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韩镜清教授译著:总摄大乘纲领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韩镜清教授译著:总摄大乘纲领论

  第一卷

  总标纲要品第一

  敬礼薄伽梵圣无比量光及儒童像曼殊室利!

  由已善悟入大乘菩萨为诠说大乘广大体性故、于薄伽梵眼前、谓如依于大乘、于阿毗达磨大乘中、说由诸佛陀薄伽梵十行相殊胜所殊胜语:谓如一、由诸佛陀薄伽梵所说所知所依之殊胜所殊胜语。二、由诸佛陀薄伽梵所说所知能相之殊胜所殊胜语。三、由诸佛陀薄伽梵所说悟入此所知能相之殊胜所殊胜语。四、由诸佛陀薄伽梵所说此悟入彼之因与果之殊胜所殊胜语。五,由所说修习此之因与果之殊胜所殊胜语。六、即于此修习差别中增上戒律之殊胜所殊胜语。七、由增上心之殊胜所殊胜语。八、由增上般若之殊胜所殊胜语。九、由此之果断离之殊胜所殊胜语。十、由此之果智慧之殊胜所殊胜语。

  此由佛陀薄伽梵所显示经藏之语句者、说大乘为佛陀之言教体。云何说耶?如是由此教法于声闻乘中所有未显示之十所依等于大乘中显示:谓如①阿赖耶识者、显示为所知之所依。②三自性依他起、遍计所执、及圆成实等者、显示为所知之能相。③此唯了别识者、显示为悟入于所知之能相。④六到彼岸者、显示为悟入于此之因与果。⑤菩萨十地等者、显示修习此之因与果所有差别。⑥菩萨之律仪者、显示为此之增上戒律。⑦勇行及虚空藏等之三摩地等者、显示为此之增上心。⑧无分别智者、显示为增上般若。⑨无住涅磐者、显示为此之果断离。⑩佛陀之三身即自性、圆满享用及变化者、显示为此之果智慧。

  此等较声闻乘为殊胜十所依者:谓即是所有薄伽梵依诸菩萨于大乘中显示殊胜为最胜性。由如是故,依于大乘、由诸佛陀薄伽梵所说殊胜语乃由十行相殊胜所殊胜语。

  云何由此如来以十行相殊胜所殊胜语完全显示为佛陀之言教性、而声闻乘者即遮止为进入大乘,即如是此等十所依于声闻乘中者从不显现显示,而于大乘中始显现故耶?此等十所依者、能一切成办大菩提。随顺极其许诺能获得一切智智毫无相违。此中颂云:

  “所知所依、于能相悟入、

  悟入此之因与果差别、

  三增上学、及此果断离、

  智慧成为最胜乘殊胜。

  此教法于余处无观见。

  观见此等最胜觉因故,

  由显示十所依、胜进道,

  许大乘为如来教法性。”

  复次、何故此等十所依之次第如是显示耶?如是由菩萨通过且依于最初诸法之因善巧已、当善巧缘起。

  此复于完全断离增益与损减二边能摄持善巧。即于此等缘起法之能相当善巧。如是由极善方便之菩萨极善摄持能相而当证知此。即由此当从障碍心得解脱。

  此后证知于所知能相证知已、依于清净增上意乐、于证知具有宿昔加行之六到彼岸等当能成办。

  此后,由清净增上意乐所完全摄持之此等六到彼岸于十地中差别显露。于三无数劫中当修习。

  此后当圆满菩萨之三学。圆满以后、此之果涅磐、及圆证无上正等菩提佛陀体。此等十所依之次第者、即如是显示。于此显示中一切大乘即圆满。

  所知所依品第二

  此中且唯于最初阿赖耶识者、说为所知所依。由薄伽梵显示名为阿赖耶识故。何处显示阿赖耶识耶?薄伽梵于《阿毗达磨经》中说颂云:

  “为无始时来之界、诸法一切所依止。

  由有此故、诸趣往及般涅磐可获得。”

  又即此经中说:

  “为诸法一切种子识体者、名阿赖耶。

  因此、此阿赖耶识、于妙正者我解说。”

  此者且为阿笈摩。

  何故说此名为“阿赖耶”耶?谓由一切具有生起杂染品法于此中、摄藏为果事体,或此亦于彼等中摄藏为因之事体故,为阿赖耶识。复次、由有情等摄藏为彼之自体故,为阿赖耶识。

  此者、亦说名为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为《决定解释意趣经》说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水流。

  我于凡愚不显示,谓不应分别为我。”

  何故说名为阿陀那识耶?谓由为一切色根之因及成为执受具有身者之所依故。如是乃至如其所有寿量而转起,由此能摄持五有色根等能不破坏及成为能执受身体之所依故。

  谓由如是乃至如其所有寿量转起、因此能摄持五有色根等不破坏及成为能执受一切身体之所依故,由于接连生起相续时亦能摄受所感引故,为执持身体。由如是故,说名为阿陀那识。

  此者亦说名为心。如薄伽梵说如是言:“心、意、及识。”

  此中“意”者:谓二行相:第一、由能作等无间缘故,由转依故,说名识无间灭意为识生起之所依。

  第二、染污之意。谓与萨迦耶见、计我为慢、染著我、及无明、四烦恼经常相应。即此者为识杂染之所依。

  “识”者:谓此既由第一所依故能生起,又由第二故者、即已被染污。谓于境界能了别故、即是“识”。由等无间及思量我故、“意”者为二行相。

  云何知有染污意耶?若此无有者,则成为不共无明无有之过失,亦成为无有与前五者等相同法之过失。谓如是五识身之俱生依为眼根等。

  亦成为无有训释词之过失。亦成无想与灭尽等引之差别无有之过失。即如是无想之等引者、乃由染污意所出,而灭尽等引者非有。若不尔者,则二之差别成为无有性。若由无想故、即于其中我执及以计我为我慢若无有者,则生于无想天中亦成为自始至终全部非是染污之过失。由于诸善、不善、及无记之心中亦遍于一切时中我执现前生起可得故。若不尔者,由此唯与不善心相应故,我执之烦恼即非是于善及无记等心中普遍现行。是故由与俱时生起现行及非相应现行故、不成为此等过失。此中颂云:

  “此不共有之无明、与前五等亦相同,

  二等引中之差别、成为训释词过失。

  无想天中生相续、无有我执成过失。

  悉与我执相应者、一切行相中不许。

  染污之意若无有,成二无有、三相违。

  此若无有者,我执遍于一切不成有。

  于真正能悟入义所有心常能作梗。

  此一切时遍现行许不共有之无明。”

  意者、由为染污故,即是有障无记。谓恒常与四行相能为障碍之烦恼相应。此犹如色及无色缠烦恼,此者即是能为障碍无记性。色及无色缠之意者、既由奢摩他所环绕,并且意者、于一切时具有故。

  除阿赖耶识以外、心之第三身不可得。由如是故,乃即成就阿赖耶识者、即是心体。

  依此一切种子识、意及识生起。此亦何故说名为“心”耶?由以诸种种法之习气为种子所遍积集故。

  何以故于声闻乘中不显示此心名为“阿赖耶识”或名为“阿陀那识”耶?由为微细所知当总摄故。而诸声闻者、一切所知不属于增上智中所有。是故彼等者虽不显示此,亦善成就故、由善成就解脱故、即不显示。诸菩萨者于一切所知属于增上智,是故于此等显示此,即无能知此之智者、非易获得一切善巧之智慧。

  又由异名已于声闻乘中显示阿赖耶识。于《增一阿笈摩》中《如来出世四行相胜利经》作如是说:“一切众生于阿赖耶遍喜悦,从阿赖耶真正出离、于阿赖耶具有喜悦等中、由为断离阿赖耶故、既希欲听闻教法而倾注耳听。即树立心思能遍知并能成办随顺法行之法。若如来出现世间,则此稀有突出之法亦出现于世间。”由此异名故者、亦即于声闻乘中已显示阿赖耶识。

  大众部之阿笈摩亦说“根本识”名。由此异名故、亦即显示此。犹如依此根本之树木。

  化地部之阿笈摩中亦说名为如其诸有生死之蕴。由此异名故、亦即显示此。由虽有时或有显现色与心相续断,而于阿赖耶识中此之种子相续不断故。

  诸圣者上座之阿笈摩亦说颂云:

  “诸有中之支分见、以及能知、和放置、

  动摇、及以能证知、即是乐欲能转起。”

  是故于此所知之所依中此显示为阿陀那识体、心体、阿赖耶识体、根本之识体、诸如其有生死之蕴、及诸有之支分识者:即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之广途乃唯一创设。

  或有如是计言:言心、意、及识者、义唯同一。此处如是计为仅只单词差异、亦不应许。由意与识二差异义可得故。是故心亦成为差异义。

  又或有于此薄伽梵所广说“一切众生遍喜悦阿赖耶”一语中、计此等五取蕴者为阿赖耶。其他者计具有贪著乐受为阿赖耶。其他者计萨迦耶见为阿赖耶。即此等者通过对阿赖耶识愚蒙已、由教及证各计为此。

  于声闻乘安立之道理中此彼等之安立虽无应理,然而通过由此诸于此不愚蒙而安立阿赖耶识为阿赖耶识完全切合已、而建立者便更为优良。云何更为优良耶?如是五取蕴等者与生于极度痛苦之诸恶趣便不相顺应。由此者于彼等极非所欲而执藏者不应道理。即如是彼等者许与此为远离性。

  具有贪著乐受者、于第四静虑以上更高处无有。由与诸具有此之有情不相随顺故、彼等于此等执藏亦不应理。

  萨迦耶见亦即与此法者于无我胜解不相随顺。是故此等于彼亦执藏不应道理。

  于阿赖耶识承许为内自我事体者、与生于极度痛苦诸恶趣中者虽希欲苦蕴破坏,而诸于阿赖耶识由染著我所束缚者、从来亦不希欲此识破坏。诸生于第四静虑以上更高处者、虽已与具有贪著之乐受已不相随顺,然而于阿赖耶识染著为我之事体,仍在随逐者成为有性。如是此法诸胜解无我者与我见虽已不相随顺,然而仍随逐染著为我之事体仍唯为有。由如是故,成就于阿赖耶识更优良安立为阿赖耶性。

  此者且为安立阿赖耶识之异名。

  此后安立此三能相云何当看?此若总摄者,则为三行相:一、安立自能相。二、安立因性。三、安立果性。

  此中阿赖耶识之自能相者:谓此通过依于一切杂染品法之习气已、由遍摄持种子相应故、成为彼自生起之原由。

  此中因性之能相者:谓如是此一切阿赖耶识自身种子即遍一切时安立为即此杂染品法之因性。

  此中安立为果性者:谓此由阿赖耶识即依彼等杂染品法无始时来之习气而得生起。

  此所说“习气”为何耶?此诠说为“习气”之所诠为何耶?

  若诸通过依于与彼法同时生起并同时谢灭以后、而为彼生起之原由者,即此为所诠说。喻如巨滕等中由花熏习。苣滕与华同时生起并同时谢灭亦为诸苣滕中出现为华之其他香气生起之原由性。诸行于贪著等者之贪著等之习气、亦由与贪著等同时生起并同时谢灭、其心者亦出现彼之原由性。诸多闻者之众多听闻之习气亦由此听闻与作意同时生起并同时谢灭、其心者亦出现诠说此习气之原由性。如其于此习气由彼完全摄持、说为能持法者,于阿赖耶识亦当视为如是道理。

  于阿赖耶识中此等杂染品法种子抑为各自差异住?抑为非差异住耶?于此中住虽亦与彼等非随顺差异、亦非无差异,然而此与彼具有生起能差别阿赖耶识于如是生起时说名为一切种子。

  阿赖耶识与此等杂染品法同时展转更互为因性云何当看?喻如灯焰生起与灯芯燃烧更互同时,及如芦束同时展转更互相依不倒,如是此中亦当视为展转更互成为因性。如其阿赖耶识为诸杂染品法因,如是诸杂染品法亦安立为阿赖耶识之因缘性。由其他因缘不可得故。

  习气非差异且非种种,而如何应为差异及种种法等之因?喻如由种种线缕所缬成之布料并未显现出种种颜色;若于其时放入染料器具内,即于尔时能于布料上显示出种种行相诸差异颜色不同来,如是阿赖耶识由种种习气所熏习;亦于习气之分位时虽非种种,然若于感引果法染色器具中现在前者,则能显示出无有能量种种法来。此者为大乘最极甚深缘起。

  若总略者,缘起者、即此为二:一、具有能辨别自性,二、具有能辨别爱非爱。此中基依阿赖耶识诸法生起者,即此为具有能辨别自性。由成为以能辨别种种自性为缘之事体故。

  若诸十二缘起支分,即此具有能辨别爱与非爱。由成为以能辨别爱与非爱身体种种为缘之事体故。

  此中或有对第一缘起阿赖耶识愚蒙、计唯以自性为因生起性。或有计唯以宿作为因生起性。或有计唯以自在变化为因生起性。或有计唯以我为因生起性。或有计无因性及无缘性。

  于第二缘起愚蒙者:谓计我为作者及受者。喻如有一群生盲人、彼等亦唯是未曾观见过大象者、对彼等或有示以大象,从彼等中或有触及大象之鼻部,或有触及牙部,或有触及耳部,或有触及足部,或有触及尾部,或有触及脊梁;被问到大象奚似时、或说犹如犁柄,或说犹如杵,或说犹如簸箕,或说犹如石臼,或说犹如扫帚,或说犹如山峰。

  此者由不能了知此二缘起行相成为犹如从生来盲即为无明所不能了知犹如大象之阿赖耶识所有自性、因及果等,于是亦或有计自性为因性,或有以宿作为因生起,或有计实有自在,或有计我实有,或有计无因而生,或有计为能作者,或有计为能作者。

  若总摄者,则阿赖耶识之自性者、即一切种子异熟识。由此能摄一切三界身及一切趣。

  此中颂云:

  “外及内均不明显,二及此等世俗性、

  胜者义、所有一切种子、许为六行相:

  刹那性、同时出现、此者许相续生起、

  决定属、观待诸缘、唯以自果为能感。

  平稳、无记、可熏习既与能熏习相应、

  非离此能熏习外此者为熏习能相。

  由六识等无相应,与三差异相应故,

  由无同一刹刹故、若依理说余成过。

  外与外所有种子、许能生起、能感引,

  由感未种枯坏故、如箭中程未即堕。”

  如其外种子、如是诸内所有种子性者即非同然之颂云:

  “外种子或未种植,非许内种子所有。

  若无闻等熏习者,此果不得生起故。

  已作、未作、错过、过、由成过失相违故,

  内者为外在之缘,如是此者依熏习。”

  又若诸其他转识者,即此一切身体及诸趣当视为具有享用。《辨别中边论》颂云:

  “第一者、即是缘识,第二者、具有享用。

  能享受、完全界定、此之能启动、心所。”

  此二识者展转更互为缘。《阿毗达磨经》说颂云:

  “诸法于识中摄藏,识于诸法中亦。

  更互为果之事体,亦常摄藏为因事。”

  若于第一缘起中此等诸识展转为因缘者,然而于第二缘起中说名为何缘耶?谓增上缘。

  又六识等、由几缘生耶?谓由诸增上、所缘、及等无间缘生起。此三行相缘起即生死性、可爱非可爱诸趣及具有能享用之缘者、即此等四。

  此者即是阿赖耶识由异名及能相安立。

  如其阿赖耶识体由此等异名显示、及如是亦由能相显示,此由何可知诸转起识者即非是耶?无有如是安立之阿赖耶识时、即如是杂染清净不应成。谓烦恼杂染、业杂染、及生杂染亦不应成。世间与出世间清净亦不应成。

  烦恼杂染云何不应成耶?谓如是由烦恼和随烦恼所作习气种子性者、于六识身中不应成。如是此此眼识与烦恼和随烦恼同时生起并同时谢灭,即唯于此中虽当熏习彼等之种子事体成为习气,然而非是于其相异之中。眼识已灭为余识所间隔,此中无有习气、并且习气之所依亦不可得。眼识先前已灭者、由已无有、为余识所间隔故,与此无有已过去者偕同贪著等一齐生起不应道理。犹如从过去之业异熟果已交代完结。

  眼识与贪著等同时生起,此中习气亦不应成、且非是于贪著中。由贪著者及依于此故。由不平稳故。

  亦非是于其余识中。由诸识之所依差异故。由无有同时生起及同时谢灭故。

  亦非是于自事体中。由自事体者同时生起及同时谢灭乃无有性故。

  由如是故,于眼识中由贪著等及随烦恼熏习成种子不应道理。

  于此识中由识熏习亦不应理。如其眼识、如是亦于诸其余转起之识随其所应当知。

  无论从何更上诸地无想天死殁、诸于此生时所有识由此烦恼及随烦恼成为烦恼最开始性生起、此亦成为无有种子而徒然生起。由此习气连同其所依已是过去故。由已无所有故。

  若烦恼之能对治识已生起者,若非此一切其他世间之识已灭者,则无有阿赖耶识时此能对治识者、连同烦恼及随烦恼之种子悉不应成。由自性解脱、无有与烦恼及随烦恼同时生起及同时谢灭故。

  若无有阿赖耶识者,则在此以后于转起识生起时此习气连同其所依已过去长时期,由无所有故、当从无种子而生起。

  由如是故、若无有阿赖耶识者,则烦恼杂染不应成立。

  业杂染云何不应成耶?由“行为缘识”不应成立故。由此无故,“取为缘有”亦不应成立故。

  生杂染云何不应成立耶?由接连相续生起不应成立故。从非等至地死殁之意、于中有身上安住时、由染污意识接连生起相续。此染污意识者既于中有身中谢灭,又于母胎中昏厥于羯罗蓝体中。若即此意识昏厥者,则依于此昏厥以后、意识于母胎中当复转起。因此、二意识同时于母胎中当转起。此昏厥意识者、不应成为意识性。由为恒常时染污所依、及于意识之所缘中不可得故。即便令此意识昏厥,则抑此意识为一切种子性耶?抑而依于此而彼已转起耶?

  若彼昏厥者、即此为一切种子性者,则因此所谓“意识”者即是安立为阿赖耶识异门之名矣。若能依于此即是一切种子性者,则因此、由此为所依之事体故、此成为因之识,若尚非一切种子性者,则如是此能依成为果者、绝非一切种子性。是故若诸昏厥识者,即此非是意识,而正是异熟识。即成就此所谓此始名为“一切种子性”。

  能执受诸已接连相续生起之有色根、亦除此以外不许之为异熟识。诸非此以外之其余识者、由决定为各别所依及不平稳故、离开识能执受之有色根不应道理。若诸识及名与色由犹如芦束展转更互相依道理故而得保住者,即此亦若无有异熟识,则不应道理。

  其他识者、诸已生起有情之食亦不应理。若无有异熟识者,则从诸六异熟识中无论由任何其一能作诸已生三界有情之食事悉不可得。从此死殁、于等至地中生时、染污意识由非等至地接连生起相续、亦若无有异熟识者,则此其他染污非等至心连同其种子不许有。

  又于诸有生无色界之染污善心时、染污善心若亦无一切种子性异熟识者,则成为无有种子并且无有基础。

  即于此中出世间心能现在前时、由其他非此之世间心成为无有故、与彼之趣往成为相成性。诸生于无想非无想处者、无所有处出世间心亦能现在前时即与彼等二趣成为相反。此出世间之所依者、即非无想非无想处之趣,亦非无所有处之趣所依,且亦不应般涅磐趣之所依。

  能作善所作,或能作恶所作者于死殁时从下身或下身温暖逐渐消失;亦若无阿赖耶识者,则不应成。是故生杂染亦若无有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

  云何世间清净不应成?如是诸欲界贪著者由未远离贪著未获得色缠心故,由欲缠喜心体故,由为远离欲贪著故,善加行时、由此从欲缠加行生起之心亦与色缠之心无有同时生起及谢灭故,由因此无有熏习故,不应成为种子。此色缠之心过去已众多世代、为其他心所间隔、亦无有故,此等至心之种子性亦不应成。如是于一切贪著远离性之种子中亦随其所应当知。由如是故,若此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展转相续传来者,即是此色缠等至心之因缘;而此加行生起之善心者、即是增上缘;即成就此。

  如是出世间之清净亦若无有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者,不应成立。

  云何出世间清净不应成耶?“如通过依于他人之言音及依于各自如理作意已、从此为因真正之见生起。”如是为薄伽梵所教。由此从他人言音作意思惟、抑为于耳识,抑为于意识,抑或为于二识中成为熏作习气耶?此中作意思惟此等法时耳识者且不生起;意识亦为彼相异之散动意识所间隔;若于彼时与如理作意思惟相应之心生起,即于尔时若此熏作听闻习气意识者、连同习气已谢灭成为过去以后历时已久而无所有者,则以后具有此种子之与如理作意思惟相应之心当依何生起?此无论如何与此如理作意思惟相应之世间心者、与真正之见相应所有出世间之心从来不曾同时生起及同时谢灭。是故非是由此所熏习。由无有此熏习故,此不应成为种子。由如是故,出世间之清净、亦若无有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者,则不应成。由于此中因听闻之习气、完全摄持彼之种子不应道理故。

  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者、若为杂染之因者,则此之能对治出世间之心所有种子云何当成耶?出世间之心者为不共有。由如是故,彼之习气者、为无有性。此习气若无有者,则须要说明从何生起耶?乃从此以听闻最清净法界等流为习气所有种子而生起。

  若诸听闻之习气者,即此亦抑为阿赖耶识之体性耶?若为阿赖耶识之体性者,则云何应为彼之能对治所有种子耶?若非彼之体性者,则由此故此听闻之习气所有种子所依处当视为何耶?

  若诸通过依于诸佛陀之菩提成为听闻之习气于此处而转起者,即此同同时共住道理故于异熟识中转起、犹如乳与水、此者非是阿赖耶。由是此之能对治所有种子性故。此中依于下品习气成为中中品习气。依于中品习气成为上品习气。由与听闻、思惟、修习多次所作相应故。

  此中下、中、及上品听闻习气之种子当视为法身之种子。由是阿赖耶识之对治故,由非是阿赖耶识之体性。由虽是世间,而是出世间最清净法界等流故、即成为出世间心之种子。

  此者虽出世间心尚未出现,然而烦恼杂染之能对治、趣往恶趣之能对治及决定能作一切过失所作之能对治。能随顺际遇佛陀及菩萨。即使为诸福业之世间性,然而亦当视为即是已能总摄于法身之中;及亦当视为总摄于诸声闻和独觉之解脱身之中。

  此者既已非是阿赖耶识,而是总摄于法身及解脱身之范围中。如其下、中、及上品,如是如是渐次增长,如是如是异熟识亦渐次销减并当转依。

  若能转一切行相所依者,则异熟识一切种子性亦能转为无有种子及亦即已断离一切行相。

  又如何诸阿赖耶识及非阿赖耶识犹如水与乳同时共住于一切行相当成为销减耶?犹如由鹅从水中饮乳,于远离世间之贪著时、犹如通过非等至地之习气减少、即等至地之习气增加已、而得转依。由诸灭尽等引亦说为与识不相远离故,此者理应与异熟识不相远离非为此之能对治灭尽等引生起,亦非诸从此定起之本来再现者。由异熟识相续已断以后除接连相续以外无有其他生起故。

  若如有如是计执谓无论如何灭尽等引中由有意识故、即具有心者,则心亦不应理。由不应为等引故、由所缘及行相不可得故、由不善及无记不应理故、由当与善根相应故、由触可得故、由想及受当现在前故、由唯想变为相续■故、由彼之势力成为等至故、由思及净信等善根当现在前故、由能依与依持相离不应理故、由有譬喻故、由除为遍行性外如是无有故、由善、不善、及无记不应许故、此亦不如理。

  无论色及心之无间生起、计为种子性,此如上说已非所许。而且从上地无色及无想死殁及从灭尽等引出定之此心亦不应成。

  除等无间缘性阿罗汉最后之心亦复应不得成。

  若如是者,若无有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者,则杂染与清净悉不应成。由如是故,此为有性及如所解说之能相亦悉成就。此中颂云:

  “菩提萨垛优良心、断离前五诸根识,

  除所除遣以外时、心者云何能转依?

  于说成为对治时、非断离故不应理。

  此者即便为断离,当成无因果差异。

  若或远离诸种子、许为无有事体者,

  此无有故、二俱无,非是能成为转依。”

  阿赖耶识之差别为何耶?若总摄者,则当视为三行相或四行相。

  此中由三行相习气差别故、即为三行相。

  谓由诠说习气之差别、我见习气之差别、及诸有支分习气之差别故。

  四行相者:谓由感引故差别、由异熟故差别、因性中差别、及唯由能相差别故。

  此中由感引故差别者:谓若此异熟习气新生起。此若已告罄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不应道理。

  此中由异熟故差别者:谓若此由行及有为缘诸趣异熟。此若无有者,则由无有种子故、诸再生之法不应生起。此中于因性中差别者:谓若彼即于此中以由意执著我为因性。此若无者,则以意执著我为所缘不应成。

  此中由能相差别者:谓若彼即此之共有能相与不共有能相者、乃以无受生起之种子为能相与以有受生起之种子为能相。共有者、即是所有器世间种子。非共有者、即是所有各自内六处种子。若诸共有者,即此为无有受生起之种子。

  若能对治已生起者,则为非共有所对治分灭。共有者于为他人分别所完全执持时、观见成为清净。谓犹如由诸瑜伽师之差异胜解故、于同一事体所看见却差异可得。此中颂云:

  “许共有缚难断离,所完全应知非易,

  与巨大外在所相、瑜伽师之差异心

  彼者亦不为梗阻,诸清净者之观见

  由佛陀清净观照故佛陀刹土严净。”

  若诸非共有者,即此等为具有受生起之种子。若无有此者,则器世间、及有情世间生起之差别不应成立。

  又有粗重之能相与轻安之能相。

  粗重之能相者:谓所有烦恼及随烦恼之种子。轻安之能相者:谓所有有漏之善法种子。此若无有者,则由异熟故、所依之堪能不应成及堪能之差别成为不应成。

  又有已受与未受能相。已受之能相者:谓此善与不善种子之异熟已异熟。未受之能相者:谓以诠说之习气为种子。由无始时来戏论生起之种子故。此若无者,已作后已作善与恶业由已给与果故而已受尽既不应成,而诠说习气创新出现亦不应成。

  复次、譬喻之能相者:谓由此阿赖耶识犹如幻化、阳焰、梦景、及眩翳故。此若无者,则由虚妄能遍计不应成为颠倒之因性。

  又有全部与不全部之能相。诸具有全部束缚所有者、为全部性之能相。诸远离世间之贪著所有者、为具有残缺失坏之能相。诸声闻及菩萨有学所有者、为一分拔除之能相。诸阿罗汉、独觉、及如来所有者、为烦恼障全部拔除之能相。此全部拔除烦恼与所知障之能相随其所应当知。此若无有者,则渐次违反杂染不应成。

  何故诸善及不善法之异熟说名为无障无记之异熟耶?如是无障无记者与善及不善更互无有违反。若异熟亦成为善及不善者,杂染与还灭则不应成。由如是故,异熟识者为无障无记性。所知所依已解说讫。

  第二卷

  所知能相品第三

  云何当知所知能相耶?此者若总摄,则三行相:一、依他起能相。二、遍计所执能相。三、圆成实能相。

  此中何为依他起能相?谓若具有阿赖识之种子非真正能遍计所摄之了别识。

  此又为何?谓一、身具身者受者了别识。二、由此所享用了别识。三、于此能享用了别识。四、时了别识。五、数量了别识。六、方所了别识。七、语言了别识。八、自与他差别了别识。九、善趣与恶趣死亡与生起了别识。

  此中若诸身具身者受者了别识,若诸由此所享用了别识,若诸于此能享用了别识,若诸时间、数量、处所、语言之了别识者,即此由为言说习气种子所生起故。若诸自与他差别了别识者,即此为我见习气种子所生起故。若诸善趣与恶趣死亡与生起了别识者,即此为有支习气种子所生起故。

  由此等了别识故,即是显示一切界、趣、生处所摄为非真正能遍计。若诸此等了别识之唯了别识性、由非真正能遍计所摄以显现非是有及错误之义为所依者,即此为依他起能相。

  此中遍计所执能相为何耶?谓若其虽无有义,唯了别识,即此显现为义性。此中圆成实能相为何耶?若其即此依他起能相中此义之能相毕竟无有性。

  此中身具身者受者了别识者:谓当知眼识等六界。诸其他了别识为此等了别识之差别。此等了别识者由无有义故、于此所说唯了别识中有何为喻耶?梦景等者、当知为喻。喻如于梦景中虽无有义而唯辨别识性此显现色、声、香、味、所触、房屋、森林、大地、山等种种义之行相所有者都无所有。由此喻故者,于一切中亦当通达唯了别识性。由说言“等”故者、谓诸幻化、阳焰、及眩翳当知为喻。

  若如梦景等即便醒时亦尽于一切中唯了别识性者,则喻如于梦景中唯了别识性之觉生起、如是于此又何故不生起耶?谓于诸真实智故清醒时生起。喻如梦景睡眠并未醒时不生起,而于醒时生起,如是于真实智未醒时不生起,而于真实智醒时生起。

  由未因真实智醒故、如何比知唯了别识性耶?谓由教及理当可比知。

  此中教者:谓佛陀在《十地经》中说,谓如“此三界者唯是心”。

  又在《解深密经》中,慈氏菩萨启请已、薄伽梵所答。“薄伽梵!此三摩地所行境界之影像抑与此心说为差异耶?抑说为非差异耶?”薄伽梵告曰:“慈氏!说非差异。此何以故耶?识者、所缘唯是由了别识所显。”“薄伽梵!三摩地所行境界之影像若与心非是差异者,即由此心云何还取即此心?”“慈氏!虽任何法亦不能取法,然而若诸如是生起之心,即此亦如是显示。喻如以色作缘、还见即此色,而计为观见影像。于此中者、此色与此显现影像、即显现为差异义。如是即如是生起之心亦依此说为显现差异义。”由此教故、亦即显示为理。如是于心等至时观见彼彼青瘀等所知影像,即唯此此还见于心。谓青瘀等无有异义。由此正理故菩萨于一切了别识中应当比知唯了别识性。于青瘀等中亦不应为忆念之辨别识。由此所缘乃现安立显现故。若诸依闻及思生起之忆念辨别识,即此亦缘于过去故。显现此者成唯了别识。由此比量故、菩萨虽尚未由真实智觉醒故,然当比知唯了别识。

  若显示诸种种如梦景之了别识,即是依此等眼识等之了别识者、理应唯了别识性,则诸具色眼等之了别识云何视为唯了别识性耶?此等亦由教和理当知。如前。

  若此等亦唯是了别识性者,则此等何故显现为色性并由相同相续显示而转?由以颠倒等之杂染事为能依故。若异此者,于无义中当不颠倒。此若无者,烦恼与所知障之杂染当无所有。此若无者,清净亦当无所有。是故此等如是生起不应道理。此中颂云:

  “错乱因、与错乱体、许为诸色了别识。

  若无诸了别识者,非具有色、另亦无。”

  何故身具身者受者了别识、由此所享用了别识、能享用此了别识、于一切身中俱时生起并和合生起耶?由生体与享用遍圆满现前故。

  何以故诸如所说种种时了别识等生起耶?由无始时以来生死相续不断、有情界无有比量、世界无有比量、成办更互事务之言语无有比量、能享用普遍摄持之差别无比量、享用业果异熟爱非爱之差别无比量、生及老死之差别无比量故。

  云何当安立此等了别识为唯了别识性耶?若总摄者,由三行相故。由尽唯是此故、无有义。由二故者、谓由了别识具有原由与能见故。由种种俱时一齐生起故者、谓由种种行相生起故。如是此等一切了别识者由无义故、即是唯此。眼等了别识等者、谓从色等为原由及此等之辨别识为能见起、乃至身之辨别识为能见者、即是具有原由及能见。

  意之了别识者:谓从眼等起、以至法之了别识具有一切之原由、并由意之辨别识所有了别识故者、即是具有能见。由诸意辨别识所有分别及由了别识一切显现能生起故。此中颂云:

  “唯此、二、及种种性、诸瑜伽者许证知。

  于唯心既已悟入,若离彼者、故此亦。”

  或有思谓即此意之辨别识从彼彼依持生起时得此此之名。如于思说为身及语业。由于一切依持中种种生起之行相故、显现为二生起。由此者唯显现为义、与显现为能分别故。由于有色界中、意识住在身故。如同此外其他有色根住在身中、于一切所依中亦显现能取所触而生起。此中颂云: “若有无身居洞窟,既远履、又独一行。

  难调伏心能调伏,我说此为真梵志。”

  又由意能领纳此等五根所行境界者、如作是说:“意为彼等之依。”

  又如所显示十二处中说六识身者为“意处”。

  若于此处安立阿赖耶识之了别识者为义了别识,即于是处亦除此以外之一切了别识者为此之原由了别识。

  意识之了别识连同依持者、当知即是彼之能见。由即此等了别识已成为原由者为此之能见生起之原因故、犹如义显现时能作此生起之依持作用。若如是者,则此等了别识者安立为了别识性。

  云何如其显现义亦见为无性耶?薄伽梵作如是说:“若诸菩萨具有四法者,则当通达一切了别识之无有义。一、由能知辨别识相违之原由故者:谓由喻如诸饿鬼、傍生、人及天于同一事体中观见差异了别识。二、由无有所缘之了别识可得故者:谓喻如过去、未来、梦景、及影像可得。三、由无有奋勉亦能知成为无颠倒故者:谓若有义者,则缘于义之辨别识无有奋勉能知真实故、成为有无颠倒。四、由三行相辨别识之随顺智故者:谓于如其菩萨及静虑者心得自在者、由胜解力如是如是此等义显现。于诸获得奢摩他之瑜伽者勤作法毗钵舍那中唯作意即义显现,诸安住于此获得无分别智中、一切义不显现!

  若如是者,随顺三行相能知义智及由以前诸成立因故、即成就无有义。

  此中颂云:

  饿鬼、傍生、及诸人、以及诸天随种姓,

  由一事体意差异、即许其义不成就。

  如是过去及梦景、及影像二行相中,

  由所缘非为有故、即应当缘于此故。

  若义成就为义者,智不成为无分别。

  由此无故,佛陀体、非是许为能获得。

  菩提萨垛得自在,于瑜伽者如是亦。

  由胜解增上、地等,事体如是当可得。

  此中若谁具有慧,由获得成就宁静。

  于一切法作意时,如是诸义显现故。

  无分别智现行时,一切义无显现故。

  当通达本无有义,由无此故了别无。

  若唯了别识显现义之所依为依他起自性者,则此云何为依他起?何以故说为依他起?由依自习气之种子所生故,由如是故、即是以依于缘之他而起。生已亦不能越于刹那自性而住故、说为依他起。

  若以依于此为义无所有而竟显现是遍计所执自性者,则此云何为遍计所执耶?何以故说为遍计所执耶?由意之辨别识以具有无比量能遍计之行相为颠倒生起之原由故、为遍计所执。无有自能相而唯有能遍计可得故、说名遍计所执。

  若以此毕竟无所有为能相即是圆成实自性者,则此云何为圆成实体耶?何以故说为圆成实耶?由无变异故、为圆成实。由是清净之所缘故,由是一切善法中之最胜故,由是最胜之义故,说名圆成实。

  又若有能遍计,并有所遍计者,则为遍计所执自性。

  此中能遍计为何耶?所遍计为何耶?遍计所执自性为何耶?

  意之辨别识者、为能遍计。由具有能分别故。此者由依自诠说习气种子所生起、了别识依一切诠说习气种子所生起。由如是故、由无边行相之能分别故生起,即由能分别一切说名能遍计故、乃说之为能遍计。

  依他起自性者、为所遍计。

  若于此行相中所遍计于依他起自性上,即为于此之中为遍计所执自性。言“于此行相中”者:即是如何之义。由能遍计如何能遍计?所缘为何?能取何者为所相?为何执著?等起言语为何?语言为何?由何戏论假立能遍计耶?由名为所缘,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为所相,由见执著为此,由诸寻思等起言语,由见闻觉知等四语言假立语言,由于无有之义增益为有故,为能遍计。

  此等三自性之道理抑为差异耶?抑而为非差异耶?当说既非差异,亦非是非差异。由异门故、依他起自性为依他起。由异门故、即此为遍计所执。由异门故、即此为圆成实。

  由何故于依他起自性说为依他起之异门?由依依他起之习气种子生起之依他起故。

  由此即此为所谓遍计所执之异门为何耶?由是能遍计之原由及由此成遍计所执故。

  由此即此所谓圆成实之异门为何耶?由如其遍计所执、如是此毕竟无所有故。

  于依他起自性中有几行相耶?若总摄者,有二行相:一、习气种子之依他起。二、杂染与清净自性不圆满成就之依他起。由此二行相故、为依他起。

  遍计所执自性亦二行相:由自性能遍计与差别能遍计所执故。

  圆成实自性亦二行相:一、由自性故圆成实。二、清净圆成实。

  又能遍计者,四行相:一、自性能遍计。二、差别能遍计。三、熟练。四、不熟练。熟练者、谓诸善巧于语言之能遍计。不熟练者、谓诸不善巧于语言之能遍计。

  又五行相:一、依于名能遍计于义自性。谓如说:此名之义即此。二、依于义能遍计于名之自性。谓如说言“此义之名即此”。三、依于名能遍计名之自性。谓如能遍计于未义之名。四、依于义能遍计于义之自性。谓如能遍计于未知名之义自性。五、依于此二能遍计者、谓如说言“此如是义之体性所有名者即是此”。

  若能摄一切者,则为十行相能分别。

  一、根本能分别者谓如:阿赖耶识。二、所相之能分别者谓如:色等之了别识。三、显现所相之能分别者谓如:连同依持眼识等之了别识。四、成为所相之能分别者谓如:由老等、乐受等、贪著等、妨害、及时节故遍转变等,由捺落迦趣等及欲界等故、此能转变此。五、成为显现所相之能分别者谓如:即由此等如作是说之转变故、此能转变。六、由他人显示之能分别者谓如:闻非正法之随行与闻正法随行之能分别。七、非如理之能分别者谓如:闻非正法所生起,即此外诸说之能分别。八、如理之能分别者谓如:闻正法所生起,即此由诸法之能分别。九、执著之能分别者谓如:与以非如理作意所生起萨迦耶见为根本六十二见相应之能分别。十、散动之能分别者谓如:诸菩萨之十行相能分别:①无事体之所相散动。②事体之所相散动。③增益之散动。④损减之散动。⑤同一性散动。⑥差异性散动。⑦自性散动。⑧差别散动。⑨如名如是义散动。⑩如义如是名散动。

  此中为能对治无事体能分别散动、告曰“菩萨性有”等。为能对治事体分别散动、告曰“不真正随观见菩萨”。为对治增益能分别之散动告曰“不真正随顺观见菩萨名,不真正随顺观见般若波罗蜜多,不真正随顺观见行。不真正随顺观见色,乃至不真正随顺观见受、想、行、及识。此何以故耶?“如是名者由自性故空”等。为能对治损减之能分别散动、告曰“由空性故非是”等。为能对治同一性能分别告曰“若诸色空性,即此非是色”等。为能对治差异性之能分别、告曰“亦非是色离空性,色性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为对治自性能分别、告曰“善现!此所谓色等唯是名”等。为对治差异性能分别、告曰“色者与空性亦非异,色性即空性。空性即色性。”为能对治自性能分别、告曰“善现!谓如:所谓色者、唯是名”等。为能对治差别能分别、告曰“自性者无生、无灭,非是杂染、非是清净。”为能对治如名如是义能分别、告曰“于虚假名中通过各各别别计度此等诸法由飘忽不相干之客名随顺挂上假立语言。如如随顺假立语言如是如是执著。”为对治如义如是名能分别、告曰“菩萨不真正随顺观见此等一切名。由不真正随顺观见故、无有执著。”即是意谓乃至如义如是。乃至如于色如是乃至于识随其所应当说。对此等十散动之能对治于一切《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显示无分别智。若如是者,由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之义者、当知与所对治分即具有能对治。

  若由异门故、依他起自性成为三者,然而三自性云何不成为无差别耶?由此异门故,由为依他起故、由彼即非是遍计所执,非是圆成实。由此异门故,由彼为遍计所执,非是依他起,非是圆成实。由此异门故,若诸圆成实、即由此非是依他起,非是遍计所执。

  依他起自性于遍计所执自性中如其所显现何以得知非是彼之体性耶?由立名以前无义觉故。由名众多即体有众多成相违反故。由名无确定体可混杂互抵触故。此中颂云:

  “立名前、觉不起故,名众多、无确定故,

  成彼自体、体众多,多体杂成互牾故,

  诸法本无、而可得,无有杂染、却清净,

  幻化等如同无有,如是当知如虚空!”

  若如其显现已无所有者,则依他起自性于一切之一切中何故不成为无所有耶?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即无,云何不成一切都为无所有性耶?若依他起及圆成实之自性无有者,由当成为无有杂染与清净之过失故。然杂染与清净可得。由如是故、非一切都无所有。此中颂云:

  “依他起、及圆成实、若一切行相非有,

  则于一切时分中、杂染清净当成无。”

  若诸佛陀薄伽梵宣说极广博大乘之教法者,即于此中遍计所执自性云何当知耶?当知由无有之异门显示。依他起自性云何当知耶?当知犹如幻化、阳焰、梦景、眩翳、影像、回声、水月及变化。圆成实自性云何当知?由显示行相清净法当知于四行相清净法中、①由自性清净者、谓如:真如、空性、实际、无所相、及胜义。亦即法界。②离垢清净。谓如:即此不具有一切障碍。③能获得此之道清净。谓如:一切顺菩提分法及波罗蜜多等。④由能生起此故所缘清净。谓如:诸大乘妙正教法。由如是此者为清净之因故、非是遍计所执。由是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是依他起。由此等四行相故、能摄一切清净之法。此中颂云:

  “显生依持如幻等,依于标志显示无。

  通过依此四清净、即是显示圆成实。

  此清净者即自性,离垢、及道、及所缘、

  诸清净之法所有、即由四行相所摄。”

  依他起自性何以故显示作如是说之犹如幻化等?谓由为遮止他人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故。其他云何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由为遮止他人作如此等疑难“云何无有义而能作所行境界”故、说即如幻化。由为遮止“云何诸心心所法无义而生起”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阳焰。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成为爱非爱享用”如是疑难故、即犹如梦景。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诸善不善业能感生可爱与不可爱果”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影像。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种种辨别识生起”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光影。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种种语言诠说生起”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回声。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真正摄受三摩地所行境界生起”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水月。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菩萨能成办有情之所作事随意所意乐如是受生”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变化。

  薄伽梵依何意趣于《梵问经》中显示如来生死既不可得,涅磐亦不可得耶?谓于依他起自性中是遍计所执及圆成实自性故,通过依生死与涅磐无有差别意趣显示。如是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故生死,由圆成实分故涅磐。

  《阿毗达磨经》中依何意趣薄伽梵说法有三、即杂染、清净、及属俱分?谓于依他起自性中有遍计所执自性者、属于杂染分。有圆成实自性者、属于清净分。即此依他起者、属于俱分。通过意趣于此而教示。

  于此义中有何喻耶?喻者、谓地质内部有金、即是喻如地质内部有金时、地质界、土、及金三者可得。此处于地界中者、无有之土可得。即如是由火触已、土者不显现,而金者显现。地质界者、谓土显现时而相反显现。金显现时即如是显现。由如是故,地质界者、即属于俱分。

  如是于了别识中未由无分别智火触及时、此了别识显现为非真正之遍计所执自性,而真正圆成实自性不显现。于辨别识由无分别智火触及时、此了别识显现为真正圆成实自性,而不显现为邪妄遍计所执自性。由如是故,此非真正能遍计之了别识依他起自性者、即属于俱分。地质内部有金等时如地质界。

  薄伽梵有时说一切法常,有时说无常。有时说即非是常、又非是无常。如是依何意趣而说常耶?由依他起自性圆成实分故、为常。由遍计所执自性分故、为无常。由俱分故、即非是常,又非是无常。如是通过依此意趣而说。

  如其常、无常、及无二,如是乐与苦等亦无有二,善、不善、亦无有二,空、不空,亦无有二,我、无我、亦无有二,宁静、非宁静、亦无有二,有自性、无自性、亦无有二,生、无生、亦无有二,灭、无灭、亦无有二,本来宁静、非本来宁静、亦无有二,自性涅磐、非自性涅磐、亦无有二,生死、涅磐、亦无二,由如是等差别故、一切诸佛陀薄伽梵之一切非径直言诠教法如显示常与无常等之异门、当即于三自性中通达。此中颂云:

  “如其诸法非是有,如众多行相显现;

  如是诸法及无法、显示无有二之义。

  此等某分说为无、说为有、极善显示。

  能说为由俱分者、非是有,亦非是无。

  如其显现、如是无,是故能说为无有。

  由是如是成显现,是故亦能说为有。

  由无自及体性故、由不住自事体故、

  由如所取此无有、故许自性为无有。

  由自性无所有故、以后以后作能依,

  无生、无灭本来静、成就自性般涅磐。”

  复有由四意趣及四非径直诠表意趣故、当通达一切佛陀所说。

  意趣于平等性者、谓如:说言“即我于彼世彼时成为善能观照如来阿罗汉正等佛陀”。

  意趣于异时者、谓如:“说言由持多宝如来名故、决定当成无上正等圆满菩提。”及说如是言“唯由发愿故、当往生具乐世界”。

  意趣于异义者、谓如作是说“若已敬事如恒河沙数佛陀者,则当通达大乘法义。”

  意趣于一补特伽罗之意乐者、谓如:对某一补特伽罗称赞布施,即于此不称赞。如于布施,戒律及某一修习亦如是。此者为四行相意趣。

  又四不径直诠说意趣、于使悟入不径直诠表意趣者、谓如:于声闻乘、或于大乘中显示所谓补特伽罗与法之自性与差别为世俗谛道理。

  于能相不径直诠表意趣者、谓由于是处显示法之能相故、能显示三自性。

  于能对治不径直诠表意趣者、谓行于是处显示为八万四千之能对治。

  于能翻转不径直诠表意趣者、谓于是处由声诠表异义、且能诠表即此义为异。此中颂云:

  “能知无精要、精要。善安住于其颠倒。

  烦恼普遍善烦恼。当获得妙正菩提。”

  由欲解说大乘法故、若总摄者,则由三行相故、当解说:一、显示缘起。二、显示诸缘起法之能相。三、由标举已解说之义故当解说。

  此中显示缘起法者:谓诸法依言说习气生起。如作如是说言“即依此等为彼”。由异熟与转识等更互为缘而得生起故。此等转识能相之法即以具有原由与能见之了别识为自性。此等亦为所依之能相、遍计所执之能相、及法性之能相。由此者、即是显示以三自性为能相。如说:

  “依具有原由、能见、当知此等三能相。”

  云何当解释此等之能相耶?

  谓若于依他起之能相中无有遍计所执之能相,而圆成实之能相于此上为有者,则由不观见和观见真实故、于同一时间此二者有与无、或不可得与可得、于依他起自性中由遍计所执无有圆成实为有故生起。由此可得时彼不可得故。由彼不可得时此可得故。作如是颂云:

  依他起、无遍计执。于此中有圆成实。

  是故此二者亦不可得、可得、为平等。”

  何为解说已解脱义耶?

  谓如:由先已解说语句之其余诸语句故、此或依功德之增上力故,或依义之增上力故所显而显示。

  依功德增上力说者、谓如:据有极清净慧者不据有二现行,于无能相之法中能最胜趣向。由佛陀之安住故安住。获得一切佛陀平等性。由不据有障碍故、证知悟彻、具有不退转法。不为所行境界所引夺。能安立不可思议。洞澈三世平等性。具有周遍一切世界身。具有于一切法无疑惑智慧。据有与一切行相应慧。于法善巧无有犹豫。智慧由一切菩萨真正领受。佛陀住无二妙正到彼岸。如来能无间杂解脱之智慧达究竟,洞悉无有边与中之佛陀地平等性。由法界无际、由虚空界边际抵达、到最后边沿。如是等显示诸佛陀功德。即此所谓据有“最清净慧”语句之差别者、当知为诸其余语句。若如是者,即是极善解说法性。此言“据有最清净慧”者:谓此诸佛陀薄伽梵之最极清净慧者、当知十九功德所摄:(魏译同、陈译、隋译、及唐译作二十一。)

  谓由①于所知极善无碍转功德,②能知有与无无二之能相最胜清净真如之功德,③佛陀之能作任运相续无断安住之功德,④安住于法身、意趣与事业无有差异之功德,⑤已修习一切障能对治之功德,⑥无敌于一切外道之功德,⑦虽于世间生起而不为世间法所引夺之功德,⑧能安立法之功德,⑨能授记之功德,⑩于一切世界中示现受用及变化身之功德,(11)解决疑惑之功德,(12)能由种种行运转之功德,(13)善巧当来诸法出现之功德,(14)如其胜解能如是显示之功德,(15)由无能量身方便调伏有情之功德,(16)于平等法身中、能成就诸到彼岸之功德,(17)如其胜解能如是示现不共佛陀刹土之功德,(18)佛陀三身之境界普遍不分辨之功德,(19)尽生死边际能安立饶益及安乐有情之功德,及诸无尽性功德所摄。

  依义增上说者:谓若菩萨具有三十二法者,则菩萨说名为菩萨。

  何谓三十二耶?谓由利益与安乐一切有情之增上意乐、使悟入一切智智、及如何我随应估量一切智,摧毁我慢,平稳增上意乐,不虚伪慈爱,于亲非亲心平等,乃至涅磐最后边毕竟亲爱,措词适当,微笑诚言,大悲无限,于诸承担无有退弱,意无厌倦,不以闻及义为满足,于己诸错误见为过失,于他错误不恶言教斥。于一切威仪能磨莹菩提心,不希望异熟行施,不依一切复有趣生受戒律,于一切有情以无恼怨为忍,以真正总摄一切善根为精勤,以舍离无色界为静虑,以具有方便为般若,以四能摄事所摄持为方便,于诸具有戒律者与诸违犯戒律者无二慈爱,殷重闻法,殷重住阿兰若,不喜世间繁杂,不希欲下劣乘,重视大乘之胜利,能遍断离恶友,亲近善知识,遍净治四梵住,以五神通游戏,依托智慧,不舍弃诸住正行与邪行有情,一语句决定,能珍重谛实,以菩提心为前行。如是所说,即由此诸句当知亦善差别初句。

  于言“当利益及安乐一切有情之增上意乐”中、此“利益及安乐之增上意乐”句者:当知由十六业差别。此中十六业者:谓一、展转相续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需他促主动加行业。四不错乱业。五、不杂染求业。由三句更加解说:于饶益与妨害无有随染著与嗔恚,于他生中亦随转起。六、由二句故、由随顺此之语业及身业。七、安乐与痛苦无二平等性业。八、无怯缩业。九、无反转业。十、遍摄受方便业。十一、由二句故、与乐欲所对治分相反之业。十二、相续不断作意业。十三、由真正六波罗蜜多加行及能摄事体加行七句故,为胜进行业。十四、由亲近妙正士夫、听闻正法、住阿兰若、遍断离不良分别、由二故作意功德、由二故友伴功德、由六句故,为成就加行业。十五、由无能量遍清净:获得威力、及证知功德三句故,为能成就业。十六、由遍摄集资粮、摄御会众功德、无疑教授并教诫、由法与财统摄为一、心非具杂染、由此四句故,为建立业。

  由此诸句当知能善差别初句。如作是颂云:

  “第一句者能总持、差别功德句随行。

  第一句者能总持、由义差异句差异。”

  第三卷

  悟入所知能相品第四

  如是解说所知能相时、云何看悟入所知能相耶?即是由多闻熏习之所依、既非阿赖耶识所摄,如其阿赖耶识之方式、由如理作意思惟所摄、具有生起显现为法与义之道理、犹如所取事体之所依、具有能看见之诸意识中诠说之种子。

  此中谁能悟入所知能相耶?由心相续众多听闻大乘所熏习。无能量佛陀出现、获得所听闻、具有一向胜解、已善积累善根故,即已善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之菩萨。

  于何处悟入?谓即于此显现具有看见之法与义意识中诠说、以大乘为因所生起之中,依胜解行道、证见道、修习道及究竟道处悟入。由胜解于随顺宣扬一切法唯了别识、如如通达于此、修习一切障之能对治、及无有障故。

  云何由此悟入耶?由善根力能生起、由三行相净治心、能断离四留住、恒常修习修于法与义之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及殷重加行无有放逸故,便悟入。

  思及“于无可比测之诸世界中、无可比测之诸已成为人趣之有情,于每一刹那中、证得真正彻底觉悟(完全无有遍计所执自性存在模式)佛陀体性(成为菩提心深浅不同重重无尽网络)如是者,为第一行相净治心。

  思及“若由此意乐能现行诸布施等到彼岸等,即此意乐我(相似相续阿赖耶识)已获得;由此我当较轻易圆满修习诸到彼岸”如是者,为第二行相净治心。

  思及“若诸具障善亦为具有诸善法者、于临死时、如其临时希欲生为一切身丰盛者,则何况我极好具有以无障善为善法,何故不临终生为一切丰盛身耶”如是者,为第三行相净治心。

  此中颂云:

  “若由无能量有情、成为人趣,每刹那、

  能获得圆满菩提,故尔不当自怯缩。

  由此菩提心意乐、成为极佳之意旨,

  能行布施等诸度,说为平稳之布施。

  具有善法死无间,随欲获得丰盛身,

  已具断障善、临死何故不获丰盛身?”

  统因于由已断离作意故、即能遍断离声闻和独自佛陀作意。由已断离二意及疑惑故、即于大乘一切疑惑无复疑惑,由已断离于一切法执著故、于所闻及所思之法普遍断离执著我执与我所执,由已断离分别故、即于一切现前安住及所安立之所相不复作意并无复分别故。

  此中颂云:

  “凡所相现前安立、诸任何体性留住,

  具慧一切无分别、当获得妙正菩提。”

  由何云何悟入耶?谓由以听闻习气为因所生、由如理作意所摄、显现为法与义有能看见之诸意识中能诠说。及四遍寻求:谓诸遍寻求假立为名、义、自性、及差别,以及真正如实四遍知:谓假立名言、事体、自性、及差别,以及真正如实遍知自性与差别,即由如是等悟入,由此等悉不可得故。

  如是菩萨勤作悟入唯了别识,如是如此即此以显现文字与义为意识中能诠说中、即此文字之名亦真正分别为仅只唯为意识中分别。即此依文字之义亦仅只唯为意识中能诠说,即唯于此中真正分别。此名亦真正分别仅只唯为假安立中自性与差别。

  是故缘于即此仅只唯为意识中能诠说、并且具有名(即符号)之义、具有计所执自性与差别、并且具有自性与差别所有义之能相不可得时、由此四遍寻求及由此真正如实四遍知等故,于此等显现为文字与义之分别中悟入唯了别识性。

  说悟入于此唯了别识性者、当作是问:怎样悟入?即悟唯此性、具有原由与能看见二、及种种之二行相。谓假立名与义、自性与差别,及自性与差别之义、如是六行相为无义性。由此等能安立所取与能取事体及俱时显现种种之义生起故。犹如于黑洞中转起显现为蛇之绳。喻如由无有故、绳上误认为蛇。即诸证知彼之义者正无有时、即违反蛇觉而住于绳觉。若更作细微行相者则亦失误。由即是以显色、嗅气、尝味、及所触为能相故。此中如其依于显色等觉、绳觉亦当违反。如是依于圆成实自性之觉、若于此等以显现文字及义六行相为意之分别中,如其绳觉六行相亦除遣真正之义者,则唯了别识之觉亦当破灭。如是由此菩萨悟入以意识言说显现为义之能相故、即是悟入遍计所执自性。由悟入唯了别识故、即是悟入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云何悟入耶?谓通过亦破灭唯了别识想而悟入。尔时菩萨既已破灭义想,此中此等由以获得意识中能诠说之诸法习气为因生起即无容一切显现为义者复生起:因此、显现为唯了别识亦不复生起。若于其时安立为于一切义无分别之名,并由现证法界之道理故安住,即于尔时,由此菩萨之所缘与能缘平等故、诸平等智慧无分别生起。若如是者,此菩萨即已悟入圆成实自性。此中颂云:

  “法、补特伽罗,法、义,总摄、广详,及种姓,

  不清净、清净,究竟,如是差别、名之境。”

  若如是者,此菩萨于所知之能相中由悟入唯了别识性故、即已悟入。谓由已悟入此故、即已悟入极欢喜地。颂云:

  “即于法界善证知,即是生于如来族,

  遍获众生心平等,遍获菩萨心平等,

  遍获佛陀心平等。此者即是证见道。”

  又何以故悟入唯了别识耶?谓由缘总法出世间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之智及此后得种种唯了别识之智故,通过阿赖耶识种子连同原由一切已断离以后、触证法身之种子增长,即通过转依、以真正成就一切佛陀法为门当获得一切智智故悟入。

  此后得智者:谓于由看见一切阿赖耶识极善生起及一切唯了别识之所相由遍看见如幻化性等故、由自性颠倒生起。因此、此菩萨于诸幻化所作之法如其幻化师能显示具有因与果时、亦遍于一切所有时无有颠倒。

  于此悟入唯了别识性时云何视之为即是安住四三摩地之顺抉择分?由此等四寻求下品无义忍时为创获光明三摩地。即成为顺抉择分暖位。

  于上品忍时为转烈光明三摩地,即是顶位。

  于真正如实四遍知等时已悟入唯了别识性、及决定无义者:谓随趣悟入一分真实义三摩地,即随顺真谛忍位。

  于此以后此破灭唯了别识想者、为无间入证三摩地。视之为世间法之最胜处。

  此等三摩地者、当视为临近现证。

  如是已悟入于地获得证见道菩萨已悟入于唯了别识性、云何加行修习道耶?

  如其显示唯安住于能树立一切菩萨十地经藏所摄、由缘于总法出世间及彼之后得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之智故,由百千万数那逾陀众多劫串习所作故,由此当获得转依三行相佛陀身故,而加行。

  所有诸声闻之现在证知、与所有诸菩萨之现前证知、此二有何差别耶?较诸声闻之现前证知、诸菩萨之现前证知由十差别故当视为殊胜:一、所缘差别。由缘大乘法故。二、依持差别。由以大福德与大智慧资粮为依持故。三、证知差别。由证知补特伽罗与法无我故。四、涅磐差别。由普遍摄受无住涅磐故。五、地差别。由十地出离故。六、遍清净差别。由能断离烦恼习气及遍严净佛陀刹土故。七、获得一切有情与己平等性差别。由能遍成熟有情加行相续不间断故。八、生差别。由生于如来种姓故。九、生出现差别。由遍摄受生出于佛陀轮围眷属中故。十、果差别。由成就无能量之功德十力、无畏及佛陀不共法等果故。此中颂云:

  “名言、事体、二更互飘忽不定遍寻求,

  本二行相假搭挂、即唯此性当寻求。

  由如真正如实知本无有义、三分别;

  由彼无故、此亦无,即是悟入三观见。”

  又谓如《辨别瑜伽之教授颂》、即《庄严现证颂》云:

  “菩提萨垛由等至、于意观见唯影像,

  通过义想违反已、孰为自想决定持,

  如是于内安立心、所取无有当善择!

  是故择定无能取,因此触证无所得。”

  谓如《大乘庄严经藏颂》云,复次、现证颂等云:

  “菩萨福德与智慧无边无外积资粮,

  于法心善决定故、义行相因言生解。

  通过唯言义决知、同此住于唯心性。因此远离二能相、成为法界现证性。

  慧证心外无余已、是故亦证心无性。

  具慧证知无二已、二不具有住法界。

  无分别智力等行、由具慧遍处恒时

  肃彼所在阴沉淀、如甘露大药销毒。

  牟尼善法善安立、根本法界安立慧,

  念相续知仅分别、平稳速归彼海岸。”

  悟入此所知能相之因果品第五

  如是已显示悟入所知能相时、云何看显示悟入彼之因与果耶?谓布施、戒律、堪忍、精进、静虑、及般若之到彼岸、及由六悟入。

  云何由六到彼岸悟入唯了别识性耶?何者六到彼岸为悟入彼之果耶?

  此中菩萨于诸享用遍无染著、于诸戒律无有陷堕、于诸痛苦无有错乱、于诸修习无有懈怠、通过于此等散动之因不流转,心能专向、于诸法能如理极善抉择,并依于六到彼岸悟入唯了别识性。

  由已悟入唯了别识性菩萨故者:谓能获得由清净意乐所摄持之六到彼岸等。即如是虽无于此之六到彼岸现在目前之加行,然而亦由胜解于教法、作意于领略、随喜、及喜悦故,亦于恒常相续不断道理中当圆满修习六到彼岸。此中颂云:

  “诸菩提萨垛清净所有白法遍圆满,

  获锐敏忍于自乘甚深而广大法中、

  由仅分别可证知、由获得无分别智、

  希欲及胜解清净、以及意乐清净性。

  另于前、于此相续、由观见诸佛陀故,

  由通过临证菩提、较轻易可获得故。”

  由此诸颂文以八(奘译作七)行相遍显示增上意乐。由资粮、堪忍、所缘、作意、能对治、自能相、标志、及胜利故。如其颂文根本及次第随其所应当知。

  “当知此等之数量、能相、次第、训释词、

  串习德、差别、相摄、所对治、功德、互决定。”

  何故到彼岸唯为六耶?谓由所对治分、安立能对治、一切佛陀法真正成就之基础所依、及随顺当遍成熟一切有情故、唯为六。

  不发趣因之能对治为布施到彼岸、及戒律到彼岸,即不发趣之因者、为染著享用、及染著及染著家庭。

  退转发趣因之能对治堪忍到彼岸及精进到彼岸。即退转之因者、为具有生死之心邪行所生起痛苦及由长期于白品法加行故遍起厌倦。

  发趣后不复退转而消失因之能对治静虑到彼岸及般若到彼岸。即消失之因者为散动及狂乱慧,如是由所对治及能对治故、安立数量。

  于无散动之因中由四到彼岸成就一无散动到彼岸。由通过依此无散动以后如其法之真实如是现前真正证知故、真正成就佛陀法。如是由真正成就一切佛陀法之基础所依故、安立数量为六。

  由布施到彼岸故、能饶益有情。

  由戒律到彼岸故、能不妨害有情。

  由堪忍到彼岸故、于妨害毫不介意。

  由精进到彼岸故、当能作所作。

  由此等饶益之因故、当使诸有情堪任可遍成就之业。从此以后、由当令心未等至及心已等至者可解脱故、诸所教诲当遍成熟有情。由如是随顺可遍成熟一切有情故、视为安立六数。

  然而此等之能相云何看耶?由六妙正可见。一、所依妙正。由菩提心为所依故。二、事体妙正。由一切现行故。三、所为妙正。由为当利益与安乐有情故。四、方便善巧妙正。由一切为无分别智所摄持故。五、遍回向妙正。由遍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清净妙正。由以烦恼障与所知障真正成就离障故。

  若诸布施,即此亦为到彼岸耶?抑若诸到彼岸,即此亦为布施耶?亦有既是布施、便非是到彼岸如是四句。如其布施,如是其余诸到彼岸亦随其所应四句当看。

  此诸到彼岸之次第何故如是显示耶?谓诸前到彼岸随顺其后得生起故。

  此之训释词云何看耶?谓由较一切世间、声闻、及独觉之布施等善为更殊胜趣往到彼岸故,为到彼岸。

  能摧毁悭吝、贫乏、能获得大享用、及福德资粮故、为布施。

  能息灭放荡之戒和恶趣、能获得善趣和等持,为戒律。

  由能竭尽愤怒、怨恨,及能安乐自与他故,为堪忍。

  由能远离诸懈怠及罪过不善法,及能无能量增加善法而能究竟故,为精进。

  由能除遣散动及能成办住心于内故,为静虑。

  由能除遣一切已成为观及一切狂乱慧于一切行相中善能真正知诸法故,为般若。

  云何当看修习此等耶?若总摄者,则当看五行相修习:一、于现行加行修习。二、胜解修习。三、作意修习。四方便善巧修习。五成办所作修习。此中四修习者、如前说。成办所作修习者:谓若在诸佛陀之能作任运成就相续不断时期、于圆满到彼岸之际修习到彼岸。

  作意修习者:谓随喜领略及喜悦作意、不饫足意乐、长时相续意乐、喜悦意乐、饶益意乐、大体意乐、及善法意乐。由六意乐所摄持故修习。

  由若诸菩萨尽其所有无数劫量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圆满佛陀体,即以如是时量作为一刹那之每一刹那中能遍舍自己之一切身体,及由各自盛满恒河数世界七种大宝、奉献如来故,乃至安住菩提座不饫足性既当成为菩萨之布施意乐,唯即于如其所有时中、三千大千世界由火完全充满之际、每一刹那中虽亦能作四威仪并且亦不具有一切资具,亦能现前戒律、堪忍、精进、静虑、及般若之心。即此乃至安住于菩提座无饫足性成为此菩萨之戒律、堪忍、精进、静虑、及般若之意乐者、即是菩萨无饫足意乐。

  若诸菩萨由彼之六到彼岸饶益有情故、虽极喜悦,然而由此饶益故、诸有情者即非如是喜悦。此者即是菩萨之喜悦意乐。

  若菩萨即此以六到彼岸所饶益之此诸有情一切者、虽观见其于己深为饶益,然而施者却观见于此诸有情非尔如是,此者即是菩萨之饶益意乐。

  若菩萨即此以如是六到彼岸积累善根,此于诸有情遍回向可爱异熟果者、即是菩萨之大体意乐。

  若菩萨即此如是积累此六到彼岸之善根,乃一切有情共同所作,谓此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者、即是菩萨善法意乐。即是由此等六意乐遍摄持之味领略作意修习。

  于任何此菩萨六意乐修习等中、随喜于此其他无比量菩萨之善根。如是菩萨修习由六意乐所摄持之随喜意乐。

  无论如何此菩萨与一切有情由六意乐所摄持修习六到彼岸,及勤作于修习自己之六到彼岸由意乐所摄持时乃至安住菩提座喜悦。如是菩萨修习由六意乐所遍摄持之喜悦作意。

  通过听闻此无论如何菩萨之作意修习由六意乐所摄持已、若此等虽能生起一澄净心,无能量福德亦当生起并且一切所作过失诸障碍亦当破灭者,则况彼菩萨亦何待说?

  此诸到彼岸之差别当云何看耶?此者三行相看:诸法布施、财物布施、及无畏布施。律仪戒律、摄聚善法戒律、及所作有情义利戒律。于能妨害不介意堪忍、实受痛苦堪忍、及于法深刻确认堪忍。披甲精进、加行精进、及于无怯缩无错乱中无满足精进。安住静虑、现成办静虑、及成办所作静虑。于无分别加行般若、无分别般若、及无分别后得般若。

  此等云何总摄看耶?由此等为此一切善法之能相、与此相随顺、能摄彼为果故。

  由此等之所对治云何视为总摄一切杂染耶?由是彼之能相、彼之基础、及以彼为果故。

  此等之胜利云何当知耶?由于生死轮转时、自在持续、宽裕持续、大交游、大眷属持续、及于大事业成就加行故、即遍摄持。由遍摄持无妨害及微薄烦恼。遍摄持于一切技艺、论典、及明处善巧。显赫而无有罪过、乃至安住菩提座能建立对于一切有情之义利所作事务者、即是菩萨之胜利。

  此等更互决定云何看耶?薄伽梵有时显示一切到彼岸为布施之声,有时显示为戒律之声,有时显示为堪忍之声,有时显示为精进之声,有时显示为静虑之声,有时显示为般若之声;为何意趣耶?于一切到彼岸加行时意谓依一切行趣向。

  修习此之差别品第六

  (悟入所知能相)

  如是显示悟入所知能相之因与果已、修习此之差别云何看耶?于诸菩萨十地当看。此等又为何耶?极欢喜、离垢、能发出光辉、具有发焰光辉、极难净治、已现在前、长远运行、不动摇、优良慧、法云。

  云何看安立此等唯为十耶?由所对治分十行相无明故、于十行相所知法界安立所对治分十行相无明体。云何为所知法界十行相耶?于第一地中者、当知为遍行义。于第二地中者、当知为最胜义。于第三地中者、当知等流为义中最胜。于第四地中者、当知为完全没有所取之义。于第五地中者、当知为无差异相续之义。于第六地中者、当知为非杂染与清净之义。于第七地中者、当知为无有种种法差异之义。于第八地中者、当知为无损减并无增盛之义、于所相自在所依之义、及于刹土自在所依之义。于第九地中者、当知为智慧自在所依之义。于第十地中者、当知为于业自在所依之义、及以陀罗尼和三摩地为门自在所依之义。此中颂云:

  “遍行义、及最胜义、等流义之最胜性、

  普遍摄持无有义、诸相续无有差异、

  无有烦恼清净义、无有差别之义性。

  无减及无增之义、四行相自在所依,

  于法界上之无明、非为染污之十障。

  诸十地所对治分能对治者为十地。”

  此无明诸声闻所有者、虽亦非染污,然而诸菩萨所有者当知始作染污。

  何故第一地说名为极欢喜?谓由此唯于最初获得能成办自与他之义利故。

  何故第二地说名为离垢?谓由能使微细犯罪更增大距离故。

  何故第三地名为能发出光辉耶?谓由为三摩地及等引不退失之所依故、由已成为大法光明之所依故。

  何故第四地说名为具有发焰光辉耶?由菩萨所有诸法能焚烧一切障故。

  何故第五地说名为极难净治耶?谓由于其真谛与世间智二者更互相抵牾故、由难成办此故。

  何故第六地说名为现在前耶?谓由缘起为智之所依故。由依般若到彼岸能使现在前故。

  何故第七地说名为长远运行耶?由以加行所生起诸行已运抵最后边故。

  何故第八地说名为不动摇耶?谓由不为一切所相及造作行所动摇故。

  何故第九地说名为优良慧耶?谓由获得第一顺利相互交流智故。

  何故第十地说名为法云耶?谓由能知一切总融通法、一切以陀罗尼及三摩地内自所证如同由云掩盖虚空广大障碍、及已圆满法身故。

  云何获得此等十地耶?由四行相可看。一、由获得胜解故者:谓由于地中胜解体故。二、由获得法行故者:谓由获得与地极善相应十法故。三、由获得证知故者:谓由于第一地中通过证知法界已、证知一切故。四、由获得成就故者:谓由趣于此诸地修习之究竟故。

  此等地之修习云何可看耶?谓于此中菩萨于地与地中修习奢摩他与毗钵舍那时由五行相故修习。五为何耶?谓如:一、由融通修习故。二、由无所相修习故。三、由任运修习故。四、由热切修习故。五、由不满足修习故。

  由此等五行相修习故、能引生诸菩萨之五果。谓如是于每一刹那中能销毁一切粗重所依;及远离种种想,即对一切法乐获得喜悦;及于一切法之光明无断且无所有行相断真正清净智;及于此诸随顺无所计执清净分之所相、非所计执中现前生起,当圆满成就圆满法身;及能摄取较以上更为在上之因。若于主要者,则于诸十地之中当修习十到彼岸。于其六中者、谓诸如前所说其六。于以后四中者、为四:

  方便到彼岸者:谓由六到彼岸积累善根作为与一切有情所共同、由遍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胜愿到彼岸者:谓于以后由现成办种种大愿故、由能摄集到彼岸之缘故。

  恒力到彼岸者:谓由抉择及修习故、六到彼岸相续不断现在前故。

  智慧到彼岸者:谓能树立六到彼岸,由智慧故、能领略于法享用、及能遍成熟有情故。

  又此等四到彼岸者、当视为由般若到彼岸无分别智、及此后得无分别智所摄。于一切地中亦非不当修习一切到彼岸。由此法之异门即为到彼岸藏所摄故。

  以如其为何所有时间等十地之修习当圆满耶?五补特伽罗者以三无数劫当圆满。由胜解行之补特伽罗者、以第一无数劫当圆满。由增上清净意乐行之补特伽罗者行于所相、及行于无所相等者、于前六地及第七地中、以第二无数劫当圆满。即此无造作行者、于此以上乃至十地以第三无数劫修习当圆满。此中颂云:

  “具有优良、胜愿力、心平稳、胜进所有

  菩萨、可称三无数劫中、能遍作为者。”

  更上戒学殊要品第七

  现在因果修习之差别显示已、此中如何看更上戒学之殊要耶?如《菩萨地》解说菩萨真正誓守律仪。

  若总摄者,由四殊胜当看差别:一、差别殊胜。二、学处共同及不共同之殊胜。三、广大性之殊胜。四、甚深性之殊胜。由如是可视为殊胜。

  此中差别殊胜者:谓由律仪戒律、摄聚善法戒律、及当作有情义利戒律故。此中律仪戒律者:谓当知为二戒依持之义。摄聚善法戒律者:谓当知为真正成就佛陀法依持之义。当作有情义利戒律者:谓当知为能遍成熟有情依持之义。

  由诸菩萨之所学与诸声闻共同者、以自性具有罪过者普遍不应现行故。不共所学者、谓由特别制立之具有罪过者可遍现行故。谓于此所学中者、若于此处当为声闻之堕陷,即于是处无有菩萨之堕陷。若于此处当为菩萨之堕陷,即于是处无有声闻之堕陷。

  诸菩萨之戒律者:谓为身、语、及心所有。诸声闻所有者、即唯身及语。即由此故,诸菩萨虽亦成为心陷堕,然而诸声闻所有者、则非是。若总摄者,则若诸无有罪过而饶益一切有情之身、语、及意之业,即此等一切菩萨当现行。

  此中亦当学习者:谓若如是者,则由共同与非共同故、当视为殊胜。

  广大性之殊胜者:谓由四行相广大性故:一、由种种及无能量之所学广大性故。二、由遍摄持无有能量福德之广大性故。三、由遍摄持以饶益和安乐一切有情为意乐广大性故。四、由依于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性故。

  此中甚深性殊胜者:谓诸菩萨由如是诸方便善巧故、虽行十行相杀生等业,然而亦不由此成为罪过、且能生起无能量福德,亦迅速圆证无上正等菩提佛陀体。

  又变化之身及语业当知亦为菩萨甚深之甚深戒律。由正居政要、并于诸有情示现种种侵挠以便安置调伏有情,由示现种种本生事故,由于其他有情当作妨害故、由于此以外之有情遍示现饶益故、亦能成就其他以净信心为先行、当能成就所作遍成熟事。此者、即是菩萨之戒律甚深性殊胜。

  若总摄者,则由此四行相殊胜当知菩萨戒律之律仪为具有殊胜。由此差别故、菩萨所学之差别无有能量,喻如《颂扬调伏极广大经藏》所说。

  第四卷

  更上心学殊要品第八如是显示更上戒学之殊要已、更上心学之殊要云何当看?若总摄者,则由六差别当看: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性差别故。三、由能对治差别故。四、由堪任性差别故。五、由感引差别故。六、由业差别故。

  谓由缘于大乘之法故。

  由所谓大乘光明、真正积累福德、三摩地王优护、勇往等三摩地种种体无量故。

  由缘于一切法融通之智故、于以楔出楔之道理中能拔除阿赖耶识内所有一切障碍粗重。

  由静虑安乐等故、于任何处所随其所欲即于是处便得受生故。

  于一切世界中能感引无碍神通。

  能动摇、能燃烧、能周延、能示现、能使变为其他事体、能往、能来、能收、能放、能树立一切色身、由机缘同故能趣往、既能显现、亦能不显现、由能自在性、善树立异事神变、施助辩才、忆念与安乐生起、放光,能感引如是诸大神通。

  能感引总摄一切难行十行相难行故。十行相难行者:谓如一、承诺难行者。由承诺立愿大菩提故。二、不退转难行者。由不以诸生死痛苦而退转故。三、不背向难行者。由不以一切有情邪行而从此背向故。四、面对难行者。由面对诸能作妨害之有情所作一切义利事故。五、不沾染难行者。由虽生于世间然而不为世间所沾染故。六、胜解难行者。由虽未考虑然而对大乘一切广大性与甚深性胜解故。七、证知难行者。由证知补特伽罗与法无我故。八、通达难行者。由通达诸如来意趣言说甚深故。九、不分离而无杂染难行者。由虽未放弃生死、而彼能无杂染故。十、加行难行者。由诸居处于解脱一切障之佛陀乃至穷生死际于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加行故。

  于通达难行中、对诸佛陀意趣言说彼等如何通达耶?例如:云何为菩萨能行施耶?若少分施亦不布施,则于十方世间无能量施亦能施行。云何意愿施耶?若于一切施不能意愿者,云何于施胜解耶?若于诸如来不成就净信者,则云何能转起施耶?若自身不能转起施者,则即是由法尔性施之义。云何为于施喜悦耶?若任何一次都不曾有能布施。云何于施更宏广耶?若于施成为无有唯一精要想者。云何施为清净耶?若能发现悭吝者。云何为布施究竟耶?若成为不住于边沿者。云何于施能作主耶?若于施无有自在者。云何施无尽耶?若成为不住于无尽者。如于布施如是戒律等乃至般若随其所应亦当了知耶。

  云何为杀生耶?若能使诸有情极善反转生死。云何为不与而取耶?若孰亦不与,自尔取一切众生。云何为欲邪行?若于诸欲肯定为邪行。云何为虚妄语?若诸虚妄者即此肯定为虚妄。云何为能离间?若由安住空性之最胜故、为常安住。云何为粗暴语?若安住所知彼岸。云何为绮情语?若于一切法真正裸露剖析而说。云何具有贪著心?若殷切修习使自己获得无上静虑。云何具有损害之心?若于心中对一切能烦恼挠乱者已能损害。云何为具有邪妄见?若此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之邪妄即如其邪妄如是观见。

  于诸佛陀之法说为“甚深”中、何为诸佛陀甚深耶?此中显示:诸常法者为诸佛陀法。由法身恒常故。诸断法者为诸佛陀法。由一切障断故。诸生起法为诸佛陀法。由变化身生起故。诸所缘法为诸佛陀法。由缘具有有情八万四千之能对治故。诸具有贪著之法者为诸佛陀法。诸具有贪著之有情承诺为己体故。如是当知诸具有嗔恚之法者为诸佛陀法,诸具有愚痴之法者为佛陀法,诸异生之法者为佛陀法。

  诸无沾染法者为佛陀法。由于成就之真如中不为一切障所沾染故。由诸无能沾染法者为诸佛陀法。由虽生于世间而不能为诸世间法所沾染故。是故诸佛陀法说为甚深。

  由当知为修习到彼岸、当遍成熟有情、当遍严净佛陀刹土、能成办一切佛陀法故,当视为菩萨三摩地业之差别。

  更上慧(般若)学殊要品第九

  如是显示更上心学殊要已、云何为更上慧(般若)学之殊要耶?由无分别智之自性、所依、基础、所缘、行相、妨难之解答、依持、助伴、异熟、等起、出离、趣归究竟、由加行所生起无分别及后得之胜利、差别、无分别及后得之譬喻、成办任运所作、及由甚深性故,亦当视为无分别智者即更上慧(般若)学之殊要。

  此中由五行相故、能断者、即所谓无分别智之自性:一、由作意永断离故。二、由极善超越有寻有伺地永断离故。三、由能平息想和受俱灭永断离故。四、由色自性永断离故。五、由于真实义中各种奇异计度永断离故。谓无分别智者、当知即此五行相永断离。

  安立无分别智作如是说显示颂云:

  “由诸菩萨始能知无有分别自性者。

  五行相者既永断,真正于义无奇异。

  由诸菩萨始能知无分别智所依者。

  非是心而唯是心,由不思义、因生故。

  由诸菩萨始能知无分别智基础者。

  具正闻熏习能诠之作意者为如理。

  由诸菩萨始能知无分别智所缘者。

  诸法远离诠说性,亦即无我真如性。

  由诸菩萨始能知无分别智行相者:

  即于此缘所知时,唯是所有无所相。

  此加行所生自性、除所计执外无余。

  文字更互配合故、此义随应即生起。

  于所诠无有能诠,非是能知(义)得转起。

  由相反故、非言说,是故一切离诠说。

  无有分别之智者,即菩萨于此之后、

  可得诸行之依持、由此者当增长故。

  由诸菩萨始能知无分别智助伴者:

  于二道中说明者、五到彼岸为自性。

  由诸菩萨始能知无分别智异熟者:

  于佛二身会众中、由加行及获得故。

  由诸菩萨始能知无分别智等起者:

  于诸以后以后时、许于转胜中前进。

  由诸菩萨始能知无分别智生起者:

  当知于十地等中、由获得及成就故。

  由诸菩萨始能知无分别智之究竟。

  由获清净三身故。由获自在最胜故。

  此无有分别智慧唯由净信及胜解、

  无为强烈种种罪所沾染犹如虚空。

  此无有分别智慧由解脱一切障故、

  由具获得、成就故、无有沾染如虚空。

  此无有分别智慧此无沾染如虚空。

  虽经由于世间等,常不被世间沾染。

  如哑巴希领纳义、如哑巴正领纳义、

  如非哑巴领纳义即是申明三智慧。

  如愚蒙希领纳义、如愚蒙正领纳义。

  如不愚蒙领纳义、即是申明三智慧。

  如五识希领纳义、如五识正领纳义、

  如意识能领纳义、即是申明三智慧:

  未知论典希论典、次第领纳法与义、

  依加行所生起等、如是当知三智慧。

  如某人正闭眼睛、如同此无分别智。

  如其即此睁开眼、如同此后所得智。

  此无有分别智者、当知犹如净虚空。

  此中如其色显现、如同此于后得智。

  如其珍宝饶钹器、无有分别自尔生,

  如是恒常无分别、佛陀种种事业成。

  此中非是、他中非、非不能知、非能知、若诸与所知无别能知即此无分别

  由无有所分别故、诸法一切由自性

  即由是故无分别、故此智无分别性。

  此中于无分别加行所生智者、为三行相:由依因、感引、及串习所生起故。即由如是差别故。

  无分别智亦三行相。由识胜、无颠倒、及无戏论而无分别故。

  此之后得者为五行相。由于证知、随念、安立、融通、及充裕,进行差异伺察故。

  其他成就无分别智颂云:

  “饿鬼、傍生、及诸人、诸天、各如其所宜

  同一事体意差异、诸义故许无成就。

  如是过去等由于梦景影像二行相、

  所缘非为实有故、然此具有所缘故。

  义者若成就为义,则智不成无分别。

  由此无故、佛陀体便非可许能获得。

  菩萨由获得自在静虑胜解自在故

  如如地水等事体即当如是成所缘。

  于此中辨别成就,由具慧获得宁静

  所有诸法作意时如是显现所缘故。

  由智因中无分别诸义悉不显现故。

  既当通达义为无,此无、了别识故无。”

  无分别智与般若波罗蜜多无有差别。经作是说:“菩萨由通过于般若波罗蜜多、以无住道理而安住,已修习此外其它诸波罗蜜多故、能遍圆满。”

  云何以无住道理能遍圆满耶?由能遍断离五行相所依故:一、由能遍断离外道我执所依故。二、由能遍断离未证见真实菩萨分别所依故。三、由能遍断离生死与涅磐二边之所依故。四、由能遍断离唯由已断离烦恼障而知足之所依故。五、由能遍断离不顾及有情之义利而般无余依涅磐界之所依故。

  声闻之智慧与菩萨之智慧有何差别耶?由五行相故当知有差别:一、无分别之差别者。由于蕴等法中无分别故。二、非是零星差别者。由非仅是证知真实、悟入所知之一切行相、及当为一切有情中之零星故。三、无住性之差别者。由无住涅磐故。四、毕竟之差别者。由于般涅磐界不成为穷尽故。五、无更上之差别者。由于之上非彼之乘、更殊胜者无其他故。此中颂云:

  “由大悲为体智慧、有五行相之殊胜,

  说世间出世间二圆满为相互不远。”

  若于彼时菩萨具有更上戒学、更上心学及更上慧(般若)学之圆满功德,并于一切财宝已获得自在,即于尔时何故出现有情具有匮乏因素?一、由观见此等有情中成为障碍之业故。二、由观见能感引此享用时唯成为善法生起之中断故。三、由观见遍厌倦现在前故。四、由观见若感引此享用者,则不善法等唯成为因性故。五、由观见唯感引此享用以唯能妨害此外其他更多有, 情为因故,由如是五行相故、出现有情具有匮乏因素。此中颂云:

  “由观见业障、以及现在前等、能妨害、

  故说不由诸菩萨、有情享用可获得。”

  断离殊要品第十

  如是显示更上慧学殊要之差别已,断离殊要云何当看耶?诸菩萨之断离者、即所有无住涅磐。

  此之能相者:谓由若具有遍放弃烦恼故、不遍放弃生死之所依,即转依。此中生死者:谓依他起自性、属于杂染分。涅磐者:谓即此依他起自性、属于清净分。所依者:谓即此属于二分之依他起自性。转依者:谓若即此依他起自性之能对治生起者,则此即违反杂染分而转化为清净分。

  此转化若总摄者,则六行相:一、能减弱而转化为强盛者:谓由胜解增上力故、于保持听闻习气及具有羞耻时、由烦恼唯减弱遍出现,或根本不出现故。二、通过证知转化者:谓诸进入地上之菩萨所有、乃至第六地中、能树立真实与非真实显现故。三、由已修习转化者:谓诸具有障碍者所有。由乃至十地中一切所相不显现及真实显现故。四、果圆满转化者:谓诸尽无障碍者所有。由一切所相不显现、极度清净之真实显现、及于一切所相获得自在故。五、下劣转化者:谓诸声闻所有。由证知补特伽罗无我及于生死极背向故、由极度全面放弃生死故。六、转化广大者:谓诸菩萨所有。由证知法无我故、由即于此中观见为宁静故、由能断离杂染并且不完全放弃故。

  转化下劣若为诸菩萨所有者,有何过失耶?由不顾及有情之义利故、极度远离菩萨之法性。谓成为与下劣乘同等解脱之过失。

  于诸菩萨之转化广大中有何胜利耶?由是自转依之基础故、由于一切生死法中获得自在故。由于一切趣中能示现一切有情身体故,由于调伏方便种种善巧故,于高胜生及三乘等中调伏并安置者、即是胜利。此中颂云:

  “于诸凡愚实称障、非是实称(chèn)遍显现,

  除遣此一切实称于诸菩萨始显现。

  无有义、及实有义、当知不显现、显现。

  所依者即此转依。尽其所欲故、解脱。

  生死、与诸般涅磐、何时生起平等智,

  尔时、是故于此中、即此生死成涅磐。

  是故生死轮转者、非放弃、非不放弃。

  是故诸般涅磐者、亦非获得、非不得。”

  智慧殊要品第十一

  如是显示断离殊要已、智慧殊要当云何看耶?由佛陀之三身即自性、圆满享用、及变化身故,当视为智慧殊要。

  此中自性身者:谓若诸如来之法身,一切自在自如之所依故。

  圆满享用身者:谓若由种种佛陀之眷属轮围所显、及依于法身遍严净佛陀刹土、能使领纳大乘法之享用故。

  变化身者:谓此唯于法身依止:谓遍示现从居住睹史多天处开始、死殁、降生、享用欲、出家、访问外道、艰苦行、圆证菩提、转大*轮、及般大涅磐故。

  此中颂云:

  “能相、及以能获得、自在、所依、遍总摄、

  差别、功德、及甚深、忆念、事业、佛陀体。”

  诸佛陀之能相云何耶?谓法身。

  若总摄者,当知为五能相:一、转依之能相者:谓若反转一切障属于杂染分之依他起自性者,则能树立从一切障解脱、并于一切法自在自如即成为属于清净依他起自性故。

  二、白法自性之能相者:谓通过圆满六到彼岸获得十自在故。此中寿自在、于心自在、及于资具自在者、由圆满布施到彼岸故。于业自在、及于生自在者:谓由圆满戒律到彼岸故。于胜解自在者:谓由圆满堪忍到彼岸故。于愿自在者:谓由圆满精进到彼岸故。于由五神通所摄之神变自在者:谓由圆满静虑到彼岸故。于智慧自在及于法自在者:谓由圆满般若到彼岸故。

  三、无二之能相者:谓由有与无无二之能相故、由以一切法无有事体及空性之能相为事体故。有为与无为无二之能相者:谓由集合诸业及烦恼而无有造作性、备及示现有为显现得自在故。差异与同一无二之能相者:谓于此中一切佛陀之所依非为差别、及无能量相续圆证菩提故。

  此中颂云:

  “由我执无所有故、所依差异非实有。

  由随逐于先前故、假立为彼无差异。

  种姓异故、无义故、遍故、无有开始故、

  于离垢之所依中、佛陀非一亦非多。”

  四、恒常之能相者:谓由清净真如之能相、宿愿力及所作无有停息故。

  五、不可思议之能相者:谓由内自亲证此清净真如、于世间无有譬喻、及非寻思所行境界故。

  又云何于此法身唯最初由触获得耶?由缘谓于融通大乘法无分别智及此后得智以五行相善修习故、及由遍于一切善积累资粮、已破坏微细难破坏障故,由金刚喻三摩地于此无间一切障尽远离故,即由此等获得转依。

  又由几行相自在能获得法身自在耶?若总摄者,由五行相故、能获得:一、由转化色蕴故,于刹土、身体、标明、特点、声音无有边缘、顶部不见自在。二、由转化受蕴故,于安住无有差失、无能量而广大之安乐自在。三、由转化想蕴故,由一切名身、句身、及文身显示时自在。四、由转化行蕴故,于能摄集变化、使转变、轮转,及能摄白法自在。五、由转依识蕴故,于如镜智、平等抉择智、观察智、及成办所作智自在。由如是故、能获得自在。

  法身当知以几所依为所依耶?若总摄者,有三所依。以佛陀之专住为种种所依者、此中颂云:

  “若因佛陀得自界,便得证五行相喜。

  由未得故远离喜,故希欲此专获得。

  威力、成所作、法味、义、功德、充裕无比、

  佛陀恒无尽观照、得无差失最胜喜。”

  圆满享用身种种之所依者、由为使菩萨遍成熟故。

  变化身种种之所依者、由一般为使诸声闻遍成熟故。

  当知由几多佛陀法能总摄法身耶?若总摄者,由六行相能总摄。一、由佛陀法清净故者:谓由通过转化阿赖耶识获得法身故。

  二、由异熟故者:谓由通过转化色根获得异熟者之智慧故。

  三、由专住故者:谓通过转化行于欲等住已、获得无有能量之智慧故、即由获得专住故。

  四、由自在故者:谓通过转化种种遍摄受业已、于一切世界于无挂碍神通智获得自在故。

  五、由语言故者:谓通过转化观见、听闻、知觉、及辨别之语言已、于善巧满足一切有情心之善导智获得自在故。

  六、由除遣故者:谓通过转化一切妨害、及过失已、于除遣一切有情之一切妨害获得善巧智故。

  谓由此六佛陀之法故、当知能总摄诸佛陀之法身。

  若诸此所有佛陀薄伽梵之法身,即此抑说差异耶?抑说为非差异耶?由所依、意趣、及事业无有差别故、说为非差异。由无有能量身体圆证菩提故、说为差异。如其法身,如是圆满享用身亦由意趣及事业无差异故、虽非差异,然由所依差异故、非无差异。谓由所依无有能量而出现故。

  变化身亦当视如圆满享用身。

  此法身当知具有几多功德耶?谓极度完全清净之四无能量、八解脱、八制胜处、十遍处、无诤、愿智、四顺利相互交流智、六神通、三十二大丈夫征、八十优质、四一切行相全清净、十力、四无畏、三无隐护、三念住、真正摧毁习气、无忘失法性、大悲、十八不共佛陀法、一切行相中最胜智性、及具有圆满六到彼岸。

  此中颂云:

  “于诸有情心慈爱,际遇、远离、具意趣,

  不离意趣,具安乐意趣,于佛陀敬礼!

  从一切障定解脱,由牟尼制伏世间。

  由您智故遍所知,心得解脱敬礼您!

  诸有情一切烦恼、使能无余尽调伏。

  除遣烦恼、对苦痛具有慈爱敬礼您!

  任运、不据有染著、不据有挂碍、恒常

  平等安到、一切问能得回答、敬礼您!

  所解说所依能依、显示语句、使知时、

  恒常不障碍般若、最胜导师敬礼您!

  特为许诺此等之语句、行事、能知,对

  有情来往及出离、极善教导敬礼您!

  若诸有情观见您,当证知为最胜士。

  唯由观见即使能生起净信、敬礼您!

  摄受、住世、及舍寿,变化者:获得据有

  转变、三摩地以及智慧自在敬礼您!方便、归依、及清净、出离于大乘之中

  不诳惑诸有情之摧毁诸魔敬礼您!

  智慧、及已得断离、对出离显示梗障、

  于自他义非外道他能骚扰敬礼您!

  眷属中能定处罚,已断离诸二杂染。

  不据隐护、不忘失、能摄大众敬礼您!

  走动、停住、亦遍察,不据不遍知而行。

  您者能遍知真正实饶益事敬礼您!

  能饶益一切有情,您者从不过其时。

  恒常能作合结果,丝毫不爽敬礼您!

  遍于世间一昼夜、作六次巡回照瞩。

  恒与大悲相应者、普遍饶益、敬礼您!

  由运往、及统通达、能善巧、诸事业故,

  较声闻及独自觉一切最胜、敬礼您!

  大菩提一切行相、由三身都已获得。

  一切时一切有情疑虑得决敬礼您!

  不据紧拘、不据过、不据浑浊、不据停、

  不据动摇、一切法无有戏论敬礼您!

  诸佛陀之法身者、与此等功德相应。复次、与自性、因、果、及事业亦相应,并与运转功德相应。由如是故,当知诸佛陀薄伽梵之功德无上。此中颂云:

  “您者成就妙正义,由诸地一切出现。

  获得有情最胜性,能解脱一切有情。

  于世间及生死中、具无伦无等功德,

  一切行相亦非为天与人所得睹见。”

  又诸佛陀之法身者、乃于最胜甚深中之甚深,此之甚深云何当看耶?此中颂云:

  “无有生中佛陀生,于无住中善专住,

  能作一切任运事,以第四食为餐用。

  无有差异、无比测、事业无比测非歧,

  具平稳不平稳业,诸佛陀具有三身。

  无有任何圆证佛,一切非是非佛陀。

  每一刹那无比测,事体本无事所显。

  非染著、非无染著,由贪著性故出离,

  善巧贪著非贪著、亦悟入贪著法性。

  有情由过失不现犹如破水器中月。

  遍于世间如太阳、彼等能被法光辉。

  佛陀超越于诸蕴、亦即宿于诸蕴中,

  与此非异非非异。由不放弃善超越。

  具有融通一切业、海中如同诸水王。

  说已作、正作、将作、于他义利无别意。

  或时示现圆菩提,或时如火现涅磐。

  无论何时非无有,即是诸如来之身。

  佛陀于诸非圣法、诸人、及所有恶趣、

  诸非是梵行法中、体性及居处最胜。

  诸佛伺察遍一切、任何处所无伺察,

  诸处虽亦遍观见,但非六根所行境。

  烦恼调伏、未断离,如同毒物被咒杀;

  诸佛陀者、从烦恼至烦恼尽、得遍智。

  诸具有大方便时、烦恼成为菩提分。

  生死亦宁静体性。是故如来不可测。”

  此等者、当知为十二行相甚深:谓如①生。涅磐、事业、及住甚深性。②安立、数、事业甚深性。圆证菩提甚深性。③远离贪著甚深性。④断离蕴甚深性。⑤能成熟有情甚深性。观见甚深性。⑦圆证菩提性。⑧示现涅磐甚深性。⑨宿住甚深性。⑩示现身甚深性。(11)断离烦恼甚深性。(12)不可思议甚深性。

  诸菩萨若于法身随念佛陀者,则由几多随念随念耶?若总摄者,则诸菩萨由七行相修习随念佛陀。

  一、由于一切世界获得无碍神通故、修习随念佛陀于一切法具有自在。此中颂云:

  “于一切有情界中,已决了出现障蔽、

  又决了不明其因,佛陀能通达处理。”

  二、由诸如来相续不断从秽垢解脱性故,随念诸如来身恒常。

  三、由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远离性故、随念诸如来不据差失最胜。

  四、由一切佛陀之能作任运相续不断故、随念诸如来任运。

  五、由佛陀刹土彻底清净及广大法享用故、随念诸如来据有博大享用。

  六、由虽出现世间而亦不为一切世间法所沾染故、随念诸如来无沾染。

  七、由遍示现圆证菩提与般涅磐故、能使尚未遍成熟之有情遍成熟,能使诸已遍成熟者得解脱故、修习随念佛陀称赞诸如来为大义利者。此中颂云:

  “依凭于各自之心,经常、净善无用洗、

  能随顺布施圆满,法乐享用极博大。

  成多自在极遍行、众多士夫期愿此。

  一切佛陀此一切由诸具慧当随念!”

  云何当知诸佛陀所有佛陀刹土彻底清净耶?如《百千菩萨藏之经藏》序品中说,薄伽梵大无所量宫殿七类珍宝最胜光耀所饰,无有比量世界所充盈之大光辉极善出现,方所差别极致所显无有能量树立,轮围不尽确定,真正超越三界之所行境界,此出世间无上善根所生起以彻底清净起布置作用之能了别识为能相,如来之所居,大菩萨之依住,天、龙、药叉、乾闼婆、非天、莫呼洛伽、人非人无有能量活动,由法味之大喜大悦所依,由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故即能位定,远离一切烦恼之妨害,完全断离一切扰乱,妙过一切资源、由如来加意所安布,由大念大慧大审察所出离,以大奢摩他与大毗钵舍那为乘,悟入大解脱门空性、无所相、及无希愿,由无能量功德资粮所庄严,由依于大珍宝莲华王所建立之宫殿中而居止。

  由如是故,此完全清净佛陀刹土亦遍示现显色圆满,亦遍示现形色圆满、能量圆满、境界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体圆满、分部圆满、辅翼圆满、引导圆满、事业圆满、饶益圆满、无畏圆满、依持圆满、道路圆满、乘运圆满、门径圆满、及依处圆满;

  又此完全清净之佛陀刹土之享用者、彻底清净,完全安乐,根本无有差失,完全自在。

  又此诸佛陀之法界者、当知于一切时具有五业:

  一、由唯观见故、由即能从盲聋疯狂等之妨害得救护故、具有完全救护诸有情之妨害所有事业。

  二、由从不善处提取、于善处安住故,具有完全救护恶趣事业。

  三、由当解脱外道非方便故、由通过与诸勤作之乐欲相反、善导置于佛陀教法中故、具有完全救护非方便事业。

  四、由能成办真正超出三界之道故、具有完全救护萨迦耶事业。

  五、由均善安置真正误入余乘诸不定种姓菩萨、及诸声闻二者于大乘胜行中故、具有完全从乘救护事业。

  即一切佛陀者、当知于此等五事业中视为同一事业。此中颂云:

  “由因、所依、所作、思、行五差异所增上,

  许世间业成差异,由此无、非如是导。”

  若如是与声闻和独觉为不共、如是佛陀之法身功德圆满而与此相应者,则由何意趣显示为一乘耶?此中颂云:

  “或有部分径直故、复次由遍摄持故、

  由诸圆满佛陀故、于诸不定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同故、种姓成为差异故、

  获二意乐、演化故、究竟故、说为一乘。”

  如是若一切佛陀为等同者,何故视佛陀为众多耶?此中颂云:

  “同一界中无二故、无量以时集粮故、次第出世非理故、共许佛陀为众多。”

  云何看诸佛陀于法身中非毕竟完全般涅磐耶?此中颂云:

  “一切障定解脱故、诸能作未圆满故、

  许佛陀毕竟涅磐,亦众多次般涅磐。”

  何故圆满享用身非自性身耶?由六因故:一、由此显现为色身故。二、由佛陀之轮围于无能量之眷属等中显现差异故。三、如其胜解如是观见显现为不决定自性故。四、由显现为异与异故,即由显现为动摇自性故。五、由菩萨、声闻、天等种种眷属和杂故、即由显现为和杂故。六、由阿赖耶识及转识二转依故、由不合理显现故、圆满享用身性不应为自性身故。

  变化身何故非自性身耶?由八因故:一、由诸菩萨长期获得不退失三摩地生于睹史多及人中不应道理故。二、由诸忆念生世者不知文字、计算、数量、手艺、技巧、论典、欲行、及享用、不应道理故。三、诸不善巧恶说与善说之教法者前往其他外道跟前不应道理故。四、诸已善巧优良三乘道法者而复苦行不应道理。五、已处百千俱胝诸赡部洲而于一处正等菩提及转*轮不应道理。六、若谓无示现正等菩提方便、亦于诸余处由诸变化身能作佛陀之能作者,则唯于睹史多圆证佛陀。七、不得知同于一切赡部洲同等佛陀出现耶?由从不得知故、即无有教与理。

  若变化身多次出现者,则世间总摄于四大洲故、与二如来出现世间之契经并无违反。犹如二转轮王不出现。此中颂云:

  “佛陀微细变化者、一切行相圆证觉。

  由能一切示现者、同等众多入胎藏。”

  由为一切有情立宏愿及胜行性故,由真正能成办大菩提故,不应毕竟般涅磐。由立宏愿及胜行当成为无意义故。

  由圆满享用及变化二身无常故、云何作如是说“如来之身为常”耶?由等流及变化身依于法身故。由圆满享用相续不断及变化屡屡示现故,当知为恒常性。如说“经常安乐行”。如说“经常布施食品”。

  由六因故者:谓诸佛陀薄伽梵由变化身毕竟无住。一、由能使诸所遍成熟有情得解脱故,二、由希欲圆满能作业及佛陀之身能不断故,三、为避免于涅磐无有乐欲及不通达甚深法教故、为避免于佛陀轻蔑心,四、由若相续观见者,则轻藐故、若不尔者能生起渴仰,五、由导师罕得故、能各自当生起精进,六、由不放松精进故、当即迅捷遍成熟故。此中颂云:

  “由已圆满兴作故、由反不希宁静故。

  由反轻蔑佛陀故。由当能起崇尚故。

  由各自起精进故。由迅捷遍成熟故。

  由诸佛陀化身故、毕竟不取留住故。”

  诸佛陀所有法身、虽无始时来无可比测,是故不当起奋勉。此中颂云:

  “若获得佛陀无差别无比测、

  诸有情于此为减弱奋励因,

  长远得获乃成为无有因性。

  剪断因行之相续不应道理。”

  总摄大乘纲领论大论师无著造讫

  班智达滋那密陀那、息雷那特若伯地阿、及班德智军译

 
 
 
前五篇文章

韩镜清教授译著:唯识三十论

韩镜清教授译著:唯识二十颂

太虚法师:袪世人对于佛法之误会

太虚法师:祝南洋佛教之联合

太虚法师:自造

 

后五篇文章

韩镜清教授译著:能达未达论

韩镜清教授译著:确显三自性颂

韩镜清教授译著:略显瑜伽师修习义

韩镜清教授译著:辨法法性论

太虚法师:欲求人类之真幸福须“止恶修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