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XC法师·学修笔记: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35 |
 
XC法师·学修笔记: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35
理念课要点(三十五) (10月23日 中) [课堂笔记之三十六] 3、上节课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呢? 从中可以看到你过去是一个什么样的修行人。之前讲了,一定要是内心最自然最直白的流露,而不是后天学了理论后产生的想法。 4、身口意侧重的各不相同,所有这些都是修行的形式,大家要去检查一下,我们有没有具备与修行的形式相应的内心境界呢? (1)如打坐,只是喜欢那种身体麻麻的感觉,这是修行吗?让身体麻麻的不一定要打坐啊,电击也会有类似的效果。 (2)抄经为什么有感觉呢?抄其他的,如唐诗一样能让内心清静宁静啊,这是修行吗?念佛持咒亦复如是。 (3)大乘佛法都是要讲心的。有了菩提心,捡一个垃圾都是菩萨行,都会有无量功德。 ----藕益大师讲过,若有了真实的了生死之心,诵经也能了生死、念佛也能了生死、参禅也能了生死。 ----所以大家的心要放宽一点,一定要想办法具足与修行境界相应的精神内涵。 5、大家要记住“纳法成业”这句话,不断去体会。 (1)我们要领纳法,领纳圣法,而不只是做一个形式。 ----每一天每一秒,你在领纳什么法?当下你在领纳什么法?很多时候我们都搞不清楚。 ----比如我在课前礼佛问讯时就作意,愿我今天的讲说功德成为将来得深广智慧和善知识摄授的因。 (2)我们每天在常住承担,做很多事,在纳什么法? ①久了就成了过日子,很多时候纳的是无记法,做了很多事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是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已。时间长了,失去了修行的内涵,我们就成了行尸走肉。 ②另一种是领纳恶法,看到外境就生烦恼,没有办法在根境识和合时领纳善法。 比如别人随便一个动作,你看到的是过失,当下就在领纳恶法,与嗔心相应。你不断累积恶法,最后你就成了那样的业,为什么你那么容易发火?脾气越来越坏?就是不断领纳恶法造成的。 (3)净土法门讲“一念相应,念念相应”,“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忆佛念佛就是在纳法,因为知道每念一句就能见到佛,就会很欢喜。同样,为常住做事,每做一次就欢喜一次。如果不去改变我们的心念,让其与法相应,就不能从原来命运的轨迹中跳出来。 (4)正如文章中讲的:“信佛、学佛,就要知道学佛的标准是什么,要根据佛所说法去衡量,法同生命联系起来,就是业。”我们纳法就是在改变自己的业。 四、文章中“业作已不失”这部份内容 1、文章内容:“第四种,业作已不失。造了业以后,它不会失去。……”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目健连尊者的故事,请几位同学讲。 大家要学习把故事讲得很形象,也是考察大家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2、分析这个故事的内涵。 (1)佛法讲四种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龙力不可思议、神通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就是以常人的思惟难以想象。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神通力、业力,佛力的不可思议。 佛法讲神通不敌业力,从这个故事中也可看得出来。 (2)举例: ①顶生王的故事就可看到佛力的不可思议,供养佛五颗黄豆就能感得成为统治四天下的转轮圣王; ②龙可以兴风作雨,大海水都可以被搅起来。无论大小,龙的力量都很巨大。即便是小龙也很厉害; ③神通力是有标准的,特指证得禅定后得的神通力,可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种种不可思议境界。 有个故事,长老们正在接受信众的供养,一条恶龙下冰雹想损害大家,一位长老在冰雹落下的一刹那入禅定,化虚空为大地,冰雹就下不下来了。 ④业力更加不可思议,无法想象。目健连前世只是对母亲说了这么一句不好的话,就感得五百世身体被人打得象扫把一样。 3、怎样利用因感果的过程中所需的缘。 (1)一个因变成果,中间需要种种的条件作为助缘。 ①这个故事中,舍利子碰到外道时先入定观察了,目健连没有入定观察,阿罗汉不入定观察时看到的境界和我们是一样的。 《律藏》中迦留陀夷尊者的故事。迦留陀夷尊者天天去一家人家托钵,有一天他告诉那家人说明天有事来不了了,这家人就没有准备,但第二天尊者又没事了,他没入定观察就去了居士家。刚好这家人生了孩子,把孩子放在尊者每次坐的椅子上希望获得加持和吉祥,结果迦留陀夷尊者去了之后也没观察,一坐下去把孩子坐死了。 ③舍利子说了一个偈颂,对方没听懂,以为在夸自己,就让他通过了。目健连没有观察,还说了一通实话,这些实话就是他感果的缘,他有被打死的因,恰恰这些实话是他感果的缘。 目健连在僧团中也会呵斥他人,他说了实话并且不善巧。他说:你们的师父在地狱里知道吗?我是不斯诳人的! 我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问题,说话太直白、不善巧,容易把别人得罪了,也许本不该感果的业,这时由于语言的不得当,导致业力成熟。 (2)如何让往昔的恶业不感果呢? ①远离其助缘。 你可能有短命的报,那在缘上你就要很注意了,如遵守交通规则、不疲劳开车,等等,远离其缘。又如我们淋雨可能会感冒,我不去淋雨,远离这个能够使我感冒的外缘,感冒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 ②忏悔。 忏悔过去的因。依照四力忏悔的内涵或拜佛,或持咒,或诵经,对治往昔恶业,不令感果。 (3)怎样在缘上下功夫呢? ①这个故事中目健连尊者就没有注意到缘,我们怎样在缘上下功夫?种因很重要,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缘。 ②我们跟一个人本来就互相观过看不顺眼,因为一句话说得不好,一连串的观过的因就感了果,甚至引发更大的业力感果,比如相互斗争、厮杀等;如果智慧现起配合谨言慎行,原本相互不顺的关系,就可能转变为善缘。 ③对各种缘起的观察足够细致、全面,就可以消除违缘,增长善缘。有时候定业如不忏悔,纵然是高僧,也要领受果报。 《宋高僧传》记载了唐朝洛京慧林寺圆观禅师的传记,对我们思考因感果需要有缘来润发之理,会很有启发性: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也。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也,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 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即憕之别墅也。以为公用无尽财也。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源好服食。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观俯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娩,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认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塘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观到此哀恸殆绝,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亲族毕集,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李往授符水,观具其沐浴新其衣装,观其死矣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明日李回桌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澘然,观又歌竹枝,杳[馬/衣]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 五、布置写本篇文章的小结 两周内交,字数两到三千。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