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海集四 第三部分:六十如理论 概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海集四 第三部分:六十如理论 概说

 

  概说

  很荣幸的再次有这殊胜机缘与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教法的讨论。从上一次见面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一切无常变异,也许有些人已往逝,今天在场的我们却仍然存在。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生存的这段时间,确实是否做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有无浪费时间,这是我们要好好的去思惟的。

  我们在此所要讨论的内容,是希望能够过著有意义的人生。以佛法的来说,如果要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最主要是依赖著我们动机,而形成有意义或无意义;因此要如何使我们动机正确,如何保持一个清净的意乐,要依靠什么样的因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在我们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利用我们内心,思考这一方面的内容。

  一切身语意三种的行为会成为善或恶,最主要是由我们的动机来决定的。也就是说虽然是在讲佛法,在口业上的一种动作,可是动机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或是随著世间八法,或者是想要伤害或是欺骗别人,如以这种不善的动机,虽然嘴上所说的法,是很善良的或是很美好的用词,而且内容是非常的好,可是因为动机本身受到污染的缘故,所做的一切将成为恶业,而成为恶法。内心如果保持一种完全为了利益别人的心态,以一颗善良的心,虽然所用的词句并不是那样的好听,可能会觉得粗鲁,虽然表面是粗鲁的,因为内在的动机完全是利益他人而说的缘故,所做的事情是善业的,并不是恶业。

  无论是讲者或听者,讲者在说佛法的时候,或者是学者在听闻佛法的时候,要把所听或所讲的法让他相应于法。什么叫相应于法呢?因为所要说的内容是佛法,佛法必须要有种皈依的意乐去摄持故,因此以皈依的心态来听闻佛法,所听闻的佛法才会相应于正法的。今天所要讲的内容是大乘的教法,大乘的教法必须要有菩提心去摄持,平常我们对皈依发心这部分,如果有修持的话,那末好好的回忆,让他生起;无论是讲者或学者,生起了皈依及发心之后,再来讲或听佛法,那末我们所行的才能真正相应于佛法,并且相应于大乘教法。

  此次主题是龙树菩萨所作的【六十如理论】,中观的理聚六论(中论,六十如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精磨论,宝鬘论),因为【宝鬘论】中有广大行部分,不是完全讲理,所以有的说理聚五论。【七十空性论】及【回诤论】,属于【中论】的延伸,补充这部分的内容;【六十如理论】不只破斥实有外,及说明无我的内容,对一个希求解脱者是必要的。因为另外一派的人认为空性的内容对成佛有帮助的,对解脱是没有必要。为了破除这部分人的主张,说明空性的内容不只是对成佛有帮助的,对解脱也是必要。因此在中观理聚五论中,【中论】及【六十如理论】,属于是独立的论典。所以在【中论】及【六十如理论】中都有礼赞文。其它的三部论典是补充【中论】的论典。

  【六十如理论】。从论名就知道本论有六十个偈颂。如理的理字,是教理以及推理,这在佛学上总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大乘佛法是更重要的。在整个佛法的历史上,那烂陀是针对整个佛教非常有贡献的学院,那烂陀寺清净的传承中,非常重视教理的观察抉择。因为佛法的教义是针对实际状况,说了行舍,实际状况是万法皆须依赖因缘而显现;因为有这种因缘法存在,所以在基本变化的万法中,我们刻意的去寻求什么因缘带来快乐,什么因缘带来痛苦,让我们作为行舍依据。佛法常用三个字,称为基、道、果。基础上有变化的万法,由于有变化的基础,我们为了快乐刻意的去累集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因缘,这个称为道法。由于刻意的积集,当我们获得安乐的时候,这个称为果位。基道果是因为由有变化的万法而建立。所以我们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光是靠发愿,或是靠希求心是不能够获得的。

  如果些万法是不能改变的话,即使具足许多所需要的因缘,也没有办法达到我们所希求的目标。因为实质上可以获得改变,只要我们努力精进,对达到目标的希求心是有希望的。不过,在这段过程当中,有两种因缘,必须要断除的,就是不能堕于增益(无中生有)边,以及损减(断无)边。就是增和减的一边,什么是增减二边?我们所追求或所做的和所学习的与实际上并不符合,或是过多的实执,这是增益边;原本是有的、存在的,我们却认为全无所有,这是损减边。所以增减二边都要断除。以实际的情况去学习行持改变,那才是确好的中道,也就是以实际情况行持。那末我们要如何知道,是符合实际情况呢?如果只依佛经所说的,我们是无法了知的。所以靠足够的理由以智慧力抉择才能知道。从存在的现象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现前分、粗分隐蔽分、细微隐蔽分。以眼耳鼻舌身五根识能缘到,称为现前分;粗分隐蔽分,例如不是肉眼所见,必须以比量才能了知;至于细微的隐蔽分必须以推理才能了知。

  一般的佛学教理中,尤其是从清净的那烂陀传承,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种学习必须以正理去证明实相,因此道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六十如理论】的理字。

  西藏翻译的经论,是以梵文或巴利文作为依据。西藏俗语:水是否清净,必须看水源。同样的,如果我们要接受清净的传承,必须传承的根源清净,是以释迦世尊为主的传承。因此西藏许多经论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原因,我们都会在每部经论部首加上一句:梵文曰或印度文曰。西藏的经论主要是从梵文或巴利文译出,也有少数尼泊尔文。

  一般说法佛陀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成为佛教的教主。以历史学家的看法,认为佛陀主要以巴利语说法,巴利语有多种,而以“加度”为主说三藏。龙树及无著著作的大乘论典,最主要是以梵文流传下来,在佛陀的整个教法中,最主要是利文及梵文流传下来。在那烂陀寺所用的语文,律学以巴利文为主,经藏论藏是以梵文为主。当时那烂陀寺梵语是印度学者、智识份子使用的,那烂烦陀寺不只是一所佛教大学,也是最主要的智识分子来源的大学,所以龙树以及提婆或无著兄弟、陈那、法称等著作,最主要是梵语,他们除了内容充实外,其所用词汇也非常美妙。我认识的印度朋友,他懂梵文。他说龙树菩萨提婆以及无著世亲等,他们所用的梵语,不但著作内容丰富,就是用词也非常美妙,连外道都赞叹,钦佩他们的梵文。由此可见梵语是那烂陀寺最主要语言。以因明论典来说,首先由陈那菩萨写的,外道为了辩驳,也写了因明论典,主张他们的见解。法称菩萨再次写因明论典,外道也再著因明论典反驳,最后由寂护论师写了【具量者】,由他的弟子莲花戒大师作释。我读过这部论,因为篇幅很长,并不是很难,但必须慢慢化时间去阅读,以论典来说,确实不可思议。

  当时佛法在印度如此兴盛,因为内外道互相比较,互相辩论的缘故,使佛法的教义非常精确,因此教理获得进展。印度是以二种语文弘扬佛法,这部【六十如理论】是由梵文翻译的。

  内外道应该互相讨论,使得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对教理能获得进展。同样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佛教的教理与科学家们互相讨论,能够交流的话,我相信双方均可得到利益,虽然在科学上说到物理的学说,同“俱舍论”中说到有关物理的内容,与科学家所说的物理内容比较,科学家所说的内涵更深奥。如果与科学家讨论,必能获得很多利益,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内容,对心理这方面的学问,我相信佛法能给科学家一定的帮助。目前佛法与科学家交流,持续下去双方必能获得利益。

 
 
 
前五篇文章

法海集四 第三部分:六十如理论 释正文

法海集四 第四部分:宗义学说断谬论释要

法海集四 第四部分:宗义学说断谬论释要 佛法问答

法海集四 第五部分:见及乘差别备忘录(原文)

法海集四 第五部分:见及乘差别备忘录 释

 

后五篇文章

法海集四 第三部分:六十如理论(原文)

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题莲花

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修行实证

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修行

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为某军人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