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十) |
 
达真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给大家讲解《定解宝灯论》。 声缘是否证悟二无我?他宗的观点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他们有很多依据,佛经里和一些大德的论著里都有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的教言。 第二种观点认为,声闻缘觉证悟了一切法无我。从证悟的角度来看,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见地没有高低之分。对此,他们也有很多依据,佛经里也有声闻缘觉已经证悟空性的教言。月称论师也用七教三理阐明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 第三种观点认为,声闻缘觉所证悟的主要是属于自相续的所有的五蕴,但是属于他相续的五蕴还没有证悟空性,所以他们的法无我不是全面的,这种证悟空性的智慧也不是圆满的。 自宗认为,声闻、缘觉破除了五蕴聚合的“人”,这也是证悟了法无我。他们证悟了一部分法无我,但是没有证悟一切法无我。若一点法无我都没有证悟,连五蕴的综合也没有破除,就不可能断掉俱生我执。由它引起,一定会生起烦恼,有烦恼就要六道轮回,连从六道中获得解脱的成就都没有获得,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他们不是没有证悟法无我,但是他们证悟的法无我是部分法无我,是一个小范围的法无我。 他们将无论是属于自相续的还是他相续的粗物和相续已经证悟了空性,但是极微尘和刹那心没有证悟空性,这是他们所证悟的法无我。为什么没能证悟全部的法无我呢?其一,他们暂时只需求证悟人无我就可以了。能够证悟了人无我,就断除了烦恼,就可以获得解脱,这也是最终的一个境界、最终的目的。他们不再去追求更广范围的一个法无我,没有这样的需求。其二,他们的智慧和观察力只能到达这样一个层次。他们认为物质世界由极微尘组成,精神世界由刹那心组成,所以极微尘和刹那心是必须要存在的。否则,世界就无法形成。所以他们的智慧只能达到这个层次,不能再深入,也不能再提高了。 若是他们能将属于自相续的刹那心和极微尘证悟为空性,那就没有理由不能证悟属于他相续的刹那心和极微尘。若是这样,一切五蕴,无论是粗大的还是微细的,无论是相续还是刹那,都是能够证悟空性的,就只能剩下一个无为的法。而无为法和有为法是相对而存在的,若是有为法不存在,那无为法也就不存在了,无为法也能证悟空性。若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证悟了空性,他们就再没有什么所破了。所以这是不合理的。 这三种观点都是不太合理的。那自宗的观点是什么呢?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尤其是《入中论自释》里,前面通过七教三理——七个教言,三个理义,抉择“声闻和缘觉已证悟空性”的观点。后面又根据佛的教言解释道:为了声闻和缘觉能够获得解脱,佛宣说人无我;菩萨为了获得遍知的果位,佛宣讲了二无我,即不仅是人无我,还宣讲了法无我。也就是持“声闻和缘觉所证悟的空性仅仅是人无我”的观点。佛经里也有不同的说法。那么佛经中的这些教言以及大德高僧们前后的这些说法,是不是相违、冲突?不是。 其他的那些大德高僧们以及和自宗不同观点的论师们也会解释,但是他们的解释不是非常的恰当。那么自宗是怎样解释的呢?佛经里讲“声闻缘觉已证悟空性”的教义,就是指声闻和缘觉证悟了部分空性、部分法无我,所以说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证悟了空性。佛经里关于“声闻和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没有证悟空性”的教言,意指他们所证悟的空性非常微小,是小范围的,所以用否定的语气来说明。 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分四:一、破他宗;二、建立合理之自宗;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 丁二、建立合理之自宗: 自宗承许何观点?月称中观自释云: 为断烦恼于声缘,佛陀宣说人无我, 为断所知于菩萨,圆满宣说法无我。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里讲,佛为了声闻和缘觉断除烦恼障,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宣讲了人无我。佛陀为了菩萨断除所知障,获得遍知佛的果位,而圆满宣讲了法无我。 “月称中观自释云”:这是月称论师根据佛的教言来宣讲的一个实义。佛在经中说:“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下面是他利用佛经里的言词进行的解释。 他就解释说,佛为了声闻和缘觉断除烦恼,宣讲了人无我。为了菩萨能够断除所知障,佛圆满宣说法无我。 “为断烦恼于声缘,佛陀宣说人无我”:声闻和缘觉所希求的果位是什么?就是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从六道轮回中要获得解脱,真正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就是烦恼障。为了能够断除烦恼障,佛宣讲了人无我。给谁宣讲的呢?就是给声闻和缘觉宣讲的。为了什么宣讲的呢?为了他们能够获得解脱而宣讲的。 “为断所知于菩萨,圆满宣说法无我”:菩萨所需求的境界、果位是什么?就是远离二边———三有边(轮回边)、涅槃边的圆满佛果。若仅为解脱,远离的是三有轮回边,不是寂灭边。远离二边是更高的一个境界,不仅远离三有轮回边,还要远离寂灭涅槃边。若要获得远离二边的圆满究竟的果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所知障。要断除所知障就要证悟法无我。佛陀给菩萨宣讲圆满的法无我,是为了他们能够断除所知障,获得遍知佛的果位。 根据月称论师的教言,不用解释太多,也不用过多地去辩论,就能够明了声缘只证悟了人无我,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 月称论师不是也曾在论著中,通过七教三理抉择“声缘已证悟了法无我”这个道理吗?是,但是这是针对清辩论师的观点而说的。清辨论师认为,声闻、缘觉没有证悟丝毫的法无我。为了破除这种观点,月称论师先通过七教三理说明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然后再在其后的论著中进一步强调,他们虽然证悟了法无我,但并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所以,前后不矛盾,也是一致的。前面讲的是,声闻缘觉不是丝毫没有证悟法无我,否则他们连烦恼都无法断掉,就无法能够从轮回中解脱。这就说明他们已经证悟了法无我。后面讲的是什么?他们证悟的法无我是部分法无我,他们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有些大德,尤其是格鲁派的一些大德针对后面的说法,解释为: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里,也是用佛的教言,提到的是“修”, 没有说“证”。所以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了一切法无我,但是没有修一切法无我。这种解释是不合理的,他们若是证了,就肯定会修的。有证就肯定有修。在字面上是“声闻缘觉只修了人无我,他们没有修圆满的法无我”,但是“修”和“证” 在此处是一个意思。 此处讲的是“声缘证悟了人无我,没有证悟法无我”,怎样理解?其实不是他们没有证悟法无我,而是他们证悟的法无我非常微小,所以说他们没有证悟法无我。 无论是佛经里讲的还是这些论典里讲的各种观点,前后都是不相矛盾的、不相违的,都是可以圆融的,可以是一体的。 若问声闻与缘觉,二者已经证空性, 此说又作何解释?意为彼等声缘者, 为断惑修人无我,未圆满修法无我。 根据佛的教言以及月称论师的教言,声闻缘觉已经证悟空性,对于这个说法你又做何解释呢? 这意指声闻缘觉为了断除烦恼障,证悟了人无我,修持了人无我,但是他们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没有圆满修法无我。前面已经讲过,声闻缘觉已经有证悟空性,已经有修法无我,前后说法并不冲突。 自宗主要依据龙钦巴大士的教言,如下文: 如是龙钦绕降言:前代诸位阿阇黎, 说证未证相争论,然而本人之观点, 前之声缘有多种,然欲获得阿罗汉, 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 是故此点虽已证,然未圆满证无我。 经说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 故于微加否定词,说未证悟法无我。 龙钦巴大士的观点也就是前译宁玛派的观点。 “如是龙钦绕降言:前代诸位阿阇黎,说证未证相争论”:“前代”是指龙钦巴大士出世之前,无论是印度还是藏地的那些大德高僧。龙钦巴大士在《如意宝藏论》中讲,前代印藏两地的那些大德高僧、金刚上师们,有的说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了法无我,有的说没有证悟法无我,彼此之间有很多的争论、辩论。 “然而本人之观点,前之声缘有多种,然欲获得阿罗汉,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我本人(龙钦巴大士)的观点是,尽管那些声闻缘觉根基和随学都分有很多种,有钝根的,有利根的,有随有部的,也有随经部的,但无论是哪种,若是想获得阿罗汉这样的果位,必须要断除对五蕴综合的执著。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五蕴的综合视为“我”, 视为实有。现在若要破除这样的“我”,就要破除五蕴的综合。若要破除五蕴的综合,就要破除粗物和相续。粗物和相续破除了,五蕴的综合也破除了,这样就破除了视人(我)为实有的执着。人(我)也是一个假立的,不是一个实有的。若对五蕴综合的执著都没有破除,没有证悟空性,就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获得解脱。 “是故此点虽已证,然未圆满证无我”:但是他们未圆满证悟无我,他们只是证悟了这么一点法无我。也可以这样解释:人也是法执的部分,将五蕴综合的“人(我)”破除了,证悟了空性,这就是一部分法无我。但是他们只能证悟这么一点法无我,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没有一切法证悟空性。 “经说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佛经中不止一次地讲,声闻缘觉所证悟的无我非常微小,就如同芥子被小虫食咬之后剩下的芥子壳内的空一样,而菩萨所证悟的空性犹如整个虚空,非常大,非常圆满。 “故于微加否定词,说未证悟法无我”:根据语言习惯,为了强调所证悟的法无我太微小了,因此就在其前加上了否定词,说他们没有证悟法无我。他们不是一点都没有证悟法无我,而是证悟的法无我太微小了,所以佛就说“他们没有证悟法无我”。 此乃稀有之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 著者麦彭仁波切在此赞叹道,龙钦巴大士的上述教言极其稀有,无与伦比。 龙钦巴大士这种善说是非常稀有的,无论是佛经的含义,还是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的观点,都能够非常圆融、合理、清楚地予以解释。佛经里讲的观点互相之间是不矛盾的,月称论师的观点前后也是不矛盾的,非常圆融,非常合理。 在此处,麦彭仁波切想跟随龙钦巴大士的善说,想以龙钦巴大士的观点来成立自己的自宗。即声闻缘觉只证悟了部分法无我,没有证悟一切法无我。若说“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意指他们所证悟的部分法无我,和菩萨所证悟的法无我相比,非常微不足道,所以说“没有证悟”。若说“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了法无我”,意指他们证悟了一部分法无我,并没有证悟全部的法无我。如此成立,都是不矛盾的,这都是自宗的观点。 以下是作者用比喻来说明这种观点是合理的。 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 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 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海水未进腹, 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证悟为空性, 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 “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例如,哪怕仅是喝了一口大海的水也是“喝了海水”,就不能说他“没有喝”大海的水。喝一口也是“喝了海水”,“喝了海水”不是要喝进全部海水。 “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同样的道理,证悟了部分法无我就可以说“证悟法无我”,不是要证悟一切法无我。人无我是法无我的别相,法无我是总相,人无我是别相。证悟了人无我也是证悟法无我的。有证悟法无我就可以了,不是要证悟一切法无我。 “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海水未进腹”,喝了一口海水还只是一口海水,不是将所有的海水都喝进腹内。 “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证悟为空性”:“一切所知”是指一切这些缘法。同样的道理,声闻缘觉只是将部分法证悟了空性,不是一切法证悟了空性。只是证悟了部分法无我,没有证悟一切法无我。他们证悟法无我的别相,没有证悟法无我的总相,所以证悟的是部分,不是全部、一切。 “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所以他们没有证悟二无我,只是证悟了人无我。 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分四:一、破他宗;二、建立合理之自宗;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 丁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若问一法见空性,为何诸法不证悟? 若依教理与窍诀,详细分析作观察, 虽然应当证空性,暂时声闻种性者, 因唯耽著人无我,是故难以证他法。 若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声闻缘觉证悟了法无我的别相,证悟了法无我的部分,破除了部分法执。那么若用这些教证、理证和窍诀去观察、分析,应当也能将一切显现的缘法都抉择为空性,能证悟一切空性。 但是对于暂时声缘根基者,他们不会这样去观察,为什么呢?他们唯一希求解脱,他们就求暂时这样的一个成就。解脱最大的障碍是烦恼障,烦恼障的根本就是人我执,因此他们耽著于证悟人无我,破除人我执。因为他们不需要也没有想去破除一切他法,因此难以证悟圆满的法无我。 声闻缘觉暂时用教证、理证、一些窍诀破除了人我执,他们所取的空性也是人无我的空性见,为什么呢?在教证方面,他们的教法里只是宣讲了人无我,没有全面地宣讲法无我。在理证方面,他们只有这么高的境界和智慧。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力去观察的时候,也只能观察到这个地步,只能观察到这个位置,不能再去观察了,没有这个能力。如果他们再继续抉择,破除极微尘和刹那心,这个世界就无法能够形成了,他们有这样的一个担忧。因此他们所建立的极微尘和刹那心必须存在,由这二者来组成世界。可见,他们的理证也是非常缺少的,只能有这样的一个理证,没有别的更深的理证了,他们无法能够再去证悟了。在窍诀方面,对于声缘种性根基的人,他们所依止的善知识们不会给他们宣讲法无我这样的道理,所以他们的教言里也不讲这些。他们暂时缺少教证,缺少理证,还缺少窍诀,因此无法能够圆满证悟法无我。若是他们的教法里有所宣讲,自身也有这样的智慧和观察能力,而且也具有这样的窍诀,他们就能证悟一切缘法无我、空性。但是因为他们暂时缺少这些,所以他们不会证悟一切法无我。 戊二(广说)分三: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三、以教理阐明此理。 己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 如虽许瓶为假立,然许微尘为实法, 设若证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观察, 微尘本应亦证悟,然而暂时未证悟。 “如虽许瓶为假立,然许微尘为实法”:他们承许宝瓶是假立的,但是组成宝瓶的极微尘是实有的。其实“极微尘实有”和“宝瓶假立,不是实有的”,这二者实际上是冲突的。但是暂时对他们来说是不冲突的,他们只能破除宝瓶实有,却不能证悟极微尘无实有。 “设若证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观察,微尘本应亦证悟”:在抉择宝瓶的空性时,他们通过一些观察方式去观察,将宝瓶上下、左右、前后一分,就分成六部分了,再继续向下分,能分成了很多,所以宝瓶是不存在的,是假立的。“以此智慧”就是指将宝瓶抉择为空性的智慧、观察量。他们若是以此观察量去抉择,也能破除极微尘,能将极微尘证悟为空。 “然而暂时未证悟”:但是他们暂时没有这样去观察,也无法能够这样去观察,所以他们无法能够证悟极微尘未实有的道理,无法能够承许极微尘也是假立的。他们只能抉择宝瓶为空性,但是他们不可能通过这样的观察量去抉择极微尘未实有或者空性。 粗大实法无分尘,表面似乎成相违, 暂无教证窍诀故,建立不违之宗派。 “粗大实法无分尘,表面似乎成相违”:“无分尘”就是不能再分的微尘。粗大的法是假立的、无实有的;不能再分的极微尘是实有的、真有的,这二者表面上似乎是相违的、矛盾的。 “暂无教证窍诀故”:他们暂时无有教证,无有理证,无有窍诀。教法里没有这样仔细地宣讲;理证上,他们观察的智慧也没有那么高,没有那么深入;也没有这样的窍诀。 “建立不违之宗派”:粗物是无实有的,但是极微尘是实有的,这二者表面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因为他们缺教证、理证、窍诀,暂时就只能这样建立自己的宗派了。若是他们不缺少教证、理证、窍诀,也一样能破除。但是他们暂时缺少这些,所以这样建立宗派,承许这二者暂时不相违。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 更多达真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