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一、修习依师之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一、修习依师之理

  修习依师之理

  愿我从此一切生,

  得胜乘师作摄受,

  能入全道无颠倒,

  菩提道次修心要。

  一、修习依师之理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的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依师之理,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妙臂请问经》说:

  [ 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

  意即,道的根本在依师之理,没有善知识的教导难生善心,没有善心难生善行,没有善行不得善果,不得善果难得成就,可知依师何其重要,故应清净如理依止善知识。

  何谓善知识?凡是能令我心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且具慈悲心,有能力于三士道中,渐次引导趣入大乘佛道者。由是善知识能增长我的道法、善根福德、法身慧命,故应与彼建立师徒关系。

  既然必须建立师徒关系,依师修持;那么,应当如何修习依师之理呢?修习依师之理广略不同,此中概分九项,即:

  一、思维依师的种类。分三

  1. 戒经的依师――指观师如佛。

  2. 大乘显乘的依师――指观师是佛。

  3. 大乘密乘的依师――指观师即佛。

  这是说,佛从戒经乃至无上密续都一再地教说了师长德相以及如何依师,可见依师确是极大关要。

  二、思维依师的定义:

  凡任由观察期的观察,在诸法缘师长中,该师长功德胜己,慈心摄受;自己也能对师长极具信心,易见功德,不寻过失,能生恭敬,并已生起视该师长为 [ 所依止的上师 ] 想,即为依师成立。

  建立师徒关系之前,须先了知所依止的大乘善知识具有哪些条件与功德,依据弥勒菩萨《庄严经论》,大乘善知识必须具足十种德相。

  三、思维所依止上师的德相,分十,即自利六相与摄他四相:

  自利六相:

  1、调伏――即具戒学,如云:

  [ 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

  意即,善知识必须以戒律遮止身语意恶行,调伏自心,如此三门行持皆具寂静祥和。同时,对于佛说的别解脱戒、菩萨戒乃至密宗戒,不但了知其戒法行相,开遮持犯,同时自能真实依戒修行。

  2、寂静――即具定学。如云:

  [ 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

  意即,由了知依八断行对治五过失,依六力修学九住心等正行的修学禅定之理,以正知正念安住于善所缘,息灭了散乱、掉举等分别,心极清明,成就专注,渐渐能生身心轻安。

  3、近寂静――即具慧学。如云:

  [ 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

  即善知识为了符顺众生的根器,必须具足通达世俗谛的智慧;为断无明故,必须具足通达胜义谛的智慧;为清净利他故,必须具足通达饶益有情的智慧,当下主要是指具足证入无我的智慧,依此根断人我执的轮回根本。

  4、教富饶者――如云:

  [ 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

  即善知识不只调伏心续,也必须广大通达三藏要义,善巧宣说教法,令听闻者能得无量的了知与定解,故须具足博学功德。

  5、达实性者――如云:

  [ 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

  意即,以闻思修三慧随一善达诸法实相。作为大乘的善知识,为成就自他二利,必须依经教,正理抉择诸佛的究竟意趣与中观见地,具证或亲证法无我的智慧对治所知障。

  6、功德胜自者――如云:

  [ 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具,故须一种德增上者。]

  即能摄受教化的善知识必须功德超过弟子,依止才殊胜有益,若弟子知十师长知一或弟子较胜于师长,就不能增上;但也不须全部功德胜逾弟子,只要当下所欲学的教法师长擅长亦可。

  以上为善知识的自利六相,但唯此并不能成熟他人,仍须具有利他四种德相。

  佛经说:

  [ 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拭众生苦,自证功德非移余,唯示真谛令解脱。]

  是说,佛虽已具足了圆满的悲智功德,但并不能以水(如外道依恒河水)洗清众生心中的污垢,净除罪业,不能以手拂拭,去除众生的罪障,甚至佛所证得的圆满功德也不能转赠众生;那么有什么方法呢?唯有宣说正法,众生依正法修行始得离苦得乐乃至证得解脱。因此,虽然师长具足证德,广闻教法,但也必须具有摄他四相,即:

  7、善说法者――如云:

  [ 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意思是,有时纵然能说甚深法义,但弟子心不相应,觉得艰涩,也难有用处,故最初应善于观机逗教、次第引导;进而将所宣说的正法,令听受的弟子能心法结合,成为调心的方便。

  8、具悲愍者――如云:

  [ 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

  即说法时依于清净的意乐,真实的利他心为动机。不为名闻利养,不为使役弟子或得恭敬承侍,也不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团体、壮大自己的声势,自赞毁他或把别人当作驱使的工具而说法摄众,若是如此反有过失。主要是不忍弟子离乐得苦,故以清净悲心一心教化。

  9、具精勤者――如云:

  [ 谓于利他勇悍刚决。]

  即善知识对于宣说正法,福慧双修具足勇猛精勤的意乐,遮止了不好乐、不欢喜说法的懈怠。

  10、远离厌患者――如云:

  [ 数数宣说,而无疲厌,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即善知识对于教化愚钝如我者,尽其所能地略说、广说、横说、竖说、了义说、不了义说、数数说、重覆说,乃至弟子心开意解为止,皆能堪受其苦,不具疲厌相。

  如是,所依止的师长既已具足十种德相,能依止的弟子当然也必须具足相对的条件与功德。

  四、思维能依止弟子的德相,略有五点:

  如提婆菩萨《四百论》所说,须具足:

  1、正住――如云:

  [ 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不贪著自宗,嗔他法脉,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是说不具成见,不以自所学的教法评断善知识的教说;即使所说不合自己见地,也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否定其教说,更不能完全不想任何理由,只认许这就是对的。不是随心所欲的认定,没有个人喜欢不喜欢,凡事尽可能以客观看待;或应以放空的心,善妙观察,既不武断排斥也不盲目接受,了解对方的说法与教说,以经教依据,正理安立依于实况而抉择或取舍;若心不正住,堕入党类,则易于因为成见而将过失视为功德,功德视为过失,堕在增益于减损二边,如此就难以得到新知,证悟正道了。

  2、具慧――如云:

  [ 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弃舍

  恶说,受取善说。]

  是说没有党类、心具正住犹为不足,仍须具足智慧;不能别人说正确的也认为对,别人说不正确的也认为对,这样就是愚痴无知了。能知短暂与长远的损益,观择判断其教说之法为正法或相似法、正道或相似道、善说或恶说皆有赖于具慧;反之,若不具慧,所学不正确,修行难以成就,就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了。

  一般虽然也有钝根的随信行人,不善观察,一听即信;但是更好的是具足妙观察慧,凡事先观察抉择、安立正理,再予接受,这样较为坚固明确,也符顺于佛说的意趣。

  3、希求――如云:

  [ 谓于其法具大希求。]

  即若有正住也具慧,但却懒惰、懈怠、不具希求,则也不得利益。同时,抉择法义的目的既不是戏论,文字游戏,也不是获得名声的方便或谋生工具,主要是为了调心而学。一开始就应如口渴而渴求喝水般,渴求正法的甘露法雨滋润自心,以此意乐与需要而依止上师修学教法,所谓 [ 心依上师与三宝,如法闻思修正法 ] ,即是此义。

  4、敬法及法师――如云:

  [ 于法及法师起大敬重。]

  意即,佛法从恭敬中求,弟子需要一心敬信上师,一切成就来自于最根本的信心与恭敬;由具信心恭敬而得净罪集资,广增福报,这也是使得妙观察慧愈来愈增上的主要因素,因为没有福报为助伴的智力易成恶慧、干慧。同时,对善知识宣说的正法也须恭敬,因为是依法而依人,法才是正依止处。由于法由善知识教说,故若对说法者与说法者所说的法不具敬信,必成障碍增上的因缘。

  5、善摄心听――如云:

  [ 听闻之时善住其意。]

  就是听受善知识的教说时,必须专注听闻,如理作意,亦即经上说 [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 的意思。

  如是,身为弟子欲求依止善知识,应先了知 [ 能依止的我 ] 所应具足的德相、[ 所依止的上师 ] 所应具足的德相,因缘和合而作依止,建立师徒关系,受取法益。

  五、思维依师的胜利有八种,即:

  1.近佛位 ―― 因为依师教授,如理解行,渐得往上增长而近佛位。

  2.诸佛欢喜 ―― 因为善知识是诸佛代表,若无善知识的教

  说,则不闻三宝名。依师即依佛,诸佛也会趋入师长身中,接受众生供养。所以,如法依师,十方诸佛最为欢喜。

  3.终不缺离善知识――因为今世依师的相顺缘起,故来世得以蒙受善知识的摄受,继续依师学法修行,成熟因缘。

  4.不堕恶趣――因为依师教说,修十善业,断十恶业,能令下世不堕三恶道受苦。

  5. 魔与恶友不能扰害――因为上师慈悲摄受,自身也有修行,就不受人、非人的干扰及危害(许多人会受干扰,是因为没有真实皈依心,才有幻觉或遭恼害等)。若能依师,如法皈依,则可得加持,易除障碍。

  6、烦恼及恶作自然遮止――因为依师听受正法,自然就可奉行十善,乃至修习三学等,如此必能减轻烦恼与遮止恶作。

  7.地道功德可以广增――因为师长是最殊胜的资粮田、福田,若能依止、承事上师,自然有力净罪集资,令心入法、法入道,成就功德。例如阿底峡尊者晚年示现失禁,种敦巴尊者无量敬信依止,当捧着秽物去倒走在下楼的第三阶时,即得天眼通,类似的公案不胜枚举。

  8.一切现前及究竟义利悉皆成办――因为依止上师,常得教化与加持,故一切现前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的利益皆得不劳成办。

  六、思维不依师的过患,即反彼胜利,有八:

  1、远佛位。2、诸佛不喜。3、一切生世无以值遇善士。4、堕入恶趣。5、易受魔与恶友的扰害。6、烦恼及恶作不能遮止。7、地道功德难以广增。8、一切现前及究竟利益悉不成办。

  由此思维功过对比,导生决定依师。不但必须依师,且须如理依师;若我不如理依止,则有八种过患。

  七、思维不如理依师的过患,有八种,即:

  1. 轻蔑上师等同轻蔑一切诸佛。

  2. 对上师起一念嗔心,等同一劫投生地狱,摧坏善根。

  3. 即使修学甚深密法,也不得殊胜成就。

  4. 虽舍睡眠精勤修学密续之义,也等同成办地狱之业。

  5. 功德未生令不生,已生趋于衰微。

  6. 此生蒙受诸多疾病等不吉祥事物的侵扰。

  7. 来世堕入三恶道,无边游逛。

  8. 生生世世不得值遇善知识的摄受。

  由上思维不如理依师的种种过失,心生怖畏、戒慎,导生决定如理依师。

  那么,应该如何如理正行依师呢?

  八、思维正行依止法,分二:(一)意乐依止法。 (二) 加行依止法。

  (一)、意乐依止法又分二:

  1、总的意乐依止法:

  即须具足清净意乐而依止――如,《华严经》所说华严二十一心或集摄为华严九心:

  ① 孝子心――必须像孩子孝顺父亲一样舍自自在,观父容颜;

  对善知识应舍自成见,听受师长如理的教诫,以师意为己意,以师行为己行,顺从不忤逆。

  ② 金刚心――金刚是最为坚固,不能摧折之义,意即纵遇任何恶友或其它因缘也不背离师徒关系,仍具信心坚固依止。

  ③ 大地心――如大地荷担一切万物般,愿意荷担上师所交付的佛法事业――包含闻思修正法也都毫无怨言与退怯,勇于承担。

  ④ 轮围山心――如轮围山一样坚固,以如理的意乐与加行依止师长,圆满成办师长的事行。

  ⑤ 世间仆使心――如世间的仆人对主人般,没有身段、面子;不论师长交付任何事行,皆能毫无怀疑、疑惑,立刻忠实执行。

  ⑥ 除秽人心――即应对上师谦卑,离我慢心,自知无明、三毒深重,以此意乐承事上师;以世间而言,即如扫除秽物者具卑下之心。反之,[ 我慢高山,不装德水 ] 即是此意。

  ⑦ 乘心――如乘载般,于上师所交付的事行无有疲厌、退怯、推诿,全力承担。而事实上,对上师所交付的所有事物,没有比经由困难而成办更有价值了。

  ⑧ 犬心――如忠心耿耿的忠犬一样,不论上师如何谩骂,完全不起嗔心而接受,修心转念;若不具负面想,则可得加持。

  ⑨ 船心――对上师的事业若大、若小、若多、若寡,皆无怨言,疲厌而乘载令其圆满,如船来回运载不已。

  2. 个别意乐依止法,分二:

  根本净信――信师是佛,观师是佛。需要观师是佛,是因每个人皆想离苦得乐。堪能观师是佛,是因若能刻意不见上师的过失,唯见功德,或勿存观过之心,即可遮止或映蔽过失层面,渐渐只见功德,不观师长过失。一如亲人实际上多有缺点,但只因为是亲人的缘故,却只见其功德、优点,缺点就被映蔽、遮住了。反观对于怨敌,即使具有功德,优点,只因为是怨敌的缘故,就仅见其缺点那一面,优点就被映蔽,遮住了。

  师长是佛与否并不重要,因为上品信心得上加持,中品信心得中加持,下品信心得下加持,没有信心不得加持。不论师长示现何身,只要对师长具有信心,就可得加持。

  观师是佛的理由则有四点,即:

  ① 佛曾在经中授记:[ 将在五浊恶世示现凡夫相的上师利益众生。] 故现前的师长就是佛。

  ② 上师是佛行事业的执持者,如国家的大使一样,是诸佛的代表。又如日光炎热可以烧物,但透过聚光镜却更速烧起;如是诸佛如日光,师长如聚光镜,故执持、守护、弘扬诸佛正法的师长就是佛。

  ③ 迄今诸佛并不弃舍任一众生,也不弃舍我;而今谁不弃舍

  我、正在利益度化我呢?唯是我的上师,故教诫我正法的师长就是佛。

  ④ 因我凡夫的觉受、业力不定,若见师长的过失时,应想师

  长哪里有过失?只是自己业不清净的投射而已,事实上师长就是佛。

  由上四点,心中殷切决定,所依止的上师是佛――依此而修,

  即为念功德生信心。

  (2)念恩生敬,内分五点:

  ① 对我而言,释迦佛的恩泽胜逾十方诸佛,上师的恩泽则胜逾释迦佛。虽然就功德而言,上师与佛无有二致,并非上师较佛为胜,皈依境也只有三宝;但是令我内心得以建立正法、相应修行,其实是来自于上师的教化,故师恩最重,尤其皈依上师也就是皈依三宝随一。如云:

  [ 若见善知识则见如来,若见如来则灭一切不善之法。]

  ② 上师对我有说法恩――这点极为重要,因为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上师从年轻到老迈,如理精勤地依止许多师长闻思正法、修证相应,并将佛法传授于我,恩泽极大。迄今若我不能修学佛法,则只有世间法,必是无明深重、烦恼颠倒、恶业满盈,唯有一步步趋入三恶道险崖;当此之际,以本具圆满教证功德而外现凡夫相的上师为我宣说正法、摄受教化,令我心开意解,增长福慧,离苦得乐(世间人请吃一顿饭就感恩不已,何况上师说法恩;又如贫困时有人供我温饱,此一恩泽大于富有时受人资助)故对我宣说正法、指出正道的上师是我法身慧命父母,恩泽极重。

  ③ 上师对我有摄受恩――即为了摄受我,不辞辛劳地提供资具、道粮、道场、寮房、准备教材等,成办一切修行的顺缘。

  ④ 上师对我有加持心续之恩――我能增长少许善根、净除少许恶业,心续能有少许的转动,绝不是只凭着自己的努力与能力,而是师长日日夜夜的摄受加持,至诚回向、施乐受苦的缘故。

  ⑤ 对我示现凡夫相的上师愈是三毒炽盛,实际上乃是悲心猛利,不舍摄受的引导我,教化我,故更应念恩起信生敬。因为我的烦恼、恶业深重,所以必须示现一位与我一样具有三毒、与我平起平坐的师长来教化我。师长愈是三毒即表示愈有悲心,因为我业重福轻,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摄受引导,只有示现凡夫相的师长依于这种方式才可让我得到教化,因此,观师长愈有过失,反而更生恭敬与念恩。一般见众生过失须转念,见师长过失更须转念;见师长、众生的功德而生信心与恭敬是庸凡的,见师长、众生的过失而生信心与恭敬,则极为殊胜。

  (二)、加行依止,分三:

  1、内外财供――应该想到上师是为了让我累积资粮,故具足念恩心而尽可能财供于上师,成办修行顺缘。

  2、身口承事――即成办师长所交付的事物,乘载往返,师长有病予以服侍等,乃至向有情宣说,赞叹师长功德。

  3、依教奉行――即对上师所传授的教法如理听受修行,以解行合一而依止上师,如《本生论》说:

  [ 报恩供养是依教奉行。]

  密勒日巴尊者也曾对玛尔巴上师说:

  [ 我空无余物供养,只有依教奉行令师欢喜。]

  意即,不应只是供养上师祈求加持,更重要的是清净随行师长的教诫。若与师长常伴相随而不修行,意义不大;反之未与师长相随却能如理修行则更具意义,堪称为如法具相的依师之理。

  九、思维修习依师之理的生起之量:

  如云:

  [ 上师宝身与我身,上师妙语与我语,上师胜意与我意,一体不二祈加持。]

  即如上述,经由不断地修习,若干时候,能于一切时、一切处任运自然地观师即佛、观佛即师、生起师佛无二的觉受――尤其生起自己的身口意与上师的身口意无二无别的觉受。最起码,至诚忏悔多生未能如理依师,努力防护;同时,已能不见过,易见师德而如理依师。

  三界法王宗大师说:

  [ 万善根源具恩师,如理依止道根本,善念见知大勤勇,虔诚事师求加持。]

  祖师也说:

  [ 愿我从此一切生,得胜乘师作摄受,能入全道无颠倒,菩提道次修心要。]

  由见此中意趣,自己应努力圆满弟子相,反观自照,广发大愿;祈求直至成佛,生生世世皆得蒙受具相善知识的慈悲摄受,依闻法而知法,依知法而修法,依修法而调心,依调心而得安乐。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依师之理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依师之理的证量,如理依师,成就三士道功德。

  并将此学习道次第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前五篇文章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修习暇满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三、修习念无常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四、修习三恶道苦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五、修习真实皈依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修习深信业果

 

后五篇文章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作者说明 目录

解脱之门:五、祈愿类

解脱之门:四、赞颂类

解脱之门:三、仪轨类

解脱之门:二、密法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