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陈慧剑:当代佛门人物 十三、默如长老自叙传 |
 
陈慧剑:当代佛门人物 十三、默如长老自叙传 默如 自思浮生尘世,业识牵缠,悠悠岁月,渺渺意念,空过一生,徒增年齿,兹姑述其要。追溯往事,括其一生,聊以时间序列,以志鸿爪: 一、童年时期,一至九岁 余江苏东台人,民前六年(西元一九0五)生。姓吴,世代读书,兼业商。你,紫瞻公,任职布庄,服务钱铺;布疋寓目,视优劣而订价格,银圆过手,弹声韵以辨真伪:既而归里执教,造就子弟,宗族嘉其颕悟,乡党咸景仰之。母,罗太夫人,敦厚朴实,勤俭持家,于苦难中,每能轻易而渡之。生余,体弱事繁,因聘乳母携育。知识萌开以后,乳母至,母呼余名而以手示之曰:‘此乃汝乳母也,汝其敬之莫忘。“而后每念母教之言,不觉泪从胸出,隐痛异常。祖母抚余勤笃,某夕,随眠于其身傍,谓祖母曰:“我俗为僧。”祖母曰:“小孩听教,安静睡眠,僧寺钟声传来,汝其闻之!僧侣此时盥潄早课矣。”余乃振奋作起身状,决心为僧,效其早起之精神。祖母曰:“勿动身露体,侵寒受风,宁静而卧。”四五岁,随父就读学庸论语,练习写作,七八岁,学造五言诗对。先父此时去世,子嗣二人,余居长,家人欲弟出家,弟无此意,而余誓志离尘,所以遂余舍俗之愿。 二、沙弥时期,十至二十岁 祖母之姨侄—弃俗出家之蕴谷老人,亲来省视姨母,祖母于蕴老人前,透露余之出家志愿,余乃携带童装一两套,放弃祖遗家园,随之同舟而去作庵中僧。斯处名如来庵,余为蕴老人之徒孙。授法号能识,字默如;意谓“默而识之”也。在庵中服沙弥役者垂十年,习读操作;惯于陈规旧制,力所不胜,余则安然无怨,从无思乡意念。每隔一二年,归里省亲一行。家母慈照余面作怜悯状,似觉心胸悄然而不释者,余以婉言疎解,浅言佛理,彼竟意念快然而愉悦者。以后母子相见,彼此均皆自若,往日情态,不容再现。某日,庵中人众外出,留一佣工与余,二人步行于庵后园树下,适值雨霁初晴,泥润如膏,乃议计取土,共同模仿金容,制造释迦佛像一尊,安奉树下,顶礼而归。良久,僧众归,责以为戏,纷加非难;自亦惶悚,羞惭畏罪。既读法华经方便品,始知童子聚沙戏作佛塔,亦为以异方便之助显第一义也。沙弥时期,学习经文,率由蕴老人教授;而余随读生疏忏咒,脱口而出,如涌泉不停而濆放,相和□声而连续之,故其私衷慰许。又以余这资质纯善,粗识文理,彼许为将来教门之材,特授法华楞严,每日教诵一章,有时依文销释,颇有词义宛然明畅流达之感。统计庵中辈份,共为公孙四代,蕴老人一辈四人,下一辈十人,再一辈余侪三人,再下一辈又三人。余年满二十,蕴老人着令同辈三人进圆大戒;遵嘱同依老人而出家,另遵命分别附带老人同辈另三人中之各一名而为出家所依。余于同辈中,年最小,蕴老人特别配余承继其同辈中之长房,初不料其意许,今方知其百年后之授意为“承重孙”也。当时赐予戒金,对余地特为优厚,超龄同辈一倍以上。又十二年后,老人曾孙辈进圆大戒,仍由老人命其三人,概依余为剃度师。余受老人知遇之深,而未能副其所望,实深感愧! 三、行脚时期,二十至二十一 圆具以后二年内,自然走向行脚生活,然以健忘不复缕叙。行程往返,自家乡而之扬州长生寺,而高旻寺;由三岔河而镇江超岸寺;由镇江而上海昧庵、报恩寺、护国寺;由上海而宁波七塔寺、观宗寺;由宁波而普陀山前后寺、佛顶山、洛伽山等寺庵;由普陀而天童寺。复由天童而返镇江金山寺、竹林寺;由镇江再直达东台如来庵。行走方式:手持方便铲,肩荷衣钵包,所至之处,若都市巷里,若严岭阡陌,徒步跋涉;路资无着落,只得登舟蹲居,漫行舱外,饥寒曝毙,皆所不计。参访见闻:于扬州,进住长生寺禅堂半年,听慧明法师讲楞严经;法师风度飘然,三教合一,领挂一串大念珠,头戴方式道者帽,供养心大,感人至深。既转高旻寺禅堂,于禅宗规范,话头疑情,略有省悟。于上海,上列之三四寺院内,展转挂褡;诸凡丛林法则,云水动态,得以知悉。其后挂褡宁波诸寺,管理较严,而于来往行脚者,不若上海之放纵自由,此或因仍四明知礼之遗风而已。复再登上普陀山,一片峯峦,人间佛国,遍地坡径通行处,几为活罗汉化缘僧所占领;香客络绎不绝,随缘作福。曾去晋谒三大丛林,领受千僧大斋,风景怡人,香火繁盛。次年夏初,晋住天童寺经单,听仁山法师讲楞严经。入秋,转禅堂;冬七前,病大发,转如意寮月馀,得金山师兄幻如信,嘱至镇江诊疗;因往江天寺云水堂打七,身体痊愈。年初正月期首,幻如偕余至竹寺,参加该寺春戒(该寺监院厚宽与幻如师兄,前曾同任高旻寺职事者)。以受时局影响,戒会流产。时厚宽法兄霭亭接任方丈后,亲授儒典;厚公教习梵呗,风气一振,获益良多。 四、教习时期,二十二至二十九岁 此一阶段,为余之人生成长期。若从经历而言:二十二岁,入常熟沙土界学院肄业一年,廿三岁,入杭州师范僧学院肄业半年,廿三至廿五岁,入闽南佛学院肄业二年,廿五至廿八岁,于闽院助教三年,廿八岁下半年,于奉化雪宝寺阅藏,二十九岁,于南京金陵寺讲学。若从来去龙脉而言:余与幻如师兄,一度回里小住,便商邻庵道友普慈同意,共雇小舟经如皋南通,由福山过江而抵常熟,师兄留住常熟宝岩寺,余则肄业虞山法界学院,主讲者:戒尘、慈舟二法师,改组后,由蕙庭法师主讲。年底蕙公受杭州师范僧学院聘,余与戒德法师随之而去听讲“因明佛史”等书;该僧师范,虽为浙江全省僧寺所主办,伙食由昭庆寺给,卒以经费无着,仅能维持其上半年,即告结束。入夏前后,计划升学之途,乃与含虚同学通讯,其人为余之常熟同学,现任闽院职员,过去于武院曾与闽院现任教务长同学,承其介绍入闽,鼓励升进,因得与戒德同舟之闽,前后教学垂五年,虚名与智业,皆植育于此。后以改组,太虚大师辞职,余乃察其情势,未雨绸缪,而与汉院教务长之师弟满度法蚰通信;其人曾在闽院一度同学,现已在汉院任职,由彼联络妥善,颁赐骈体文之聘书,安排赴川舱位;正由闽赴沪转川准备任教,谁知方抵上海,晋住雪宝分院,而有长江航行搁浅受阻之流言,致未成行;(此为生命史上一大打击,改变以后十五年之生活方式。)因转入雪形容词寺阅藏。 隔数月,过镇江,于超岸寺晤及维舟法师;彼为南京金陵寺之退居,该院正乏教授人选,因之邀往金陵任教云。若从教学形式而言,法界学院,初由戒尘法师开讲大座式之华严,慈舟法师授律学,陈菩胜居士讲佛学;既因住持易人,发生波折,常惺法师从中疎解,调整课程,佥以大座式这冗长经文,不合教学所需,改以蕙庭法蚰教授成唯识论为主课。若戒慈二老德业与律行,其规范于后学者,功不可灭。论及闽南佛学院,时虚在大师任院长,大醒法师教务,待人诚笃,和威兼备。课程兼摄世出世学,而以佛学为主;文字:注重国文,自由选读英日文;音乐艺术,语文小说,随意练达。而人事协调,风格清幽,在在引人入胜,颇呈亲颕气氛,所以英才倍出,学绩见著。醒公创办“现代僧伽”,针对当时积习,使愚者觉,顽者廉,学子藉此引生发表欲,故多法义佳制,于教于学,多所贡献。院中又一特色,提倡讲学之笔录,虚大师授课或讲学,学者勇于听记,余于此,颇为致力。大师演讲西洋中国印度哲学之概观一题,时由余记而递之,经审阅后,立著教务处于揭示处,颁示特记大功一次之布告,以示奖励。此为院长五年期内亲命记功绝无仅有之事。他如大师讲“瑜伽真实义品”时,弘一律师逐日无间亲临听讲,余亦记集成册,大师于卷首际弥勒像及题词,着由慈宗学会印行之(上二篇,现已收入大师全书)。至若“大乘宗地图释”及“解与行”之二篇,大师虽曾就题阐扬,前者由宝忍笔记未竣,幸而复讲于武院,由法舫录成之;后者由余笔述而样递其手,惜乎竟致佚失之。而余在闽院期间,确为占得一个划时代性之最盛潮,有誉之为黄金时代者。余受其惠泽者固多,而尽力服务者亦不无贡献。即就余之正式授课而言,达于一连三年六学期整。院中先后两期插班毕业生中,挑选而出任授课者颇不乏人,然若赓续而绵延如此这久者,此亦绝无仅有之事也。院生计八十人,分甲乙丙三班,甲级为高材生,若焦山智光老法师之法弟名静严者,亦当时甲级生之一;余所授课之班次即属之。盖余于三年六学期中,竟滥竽于甲班生中服务也。再论金陵佛学院,南京三牌楼附近,金陵寺在焉。其寺院落之山坡上,春日萌发小型尖长之绿笋,若摘之拌以豆皮素鸡而煮食之,鲜美沁舌,洵具口福矣。内设小型佛学院一座,机本和尚任院长,巧智善谋,严威峻峭,却对语恢谐,谈笑风生。学僧只十二人,由于治理有方,规格谨严,故其品德纯善,学业有成。于该院任教一年,授“五蕴中边”二论;佥以为讲解详明,得其要领。当日金陵之高材生,而成为佛教中之翘楚者,今日依然大有人在! 五、解行时期,三十至四十三岁 佛法重在解行相应,宗说二通。余与戒德法师领悟此旨,相偕同至翁常熟所谓“过江到此第一丛林”之常州天宁寺,一入禅门,悠悠渡过十三年之漫长岁月,光阴消逝,无从纪详,兹就留有印象者言之:余三十岁,是年春,在进堂人中,连余共有四位佛学院教师同时进单,寺方一律编列西序,而以上座目之。在堂维时一期,方丈命,送余与戒师分别住入个人禅房,意在储备人材,以为寺方所用之需。阅半载,命余进客堂,兼课力;戒师进学院,兼行政。以后十年中,余侪轮翻供职于客、库、学院之中,其能休息自修于禅房者,容得有之。 如以天宁佛学院组织而言:优劣互见。原因:天宁原为禅宗之丛林制,佛学院乃由寺中学戒堂改组成,列于寺方管辖之下,寺方著重于事制,职事具其无上严威之权;学院因此形成寺方之附属,少独立性,事事则需仰仗或牵就寺方及职事之意图,职是之故,天宁十馀年来,未能是其大量僧材之涌出,若如天宁孕育而成长之“圆明仁俊”之僧材者,恐亦仅此而已。此其所以为劣。天宁既是一大丛林,丛林极具庇荫性,四方僧众寄托于其下者多受其赐,丛林具其容量性,万流皆归于海;禅者进出自由,除远规范,一经送入禅房,万年班首,因事随缘则他去,烦嚣厌倦则归息;余所以延住十年之久,藉以轨范身心,约束行动,领纳禅悦法喜,印证教理,咸皆赖其裨益。此其所以为优。三十一岁,镇江竹寺窥谛同学特函天棕,一度受邀至竹林佛学院,内皆沙弥青年,授以遗教三经。是年中秋佳节,窥师设茶会赏月,举起茗杯向余面而曰:“请留法师在此,渡过十个中秋节,庶符本寺愿望焉!”其言乐闻,其情可感。四十一岁,为完成常熟宝岩寺记别之约,接任其方丈三年期满,并为交退手续之安排,得法嗣者四人,可告善始善终,功德圆满。在住持期间,曾作二会说法。第一会,于城里宝岩分院说“金刚经义”,编述“金经辑要”。每登讲座,当地闻人、律师、校长、群相竞趋,应感而来,人拥席满,可谓之盛。琴地文风超迈,虞山福地;退讲席后,常集于茶馆酒肆间,对讲者多所评议,如经文、法义、玄奥、要点、吐词、辩析、交代、归结、以及态度、方式等项,皆所论列;当夫南朝时代,有名法师出而讲法,殆皆为社会名流士大夫所议评者颇相类似,此为佛法兴盛之徵。 时宝岩潭月上人,走街坊、伺馆肆,于纷然群相喧哗之谈笑中,窍取其评议之得失,归而告之曰:“汝所谈经,固不能顽石点头,而坊间不无佳评,汝其勉之。”第二会,仍在宝岩分院,经题:“护国仁王经”,讲者南亭法师。开讲甫释经题,南公忽以法弟苇宗和尚圆寂闻,急于归而治丧,讲席虚悬,乃以本人代,匆促应招,尚称顺适。天宁本寺,曾一度请应慈老人敷演楞伽,派为轮翻代座者,隆泉、敏智及余三人。时库房云峯师,自命识马伯乐,对默如析义说理,承其谬赏曰:天寗尚有善说法者,殊出乎吾人之意外也。余在天宁十馀年间,业已三易其主,“证钦”二公,年高德劭,提奖后学,具长者风。钦公对余照拂有加,距天宁咫尺之永庆寺,授命戒德法师,徵余充任住持,虽由戒公未允而作罢,而其德意永铭吾心。于法务期,曾奉派为水陆斋天之正副表,多所挹注,不无所补。而证公体念目疾勃发,躬自扩送于名医柴田先生处所诊,加赐水晶眼镜,风帏布料;在福德者观之,或以微不道,而以裸者而言,则乐于衣也。 六、自勉时期,四十四至七十岁 面对当时现实,回忆驾岛风光,多年蛰居陆地,一时响往海洋,乃尔转来宝岛,随缘以渡春秋,不知觉间,廿六年过去矣。兹仅分别而概言之: 主旨余生平为人,务在自勉;在台尤然。自勉,综合知足与无倦之二者而汇成,无倦故勿怠,知足故去奢,本此勤而能俭之精神,求赴于忍而得安之心境,进展响往于目标;故其结果,纵不克以豁然辉煌而赫奕,却无伤乎凛然素洁而幽隐。以此自勉,以此自慰! 迁徒民三七年,于上海师友处,得悉大醒、慈航二师旅台弘化,承其允办入增手续,子宽居士函知到要场迎候,由于申请需时,延至三八年春抵台后,相随慈航法师,协助课务。直至四二年,居处不定,往还于基隆、汐止、台北、新竹之间,教学、讲经、写作、禅观,是为日课。四三年,王居士奉证莲老人命,邀余迁移移新店,因欲便于自他二利,觅地自修,戒法师托周宣德居士,介购台北新生南路民房一座,由是而有自置处所。直至民六四年,间或出而客住,而皆以此用作定居。 事务事务姑就人生生活所需之住所经营而言:其一,新生南路法云寺,原为一栋心甘情愿,民四七年冬购置。最初洽南商购买,纯由戒德法师办理;而立约付款事宜,得周宣德居士于买卖间而联系者,周某谋事,精巧细腻,透入深度,不致罅漏,甚为敬仰。而后办理过户手续,则由余与戒师亲自完成之。余侪容膝其间,殊觉量度不足,经过十夏,始行改建,诸凡设计,监督工程,殆由余所负责;戒师着力于妙法寺之事务也。建筑期间,工人间之折冲,经济上之应付,图样变动,购办处理,煞费周章。如其不慎,资金用尽,工程不能告竣,甚苦事也。其二,新店妙法寺,原为佛教之破旧道场。民五四年,戒师就应证老人接住之。寺中主佛,为观音大士。戒师当日军晋驻常州搜索天宁而被难时,由观音神力加被,得免于九死而存一生,今一见为观音道场,不惜艰巨,誓复兴之。当对方与戒法师谈商移交手续呈现端倪时,余随戒师前去立约签字,而为一重要之证人,当时取得乡公所之同意,握有法律依据。而后正行接收,从中阻扰丛生,余则助一切,击破重重困难。等完成于最后之胜利,始由戒师专力以兴建之。此所谓士为知己者用也。 其三,台北善导寺,原为日据时代寺庙,由李子宽居士来台后的接任,随后请由印顺、演培二法师前后充任住持,其时隐现意见上之分歧,终于相随辞退。民四九年初秋,余由星马回国,乘机返台适路过香港,甫出检查室,霎时师友云涌,一片贺声,初不详知,随有邮缄递余者,拆而方知其故。盖为李子宽居士代表善导寺董事会所发出,而为请余前去担任该寺住持这邀请书也。后抵台北机场时,李居士、演培法师等,先余而伺于候客室中,协助入境出站手续。随后双方交换意见。时余郑重申诉如此:“台北善导寺,历年人事纠缠不清,可以寻求合理合法解决之道而行之。其法为何?今日住持宣告退职,今日住持任内负有要职者,应随之而同去其职。佛教组织,原本类似行政制度者,而况善导寺之若是乎!今日李居士代表董事会,而能本此原则,促令此一事实之实现,其馀当得迎刃而解。否则,本人无从应命,敬乞鉴谅。”李居士年高学丰,经验饱足,玩弄政坛老将权术,巧词诡说:“住持原本具有总揽行政职权,一切人事任命,依法应由住持处理,在引新旧交替青黄不接之际,本会反觉难以启齿,果如新住持而能就职,设生意外困扰,正好明言谴责。法师宽心,余保证,解决一切。”双方为此,商谈多时,正在未得解决中,董事会擅自订期升座,发寄请柬,临时由李子宽居士驱车迎余而至其寺。于善导寺钟鼓齐鸣下,举行接任住持仪式。事已如此,只好任运随缘而应付之也。新住持,绑票工之接受,善导寺,人事纠缠之滥帐,算不清,李子宽为人多谋,教界中忌嫉之者众,如此,如何而能冀其善导寺之僵局得以妥善之解决耶!当时奉悉中央授意提出五原则,以解决善导地之纷争,卒以阻扰力大而致搁浅。最后,余则辞职而去之。然于善导寺事,余尝有如此感想:该寺既为李某所接受,李某所信任乾,为大醒法师。而余与李某,于大陆虽有过从,却无深遇;而大醒法师知深,与余相处五载,同事三年。如其醒师与李某同为善导寺谋长治之策,荐充主职,何致而有以后之一页,而善导地老祖宗史乘,当得从头伊始,另布新局也。 余以为善导寺之兴衰者,大醒不无责焉! 出国尚在未主善导寺之前一年,南洋同学相互讯问。民四八年,槟城竺摩同学邀赴南洋弘化,彼为马来亚佛教决会理事长身份,寄予长期驻马之居留证,并代表总会礼请去马弘经,襄助法务。余因凭此而在国内办理出国护照等手续,达半年以上而成,于民四九年,春二月间,安抵吉隆坡。航行途过香港下机出站前,佛教巨子:优昙、觉光、明智、洗尘、大光等法师,齐集站门,摄影留念。寻即递交当日刊载本人过港之新闻。彼此略事相互问候,驱车直赴预为安排之某信施家,斋后作一简短开示。随又邀余往诣比丘之精舍中,敷设高座,礼请说法。由港方素负盛誉之陈静涛老居士,亲自执香迎邀,并代翻译语言,题旨,有关净土法门之义也。次日,承优昙法师陪同车行,游览各地名胜;日中由数位缁素,邀集菜馆,欣赏粤地名餐,情至渥也。抵马来亚,佛教总会,本其东道主之立场,欢迎场面隆重可知,各报竞相捧场,僧俗一致拥戴。在马逗留六个月以上,足迹几遍星马各重要城市,随处讲经说法,以结善缘。于讲经法会留有深刻印象乾,首为槟城,槟城约有大小数十寺院,皆曾一度游巡拜访之,并于槟城中学,被邀演讲。其中尤以槟城广福宫礼请讲解“金光明经”之法会至为隆盛,住持为如贤法师,寺居槟城之中心点。而余则居于北海滨之香山寺,去市区尚远。每日下午七时开讲,约在五时许,先有佛总会竺摩理事长,妙香林广议方丈等而来香山,然后雇四偕余同往,由滨海出发,绕道郊区而驶抵市心之广福宫,正式敷衍经义;代为译成闽南语者,则为广义法师。并有某信徒,每日献奉燕窝一瓶,虔敬备至。其次,则在麻坡净业寺,讲解“净土法义”;马六甲弥陀学院,讲说“忏悔法义”,于青龙寺,讲“弥陀经”文,概由金门、金星二法师弟子陈女士翻译。其次,则在巴生之地藏寺,宣讲“地藏本愿经”,由广义法师翻译。其次复至星加坡之佛教居士林,讲解“普贤行愿品”广洽法师翻译。于灵峯学院,讲说“解深密经”,由林达坚居士翻译,译语简明清晰,听者称善。其次,于星加坡,特承惊岛老友广洽法师之爱戴,邀约前去小住,乃借榻于其所住持之龙山寺月馀,并在其所创办之弥陀小学演讲,又承其招赴于其所新建之光净夺目之檐卜院,于法会日,为其亲信弟子开示,并受其分别供养。而于寄榻期中,谈叙殷挚,茗蔬清香,日复一日,弥久不渝。初斋设于龙山,复筵供于檐卜,于机场临别前,复饥行于嘉美素餐厅,二施兼具,四摄同臻,此其素质这优厚,亦古人所谓他乡遇故知也。 弘化古云: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成佛者。余何人斯,岂敢谓之说法。民四十三年前,余于基隆、汐止、新竹间,常作往来循环之游行,随缘法施。余住基隆时,灵泉寺文印法师邀约基隆将因寺,讲解“十善业道经”,译语者,文印法师;净因为一女住持,智巧而得人缘,闻法以皈依者众。后在中台行讲“起信论”,主持人,杨普良,经期中,彼领众参加皈依。时基隆佛教讲堂,正由普良负责创建中,彼授意讲堂主职,余以其情不可而却之。慈航法师,初于基隆、新竹教学,余相追随;以后定居汐止,余仍寄托基隆;汐止山后,造成弥勒内院,设有禅房,承其函邀就住,殊为感激。以年龄言,慈老长余数岁,相见面晤,每示谦而称余为“老法师”,既使余愧于色,亦使余羡于师。一度,余讲课弥勒内院暂告结束,正步出寺外将离别时,余之形影,适摄落于其寺主整衣著履达心尼师之目中,彼乃奋勇不顾一切,放足直向余之身前冲奔而来,不知觉是,于并同著履之双足上,只留一履于其足,其足一履,则脱足而落于地,彼不介意,依然疾驹前趋,牵挽余之衣角,余只得同情而随之返。此一尼也,其为教为法之精神如此,此非大雄大勇之表现耶!民四九年,余住持善导寺时,宣讲“金光明经空品”,听者百数十人,时寺正关纷争,于听众情绪不无影响。在此以前,印顺、演两法师住持期中,亦曾被邀至善导寺讲说。当时印公主持寺务、法务,而又兼编海刊,月会经常应付,由是而嘱为分劳,并为代座。演公住持期间,一度当面邀余讲经,余因受请,而于善导寺大殿宣讲“楞伽山顶经”一部,听者三百人,因缘殊胜。在讲经期中,印公因公回寺,闻及传来讲声。彼乃谓:传说默师,向来发凌晨甚低,现在彼于佛殿讲经,而余在此相隔较远之另一室中,非但闻及其说法音声,而甚感其措词说理之清晰可闻。而演公本为一善说法者,当时实具善导讲座独占之资格,其能分半座与人,此乃谦德垂范,而亦为开明之政策。此次谈经胜会,余感自身之为具缚凡夫,不能妄拟释尊,而印演二公之护教精神,岂非法法华会上,多宝如来而作证明所现之宝塔耶。民四五年春,台北法华寺观音佛七,请余讲“普门品”;主持法务者,戒德法师。此上仅纪其讲经法会之特殊情态者,馀不一一。 著述本人读书,只求粗知其义,心得领受法喜而已。初未尝有所摘录、取材、编集、纂订,而拟成书,以期入于写著之林,故无何著述也。纵有所写,皆为兴之所之,得手应心,灵性之所发也。往昔大陆所发表或未印行者,概未收集保存,携而来台之稿件,只有“金刚经辑要、良心检讨、八识规矩颂记”。近年在台出版者,则为“华严普贤行愿品论、占察善恶业报经论、大第六三系通论”。占察经论,由自审阅经文,自行分科拆义,全未参考古著。行愿品论,十章自为独立之篇,但初著笔,即意在完成全篇。释题,部分据虚在师意,偈颂,少分用谛闲法师意,全书十之八九,出于自心之悟性,故亦不落于故旧之陈套。三系通论,因对印师三系立名,由商榷而论辩,积以成书,历时二十年断续而成,历据对方文思而著笔,本无书可参考,唯凭累积于胸脑之佛学知识,汇聚成篇,似一完整之作品。其他发表于刊物上,尚未出版者,则有“金光明经空品记,心经旨诠,唯识概要,法华如来寿量品科表”,此皆属于佛学性之撰著。他如佛法专著而外之法义,或有体系者,或为散文小品者,自信可供阅读,不无身心之裨益,盖作者向不无病呻吟,整米啄碎,自眩作家也。以上各编,如发现有联贯性者,则集为专书,如其复杂性者,则编为文集。朱斐居士编觉生时,因阅本人小品而感生兴趣,曾拟刊发小品专集,惜事过而未成之。大师全书中真实义品讲记,待时拟行增订而为再治本云。综合撰作,约百万馀言,为大师全书十分之二,比之作家,牛身之一毛而已! 七、落叶时期,七十岁以后 如今已达晚年,只有行持阅读,别无馀事。而在法业上不无所期,在兴建方面,由于民六十六年,高雄右昌洪观珠请求,允为创建复古寺。六十九年八月破土兴工,着圣莲料理施工等事,七十年底,照原定计划,每层一百二十坪,计共六层,业已完成六楼之外型,想在三年内内部装相等全部完成。将来拟将大陆临济法脉,交付于复古寺之后贤。台北法云寺,民国四十七年创设以来,勉力进行。戒德法师由于接住持店妙法寺,自五十七后,精神重在彼处。初设法云,未暇计及人事,距知人手不足,做事颠踬。今后罗致俊秀,希能保全此一道场。在弘法方面,高雄兴隆寺天乙尼师,生前在大岗山龙湖庵,亲自顶礼,邀请至高雄讲授唯识,因事未即实行,请者忱心,自感于我。现拟采取瑜伽师地论以作课本,并已募印近百部,一俟因缘,即行开讲。在著述方面,经论疏妥,稍事涉及,律学殊少纂述,拟取瑜伽师地论中戒学部分略事整集,以见三学之备。此外,馀年馀暇,只有礼坐禅诵而已。诸事随缘,静安自心,重在两利,无复他求。 默如长老自叙年表 著者法名默如,俗姓吴,江苏东台人。 民前数年间,承受家庭教育,并就私塾读书,于四子儒典,专攻研习,略有心得。 民国三年春,于江苏东台如来庵出家。 民国四年以后十年间,于披剃常住,练习仪礼规则,应酬法事;研习楞严法华诸经。 民国十四年春,于金陵大宝华山受戒。 民国十五年间,于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学禅。 民国十七年,于常熟法界学院肄业。 民国十七年春,于杭州佛教师范肄业。 民国十七、十八年,于厦门闽南佛学院肄业。 民国十九、二十、二十一年,于闽南佛学担任佛学讲师。 民国二十二年,于奉化雪宝寺阅览藏经。 民国二十三年,于金陵寺佛学院讲学。 民国二十四年,于常州天宁寺禅观。 民国二十五年,于镇江竹林寺讲学。 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于常州天宁地教、阅经,有时至各地宏法,并从事写作佛学论文等。 民国三十五年春至三十七年冬,接任常熟宝严寺方丈。并曾讲说金刚仁王二般若经。 民国三十八年春,于基隆灵泉寺讲学。秋,于新竹灵隐寺讲学。 民国三十九年、四十年,于基隆灵泉寺,阅经写作,并于汐止弥勒内院担任临时佛学计座。 民国四十一年春,于基隆佛教居士林讲菩萨学处,兼授皈依。并在基隆净因寺讲十善业道经,兼受皈依。夏四月,于基隆中台行三楼讲大乘起信率。同时,担任基隆佛教讲堂导师,台中菩提树出版社编辑委员。并受中国佛教会聘请为弘法委员。 民国四十二年,新北投人生杂志社,聘请为编辑委员。 民国四十三年,于台北县新店竹林精舍自修,并受中国佛教聘请,为中国佛教月刊编撰委员。 民国四十四年,于基隆灵泉地春戒中,担任尊证兼授经;台中宝觉寺冬戒,受聘为授经。 民国四十五年春,于台北法华寺讲普门品。夏,于竹林精舍讲圆觉经。 民国四十六年夏,于竹林精舍讲金刚经,并受觉世旬刊社聘为顾问。 民国四十七年,中华大藏经会聘为委员,中国佛教会聘请为教育文化委员。冬,于台北市购置新生南路房屋一幢,以作修学之用。 民国四十八年,于台北法云精舍为导师,讲弥勒上生经、药师经。并受聘为屏东东山寺五戒期中教授阿阇黎。 民国四十九年,春二月,就友情来亚佛教总会请,由台北乘机经过香港演讲佛法,转达星马逗留六个月以上,弘法足迹,几遍及星马各重要城市,或作专题演说,或作经论讲解。秋七月间,由马返台,途经香港时,接到台北善导寺邀请住持书,回国后,再三坚持未获允许。八月间,接任善导寺住持,讲金光明经空品。并当选中国佛教会理事。 民国五十年夏,辞退善导寺住持。冬,于法云精舍弥陀七期中,讲净土生无生信纸。 民国五十一年夏,于法云精舍讲无著十八住论。冬,讲佛说阿弥陀经。 民国五十二年春,于法云精舍讲弥勒下生经;并游行宝岛中南部各地宏法,途经屏东、高春、台中等地,概作佛法演讲或作经论解说。夏,于法云精舍讲般若心经;秋,主持地藏法会,宣讲地藏本事。 民国五十三年,客冬印行之普贤行愿品论,分赠国内外人士,以结法缘。 民国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于法云精舍阅读禅诵外,写作有关大乘三系之论丛。 民国五十七年,设计改建法云精舍,工程完成后,更名为法云寺。 民国五十八年,改建法云精舍,工程完成后,更名为法云寺。 民国五十八年,改建法云精舍,工程完成后,更名为法云寺。 民国五十八年,改建法云寺,迁住新店妙法寺,协助戒德法师整理该寺。 民国五十八、九年,全力监督法云精舍改建工程,颇费心力。尤其资金有限,深惧工人刁难,垂成功败。 民国六十年春夏间,一云消雾散云寺三楼顶上,增建砖造客室约十坪,启建药量法会,四方踊跃而来,听法者众。 民国六十一年,年前聘香港王泰生雕塑释迦药师弥陀三宝大佛,于本年正月间运抵法云寺后,启建药师法会,开示法要。入夏,法云寺地下室,上年防水工程未善,发生泄漏,地平之四壁之水磨石子全部打毁,重新加铺水泥方砖及马赛克,用奉地藏殿,设供莲位之用。秋间,检出自作占察善恶业报经信纸(民四十七年刊载于海潮音中)、八识规矩颂笔说(原刊载于觉生月刊,从十四期连续登出,民四十一年,编印于菩提树丛书内)、审核原文,略事校阅,交付林水景,陈心德居士刊印,以资流通法化。 民国六十二年春,有郑、谢二女士特由高雄远道亲台北求受皈依,赐予法名仁俑、仁杰。三月间,隆泉法师圆寂,修设水陆大齐,主法内坛。夏秋间,审订增删往年发表有关大乘三系各篇,加入文思论一章,合并订名为大乘三系丛论一书,刊行问世。 民国六十三年,春,主持法云寺药师佛七,讲药师经。夏秋间,于高雄大观音山寺阅四论宗章疏,及律在有关僧用物等撰作(发表五戒应用护衣论)。冬,于外双溪圆明的庵主法水陆内坛。当时传闻台北议信纸寄戒情事,中佛会接到该案后,一致认为非法严加取缔,乃秉于正义,维护根本佛制起见,相应为文榷邪显正,以净团而续慧命! 民国六十四年,继续住于大社大觉寺。 民国六十六年、六十七年,仍住大觉寺。综计在大觉寺四年半以上。于此期间,重在阅读,台贤视野律,性相空有,皆曾披寻研窍。每日寺中早课必到,午后随众每日沐浴,四时起身,九时就寝,倦则提神跑香,劳则静坐安养,有时写作,以抒心思。 民国六十六年,应请创建右昌复古寺。 民国六十七年,回台北法云寺。 民国六月十八至七十一年,息影法云,躬自作业,早晚事佛,不离经卷,以养馀年。 民国七十一年九月撰于法云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