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二届学佛者的人生态度(李明华) |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二届学佛者的人生态度(李明华) 明海大和尚 : 大家这几天很辛苦,但也很勇猛精进,能够坚持参加我们的每一个活动,这种精神正是学佛所需要的。今天下午要讨论的题目是《学佛者的人生态度》。近代的太虚大师有一首影响深远的诗偈 : “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成即佛成”,这是修学佛法很重要的精神。我们这次夏令营的主题——安住在责任与义务中,就是从这句话的精神中引申而来的。佛教徒要把佛法落实到生活里,落实到工作、做人之中,而不是当成逃避现实的工具。今天下午要为我们做报告的是来自北京的李明华居士,李居士是我们夏令营的老营员,从第二届开始参加夏令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做义工,为大家服务。现在他在首都一所高校任教,是博士生导师。他的工作和人品,人生的境界,以及在学佛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分享他学佛的心得。 李居士 : 从十多年前做夏令营的营员开始,每期夏令营,只要有机会,我都尽量争取来。说是来服务,其实更多的是想分享我们夏令营的成果。我一直受益于夏令营,所以总是想以一种报恩的态度来做点什么。 我先谈一谈对人生对佛法的一点看法,一点认识。人生要面对很多事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有一个目标,然后针对这个目标会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方案,再按照方案来制定实施的细则。这样才能把一个事情做好。人生也有自己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在人生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被调整,但是确立目标是很重要的,同时也需要一些实施的办法和细则。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目标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离苦得乐的解脱境界。我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所以描述起来很难。为什么说不好描述呢 ? 可以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一只乌龟和一条鱼聊了起来,乌龟对鱼说:“我刚从陆地散步回来。”鱼很好奇,就问 : “陆地是什么样子的?”“陆地啊,很坚实的,可以在上面走路。”鱼想:“它一定跟我们一样,可以在里面游。”乌龟看鱼想错了,就指一指海底说,“陆地就是这么硬,可以在上面走路。”鱼又想:“哦!陆地是这样的,可以在上面飘起来,可以游泳。”乌龟忙又拍一拍礁石说,“陆地是这个样的,不是你说的那样。”鱼恍然大悟:“原来陆地就像礁石似的,可以围着它转。”你们看看,乌龟要用鱼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世界,是很困难的,它只能打一些比方,但是鱼还是无法理解那些不能体验的经历,比如说,走路对鱼来说就是永远无法理解的体验。 在这个娑婆世界里,我们想理解佛陀用我们的语言描绘的另一个世界,也是不容易的。这需要用心去理解。境界很难描述,所以佛陀就打了很多比喻,但是我们又很容易地陷入到这些比喻的表相上,而失去了它的真意。为了避免我们停滞在文字的表面,带领我们通达解脱的真谛,佛陀和历代的祖师们就介绍了很多种具体的修行方法,有禅宗、净土宗、密宗等等,比如禅宗就教我们参话头。我们有一些同学喜欢穷根究底,爱问问题,你说乌龟散步去了,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跟我在海里游泳一样呢?禅宗就利用这种好奇心来培养“疑情”。像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问题,“生我之前我是谁,生我之时谁是我?”什么是我?我是谁?这是我的胳膊,可是胳膊并不是我。我的耳朵,我的脑袋,我的身体,都不是我,那我在哪?在不断参究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境界,乃至开悟。这是禅宗的一种实施方案。像净土宗,念阿弥陀佛,通过不停地念诵佛号的方法能帮助很多人达到一心不乱。密宗的持咒、加行以及其他修行方法,都是为实现解脱的目的而施行的方案。 可是往往我们很多的人,老是怀疑这有用吗,能达到那个境界吗?对这个方法没信心,就没实践。事实上,实践和不实践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你教小孩子怎么解数学题,总要让他做一些练习。这时候小孩子告诉你,这个练习我懂了,不用再做习题了。可是你还是要让他做。为什么呢?因为在解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困难,问题的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他并不清楚。只有亲自把这道题解完了,对问题的理解才会细致深入。那么,我们在佛法中的实践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持久地练习,我们才能对佛陀的教导有深入的体会,对那些还似懂非懂的境界有些直觉的把握。 在这个时代,我个人的体会,学佛最重要的收获来自于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我们不是有大智慧的人,也不是有大福德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据经文上说,能听闻佛法,是多生累劫的因缘。可能当年我们也曾亲耳听佛陀讲过法,但是直到今天,还是这样迷惑。所以期望像祖师一样,听到一句偈子或举手投足之间就有所契入是不太现实的。当年佛陀只是给我们播下了种子,现在还是要身体力行的去做。怎么样去做呢?老和尚倡导的生活禅,就是一个契合时代特点的实践佛法的一种 实施细则 。生活禅的一个主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就是获得生命的智慧,奉献人生就是为他人无私地服务,以大乘佛教的精神去奉献自己。实践生活禅,按我的体会,真是应当象老和尚教导的那样,一方面观照当下,观照每一个念头;另一方面每天早晨念诵《普贤行愿品》,晚上念诵《金刚经》。坚持下来,就会有所收获。 很多人会想,从小到大念了无数的课文,也没得到什么,所以这个经也不必读了。这里谈谈我的经验和体会。我不是个很聪明的人,但是从小比较听话,也可以说很教条,长辈们说的,我就认真去做。比如背一篇课文吧,课文很长,不容易背下来。但 念一百遍 我能做到,那么我就念一百遍,如果还是没有背下来,那就念它二百遍,结果发现,在做的过程中会有不可思议的收获。可以说从小到大,无论是在世间,还是在佛法中,我所得到的利益都和这种认真教条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坚持念诵经文,可能从表面上看不到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你所得到的利益,是真实不虚的。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陀曾讲过一个比喻,听闻佛法的机会就好比一头盲龟一千年从海底浮到水面一次 , 这时正好遇到一块在海中漂浮的木板,木板上面有一个洞,盲龟的头恰巧从洞里伸出来。这个有多么难。而听闻佛法以后,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修持的路,就更难了。找到了这条路,深信不疑地走下去,是难上加难。那么多人比我聪明,可是他们没有去走这条路,我觉得很可惜。 修习生活禅,很多人开始的时候都需要念诵。像老和尚说的,晚上念《金刚经》,可以获得智慧,可以很清醒地观察到我们这一天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早晨念《普贤菩萨行愿品》,就可以知道这一天应该怎么做。这样下来一方面给自己带来了智慧的启迪,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我们的定力。 见地和修证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证悟到那一步,见地是很难究竟的。同样没有见地的指导,证悟也是空中楼阁。所以为什么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因为我们在奉献当中能够更好的觉悟。佛经上还有一个故事:有兄弟两人住在一条大河的某岸,一天弟弟看见哥哥愁眉不展,就问他怎么了。大哥说,“你看到河的对岸多么美丽富饶,我想过去。”弟弟很支持。可是哥哥却不会划船。弟弟说,“那好办,我会划船,我送你过去。”然后弟弟就驾船送哥哥过河。风浪很大,弟弟划船很吃力,但是他想,千辛万苦也要把大哥送过去,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他们终于到了彼岸。哥哥到达了理想中的乐土,弟弟突然发现自己也到了乐土。这个故事很难翻译,音译过来就叫波罗蜜。本来弟弟明明是要渡人的,但同时他自己也得渡了。彻底的觉悟在最初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一面要觉悟自己的人生,一面要奉献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按照佛陀的教导,按照祖师的教导,身体力行地,尽最大的力量去奉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就能获得智慧。 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再谈一些自己的体会:第一是对佛法的认识,第二是我们应该了知世界的规律,第三谈一点具体的人生态度。认识佛法,了知规律,首先要了解因果,深信因果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以及怎样去做。其次我们要体会生命的无常,生命苦的本质,这样才能发起了脱生死的愿望。可是真能时时刻刻这样去观察和思考是很难的。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子很漂亮,但是很少会想到有一天她也会老,会长皱纹,生命结束的时候,她的遗体也会冷冰冰的,会腐烂。平时我们很少将死亡与自己联系起来,仿佛那是很遥远的事情。法国人萨特讲,“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对死亡的觉醒会让人产生许多深刻的思考。佛陀已经把人生许多的规律都告诉我们了,比如说无常、四圣谛、八正道,我们要认真地去学习。 人们一般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超越了繁忙的世俗生活之后,发现世界不是自己理想的世界。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个世界特别好,不苦。但是有些人在经过深刻的思考以后,会发现我们面临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难。然后他会去寻找一些解决办法,去寻找一个也许是记忆中的世界,也许是想象中的世界。我想,这个世界可能就是当年佛陀祖师们给我们种下的那颗菩提种子。我们在经历了沉沦和痛苦后,在彷徨之中,又在内心中寻找它的慰藉和指引。 第二个阶段,开始认识到我们在这个世界都是匆匆的过客,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我们的,比如说财富、身体。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一切都无法带走。即便是年轻的时候,身体也会出卖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兴高采烈地打算去行脚,想实践一下古德们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作略,结果到了路上还是发现很累,坚持不住就打道回府了,根本不是开始那种豪气干云的情怀。怎么会这样呢?就是说我们自己一切都作不了主,自己说了不能算数。这个时候,就不再贪恋世间的东西了,贪恋了也没有用。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太子,但是他弃位出家,因为他了知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自己把握不住的。这一步,很多人只要深刻地思考,都能领悟到。这是第二个阶段,经历了这个阶段,人们就能稍稍放下一些了。这不是真正的放下,只是经过比较,觉得这个不够好,要去找更好的东西,是简单的放下。下一个阶段就是上路。就是怎么样来解决这个生命问题。我们的祖师们、法师们天天给大家讲的就是怎么上路。 在这个阶段中,还有一些人的理解发生了偏差,把无常误解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把放下一切呢,理解为是要对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整天坐在那里,只想着自己该怎么解脱。当然能够思考这些问题也很好,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且,只顾自己,也无法达到解脱的目的。老和尚告诉我们,这个时候就是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就是指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世间的生活。其中关键的环节有两个,第一,就是要有悲心。第二,就是要有智慧。我们要通过持戒,通过布施和忍辱来对治贪嗔痴的烦恼,以菩萨的六度法门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培养定力,从而证得究竟的智慧。 那么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人生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我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指上大学,而是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境界。在我看来,学习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能提升自己的境界;第二个就是获得生活的能力。西方有两种素质教育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的能力是潜在的,教育只是把这些潜能开发出来,所以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对小孩就比较放任,使他的天性能自然流露,这在过去是比较流行的;另一种观点是从我们东方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总结出来的,认为人的能力、认识、思想和各种行为的方式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教化的。古代文明中有很多宝藏,如果我们能把它们开发出来,深入地去学习,就如同和历史上的伟人们在交流。人类为什么能比其他的动物更高明些呢?就是他可以通过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获得长期历史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从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从前一种教育中,我们能培养出创造的能力。创造性可能会带来财富,会带来新的技术。可是如果想要获得人生的一些真谛,了解怎么样才能幸福,则主要是靠后一种方式的育化了。人的财富和才能,不一定能给他带来幸福,有时候反而容易把一个人的我执培养起来,这与获得幸福获得解脱的境界是背道而弛的。所以我说,获得幸福的能力主要靠后一种教育方式。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地超越世俗的局限和执取,就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学习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当有了一定的智慧,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固有的价值观念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讲,人常常要表现得很勇敢,但是深入地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勇敢是在一定情况下才需要的。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为国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国王问他训好了没有,他说没有。国王说,你怎么知道它没训练好呢?他说,这只鸡看了其他的鸡,总要狠狠的去啄一口。又过了十天,鸡还是没有训好,但是见了别的鸡不去狠狠地啄一口了,只是瞪上一眼。又过了二十天,他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国王,说这只鸡训好了。何以见得呢?原来再高大的庞然大物从它身边走过,它连看都不看一眼了。这是为什么呢?只有恐惧的时候才需要勇敢,当无所畏惧时,就不必摆出勇猛的姿态了,反而会表现得悠闲自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信心不足,所以要做出很自信的样子来给人家看。 在娑婆世界有很多苦,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解决苦的办法,所以整天生活在一种潜在的恐惧中,身心不能自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只要真的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做,按照佛法的各个法门,认准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就会认识到很多烦恼来自于执取错误的观念。当然面对和解决人生的难题时,还要有一些基本的素质,其中意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磨练自己的意志。我上学的时候坚持冬泳,在露天游泳池砸开冰,每天去下水。那个时候就有点磨练自己,征服自己的味道,也有点勇敢的意思。因为有些恐惧,所以要勇敢一点。追寻解脱的路,自己要能够看住自己,如果自己都管不了自己,那就离解脱更远一点了。 刚才提到自己从小比较听话,我所说的听话,不是出于礼貌象征性地听听。人家比我聪明,说的话有道理,我都会认真地去做。这样有很多地方就有所得,但有些地方也会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就在找,找来找去,十多年前,有一个机会就到了柏林寺。在这之前也看到一些佛法的书,从书中看到了一种光明。到了这里,发现老和尚非常地慈悲。一开始我觉得,出家的师父们高不可攀,是人天的师表,后来渐渐地发现他有些想法跟我也差不多,也和我一样是普通的人,但是他能很坚定地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我就想人家这么做肯定有人家的道理。后来就试着在这里干一点活,当年普光明殿长廊里的那些灯我就曾经安装过。也常常亲近老和尚,他老人家就教我要活在当下,每天念念《金刚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开始我觉得自己挺聪明,认为不念经也能达到那个境界。禅宗不是一切都空的嘛,我当年也以为可以投机取巧。但是碰巧我还是比较听话的,发现那样不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按老和尚说的试试吧。结果发现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定力和智慧。没有定力谈不上智慧。大家肯定都有体会,小的时侯你跟同学比,不如他们风光,打也打不过人家,玩也玩不过人家,那怎么办?没办法,我就听话,好好念书呗!实际上相对来说,我们就是比较有定力。有的法师建议我,每天打打坐试试。我这个人不是比较教条吗,每天就坐两个钟头,坐了大概不到三年。打坐的过程中才明白,为什么祖师说心生万物,一切山河大地都是虚幻的,细节就不去说了,因为有些东西是自己的体验。 在生活中的难题,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得失心,和人家比起来,是不是自己吃亏了?通过了解因果,就能逐步消除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现在受到的苦报,是因为过去生中造做的恶业,也就是过去有事情做得不妥不对;现在得到的福报呢,就是过去生善业的结果。“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另一种难处,就是你的付出不被理解。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呢?我觉得如果有足够的悲心,就不会抱怨。相信他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姐妹,是过去生中对我们有恩的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同时慈悲心有了,还要有智慧。比如说我们明明是在帮助一个人,他却不理解,反而怨恨我们、损害我们。这个时候就需要智慧,要看看有什么办法既可以帮他,又可以不让他起烦恼。智慧不够怎么办呢?就要好好去修行,把智慧修出来,这样做事情就会圆满一些。尽量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行为,对大家能产生好的影响,走向解脱的影响。按照因果的原则,随缘尽力地去做就可以了。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往往有耐心帮助一些关系疏远的人,但对自己的亲人,特别好的朋友却没有足够的耐心,总觉得他是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怎么能这么做呢?这个时候也是悲心和智慧不够,只要我们的心变了,世界就变了。 人难免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遇到跟自己想象不一样的事情,这正好是修行的时候。我举个例子,几年以前,那个时候我常常以为自己的定力还可以。有一次评职称,当时我的成果在申报的人当中最多,有 200 多万字,排在第一,第二名是 60 多万字,其余的只有10 万字。我并不是说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但是当时的名额不止一个,所以我就觉得自己可能会通过,感觉水平还可以。投票之后,有人就打电话来,说我没通过,只差一票。因为在此之前有过思想准备,觉得过不过无所谓,都是身外之物,就说那没关系。后来他又接着讲,在投票之前所有的评委收到一封匿名信,说你怎么不好怎么不好。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的心动了,当下烦恼就生起来了。当时就在想,不是说安住当下吗,发菩提心吗,要放下要放下。过了十分钟,才把心定下来,定下来后的感觉就非常不同。我很清楚那个人为什么要写匿名信,如果我是他,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写。因为如果是我评上了,他会觉得利益损失太大了。慢慢地很同情他了,只不过还没有能力帮助他,智慧还不够。当天另一个名牌大学的负责人跑来,坐了四个小时挖我,让我过去工作,给房子给什么的,但是当时心确实不动了。大家别误会,我的水平不高,经常会动心,不是只动了这一次。举这个例子是说,人恰恰就要在这些时候观照自己,因为这些都是有因果的,业报早一点受完了就好了。所以那件事之后,我一直都很顺利。真的安住在当下,你的心就变了,世界也就变了。 回答提问: 营员问:您是博士生导师,在事业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请问您是怎么样把工作和学佛很好地结合起来的? 李居士答: 我认为一切都是由因缘而生的,能够做一个博士生导师这是一种因缘。一方面工作是个饭碗,这不是我终身的事业。另一方面,学佛、追求解脱是最终的归宿,这是要为之去努力一生的事情。 最初我做的行业跟保险有关。当时也是为了找一碗饭,另一方面又想跟学佛稍微有一点联系,保险、保障能够减少人们的投机和侥幸心理,似乎和学佛有一点联系,当然这很牵强。在做世间的事业时,我尽力按照佛陀的教导,让自己所做的事所说的话能净化身边的一片空间,使得社会更接近理想中的世界。我在专业的领域不够优秀,投入也不多,只不过由于各种因缘,碰巧多年以前用功的专业是几年后社会比较需要的,就一步步把我推到这里。能做博士生导师不是说我比人家优秀,只是自己的学科碰巧是急需发展的。这个学科叫精算,我们在努力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刚好它是可以评价的。评价标准是一个精算师的国际考试,结果我们的每一批学生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考出了世界最好的水平,比第二名要高很多。所以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因缘。我确实觉得自己的心变了,是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想为这个国家为社会努力做点什么,那些学生也很高兴有这么个机会,他们就很拼命。我们的学生没有暑假,寒假也只能回家不超过一个星期,他们很优秀,又这么勤奋,自然就出类拔萃了。 某营员: 李老师您好,你在学佛的路上遇到过阻力吗,你是怎么对待这些阻力的。 李居士:阻力不是没有,只不过在觉悟的这条路上,相对来说可以算是微不足道的。人有时候发现世界真的很苦,认识世界的苦以后,他整个的世界观价值观就发生了变化。过去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吃素,我就会想起一件事情。大概十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做了一本书,叫《旧中国大博览》,我负责编辑这本书的图片。旧中国是指从 1900 年到 1949 年这段时间。当时我就接触了一些日本侵华时代的图片,有很多就像是地狱的场景,那绝对就是地狱。如果讲日本人为了安全,要建立无人村,我理解;不是说这样做对,而是能按他的逻辑推断出他的做法。如果是因为战争状况下没有粮食,要吃人;如果是因为他的士兵都是俗人,常年在外,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包括强奸,这些事情当然不对,但是也能做出推断。但是我发现原因并不是这些,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取乐。比如说杀人比赛,两个人看谁先杀到一百。两个人分头走了,三天以后回来,一个人杀了 105 ,一个人杀了107 ,不分胜负,然后再去。原来我还以为这些情况是一些记者或是什么人冒着生命危险拍下来的,结果发现根本不是,是那些日本人自己拍下来做纪念的,还有很多残酷的事情我就不说了。 今天我们要活得尊严,穿一件衣服也要漂亮一点的,但是那个时候人不仅受折磨,连自己死亡的方式都不能选择。想到这些我就觉得,今天很多所谓的困难阻力,相对来说就微不足道了。我想,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中,日本人也不会这么干,但是在战争状态下,他就得到一种认同,没有觉得这是错的。如果我带领一批人马要去打日本,自己也不到二十岁,会不会这么干呢?这么一想,我就觉得很可怕,没有把握说自己一定不这么做。后来就想起小时候,有些小孩打一只猫,另外一些小孩为了表示勇敢,为了表示不自卑,也去踹一脚,我很惭愧,也踹过。这么一想的话,我发现这不是哪一个民族的悲剧,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生命已经很卑微了,为什么还要剥夺动物生存的权利呢?从那以后就不忍心吃肉了。如果说吃一块肉有意义,我可以去吃,比方说吃肉能救一个人的命,我可以克制自己去吃下去。就像吃自己身上的一块肉一样,不是做不到,但是因为没有意义,就不会这么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