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8.澄明广大心 |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8.澄明广大心 『以无所见建立空间』: 正如我们已讨论过的,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乃是修持密续的三项先决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依循密续道轨起修前,必须要对这三种条件达成圆满的证悟。我们只需要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便可以开始从事修习。 以空性的证悟为例,能于诸法究竟本性取得圆满正解乃是一种甚深的成就,假如我们要等到取得这种成就之后才开始密续的修习恐怕永无起步之日。幸而,这并不是个问题,若要修学密续各种不同的转化方便,我们只要有能力压伏一点凡常的我见便即足够,并不需要获得无自性的圆满证悟,但必须有能力从我们平常被迫扮演的角色中,为自己取得一点空间。 西藏喇嘛常说「无有所见即是最胜见。」虽然,这句话也许有些怪异,但却含有深奥的意义,因为它是描述大瑜伽士者们超离二边的广大圆满实相境界。 在平常的经验中,我们常被二取分别妄想所制,每天不停追逐可乐境,排斥不乐境,担负著一种狭隘的自我观念,把自己的光阴浪费于彼此的取舍之上。正如我们所见,这种对事物的二边分别深重垢染习气及对这种二取分别的坚信,只会引生迷惑不满。然而,我们仍有可能培养出一种完全不同的真实观点,当我们对这种被迫进行的无尽生死轮回竞争,感到忍无可忍时,便会去学习智慧,长养对诸法实相的现观。 这种修习可以不同的次第进行,其中一些是极为重视概念上的抉择分析,另一些则比较重视亲证经验。最后,当我们愈加深入专注于这种广大的经验时,压迫我们所见的庸常实有显相便会开始消失,仅留下离二取的澄明空境。我们的心在这种完全没有彼此实体分别的空间中,会感到平和宁静,无有边际,远离局限。我们不会再被「所见」制伏,亦不会再相信庸常显相是绝对真实,从而达至远离二取的「最胜见」之中。 这时,我们的心是轻醒灵明—无有破立取舍,接受所有一切–绝不像处于昏睡无念般的状态。我们得尝无碍心识的真正解脱滋味,不再感到困扰限制,被迫不断从事上述无意义的自我游戏。因为肤浅庸俗,虚妄不实的二取分别心并不是人类心灵的根本本性,所以这种解脱是有可能达到的,我们的本性是像水晶一般明澈清净,自卑妄想完全没有容身之所,只会自行消失,而我们的一切束缚限制亦会随它一起消失隐灭。 假如我们能趣入并安住于自心的法尔澄明境位,便能拥有时间及空间,远离惑乱地看清一切事物,甚至还可以更善巧地处理日常生活的事情。有一些人会有这样的怀疑:「若我让自心返回它的纯朴自然状态,我怎能在这个复杂的世间中活动?怎可能到处去?怎可以继续保持我的工作?怎么去做饭?怎能办理各种事情?」但是,你们不断与自己进行这种争论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当你们处于这种明净的心境时,便能随心所欲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上,这样便自然会把它做得更好。由于你们做事的时候心不在焉,所以才出现种种问题。例如,你们认为要清理家居时,心里却想着到海滩度假。大吃冰淇淋,这个时候便会遇上麻烦了。 『明性与离二取』: 凭籍在禅修时观察心识的流动,我们便能够自然达至这种离二取的广大境界。当我们细心观察自己的念头时,便会发觉它们是自生、自住、自灭,所以并不需要费力遣除妄念,每一个念头皆由自心的明净本性生起,亦同样会自然消融于这种明净的本性中。当念头终于这样地隐灭时,我们便要尽力令自心不散乱地专注于这种随之而来的明性。 当心中不断生起念头时,我们要训练自己不可随彼而转,我们的心识就像浩瀚的大海一般,有大量的空间可容纳种种妄念烦恼在其中漂流,所以我们不应让专注力被这些妄念烦恼扰乱。我们必须对自心的根本明性保持专注,不可被任何一种方式所扰乱,这样就是(海里)有一条特别可爱或特别讨厌的鱼儿亦毫无问题。甚至出现某种动人的庄严景象–而且是我们长久盼望它出现的那一种–我们亦不要多加谈论,当然,我们仍要认清发生了什么事情,重要的是不可让心境昏沉混沌对所发生的事情不知不觉。无论如何,在起念时要保持觉知,不可被妄念所转,要对生起这些妄念的根本明性保持注意。 为何用这种方式观察心识的明性是这样重要?这是因为当我们数数不断观察时,便会看见安乐与痛苦的生源,轮回诸苦及涅槃安乐的根本皆是「心」,而且还会看见,我们内心的那些习气邪见–如无明或不可依恃的我执–把自性实有的妄想执为真实。破除这种妄想魔咒的方法便是要了知诸法本性如幻,通达一切诸法仅是在内心明净虚空暂时生起的境相。所以,若我们对自心的明性能多加观察,认取显境为真实的执著便会愈少,从而,我们的苦恼亦会减轻。 透过这种方法观察念头的来去,我们便会更加靠近空性正见。表面上,实体显想仍会生起并维持一段时间,然后才会融回于自心的明性中,但是,当念头这样地隐灭时,我们必须训练自己认识这种谢灭状态,是比念头初时的实体显相更为真实。若能对这种「无所见」多作修习,我们对自心的澄明广大性便会愈加熟悉。这样,即使在极坏的念头及嗔、妒等烦恼生起时,我们仍能与心识的根本清净性保持联系。这种清净性与我们永不分离,不管我们生起任何迷惑烦恼,也仅是外在的客尘隐垢,它们最终也会过去,唯余下自心的根本澄明性。 在你们以这种睿慧观察心识时,便会把好坏等妄念放下,于是你们便会自然趣入离二取的境界。为何会有这种可能呢?应这样想:心识是像明净蔚蓝的天空,由无明我执产生的造作分别妄想则像弥慢于空中的污烟废气。虽然,我们现在常说污烟废气能污染大气层,但是,天空本身是绝不会被废气染污,因为天空与废气各自具有本身的特性。换言之,在根本层面上,不论有多少有毒物质飘入空中,天空依然不受任何影响。此即证明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天空便会再度变为澄明,同样道理,不论造作我见制造出多少麻烦问题,对我们心识本身的明净本性绝不构成任何影响。从相对的观点来说,我们的心识仍然是清净无染,因为心识的澄明性是绝不会与烦恼的本性混为一体。 若依绝对的观点而言,我们的心识是恒久清净澄明,心的无二性是绝不会被其所生的二取分别妄想所损害,所以就这方面来说,心识的本元清净,永远如是。 你可能会问:「嗔或妒等烦恼心念的本质也同样是清净吗?」是!任何心念亦同样具有这种澄明的无形本质,不管它们是善抑恶,是误解还是受骗,一切思想念头皆会反映出与它们本身相称的对象,正如镜子必须要明净无垢才能反映出镜前的面容,所以不管面貌是俊俏还是丑陋,心亦必须是澄明的。假如心境不甚澄明,便不能反映出任何事情,不管是好是坏。 我们可以把贤善的心境比作静止不动的清水,而迷乱的心境则可比作沸腾的开水。若我们去考察沸水的本质,便会发现尽管它是翻滚沸腾,但每一滴水点也是清净的,心的情况亦是这样,不论心是平静还是被二取妄见难以抵挡的复杂性弄得翻滚沸腾,其本性仍然清醒澄明。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是有能力从自我冲突的迷惑污染状态,走向清净心识本身的法尔明净境界,绝不可以认为我们的心在某种情况下难免会被染污,但这是不可能。假如我们能训练自己去认取及趣入心识的自然无作境位,最后便会证得无二智慧的自在境界。 『唯心所现』: 依佛法的观点看来,我们生命的一切环境际遇皆是自己心识的变现,这是佛教的中心见解。苦恼混乱的处境是来自恼乱的心念,而我们所感受的任何快乐–从世俗的欲乐至无上正等正觉的安乐–同样是源于自已的心。 若我们看看自己的生活,便不难看见它是完全被自心所操纵,尤其是被贪欲所控制。我们不断想要到这里或到那里,要拥有这些东西或那些东西,依照这些欲望行事,为追求自己的满足而工作。 不仅是我们这个躁动不安的心正不停地制造各种新颖的念头,我们亦乐于跟随这些念头四处奔走。结果,我们被快乐的保证从一种处境诱导至另一种处境,可是我们最后只是感到筋疲力尽,沮丧失望。解决的方法并不是去压制我们念头的欲望,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做法就像紧按着水壶的盖子来试图阻止壶中的水被煮沸,我们唯有学习观察自己心念,不随妄念打转才是明智的做法,这是一种令妄念丧失其压迫力的方法,它的做法就像把水壶移离火焰一般。这样,安定澄明之性最后终会战胜妄念,脱颖而出。 人类常以自己的思想能力而自豪,可是,我们的思想常常令事情变得复杂非常。单是一块巧克力的包装已可看见它挤满了广告资讯,我们也许会认为能于单一的事物发挥出这么多的意念,正是我们有智慧的象征,可是,用这种智慧所干的,大多是一些桥揉造作,毫不重要的无谓事情。 当然,我们的理性思想–困于社会价值观的粗心–会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的重要性,但我们不应受愚弄而相信所有这些把事情复杂化的想法皆是真实合理。虽然,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赞同许多事情,但却不必相信它们,而且,当我们被复杂化时,甚至连自己也不可相信。 这是否意味所有我们所作所想的事情全是虚妄不实的?非也,现在发生的事情亦有若干的真实性,譬如,天空根本是明净的,但是,在空中飘浮的污浊废气亦具有一点真实性。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可相信分别彼此的念头乃是绝对正确,尽管污浊的废气是具有一点真实性,但它并没有实体自性,并非究竟真实性。同样,我们的心念也许是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但假如完全相信它们便会大错特错。 还有,我们必须要学会的事情,便是于事物的习惯性反应终断时,如何认持澄明的觉性。通常,当某些事情出现时–如有人把一片巧克力送给你的朋友时–我们的即时反应便是以二取分别的方法来回应。我们会生起这样的想法:「为何她要把巧克力送给他?他为什么不送给我?他实在非常幸运,但我的运气却差得很?」我们的心不断炮制出各式各样像这一类的二取戏论,于是便令我们的生活产生混乱。其中一种后果便是令我们的人事关系变动不稳,今天我们与一位新相识的朋友谈笑甚欢,到了明天便把他视同陌路;现在我们对某些漂亮的新事物趣之若骛,但往后却会对它不屑一顾。我们这种不停改变所好所恶的态度,正是另一种表示我们的庸常实有想全是错谬不实的象征,这种想法只是愚迷心识所投射的映像而已。 无论如何,只要这种二取迷乱于「定中」及「出定」二位消失时,我们便会体验到安定澄明的清净觉性。我们在这些时候所感受的内心安宁,是难以言诠。这种安乐远胜于根门惯常所追求的短暂快乐。然而,仅是数次获得这种内心安宁的经验实不足够,这是不能达成任何持久的证悟。所以,我们必须不断修习,这样才能数数不断把二取分别妄想断除,无散乱地安住于自心的根本明性之中。倘若我们能依循一种像密续修法般的合格有效修法,自心的根本明觉性最终便会变成金刚不坏,这时我们便再不会受制于自己的二取妄执。 『明性、慈悲与安宁』: 根本心的甚深宁明性是以慈悲为本质,嗔、恨等烦恼在这种安宁的气氛中是无处容身的。当我们安住于这种甚深的觉性境位时,有害的念头便完全没有扰乱我们的机会,这种慈悲的觉受会从我们生命的深处自然任运地生起,所以毫无疑问,我们会自觉地决意断嗔行善。 当这种广大的觉受出生,而我们更为接近非实有或无自性正见的时候,便会生起一种万法一体的感受。这时,身边的环境不再令我们感到窒息及压迫–实在是我们反其道而行–反而,我们会感觉到像有一所足以容纳世上一切事物的房间。在这遍离二取的澄明虚空之中,万法皆在不停来去,不断生死,在数数起灭的过程中自由流动,互不相碍地完善运作,既没有冲突亦没有紊乱或距离。我们是这个万物和谐平等境界的一部份,对四周环境,对别人甚至自己也不会有疏离的感觉。 若能领悟自我的根本人性是澄明清净,便能把我们那些偏颇、局限及自我束缚的观念割断,在这遍心境全然宽坦自在的澄明虚空之中是没有你的根本实相及我的根本实相之分,人人平等,无有胜劣高下之别,绝无善恶或染净。禅修,启请或任何我们所作的修持,其整体目标皆是要发现人性的基本原则,要契入这种甚深的本性,要触摸自心的无二圆满基本原则。达证此境时,一切粗重的思维分别及粗重的烦恼情绪便会无处立足,于此境中,没有二取分别心所安立的概念,纯然如是,这时没有佛陀,没有上帝,没有天堂,没有地狱,唯有无上的安宁满足。 『明性、显色与喜乐』: 密续具有能唤醒最细品心识与及引导这种最细光明心观照广大甚深之无二见地的殊胜方便。然而,即使我们现在未能成为一位密续大瑜伽师,但我们仍能一尝与离二取境界接触的自在解脱滋味。其中一种可于恼乱时采用的简便法门,就是只要仰望蔚蓝的天空,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事物之上,只需要以极大的觉性凝视虚空,任随一切与自我有关的想法自来自去。除了你自己和这无边无际的蓝天之外便一无所有。当这种虚空明澈的觉受遍满自心后,我们便会自然观察得到心的明性。 人类只要以这种方式想象一下广大的蓝色光明,我们的实有想便会开始崩溃,正因为这个道理,密教艺术常以青蓝色来象征执彼此为实的庸常二取分别不复生起的无二境位。许多人在凝望碧海青天的时候,也会产生远离分别妄念的感觉。我不是在谈论某些复杂深涩的哲学概念,亦不是说某些事情由于某位上师许为真实,所以你们便应深信不疑,我只是要说出一种许多人们曾经获得,而你们亦同样能获得的真实经验而已。 从密续的观点而言,只要我们对客观的世界开放我们的心灵及根门,我们所见的便常常会与某种特别的颜色有关。我们所见的每一种颜色–不论青、黄、赤、白皆与内在世界发生的事情有直接关系,因此颜色与光明在密续的本尊观想等修法之中,扮演着这样重要的角色。 为了说明我的意思,我们对蓝色再仔细研究一下,如我所说,明耀蓝光的内在特性是远离妄想计度。假如这些妄想计度极为猛厉–例如,当我们纠缠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打破颓丧消沉–这样,即使在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亦不能看见天空的青蓝色泽,眼前只见一遍灰暗,这是肯定会出现的经验。还有,在愤怒时会看见红色,妒嫉时则看见绿色,它们显示出心境与颜色之间的密切关系。 再回到我们所讨论的话题上,我们凝视清晨的曙光或平静的湖泊时,便会因此从妄念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我们只要远离彼此的分别而作观察,到了某个程度自心仅会感受到本身的明性。要把握这个机会来体证外在的明性,然后,再令它内契自心,和合一如,这便是断除积集于自心的烦恼及体证安宁平和的直接途径。 当我们观察自心的明性时,除了感到平静之外还会自然体验到一种喜乐的感受。平时,二取分别心的烦扰喧嚣及无止境的彼此分别已令我们疲于奔命,所以当这些互相矛盾的妄念烦恼被暂伏或永断时,这是一种受人欢迎的救济品。这种随之而证得的明性是极为平和安乐,从这种证德所生的喜乐能带来真正的满足,绝不像凡常的根尘之乐。这种安乐确实能增上我们的定力及敏锐性,相反,平时处理根尘欲乐之法却会扰乱我们的心。 『大乐与实相和合』: 任何曾经尝试禅修的人皆会知道,禅定的其中一种最大障碍,就是令心散乱无法集中专注的掉举妄想。虽然,我们努力专注于某一特定的所缘境,可是竟发现自己的心已跑到别处去,我们专注的时间几乎像小孩子一样短促,所以要深入观照任何一种事物实有极大的困难,最后我们即会发觉要取得真实证德是不可能的。究竟这种散乱心是因何而起的?这就是我们那种难以抵挡的不满感觉。虽然,我们不断寻找一些东西以满足某种不确定的内在渴求,但是,这种寻求是难有成功之期的。即使我们真的能找到一些令人快乐的事物,但它仅能给予我们短暂的满足,于是我们不久又要设法寻找另一些新事物。这种不安定性正是二取分别心的特征,还有,当我们在禅修静坐之中尝试专注时,这种特征便会变得更为明显易见。 观照自心明性时生起的安乐,乃是对治这种不安定性的最胜方便,它有能力提供一种平稳深厚,非寻常欲乐可比美的满足。由于你们在受用这种喜乐时会感到满足充实,所以令你的心连外驰的意欲亦没有,这样你的禅定静虑自会毫不费劲地增长。 我们大家皆曾有过由于致力专注于某些事情,而对那些平时会令我们散乱分心的东西不以为意的经验,同理,当我们极为深入地不断观察自心的无相明性时,便可能会忘却由各种根门生起的色、香、味诸境。当这些感官经验及粗显的分别妄念停灭后,通往迷执的大门即会关上,这时我们便会察觉有一种极乐的力量从内心升起。这股巨大的喜乐洪涛是会自然出现,绝不需要用任何方法来营造它。对这种深刻的内在乐境体验愈多,我们的专注力便会愈深,这便会为我们开辟出一条途径,证得现时仍未认知的广大圆满心境。 『成熟自己的佛性』: 我们对当下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明净安乐心境已经做出解释。虽然我们是具有这种本来清净的体性,但事实上并非意味着我们已经证悟,在我们把贪、嗔、妒及其他一切缠缚自心的虚妄我执过患断除之前,肯定还没有觉悟成佛,因为绝没有这种具有烦恼的佛陀。但是,在这些烦恼所运作的粗显层次之下,我们的本性还有一些对更微细,更甚本的东西存在。而这种在我人心识的究竟本位,便是具有成办圆满正觉及恒常安乐的潜在能力。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探索自己的究竟佛性?如何才能令这种究竟佛性实现?」密续的修持方法便是特别为了尽速达成这种殊胜的转化而设计,不过,正如前文所说,我们是不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躐等修习这些法门。换言之,我们必须首先凭籍种种不同的前行修法来成熟自身,而前文已做出讨论的「三主要道」- 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正就是密续的「共前行」。除此以外,修学一类常被称为「不共前行」的法门亦是极为重要,这些修法包括:接受合宜的续部灌顶,守持各种灌顶誓句,净治有碍自身修持成就的罪障,积集善根资粮,还有一种就是能取得加持的上师瑜伽甚深修法,在下一节就会对此法做出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