的机制呢?什么叫撒手的机制呢?就是死亡自己的善、恶、无记的执着,你就能撒手。你要是执着一个我知我见、我善我恶、我凡我圣、我是我非,你撒不了手。善知识,你到时候果报来的时候,你就瞪着眼睛受罪呀。因为啥?是你平时培养出来的因果。你认取得越强烈,那果报就越难撒手。

  这一次我去丽江,我感触十分重、十分重。这老菩萨我就跟他讲:“哎呀,你一定要听这一点,安心啊,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家本国,一定要信得及。”他就一个概念:“我这样能往生吗?”就这一个概念十分深刻地扎下根来,听太多的人讲不能往生的例子了。他每年打七,到一个道场去打七,打了很多年七,这个道场所有宣化的是不能往生,这个法师跟人讲的是“我见得多了,没有人能往生。”没有人能往生,你还打什么七干什么呢?他的概念已经扎根了,遇到痛苦怎么承受呢?十分痛苦,癌症是十分痛苦的,就是撒不了手,这一口气不敢撒呀。因为什么呢?抓着不敢丢,怕往生不了,六道轮回太苦了,他害怕,但又不能往生,这不能往生已经种下种子了,什么种子呢?听得太多了。这就是不能认取法性无自性。

  要是认取法性,知道万法唯心,OK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根本就撒手了,太痛苦了!我不要你这个什么能生不能生,我阿弥陀佛就对了,信顺就对了,一下子就结束了,就不苦了。死死地挣扎呀!所以佛法一点要是不恰当,正知见上没有安立,不知道苦煞了天下人哪!所以一日灭千百众生业,一日灭众生业,能够什么样的过失呢?这个我真不懂了。所以这个座子,不是个好坐的地方,要对大家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哪!

  “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不是!绝对不是这样的。一时业报尽时,地狱火化作清凉智,这时他得见了安乐,他才信的,在安乐觉受中信的。我真实体验过这样的状态。我在修法中体验过这样的状态,就象掉到地狱一样的苦啊。那时候没有办法,就是念佛,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是不念佛,马上那个痛苦就把你压到你实在不能忍受的地方,不能忍受还得忍受,为什么呢?你没有解脱之路啊,你没有方法,这时候你被逼无法了,只有念阿弥陀佛,这时候呢,哎,有转机了。

  我感觉到这个地方是我们应该十分注意的。平时的培养,贯穿在你每一个当下的生灭的取舍,你怎么来生?怎么来取?是顺应法性而生,还是顺应妄想、执着、善恶、是非而生?你看你怎么生的就怎么延续的生命,身口意业是怎么延续的?是延续在佛的愿力之中、法性之中、慈悲之中、智慧之中,还是延续在贪瞋痴慢疑之中、邪见之中?还是延续在善、恶、无记、是非之中?你自己一定要尊重爱乐,老老实实地、诚诚实实地、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因缘。不可以……真正地丝毫马虎不得呀!的确是丝毫马虎不得!

  因为我常常面临这个死那个死的事情,经常这样。一定要这样高度地负责任,绝不可马虎。因为业力成熟之时,我们就无力偿还了,你要再不知道阿弥陀佛殊胜的愿力、法性清净平实的真实安住,那我们就真是太苦了。因为下生之人就迷失于正性,迷失于正见,迷失于真理,迷失者才去妄自造恶的,对吗?要不迷失他不会去造恶。所以这样遇到善知识,那是善根成熟,要是遇不到善知识怎么办呢?我们平时遇不到善知识,给我们灌输一点邪知邪见,那就是苦不堪言了。

  有一年我到天津,有个居士,可能不是学佛的吧,太苦了,身体高烧,每天就是高烧。来问说:“这个太痛苦了,咋办呢?”我说:“念佛吧,没有路了,回本家本国吧,没有路了。放下吧,没有路了。你揪着个业力,你再治也没有路了。”后来就很好的,他们说五天以后他这个身体还是柔软的。那么不管其他的,就是你这个知见把握不清楚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从自身的身心,顺性上要认识清楚,顺愿力要认识清楚,顺应自己的需求上认识清楚,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就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依正二报的真实需求要负责任。我真是希望大家这样子。要不然,业力一来呢,实在是太痛苦了。这问题要解决了,那我们出家一辈子,学佛一辈子,有这么个因缘,都实在是应该庆幸。

  但取实生,即堕二执。

  这二执,就是说有生、无生二种边见。那佛法是中道义,你怎么落在边见中?怎么样来表达呢?

  一恐不得往生。

  你看,我不往生我到哪道轮回去啊?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凡夫这个二种边见中会产生这种东西的。

  二恐更生生惑。

  往生是不是还是轮回呀?产生这种惑。实际这是一种对待心中的边见延续。我们一般要是知道万法唯心,诸法因缘生,都会把这二种边见放下来。

  (有人提问关于“十念往生”的问题)

  答:这个十念往生,过去利根人,就象佛在世的时候,善来比丘即证阿罗汉果,生死都办了。利根人一闻阿弥陀佛殊胜具足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利根之人闻名就结束了这个事情,就结束了,他就照了法性,觉知法性所在,无造无作,光明遍照故。所以实生啊,不在于生死,但在于法性认取不认取了。认取自己有两种机:善根成熟之机,就是闻了即觉;再一个是被迫之机,苦难所逼,万不得已没有办法了,业报尽了,他没有办法了,这时候被逼所择取了,如此而已。就是这个十念之中,这两种机都是有的。再一个就是尝试之机,就是观察,将信不信的人;但善根成熟的人就是一闻就成熟了。

  (提问关于“往生”二字)

  答:我们学的整篇文字就在讲“往生”这两个字。这整个《往生论注》全部就讲了“往生”二字。我们会慢慢地从各个方面阐述“往生”的。

  (继续有人提问)

  答:我们学习这个文字的传承教言,就是为了剥去这种蒙蔽、自我蒙蔽。自我理解的东西,我们是要剥脱的;要不剥脱,大家没有共同依止的一个传承,一个法则了,你个人想的就不是佛法了,那就叫“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了。我们所学的这个传承教言,依照经教,一个法系的教言,实际上是很清晰的,他就是要把我们这个妄想的水投入到大海里去,投到这个河流里去,让它顺流而下,归入大海。目的是这个,不成问题。

  我们看看下边的文字。

  净摩尼珠喻

  答:譬如净摩尼珠

  下面就讲的往生义。

  置之浊水,水即清净。

  我不知道大家见过自来水厂处理浊水,水厂,好比这个水,象黄河,象郑州那个水厂,那个水就很浑啊,象黄河的水直接引到处理站了,那太浑浊了,它用矾过一遍,整个出来就是清水了,就那个沙,所谓的泥沙,一时就沉下来了,或者说漂白粉一类的东西,直接就把那个水,虽然那个水不好喝,但是没有泥了。它这里举了个例子,说“如净摩尼珠,置于浊水,水即清”,表达我们众生的这个心智的。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

  这就讲的往生,往生就在这儿讲的,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造了无量的善、恶、无记的罪浊在我们生命中,就在这个浊世中。

  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

  这是无生名号、无对待名号、智慧名号、超日月名号啊,就是无尽这种不可思议功德自性彰显,它能彰显无量的法界,无量的法界,不被任何世间所染着,所以能净化世间。

  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

  罪灭心净,就是往生。你心性坦露,就是往生。在整个净土教言中,纯粹的净土教言中,根本不说众生世间生死问题的。好比依《阿弥陀经》讲,“若众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垂手接引,令其往生”。这实在是对下品下生罪恶人讲的。那对善良人讲,他看到的不是这个,他审观的不是这一点了,审观的肯定是自性,是唯心所现,是一时心智所需。为啥呢?所有善根成熟的人,他都要了解自己的生命,了解自己的意识;所有愚痴的人都期盼着未来,期盼着未来,假设着未来。那这真是善根差异是十分大的。所以往生啊,就在罪灭心净之时,得见往生利益。

  即得往生

  罪灭心净,即得往生。这是对下品下生人说,还是对我们现在说,还是对未来说呢?你要是用审观的心,那就将信将疑;要当下抉择,就住不退转;那要是说我等到临命终时我再来十念,也行。那临命终时,被业力所逼不能自制,那叫临命终时,就是此色身将坏之时,身体空立了,你还有没有这个善根?难说。平时都疑惑的人,到那时候根本用不上力,用不上,决定用不上。所以平时我们对这个的抉择一定要十分清晰。那一遇到大的难缘了,你若是即下不能往生,中阴也能往生。因为啥?你的心智是纯熟的,因为这是法性之土,决定是我家园,是本质家园故。所以生者本生啊,无需择取。本生国土,是不用择取的。法性之土,无需造作,无需择取的。所以不动心智,即下往生。那你说我心还动摇,我感觉到还是要请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往生,那也行啊,那就顺阿弥陀佛愿力得生彼国。你感到还不够,阿弥陀佛回施你功德令其往生,因我善根不够嘛,阿弥陀佛说我这万德洪名回施众生,令众生往生,也行啊,还行。这种种方便,就是令你生,什么生,安心!回到清净法性中来,无造无作,寂静圆满。这再来看,万法唯心,造作世间,由你了,天地由你了。那我们这个地方认识不到呢,就说“罪灭心净,即得往生”,我们不会知道的。我们认为呢……

  我遇到这样的问题真是太多了,在武汉遇到一起,那我永远都忘不了,在天津遇到一起,我也永远忘不了,就是自杀性的往生。别人教他说人死了能往生,他就想把自己整死了,然后整死了就往生了,用饿的方法,用烧、燎、烤的方法,我永远忘不掉。我感到是宗教残害,这根本跟佛法没关系。要如果真正地我是主动供佛了,燃手、燃臂、燃指,这是大乘菩萨精神,他不是为了自己求的,他是供佛的。这实在为了自己往生,烧自己,烤自己,饿自己,逼迫自己,我感到是宗教迫害,说句实话,当时我认为是宗教迫害,就是宗教的误区啊,产生了对身心的伤害,震憾我很多年了,我一直忘不了,现在我都忘不了。别人一说不能往生,大家在一起念佛,“你能往生,你这样这样,那样那样”,我心里那一幕就浮起来了,十分地痛苦。大家在利用宗教相互残害,而不是相互地关心、爱护、鼓励、正见,没有安慰,只是在相互地残害。十分痛苦,我感到这样的人真是很痛苦。就象授宗教权柄一样,拿在少数人手里的,而不是拿在一切众生手里了,愿生即生,这个清净平等觉不给予,不安慰有情,令众生堕落在不能往生的怖畏之中,很苦很苦的。有人说能往生就是死亡,你不死亡怎么往生?!这话说得看着很清净、很了不起的样子,实际迷惑了很多很多执着边见有情。

  罪灭心净得生,是十分重要的。什么罪灭?执着于我知我见就是罪,放下我知我见,信顺法性就是往生,顺应弥陀的报德、愿力、无碍愿力,就是往生。你要不信顺,你怎么能往生呢?你往生的是什么呢?说生即生无生土啊,得以清净安住。这个还是需要我们深思。

  “往生”一词在净土法门是个纲要性的、眼目性的机制,要是这个地方认识不清,实在是可惜,那误区太大了。我认识的一些出家人、居士,起码上跟我认识的、接触的,在临终,或者是临终前,处理过以后,真是把自己的舍报机制做得很好的。

  我的亲爷爷,我只跟他讲了十几分钟,他根本不学佛的,他就是知道自己,九十岁的时间,他知道自己要离开这个世间,很清晰地跟他们说:“你们来看看我,明天我就走了。”很清晰的。只有十分钟,没有多讲的。他家里贴了一个极乐世界图,我说:“哎,这个地方很好,爷爷你愿意去吗?”他说“要是能去太好了!”我说:“人人都能去,只要他愿意的。”他说“那就好,那就好。”是这么个概念就结束了。我说但你要念佛,你要念能去就能去。这实在就是,佛教就是这样的教义,没有太多的复杂啊。不管从一实境界中讲,从万法唯心中讲,这都是如实说。为什么现在世间产生这样的相互欺辱呢?那是权威说、欺骗说,相互那种权威嘛,就是自己表现出一种权威,你不怎么样,你就不能怎么样。那不是阿弥陀佛的佛土,也不是法性土,那是谁的土呢?那他自己设计的阿弥陀佛。这个我们不要,真是不能轻易带过的。这个不是让我们懈怠,是让我们真正生起这种安心清净的修行的缘起,正确尊重生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一个缘起,清净的缘起。这个清净缘起就是往生的缘起,也就是消除一切罪恶的缘起。

  这就是灭罪,旷劫以来不实之业、虚妄造作的业一时荡尽,荡尽在阿弥陀佛无尽的大光明之中,这就是往生。怎么荡尽呢?法无自性,你不荡尽,谁来荡尽?这个地方不是说没因果,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消除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虚假因果故。但你要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你的业力那个因果还是真实不虚的,绝对不饶你。当然阿弥陀佛的这个愿力不是避难所,你说我这下好了,我就可以作恶作善了,然后我就可以仗借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可以。那你还是受苦报,因为啥呢?你把这个当作挡箭牌了,你在这后面做的是你自己的业力,你还要承受自己的业力。为什么呢?你还是昧于因果了。最大的因果是什么呢?乘佛愿力故,以佛无碍力故,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虚妄罪业。但你用这个东西作包装,里面还是搞自己的因果,那你的果报决定还是丝毫不爽,没有啥说的。

  这个地方希望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彻底地、清晰地把这个问题审思好。不要留任何的疑虑。有任何的疑虑要及时地把它处理掉。就象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世俗的例子,我们可能现在再等两个小时,八点以后天就黑掉了。但太阳大日轮一升,这阎浮提一时都是光明的。阿弥陀佛象日轮一样啊,我们所有造作的善、恶、无记业,无始以来造作的业,就象天黑了是一样的,太阳一升起,一切黑暗一时消除。世间尚有这样的威德,太阳尚有这样的威德,阿弥陀佛无量兆劫的修持、顺性的修持,怎么能不消除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的虚妄的黑暗业流业力呢?我们的业毕竟是无自性的、不实的;阿弥陀佛顺性建立的大光明心智,必定是真实的、是不虚的、是具足悲智善巧的。那怎么不可信可从呢?这里我感觉到是需要我们思维审观的地方。也不要轻易带过,轻易带过是不行的。

  所以“罪灭心净,即得往生。”这里他又举摩尼宝珠的例子。

  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

  这个例子,最好做试验了。你现在那个灯啊,用黄布包着,放到水里,马上水成了黄色的了。这个没有什么,现在人完全做得到的,不要用摩尼珠,我们打一个黄的灯在这个房间里,满屋子黄光。对不对?这没有什么难理解。

  “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这个我感到是十分好理解的,也好观察得到的。有人到有喷泉的地方啊,打上红灯,整个水都成红色的,喷出来的水也是红色的。水能说它是红的吗?水本无色。我们的心智亦复如是,本来是没有善恶的,没有轮回的,那投到一个什么光相上,就会现什么光相。万法唯心所造所作。所以一如物色。

  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

  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无上的顺性建立的宝珠。

  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

  就是你的感知中。

  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

  这没有什么,这是一个比喻类比说,用世俗的类比来比喻这个法性的无自性性。我们完全可以在因缘法中了解到的。你缘佛成佛,决定无假啊!缘罪恶,决定沉沦啊!缘迷失,决定迷失!缘往生,决定往生!善知识们一定会对自己的心智与业相负起责任。

  冰上燃火喻

  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

  这是互作互用之说。

  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即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举这个例子,我们好好去观察观察。阿弥陀国土就是顺性建立的,所以是无生国土。我们愿生彼国,彼国的加持力就能令我们的无生心智得以抉择,无畏无惧,不取断灭,而得安乐住。

  你要是凡夫心智中,一说到无生,马上就出现断灭。以前我在这个地方恐怖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有半年多的时间,就畏怖畏惧这个断灭。说寂灭为乐,寂灭是个什么呢?就用那个妄想倒来倒去,因为不懂教理,就苦啊。后来念佛在这个地方得到了休息。那么这个妄想是没法去把它给处理清晰,那顺应这些善知识的这种善喻说,我们能观察到自心,这个造作的心往生到无造作的国土,我们自然就停止了。阿弥陀佛满足你这种愿力的给予,能令我们造作的心休息下来,满足下来,具足下来。

  所以“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虽不知法性无生,那我们现在争取都做到知法性无生,争取都做得到。这样是正知见,你修法生益了,学佛生益了。知法性无生,就是无自性抉择正见,是我们学佛人的根本知见。这个知见不建立,实在是离佛法太远了,那你只能堕到下品下生。你就是一辈子勤苦,你也是下品下生。为什么呢?你不能顺应法性故。善导大师讲的外现贤善,内怀杂毒之善,或善或恶,不能成为往生彼国正因,到最后苦逼还是要撒手的。所以你那杂毒之善中,有善有恶的善中,还不是往生彼国的正因。何以故呢?彼国皆是正定之聚,没有杂缘啊。

  “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所以愿往生十分重要。若作意处,愿生!不作意处,安住!人自得其乐啊。因为不作意处,即是法性无生,清净安住,了了分明,无染无著故,这样就是清净的修法;若是作意处,即作意往生彼国。作意不作意,亦得安乐。这个十分重要的,十分重要。

  “彼土即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过去的祖师在这个本子圈点十分多,就在这个地方他们圈点了,他说这很重要啊,很重要的文字。象我们现在学习净土的,在重要的地方,历代的祖师都一代一代地相承传播下来的,他们在这儿不断地实践观察、实践观察。依经实践,依传承实践,依历代祖师亲证的法则实践,依自己的心智的究竟爱乐实践,不断地实践纯熟,实践纯熟,丝毫不敢草率,丝毫不敢笼统地这样去实践,直至成就菩提啊,那是真正的佛法的实践者、学习者、守护者,真正这样作一个自他二利的善知识。

  这个地方我们真是一定要不错时机地把净土教言所依止的经典、论著、祖师的传承的眼目,在我们这个学习过程中纯熟、了解、实践它。一定不要忽略这个珍宝的教言,一定不要忽视这个珍宝的给予,一定不要错失这个机会,不可草率的。我每一次接触这,我感觉到自己丝毫不敢草草地来应酬大家,应付大家的这个机制。我们这个学习大家要生难得难遇想。

  明天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下面有提问……)

  答:若是亲证法性,即说无生即往生;那要是我们对法性还有疑惑,不妨往生。怎么举例子呢?好比说,我们现在到鸡足山,到五台山,到这些圣地……我们在一般的道场,感觉到修行也行,但是太乱,不如到圣地去修持,真是感觉到在一般的道场学不好,不如到圣地去修持,受加持,那不妨往生,还是不妨。它有四土说嘛。

  录音记录:明忻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一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二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三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四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五集

 

后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九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八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七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五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