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宝积经第2-1集:退失智慧的邪行

  主题:宝积经第2-1集

  主讲人:普献法师

  地点:晓光空佛院

  今天开始讲《宝积经》的正宗分。

  首先是讲到正说菩萨道,第二部分是讲兼说声闻道。在正说菩萨道里面,我们分成三个部分来谈,第一个是修广大的正行,就是广度面;第二个修学甚深的中观,这是深度,修学佛法从广修福德智慧,才能够达到修学甚深的中观,去观空,而证到空、无我的这种智慧。除了广度、深度以外,第三部分是讲到教化众生的事业,就是说我们信佛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引导众生走向善的光明,跟众生一起走向觉悟的道路。所以在正说菩萨道里面有这三大部分。

  修广大正行里面,第一个要去辨明菩萨的形象。在辨明菩萨的形象之前,我们先讲到修广大正行里面,正行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第一个是谈到智慧的问题。经文怎么说呢?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

  来听经闻法里面,当机众当中,为什么选这个大迦叶?因为大迦叶是领导结集经典的灵魂人物,他比较注重隐遁的声闻行,所以隐遁的、自了的这种色彩,在他的领导之下,这个结集的经典比较着重于个人生死的了脱。这部经以他做为一个当机众,也就是说明了声闻道的不圆满,所以以他做为一个代表。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世尊就喊一声说大迦叶,真正的修学佛法,戒、慧是最重要的,如果太执重于定,在修学很容易偏向于邪定或者是昧定,即使是正定也容易倾向于隐遁的、独善其身的这种解脱道。所以这部经以戒慧为基础,来讲到这个智慧啦。

  【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谓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所受深法,秘不说尽。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叶!是为菩萨四法,退失智慧。】

  佛特别指名大迦叶,说菩萨的正行差别,来宣说失去智慧跟得到智慧的因缘是怎么样子的。所以我们说这部经是着重在戒慧的修学。一个修学菩萨道的人来讲的话,不是像我们一下子就是要入定的神通,不是这样子的。必须如《阿含经》所说的:先净其戒,直其见,然后具足三业,再修四念处。

  菩萨有四法会退失智慧。退失有退失的因果,我们说这个因果分成两类:第一个叫做等流因果。什么叫做等流因果呢?譬如说我们喜欢静的人,他习惯了,就爱静而不喜欢动;喜欢过善的、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人,他变成一种习惯了,他慢慢就变成一种习性;这就是等流因果。不但在今生,也会影响到来生,这个就叫做等流的因果。

  还有一种叫做增上因果。譬如说布施,多布施的人自己生活改善,也改善别人的生活,这个就叫增上因果。当然如果是做恶的话,自己不好,别人也不好,这个也都叫做增上因果。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这个就叫做增上因果。

  讲到这个因果,为什么会丧失智慧?有四个条件(四种邪行):

  第一个是「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我们一般人最重视的就是个人的名誉啦,或者是利益啦,世俗来说就是着重在名利。所以佛经里面有一个名词「末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众生生命当中,最重的第一位就是财,然后色、名、食、睡,有了金银珠宝、有了娇妻美妾,还要山珍海味,还要好的名声,还要吃好的东西,还要享受。财、色、名、食、睡,我们得到以后,最后才想到生死的问题,把信佛学佛、让生命升华净化的这部分,把它摆在最后最后。

  人生的定位着重在财色名食睡追求的时候,我们就叫做不尊重法。我们着重于个人的财富、名利、家庭、事业,把所有这些当做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不知道说怎么样提高我们生命的层次,净化我们的身心,净化我们的智慧,这个就叫做不敬重法,所以叫做末法。末法,就是把修身养性这些个问题当做不重要,把财富名利地位当做首位、最重要的,这个叫做不尊重法。对于宗教道德的这种修养,当做不是很重要的一回事,就叫做不尊重法。

  不尊重法的结果,就是不敬法师。对宣扬宗教真理道德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尊重啦!这个就容易让我们退失了智慧。

  在三皈依里面就有讲到:「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然后「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现在信佛学佛的人,很喜欢一师一道,哪一个法师相貌庄严,音声洪亮,善巧譬喻,那么受到了尊重。如果这个法师的外表不怎么庄严,但是他所说的法是正法,我们往往也会因为对方的外表而加以轻慢,这个也是不尊重法、不敬法师。

  或者是说,认为自己皈依师父所说的法是正确的,别的师父所说的法有问题,而不去真正的了解、尊重、接纳,那么这个也叫做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所以古代的人告诉我们「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不要局限在一师一道,学无常师,所有持戒、弘扬正法的师父,不管是自己的皈依师或者不是自己的皈依师,我们都要尊重、尊敬,这样子才能得到智慧。否则的话,我们单从外表的形象,而断绝了自己亲近佛法的机缘。

  所以我们往往会以自己的观念来衡量别人,很容瞧不起别人,看不顺眼。其实瞧不起别人就是自己的修养不足。即使不同宗派,我们要学习尊重、了解、欣赏、接纳,这是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一个态度。我们往往以为是不同宗派、不同师父,就加以否定,往往都是用感情来信仰,叫做人情佛教。这个师父我认识,他很亲切,他所说的都是对的。这个师父我不认识,他的长相又是很平凡,他甚至也没有读大学,英文也不认识,他所说的法也许有问题。我们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所以就不尊重法,不敬法师,这是退失智慧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是「所受深法,秘不说尽」。我们了解许许多多的法,但是我们觉得如果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就不能高人一等,这是最麻烦的啦。就像古代的武术,老师传给徒弟就留一手,那么从事医药研究的话,就密而不宣,我有这个独门秘方,如果告诉别人的话,我的生意就没有了。所以我们都有留一手的这种习惯,武术也好、医药也好,慢慢慢的就没落了。

  那么什么叫做「深法」?还有浅法吗?容易理解的、具有形象的、容易接受了解的,这个叫做「浅」。譬如说,我们讲因果报应,在人生社会上许许多多当下可以看到的,多少行善的人,多少行恶的人,下场绝对是不同,我们看得到的。所以三世因果这些是比较容易接受了解的。

  但是如果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只是说了解了三世因果,我相信这些,可是我们的烦恼还是存在,有了烦恼还会造业,又会受苦。那么对这种内在的心性,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心性,我们说这是深法。如何去断除我执、我见、断除我相,然后「深奥者,空是其义」,讲到这种空,我空、法空这个法门,这个是转凡成圣的一个关键。

  一般师父们就比较少谈这方面的,因为众生最怕去听这种深法。我也空、法也空、人也空、什么都是空,众生听起来都会害怕。那么出家人也不愿意多谈,因为这些是属于比较形而上,属于高度的、深度的、思考性的、比较哲理性的,所以众生比较不喜欢听,听了也打瞌睡。那些因果报应的非常精彩,有形有相很容易理解,众生听得也很起劲,讲的人天花乱坠,听的人也非常的兴致高昂。但是那至多只是让我们离恶向善,要转凡成圣的话不可能。

  当然这种三世因果、业报轮回思想,是信佛学佛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了解三世因果、业报轮回就够的话,那是很难去达到转凡成圣的目标。如果我们了解到空这个甚深的道理,又不愿意讲给别人听,故意卖关子留一手,那么这样子的话,我们智慧会退失下来。这是退失智慧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乐」是快乐的乐,「乐法」就是有爱好大法的人,愿意听闻甚深佛法的人来了,那么我们遇到这种人,应该是随机说法,深入浅出,引他趣入佛法。如果我们故意的留难他,说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哎呀!你还年纪轻,你的知识太差,你不必了解这些啦,你的业障这么深重,这些讲了你也听不懂,下一次再来啦。」或者是说「你要供养什么我才说给你听」,这个就叫做「为作留难」。为作留难,故意说一些问题来让别人失去信心,这样子的话,对自己来讲是会退失智慧。

  第四个「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这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过失,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也做了很多善事,研究许多经典,经律论都看了、都研究了,也会背、会念、会讲,往往就抬高自己瞧不起别人。以佛法来讲叫做「轻慢众生得无量罪」。瞧不起别人,这个在佛法来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以佛法来讲,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我们也许见到这个人从没有研究佛法,说不定有一天他研究的比我们好,说不定他来生比我们早一天成佛,早一生成佛,早几百年成佛也说不定。因为对方也许勇猛精进,很快就超越我们。

  所有一切众生,依佛法来讲,都是我们多生多劫以来的父母、兄弟、姐妹,这是第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理由。所有众生对我们都有恩,这是让我们尊敬的第二个理由。第三个理由是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菩萨,不管他是长成高低、胖瘦、美丑、黑种人、白种人,他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甚至比我们早日成佛。所以无论从过去来看、现在来看、未来来看,所有的众生都值得我们去尊敬,不能去轻慢。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第四个「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这是一种狂妄。《易经》里面讲到「满遭损」,而谦卦都是吉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懂得谦虚,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学的很多、了解的很多,能入定、有神通,而瞧不起别人,这个是最要不得的。

  接着就说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大智慧,刚好是相反。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谓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师。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知从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闻经诵持,乐如说行,不随言说。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得大智慧。】

  从这部经我们了解学佛的人最重要就是智慧。平时我们有一句:「依戒得定,依定得慧,依慧得解脱。」也就是说信佛学佛的人,以持戒的基础来修定。

  那么并不是说你持戒就能得定,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有了持戒的基础来修定的话,比较不会出问题。也不是说我们入定就会得智慧,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有了定,在定的当中去观察思惟身心的无常无我,才能开智慧。跟定配合在一起,去观察身心的无常、无我,才能得到这种空慧,所以依定得慧。有了智慧才能得到解脱。

  我们要得到智慧的话,第一个「常尊重法,恭敬法师。」也就是尊师重道。

  世间人怎么讲呢?有钱有势的人到什么地方都备受尊敬,因为世间人最看重的是权利跟财富。事实上,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一个人当他有权位、有财富的时候,因为没有智慧所以权利使人腐化,财富会让人败德。所以不要以为我们人生就是追求权利、追求财富就满足了,修养、智慧是最重要了。有了智慧,那么更多的财富会帮你去修福修慧,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不但会起烦恼造业,更多的财富和权利会让人造更深更深的恶业。

  所谓「恭敬法师」是说,对那些宣扬智慧、宣扬宗教、宣扬哲理、宣扬道德的人,我们必须加以恭敬尊重,因为他是开导我们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生的道德,不求名、不求利,所以值得我们来恭敬。因为他所说的法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不会沉迷于五欲的恋着。

  所以这是讲到开智慧的第一个条件,应当时时尊重法,因为法是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如实相,法是我们修行的方法、成佛的方法、转凡成圣的方法。对于宣扬这些法的人,我们一并的都要去恭敬尊重。

  第二个是「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我们了解了佛法,听到了许许多多的佛法,不可以秘而不宣,只要有人家愿意来了解,

  我们就是以清净心广为人说,没什么条件,也不跟你说我讲一个小时要多少钟点费,要多少车马费,不这样子的。我们以清净心来说法,因为法是无价的珍宝。如果我们说讲经说法一个小时多少钱,就是把这个法来定价了。法是无价之宝,不可以定价的。

  「不求一切名闻利养」,讲经说法不是希望能够打知名度,广收门徒,广收供养,或者是为了建道场、为了收入更好,这个就跟说法的清净心相违背了。

  讲经说法是以清净心,不为名闻利养而说法,这样子叫做教学相长。在教的当中让自己的智慧来增长。事实上老师所得到的比学生多,老师在传授某一种知识学问的时候,他必须好好的准备,然后他可以记得更清楚、更能深入,所以在「教」跟「受」之间,教的人反而获得更多。

  所以讲经说法最大收获的人,是讲经说法的本身。透过这一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整个思路更清晰,更深入,这就是他最大的获得。而且又能够使众生离开迷糊,转迷为悟。众生的转迷为悟,那就是众生自己本身听法的态度。所以在讲经说法的出发点来讲,是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这是讲经说法一个重要的关系,这样才能增长智慧。

  第三个「知从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一定是多听经、多闻法、多亲近善知识。然后听经闻法、亲近善知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就好了,必须勤求不懈,也就是要持续不断的、细水长流的。所谓精进心、勇猛心易发,可是持续心没有。不能说我兴致来了,从早到晚努力用功,兴趣没有了,又不想学了,这个不行。

---------------------------------------------------------------------------------------------------------

更多普献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损灭善法的邪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善法的正行

 

后五篇文章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菩萨摩诃萨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大宝积经

普献法师:都是前生惹的祸?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普献法师:结婚的动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