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圆春法师: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 第5课 |
 
圆春法师: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 第5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 圆春法师讲解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尽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共同学习,弘扬大圆满的太阳——文殊大幻化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的《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对于这一部论典,分了两大科判:【甲一、应须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 和【甲二、正明般若波罗蜜多】 这两个科判当中我们学习【甲二、正明般若波罗蜜多】,里面又分了两个科判:【一、基立为实空;二、道择为无我】,我们在学习【基立为实空】 【乙一、基立为实空】分二:【一、正义;二、断诤】。我们在学习丙一、正义。 这里面分了三个科判:【一、认定所证二谛;二、述能证士夫之次第;三、述如何证悟之方式】 现在我们学习【丁一、认定所证二谛】。在这里颂词中讲了二谛的分类和体相。前面部分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内容,即第三、第四个侧面,也就是胜义谛分两层。因为随持中观中分自续派和应成派,所以首先学自续派的对于胜义谛的安立,分七个方面来进行学习,前五个已经学习了,今天进入到第六个方面——自续派暂时是怎样安立二谛的?论文中这样说: 【尽管如此,暂时抉择道时,胜义中虽无生,却遮不了世俗中似有生的显现。因此,以观名言量成立诸法于世俗中持其自相,】 “尽管如此”又是一个转折的交代。虽然像前面所说的,自续派最终也不会把单空当成究竟的真实胜义,最后还是超越单空的施设建立而进入到真实的胜义里面。这是面对着见解时,一个宗派最终会达到究竟点,但是,毕竟一个宗派面对的侧面有方方面面。这里所讲“暂时抉择道位时”就是首先要认清楚的一句话,就是说我们讲一句话、做一件事情是站在什么角度、什么立场?假如说站在暂时的道位时——不是在抉择究竟实相时,怎么去面对这个立场上的真实呢?抉择道的真实是在暂时抉择道时需要看清楚的地方,这里也分了世俗和胜义,在胜义当中虽然是无生,但“却遮不了世俗中似有生的显现”。就像一个已经醒了的人没办法去否定一个睡梦人的梦境,因为站在梦境中(梦的立场上)看,这种显现还是清清楚楚的呈现,不能说“因为我醒了没有这一切,在梦中就一定也没有这一切”。这就是我们站的立场,说话时要看清楚的。比如说:胜义中就像醒觉一样“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切万法无有生住灭,但这是胜义当中的,要是站在众生迷梦的境界(或者二取幻化的境界)中看时,就没办法否定、遮止面前的显现,所以世俗中好似有生、住、灭的显现,却没办法遮止。就像眼睛坏的人,他已经得了飞蚊症,会觉得眼睛前总有蚊子飞去飞来;而眼睛好的人,会发现本来就没有一只摘不掉的、赶不跑的蚊子在前面的虚空中,但有飞蚊症的人(由于眼病的原因)总觉得有几只蚊子或者一只蚊子,怎么也驱赶不了。在眼病者的面前,不能说没有驱赶不了的蚊子! 所以不能倒果为因,道友们在聊天或交流时经常会涉及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在道位吗?还是在果位?从果位的角度来说,这一切显现确实是当下寂灭,这是境界上的一种衡量,境界上面的衡量在果位时,这一切是完全没有的,但是在道位时毕竟有这一切无欺的显现。要是把果转到因上来用,这就容易出大问题!就像我们活在因果的缘起显现中,却觉得没有善恶业,而又处在善恶业支配的境界中去毁谤因果缘起,这就是没有站在自己的境界上说话。我们的境界是凡夫境界,这种境界中有没有因果缘起的显现呢?就要站在凡夫的立场上来说,而不是站在佛陀的立场说。佛陀面前有没有显现,我们没有问佛陀,只问凡夫众生面前有没有显现。凡夫睁着眼睛就看到显现;耳朵专注就听到声音,这一切音声色法的显现都是现量可感知的,谁也没办法否定——否定也否定不了的。就像现在肚子饿了,“人是铁、饭是钢,两顿不吃饿得慌。”就是因为我们有没办法控制的因缘显现,肚子饿时就想找饭吃。如果说没有这些显现,那就饿下去,饿个十天八天,看看有没有想吃饭的感觉。可能饿了十天八天以后,其他所有的佛法都不想了,只想吃饭,只想有一顿饱餐,因为这种饿的显现无法遮止它,所以这是遮止不了的。暂时站在道位的境界上去看,一切显现没办法去遮止,这是已经呈现在面前的一种现量。所以世俗中的显现既然是如此,抉择这一分世俗时,就要如实地去抉择。 “因此,以观名言量成立诸法于世俗中持其自相”。正因为我们无法遮止在道位中,世俗的生、住、灭的显现,所以就要找一个能够正确认识的心来衡量它。衡量的对境是名言,名言就是世俗,世俗是无而现的,所以叫“似有”,它是似乎有,而不是真实有。所以名言就是世俗,它只是似乎有,不是真实有。既然是似乎有,就只是安立了一个名称,用词语表达而已,实际上“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就叫做名言。就像演戏的人说的话一样,只是一种台词,而根本没发生这样的真实事件。世界上世俗谛的所有显现就是如此的,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只是一句话而已,只是像演戏的台词一样,所以,就叫做名言的显现。那么,这个名言的显现,就要用一个正确的、相应它的认识(站在世俗的本位上面)来观察,这就是正确认识世俗谛的心。 这种心,是要通过现量、比量等来进行衡量。不管是现量,还是比量,都能够如实地衡量眼前的显现而成立一切诸法不在胜义中,而在世俗中能够保持着、持有着它自己的体相(独有的体相)。就像火有热、水有湿,这些都是固有的体相,这是我们能够正确认识的。在名言中,假如一个人说“火是凉的,火不可能有温度”,这种认识就是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将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错误的取舍。错误的取舍又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我们在想得离苦时,却只是趋向痛苦;想得安乐时,只会背离安乐。就像火,要是把它看成是清凉的,但在世俗中无法遮止它持其自相的这一分,假如把它误认为是一种清凉的对境,手靠近时会被灼伤。所以,在名言中就要做好名言的取舍,否则就要吃尽苦头。就像把火看错了一样的,它持其自相的这一分是什么样的,如果无法衡量出来,就会在上面摔跟斗、受苦。就像悬崖,你以为从那里走下去是没问题的,但一跨步就粉身碎骨了,就是这样子的。 世俗是需要去真实、如实面对的。在世俗中去如实地面对显现,就需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心,这个正确认识的心就是前面所说的“量”,而这个量是衡量名言的,所以称为是名言量。名言量在衡量名言时,要去如实的观察,所以要用一个观(观名言量),观察名言量是站在世俗中来观察,不是站在胜义中来观察。世俗中观察名言的正确的量就是现量和比量,现量就像五根识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没有问题的根识,不是出问题的,而是眼耳鼻舌身意五根识大家都共同认许没有病、正常的。再加上第六意识的比量的判断,就会正确地认识世界上种种的显现。就像小孩子刚出生,他的名言量是有问题的,不知道火是热的,所以小孩子要有人来护理他。否则,他要么就要扑向火炉,要么栽跟斗,要么拿着东西就随便往嘴里面送,这就是因为他没有拥有这种名言量,没有正确认识名言世俗显现的心,所以要有人护理,要有人来帮他进行观察名言,就像母亲经常要观察照顾子女所处的一切,这时才能够护念他、护持他。我们要护持自己、护念自己,在名言当中如实善巧地进行取舍,要用名言量好好地抉择名言,就像用因果缘起的法理来抉择世俗的种种显现,这是从世俗谛来讲的。 这个世俗谛,是不是究竟的真实呢?不是,它还有另外一个侧面需要我们去认识。 【而胜义中如彼显现一无成立,故于所破加胜义简别,而说“胜义中无、世俗中无欺有”,如是未坏二谛各自之处。】 但是在胜义中,我们所感受的一切——非常现实的世界的种种显现并不像它显现那样真实存在。就像火是热的,这只是在名言中显现存在,而不是说用胜义理论观察时还有所谓的热;水是湿润的,也只是在名言中持其自相,而不是说在胜义当中真实有。一无成立,哪怕是一丁点都没办法成立,显现在我们名言中觉得很真实的,但是在胜义中连一丁点都无法成立,一丝一毫都不存在,有这个侧面。那么我们抉择道的时候,会看到有一个世俗的侧面和一个胜义的侧面,而要打破一切万法的显现,不是随便打破,而要善加地认识。这时我们要加拣择区别,通过这种拣择区别去认识万法的两个侧面——胜义中一法无有,世俗中无欺而真实地如实地显现,这样就没有破坏二谛各自安住的地方。这就是分别心认识诸法“显而空、空而显”的见解,这种见解上师已交代过。 “未坏二谛各自之处”,不是说万法本身就分出“胜义中无,世俗中有”的两个各别的侧面,它们没有各别(后面会提到是一味存真,它是一味存真的而无法区分的),但是在这里,凡夫的分别心依靠理解,用分别的方式将它各别安立。用分别的方式怎么各别安立呢?就是世俗是世俗,胜义是胜义,不破坏世俗的显现,不破坏胜义的空性,我们认识万法的角度就分了两个——胜义和世俗。胜义中是什么呢?就如实地介绍“哦,胜义是没有这一切生等的显现的,生、住、灭都没有”;世俗中有没有这些显现呢?“哦,完全有。“这样对于万法就很容易把握,感觉到还是很好理解的。所以有些人学中观时,学到这一步就觉得“哦,所有的中观都是这样的,不外乎就是说胜义当中没有嘛!世俗当中有嘛!不外乎就是有这种明明清清的显现,同时又是空性的,有空性的同时又是有显现的。” 其实“未坏二谛各自之处”就像把白绳子和黑绳子搓合在一起时,我们觉得这两根绳子已经搓合了,同时存在的而成为了一根绳子。如果不把握好见解,就会误认我们的见地已完全超越了暂时抉择道位,而进入了就究竟实相而言的真实胜义了,以为就是真实胜义,这就是容易误解的地方。就像面对《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如果觉得有一个色的侧面,有一个空的侧面,这就是“未坏二谛各自之处”。有没有一个二谛的侧面呢?二谛中胜义的一个侧面和世俗的一个侧面,只要分得出这两个侧面,就是“未坏二谛各自之处”。这句话可以用来如实地认识暂时抉择道位的见解,同时也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的见解是否已经达到究竟实相,或者只是到达抉择暂时道位。也就是说他抉择的是后得的见解呢,还是入定的见解?后得是分别心的境界,所以会“未坏二谛各自之处”,这一点符合因明中认定分别心的体相,分别心是“遣余”(遣除其余,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状态,是这个东西时就排除了其他的,是其他东西时就排除它以外的。“未坏二谛之处”就是胜义中的这种无的空性,就排除它是显现,世俗中有的显现,就排除它是无的空性。其实这样空不是显,显不是空,各自为政,各住各位,没办法达到一味无别。就像两个人在一起站着,你没有抢他的地方,他也没抢你的地方,两个人相安无事一样的,那么胜义中无、世俗中有也是如此的,这两个相安无事,互相没有进行破坏,其实就是并存。 所以这种见解是一种并存的见解,还是融合的见解呢?并存的见解。汉地经常会听到“犹如两张皮”,当两张皮拼合在一起时,其实还是各别——“未坏各自之处”,还是两张皮而没变成一张皮,没有把哪张皮破坏了,都完好无损。就像两条绳子搓在一起时,其实两条绳子都没有被破坏,各自在各自的地方相安无事地处着。所以这句话很重要,“如是未坏二谛各自之处”,它符合我们的分别心,分别心执著这个侧面时就不是那个侧面,执著那个侧面时就不是这个侧面。但是如果不这样的话,分别心无法同时去缘取两个以上的侧面,所以只能分开介绍。由于我们是分别心的境界,所以诸佛菩萨的大悲智慧不可思议,方便善巧不可思议,针对我们能理解的分开侧面来介绍,让我们的心去攀缘胜义时知道它是空性的,攀缘世俗时知道它是无欺缘起的显现,这样就不会打破世俗名言的显现,同时又知道它在胜义中是空性的。就会觉得“哦,又是显现,又是空性,有显现有空性,有这两个侧面”。 这是我们眼目一般的一个衡量标准,让我们看待二谛时分开去看,同时又知道这是暂时的,因为它是分别心的境界,它是为了分别心而安立的。也就是说分别心的能力是这样,为了方便而建立了“未坏二谛各自之处”。在学《中观总义》时我们经常会涉及到这个问题:应成派的不共所破就是“分开二谛”,自续派抉择的见解就一定要分开二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呢?自续派就是为了便于我们分别心理解,给我们分开了二谛,让我们觉得学中观并不是没有希望,让我们觉得还是容易理解的,不就是显现的同时是空性,空性的同时是显现!虽然有“同时”两个字,却不像后面所说的那种“同时”的理解,其实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有显现时,显现有种种差别相,有空性时,空性就是一无所有,这样就是一个是空一个是有,空、有是宛然存在的。在你的认定当中,你觉得空和有是一样的吗?一样的话,你怎么说明它是无的呢?如果显现和空性是无二的话,那为什么会有种种差别呢?所以,到了这一步,不断地去分析我们的见解,就容易发现很多见解并没有超越这个层次。我们学了很多年中观,假如不超越这个层次的话,还只是暂时抉择道位时的见解,而没有达到究竟实相的见解,那还是处在方便于分别心理解的一种分别见解。但是这个见解也不是毫无用途,正因为很有用(就像我们上一堂课说的,就是暂时的抉择),对于凡夫众生串习实执极为浓重的修行者来说,最初一步单空的修法是无上的救护,依止它才能够进阶真实的胜义。所以它对凡夫分别心的众生来说是相当相当重要的。 【如此于初业者前极为适合,如清辨云:“无诸正俗梯,欲上真楼阁,于智不应理。”】 这个见解把二谛各自分开,让分别心能够单纯地就各自就各自的侧面进行理解。胜义当中无,“哦,就这是一种空”;世俗当中有,“哦,这是一种显现”。那么对于空和显现,初业者很容易理解它,一拿到就容易上手,容易上手的东西就是最有力的武器。比如说金箍棒是非常殊胜的武器,是定海神针,能够把海水定住(孙悟空神力不可思议,拿起来的时侯能够搅动天地),这个威力无穷的金箍棒或者说定海神针,拿给一般人能够举得动吗?不要说一个人,一千个人也举不动这个定海神针。所以这个武器再好,但是举不动。如果这时有人正朝你跑过来,要追杀你,你会不会不愿意拿起手里的棒子,而一定要把定海神针取出来后才和他比拼,会不会这样愚痴呢?不会的。所以,最有用的东西就是拿到手里可以操作运用的,这才是最有益的东西。手拿起来能够挥舞自如,这才是该用的东西,只要把它挥舞得出彩出色,达到这样精彩的挥舞,你也能够达到一定的层次,所以我们拿起一个东西,能够上手才是我们能用的。如果我们拿不起,或者即使拿起来了却在喘大气而根本就挥不动,拿到你的手里却无法上手,那就无法用它。所以十八般武器要选哪一种?不能高攀,不能说就想要最高的,就象孙悟空一样的把定海神针取出来,这样哪一辈子才能象孙悟空那样子厉害呢?可能全身都朽烂成骨头了,还没办法把定海神针拿出来,这辈子是一堆枯骨,下辈子还是一堆枯骨,每一辈子都使尽了还没把那根定海神针拿出来!这只是用世间的比喻来说明这样是很荒唐的。但是,假如我们修行也是这样子,那就浪费了一辈子又一辈子的时间,生生世世都是看在眼里而眼高手低,无法真实操作运用,这就是我们需要看到的,修行者身上需要面对的一种真实存在。而“未坏二谛各自之处”的见解对于分别心修行者(初业者)是非常适合的。上师说得非常好,“初业者”就像我们刚去做一件事情,是一个新手而又不是一个老手,是一个新参而不是一个老参。刚开始是一个新手时,就不要觉得可以像老手走钢丝绳一样的,好像自己很厉害,要做这方面的专家,现在不是这样的角色,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去做相应的事情。所以这里说“于初业者”,也就是说初学者,初初来修行的人,是这种见解非常适合的根基。对众生来说,假如是初学者,这种见解非常适合,应该感到是求之不得的。 在诸佛菩萨的智慧经典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无上抉择。这是初学者求之不得的一种无上的善巧方便。应当看到这一点对我们极为适合,为什么呢?这里引用了清辩论师的教证。就像我们要上一个真实的大宝楼阁,这个大宝楼阁是很高很高的,我们没有办法一步登天一般的直接上到大宝楼阁。假如是飞行自在的大成就者,可以这样做,假如不是这样的身份——需要走路的,那就要一步一步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地走上去,不可能一步登天。就象这里所说的“欲上真楼阁”,真实的大宝楼阁里面无尽广大自在,有无上的受用,虽然众宝充满,非常的好,但是没办法一步登天实现梦想。作为一个智慧的人,这时侯他怎么做呢?他就去找一个梯子来搭上去,而且这个梯子还不能够搭错方向,必须要搭对位置;而且这个梯子又不能够太短了,假如太短了又接不上去,那就没办法走上去。假如找到一个梯子,方向放对了,又达到这个高度,最后沿着这个梯子从下面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开始上升、不断上升,最后一步跨越时就超越了这个梯子直接登堂入室——进入到堂奥中去,进入到大宝楼阁里面去,在里面得到无上的受用。就是这个梯子,智者拿到手里后就会得到一切所愿而满足无比,现前在当下。 前面说到得离四边的智慧,由于众生初始无机会生起,所以首先需要产生“诸法胜义中无”的心所妙慧,这就是一步接引啊!这一步接引就像你到了梯子,能够上到大宝楼阁里面,所以这里讲到一个“俗”、一个“真”,“真”是指真实胜义,而“俗”是指世俗谛和胜义谛“未坏二谛各自之处”如前面所说的显空双运,或者如前面所说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分开地介绍缘起,分开地介绍性空。性空和缘起这两个侧面是分开的,然后又把它们拼合、组合起来,这样的见解就是“俗”。这个“俗”是站在分别心的角度来说的,只要是分别心的见解,它就是一种俗谛,也就是一种世俗谛。世俗就是我们的分别心的见解,而不是超越分别心的真实智慧——无分别智慧的见解。所以,假如没有楼梯,我们无法上楼。同样的,如果说没有这种世俗的见解——相似胜义的见解,也没办法高攀真实胜义。虽然这个楼阁中有众宝充满、库藏丰富、受用广大,但是不可能一步登天。所以在修行过程中,面对这些很有智慧的比喻时,千万要殷重地真实面对,因为如果在世间敢于冒险,就算栽了跟斗或者说粉身碎骨,也不过是这辈子的事情。但是在修行上面栽跟斗,去做无谓的牺牲,去鲁莽的冒险,在慧命上粉身碎骨的话,就是千生万世了——万劫不复,这种万劫不复是很惨重的!所以千万不要一开始就什么都不管(“什么缘起不缘起啊,什么显现不显现啊,这些都不管!”),就去大造因果,口里说空空空,但实际上每一步都踩在实有当中——实有没放下,口里尽是谈空,步步都踩到实执当中去,步步都是落空的。这一脚落空就是万丈深渊、万劫不复啊!就像上楼阁时,本来可以用楼梯上去的,但偏不干而想一步登天,假如这样去努力的话,要么就是一步都没有踩起来(没有上升),要么就去高攀,也许在半途就会栽跟斗,摔得粉身碎骨。 所以对于初学者的修行来说,自续派“未坏二谛各自之处”的见解是最殊胜的修法。正因为如此,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到单空的修法时说过“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说明这个单空的修法,虽然它不是真实胜义,却是初学者修行的入门方便。而且讲到一切初学者,说明这是所有初学者入门的一个无上方便,这个无上方便是无有错谬的,千万不要觉得是有问题的。就像你拿着一把梯子,它是没问题的,你只要用它就能够上楼,千万不要觉得这个梯子有问题,你只要觉得它有问题,就不会用它的。因为如果你觉得单空的修法是有错谬,那你肯定就不会去修的,虽然最终确实一切分别妄想都要打破,但是暂时我们毕竟无法超越分别妄想,就要善用分别。什么才是最善巧的分别呢?就是要用单空的这种分别,要去分别单空,用它来成熟我们,使我们在走向胜义的大宝楼阁的过程中能够生起入门的方便,能够通过它形成一种接引的阶梯,让我们一步一步的上升而朝向胜义的步履。假如我们不考虑自己的根基,也不考虑众生的根基,确实需要这样的一个无上方便,而说“哎呀,一开始就不需要这个楼梯,撤,撤,撤,完全撤,千万不要去执著、分别”,就会把很多众生的修行全部打坏,把自己的修行打坏了,把别人的修行也打坏了。最初就说断除分别,千万不要用分别,一开始就让谁都不要用分别,这样就把阶梯给破坏了,就等于破坏了所有众生的慧命。 “初业者”——初学者,他们要想成就(或者我们本来就是初学者,没有证悟胜义实相,对实相见解无法操作运用时,我们也是在这个行列中),我们假如去做这样一种拆除——断除单空的修法,断除“二谛未坏各自之处”分开二谛抉择的自续派的修法,把它看成是谁都不能修的,谁都不需要修的,一步就要到位,一步就要无分别不执著,这样就是在散布魔王的秘密语言。实际上魔王最欢喜你做什么事业呢?是做魔子魔孙的事业。为什么呢?因为你把众生的慧命给毁坏了,别人本来可以通过这个楼梯登上大宝楼阁而享受无尽的,你却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栽跟斗,摔得粉身碎骨。你不是把人家弄死了、弄残了,又是怎么呢?假如在修行时,我们觉得不需要用这种分别心的修法,不需要去执著一个单空,执著一个世俗缘起的显现,全部都是空,空,空,用这种断灭空诽谤因果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然后取舍时根本不在乎一切的善恶。这个时候就会去杀生(杀盗YIN)、去任作非为,而且还蛮有借口的说“本来空的嘛,有什么执著呢?不需要执著。”这样去做一些邪知邪见所引导的邪行,就会葬送自他的慧命,就像前面所说的,万劫不复而粉身碎骨! 所以对于智者来说,次第的教法是殊胜的接引、是众生的无上法药、无上救度,而不是在最初时让众生偏离了应当作的、应当修的、应当学的。对智者来说,其实这个“正俗梯”是非常殊胜的,一开始就要断除它,对于智者来说这是不应理的,从道理上是说不通的。我们面对自己的修行时,千万不要敢于去鲁莽冒险;对于众生的慧命,千万不要无视众生的根基。我们要为自己负责,要为众生负责,要为自己的慧命负责,要为众生的慧命负责。相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成就者、佛菩萨的智慧有多么高、多么圆满。我们像蚊子、蚂蚁一样的小众生,居然看不起这些高僧大德、佛菩萨的无上的智慧抉择,觉得这些执著分别的见解,不需要修行,不需要学习,那我们是谁呢?我们不正是魔王派来的吗?肯定是魔王派来的!所以千万不要作魔子魔孙,不要去把众生的无上甘露法药毁坏,不要一提到这种见解就把它用到所有的地方去(一概而论、以偏概全),觉得所有的众生都不需要这样的一个修法,不需要这样的一个见解。所以,修行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步步踏实,脚踏实地才有希望。众生之所以能够得到真实胜义,能够踏得上去,作跳板、作接引的就是这种单空的修法。它的确很重要。 第七个方面,这样暂时安立的方式,从究竟实相来看如何呢?前面说这种安立确实非常殊胜,后面又作了一个转折——“然而”。虽然暂时抉择道时,对初学者极为适合,但从究竟彻底的实相来说又不是这样子的。后面接着说: 【然而,就究竟实相而言,“世俗中有、胜义中无”此有、无二相实非各自偏堕而住,因为:彼所现色等即是空,空的同时即是彼色等显现。】 这里是转折。从暂时安立的方式上,虽然上面说过确实殊胜无比,但从究竟实相来看又是另一番评价了。世俗当中有就安立了一个世俗的侧面;胜义当中无又安立了一个胜义的侧面,这两个侧面是一个有和一个无(也就是现和空),有和无这两种相是不是完全可以像前面所说的“未坏二谛各自之处”呢?从究竟实相而说“实非各自偏堕而住”。“未坏二谛各自之处”就是各自偏堕而住的,偏堕而住的东西其实就是边。前面介绍法相时说过:四边就是偏堕在四个方面而安住,有,就是偏堕在有的一边而住;无,就是偏堕在无的一边而住;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就是有、无这二相的另外的两种结合运用。所以不外乎就这三边,而且这三边究竟来说,可以归属到有、无这二相。假如,你把有和无各自偏堕而住,那就落入到边里面去了,边”就是分别心容易攀缘的对境。前面说“未坏二谛各自之处”,对于初业者极为适合,因为初业者的心是分别心——强烈执著的心,针对他来说,给他两边——胜义的边和世俗的边(把空和显的两边都给他),他就会说:“哦,这边是这样,那边是那样。”他就会觉得能够同时抓住两边。但是由于这两边是分别心偏堕而住的,所以,其实还是落入到分别心的境界——实际上是戏论。前面说过,用胜义理论真实地去观察时,这些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没有所谓的有,也没有所谓的无。这两个相都不是真实实相。假如这两个相是真实实相,那么用胜义理论去观察就应该有实有的有和实有的空,但是没办法用胜义理论去真实找到。而且,这两者本身是观待而建立的,观待而建立的本身就是戏论。就像长和短一样,什么东西是真实的长呢?其实都是观待而安立的,没有真实的长,也没有真实的短,这两个都是观待而立的。观待而立的东西就是假的,从究竟来说是一种空无的,所以他的自性是不存在的。 “实非各自偏堕而住”就是表达一种离边绝戏。假如有、无这两者是自偏堕而住,就落入到边和戏了,“实非”就是离绝这一切别戏——要离边绝戏。在学习中观或者在学佛法时,经常会听到“哦,离边绝戏”的表达,那离边绝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远离分别心攀缘的这一边、那一边,把这所有的戏论完全绝灭。不要再讲台词,而讲一点真话,讲一点真现实,而不要讲虚妄的影像。这就是为什么要离边绝戏。离边绝戏才符合真实相,因为真实相中有、无这边是“实非各自偏堕而住”的。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呢?后面讲根据。 因为所现的色法等显现,显的当下是当体即空的,虽然是空的,在没有舍弃空的同时又有色法的种种显现,这句话是很殊胜的(或者说非常的关键的)。如果把这句话悟透了,就容易理解究竟实相的见解。如果这句话没有悟透,反而误解了,就会误解究竟实相,就会把究竟实相当成是暂时抉择道来进行理解,所以要仔细地分析这句话。这里说彼等所显现的色法等等当体就是空性的,就说明了色等的显现是无自性的。如果有自性,就必须永远保持这种显现的自性,而不会空性的境界。由于它无自性,所以是空的——没有自己的体性。无自性,就是无有自己特有的属性。色法在显现时,无有色法的属性,那又是什么呢?可以说压根就没有色。色、受、想、行、识就是在显现的当下没有自我的一种属性,那就等于说压根就没有色、受、行、识——五蕴当体即空。所以《心经》里面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的显现当体无有自性,所以压根就没有这些显现。那么,是不是又有一个空呢?假如说有一个空,就永远必须保持空的相。空是一种无,就永远就没有一切显现——空无的一种状态,而不会有纷繁世界的种种千姿百态的显现。 所以,后面一句很关键!正在空的同时,又有这些色法的显现。显现不是在其他地方显现的,就在空当中显现的——空无的体性中显现。所以,这种空不是一种有自性的空,这种空也不像单空的这种空。单空就永远都是单单纯纯的一种空无,无法从里面产生显现,因为一旦变成显现,已经打破单纯空无的这种侧面,就会破坏这种单纯的空。所以,后面一句就像在空中打了一个翻身一样,本来我们以为万法当体即空,空是什么呢?空是空无。实际上,这种空无假如仅仅理解到这种状态,那又是分别心建立的一种概念。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如果说是一种空无,那么不会出现显现的。所以,“彼所现色等即是空”即显现无自性;“空的同时,即是彼等色的显现”即空也无自性,显无自性,空无自性,显空两者都是无自性的。假如有自性,就会各自未坏他们各自之处——各住各的自性,但由于它们没有自性,所以色等显现不住色等的相,空无也不住空无的相。不住色等显相,不住空等显相,所以没有空没有显——显空达到一味无别,远离了显空的各别执著状态,最后消融一切显空——显不是显,空不是空,两者完全消融了。“彼所现色等即是空”等于显现融化了,“空的同时即是彼等显现”等于空也融化了,显现融化了(没有显现的相),空融化了(没有空的相),两个都同时融化了,没有各自为政的相,没有显空各别的区别,显和空找不到哪个是显,哪个是空,没办法去找出他们的差别相。 【因此,乃至未现前现空双融远离三十二增益之法界时,非是真实般若波罗蜜多。】 正因为如此,“乃至”就是说最后要达到一种究竟,中间的过程都不是究竟。要达到哪种究竟呢?直接说就是要现前法界,这个法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一个显空双融、离于三十二种增益的法界,这两个词组是修饰法界的。所以,要现前法界才能达到究竟,中间的过程都不是究竟的实相,都是一种假相。不是真实相,就是一种假相。“未坏二谛各自之处”的见解,实际上只是给我们建立假相的见解,不是实相见解,它不是真实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所照见的真实法界。那么这种法界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显空双融。就是前面所说的显也融化了,空融化了,两者泯灭了各自的差别而融合成为一味天真的天然妙性。这种天然妙性,说它空也不行,说它显也不行,说是显,落入到显;说是空,又落入到空。 显和空,都是凡夫分别心所理解的。究竟来说没有显、空的区别。但是,为什么这里又提到显空呢?这是随俗之说。在讲《中观总义》时说过:实际上,显、空这一双在究竟实相法界中是“一真一切真”的一真法界,无法区别出显空,没有这一双的区别,根本谈不上什么显,也谈不上什么空。“但有显、但有空”都是戏论分别。但为什么又会给我们讲(显、空)呢?要看“融”字,这个“融”字就是要把前面的都融化——把显也融化,把空也融化,最后把这一双全部融化。一旦融化,就看不到显的相,也看不到空的相,看不到显的区别,也看不到空的区别。所以,“融”字很重要很重要,融化——合二为一了,而“一”也是为了便于理解,究竟上连“一”也找不到,只是给我们介绍说最后融化为一种天然妙性。这种天然妙性是法界本自的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有时候分别叫做“真如”、 “法界”、 “一真法界”、 “心性”、 “光明”、 “如来藏”、 “涅槃”,用了种种的名词、语言,都是想表达它超乎了我们的想像,我们的分别心已经没办法用了。假如能够谈显(或者谈空),分别心还能用得上,“不外乎是显现么…,显现是什么…,空性是什么…”这时分别心还能够启动它,分别它;但是说显和空这一双全部融化了,找不到显也找不到空;不存在有也不存在无,有无并遣,打破了一切有无的建立,这时用分别心怎么描述呢?无法描述了!任凭分别心怎样想,也想不起来了;任凭语言如何表达,也表达不出来了。这时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法描述,所以真正证悟的境界用语言是没办法表达的。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虽然能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又不是用分别、用语言能够表达的。不能用分别,不能用语言,却又强用分别,强用语言,只能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了。所以显空达到了双融才是法界,二者没有达到互相融化就不能现前法界,还是落入到分别当中,各自的相还是各自而住。正因为如此,应成派的不共所破,就是要打破二谛。 我们容易误解显空双融的境界,对佛法生起真实的理解是很困难的,而生起误解却很容易。误解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本来就很难理解般若。对其他佛法产生误解一般比较容易解决,但对般若的误解,确实要花大功夫去解决。因为我们的分别心早已习惯于分别的见解,而对这种无分别的见解很难相应。 前面对显空双融的法义只是稍微做了介绍,如果要进行广大发挥,就会涉及到般若学法的核心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 “远离三十二增益”,三十二是一个数字,它表示增益法的数量。这些数量分为两对,一边是凡夫的十六种增益,另一边是声缘乘(小乘)的十六种增益,十六种加十六种都是分别心的增益。增就是增加,益就是添益,是增添上去的东西,凭空加予的东西。本来没有而凭空加上去的,这就是增益法。三十二种增益是分别心假造出来的影像,不是凭靠真实而宣说,而完全依靠分别念凭空捏造的。本来没有的东西硬加上去,就是无事生非;没有的事情硬加进去,就是故意惹是非。古大德经常教诫引导我们“万法本闲,为人自扰。”,这个世界的真相是这样的:不管哪一个法,法法当体即是寂灭的法界自相,但是众生(这些修行者)却从“荡荡无有一法分别”的境界中凭空添加了“是这样、是那样”,这样是是非非,喧闹不停!这些都是我们凭空添加上去的东西。 那这些东西包含什么呢?就是三十二种类别中的四谛十六行相和它们的反面。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有 “苦、空、无我、无常”;集谛有 “因、缘、生、集”;道谛有“道、如、行、出”;灭谛有“灭、静、妙、离”。每一谛都有四相,总共有十六相。这些是声缘(小乘或共同乘)的境界中所分别的侧面。这些分别的见解暂时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凡夫没有这种认知时,会偏重于另外十六种执著,比如:本来是无常的,执著为常;本来是苦的,执著为安乐;本来无我,执著为有我;本来无有我所,执著有我所。这些都是凡夫分别心又深重、又牢固、又粗重的邪执。从两个侧面来讲,常和无常是相反的,常就不是无常,无常就不是常;我和无我也是直接相违的。所以,三十二种增益包含了这一面和那一面,觉得正面有的一面,和觉得没有的一面,不管是有的一面或无的一面,这些都是增益的。其实,三十二种增益就是“有”和“无”。把“有”和“无”在四谛上广开,就变成了三十二种增益。我们觉得这是有、那是无,在有和无上不断地分别执著,分别执著这个侧面、那个侧面,最后给自己制造了总总的增益法,这是对法界的增益。法界本身没有这些法,我们却在执著这些没有的法,就是凭空添加。就是前面说的“万法本闲,为人自扰。”这个是非的世界,就是一个影像的世界。如果是真实有的,它就应该如实地存在,而真实中没有的东西,却用分别心的一厢情愿把它制造出来了。制造的仅仅是影像而已,不管用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分别,穷尽你的一切分别能力,都无法把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东西制造成真实存在,只能是制造出分别心的影像而已。所以,三十二种增益其实是我们分别心制造出来的,是宇宙人生的三十二种纷繁复杂的影像。 所以,由于我们和法界偏离了,才产生了增益法。我们凭空制造了这个影像的世界,这个影像世界制造出来后,我们觉得是真实的。凡夫人活在凡夫的影像世界,声闻小乘活在声闻小乘的影像世界,只要是分别心的境界,就肯定活在这种影像世界。所以,我们要是活在这种分别心的境界,就是等于活在这种影像的世界当中,完全为了这些影子而去追逐,这就是追声逐响、虚生浪死。在种生死,其实就是一种虚生浪死,从来没有一个真实的生,没有一个真实的死。 所以,了生脱死其实就是认识这种虚生浪死,让这种虚生浪死,再不要为了影像而追声逐响。而我们假如不回归真性,不回归法界,那会形成什么呢?我们应当回想:以前生生世世,我们都是为了这种影像、那种影子,为了一些影子赔尽了一生又一生的生命。赔尽了一生又一生的生命去追求一些影子,最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我们从生至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从来都是一场空,从来都没有一个实法可得,没有拥有过真正的法界以外的东西,我们总是偏离法界而制造影像。在影像中生活,我们以为在里面会获取什么,实际上无始劫生死流转以来,直到今天,我们都是捕捉影子(捕风捉影),结果我们得到了什么呢?现在很多道友可能会觉得“我已经得到了多少钱,我会得到了多少名声,我有多少地位,我在人前怎么样,在人后怎么样,我在这个世界上如何,我长得怎么样,我拥有了多少的成就”,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好像这个世界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这个世界。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不求你,你本身也不求这个世界。 就像以前楼子和尚,他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证悟心性,正苦于证悟无方。有一次,他在参访过程中,走着走着,他走到一个青楼之下,刚好袜子的布带松了(古人穿的袜子有带,用布带可以把它系好,系好以后走路起来很舒服、很紧实),他弯下身整理布带,这个时候,听到青楼里面有个青楼女了唱了一首歌,这首歌唱道:“你既无心我也休。”意思是说,你既然没有什么心意的话,我也就放下来了。他一听到这一句,当下就契证了,当下彻底大悟了。实际上我们去回想这个世界,也是这样子的。这整一个世界上,我们觉得拥有了什么呢?,实际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很有心啊!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一个的影子,而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很有心地去挣取钱、很有心地去生活、很有心地去努力、很有心地去奋斗。拼出了血、拼出了汗也在所不辞,付出了生命也是觉得生活得有滋有味——死得其所。对于这件事情,我们从来都没有觉得死不瞑目,其实这就是一件死不瞑目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成为了有心之人,我们正是在这上面赔尽了一生一世的。实际上,根本就没办法依靠有心而得到有法,没办法拥有这一切的显现法,因为它本是空性的,一切影像的本质其实是虚妄的。所以,不可能会在影子里面得到什么东西,得不到的!我们千生万世就是为了分别心去制造种种的影子,然后在这上面捕捉,想获得什么。凡夫人就在常法上面去执著,安乐上面去执著,轮回上面去打滚,不断地去远离涅槃,然后制造轮回的影子;声闻罗汉就制造涅槃的影子,一个个都在制造影子。制造影子以后,凡夫人在凡夫人的影子里生活,觉得已经获得了种种的生活;声闻缘觉制造了影子以后,觉得已获得了涅槃解脱,实际上,那只是一个化城(幻化的城市),不知道那只是影子。 所以,三十二种增益代表了我们三十二种分别心,三十二类分别心所制造的影子就不是真实。我们在这上面一直想捕捉什么、想得到什么,分别心不断地制造,制造,制造!制造了以后,又不断地去追求,追求,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付出了一切。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结果从来都是一场空,了无实义。这种分别执著,从究竟来说是了无实义,凡夫人的分别是了无实义的,像声闻缘觉的这些分别也是了无实义的。因为,从来都没有得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只是活在影子世界里面,没有活在真实世界当中。所以,看到这种增益法时,我们心里就应当生起极大的出离心。出离什么呢,就是要出离这个影子世界,因为这个影子世界就是分别心的世界啊。所以,学中观的道友,就要生起厌离心,厌离什么呢?厌离分别。要把所有的分别世界全部厌离,千万不要活在影子世界里面,并觉得影子世界有什么意义。这个影子世界是毫无实义的,因为真正的世界是法界,真正的世界不是我们这种影子世界。只有得到法界,才活在真实的世界当中,才正常起来,只要活在影子世界里面,就没正常过,就一直还是做一种一场空的生命。 所以,学空性不是一件坏事,而是让我们回归真实的王国,回到真实的世界当中,活出一点真实的人味来,而不是活在一个虚幻的、荒唐的世界当中。所以,我们在学法时,应当对这个分别世界生起极大的厌离心。只要分别,自然就是追风逐影,就是在追求这个影子。如果追求的东西不是真实的,就是一种苦的生命;追求一种虚妄的东西,就是一种苦的生命。我们的分别心就是一种苦的轮回,只要起心分别、动念分别,就是在启动这种痛苦世界——有分别就有痛苦!真正的享受就是远离分别,安住法界时才能得到大乐的享受。佛陀是在大享受当中,真正的自在了!我们只要有分别,就是在痛苦当中!我们想一想:分别念多的时候,自然就会控制不住地痛苦;分别念稍微少一点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的轻安、非常的享受、非常的寂静、非常的清凉;假如要是证悟了法界,无上清凉的大乐法界是多么宽广、多么不可思议呀!所以,我们应当追求法界,远离三十二增益的影像分别,要打破它。否则,活在分别的世界中永远没有真实的证悟(真实般若),没有现前真正的般若生命。所以,要远离这种分别,把这些凭空加上去的东西拿开。就像给别人传话时,你添枝加叶地把人家的一句话传得物是人非,本来人家说“到那边去”,你给人家传话说“到天上去”;人家传话说“要修行”,你传传成“要吃饭”,这样传话就传错了。凭空地添枝加叶就是一种增益,这个法界本来不是这样子,我们却用分别心不断不断地添枝加叶,凭空制造种种无事生非的、热闹的东西,这样能够得到真实的生命境界吗?没办法。 后面说“乃至没有现前……法界之前”,没有现前这个显空双运、远离三十二种增益的法界之前,我们都没有得到真实般若波罗密多,还活在分别心的戏论影像世界中。所以“未坏二谛各自之处”的有无各自分别是一种增益。有、无两分没有双双融化,还偏在有的侧面和无的侧面,有的分别和无的分别的都是增益,还没远离增益法。所以必须要用显空双融来打破这种分别,把这种未经打坏的“二谛各自之处”全部打坏,把它完全打成一味真心的法界,这时才能现前真实般若波罗密多,这是从究竟实相来看的。真实的般若波罗密多必须要超绝有无、必须要打破二谛的分别。应成派介绍的见解时就说:不共所破就是“简别二谛,二谛各自分开”,就是要把它打破。如果不打破这一点,就无法现前显空双融,就无法远离三十二种增益,所以必须要打破“未坏二谛各自之处”。 “然而”是转折,这个转折说明需要超越二谛各自之处。要超越,就必须把前面未坏的打坏,也就是说必须把“二谛各自之处”的状态打破,把显的这个地方,空的这个地方,各处要全部打破,打成一味平等。 前面从七个方面学习了自续派,下面学习第二个派别——应成派。 第一次学中观和《净水如意宝》的道友可能觉得应成派和自续派有点生疏,但是学过《中观总义》的道友就会觉得很熟悉。这些名词,我们从一开始不熟悉到现在已经熟悉,所以前面说过不要怕,初次接触时也许会觉得生疏、难以理解,但接触多了、听惯了,自然而然觉得学起来越来越容易。 下面也分几个方面来学习应成派。首先第一个方面,应成派在抉择见解方面不共于自续派之处是在什么呢?论文中说: 【为此,具德月称、寂天等从初始即着重抉择离四边的各别自证智。】 “各别自证智” 这个名词很多道友觉得不好理解,它也很重要,所以,现在首先要学懂“各别自证智”。在学《中观总义》时,我引用了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写的《随念三宝经》的注释给道友介绍过,也许还有不少道友没有学过《中观总义》,所以今天我和大家再来学习“各别自证智”,现在大家可以看电脑的文档共享。 “各别自证智”这个名词的每一个的字是什么意思?“各”字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吉祥妙音》中这样说过:“所谓“各别自证”,其中“各别”是与余法不杂之义,“自”是彼等境的体性无误,“证”是见,合即:此法并非以其余了别宝瓶等的眼识等观现世量所能了知,而唯一是自知之心——不共识之境。”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分析。 “各别”是各个区别,根本没有混同、没有交杂,没有这种混杂不清的,可以说完全是不一样的。是绝对清晰的一个分判。这里为什么会用“各别”呢?首先要看“余法”。“余法”是指其它的法,其它法是指什么法呢?是指根识前所显现的迷乱法,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显现的法。这些余法(其余的法、其他的法)是我们根识前的迷乱法,因为这些迷乱法,正是前面所说的“无而显现的一些妄相”。各别就是指和这些妄相(虚相)不一样的、不共同的、不混杂的,完全不一样的差别法,和眼睛见的、耳朵听的——眼见耳闻的一切是完全不同的,彻彻底底不一样。“各别”的意思就是和眼见耳闻的一切一点都不会混杂不清,没有搅不清的,完全是清清楚楚的。根识的迷乱法就是迷乱法,而各别自证的所见就是各别自证的所见,根本不是这些迷乱法。 “自”是彼等境的体性无误。什么叫做“自”呢?就是诸法的自体,或者是用法界的这种自性,它是一个无误的体性,我们用无分别智慧见到这个体性时,就见到它的自体,就像禅宗经常说:开悟的时候,就是“认识心性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自”。认识本来面目时,就像在十字街头如见亲爹一般,把他看得清清楚楚,见到的是亲爹本人,就是这个“自”。不是见到其他的,而就是见到他本人,见到它本法,这就是“自”,没有错误,表达一种无误的见。 “证”是见的意思,就是亲自见到了,现量见到了,不是推理,不是判断,不是想象,而是亲自所见。 把这几个字合起来理解,就是说这个法并不是其余的了知分别,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等等的观现世量的心识所能够了知的,如宝瓶、柱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人文事物等。如果这个东西是观现世量能见的,猫也有眼睛,猫也有耳朵,狗也有眼睛,狗也有耳朵,那么一切的猫、狗、猪也都应该能见到,如果它们也能了知,那为什么又说这是圣者的殊胜所见呢?猪狗都能见到的东西,还说什么殊胜所见呢?所以,眼见耳闻的都是庸常之见。就像前面说到“世俗”时,千万要察看到这个词语带给我们的信息,是让我们放下对显现的执著,因为这是世间庸俗的一种显现。世间庸俗,就是说连猪狗牛马都能够见得到,因为它们也有眼识,也有耳识啊!所以这个法界(真如)并不是这些根识的观现世量所能了知的,而唯一的能了知是什么呢?前面是否定遮除,然后再从正面肯定。唯一显示它没有另外的,只有一个,是什么呢?自知之心不共识的境,“自知”就是能够自证自知;自证自知的心是什么呢?就是指不共识;不共识是什么呢?就是无分别智慧,因为它是描述无分别智慧的原因,所以就加上了一个“智”。 我们学“各别自证智”时,经常会看到智慧的“智”字,它指的是无分别智慧。因为这种智慧不是观现世量的心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我们能见到的、能听到的一切,在圣者佛菩萨入定的智慧(无分别智慧)前还存在,那就不叫各别自证了。如果觉得我们所能见的,在佛菩萨的无分别智慧面前也有,那么这个法界就不叫做是各别的,就会有混杂不清的地方。所以“各别”两个字很重要。无分别智慧亲见了与诸法不混杂而不共的真如妙体,依靠无分别智慧无误地现见真如妙体,然后随顺而抉择,就叫做离四边的法界。能见是各别自证智,所见是离四边的法界,以如如的智慧(各别自证智)来见到如如的法界,这只是在名言中说的。后面会说“心者是世俗”,其实,在真实胜义中没有一个所谓的心、一个所谓的境,而这里却讲了境,讲了智,这就是站在名言中来描述的,以便于我们理解。大家要理解透 “各别自证智” 并把它记在脑海里,因为后面会经常遇到,甚至很多的辩论都会在这上面进行、运用。假如对这个内容还不清楚,可以参照益西上师所讲的《正法妙音》中第二册《随念三宝经》注释的讲记,看了就会更清楚地了解到这一点。分别心是无法了解法界的,各别自证智表达了法界唯一是以这种智慧(无分别智慧)才能够如如地见到,其他的智慧、其他的分别心都见不到法界。佛经中经常讲:“太末虫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焰,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有一种细菌叫做太末虫,它什么地方都能够呆,就是在火里面不能呆,分别心什么地方都能够攀缘执著,就是般若无法攀缘执著,各别自证智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要想契证法界,就必须要生起无分别智慧。 “为此”就是说:正因为没有现前现空双运、双融,远离于三十二种增益之法界时,非是真实般若波罗密多(前面最后一句)。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具德月称论师、寂天菩萨一开始就相应这样的般若实相,着重来抉择这个究竟实相。“一开始”表明了不是在后面抉择,而是一开始就抉择,并且在抉择时,不是简简单单地来进行,而是着重地、广泛地、深入细致来进行。抉择的对境是什么呢?直接指的就是远离四边八戏、离四句绝百非的各别自证智。应成派的不共立场是什么呢?就是入定的立场。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因为最初(一开始)就着重抉择离四边、各别自证智,这是圣者菩萨入定的智慧,或者说佛陀的智慧,只有抉择到这个智慧的所见,才抉择了真正的法界,所以这是应成派不共的立场。论文之初,在表达应成派抉择的见解不共于自续派之处时,首先把立场锁定。一开始就要把立场确定好,这个立场不是出定的立场,不是出定的分别心妙慧的心所的立场(就像前面第23页中所说的“心所妙慧”。它不是心所妙慧,而是各别自证智,是无分别智慧,是站在无分别智慧的立场上。应成派的祖师从一开始就把这个立场选好了,不是说后面再变换立场或者提升立场,而是一开始就选定这个立场。我们要把这点抓紧、抓住,如果把这个立场抓好了,后面的一切就顺次自然了。 【如是,“世俗中成立自相”亦予遮遣故,由此寂灭执著二谛各自,将成现空双融。】 “如是”表达的是:正因为前面抉择了各别自证智,所以,对世俗中成立诸法的身等显现的自相,即诸法于世俗中执其自相也需要遮遣的。不管抉择什么,只要在抉择胜义实相时分了二谛,在世俗中觉得法有法的自相,就应当要全部打坏、遮遣,遣荡无余。必须要把这一点遮遣才能够达成一味天真,才能够寂灭执著二谛各自。这时由于分别心没被分成一个世俗的显现和胜义的空性,所以就没有所谓的世俗,也没有所谓的胜义;没有所谓的显,也没有所谓的空。这一双分别的侧面全部要融化,才能够超越分别心的境界,而成为各别之法,与余法(根识的虚妄法)不混杂而融入到法界的一真境界中去。 为什么应成派一直要破显现呢?不破显现不行啊!假如不直接破显现,最后留下来的显现还会用分别心去攀缘而说“哦,世俗的显现!”在建立空性时又说“胜义的空性”,这样分别心又会攀缘执著,显、空仍然是两张皮,黑白绳无法双融一味。所以,必须打破二谛、打破显现才能形成显空双融。应成派的立场选定之后,抉择的方式也选定了,抉择的方式是要满足最终形成显空双融的真实境界。 【因此,与胜义实相已得契合之见,远离一切承认。由此以应成理能摧一切有无诸边,故称应成派。】 下面讲什么叫做应成派、为什么叫应成派?前面说到立场选定了以后,最后的目的是要介绍法界,其实各别自证智是抉择的能境,显空双运是抉择的法界,能境和法界是相应的,那么如何相应的抉择各别自证智所建的显空双融的法界呢?应成派祖师一旦选定了立场,选定了显空双融的法界,抉择的方式就只能以应成的方式,而不能以自续的方式。只要以自续的方式去抉择,就有“毁坏二谛各自之处”的承许,只要承许世俗、承许胜义(承许显、承许空),就没有破坏它们,就没有契合胜义实相。因为抉择的是各别自证智,抉择的是显空双融,所以就已经获得了和胜义实相相契合的见解。这时“说是一物即不中”,只能默契而已,只能明慧自通,不能用分别心去有所承认,只要有所承认,又落入到分别的深坑里面来,又落入到三十二种增益法中而偏离法界。所以必须要远离一切承认,才能够回归法界。 所以,应成派说“这个不承认,那个不承认”,什么都不承认,这不是应成派在耍赖,而是应成派很为我们负责,为什么呢?很想让我们了知各别自证智所建的显空双融的法界是什么样子?正像古师大德所说“婆心”,婆婆心切啊!就是对我们的这种心用得太真了,彻到骨髓里面为我们好,就怕我们的分别心死不尽,偷心不死,所以远离一切承认。 由于要远离一切承认才能够契合胜义实相,所以应成派只能用应成的道理去摧伏、摧灭一切有无诸边(把有边摧灭,把无边摧灭),才能够实现“此有、无二相实非各自偏堕而住”的真相。扫荡一切,遣荡无余,把一切有无诸边的攀缘执著打破,应成派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要现前这种目的,只能用应成的道理,必须用应成的方式——远离一切承认。(上次已讲过)应成的这种方式是学中观的道友很容易误解的,这里实际上要抓住所破的内在矛盾(就像上师所说的),就是说我们觉得有这个东西、有那个东西,实际上,这种认为(看法)是容易出矛盾的,我们内在(本身)存在这些矛盾却不知道。应成派的论师看到众生的分别心有种种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但是众生都以为能够自圆其说,以为自己的见解是最好的,自己的看法是真实的。众生(或者一般修行者)无法看到自己认识万法的错谬荒唐之处,就把思维逻辑的这些内在矛盾完全曝光,所以,应成理论实际上可以说是曝光内部矛盾的一种理论。它不是制造矛盾,因为这些矛盾是分别心内部具有的,只是不知道而已,应成论师用智慧的光芒给我们照现了这些矛盾。 就像我们说:“你看你像牛那么大的一个缺点不知道,别人虱子那么小的一个缺点,你就好像看得那么重”,就像我们自己牛那么大的一些矛盾在思维分别中存在,那么荒唐的矛盾居然还没觉得有问题。应成派的祖师就给我们曝光了,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天哪,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分别心,居然这么的荒唐,这么的充满矛盾,我们居然还能够接受它!”所以应成派就给我们汇集相违,“哦,这个地方相违,那个地方(相违)!”你的种种的说法(想法)当中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应成派的祖师把它们拿出来后,“根据相同啊,还有汇集相违”等等。都给你讲“应该成什么过失,应该为成什么过失”,最后看到我们居然是如此的荒唐——火焰也能够生出黑暗,石女也能够生出儿子,这些荒唐的事情,这些荒唐的结论,都是我们内部本身具有的。 所以,应成派就是把我们分别心的内部矛盾完全曝光,这样做不是在制造矛盾,就像一个人心态不好,总是给别人制造矛盾,不是这样子,就像《入中论》中说“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他是在给我们显示真理,不是喜好争论,不是喜欢制造矛盾,曝光我们分别心内部的矛盾,正是为了解决矛盾,因为矛盾早晚都要解决。我们本身具有这个矛盾,不是别人增加的,别人放大的,别人夸张的、制造的,而是别人发现了我们的矛盾,让我们能够及时地解决这个矛盾。这个矛盾一旦解决了就能够还归和谐,所以应成派给我们曝光了种种矛盾,说“应有这个过失,应有那个过失”,看起来好像我们出了种种混乱的事情,但是他只是让我们知道我们本身混乱,使得混乱的分别心的荒唐世界还原成和谐美妙的本真世界,回归本来真实的状态,不要再活在一个很矛盾、很荒唐的世界。 应成派给我们扫荡一切、遣除一切内部本身具有的矛盾,指出过失说“应该成这个,应该成那个”,所以称为是应成派。他的道理就是说“你应该成什么矛盾,应该成什么结果”,最后给我们说了种种的过失,让我们放下固执的矛盾,把矛盾世界全部放下来,不要再固守自己的矛盾世界,这样就会把我们的矛盾世界遣荡成为一个和谐的、清净的、最有真实的境界。 所以,应成派的高度是一开始就选定了各别自证智,这个各别自证智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显空双融的法界。对于显空双融的法界,如果你有承认就和实相不相契合,要想最终和实相相契合,就要远离一切承认。“我一切都不承认,只是你有矛盾。”“你应该放下这个矛盾,应该放下那个矛盾。”“你有这个错误,你有那个错误。”把所有的错误都要放下来,能够知错就改,那不就是希望所在吗?我们说“知耻近乎勇”,你如果知道自己的内在矛盾,就能够放下这些矛盾,放下思维逻辑中的错误而还归真实的真理。 (哦,道友们打字在这上面说,《入中论》当中说:“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就是这个意思,)在应成派的论点中,不是通过种种好像用心不好的观察,去喜好争论、制造种种的矛盾,而是要让我们解脱自己内部矛盾的束缚,为了把这些束缚我们入到轮回中的力量全部解脱掉,给我们显示了通过应成理摧灭一切有无诸边后,显发真理的如实状态。应成派觉得最合理的就是只能用应成理,如果其他宗派真的能够解释真实义,袒露一切真谛的真实,那么他宗即使是把自宗破坏了,我们也归到对真实义的了知里面去,这样也没有什么问题的,也能够接受。所以,唯一就是真理的追求,而在真理的追求过程中,由于在我们思维的内部有种种不合理的逻辑(混乱的矛盾),应成派通过应成理的方式一个个打破,一个个放下,给我们显发、袒露、和盘托出真理,这就是应成派所作的一切。所以,立场选定了,所抉择的对境选定了,所抉择的方式也必须要远离一切承认,而以应成的正理去进行抉择,这个宗派由于必须远离一切承认,而用应成理去抉择,所以称为应成派。 今天我们学到这,下一次我们再继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