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册 次第决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册 次第决定

 

  「次第决定」

  丑五如何确定止观的次序:

  止观的次序就如《入菩萨行论》(静虑品)所说:

  凭着有寂止的胜观才能尽断烦恼。明了这个道理后,首先便要努力求证寂止。

  这就是说,我们先要修习寂止,然后再以寂止为基础而修习胜观。

  (问:)在《修习次第》的初篇曾说:「它的所缘境并不固定。」也就是说,修止是没有固定的所缘境,而前文亦说可以「法」或「法性」来作为修止的对象。假如我们先了解无我的意义,然后专修此义,这样便足以同时引生心不散乱的寂止及专缘空性的胜观。那为何先要求得寂止,然后才去修习胜观呢?

  (答:)在胜观之前先修寂止的意思并不是必须修习寂止才能引生通达无我的正见,因为即使没有寂止亦能引生正见。要生起与这种正见有关的强烈心理转变感觉亦不必先有寂止,因为即使没有寂止,仅以观慧屡屡观察思择亦绝不会障碍强烈的转心感觉产生。如果我们认为没有寂止便会障碍这种感觉生起,那我们便不得不作出这种荒诞无伦的结论,也就是修习无常、轮回过患或菩提心也要先有「寂止」才能引生强烈的转心感觉,因为彼此的道理是完全相同。

  若是这样的话,为何在修持胜观之前要有寂止呢?因为根据《解深密经》所说,只要尚未生起身心轻安,若以观慧修习「思择」及「最极思择」,便是属于「毗钵舍那相应作意」(或作「毗钵舍那随顺作意」,亦即「随顺观」),当轻安生起之后才能称为「胜观」。所以,若未获得寂止,那不管我们以观慧进行多少观察修习,最终仍不能生起身心轻安的喜乐。若我们获得寂止之后,即使以观慧作观察修习亦能生起轻安。因此,「观」必须有「止」为因,下文便会说明这个道理。

  当观慧并未专住单一所缘而能透过观察思择的力量引生轻安时,便会转成胜观。所以,即使所缘境是空性,但只要我们是透过专注单一所缘境而引生轻安,那就仍未超出修止的方法,并非单凭这一点就算是获得胜观。为什么?即使我们初时为求了解无我的意义而屡屡观察分析,但由于我们先前未曾获得寂止,所以不可能凭着这种观察而获得寂止。假如从事安住修而无观察,虽然可以由这种基础获得寂止,但是除了修习寂止便没有办法修习胜观,到后来仍须求学胜观。所以,仍不能超出「先修寂止再修胜观」的固定程序。

  因此,由观察修思择而引生轻安才是生起胜观的方法,否则,先修止而后修观便毫无道理可言。如果不按照这种次序修习是极不正确的,因为在上文引用的《解深密经》明言行者要以奢摩他为基础来修习毗钵舍那。经中又说六波罗密多中的「静虑」和「般若」的次第是「后者是依前者产生」,同样,以「增上定学」为基础而生起「增上慧学」的次第亦是先修「止」而后修「观」。

  在前文引录的《菩萨地》文句和《声闻地》亦指出奢摩他是修习毗钵舍那的基础。《中观心论》、《入菩萨行论》、《修习次第》(初、中、后)三篇、智称论师(梵:jnanakirti。藏:Ye shes grags pa。造有《般若波罗密多修习次第教授》梵:Prajnaparamita-bhavana-kramopadesa)、宝生寂论师均说先修「奢摩他」而后修「毗钵舍那」。

  虽有少数印度论师声称先以观慧观察亦能生起胜观,不必另外求学寂止,但是这种见解与众大车轨所造的论典相悖,所以不堪为智者所信赖。

  还有,这种(先)止(后)观的次序是指最初第一次生起止、观的次第,在生起之后,止观的次第便没有固定,先修观而后修止亦无不可。

  (问:)《阿毗达磨集论》说:「一些未成就寂止的人亦能获得胜观,他们是以胜观为基础而勤修寂止。」其理何在?

  (答: )论意是指未获得「初禅根本定」以上的「寂止」,而不是指未获得「初禅未到定」所含摄的「寂止」。又当行者现证「四谛」之后,便能够以这种「胜观」为基础来修习「初禅」以上各种根本定的「寂止」。(未到定,梵语ana gamya-samadhi。又作未至定、未到地,亦即「近分定」,梵: samantaka-samadhi。「未到定」是于色界四禅定中,即将获得初禅定之前的前行禅定。由于此定尚未达至初禅根本定,故称「未到定」。「未到定」与「近分定」的分别如下:色界四禅与无色界四定的每一种禅定的自体皆称为「根本定」。在每一根本定之前各有其前行阶段的「近分定」,所以从「断欲界修惑」所发的禅定-初禅根本定,直至「断无所有处修惑」所得的禅定-非想处根本定,总数共有八种根本定。所以,由「伏灭欲界烦恼」而发起的「近似初禅根本定」的禅定-初禅近分定,直至「伏灭无所有处烦恼」而发起的近似「非想处根本定」的禅定-非想处近分定,亦有八种近分定。由于在以上八种根本定和八种近分定当中,只有「初禅近分定」与其余七种近分定有所不同,所以才会把初禅的「近分定」别称为「未到定」。)《本地分》说:

  还有,能正确了知由「苦谛」至「道谛」的实性而未获得初禅等静虑的行者,可当下住心于这种认知而不必观择诸法。这就是依「增上意学」进修「增上心学」(增上定学的别名)。

  总之,为求文气连贯,所以才把「九住心」(藏:sems gnasdgu。详见下文)统称为「止」而四种「思择」(藏: dpyadpa。详见下文)则统称为「观」。但是,正如下文所说,「其实止」和「真实观」这两个名词必须在生起轻安之后才能使用。

 
 
 
前五篇文章

佛祖十大弟子:优波离尊者

帕绷喀大师:掌中解脱 第一天 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帕绷喀大师:掌中解脱 第二天 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

佛祖十大弟子:须菩提尊者

帕绷喀大师: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

 

后五篇文章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册 理须双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册 止观自性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册 修习止观之利益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册 别学后二波罗密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