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五章 三乘渐次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五章 三乘渐次

 

  在整个永嘉禅的修学体系里面,我们迄今为止所学的内容,都属于资粮位和加行位,也就是如何把我们从贪嗔痴的凡夫,打造成可以修学大乘禅法的法器的修行内容。因此无论是四禅八定、三皈五戒,还是净修三业,全部都是世间法的修行,都属于打地基和准备砖瓦的工作,修学起来虽然非常枯燥,甚至很艰难寂寞,但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动力,我们就能坚持下来。这种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把地基打牢、砖瓦齐备、操作合法,万丈高楼的建成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基础部分讲完之后,接下去就要讲到如何修行出世间法了,整个内容我们分为两部分,第一是高楼的图纸部分,也就是从教理上要掌握出世间法的全部修行内容,具足正知见;第二是建筑技术部分,就是如何去实修和实证,掌握具体的禅修方法。

  这一章我们首先要了解出世间法的修行次第,也就是三乘渐次。我们知道佛教共有五乘正法,乘就是车、船的意思,可以载人到达目的地,就是指修行的方法,在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中,人天二乘属于世间法,是改恶向善的正法,和世俗的善恶观念是相吻合的;后面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属于出世间的正法,是佛法的真正特色,也是佛教区别于其它任何宗教、任何文化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宗教都是一样的,都是劝人为善的,这是不了解佛教的表现。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改恶向善、行善积德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净其意”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超越善恶,跳出三界生死轮回之外,这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出世间法是佛法所特有的部分,不共世间法的部分,也是佛法的精髓所在。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佛法视同其它宗教一般,将之作为世间善法来学习,这样修学佛法是不够的。即使我们修成了一个世间的善人,来生能保持人身,甚至往生天界,这并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佛法受用,都属于“如入宝山,空手而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非常可惜。

  如果我们想进入佛法受用的大门,就必须立志解脱生死轮回,发起出离心、菩提心去修学佛法,那我们修的就是出世间佛法了。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我们修的就是声闻法、缘觉法,如果发了菩提心,我们解脱以后就不会舍离众生,会再回到生灭轮回的世界,救苦救难,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这就是菩萨乘的修行法门了。永嘉大师把这三乘的安立、前后次第,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讲得非常详细,内容也比较深奥,我们会在以后的修行中慢慢体会到。因为篇幅所限,我现在只是对重要的部分进行讲解。

  一、声闻乘的修行

  顾名思义,声闻乘就是通过听佛说法而开悟,了悟了生命内在本质的修行人,原其所修,四谛而为本行。佛说的四谛法是声闻乘最根本的修行内容,四谛就是佛宣讲的苦集灭道四种人生真谛。观无常而生恐惧,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轮回,恶三界之生死,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生,证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这是声闻乘的根基和修行内容。

  声闻乘的人,首先要观察到“世间是苦的”这个真谛,乃至我们认为的幸福美满、繁荣富贵、天伦之乐都是苦的。苦是因为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不定之中,没有把握、没有依赖就是无常,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人物依靠到永远,连自己都靠不住,何况其它呢?

  中国字很有意思,这个“苦”字就是人的面孔,草字头是两条眉毛,中间是眼睛和鼻子,下面是口,所以人一生下来就要哭,长大了就天天顶着一个“苦”去生活,即使是笑也是在苦中作乐,苦是人生的真谛。

  有些人在认识到无常之苦以后,就主动放弃了难以把握的物欲,淡泊明志,去追求真善美慧,去洒脱地生活,可是死亡到来之际,依然还是毫无把握地离开,即使能够坦然面对,可是生前死后仍是个谜团。就连世间千圣之师——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生死和鬼神都属于生命的神秘现象,世人无法通达、了解,这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无明之中。

  通过修行佛法,就能破除无明,把生命本有的智慧开发出来,大彻大悟,从此对于生死的秘密、生命的轮回和层次,都有了准确的认识和观照,就会生活得更加清楚、安定。如果不修行,我们对人生的规则不了解,只能是随波逐流、颠沛流离,非常散乱,毫无目的,也不可能准确地规划。就如同开着一辆不听自己指挥的汽车,既看不到前方的路,也不知道交通法规的要求,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可想而知,这样的生命状态多么令人恐怖。

  声闻乘就认识到了这些世间的无常,所谓“人生在世,唯有死是一定的”,其它的都会变化、失去。无论你曾经多么年轻漂亮,容颜会随时间老去,生命也会随时间死去,无论财产、地位、权力、知识、外表有多大的区别,我们都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并且越来越近,所以观无常而生恐惧,就会生起一种恐惧感。

  如果这时候,有人告诉他生命的真相是永恒的涅槃,声闻乘的人就不希望再被世间有相的事物所欺瞒,念空寂以求安,转而忆念内心的轻灵空寂,希望回归到空寂无我的真实状态,能够完全安顿下来,自然就会患六道之轮回,恶三界之生死。这两句都是生起出离心的意思,永嘉大师为了文学上的优美,用了很工整的对仗。

  大家不要误以为生起出离心,是厌恶我们的身体和思维,想把它破坏掉,那是精神病的想法,不是智者的思维。出离心是厌离生命的杂乱无序、毫无把握,向往智慧的、安定的、规律的生命状态的意思,这是解脱的基础,觉悟的开始。

  如果不厌离,我们就只能停留在杂乱的生命状态里,实现不了生命的提升。比如农村的孩子,读书往往很用功,因为他厌离农村的辛苦,想进入大城市,或者想通过学习把农村的生活变得美好起来,因此很努力;而城市的孩子,对环境很满足、不厌离,没有提高生活层次的愿望,干什么都不会很用功,也就不会有什么进步。再比如天人,他们比人的福报好很多,可是因为太享受了,反而没有人修行了;而厕所里面的蛆虫呢,它们的环境极差,却没有厌离的智慧,就只能永远在厕所里生生死死了。

  所以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人生过得非常如意,家庭、事业、金钱都圆满,就不苦了,就不需要厌离,厌离是需要智慧的,要看明白人生的毫无把握。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几十年人生的心态,是不是和炒股票差不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时起时落,变化无常?偶尔运气好,大赚上一笔很高兴,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赔光了,又痛不欲生。即使我们看明白了赚和赔,和我们的心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关系,可毫无把握的时候,我们就是摆脱不了干扰,这就是苦的根源,需要佛法的禅定来斩断它。声闻乘就有这个智慧和根基,能够见苦而常怀厌离,看清轮回生死之苦,厌离生命无法把握的状态。

  断集恒畏其生,集是集谛,是苦的原因,人生是苦的,苦是有原因的,因为害怕苦生起来,声闻乘就会去断集,断除苦的原因。

  佛经说不管人生多么美满,都有八种苦难以摆脱,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种痛苦。其实通过佛法的修行,这些苦也是可以消除的。

  比如死亡,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却又都摆脱不了,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修行佛法的祖师大德,在死亡面前能够非常安详镇定。有人问六祖大师死了以后要到哪里去,六祖说“我自知去处。”不但如此,他还对自己什么时候死,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都了如指掌,一一交代清楚,死了以后还能保持肉身恒久不坏,直至现在还在曹溪祖庭受后人礼拜、瞻仰,这样的死亡还会有痛苦吗?还会可怕吗?

  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临终之前也是预知时至,对大家说“今宵要与汝等谈道而诀。”今晚要给你们讲着佛法而做诀别,面对生死诀别竟有这样的气概和洒脱。

  更了不起的是释迦牟尼佛,临终入灭之前,讲了一天一夜的涅槃经,弟子们不舍得佛陀离开,都很痛苦,释迦佛把弟子们都安慰好后,说:现在时间到了,我该走了。就右侧而卧,安详地圆寂了。

  这种面对死亡的坦然和从容,不但古时的大德有,现在也是屡见不鲜,并不是神话传说。所以即便我们对解脱没有什么感觉,至少也应该生起这种认识,就是面对死亡以及其它的烦恼痛苦,解脱的人肯定有超越它们的能力和方法,那为什么我们没有呢?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要认为反正人人都会死,那是正常的,我也不用去想。不去想就和厕所里的蛆虫一样,没有出离的智慧,拥有不了解脱的方法,就只好永远生活在厕所里。

  声闻乘根基的人,就有这种厌离俗世的智慧,能认识到无常是苦的,有相有为的这一切终归是败坏不安之相,不再以世间的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价值标准,证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这也是一对非常工整的对仗句,形象地说明了声闻乘圣人的修行特点——小乘根性的独契无为和惟论自度,求证灭而修道,由修道以证灭。证灭就是实证寂灭的涅槃境界,也就契入了无为之法,而且是独自契入的,修道也是为了能够使自己得度,并不是以普度众生为目的。所以说声闻乘是小乘根性,最高果位是四果罗汉。

  无为是针对于有为而言,凡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对,生活在根尘相对的世界里,只要有相对,就有矛盾、有斗争、有力量的对比和变化,这就是以无常为根本特点的有为造作之法,所以都是苦的。

  声闻乘的人认定了世间是苦的这个事实后,就会再详细地观察到底苦是什么内容,也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肉身、感受、起心动念、对色法的执着,这些就是苦的全部内容。这些苦是我们所感受的苦果,这个果的因是什么呢?苦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集,集是招集,因为苦的因才招集到苦的果的意思,这个苦因就是我执,包括见思二惑。因为有见思二惑这些错误的知见,就产生了错误的行为,错误的知见和行为就感召到了我们错误的感受。比如对时空的错觉,我们认为眼前的一切一点也不假,可是在声闻乘的人看来,这些都如同梦中的楼阁,虽然很清晰,但都是假相,没有真实可言。这一点很重要,是出离轮回的基础,我们通过修学佛法,一定要认识到,否则我们就只能停留在人天乘的境界里,无法解脱了。

  声闻乘行者的修行次第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所以他看到了生灭轮回的痛苦,也看到了痛苦的原因,知道了断痛苦的方法,也就是灭,羡慕这种不生不灭的状态,就会进行修道,最后自己亲自证得这种境界,就解脱了。

  所以声闻乘发心修道是为了自身的解脱,自修自度,把自己度脱出来就可以了,大誓之心未普,摄化之道无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之慈靡运,救度众生的大誓愿没有发,也没有摄受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慈悲,只为解脱轮回之苦而修行,这就是声闻乘的人。

  其实从佛法的修证次第上来说,我们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就是自己先要能自救,才可能去救别人。如果大家都掉到了水里,我们首先自己要会游泳了,不会被水淹死,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但从誓愿上,我们不能发只求自利的心,要有普度众生的大菩提心才可以,如果没有救人的心,就算我们会游泳,可能也就是自己能跑到安全的地方去就行了,不会再跳到水里去救别人,这样做就是小乘人的根性,也就是声闻乘,只求自利。如果能够自利后利他,就不是单单因为苦才修行的,这种发心就有可能成为菩萨,菩萨修行和小乘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小乘人是怎么修行的呢?他看到苦了就想赶紧出离,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解脱,通过各种修行方法,包括念佛、参禅,乃至四念处等各种观照,把自己内心当中对于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这五欲和六尘的执着一点一点放舍掉,世间能捆绑他的力量也就一点一点被消弱了,最终能全部放舍的时候,就完全解脱了,这样证得的就是涅槃。声闻乘就是这样通过小乘三法印来修行,证得涅槃的境界的,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符合三法印的,我们也要这样去认识世间。

  首先看诸行无常,这是指时间上的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万物都是因缘和合,都是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条件组合而成的法都是不停地在变化的,所以变化是永恒的,“两只脚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时间就如同河流一样,任何行为过程都不可重复,这就是诸行无常。

  执着结果的人,认为万法是真实存在的,当认识到诸行无常的规律后,就会感觉很悲哀、绝望,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我们可以抓住,爱情、家庭、地位、财富、权力等等,全是无常变化的,不可能永恒,包括我们自己,也随时都在变化,不可能保持恒定不动,何况其它呢?即使我们暂时可以抓住不放,它自己也会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在我们眼前,所以喜欢追求结果的人会非常绝望。

  另外一种人喜欢变化和过程,无常之理会使他很开心,因为无常会使所有梦想都有可能实现,即便现在有烦恼和不幸,将来也会随着时间而消失掉,不可能永远痛苦。因为痛苦是无常的,梦想没有实现的状态也是无常的,我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状态里。也正是因为世间的无常,我们解脱生死轮回才成为可能,所以这一种人会感觉人生非常有希望。

  其实不管是绝望还是希望,认识到诸行无常之后,我们都会产生强大的力量,绝望可以使我们厌离轮回,希望可以使我们向往解脱,这两种力量都会让我们摆脱无常,解脱生死,而解脱正是对诸行无常的最好回应。

  第二点是诸法无我,这是指空间上的无常。我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主宰,一种是自在,主宰就是我的东西我可以做主,比如我的身体、我的钱、我的时间,都听我的,这是主宰的意思;自在呢,就是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凡夫都追求主宰和自在,所以“我执”都很严重,而佛法告诉我们,我执是个严重的错觉,世间的万法并没有一个可以主宰的“我”。比如身体,“我”并不能主宰和自在,虽然我觉得它很听话,让它干什么它就会干什么,其实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听我的支配,超越这个范围之后就不听了,比如我想让身体不老、不死,它听吗?我想让它不饿、不痛,它听吗?就算是在我们可以主宰的范围内,也不能保证自在,比如身体虽然是我的,也听我的,但身体坏了,那我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就不能自在了。所以我们以为有个能控制、能主宰、能自在的“我”,这完全是一种虚妄的执着,极端错误的知见,就是“我执”,我执是凡夫颠倒轮回的根源。

  那实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万法如同火车一样,必须在轨道上行驶,这个轨道就是因缘果报。万法的成住坏空,一定都是在因缘果报这个轨道上完成的,出轨了就会翻车,那就是横死、横祸。轨道决定了火车的方向和站台,而因缘果报就决定了万法的生住异灭。佛教讲的因果就是世间万法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我们虽然看不见,也感觉不到,但一切万法都受它的制约。

  所以我执是颠倒的,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发现它的虚伪性。还是拿火车来作比喻,我们可以从车厢里走来走去,在这样的范围内我们好像可以感觉很自在,但绝不能从车厢跳到路上,范围稍微一扩大就不得自在了,我们就被制约住了。因此人并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一定要因缘和合才能够有结果。比如举手这个简单的动作,首先要有空间,要有自由,身体要健康,头脑也要清醒等等,这个手才能举起来,只要其中一个条件不成熟,举手这个结果就实现不了了。

  这样细细地分析下来,任何行为都是如此,我们错误地以为是自主的,是完全受“我”操纵的,其实早已经被这些因缘、这些条件框定了,成与不成完全是火车按照因果的轨道运动的结果,我们能做的只是从一个车厢运动到另一个车厢而已,感觉自己为了火车的运行在思考和操劳,其实完全是自欺欺人。

  西方有句谚语:“凡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凡人思考就如同从车厢里来回运动,企图改变火车的运行轨道和速度,这种行为确实非常可笑。所以人生就是一场骗局,是命运给我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我们每一个心念生起来的时候,其实已经被因果算定了,甚至禅修的时候,我们觉得心终于可以安住的时候,也并不是真的安,而是心被臆想出来的“安”的感觉框定了,就如同我们在车厢里不动了,但火车还是在运行的,轮回并不会因此停止。

  所以轮回并没有一个可以主宰的东西,身体也没有一个可以主宰的“我”存在,世间的一切万物都是如此,“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其中哪有一个我呢?这样我们就认识到了万法的真相——无我。

  认识到无我以后的凡夫,也会出现两种状态。如果他德行不好,那就会更加变本加厉地作恶,因为反正是无我的,并没有一个我在受苦,苦也是假象,那造业也不怕了,矻矻造业,结果呢?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此生就会很痛苦,生活上不负责任,身心就会处于极其散乱、低落的状态,也没有人喜欢,来生肯定就更惨了。这是业障重、没有善根的人,他会断章取义地理解佛法。

  如果有善根、德行很好的人,他认识到无我以后,会把自己全部布施出去,更加开心地去做事情,利益众生,再累、再委屈、再受伤害都没有关系,因为没有我在承受,也没有我去做事情。即使做了很大的善事,也不感觉自己很伟大,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会刻意地去表现,做给别人看,求名求利。这就是菩萨的精神和行为,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所以“无我”地付出身心去利益众生的人是最伟大的。

  而声闻乘的人,他悟到了诸法无我,看到了万法的当下根本就没有一法可得以后,他会继续去追究,那看到无我的这个是谁?这样那个感觉有我的妄想看到无我以后,就被升华了,就会与涅槃一念相应,那么世间杂乱、生死、善恶、无常变化的这一切法,都不会干扰他了,他就见到了生命的最本质处,也就是如如不动的寂灭涅槃。声闻行者因为厌离心已俱足,马上会将全部身心安住在这里,生命从此获得了完全的自由,这就是声闻乘的修行结果——涅槃寂静。

  声闻乘行者证到涅槃以后,就是证灭,契入无为了。契入的过程是有次第的,首先是在理上明白了,理上透过去了,在道理上你已经看到不生不灭的这个,也就是通过思维和观察已经在内心确定了,世间一切相都是无常的、无我的,其实这就是见道了,就是初果罗汉、预流位的圣人境界,见惑破了;然后再以这种无我的观念去生活,在一切事相上也证到无我,破除思惑,就是四果罗汉,完全解脱了,这就是小乘人的修行路线。

  这就如同我们上大学一样,高中生就相当于凡夫的水平;刚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虽然也可以叫大学生了,但和高中生有什么区别呢?只是获得了上大学的资格,也一样完成不了大学生能够承担的工作,这就如同预流位,初果罗汉的境界,是圣人的最低果位;那么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后,获得了毕业证书,就证明了自己有大学水平的工作能力,能承担相应的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在社会上独立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学生,就如同证得了四果罗汉的果位。

  所以初果说容易也容易,看起来好像和凡夫没有什么区别,但说难也非常难,俗话说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从凡夫见过渡到圣人见,不但需要智力水平和福德作基础,更需要比考大学还要艰苦的闻思修方面的努力。

  证得罗汉以后,就是解脱的圣人了,根据发心不同,声闻乘的涅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有余涅槃,一种叫无余涅槃。

  有余就是多余的意思,但是多余常含有贬义,中国人喜欢吉利,所以就翻译成褒义的“有余”,其实都是东西多出来了,用不着了的意思。那么有余涅槃是什么多出来了呢?就是身体。这类证得涅槃的人,会感觉四大假合的身体非常多余,也不需要它有什么抱负,更不需要什么享受,按常人的观点看来就完全是多余的,但它还可以活着,利用它在这个世界里助佛宣法,把身体舍出去帮助大家做好事、得解脱,但内心仍非常执着地留在涅槃的境界里,所以不受世间的任何烦恼痛苦影响,吃饭比别人香,睡觉也比别人安稳,做事也很积极,这叫做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的圣人呢,也是非常执着涅槃的境界,但认为这个身体就不是有余而是多余了,也不想利用它,觉得反正都是些无常之法、梦中佛事,还很麻烦,一天到晚吃喝拉撒很辛苦,不要也罢,所以佛在世时有些阿罗汉会自杀,把无常法毁坏掉,这就是非常消极的做法了。因为阿罗汉解脱生死了,他死时不会感受到痛苦,可是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和伤害,甚至误导众生,引得没有解脱的人也学着去自杀,这是智慧不够的表现,所以佛陀后来就制定戒律不允许自杀。但这些阿罗汉既不愿意讲法度众生,更不会过俗人的生活,那活着干什么呢?他就会躲到深山里面,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等自然寿命终了,完全进入涅槃的境界,再也不来俗世了,这就叫做无余涅槃。

  所以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都是有涅槃可住的,合称为有住涅槃,属于小乘的涅槃,还有个涅槃的境界去安住;无住涅槃是大乘证得了空有不二实相的涅槃,就是永嘉大师说的“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连涅槃也没有了,当下即是,这才是真正的一点都不多余了。所以有时也把大乘的无住涅槃称为无余涅槃,就是在大乘看来,小乘的那个涅槃虽然是解脱境界,但就像头上安头一样,把有破掉了,又多出一个空来,其实空也是多余的,所以声闻乘还需要继续修行,再把对涅槃的执着去除掉。

  二、缘觉乘的修行

  缘觉乘和声闻乘都属于小乘,所以合称为二乘,但缘觉乘行人的根基和智慧比声闻乘高一些,所以也叫中乘,能够不因他说,自悟非常,偶缘散而体真,故名缘觉,可以不用从听闻入手,修行十二因缘观而自悟,所以称为缘觉。

  缘觉有两种,一种叫独觉,就是在深山老林里面,独自修行时,观飞花落叶而悟道,看到春天花开了,秋天叶落了,就能悟到世间万法无常变化的道理,契入涅槃的空寂。这种人智慧比较高,悟性非凡,没有听佛讲法,自己就能悟道,所以叫独觉。第二种是真正的缘觉,就是听佛讲的十二因缘观后,以十二因缘观为正修行,悟入人生真相。

  佛法认为,万法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而因缘共有十二种,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相互勾连形成千差万别的万法。十二因缘观是佛教基本的教理之一,讲的是万法形成的规律。我们进入佛门,皈依三宝、发弘誓愿之后,首先就要学习四圣谛和十二因缘观,四圣谛是声闻乘根性的人修行的入手处,而十二因缘就是缘觉乘行人的敲门砖了。缘觉乘在小乘里称为上根利智,能从十二因缘悟到生死的根源是无明,从而了断它,证得涅槃,这就是缘觉行人的修行过程。

  十二因缘的第一个就是无明,无明是世界形成的根源,无明就是不觉、无知、愚痴,所有的无知都可以称作无明,因此无明有很多种。十二因缘里的无明是指我们不了解生死的真相、不了解宇宙万法的真相,这种无明是与凡夫的生命同时存在的,也称为俱生无明、俱生我执。如果不学佛法,人活着就是糊涂虫一个,却自以为很聪明,包括那些哲学家、科学家在内,对自身的起心动念、生前死后都不了解,所以有很多世界之谜、宇宙之迷等等,我们就生活在这些谜团里面,这就是无明。

  从修行的角度上来讲,无明是非常重要的,它虽然是痛苦的根源,也是进入涅槃的必经之路。我们以后修行,进入无明状态时,内心会空空荡荡,毫无妄想,也没有动摇和生死,虽然很清楚,却也很清净,没什么需要和贪求,感觉内心很安,这就是佛教的俱生无明,也就是道教讲的“无”。

  道教是以阴阳未判的混沌状态为道的,认为把妄想分别全部停下来,一片空灵寂静的境界就是“道”了,所以道教讲要“守拙”、“返璞归真。”其实这只是世间法修行的终极结果,是世间禅定的最高境界,也是进入出世间法修行的门径,但并不是解脱的境界。

  在凡夫看来,无明境界也是高深莫测的,实际上道家只能将世界的形成解释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明一动,就有了“觉”,这个觉就是我,就是“一”,然后以我为基点,就有了分别,分别就是二,阴阳、矛盾就出来了,哲学不是说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吗?矛盾出来,互相依赖、作用,因缘和合世界就逐渐产生了。

  佛教用十二因缘来解释世界的形成规律,就更加透彻和详细了,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久了,就会发生动摇,这就是行,行动;动摇后就会有觉知,这就是识。

  佛法讲的就是我们身心世界的真相,所以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看是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比如我们没有妄想的时候,头脑很清楚,却没有一个念头,任何道理、概念都不存在,这就是无明状态;稍有意识到自己的时候,心就动起来了,有了觉知,这就是识,于是能觉、所觉马上也就随之出现了,就是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物。

  为什么名是心,色为物呢?这个心指的是妄想心,并不是真心,比如我们说自己很开心、高兴,一定是某件事情、某个人让我们很高兴,事情和人就是可见的色法,就是物。而高兴就是不可见的心法,只是有个假名而已,并没有一个可以拿的出来的开心和高兴,所以名是心。古人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就是这个意思。

  心和物两个对立起来,就是六根和六尘相对,凡夫的境界就出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产生了,一直争到现在。其实这两派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依赖又互相对立,是无明扰动后的错觉,根本争不出高低上下来。

  名色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就进入了色声香味触法,互相摄入,产生六识,这个过程叫入。入缘触,有了六识就有了感触。触缘受,有感触就有感受,感受有三种,喜欢、讨厌和既不喜欢也不讨厌。

  触缘爱,爱就是喜爱、贪着,感触又会产生贪爱,其实讨厌也是爱,因为你讨厌某样东西,必定是因为爱另一样东西,有爱有憎其实都是爱。爱缘取,因为爱就会去获得、去争取,我们从小到大几十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觉得财色名食睡舒服,就会去想办法获取。取缘有,获取就会有起心动念和作为,就会有造作,这就不是无,而是有了,所以整个世界都是无中生有的。

  “有”就是业力,业是身心的行为,我们凡夫说行业,我们在哪个行业做久了,就会产生一种力量,“熟能生巧”,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就诞生了,这就是业力的作用。所以有缘生,因为业力的缘故,万法就出生了。比如我们努力了一生,就有了很多业,包括善业和恶业,这些业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合力,促成我们下一世的转生趣向,因为业力无尽,我们就轮回不已,生生不息。有生必有老死,我们一出生就注定会由少渐老,由老至死,在这个过程中,业风时时袭来,自然伴随着忧悲苦恼。所以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这就是万法生灭的规律。

  缘觉听佛讲了这个规律以后,可以用顺观十二因缘或逆观十二因缘的修行方法契入涅槃。

  顺观是从无明开始,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从因到果地观下来,就会明白无明就是轮回之因,如果我们把无明消灭了,后面这些因缘就全部消灭了,轮回自然就连续不起来了。

  最上根的人顺观时,只要观到无明,就是我们坐禅时观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没有妄想的境界,就会马上把它消灭掉;如果是中等根基的人,要观到行识名色乃至观到有,才有力量把无明扔掉,这些就都消灭了,生老病死也就没有了;最下根的缘觉行者,十二因缘都观察起来才行,也就是要看到老病死才会扔掉无明,只要扔掉无明就解脱了。

  如果我们观到无明后,不消灭它,守在这里不动,也很舒服,生老病死也不会有,但这只是个境界,需要定力的支撑。没有开悟时的定力都是有出定入定的,只要定力一失,念头就又会动,后面那一系列就跟着也牵扯起来了,又无休无止地轮回颠倒去了。所谓“八万四千劫,依旧落空亡”,能定八万四千大劫也没有用,智慧比定力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禅宗的修行就是从无明这里直接契入的,而对于凡夫来讲,能追寻下来,看到无明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禅宗修行需要上根利智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参话头起疑情,最大的疑情就是无明,所以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咬定一念不生这里就是把无明参住了,所谓打破本参就是把无明破过去了。

  那么逆观十二因缘,就是从老病死忧悲苦恼开始,顺藤摸瓜,直到把无明这个罪魁祸首揪出来消灭掉,也能解脱。最钝根的人会从老病死开始观,为什么会苦?因为有这些东西的存在才会苦;这些“有”是哪里来的?是因为有为造作;为什么会造作?因为贪爱;贪爱是因为有感受;感受是来自身心的对立;对立是因为妄想分别;妄想分别是因为心的动摇;心的动摇就是因为无明。追寻到这里,如果一下子把无明捅破,发现无明也是虚妄的、无我的,真明现前就解脱了,所以逆观修行也能够破除我执。

  所以缘觉乘行人,观无明而即空,达到诸行而无作。就是看到无明的虚妄性,认识到万法皆空之后,就不会再起造作,无明后的那些行为就都没有了,也就证得了涅槃的境界。

  缘觉乘的人解脱以后,虽然也是有住涅槃,但比声闻乘的人心量要大些,除非远居深山的独觉,没有什么度人的因缘,一般缘觉会随缘救度众生,但也不会“大施门开无拥塞”,而是“有缘随缘度,无缘由他去”,听明白了你就修,听不明白他也不会费力气接引。所以缘觉乘称为中乘,属于中等大小的车辆,救的人比声闻多,但比菩萨少。

  三、菩萨乘的修行

  如其根性本明,元功宿著,学非博涉,解自先知,心无所缘,而能利物,慈悲至大,爱见之所不拘,终日度生,不见生之可度,一异齐旨,解惑同源,人法俱空,故名菩萨。这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行法。

  能成为菩萨的人都是极有善根的,而且见到了空性,根性本明,智慧上已经打开了,但功夫还不到,元功宿著,学非博涉,还受多生历劫的习气缠缚,后得智还达不到广博的地步。已经解自先知,自己可以得度了,了悟了中道实相,心就没有什么可攀缘的了,既没有生死可了,也没有涅槃可住,所以心无所缘。又因为是菩萨根性,发起过菩提心,自利以后能够利物,慈悲至大,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与伦比的,称为至大。

  佛教讲人生的八难之一就是“中国难生”,所以我们能成为中国人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不过现在很多人不这么认为了,觉得生在国外才更值得庆幸,生活会舒适很多,所以很多人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中国难生”,就匆匆地跑到其它国家去了。其实这是很浅薄、短视的认识,当然也是因缘所致,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身为中国人,一直不了解中国的独特之处,岂不太可惜了?至少白白浪费了一次生在中国的机会。

  那么中国独特在哪里呢?就独特在世界上几百个国家里,唯有中国有“大乘气象”,中国人无论多么辛苦贫贱,心理素质一般都是大乘根性的,这是我们古老的文化所导致的。因此我们才容易接受大乘佛法,发大乘菩提心,在菩提心的作用下,我们会生生世世自利利他,生命层次将不断得到提升,最终成就佛道。

  我国的文明有五千多年历史,首先是黄帝之学,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人淳朴、智慧的思想基础,这与后来出现的孔孟的儒家和老庄的道家哲学,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背景。

  儒家的入世哲学,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中国人可以为了别人而活着,讲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天下人,所谓大公无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量非常广大,这就是大乘气象,是菩提心的基础。

  有了这样一种传统的底子,中国人都很鄙视自私自利,做事情会考虑很多,外国人就觉得我们活得很累,其实这就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现。有人说在中国结婚难,离婚更难,为什么呢?就是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传统文化所导致的,结婚还只是考虑双方父母的意见,离婚时又加上了孩子,对他们的影响都要考虑到了才能下决定,那肯定就更难了。

  所以我们在中国皈依以后,肯定是大乘佛弟子,作为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我们首先就不能自私,但可以自利,自利以后还要利他,这才是菩萨的行为。如果没有强烈的菩提心,没有带领众生一起解脱的宏大誓愿,就会感觉修菩萨行是很苦、很累的。比如声闻人,只觉得世间很苦,想解脱,却没有发起菩提心,结果能自利以后,不但不想去度众生,连养活自己都觉得麻烦,还会去自杀,或者躲到深山里谁也不理,那就不可能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也不能成就佛的妙觉极果,虽然自己解脱成为圣人了,照样被佛斥责为“焦芽败种”。

  而修行大乘佛法的佛弟子,通过听闻佛法、发起菩提心以后,可能修行功夫不够,来生跑回来救人的时候,又迷掉了,功夫浅就迷得深,功夫深就迷得浅,尤其末法时期,可能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但愿力会起作用,使你天生就很善良、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甚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受到世俗的习染,也会做些自私自利的事情,但内心会很难受,总有一天会改正过来。一旦听到大乘佛法就会欢喜信受,在愿力的支撑下,也不会被辛苦和劳累所撼动,即使流着眼泪也会继续为众生付出,就算自己解脱不了,也会奋不顾身地去营救别人,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也是菩萨可贵的大慈大悲。

  所以不管解脱不解脱,发起菩提心才是菩萨最重要的标准。简单来讲,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都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但自己要解脱,还要带领众生一起解脱,这就是大悲心。菩萨的另一个标准是智慧,就是至少要在理上明白了空性的道理,有了不二慧,不二就是色空不二、理事不二、凡圣不二等等的诸法实相,也就是空性。

  智慧分为三个层次,世间智慧能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并指导我们修行开悟,得到出世间的智慧,这就是根本智;在根本智的指导下,我们继续修行,就会开发出成就菩提的智慧,圆满后得智,后得智的修行就是圆满慈悲的过程;最后,后得智圆满以后,才能悲智合一,达到佛的世出世间上上智慧。

  菩提心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起来的慈悲心,如果没有出离心的基础,去利益众生,只能称为爱心,不是菩提心。爱心要有智慧的指导才是真正的慈悲,否则说难听些就是妇人之仁,比如溺爱,虽然爱心非常深厚,可惜没有智慧指导,最后只会把人给宠害了。

  所以菩提心不是爱心,而是慈悲心,爱心是凡夫的境界,是轮回之因;慈悲心是圣人的境界,是成佛之因。比如很多人做好事,事迹很感人,但他所做的只是世间的好事,不能称作菩萨行,虽然将来会得善报,但还是种了轮回之因,不可能从根本上利益众生,达到解脱;而慈悲心就不同了,是为了把出离心延伸到其他众生身上,为了让所有众生都解脱而去付出的努力,这才算作真正的菩萨行。

  有了慈悲和智慧,发起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乘的行人了,根据修行功夫的不同,菩提心又大致分为三个修行次第。

  第一、发心菩提

  这是十信位的菩萨所发起的菩提心,十信位的菩萨是凡夫菩萨,就像我们现在刚刚皈依三宝,对三宝生起了绝对的信仰,就会发起成就佛果、救度众生的愿望,这就是发心菩提。虽然自己还没有解脱,但却按照菩萨的行为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去修行,尽量地去帮助别人修行解脱道,比如护关的居士,信仰的力量使他有一种为大家服务的激情,这就是菩萨行的开始。

  第二、伏心菩提

  这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次的菩萨所发的菩提心,已经有智慧的成分了,所以能降伏一些粗的烦恼习气,比如贪嗔痴的念头还有,还会时不时地起来,但不会在行为上去实施,虽然烦恼没有断,但基本不会受干扰了,所能承担的救度众生的力量就更大了。

  第三、明心菩提

  这就是登地的菩萨修行的菩提心了,明心就是发明心地。明心的意思,相当于声闻、缘觉乘的见道证道境界,理上明心是见道境界,事上明心则是证道境界,但修行的路线是不一样的,最终成就的菩提妙果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如同我们上学,声闻乘大学四年就毕业了,有了学士学位后,也不想再读书,觉得自己能混口饭吃就行了;缘觉乘是本硕连读,六年下来就是硕士学位,可以教教书、带带学生,也觉得这样就可以了;而菩萨乘就相当于硕博连读,从大学一直读到博士不停,毕业后就是行业的专家,学士、硕士的水平都不如他,都要向他学习。

  在中国的修行人,一般都是按照菩萨的修行次第来修行的。所以皈依三宝以后,先要发起菩提心,一方面努力地去求自利,让自己解脱五欲六尘的缠缚;另一方面我们要随缘随力地去救度众生,自己没有解脱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一些恶缘的纠缠,多亲近善士,帮助善士尽早解脱,同时也向他们学习智慧,积累福德,这是凡夫菩萨的修行。

  我们不要一听凡夫就瞧不起凡夫菩萨,凡夫菩萨也是很了不起的,心量非常广大,还不能自救就会去救人。就如同在一个火宅里,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出去,但看到有个人在窗户旁边,就先把他推出去了,自己就可能被烧死了,这种人将来一定成佛无疑。所以佛说,不能小看大心凡夫,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自己解脱了,再来度人,就叫乘愿再来,或者诸佛再来、菩萨再来。如果没有菩提心,比如二乘人,就不会来了,因为这个娑婆世界很苦的,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是需要去忍受痛苦的地方,而且除非是七地以上的大菩萨,一般菩萨一来就会再迷掉,需要重新认识大乘佛法,忍受着世间苦难努力修行,给众生示现修证过程,带领大家一起解脱生死,若不是菩萨,谁愿意这样折腾呢?

  所以菩萨证得的涅槃称为无住涅槃,所谓“有大智慧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不住涅槃”,悲智双运。爱见之所不拘,终日度生,不受世间的情爱和认识的束缚,每天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救度众生,又因为见到了众生同体的真相,众生与我不二,所以不见生之可度,实无众生可度。金刚经云“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还有人我众生之见,就不是菩萨。一异齐旨,解惑同源,内心没有一点差别相,不一不异,没有开悟、迷惑的分别,人法俱空。二乘人虽然人我空了,但法我没有空,所以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会住在涅槃里不出来;而菩萨法我也空了,万法皆佛性,佛性即万法,所以能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为了救度众生,毫不吝惜生命,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故名菩萨。功不唐捐,菩萨最终会圆满十地的修行,证得妙觉极果。

----------------------------------------------------------------------------------------------------------------

更多达照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六章 理事不二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七章 简示偏圆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八章 奢摩他颂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九章 毗婆舍那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十章 优毕叉颂

 

后五篇文章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四章 净修三业(下)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四章 净修三业(上)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三章 亲近善友

达照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四

达照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