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二辑 七、念佛与回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二辑 七、念佛与回向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光阴真是快得很,转眼之际,我们的念佛七就要圆满了。昨天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六大愿「请转*轮」及第七大愿「请佛住世」。今天接着讲第八大愿「常随佛学」,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及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为甚么要把最后三个大愿一次讲完呢?亦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念佛七只有一天了,念佛七打完,开示也讲完了,一切都圆满了。第二是「常随佛学」与「恒顺众生」是别义,「普皆回向」是总义。即是将常随佛学的自利功德,及恒顺众生的利他功德,用来普皆回向的,是则愿王虽有三个,而意义只有一种。故将最后三个大愿,合为「回向」,一次讲完。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五段来讲:

  1.回向的释义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目的地,谓之回向。所期之目的有三处:第一回向菩提,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佛果菩提,是谓回因向果。第二回向众生,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而布施于一切众生,是谓回自向他。第三回向实际,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真如实际之理性,是谓回事向理。这三处回向,又须合为二种;一者「随相」,二者「离相」。回向菩提、回向众生,是谓随相。回向实际,是谓离相。此二种义,缺一不可,若缺于随相之义,则堕于二乘,以二乘人,既不知回向佛果,亦不肯回施一切众生。若缺离相之义,则堕于凡夫,以凡夫无处不着相。所以回向必须有三处,回向菩提,以完成自利之行,回向众生,以完成利他之行;回向实际,以远离二利之相,而会归于中道理体。上来是总讲回向的意义,下面再分讲三个大愿:

  先解释第八大愿常随佛学:佛是我们的师长,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必须随着师长学,而且须要常常随着师长学,这样才能学得成功。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从初发菩提心,即精进不退,为尊重佛法,不惜身命,经过种种难行的苦行。及至成佛之后,常时说法,利益一切众生,最后示现入涅槃。这都是给我们留下的好样子,我们要随着学,才是正因,才是真修。所修的善根功德,既不求人天福报,亦不求二乘小果,专为趣求无上妙觉,故名回向菩提。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皆随学,这就是第八常随佛学的大愿了。

  再解释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即是恒常随顺众生之种类根性,以利益之,成就之。我们对于一切众生,须要承事供养,而且必须尽其恭敬。要把众生当作父母恭敬,要把众生当作诸佛恭敬。众生有了疾病,我们为作医药。众生迷失了道途,我们指示其正路。众生处于暗夜,我们为设灯明。众生受了贫穷,我们助其财富。经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读了这段经文,可以知道恭敬供养众生的原因,是为令一切如来生欢喜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道理,这只是如来的方便说法,渐次引进我们来恭敬供养众生的。因为我们这些凡夫弟子,只知道恭敬供养如来,而不知道恭敬供养众生,所以如来方便诱导说:凡是欲令如来生欢喜者,必须先令众生生欢喜,众生皆大欢喜了,如来自然欢喜了。换句话说:设若我们不肯恭敬供养一切众生,但肯恭敬供养一切如来,则一切如来不会生欢喜的。比方说:我们住的地方,遭受了风灾水难,一切民众无衣无食,无家可归。这时来了一位大慈善家,救灾救难。我们知道了,就尽力的帮助他,去救济灾难,一切民众转危为安,皆大欢喜,这位大慈善家,自必亦大生欢喜了。反之,我们坐视民众受灾受难而不救济,只忙着招待这位大慈善家,这位大慈善家能生欢喜心吗?所以欲令如来生欢喜者,必先令众生生欢喜。然而这只是如来方便引导我们发心而已,在本经文中,尚有一段最重要的道理,其他经中是很少见到的,我们应当注意及之!

  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成等正觉是果,发菩提心是因,所以愿成佛果者,须先发菩提心。然而菩提心何由生起呢?乃由大悲心生起,是故大悲心乃诸佛之本体。再进一步研究,诸佛何由生起大悲心呢?乃由于观见众生受苦之故。于是由大悲心而发上求下化之菩提心,由菩提心之因而得成佛果。推本寻源,诸佛之所以成佛者,实因于众生。如是而论,众生乃是诸佛之恩人!我们为甚么要恭敬供养诸佛呢?因为诸佛是我们的恩人。如是既然要报佛恩,尤应报众生恩了,是则恭敬供养众生,并不是专为讨诸佛的欢喜,而实是为报众生之恩。这道理就比较深一重了,然而下文仍有更亲切的道理,诸位须谛听谛听!

  经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菩提觉道,譬如一株大树。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譬如树上开的华。诸佛所证的无上正觉,譬如树上结的果。一切众生,则譬如是树的根,足见众生之重要了!设若这株菩提树没有根,则自然不能开菩提之华,结菩提之果了。所以菩萨须发大悲心,饶益众生,譬如以水常常滋润树根,则枝叶华果悉皆繁茂了。我们未读本文之前,总以为菩提属于诸佛的。及至读了本文之后,方知菩提属于众生,这种道理,真是太亲切,太重要了!

  诸位静下心来想想看:设若没有众生,不见众生苦,何能发起菩提心来呢?设若没有众生,又到甚么地方去修六度万行呢?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则是没有成佛之因,既无成佛之因,何有成佛之果呢?是故菩提属于众生!我们必须要报众生恩,要恭敬供养一切众生。

  可是前面讲过一点更要紧的道理,诸位不要忘记了,即是须要随顺众生之种类根性,以佛法利益之,成就之,令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方可圆满「恒顺众生」的大愿。倘若只以世间法恭敬之,供养之,而众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怎能算是报众生恩呢?

  最后解释第十大愿普皆回向:不但以第八大愿自利的功德,以及第九大愿利他的功德,用来回向三处──菩提、众生、实际。而是以前面九个大愿的功德,统统回向于三处,故曰普皆回向。

  为甚么一定要回向三处呢?因为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之故。大乘菩萨必须具有大智大悲,方能上求下化。以大智上求佛道,即是回向菩提;以大悲下化有情,即是回向众生。而所修上求下化的功德,必须离相,以免堕于凡夫,即是回向实际,是故须要回向三处。

  2.回向的利益

  回向能除「狭劣障」,能成广大善法。凡夫执着成性,只想到卑处,想不到高处。只见到小处,见不到大处。只解到浅处,解不到深处,这即是「狭劣障」。现在要回向菩提,菩提乃是最高无上的佛果,如是我们的心就可以想到最高处了。要回向众生,众生乃是无量无边的境界,如是我们就可以见到广大处了。要回向实际,实际乃是甚深微细的理性,如是就可以解到甚深处了。把卑小甚浅的凡夫心,变成高大甚深的菩萨心,则无始以来的「狭劣障」可以除灭了。回向又能成就广大善法,我们所修的功德,倘若不回向菩提,则成为人天福报;一经回向菩提,便成为最高无上的功德了。我们所修的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因众生无量无边之故,我们的功德也变成无量无边了。我们所修的功德,回向于实际;实际法性是徧一切处的,我们的功德,既与法性相称合,自然也徧一切处了。譬如「回声入角」,小声音可以变成大声音。又如「滴水入海」,一滴水之性,可以与大海之水性相称合,所以回向能成就广大善法。

  3.念佛与回向

  念佛愿生极乐世界,为的是「常随佛学」,这与第八愿王融而为一了。往生西方,求证智慧神通,为的是回入娑婆「恒顺众生」,这与第九愿王融而为一了。我们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为的是「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即是「回向菩提」。为的是「善知方便度众生。」即是「回向众生」。为的是「闻已即悟无生忍。」即是「回向实际」。这与第十愿王回向三处融而为一了。

  4.念佛与十大愿王

  这一次打念佛七,讲话的总题目,是「念佛与十大愿王」,在这七天之中,已经分别讲过了。现在再读一读经文,藉以了知十大愿王与念佛法门有密切的关系!

  经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段经文说:凡是一个人,到了命终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全完了!让你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到这时候,一样东西也带不去,一个臣民也不跟随你。假若你在生之时,没有发过愿,没有念过佛,那你真要堕入茫茫的苦海了!所幸的是,你在生之日,发过愿,念过佛,到临命终时,十大愿王,引导其前,弹指之顷,即把你引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是说明十大愿王有这样的功能。我们再读经文:

  经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这是说明,由十大愿王引到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即得见到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并且蒙佛「授」与成佛之「记」,成佛有分了。此乃所得的自利,下面再说明利他:

  经云:「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这是说,授了成佛之记以后,以菩萨之智慧、神通,分身于十方世界,常时利益一切众生。下面再说明究竟成佛,与成熟众生:

  经云:「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是说明,发十大愿,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位新大士,不久当成佛果,成佛之后,广说妙法,成就一切众生。十大愿王,既有如是自利利他的广大功能,所以要劝我们受持了。

  经云:「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又云:「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这段经文:先赞叹十大愿王的殊胜功德,后劝众生发心受持,并且详明次第法行,而归结于弘法利生。以是之故,方能于大苦海中,拔济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净土。我们再读一读最后一段经文:

  经云:「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上来几段经文,总明受持十大愿王,自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可以普度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可见念佛法门与十大愿王关系之重要了。

  再进一步说:净土法门有「三资粮」,曰信、曰愿、曰行。所谓愿者,即是愿生极乐世界,此乃总愿。十大愿王乃是别愿,即由此一个总愿之中,开为十个别愿。凡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者,皆须常常发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乃至十者普皆回向,合此十个别愿为一个总愿,即是愿生极乐世界。是则念佛与十大愿王,只是一个净土法门而已。

  5.对诸位的愿望

  第一、愿望诸位于佛七圆满之后,发心研究《华严经》。研究《华严经》,当然要看《华严疏钞》。这部疏钞,实在太好了!直是一部现成的《佛学大辞典》。清凉国师能以不辞辛苦的着出来,我们就不能发一点心看一遍吗?

  第二、愿望诸位发心读《华严经》。设若时间不够,或者学力不够,不能研究华严疏钞,则请诸位将八十卷的《华严经》读一遍,时间只需七天。普通的学力,即可以了解经中大意。《华严经》乃是最圆最顿之教典,读一遍也可以种个圆顿善根呀!

  第三、愿望诸位发心宏扬《普贤行愿品》。宏扬《行愿品》,当然要参考《行愿品》的《别行疏钞》。这部《别行疏钞》,乃是清凉、圭峰两大祖师的著述精华!我们现在能把这部书请出来研究一番,岂不等于面对两大祖师请开示吗?

  第四、愿望诸位发心读诵《行愿品》。清凉国师说:「此经一卷,文少义丰,实修行之玄枢!乃华严之幽键!功高德远,何不修持?」若能定为日课,实能获大法乐!

  第五、愿望诸位发心多念弥陀圣号。我们打念佛七,是为求证「一心不乱」的。诸位无论证得与否,皆须继续精进,多多念佛!

  在这七天之中,所讲的话,都是依着《行愿品疏钞》讲的。但以慧劣舌钝,未能讲得清楚,未能帮助诸位用功,尚希诸上善人慈悲,多多原谅!

  中华民国四十八年记录,五十年改写。仁光附记。

-----------------------------------------------------------------------------------------------------------------

更多道源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三辑 序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三辑 一、常随佛学发心念佛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三辑 二、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三辑 三、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慈舟法师:普贤行愿品亲闻记

 

后五篇文章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二辑 六、念佛与劝请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二辑 五、念佛与随喜功德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二辑 四、念佛与忏悔业障

佛教历史:中国佛教(赵朴初)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二辑 三、念佛与广修供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