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68-69卷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68-69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八卷A面 你才会去求解除的这个方法,这个是必须要的,这个道理,所以下面引论。 【“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任何一个人,对于这一个事情,如果不产生厌离心的话,他怎么可能求寂灭这个厌离的方法呢?不可能的。反过来,他因为不了解这个三有的过患,而他见到三有这么个好,所以他贪著难舍,既然贪著难舍,怎么可能让他从这个地方跳出来?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修行,说是要修行,乃至于说受戒,乃至于出家,乃至于认真的去学,学了半天,他根本就没把握住,你为什么要跑得来学?他把握不住,所以到后来,知见一大堆,学问做了一大堆,有很多这样,结果呢他始终在那个地方空转,那是非常可惜。所以在这个地方,首先把那个根本“因”指出来,换句话说,那个根本“因”有了,然后你在这个上面著力的话,把那个根本因慢慢增长圆满,也就行了;否则的话,你忙了半天,忙了半天你所圆满了什么?染污之因,愈做愈远,这一点是我们在这个地方首先应该认识。有了这个认识,然后你步步深入,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帮忙我们解脱生死的。如果你这一个不认识,然后你跑进去的话,你那个知见都是不相应的。这样那么这种知见到后来呢,如果说你修的功德,那三世怨,到那个时候你很有钱,如果说你做学问,三世怨,你很有学问,就是这样。现在有很多很有学问的人,很有财势的人,乃至于很有地位的人,那种人他不能进入佛法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有一类他修福德,也在佛门当中布施、弄,修庙乃至于,但是根本因在哪里?没有把握得住,开始他是对的,没有把握得住,所以他将来得到福报很大。有一类他那个时候,然后呢做学问,做得很多,经律论深入,思惟观察乃至于讲说,但是同样的根本因没有把握得住,这一世很聪明,乃至于念书念得很好。有一类,持戒的戒相上面做得非常的如宜,但是虽然如此,他真正的自净其意,他的根本为什么要持这个戒的目的,把握不住,这一转世的时候,他声望说官位很高,那这个都是这样来的。所以现在在这个地方,不管我们将来学什么,你这一个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以后,然后不管你修哪一个都对。譬如说我们现在净土念佛,是正因为如此,所以你那时候的如“救头燃”,别的我管不到了,只有一心一意依靠阿弥陀佛,那时候你那句佛号就念得非常坚固。如果你持戒的话,你晓得的非常清楚,原来这戒的目的是在这个地方。自然而然你把握得住了,你就很努力,做学问也是如此。否则的话,我们处处地方产生争论,说我这个对你这个错,然后呢大家又要是忙这个忙这个,在佛世的时候这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这样。佛就告诉他这样,他听见了,全部精神贯注在他自己的问题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如后他解决了,解决了以后他烦恼解脱了,那个时候你再做就好了。那我们现在,不,有一种人比较差的,忙著要去解脱,不管这些,结果呢?方法得不到,尽管你关起门来修行,修了半天,在烦恼当中转,不知道。那么反过来有一种人,是,先要了解,然后去做学问,做了学问做了半天,他不晓得做学问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比较各宗各派各家各门,这个对,这个不对,学问一大堆,争论不晓得引起多少,也跑到外头去,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的。所以现在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希求解脱的方法,根本何在?看下去。说: 【“希求解脱方便分二,”】 这个启发的方法分两部分,第一个。 【“一、由于苦集谛门中思惟,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 这两者当中你任意能够了解一个,把握住一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要想两个都认识的话,那彼此之间为什么要这样开合,如果你弄得很清楚的话,那这个问题真是易如反掌,你去到在任何情况之下,你可以处处体会,所有的眼前的这种障碍,都消除掉了。现在我们分那个两部分看下去:初就是由苦集门中分二。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第一个先要了解,认识观察思惟,这个生死的特质是什么?苦,是苦,确确实实这一个是苦的,第二个呢?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那么为什么会在生死当中流转呢?为什么呢?这个两部分,又一一各别分开来讲。 【“初中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二、正修苦谛。”】 先说明四谛,说苦集灭道,为什么先要讲苦谛的原因,然后正讲苦谛,现在说下去。要平常在我们一般状态学的时候,我们就说经上告诉我们苦集灭道;就告诉我们说,算了,他为什么要讲,先说苦谛,为什么?这个次第他为什么要这讲?平常我们说,你赶快告诉我,告诉我们晓得就好了。好像那个道理表面上面,我们找不到必须要说的理由,通常我们这种状态。实际上呢?这个有他的绝大的原因在,现在我们把这个文看下去。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 集就是因,由于造了这个因,聚集了这个因,那么感得的这个因的果,流转生死的因是集,然后呢感得流转生死的果是苦,所以照这个先后的次第应该是集在先,而苦在后。结果呢?世尊却先讲苦后讲集,所以为什么原因? 【“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 世尊正讲的时候先告诉我们,这个是苦,你应该知道,这是集,他那个次第就先讲苦然后讲集,却却相反,什么原因呢?下面说。 【“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 第一个告诉我们,说佛对于这一件事情,把那个因果次第颠倒违反而说,他有他的特别原因的。什么原因?修行的纲要在这里。你为什么要学?你要学了去修行,结果你要修行的,那个次第就是这样的,所以没有任何过错。反过来说,他就是绝对正确的要这样讲,世尊之所以为世尊,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关于这一点,对于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平常所以不能修行的原因,就是缺少了推动我们修行的力量。晓得这个要修行要好,但是就提不起来,那么我们以前听过那个各式各样的故事,那个故事都是这样的,他去了出了家,也不行,结果跑到地狱里一看,跑到天堂上一看,那个时候不管他年轻也好、年老也好,大家都拼命了,为什么?原来看见这个情况是这么个严重。那么同样的对我们也是一样,我们虽然没有这个福德因缘,感得佛菩萨带我们到天堂地狱去看看,但是我们眼前都遭受到,一生了病,生了病赶快去找医生,这个事情要该做的事情都不愿意,你就接著忙著,病是件小小的苦,你就拼命去找医生。所以现在这个地方也指出来,说这一个东西本身,是在大病大苦当中。那么他指出来了以后,如果说你能够如理照他指出来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深入,那个时候你内心上面就产生一种状态,什么?觉得这个痛苦的逼迫性,就在这里,那是无法忍受,你就拼命要去求解脱了,就是他为什么要先说的次第。从刚才这个说的譬喻当中,我们也就感受得到,假定我们在生理上面遭到了病,我们会求医,现在呢,照著这个方法,在心理上面如果你也感受得到苦切的这种力量的话,你那时候就会坐立不安,坐立不安干什么?一心求解脱,你能够这样去,那有不解脱的道理?所以这个是修行的次第,这个是正确的。 【“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 那就是这样,对于所化的,就世尊要化度的那些众生,他假定对于这个生死的本质并不了解,贪著难舍,根本不想求解脱,那个时候你叫他修,修什么?修是修解脱,现在我根本不想修解脱,你修,那不是颠倒吗?所以这根本已经断绝了。诸位,这个地方好好的想一想,不要说我在这儿修行,我跑到这儿修行,你先问问,你跑到这里来目的干什么?要很清楚很明白。有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的,所有在座的各位,乃至于尽管不出家,今天跟佛法有机会接触,都是宿生有善根。从前面我们讲的业果的道理当中,晓得这个异熟同时有个等流,然后呢还有士用,士用就是外面的客观的环境,异熟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身心的果报,然后呢等流就是心理,心生起的状态,这个是宿生的善根所集,所以这一世,里边的因碰见外面的缘,你看见了出家你就欢喜,就会走上去。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走的这个根本的因,经过了这样的生死的流转以后,迷糊掉了,再加上出世了以后前面所接触的,都是世间染污,而这个染污呢又是跟我们无始以来所种的这个无明习气相应,所以以前一直都引发这个东西。所以在非常强有力的世俗的这种贪染的现行当中,那个时候,对于求解脱这个心一点都没有。当你接触了以后,虽然启发了好乐之心,跑到佛门当中来,但是那个根本本身有没有?还没有,这是所以一定第一件事情,要有正确的知见上的认识,经过忏悔,把前面跟世俗染污的这个现行,要把他破坏,还要把他克服,那个时候,他内心当中,引发出来的这个认识,那个时候,你会心里说,要求解脱。我自己的经验,以及我遇见很多同修,他就是说一心一意,对于出家的向往,然后呢要求善知识,尽管出家,尽管求善知识,但是呢根本因,真正找到的非常少。他也想去念佛,觉得念佛好,但是呢他这个推动的因始终不强。实际上与其说始终不强,这个推动的因根本都没找到,就是这种状态。就是宿生的这个善业,加上这一生的这个杂染,你糊里糊涂有这种力量在这个里头的,但是呢他抉择不出来。所以抉择不出来的话就是,不是以这个力量为主的,那么是哪一个力量主的呢?就是无始生死的染,现在我们虽然来了以后,对不起,眼睛所看,耳朵所听,都是世俗上的那种,知见上面、习性上面,总总的这些事情。所以说这个,他真正求解脱的根本,对不起,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地方叫根本断绝,对于解脱云何能导?到那个时候你就引导叫他解脱,你怎么引导他呢?你叫他说,不要贪著,他觉得这是我要的东西,你叫我这个不做、那个不做,他尽管坐在那里,心里听在这里生烦恼,啊你叫他这样做,他就觉得最好我多睡一会儿觉,最好都做那个,叫他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是愈弄愈远,这是我们要正确了解。所以说大师外支已成,真正的问题都在自己这个障碍当中! 【“以诸所化无明闇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 而这一个所化度之机,就是我们这一个状态当中,仍旧被这个无明痴暗覆障住,看不见事实的真相,明明在生死轮回当中种种的这一种事情都是苦的,他把这一个苦的这个特质,现出来这个在生死轮回当中虚诳境像,他被它所骗,觉得这是安乐的。所以说“执为安乐颠倒所诳”,你要叫他这地方不要这样,他还觉得这个正是我所需要的,你叫我不要,那怎么可能?尽管他宿生的善根,让他跑到这 地方来,他还是不行,这根本原因在这里。所以真正修学佛法,第一点你务必要了解这个。当你正确的了解这个,不管你拿到了哪一个法门,你就一心一意的从这个法门当中去深入,就不会大家去是非争论。所以正法的时候叫做解脱坚固,他听见了一个法,他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里,乃至于听见了扫帚两个字,他扫扫扫扫,然后呢把心里的烦恼扫干净了。现在我们听见了这么多的法,他偏偏还是说,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辨别得一大堆,那个时候实在不相应,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叫做什么?不幸的,这种叫世智聪辩,这个是我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应该了解的。反过来,如果说你能够真实的净化了,这个对我们是绝端重要的一个工具。差就差在什么?一点点,是不是为颠倒所诳?是不是为无明所覆?所以第一件事要把这个不正确的认识转变为正知见。 【“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这一个生死轮回的大苦海,既没有边又没有底,愚痴的人在这个里边一点都不怕,怎么不怕?这个人是何等的愚痴!所以 【“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 先必定要告诉他这个是苦,这不是安乐,佛拿这个告诉我们。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第一个了解是了解这一点,所以不管我们现在学什么,这是真正重要的。就是说,虽然说出家,大家说,出家五年,先要依止阿阇黎知道开遮持犯,要晓得为什么立这个戒,为什么守那个戒,这你必定要知道。佛一定说苦集灭道,因为你有这个次第,然后你去修道,修道的时候第一步才是持戒,所以这个戒的根本还在从这个上面建立起来,必然我们要知道的。如果你这个把握不住的,请问你持的戒,你持些什么?你为什么跑到这里来?这不是很明白的一个事情。所以三十七道品当中,第一个四念处,也是讲这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第一个。平常我们最难放得下的就是这个身体,就难放得下的就是眼前的种种的贪著,所以告诉你这个身体,不像你想像真是不净,像大便一样的臭,你会爱护吗?你一看见你就厌恶,然后你种种的快乐,说告诉你这是苦,是必然如此的,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如此的,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 不但一方面,还多方面的,种种方面的善巧说明,目的一个,引起厌离心,所以先说苦谛。现在我们真正修行没有别的,也必定要从这个上面,你把苦谛如果正确的认识,下面都有了,这是根本,如果这个没有的话,那对不起,下面都在走远路 。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 因为你了解了这个苦,所以你要求解脱,所以这个时候,你要求灭苦之行。 【“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这个来了!因为你要想除掉那个苦,那么这个苦怎么来的呢?你了解这个苦是果,真正要把那个果消除掉了,必定要从因地上面解决,那么这个现在的苦果的因在哪里呢?那个时候你进一步找那个苦的因,这个集谛,所以由于苦的认识,然后呢策发我们求解脱的心,从苦当中解脱出来,因为要求这个心,所以一发了这个心,所以找苦从哪里来的?那个时候你就会努力去找,那么然后去找。当你这个时候你找到了集谛的话,你就努力会克服这个因,那个时候,他灭道二谛就跟著来了。由于这样,所以戒定慧的三个学自然你如法修持。否则的话,尽管你说讲戒,讲得这个头头是道,不要说单单的说我们中国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你样样弄通,你做个大学问家,说不定你戴各式各样的博士的方帽子,一点用场都没有,流转生死当中,弄得不好还说不定还要堕落,这个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反之,你就算这些东西,不要说每一个步都通,像周利槃陀伽一样,只懂得两个字,你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更巧妙的方法,他周利槃陀伽还要证了罗汉果了。现在也不要罗汉果都不要,你就想到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了,你照样可以了脱生死,这个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这个根本,现在第一要把握得住。所以他是为什么集谛在后说。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一步一步的从这个上头追根究底的找到,生死的苦是有漏的业,业又是烦恼所起,那么烦恼的根本是我执,那个时候你把集谛的真正的行相了解了。 【“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你了解了这个,紧跟著见到,原来这个我执这个东西,不是天生的,却是虚妄颠倒的,这个东西,你可以把他净化消灭。所以那个时候你想,原来一切痛苦的根本在这里,那个时候你一定要想办法,去把他去掉他,所以誓愿,不但愿,誓是什么?就是你必定要达到的这个愿,不是我们浮浮泛泛,我也想,虽然你也想,你还是弄得想了半天,坐在这个地方。他那个誓不是,我一定要做到他,你站起来全部精神去干,当然,这个是指我们的心里的这种状态。这个修行不是什么浮浮泛泛,有气无力,不是的;修行是打起全部精神来,就这样,心里是这样状态。因为有这种心里,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必然如此,你看那些大祖师们,就是这样,就是这个样。所以那个时候,他集谛后面宣说灭谛。节首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照你这样说的话,那么说了苦谛以后应该,你要求解脱,就讲灭谛,为什么又说集谛呢? 【“答云无过,”】 他说没有错的,为什么? 【“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 是的,那个时候,虽然你要想求解脱,希望把一切的苦得到净息,所以这灭就是息灭一切的痛苦,但是你并不了解那个苦的因,不晓得这个因是不是一定能够遮止,换句话说,一定能够去掉。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能确定是不是能够做得到,是不是能够达到你息灭一切痛苦的这一个状态,所以说这个时候不先讲灭。 【“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八卷B面 【“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现在照著次第,说首先了解了苦,那么由于苦了找到了苦的因,找到苦的因在这地方,原来可以止息的,那个时你就想,那我一心也要止息,但是你要止息怎么做法呢?原来有它止息的一定的方法,那个叫做道。由于这样的追求到道,那么讲道就修道的时候,那个时候才讲戒定慧三学,而不是世间的五花八门,而不是世间的小学、中学、大学,而不是世间的理、工、渔、农、士、农、工、商,这套东西就完全用不上,有它这样的必然的次第。所以你照著这个次第来的话,自然你的心里面就跟他相应,然后就步步深入,你学到哪里受用到哪里。要不然你学到那里,自己一直在烦恼当中转,所以这个都是杂染之法,尽管你修一点善法,是难免为杂染所染,所以始终现在我们就是这个状态。因为你修了一点法,所以他有一点跟法相应的这个善报,但是这个东西杂染的,始终这个善跟著很多烦恼痛苦,而结果永远流转生死,它基本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第一个要把握得住。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 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这些就比喻,就像生了病,那么要感受到这个病的痛苦,那么要晓得,你这个病原因从哪里?要晓得断除病的因,那么要求这个断病,那么那个时候要找药,那个时候才医这个药。这个同样的所以这个苦,由于苦而跟著找到苦的因--集谛。然后呢是从因上面见到这个因可以消灭“灭谛”。然后呢如何灭是道谛,这个是我们真正知苦应知,然后呢应断应修,这个是集是你应断!然后呢这个是灭,你应证!要想证那个灭谛,该怎么办呢?要修这个道。所以世尊三转四谛、十二*轮,就是这样。 第一苦,你应该知道,为什么苦有他的原因,这个原因你应该断,然后呢断了就证得这个灭谛,这个才是你真正需要的。要想证得灭谛怎么办呢?修这个道,就这样。这个就是世尊所以说这个次第,所有的大小乘基本内容,就是这个,没有,再也没有别的了,佛法离开了四谛就没有了,这是把四谛的层次深广不同。只管你自己,那就是小乘,如果说你把这个道理深刻一点的了解透彻一点是缘觉,推广到一切有情,就是佛菩萨,如此。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 所以说,这个四谛大乘小乘当中都要数数,这个数字到处,整个的大小乘佛法所说的,就是这个。所以佛把生死流转还灭的最纲要都在这地方,所有的一切经典都是根据这个纲要深细的来说明,有很多呢把整个的四个都说,有很多呢偏重于某一方面,乃至于愈深愈细,佛经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这样。 【“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所以,对于真正修解脱的,这个最最重要的,这个真的最重要,也是修行的嗢陀南这个地方是指纲要,纲中扼要,这个嗢陀南我们可以翻成功一个戒,戒字、所以前面说完了那个戒字,总结起来换句话说,整个修行的纲要,就是这个。平常我们除了这个嗢陀南说这个戒字以外,就是四圣谛比较四法嗢陀南,哪个四法?那就是苦集灭道,就是这样。乃至于三法印,他也叫三个,,哦不是,不是苦集灭道,这个诸行无常,这个诸法无我,就是四法印,就这个四法印,换句话说那是纲要,整个佛法的,所以这个修行的整个的纲要,所以用这个次第引导。也可以说完整的佛法,就是这样,所以本论的美也在这个地方。那么下面呢再把这个话说一下,这个是策励我们的。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 所以假定你对苦谛没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认识虽然认识了,没有如理思惟生起相应的量,那个时候我们的内心还是在现法世间的一切上面这种杂染当中现行,那个时候贪著生死,不是厌舍生死,这个时候,所以求解脱都是空话,都是虚话。在家人固然谈不到,出家了更在这个地方浪费自己,更是浪费自己。所以他随其所作,不管你做什么,你还是集谛,集谛是什么?流转生死,这大乘小乘这样说,不是,不是小乘,在基本上面这样说,如果我们更深一层更圆满一点说,另外一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也就是这个,你修学的根本目的何在,这个菩提心,这个地方就是什么?求解脱的这个心。如果你一旦忘失掉了,那你做什么事情都是集谛,集谛是什么?魔是什么?就是专门把你拖在生死当中的。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呢不管我们做什么学问,这个一定要了解的。最近在座大部份同学,我看了非常欢喜非常赞叹,为什么?大家很用功,但是注意哦!这个用功不仅仅是追求一点学问,也不是追求文字,说现在了解了,你必定要把了解的道理,要在内心上面找到相应的意义。换句话说,这个道理所指的是什么,那个时候策发我们对眼前生死的恐怖厌患,由于这个而推动我们努力如理去追求,否则的话呢,你一定会在这个文字上面推敲,这是一类。另外一类呢,尽管在这里觉得这个地方生活真是蛮好,也不要跑的去忙,反正早晨稍为早一点起来上一个殿,到那个时候吃起来,人家样样送的来的,那讲究口味,真是,吃完了以后一个大觉睡得好,什么都不要做,那个时候,讲起来等下还要头头是道,意见很多,总不相应!总不相应原因在这个地方,这一点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所以这句话好好的再让我们自己提醒我们一下。“若未真实思惟苦谛”你没有真实的思惟的话,就不能厌舍生死,不但知道,知道了还要去思惟,这个情况就是把跟现法杂染相应的现行破坏了,那个时候如法的心生起来,那一定会对于我们眼前那个会产生厌恶,那个时候你一心求解脱,那个时候对了,你做的事情都为求解脱而忙。否则的话,你心里面不管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都是集谛。进一步: 【“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更进一步,那么说你现在了解了这个苦的特质,所以进一步要脱苦,那么苦的根本在哪里呢?原来是两个东西“惑、业”,就是无明行两样东西,那个是生死的根本。假定你这个生死的根本不知道,或者虽然知道了又不善巧,说并不是马马虎虎知道,讲的时候懂,等到讲完了,自己脑筋里糊涂一片,这个没有用。或者你虽然能够讲给别人听,讲完了这个道理所指的,指的什么?在书本上面,我的论文得到了一个大博士,但是他所指的内心的心里行相是什么,两回事情,那个没有用。这个像什么?射箭一样,你射箭的靶子在哪里你没看见,请问你射箭,靶子没看见,你无的放矢,人家说,什么叫无的放矢?你没目的,那个射箭,你射些什么?就是这样,我们在修道,你修些什么?这个就很清楚了。你拜佛,你为什么要拜佛?你念经,你为什么要念经?你做早课、做晚课,然后你研究学问,然后你写文章,然后你学戒律,然后你学定,你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我要学学定,你为什么学定?说实在他也不知道!觉得学定蛮好,修了定身体好的,修了什么的,那完全不相应!然后学戒人家这个戒,你看这样,是,他对我们有引发的功效,这是我们宿生善根相应,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都是射箭他没有找到的目的,所以那个时候,正道扼要,切断掉了,换句话说,你这个道路本身已经断掉了,这个时候你忙的是什么?“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那时你修的道也不对,你修错了,你忙了个半天你以为在修道,但是,因为你修道的目的像射箭一样,射箭要射到那个红心那个靶子,你那个靶子也没有看见,你射了个半天,没有果!修道的目的是要解脱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在哪里你不知道,你修了半天。所以现在很多人天天去拜佛,忙著去拜佛,有很多人天天要念多少佛,有很多人读多少经,还要写论文,还积这个又要积那个,你为什么要做?最好自己问问自己,这个地方都给了我们最佳指导,劳而无果,告诉我们。 【“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唯增上慢耳。”】 所以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应断的苦集两样东西,你没有把握得清楚的话,对不起,下面都没有用,只因不明静苦之解脱!这个必定是从苦、集两样东西上面,追根究底才找到证脱苦集的这个方法,然后这个就是解脱之道,所以不了解之前,我们所谓的修行,最多也只是增上慢!增上慢,慢已经不好还要增上,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修学佛法很容易这个也瞧不起,那个也瞧不起,看不见,看不到一个可以值得学习的。假定真正懂了以后,听见阿弥陀佛四个字已经够了,牢牢的抱著他,自己拼命都来不及,不管任何人,阿弥陀佛,他提供了这个四个字让我念佛,我感激得不得了,他是与非,你管他干什么?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当然你更进一步的话,你更进一步解脱的烦恼愈多,增长的功德是愈多。所以自然而然,你愈会感激人家都来不及,你哪里有一点对这种是非之心。所以在这个地方先告诉我们,说佛原来一定有这样的重要的关键问题!所以说这个地方先说苦谛,第一理由在此。在这地方我们现在可以了解了,所以大家不要忙著说,你要去修行,你一定要把它为什么这样建立的次第,你弄得很清楚,了解了然后照著去做,那个时候你很清楚很明白,每一步一点不错他会推动你上去,因为这个力量,所以找到了你修行的方法的话,你一心一意全部摆在这个地方去做,不管你做什么,那个不是集谛所摄,你造的任何业都是净业。既然你造的业都是净业,哪有不透脱生死轮回的道理。由于这样的次第认识了,下面就告诉我们正修苦,那个时候正式的修行那个苦谛了。 【“第二正修苦谛分二:一、思惟生死总苦,二、思惟别苦。”】 把这个苦的总相,说明一下。第二呢?个别的说。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今初”】 那么先说那个总相,总相当中平常我们常常听见说八苦交煎,乃 至于下面的,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如亲友书云:‘仁和应厌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应如是修。”】 所以菩萨呀!这个你应该了解,去生起厌患的,对于这个三有生死轮回这个内涵,你应该认识而生起的厌恶,要晓得这个里边快乐是一点都没有,你要想的东西都得不到,却却相反的是什么?死、病、老,各式各样的痛苦都从这地方来的,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应该这样去修的。 【“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等字摄四,共为八种。此八种苦,是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前面告诉我们,苦就是说明了什么?欲乏,就是欲乐缺乏,没有好的,没有好的那就是坏的!“等”,这个等字包涵了下面,生老病死,那么现在共分八个项目,这八个项目,世尊在很多经典当中,不断不断的告诉我们。他为么要不断不断告诉我们?用多方面的策励,总有一点一下触动你的心,然后你从这地方拼命进入努力,就行了。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所以不要说稍微看一看,看了没有劲,你要努力去看,那里看到了跟你相应了,那你就拼命在这地方把握住,去努力,那个时候就有机会。否则只是在外面转,好可惜,就把这个暇满的人生就浪费掉了。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如共下时所说共法,此亦应取。”】 那么,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开始修中士了。说这个中士跟前面的下士,质、次第相关的向上进步。所以前面共下士的,这个地方还是应该取来修习,等到这个坚固了,然后呢走上去。所以: 【“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 那么,不共呢?就是指中士道,这个中士道对这个下士来说,不共的。有很多人他的目的在上,那么是共同的,有很多人目的只求下,所以对下士不共的。所以假定他把前面这个基础修好了,进一步修上面这个,那么那个时候,如果有慧力的时候,那么照著下面的所做。换句话说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的力量不够,暂时不必忙,先把基础弄好。所以说: 【“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 如果你的力量不够的话,暂时不要先忙,忙下面深入的。 【“唯当修习应时义体。”】 就是应该修学跟我们相应的、合宜的这个,我们总要步步踏实,这样深入,这个是他最重要的,那么照著这个次第上来,就步步的。所以我刚才说,我们忏悔有人见效,然后呢读了文有人见效,最近有好几位同学,以前就有一位同修,他常常欢喜讲道理,最近他认识了,他常常说,我已经错了,我感到真高兴!我实在赞叹,我实在感谢!因为什么呢?我们大家共同研究,他转过来了,他得到功德,然后呢我也沾了他的光,我一天当中为了他欢喜,我觉得真欢喜!这个法,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你们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什么?两件事情,哪两件事情?这个目的何在?还有习气是什么?我们因为宿生的习气所使,所以自然而然又跑到佛门当中来。但是刚才说过了,虽然来是来了,来了目的干什么,一下的的确确弄不清楚的,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极少数的大根性的人,他很快相应。比如六祖大师,他听见了人家念一句金刚经,行了,就这样。可是这种人毕竟少数,我们大部份人,是,你看见这个庙很欢喜,你只是欢喜而已,这已经很难得了,你肯出家已经更不容易了。但是呢?毕竟我们在这个习气当中,所以现眼前进来第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把这个,如果说弄不清楚的话,千万不要说,哪里有大法去求,哪一个什么好,不是的。说主要的他的根本在什么地方把握住,根本因,进一步是圆满因。就像你赚钱一样,你先要了解你做这个生意赚钱不赚钱,赚钱的然后再谈那个生意做下去。所以你弄不清楚,明明这个亏本生意,你拼命的做,愈做是愈亏本,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实际上,他前面告诉我们,说,如果说自己的慧的力量比较差的话,那么应该修学应时体义。慧的特质是什么?慧的特质是对治烦恼,你必定要认识这个东西,你才谈得到对它对治。对治了烦恼,才能够解脱生死,这个才是我们进入佛门当中修行的特质,否则的话,你把世间的事情抛弃掉了,跑到这地方来,你不颠倒了吗?你忙这些事情干什么?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继续。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 了解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紧跟著下去,说这些是的,修这些都要什么?思择,他为什么不讲闻呢?因为前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善知识指导正确的内容,让我们学习听闻,从这里我们现在开始的是,如所听闻的真理而得的思惟!所以说,所以是思择而修,但是除了我们应修诸所缘外,这个很重要哦!就是说,我们现在上课的时候要听,做早晚课的时候要随文作观念诵,然后呢?除此以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在除了这个时间以外,一切时间上头,不管是善的,不善的无记等上,都不应该散乱。你说善的不要散乱,不善的无记上面怎么不散乱?善的固然是不要散乱,不善的是更不能散乱!因为你不散乱,所以你晓得不善的,晓得了不善的,然后你对治。如果不善的现起你一散乱,你修了个半天白忙!然后呢抵消掉了,懂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你正式修的时候,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这个你必定要自己把握得住,那样的话你才会认真的去修习。就算到那时候你出去散一下步,就算是聊一下天,你也不会走歪路。要不然的话,你就算用功在这儿坐了一下,坐了就没味道,然后跑出去想散散心,看见几个人坐在凉亭里,找到机会了,然后就坐下来,高高兴兴。在那里看书,难得看它十分、二十分,一坐坐三个钟头,还嫌不够,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个。所以他这个地方你别小看,好像没有深刻的道理,实际上真正的我们毛病关键都在这个上头。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是我们必定应该了解的。所以说: 【“当于所缘遮心掉等,”】 所以我们在任何一切时候,我们这个心在摄心当中,一定有一个能摄的心,去摄所摄的对象、所缘的,这个对这个所缘的,如果不如法的话,要遮止它,掉等,等字包括了不相应的,掉就是跟散乱、贪相应的这种。 【“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 向上扬的时候吗?掉举,然后呢掉完了以后,向下沉的时候昏沉,那个都是轮回因。 【“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 一切时处,要使我们的心情两个现象,明跟净,净是清净的,一定是跟善净之法,而且这个善净之法很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九卷A面 而且这善尽之法很明!有的时候稍微一点轻昏状态已经不对了,一定要明净,这是目标。然后呢,我们慢慢慢慢的根据了这个认识的目标,慢慢的修习,想办法一步一步的深入相应。 【“入行论云:‘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 引论上面告诉我们。虽然你长时候的修行,念诵苦行等等。这个各方面的,但是你的心如果散乱的话,这样也没有多大的利益。要怎么办呢?就是照前面说的,令其身明净,这样的。“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它得到的果非常少、非常少。说到这里我们也同时可以回想一下。所以前面说,我们修行虽然是要靠人身,就是得到了人身还要最圆满德相。所以外面的身一定要选这样的,说六道当中只有人道,人道当中还要这样的圆满德相。不是一般的在家,不是受具五戒,八关斋戒,乃至于沙弥,要具足戒,而且在具足戒上面还要受菩萨戒等等。然后呢心里边是要什么状态?也要身心一一相应,明跟净。那个时候才真正应得上佛告诉我们的戒。佛讲的戒,总括起来就这么三句,以自净其意作为它的中心,然后呢由于这个心体上面,行之于身口,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进入定慧,这个是必定不能动的一个道理。 【“又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随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 前面是论,那个地方是经,也告诉我们,由于上面所说的这个道理,各式各方面异门,是各方面不同的种种门当中说,修大乘,信解大乘,就初步的信,由如何认识启发信心,然后呢深入增长戒解,如法行持,一切大乘的功德,从开始到圆满出生,都从这地方。什么?不散乱心,那个不散乱心干什么?用这个心正思法义。是前面所说的,我们现在的一切时处,不管是善、不善、无记等上,不要令它余散,都安住在这个上头。 【“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善所缘,不向余散,法及义者谓文及义,”】 就是这个。这个道理,我们只要自己内心上面,一观察就很容易了解。现在很多人来了,大家觉得来是来了还蛮好,心里面就是烦烦恼恼。那时候你要清楚,修学佛法没有别的,佛法的真正的中心就是对治烦恼。如果说你不能对治烦恼的话,在任何地方,就是跟著佛身边也没有用。这是我们千真万确必定要认识的。我们所 有学的东西,只有一个目的。是什么?净除烦恼,如此,因为这是根本。所以不散乱,正思法义,法的特质指的是什么?就是指这个,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 那么,然后呢?你照著它的正思惟,如法的、一点不错的思惟。那么这个思惟什么?就是以观察的慧,就是我们的心里面观察抉择。不是糊里糊涂的,这个慧就是智慧,去观察、去思惟、去抉择。从这个地方说,一切的功德都这样来的,都这样才来的,以不散乱的心去正思惟,然后深入。 【“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一除善所缘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毗钵舍那或其随顺。”】 那么,这个里边整个的三乘的功德,主要的只有二样。一个就是止,所以“善所缘心不余散”,安住在这个上头。或其随顺,什么叫随顺?就是你没有证得奢摩他之前,随于这个法,顺于这个法。就像我们现在,把这个心总是种种的先集聚资粮,准备努力。所以戒是什么?定的基础,这才是我们学戒的真正目的。这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现在我看见有一些人真是,说 起来也可以说很可怜。他讲这个戒,这里怎么说,那里怎么说,结果弄了这个戒,到处在那儿生是非。他不晓得戒的真正的特质是干什么的,完全弄错掉了。所以说,佛说得清清楚楚,十八部,哪一部随不同的根性,金碗裂开来,不管那一块都是金。真正重要的,你要派这个用场,现在你弄错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目的在这里。那所以起随顺,就是你要集聚定的资粮,那么我们目前做的都是。定是为什么?目的还是为了慧。所以说进一步是“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毗钵舍那或其随顺”。那么,这个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前面也简单的说,正式的内涵等到毗钵舍那的时候,再详细讲说它。如所有性就是换句话说,一切法的真如,简单的说,换句话说,我们就说这一切法的真相,或者说它的本性,或者空性,就这个。尽所有性,就是一切法现出来的相,就是这些,或者是五蕴、什么六入、十八界,换句话说这个法在圈子里面就是这个,它就是它整个的边际。进一步来说,就是那一个空性所现出来的行相、法相或者缘起,或者是俗谛种种所牵涉的,你归纳起来,那不外乎说五蕴,乃至于到十八界等等,这些。那么这个呢就是属于毗钵舍那,属于观。我们现在这个也就是随顺,一步一步这么上去,这个才是我们的中心,我们的目标。做任何一件事情,修学佛法,我们始终记得这个,你如果记得这个的话,做什么事情,慢慢的、慢慢的,越跑越近,越跑越上,这一点特别重要。 【“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经上面不管声闻、菩萨,佛不管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都是这两样东西所得的果。 【“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假定没有真实的这个止观及其随顺,随顺就是说它的眷属,内属、那么就三乘的功德不一定。实际上呢?三乘的所有的功德,都是止观的果。所以换句话说,这是反省,总之一句话,不管三乘哪一乘,它真正重要的目的都在这个上头。那是在正修那个八苦之前,先又提一下。说现在我们要修了,那么这个次第,从下面怎么上来,乃至于修的时候,又重新提。前面是告诉我们修的时候正修是怎么修,然后呢修完了以后,回向怎么回向,回向完了再下面一柱还没有修中间应该如何?又讲四种资粮,然后又把很多错误的概念又提出,一步一步说的这么清楚。乃至于到现在正式修了,他又随时提醒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这我们平常真正提不上去的,就是忽视掉了这一点。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再提醒,为什么佛要一再提醒?佛陀的一切智人,就正见到我们平常的毛病都在这上头。平常我们看书总是这样,赶快要找到那问题的中心在哪里,结果你往往前面的东西不要的,像造房子一样。我希望造的房子,造的一百层楼,你赶快把一百层楼建起来,下面基础不要的。至于像这个地方,他佛陀处处地方告诉我们,说下面这个你必须修,你有了力量向上去。 现在我们每有一类人,好高骛远,总要求高的。反过来有一类人我就是不行,瘫在这里,就爬不起来,就这样。说我只要念念佛,念佛本来不错,你真的如果念佛的话,是非常好。结果呢?他心里面就因为这么弱。他说的时候,我只要念念佛,实际上行的时候,他念了佛没有?没有念,在那里昏沉瞌睡,一生空过,所以过犹不及。我们目前大部分犯的毛病就是这个,大的来说这样。细的来说呢?我们心里状态平常也是这样,一下猛利的时候,就冲过头;要塌下来的时候,又提不起,就这样。所以这一点地方,从这地方我们要注意,这个不是说一下叫我们改过来,所以这个后面就告诉我们,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是这样。它开头的时候,起伏很大,然后呢你晓得了,慢慢、慢慢,它必然的调得相像,只要你自己感觉得到,慢慢的在对了,然后呢你缘著你做的这个方式,这样进,还是急不来的,这就是正式的进步,正式的进步必然如此的,这我们要了解。然后到了这个时候的话,你随时观察坏的方面,策励自己。然后呢策励自己觉得很紧了。然后呢观察好的方面呢,庆幸,也放宽了,高兴,就这样的不断的在调,它慢慢的,一步一步。 这个地方我顺便提起以前的事情来,所以平常思惟观察,固然绝端的重要,还有呢同学之间的共同的真正的讨论,也非常重要。诸位!你们千万不要把这个工夫,用在聊天上头。这里有几位同修经常愿意跑的来跟我谈谈,我真欢喜,真欢喜!他往往有的时候他有一个小问题,我不妨举出来。那有一个同修就说有的时候,觉得用功用的心里很紧。那是一个的确非常好的一个同修,他然后用功用的很紧,所以这个心里就非常紧张。觉得这个死,又是一旦生命失去了,那都是好现象。然后呢越弄越紧、越弄越紧,到那时候,睡也睡不著,到那时候,书看起书来这样。那怎么办?他就想一个松弛的办法,最后有的时候找到了一个松弛的办法。那么那位同修是一位在家的同修,他说,因为在家人,以前譬如说有的时候听听什么,外面偶然,这个很轻松的这种音乐等等,这个是蛮好,这样,对呀!然后呢放轻松了以后再来。他说我的的确确得到,我并没有染著这个音乐,可是那个时候,却是放松了我的这个心情,在他想起来很好。原则上面,我也非常赞叹他,可是那个时候就显著那个讨论的非常重要了。所以我那时候举了一个比喻,我当时也没有谈,是非常好,可是我举一个例子给你听听,他说好。 你听看电视看过没有?看过,然后正在一个重要的节目,你听的看得很起劲的时候,忽然之间来了一个广告。你就觉得这广告真讨厌,怎么来这个东西,赶快过去。是,广告商也未尝不知道这样,但是他就把那个广告插进去,你晓得他为什么?妙了,你那个时候固然一心一意,正因为一心一意全部吸引在里头,那个广告上让你讨厌,等到完了以后,你不在这个节目当中现行,有一天你想到要用的时候,你就想到当年讨厌的东西就是你现在要的,他就派上用场了。对呀!现在你想想看,那个是没错。你现在觉得很紧的时候,让你调一下,是的,你觉得现在的心里并没有什么。可是调的这个,那种世间的这种靡靡之音的种子,落在心里面。假定说你证得果的圣人,不怕,佛根本不在乎。你是个凡夫,你还有无比的染污的种子,还有很多无比染污的外缘,当另外一个时候,你的心不在正念上头的时候,然后呢你心里本来就在这个世间的染缘当中,它又升起来了,因为有这个种子,里边有这个种子,外面有这个缘,你就跟著它去了。他想了半天,没有错。就像你虽然当时是讨厌这个广告,但是对不起这广告就派上用场了。对吗?是啊!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平常我们自己觉得想对了,对不起,这里有问题的!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观察讨论。平常不要说我懂了,现在我就是对,对不起,这里大有问题,佛法不是那么简单。那么佛有没有?佛有,有种种善巧、方便。这地方我们不深入,我随举一例。结果这位同学听了好欢喜。我刚才告诉你的,马上有感应的,就是,他只要处处深入,他随时触发到,随时就来了。他今天早晨忏悔完了,一句话,他哭了个半天,然后又欢喜了半天。我就报告老和尚,老和尚好高兴。善根发,这千真万确的。凡是真正有过经验的,他这个次第必然是如此。所以我就特别提醒你们,你们不要怕,眼前好像显得怎么也摸不进去,你不要忙,只要因,这个因地当中你做对了,你只要再摸,你不要问它摸得进摸不进,这个因地在对了,你正在进去,很简单嘛!到那时候,到某个时候,它这果,自然必然现起来。这是所有过来佛菩萨,都是这样的经验,他也告诉我们,眼前就是像我们普通这么看看,大家推起来,你看看、我看看,我跟你都差不多,的确差不多,但是他的因地上面如法走,马上见效。所以像这样完整的次第,你只要肯做,立刻见效。现在我们有了这个次第,有了这个认识,那时候正修了,原来在这里,那么怎么修? 【“如是八苦之中。”】 思惟生苦。那个八苦平常我们晓得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盛,五阴炽盛,八样东西,一样一样分开来,研究下去。 【“初思惟生苦分五。”】 分五个项目。 【“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诸一向唯苦饿鬼,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 第一个,“生”这个苦,它这东西,一切的苦都随著这个生。一生一来,苦就跟著来了,那洛迦当然不谈,一跑下去那不得了,饿鬼。除了这个以外,就是其它的胎生、卵生,一切四类,只要一生,一有了这个身体以后,无量的猛苦跟著来了,只要生有,苦都跟著来了。第二呢? 【“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 什么是粗重呢?粗重就是烦恼的异名。 【“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 一旦生了以后,生起来了以后烦恼也跟著来了。三界一切行,不但是地狱那当然不谈,恶道不谈,乃至于天上面,色界也好,无色界也好,行苦当中,这个行本身就是烦恼品,无堪能性。什么叫无堪能性?你没有力量,你想不受这个苦的轮回的圈套,做不到。你不得自在的,这第二个。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这个就是粗重烦恼的特质。因为三界的一切有情在行当中,那么行的话呢,烦恼和粗重跟著来。所以总之一句话,由于生住增长,生的下面紧跟著就什么?这样来了,就是那个烦恼的现行,现行种子,跟著在这地方流转,你没办法安住在善所缘里,没办法,亦不如欲自在而转,你希望的事情,对不起,做不到。你希望要快乐,它就偏偏不听你招呼,就是眼前小小的快乐,好吃的东西吃饱了,肚子胀胀的难受,等一下还要上大号去,还要去洗,还要去忙,还要去买,还要去弄。那吃这最快乐的事情,就这么多,其它的不谈了。所以这个生,是会有这样的不理想! 【“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缘,便能增长老病死等,无边众苦。”】 第三个,这个生是一切苦的依处,这个一切的苦都依这个上面,所以众苦所依。第一个是众苦所跟著来,还有呢烦恼跟著来。现在呢一切的苦是依于这个生,这三界之内一旦受生了,下面的都依这个,无边众苦。 【“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生死既受生已,便于贪境嗔境痴境发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静,不安乐住,谓诸烦恼,由种种门逼恼身心。”】 那么这个是烦恼。这个几样东西,一个是苦的果,一个是苦的因。因当中又分成业因跟那个业因当中惑、业等等。现在这地方讲的就是苦因、烦恼,烦恼所依。一旦生起来了以后,这个烦恼都增长了,这烦恼是心理现象。上面说这个是生理的,病、老、死,这地方是心理的。因为你生了以后,对于好的是贪,不好的是嗔,其它的是痴,发生三毒。因为这个三毒令身心逼恼,不净、不安乐。这是第四点。最后。 【“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 就这样。最后生苦是什么?不随所欲,就是道地的不自在,你没办法自己把握住自己的;你希望的,它总归不听你招呼。到最后呢别离,没有一个人想别离,换句话说,没有人想死的,它偏偏到最后你要死,这是别离法性,它生这个特质的本质,法尔如是。这就是苦。 【“谓一切生最后边际,咸不出死此非所爱,此复能令唯受众苦。”】 就这样。 【“故应思惟如是生时,众苦俱生,粗重俱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 一共五样。 【“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所以从第一个,从生上面去想,又分这五个项目。你越能够深入多方面去思惟,那么增长的功德是越大。我们眼前都颠倒了。前面一开始告诉我们,我们把眼前很多事情觉得境相增长。境相是什么?好的,快乐的,安乐的。我们无始的烦恼在这里,唯一的方法就是对治。所以对眼前很多可爱的东西,千万注意!要想到它的可怕,不可爱的那一面。你如果不修习这个的话,说什么都没有用。讲戒,就在这个上面,所以讲了半天的戒,然后呢到这个境界现起,为什么一点用场都没有?就是你没有认真思惟。所以有一些人,讲戒讲这个讲这个,境界现前,了不相干,我心里面实在觉得可怜,也只能说这样,只能说可怜、愚痴。然后呢他还自作聪明,这是我觉得愚痴是莫胜于此!我想这是我的善知识,“阿弥陀佛”,我可千万不要犯这个毛病。这个,这个地方他现在提醒我们这一点。 【“特住胎时受何苦者。”】 那个是指出生以后,然后呢这地方特别告诉我们,这个出生这件事情,还没有生起来,特别要了解一点。为什么这地方要讲一讲呢?因为我们感受就是出生以后的事情。在没有出生我们感受不到,实际上这个里边的的确确,所以提出来让我们想,我们一想到,觉得可怕不已,更策发我们。下面。 【“如弟子书云:‘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闇遍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此诸文义,”】 那么这个是论上面告诉我们。这地方又臭、又脏、又逼迫、又黑暗、又窄,这真像住在这个地狱里边一样,备受痛苦。所以经上告诉我们,住胎的时候,若这个母亲吃饱了,像压在山底下一样,等一下肚子饿了,你就像吊在空中一样,因为前面压著嘛,忽然之间又这样子。然后吃的热的话,又烫得受不了。等一下冷的话,你又冻得受不了,这么个严重法,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多多思惟的话,那对于这个生事,的确是一无可取。所以这地方,我们千万不要浪费,人最可贵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有思惟能力,现在我们偏偏把那思惟能力,想胡思乱想,这东西好可惜。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平常谈的一些问题,有的人意见特别多。我心里常常希望告诉他,你这脑筋好,你不要用在莫明其妙的事情上头,这是才是真正该想的地方。该想的地方,多去想想的话,自利利他,一切好处都在这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所以黑板上面特别想,我牢牢记住,我来这里目的干什么?宗旨干什么?这个观念把握住了,你就很容易进去了。下面经。 【“如入胎经云:‘无量不净,周遍充满,多千虫类之所依处,具足最极臭秽二门,具足非一骨○穴孔,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对腹皮,于月月中,出诸血相以之资养,母食食时,以二齿鬘细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秽津涎浸烂,上为脑膜之所缠裹,犹如变吐。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六十九卷B面 【“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渐成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手足微动,体相渐现。手足面等胎衣缠裹,犹如粪秽,生臭变臭猛暴黑闇,不净坑中上下游转,以诸苦酸粗咸辣淡,犹如火炭。食味所触,犹如苍蝇,以不净汁而为资养。如坠不净,臭秽炽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坚。又母身内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极遍煎炙,烧热遍热极热遍烧热,烧然遍然极遍烧然,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极大苦受。如如其母转动,遍动极遍转动,如是如是如被五缚,亦如投掷煻煨坑中,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 前面是经上的,不仔细解释,我们真正修行的就要学这个。自己真正要用功的时候,你就这样先把那个道理弄懂,弄懂了就想,如果你想不出来,简单极了!现在不大简单,我们小的时候比较好,现在的那个卫生设备说起来叫卫生,说起来好!这样,所以以前我曾经遇见一个老师,那个老师就告诉我们,现在人真颠倒,邪见增长,说我们那时候处处都是修行,他现在装饰的每一个地方装饰的真美,乃至于那太平间,人死了以后,装饰得还要画得就像那个一切的,进去的时候,没有一点点丧事的气氛让你,这是因为你的亲人的感受。我现在想想愈想愈对,我们小的时候哪里有现在的卫生设备,这没有的,坑,你一坑一跑得去,跑得老远那个苍蝇飞起来,那个臭气,这样,然后你看那个蛆在里边。我们在母胎当中就这个样,说实在的就这样。所以你一定要用这种方法,实际上呢比他还要苦。他这个 蛆,在这个粪坑臭一点,他不会逼,不会遮,我们在这个地方不但又臭又脏,而且又压又冷又寒又热,没有一个不具足,这样。不,但是并不一定完全如此,有很多如果生他的善业的话,他在这地方母胎当中是很安乐的。但是这地方我们不要去想善业,就是说:如果说你不如法的去修苦的话,将来你总有一天升了天下来的还是这个,这个还是最好的,你还要堕落地狱当中去。所以这地方的特质你要把最苦的想出来,想了以后然后呢被苦的力量推动你拼命去跳出来,这是他的目的,这个我们重点要了解的。所以他下面是解释,我也只把他念一遍。 【“如是其母,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干太冷太热,咸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说于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压熟藏下刺,”】 上面是压,下面是刺,你就像坐著那个,我们常常说,如坐针毡!就这个样,坐在针毡,这是我自己坐在上面,上面还有一个泰山压顶,实在是一无是处。 【“如被五缚插之尖摽。从胎产时及产出时,所有众苦,亦如弟子书云:”】 住胎是这样,出来的时候也是一样。出来的怎么样? 【“‘此渐如硬压油具,压迫其次方得生,然未尔时即舍命,唯是受苦业力强,住不净中颠倒身,湿烂裹胎极臭秽,猛逼切痛如溃疮,犹如变吐宿念舍。’”】 那个出来的时候,就像什么?像压油一样,不晓得你们看见没有?有没有看见榨油?现在的榨油用化学提炼,那我们不谈,我们以前看见那个榨油,那榨油真是!先把那油摆在那锅子里面烧,烤得热得不得了,先把他压扁,压扁了以后呢烤热,烤了以后然后呢放一个笼里边,然后呢用那大铁锤去压,那个不得了的力量。现在我看见人家锻钢筋,以前老法的锻钢筋拿了大铁锤叭一锤下去 ,把那钢筋弄断了。他那个榨油的人,那工人也是一样,那手都是这么粗,然后呢打那个大铁锤,那我们被出生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法,要现在那个铁锤,不要说碰到一下,你轻轻的那个铁锤放下来压在你脚指头上的话,压的你哇哇叫,现在那出生的是那么苦法!这是处处地方告诉我们。 【“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 上面是解释:开始继续的念下去。 【“‘次彼渐生一切肢节,从其粪厕腐烂滴坠,不净暴恶生臭变臭,黑闇可怖,粪尿熏粘臭气垢秽,血水常流,疮门之中,由其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被二骨轮,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诸粗猛难忍非悦,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犹如初疮,难可触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极秽胎垢遍粘其身,由干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难忍苦处。此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始得产出。生已无间,被外风触如割涂灰,手衣触时如利剑割,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 这个出生的时候,住胎的是这么痛苦,出生的时候又这么个难受,所以这经上面告诉我们出生的时候,本来在母胎当中,这非常嫩非常嫩,然后一旦出来碰见外面触的时候,那痛苦,痛苦极了!这东西我们不太容易,其实真的说起来,我们还是可以很容易的。当你有的时候,身或者烫伤了,或者特别的因缘碰伤了,外面的那个表皮碰掉了肉在的时候,那个外面的不要说碰到一点什么东西,那风吹上去也痛的不得了,对不对?一点的水,如果一点的盐水,或者什么的话,你简直无法忍受的痛苦,那我们出生的时候,这个感受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婴儿一下地哇哇哇哭,就是这原因,他那时候痛苦极了,心里有绝端的恐惧,身上面有绝大的痛苦。这个是我们无法感受的,如果佛不讲的话,我们还根本不知道,就这个样。 【“又说如牛剥皮。被虫所食,及如癞人遍身溃烂,加诸鞭挞极受楚切。又产已无间,取怀抱等及寒热触,亦当受诸粗猛难忍,非悦意苦。”】 然后呢?大人看见很欢喜把他抱起来,抱的时候他碰到任何一个地方碰到的无非是,所以那小孩一生下来,哭啊!就这样,就是这原因,他痛苦嘛!每一样东西都是难以忍受的,都不是好的。 【“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于最后,须殷勤重修。”】 这个实际上这两个最苦,生苦跟死苦,就偏偏这两个我们还感觉不到,所以不是佛讲,我们实在不知道。 【“故如前说,当以观慧数数观察,而善修习。”】 所以我们必定要把前面告诉我们的观察慧,这个生,然后呢老,生老。这个前面我虽然略略的念过,所以念过的因为现在的重点,让我们认识这个知见,那么然后呢你们正修的时候,现在我们先把那个道的次第的纲要认识,这是重要。在我们平常如果你要懈怠了,或者什么提不起来的时候,那个时候自己认真先去看他。当然不是等到提不起来,就是事先你先看完,看完了万一你觉得要懈怠的时候,然后翻翻他,就想到一懈怠,那对不起!那就停在这地方。所以这个世间你了解了,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的。往往有人说弄弄不行,退转去了。假如退转去了安乐的话,我第一个退转,我绝对不愿意跑来受这个罪,因我现在了解的清楚明白,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的。现在你虽然苦,你拼命努力有跳出苦的机会,你现在这点小苦都受不了,退转后面是无边的大苦等在这里,现在这么小苦你受不了要退转,你那个无边的大苦就受得了了吗?这是最重要的概念。为什么我们要退转呢?就是糊涂,所以这些都是真正帮忙我们的。所以说:在这里虽然不讲,对你们修行这个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反正每一个地方我们晓得他的功效在什么地方,如果生这种病的时候,马上跑的来找这个药,这个药是对我们的正对治。那么生晓得了,老。 【“思惟老苦分五。”】 第一个 【“盛色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爱。”】 第一个老了,老了以后平常你站起来,站得很挺,到那个时候腰也站不起来了,像弓,我现在已经深深感觉到了,晓得要坐得好好的,坐了一下,这腰酸背痛那没办法,就这样,就下来了。其实你们没有老,我们在这里很多人未老先衰已经,真可怜,赶快好好努力!尤其是心里上面有一些人这个是更重要。然后呢头白如艾,到那个时候看看那个头发都白了,这样,面额如砧板,砧板什么样子?平常我们那个皮肤非常细嫩,那个砧板的样子,那个刀痕切的都是,到老了,这个面就是这样。尤其是女性这个地方特别注意,不要说这个修道很苦,你想到这里,也是唯一的一条路,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回去没退路好想的。皱纹充满,这个容貌令非可爱,并不一定是女性,凡是你欢喜这个的话,这一点对你特别有价值。第二: 【“气力衰退者,谓于坐时,如袋断索,起如拔树,语言迟钝,行步缓慢等。”】 第三个气力衰老了,坐下来的时候如断袋索,什么叫断袋索?那个袋,它平常的时候那个绑住的,然后呢?袋一放“噗脱”一下,H老了就这样的,跑到那个凳上看他卡嗒一下坐下来了,站的实在站不动。平常我们坐好好的,站起来站不起来,站起来是千难万难。现在你们不大会感觉得到的,但是生病的时候就是这个状态,这个站起来那个脚里面实在是没有气力,讲话的时候迟钝,行步的时候迟缓,然后呢诸根衰退,这个是特别讲身根,气力没有了,讲里边的根衰退了,眼是不能明见,重忘念等,念力衰退等,就是这样,到了那个时候,近视了,远视了,远也看不见,近也看不见,真是就这样。然后呢很多事情回头就忘记掉了,要记也记不住,尤其现在大家都是等到慢慢的到那个时候再去修,老的时候你就是这个样,你还能修吗?年轻力壮把那个都浪费在不必要的上头,在家人还情有可原,他本来不知道,出了家还忙这些不相干的事情,真可惜!然后忙那个不相干的事情,等到老了以后,那死路一条,这个情况。 【“受用境界衰退者,谓受饮食等,极难消化,又无堪能受诸欲尘。” 】 这是里边的,外边的境界呢?对受用的,以前一直觉得很好,对不起,你难消化,你没办法堪忍,你很想,那偏偏不行。然后 【“寿量衰退苦者,谓寿多灭尽,速趣于死。应当数数思惟此等,”】 这个五样东西不断的好好的去思惟,下面引经上面告诉我们。 【“广大游戏经中亦云:‘由老令老坏少壮,”】 这个老这个法、老这个这一个特质,使得我们每一个人慢慢的趋向于老,把你的盛年少壮那个慢慢、慢慢的破坏掉了。 【“犹如大树被雷击,”】 就像一颗长得好好的树,被这个雷击的支离破碎。 【“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说老出离。”】 这个老是这样,所以世尊告诉我们这个老相,所以你了解了,赶快趁现在能作的时候,赶快跳出,跳出这个痛苦。 【“诸男女众由老枯,如猛风摧娑罗林,老夺精进及勇势,譬如士夫陷淤泥。”】 一切的不管是若男若女,就被这个老所枯,这个枯像什么?像大风吹那个娑罗林,这个娑罗林树很脆的,被猛风吹过去,吹枯拉朽一下通通破坏掉了。我们现在这个要想作的精进,勇猛的心情,到那个时候一点都没有了,到那个时候就像什么?陷在那个淤泥里边,真是进退两难。 【“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 这么个严重法。 【“慬哦瓦云:‘死苦虽重,而时短促,此老最重。’”】 死苦虽然厉害,但是他很短,真的说起来这个老最严重,下面那个祖师讲的话,这是千真万确的。 【“迦玛瓦云:“老渐渐至,故稍可忍,若一时顿至,实无能忍之方便。’”】 幸好这个老是慢慢的来的,通常一个人四十以后渐渐开始就来了,到七十到八十,这几十年当中,如果这个老的形象几十年当中一口气来的话,没有一个人受得了,这是千真万确的。平常我们忽然间生了个病,你其实简单的很,忽然间生了病倒在那地方的话,你这个痛苦之难受,就这样。我们往往生到那个病的话,想到简真是不想活了,为什么?他受不了了。所以假定这个老,一口气来的话没有一个人受得了。不想则已,有的时候,我现在已经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真是,千真万确的,不管是你哪一方面,刚才前面所说的每一样东西,我到不大在乎我的头发白,也不在乎我的面孔上的皮肤像砧板一样,可是的的确确坐下来的时候,叫我慢慢的忍,我就坐在那里卡嗒就坐下来,站起来的就像拔树一样,站了个半天,实在好好辛苦。然后呢跟你们讲,有的时候是清楚明白的不得了的事情,讲到口边就是那个名字就记不起来,想了个半天不晓得,想不起来。而且眼前的人,就这么眼前的人,这是念力是衰退到这种程度,你们无法想像的,会是这样个严重法。所以他如果一口气来的话,你真是没有一个人能受得了,可是我们现在还居然安之若素,居然还说还是慢慢的来,怎么能慢?现在只有唯一的年轻力壮的时候,所以我现在看见你们在座的尤其是年轻同修,居然还躲在后面,反正轮不到我,偷懒,是最大的损失。反过来说,我看见那些年轻的同学,我真赞叹真高兴,我现在老了没办法了,我只有沾一点什么?随喜功德,所以我一早起来,看见对面那个同修他真好,他的灯光总是,我一早起来最大的欢喜就是看见那个灯光,赞叹啊!我说我虽然是老了,这个人还在修年轻,而我成就沾到年轻的功德。另外呢?另一个人在那里我在那里已经起来了洗了个半天,他还在那边拖拖拉拉在那个地方,钟已经敲完了,敲鼓了,他还在那儿,还在刚刚洗脸,以前我心里面总觉得这个人怎么样,现在我也赞,也学会了,我觉得这个人真可惜,我可不要这样,他可策励我!好哇!真好哇!我但愿你们也能如此,所以你不要为人家而惊,不要为人家而生烦恼,总之,一方面对你自己增长,一方面正信你自己,处处地方要把前面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你多思惟,你多思惟了,你就开始可以努力了。现在我们下面看苦。 【“思惟病苦分五。”】 苦也分五个,把他念一下。我想这个苦大家都容易体会得到,所以念一下你们自已去体会他。第一个。 【“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 这第二个。 【“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 这是第二个。 【“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 平常的时候,你要眼睛也好、吃也好、玩也好、那个时候都不行了。 【“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饮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 前面是说你欢喜的,对不起,不行。你不欢喜的偏偏要,就这样。 【“速离命根者,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当于此等审细思惟。”】 同样的。 【“广大游戏经云:‘多百种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众生,”】 就像打猎的人赶那个鹿一样,这个病,这个病来害我们也是这个。 【“当观老病坏众生,惟显速说苦出离。”】 赶快!要从佛那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苦,从这个地方想办法跳出来。 【“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 一样! 【“令尽财谷及大藏,病常轻蔑诸众生,作诸损恼嗔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 这个文字也不必解释,这个文字自己仔细的观察,反正像这种东西自己都体会得到的,很容易。体会得到的体会,体会不到的信得过佛,努力去思惟观察,现在目前这个时候最切要的一件事情,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概念提起来。最后生老病死当中,苦死。 【“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 只要我们的心念当中,对前面这个真相不认识,因为不认识而不厌离,乃至于贪著,在这种状态,不断的思惟,现在我们不妨比比,真正要忙的是要忙这个,这个要注意。我们现在这里要求学问,不要把他看成学问看,他的目的在这里,你能够在这个上面,那就是你的大学问,否则你认识的再多是没有用。 【“前四为苦之理者,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这个就是财位、亲属等等。 【“广大游戏经亦云:‘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不还非可重会遇,如树落叶同逝水。死令王者无自在,死劫犹如水漂木,独去无伴无二人,自业具果无自在。”】 这个是自已的业力所感得的,你没有办法可想的。 【“死擒多百诸含灵,如海鲸吞诸众生,犹龙金翅象遇狮,同草木聚遭猛火。’”】 这个死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不管在任何状态当中,一旦死来了,好,就这么一条路。这个是生老病死,这个四样,今天这个地方说一下。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六一页。那个八苦已经讲了生、老、病、死,每一个里边又分五个项目,这个是多去思惟观察,那么那个时候,会产生强烈的一种感受,说人生无非都是痛苦。那么下面另外四个,那就是眼前我们处处地方感受这个三种,最后一个实际上呢?这就是根本、最重要的。现在一个一个的我们讨论下去,看文: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 也分五样。 【“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畏其制罚,怖畏恶名,遭非赞颂,畏苦恼死,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当思此等。”】 世间理想的事情偏偏不容易找到,那么不理想的呢?我们不希望的呢?偏偏排遣不开,怨的冤家,憎的,你所讨厌的,偏偏要让你碰到。我们眼前想想看,的确随时随地没有一样东西称我们心。那么这个里边分五个项目,遇到怨敌,就生忧苦,心里面忧愁,然后呢怨敌互相伤害,身上面苦恼,这忧苦也可以分身心两方面,也可以总和身心而言。那么又怕他,这总的,怕他伤害你,这第二个。由于这样,同时呢怖畏恶名,这个怨家,大家都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对,那么种种的对我们的诽谤,然后呢?遭非赞颂,赞跟颂是我们希望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偏偏不但得不到而且伤害你,还有呢?怖畏恼死,不但是眼前,实际上的名誉,实质上的伤害,而且乃至于因此而送掉性命。送掉了性命呢?违正法故,还要怕死后堕落恶趣,这样这个五个方面。怨的呢偏偏碰到,反过来你希望的,偏偏也要别离。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 第一个忧愁,心里边真是。 【“语生愁叹,”】 心里面忧戚,开起口来真不晓得什么是好。 【“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