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常,是恒常;随,是追随。现代学者往往将“佛学”当作学术研究,而此处所讲的“常随佛学”,则是向佛陀学习,以佛菩萨因地的修行为榜样,不断向这一目标靠拢直至最终成就。学佛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法学习,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可在其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并以佛陀开示的正见作为修行指南。一是直接向佛菩萨学习,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因地的愿力和法门作为修学榜样。《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就论述了二十五位菩萨及大罗汉的修行过程,于六尘、六根、六识、七大各各不同之悟入处。如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就叙述了观音菩萨从耳根开始修行,并圆照三昧、成就菩提的经验。我们也可按照这些法门着手修行,沿着佛菩萨走过的修行之路勇往直前。所以说,学佛决不仅仅是求佛菩萨保佑,更要落实在修学实践中。“广修供养”中讲过,“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之所以将法供养列于首位,是因为依法修行才能证得法性,最终成就佛果。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这段是介绍佛陀在因地的修行经历。娑婆,为堪忍之义。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烦恼众多,痛苦重重,生于此间需有极大忍耐力,否则便会痛苦不堪。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区域,而毗卢遮那如来则是释迦佛的法身。佛陀有三身,分别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佛陀从最初发心开始,为追求真理和智慧,始终精进不退。在无尽生命中,不仅数数为法舍身,还曾将自己的皮肤铺为纸,将骨胳折作笔,将鲜血作为墨,以此书写经典流传世间。佛陀在因地所写的血经堆积如山,高如须弥。为表示对法的尊重,生命尚不足惜,何况权势、财物等身外之物。类似的事迹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屡见不鲜。在以往的年代,得到一本佛经极为不易,通常都需要一字一句地抄写。更有许多高僧大德刺血写经,体现了舍身求道的大无畏精神。除此而外,历代高僧大德还为学法和弘法谱写了许多感人篇章。如玄奘为到西域求法而历尽艰辛,鉴真为向日本传法而六次东渡,慧可为向达摩问道而断臂求法等等,他们都不愧是真正的佛法实践者。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正因为修习众多难行苦行,佛陀才能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见性成佛。佛陀的神通主要是六种,分别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至于身相的变化,则根据众生的不同身份而示现。如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便是世人最为熟悉的佛教典故之一。佛陀成道以后,为更好地度化众生,以神通变化各种身相:应于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同时,还在人间、天上乃至海中等不同场所宣说法要。

  “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佛陀因机设教,应众生的不同根基而作开示。有时到大菩萨们活动的场所说法;有时在声闻、辟支佛所在的场所说法;有时在国王聚会的场所说法;有时到执政者、婆罗门、商人聚会的场所说法;甚至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聚集的场所说法。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在不同场所,佛陀又会根据众生的需求和喜好,以最为圆满的音声宣说种种教法,以无量的智慧和方便善巧传播甚深法义,如隆隆雷声唤醒众生的无明迷梦。直到在世间的化缘已尽,才入于涅槃。无论是佛陀在因地求法的精神,还是佛陀为众生慈悲说法的精神,都是我们要尽未来际努力学习的。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本品主要介绍了释迦牟尼佛求法和弘法的经历,为求法不畏艰难,为弘法不知疲倦。释迦牟尼是这样做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既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也要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学习。或是学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或是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或是学习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伟愿望;或是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精神;或是学习本品所介绍的普贤菩萨的广大无边的十大行愿。

  在学佛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一位和自己最有缘的菩萨来学习。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每个人都可选择其中一位作为修行榜样,将他们的愿力转化为自己的愿力,以他们的品行调整自己的品行。若以观世音菩萨为学习榜样,就应充分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品质和功德,以此作为纠正凡夫习气的参照系数。修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将自己观想为观音菩萨。藏传佛教关于本尊的修法,正是基于这一原理。观世音菩萨曾是普通的凡夫,阿弥陀佛曾是平凡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也曾和我们一样的,只因为他们发广大心,修殊胜行,才能成就无上佛道。所以说,只要我们也像诸佛菩萨那样发心并勇于直下承担,将来也能和十方诸佛一样修行成就。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常随佛学,是尽未来际向诸佛学习,无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始终精进不退。学佛,关键在于行佛所行,而不仅是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唯有将佛法落实到自身的心行改造中,才是名符其实的学佛。

 
 
 
前五篇文章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结说:修学利益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 前言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广修供养」赞

 

后五篇文章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第七大愿:请佛住世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第六大愿:请转*轮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