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 12 出禅堂的叮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 12 出禅堂的叮咛

 

  人间佛教的修行,就是心里要明白世间一切都是假相,当下要安住在所缘境上,才能离五欲(财色名食睡)、去五盖(贪、瞋、昏沉、掉举、疑)。修习禅定的人,不要盼望未来,或是怀念过去。未来的还做不到;过去的挽得回来吗?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在人间的生活,你唯有看破、放下,去除自己的见地、执着、傲慢、嫉妒、不满的心态,才能够「无我相」,进一步「无人相」,「无众生相」,才会处处无障碍。大家今后离开禅堂,一定是要在生活里头修,与人接触的时候才是最好用功的时候。当然,平常还是要不断的在禅坐方面用功,日常生活中才能这样子应用佛法。

  12-1密护根门

  所以经典里告诉我们:「密护根门」。六根门头当中,眼睛最能引发我们的分别心,让我们立刻产生烦恼。密护根门的意思,就是要我们谨慎的照顾眼、耳、鼻、舌、身、意,让它不要接触诱惑力强的环境。然后还要「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知足心远离」,烦恼才会减到最少。

  对于一些谈天说地的场合,或是碰到那些无聊的,与道业不相应,没有什么帮助的话题,要尽量避免去凑热闹。纵然与大众一起,也要很清楚:虽然「随缘」,但是内心「不变」,好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知足而又远离。所谓「远离」,不是说不和大家在一起,而是别人在高谈阔论,说长道短,讲些没有意义的话时,我们不必参与、不必插嘴,这叫「远离」--远离这些无意义的是非、闲话、穷聊。

  12-2依正知而住

  大家从禅堂出去以后,早晚还要继续用功的打坐。等到稍微有定力了,能够明心了(心里很清楚每个起心动念),那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举手投足的当下,都清楚地辨别善恶、是非、邪正,当下就能把身口意控制得宜,这种生活叫「依正知而住」。

  正知是一种高度的警觉性,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日常生活里头,唯有禅定的熏习,才有办法培养这种「正知」的力量来降伏烦恼。但是有时候外境的诱惑力太强,或是内心的烦恼现起,无法降伏欲望、冲动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明知那是不当想,不当说,不当做,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实在难以控制自己。遇到可爱境,心里克制不住地想个不停;一提起憎恨的境界,明知越想越气,还是不断地想下去。这叫做智慧不够,或是般若正见还没养成。所以这时必需思考般若智慧的内容:「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经典里头形容般若智慧就像一支宝剑,当下能立刻斩断烦恼。特别是在模棱两可、犹豫不决、情感与智慧发生冲突时,般若智慧最能派上用场。人间佛教如果没有这些,就会经常与人吵架,因为没有对「五蕴皆空、世间一切万法皆空」的道理下功夫、用心思惟。

  因此外在境界的考验愈多,愈是修行的好道场,也愈能让你培养正见,肯定般若智慧的功能,这叫「逆境来时顺境因」。人间佛教这条路要走得顺畅,一定要经过这种训练。遇到境界时,马上返观自照,运用般若智慧来处理人、事、物、五欲等等。日常生活中唯有这样时时斩断烦恼,破除无明,才会福慧圆满。

  12-3疑难解答

  问: 修禅定是属于福德还是智慧?

  「布施、持戒、禅定」在原始佛教中称为「升天三福行」,也就是三种修福报的法门,其中最殊胜的是禅定门。一般在家人修禅定,只不过是为了对治贪欲和散乱心;出家众修禅定的环境、因缘比较殊胜,所以能体会到「现生乐」,意思是今生就能得到快乐。有人打坐进入状况时,体会到那种轻松、舒服的感觉,甚至不想起坐。即使是证悟的圣者,有时也会沉醉在禅悦的欢喜,而不太愿意出来讲经说法。

  但是修禅定时如果不与三法印、四念处相应,那就通通是人天福报,顶多是到无色界天,修神通而已。如果禅定的所缘境是与三法印、四念处相应的,那么烦恼会逐渐消除,定力逐渐增长。这样的禅定有正见的成分,才能称为「正定」。

  所以禅定如果能引生无漏智慧,就转化为「智慧门」。否则,不与般若智慧相应之前,所修的禅定都称为「福德门」。就算你们是「不思善、不思恶」,就在那个时候也只是定力的显现,而不是智慧的体悟。

  问:宣扬净土的法师一再强调: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劣,密宗、禅宗又很难修习成就,唯有仰赖弥陀大愿往生西方,才有保障。是否如此?

  答:念佛确实可以使人得到心安,在末法时代确实是很方便的法门,嘴巴随时都可以念一念。念习惯了,心里充满了佛,确实有很大的力量,这是不容否认的。业力就像化学物质,在试验管里不断给它加温,种种剌激,最后就会爆炸,或是产生结晶体。

  我们的心意力量也是一样,不断造同样的业,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一样很有力量,而且会有感应。感应跟神通不同:神通是修来的,感应则是靠虔诚、靠恒心。只要持之以恒,「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所以说念佛法门是方便道、易行道,容易修,也很方便、很稳当,不怕有差错。末法时代修念佛法门很好,你要发愿这样子修也可以。

  密宗、禅宗其实都不难成就,只要肯修禅定都能够得道。修禅定修到不起妄念,那就到达「明心」的阶段,这个不难。难在观「缘起空性」直到「见性」为止,这才真难。佛法最深奥的即是空性智慧,其它的都不难。密宗有的先修大法来消除业障、增长福报,然后才修止观。在他们的环境之下,确实容易修到入定、修出神通。

  所以密宗的人能够观察某个人投胎去那里、这个人是哪里的活佛来转世。修密宗确实有这些能力,不容否认的。只是他们强调转世,却不强调证悟。如果想对空性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得在密宗的学院里学六年的中观思想。得到中观正见的话,就不需要在持咒方面下功夫了。

  禅宗也不难,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只要专心一意的参究话头,提起疑情,等到妄念去除,当下就能体悟心念的本质。禅宗在修禅定方面,跟密宗的路线有相通之处,所以并不难,难在于对缘起性空的体会。真正不立文字的是般若智慧,金刚经里明白的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就算你是修净土法门,一心一意念佛,到了极乐世界还是一样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没有其它特殊的法门。可见唯有修八正道的正见、观缘起,才能够证入无生法忍(阿罗汉果),这叫「花开见佛悟无生」。你在这里修一天等于在极乐世界修十年,那你又何必等到去那边以后,才修八正道呢?

  做人最难得的是有思考能力,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这边不思考?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所见所闻都那么快乐,谁肯去动这个脑筋?所以到极乐世界没那么快开悟的。在人间有思考力,开悟的希望比较大,这是天人所羡慕的。天人福报享尽时都希望到人间来;我们人类偏偏要往天上跑,羡慕人家的天福,不在这里好好修,岂不颠倒?

  问:小乘佛法是阿罗汉所修,阿罗汉只求自我解脱,不是被大乘评为「自了汉」、「焦芽败种」吗?

  很多人排斥小乘佛法,对它不屑一顾,认为这是阿罗汉的法门。为了融和大、小乘佛法,我必须先把小乘分析清楚。小乘佛法是用十二因缘来说明生死轮回的。释迦牟尼佛观察人为什么有老死?总是有生。为什么有生?工厂有材料,才会有产品。

  这些材料就是「有」(轮回的动力),「有」就是从「爱」跟「取」而来。爱跟取是由「触」跟「受」来的,触跟受是从「六根」而来,六根是从「名色」(身体与精神)而来的。名色与「识」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所以「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名色与识是从过去世的身、口、意行为来的,后者又是源自无明。所以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为止,一切「纯大苦聚」,这叫作「流转门」,众生就是这样子轮回的。

  修行就是用「戒、定、慧」来对治:持戒来对治爱跟取;修定来对治触跟受;修慧来对治无明。无明灭则行灭,一直到生、老死皆灭,这就叫「还灭门」。而戒、定、慧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慧,慧就是正见、正思惟,观察「诸法无我」而破除我执,得到解脱证悟。

  从八正道的思想发展到大乘的般若经典,《般若心经》还是以正见为主体,开宗明义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正见」里头的「诸法无我」。不过这种解脱只是自我的圆满,必须关心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跟我们有缘,所以还要广行六度四摄法门。

  但是行菩萨道的重点在于照见五蕴皆空,对个人来说才能「无我相」,看待其它人才能「无人相」,看待一切众生才能「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够这样子,才不会觉得自己很有办法。如果有「我」,就有相对的「他人」,这种「相对法」就是世间法,就不是开悟,所以就不名为菩萨。

  《法华经》一直赞叹「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就是菩萨道,它的基础就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小乘所说的八正道。大、小乘佛法就是这样融和的,能够贯通佛法以后,就能包容各宗派的修行,这就是人间佛教的真义。否则自己不但道业不能成就,反而还增加傲慢心。

  过去一向都是以自我为主体,我执、我见很强烈,非跟别人争到底不可。现在知道世间是不真实的,如梦幻泡影的,所以慢慢看破、放下。前世有修,今生自然有缘份得到;前生没有修,怎么拼也拼不出来。你智慧越高,就越能看破、放下。

  有了「三法印」的正见,到处都能迎刃而解的,这叫做妙法!所以人间佛教的修行,就是随缘自在、不贪求。懂得世间无常、无我,慢慢地慈悲心就培养出来,对一切人都很温和,不跟人争执计较。真正的人间佛教,一定是先开悟后修行的。

  问: 法会拜忏的功用是什么?

  我们中国佛教徒喜欢忏悔,经常罣碍过去所做的罪业,动不动就说自己「业障重」。其实能够修到入定,恶念不起,那才是真正的忏悔。有法会时当然要随缘跟人家去拜忏,但是不能一直罣碍着:「我业障什么时候会消灭?」拜忏只是借着仪式来净化内心,只要你有道心,龙天护法一定会保护你的。希望我们行菩萨道时不要乱攀缘。有缘时就随缘度众生;无缘则沉潜一段时间,努力修福、修慧、修禅定。

  「修行需要靠自己,唯以经常打禅七。

  何物能破诸烦恼?摩诃般若波罗蜜。」

  今天禅七圆满,大家各有心得,出去以后还要继续在日常生活里头用功。禅堂里面是「静中养成」,与人相处还要「动中磨练」。修行需要戒、定、慧一起下手,需要闻、思、修共同并进,这是不二法门。大家就照这样继续用功!

-----------------------------------------------------------------------------------------------------------------

更多心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禅门修行的次第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自性做主 万法自备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根本的佛法

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一)

 

后五篇文章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 11 大乘菩萨的修持─《金刚经》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 10 解脱的生活─《心经》与人生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 9 智慧的内容─《中论》四句偈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 8 修习智慧的步骤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 7 智慧的种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