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5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5讲

 

  《广论奢摩他25》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12-21

  前行:

  要思惟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要得到所有果位之中最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得到果位而言,能得方法应该是完整没有错误,而且前后次第应当要正确,具有这样一个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所以对于这个教法来讲说听闻,首先产生这个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我们现在在学习安止这个段落,首先要了解内容的说明分为两项,先产生无过失的等持,之后依照顺序来住心,使心能够安住。这两个段落里面,首先是说明无过失的等持是如何产生?不过在无过失的等持产生之前,先心要专注于所缘,前面先要说明了解的是什么?之后正在专注的时候要如何学习?现在进行到第二项---缘取对境专注在对境上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这里前面要先了解辨明所缘到底是什么?所要缘取的对象到底是什么?第二项什么人要缘取什么对象?这两项里面第一个我们已经讲解完毕了,现在讲到什么补特伽罗应该要缘取什么对象?

  如果说前辈子烦恼串习了很久,所以这辈子当然烦恼力量非常强大,这个部份要先改善,所以先讲了五种所缘,就这五种净行所缘里面,何种补特伽罗应该缘取何种对境,做了一个开示,这是净行所缘的五项。之后再进一步学习的是善巧所缘,这个也是什么补特伽罗要缘取什么对境。之后再过来就是第三项,第三项就不仅如此了,不仅是善巧所缘而且还要进一步的,我要把烦恼灭掉,这个时候就要进行到第三项了,这就是现在所谈到的段落了---净惑所缘,净烦恼的所缘在355页第三行的最后面。

  不过这个段落的解释都要跟前面配合在一起来了解的,大家要往前面稍微再看一看,譬如说谈到净惑所缘的时候,净惑所缘前面已经讲了缘取的对象是什么?前面讲到什么人要去缘取什么对境?关于净惑所缘的内容要配合前面来看看,之后谈到善巧所缘的时候,又讲到什么补特伽罗在善巧所缘的类型,他应该缘取什么?这个段落不会解释善巧所缘,因为前面已经讲解完毕了,净行所缘也是一样的。

  接下来谈净惑所缘,关于净惑所缘的内容前面都已经讲解完毕了,所以现在才要讲到什么人缘取什么样的对境?这个时候不会再解释净惑所缘因为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这三种所缘的解释前面都解释过了,要配合前面来看,在解释什么补特伽罗缘取什么对境的时候,就不会再解释这些所缘取对象的内容,那就要往前面去看,所以在前面谈到书上351页中间“净行所缘者,由此所缘能净贪等增上现行,略有五种,谓不净、慈愍、缘起、界别、阿那波那。”这里讲净行所缘的五项内容,这里已经解释过了对不对,所以后面再讲说什么补特伽罗要缘取什么对象,就不再做解释了,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再过来善巧所缘五项,就是书上351页最后一行“善巧所缘亦有五种,谓善巧蕴、界、处、缘起及处非处。”,每一项、每一项内容是什么?这里又解释完毕,所以后面就不再解释了,然后净惑所缘在书上352页前面数过来第七行,“又净惑者,谓唯暂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这只有三行而已,这三行里面就讲了净烦恼的所缘---净惑所缘,所以又解释完毕了。到后面我们开始要讲的是什么补特伽罗缘取什么对境的时候,然后再讲到净烦恼所缘---净惑所缘就不再做解释了,所以要配合前面来看才知道。

  要看前面净惑所缘的部份,这个我们就不再做解释了,因为前面已经解释过了352页的中间,前面数过来第七行,“又净惑者,谓暂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净烦恼所缘指的是两种,仅仅只是衰损伤害烦恼的种子,以及永远断灭掉烦恼种子两种,“初所缘者,谓观欲地乃至无所有处下地粗相,上地静相。”观下下地是粗糙不好的,上上地是寂静、是好的,这样子来做一个观想分析,这个是会使烦恼的种子衰损。第二种类型是永远要断掉烦恼,这个要观想什么呢?“第二所缘,谓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相,”即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相,这个就要注意一下了,之后才要看到我们所要讲到的内容,在书上355页前面数过来第三行底下一个字,“净惑所缘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亦如前经云:「若乐离欲界欲,应于诸欲粗性,诸色静性,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净惑所缘”这时候要想到前面说净惑所缘有两种情况,“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是什么补特伽罗要缘取这两种对象,底下才要开始做解释,“亦如前经云”引用前面谈到的佛经来做一个说明。

  引用的这个佛经前面出现过---《颉隶伐多请问经》里面所谈到的,这佛经的名称在354页最后一行,“如颉隶伐多请问经”所以前面说“亦如前经云”就是前面谈到,这个佛经里面谈到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项,这两项就是要解释前面的净惑所缘,首先“「若乐离欲界欲,应于诸欲粗性,诸色静性,」”乐是乐求,想要离开欲界的欲的话,应于诸欲粗性,诸欲是欲界的各个方面粗糙的性质,诸色静性,色是指色界,这些色界都是很寂静、很好的这样子来观修。“「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如果想要断除对色界贪求之心的话,就要观察色界都是不好,无色静性,无色是指无色界,是寂静的,安住其心,将心安住在这边作观修。这是第一种,刚才讲的就是前面净惑所缘的第一个所缘,就是暂时去损伤烦恼的种子。再过来底下是第二种类型,「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一切处萨迦耶事(坏聚见),应于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安住其心」如果要通达或脱离坏见的话,就要观想四谛十六行相的内容了。

  亦如前经云:「若乐离欲界欲(贪念之心),应于诸欲粗性,诸色静性,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讲是这样子讲,这里面我们仔细分析看看,里面还分成三种类型,首先第一种若乐离欲界欲、跟若离色界欲,这两种人是佛经里面所谈到的,想要离开欲界的贪念之心、跟想要离开色界的贪念之心,那就两种人了,但这两种人所缘的对象,就是这里所谈到的,他所缘的内容怎么做?这种方式是使烦恼的种子衰损,如果想要使烦恼的种子衰损,它的观修所缘取的对象就这里所谈到的,如果是离欲界欲的话是一种人,他的对象“应于…”就是他所缘取的对象。如果是离色界欲,这又是第二种人,他应该怎么做?他的所缘对象应该是什么?这就两种了,可是后面还有一种“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一切处萨迦耶事(坏聚见)”,他应该观修四圣谛,这又是一种人,就有三种人。所以这一个净惑所缘的部份,“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这补特伽罗应该有三种,一个是离欲界欲,一个是离色界欲,一个是离一切坏聚见的这种人,那就三种了。

  虽然只有讲三种补特伽罗,可是我们仔细分析它中间的项目,其实有很多种,第一个是离欲界的贪念之心这里已经一个了,后面一个是乐通达及乐解脱,他要脱离一切的坏聚见,这又是一种补特伽罗,可是中间不是有一项吗?中间有一项若乐离色界欲---离色界的贪念,他应该观诸色粗性,无色寂静而安住其心,就中间这个项目里面分成很多种,下下欲界这个我们就不讨论了,这就一种离开欲界的贪念之心,在欲界上面有色界,色界就有初静虑天、二静虑天、三静虑天、四静虑天,再上面还有一个无色界,无色界是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跟有顶天,那是不是八个天,底下一个是想要离开欲界贪念之心,我们就不讲了,这是一个补特伽罗。

  中间还有八个天界(色界跟无色界各有四个),中间那个项目,「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这句话要讲的是这个样子,首先观修初静虑天是粗糙的行相、有毛病的,二静虑天是寂静的、有功德的,这已经一种了;再过来要观修二静虑天是粗糙的、不好的,三静虑天是寂静的、是好的、是功德的,又一种;再过来观察三静虑天是粗糙的、是有毛病、不好的,四静虑天是寂静的、是好的、是有功德的这就三种了;再过来要观想四静虑天是粗糙的、是不好的、空无边处(就无色界了)是功德、是寂静的、是好的;之后要观想空无边处是粗糙、有毛病、是不好的,识无边处才是寂静的、是好的;然后观想识无边处是粗糙是不好的,有毛病的,无所有处才是功德好的,寂静的;之后还有一个观想无所有处,它是粗糙、有毛病的、不好的,有顶天才是好的。这样算一算有几个呢?有七个啊!所以中间这个项目就包括这七个,「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就这句子里面,其实应该包括七种补特伽罗。

  因此第一种类型就是让种子暂时伤害、使种子的力量衰损,这种情况是何种人要去观修的呢?就是指内心的渴求不是说我要把烦恼连根的灭掉---没有这种想法,他只是想欲界的烦恼不好,只是想把欲界的烦恼灭掉,只是这想法而已,等到能力稍为再高一点点,初静虑天以下的烦恼都不好,我要把初静虑天以下的烦恼都灭掉,就只有想到这个样子,能力又高一点点,二静虑天以下的烦恼都不好,我要把二静虑天以下的烦恼都灭掉,之后再更加进步,三静虑天以下,四静虑天以下,空无边处以下,识无边处以下,无所有处以下,之后到了有顶天,有顶天以下的烦恼,透过观想把它灭掉以后,有顶天本身的烦恼能不能使它衰损呢?

  现在如果到了有顶天,有顶天的烦恼,我要使它的种子衰损,有没有办法做到?不能够,所以到达有顶天之后要更进一步,一定要进入到把烦恼连根拔灭掉,除此之外不能够让有顶天的烦恼暂时衰损,这是没有办法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到了有顶天的时候,如果说我要让有顶天的烦恼种子的力量暂时衰损,暂时把它破坏的话,是不是要观想上面的地是寂静的,是好的,底下的地(有顶天)是粗糙的,是不好的,要做这样的观想,才能把有顶天的烦恼的种子暂时衰损,能不能做这样观修呢?不能够!因为上面已经没有了,有顶天已经是最高了。所以谈到烦恼的种子力量暂时衰损的话只有在无所有处以下的烦恼才可以这个方式,到达有顶天的时候,有顶天的烦恼不能够使它暂时衰损,进一步要做的只能连根拔灭掉,只有这种方式,如果说只是暂时损伤烦恼的种子,使它暂时衰损的话,那是在无所有处以下的烦恼才能做到。

  或者大家有这么一个想法,现在谈到色界的烦恼破除掉之后到无色界,又把无色界的贪念之心破除掉,这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因为我在欲界里面,讨论到这些内容好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这个初静虑天的烦恼怎么破除掉,二静虑天的烦恼怎么破除掉,这好像跟我都没有什么关系!大家不要有这种想法,因为这里所谈到的烦恼在我们内心里面全部都会产生,在我们内心里面这一切的烦恼全部都有,都会出现的。

  首先就欲界的烦恼而言,欲界的烦恼是指对外在的五妙欲的享乐有贪念执着,外在色法是颜色跟形状,声音有好听的声音和称赞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和怒骂的声音,香是气味,还有味是指滋味,触是冷热柔软粗糙等等的接触,对于这些色声香味触,我有一个贪念、贪求的想法,由这个贪求的想法,产生贪念、瞋恨等等,这些全部都称之为欲界的烦恼。现在我先把欲界的烦恼灭掉之后,就是对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没有一个贪念执着之心,这个部分没有了,不过这个时候,对于内心的观察会产生贪念执着,因为仔细去分析观察自己的内心,接下来对于分析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内心,这个部份会产生贪念之心,所以欲界的烦恼是灭掉了。这个时候要面对的,就是初静虑天的烦恼出现了,初静虑天的烦恼,主要是内心的等持,对于内心的等持这个部份,还有贪念执着存在,所以初静虑天的烦恼就出现了。在初静虑天的等持里面,它会对欲界的烦恼做一个分析,粗糙的分析称为寻思,详细的分析称之为伺察,伺察的时候对于第一项什么?第二项什么?都细分、细分做一个分析,这个是伺察的力量,所以在寻思跟伺察这两个心所力量威力强大的情况之下,把欲界的烦恼破除掉,接下来会对寻思跟伺察产生贪念执着,这是初静虑天要遇到的烦恼。这种烦恼在我们的内心也会产生,所以不是说我们现在在欲界,后面那些烦恼跟我们没有关系,我都不会产生,不是这样子的,这个在我们内心里面都会出现的。

  所以后来就会对寻思跟伺察产生贪念执着,这是初静虑天所要遇到的烦恼,这个时候要想办法把它灭除掉,要了解到寻思跟伺察的贪念执着,对于我内心等持的住分会产生一种破坏,它对我的心有一点形成干扰,使心不能够稳定,所以要把这贪念执着破除掉,想办法禅修对寻思跟伺察的贪念又破除掉,当对寻思跟伺察的贪念去除掉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快乐,这个快乐的乐受(苦乐舍三种感受中之乐受),乐受的力量会很强大。

  当乐受产生,内心处在乐受之中的时候,对这个乐受又产生一个贪念执着,这就是二静虑天的烦恼出现了,马上要面对的就是二静虑天的烦恼---对这个快乐的感受产生一个贪念,在前面是用寻思跟伺察的力量,把欲界的烦恼灭掉,可是对寻思跟伺察又产生一个贪念执着,之后要了解这个贪念对我是不好的,它会干扰我内心的等持,它会让我的内心有点摇动,因此等持不能坚固安住,所以要把这个贪念灭掉。

  但是在把这个贪念灭掉之后,内心就会产生一个很快乐的感受,当内心快乐感受产生后,又产生了贪念,对这个快乐的感受产生贪念,这个快乐的感受多么的好、又多么的好,这贪念又产生了---这是二静虑天的烦恼。这些烦恼一项一项我们都会遇到的,初静虑天的烦恼灭掉之后,就要面对二静虑天的烦恼,二静虑天的烦恼灭掉之后,又要面对三静虑天的烦恼,这样子一层一层爬上去的,这些烦恼我们都会遇到的,跟我们都有密切关系。

  就烦恼而言有粗分的行相有细分的行相,粗细有差别的,这里面欲界的烦恼破坏力很强烈、最粗糙,再上去初静虑天的烦恼破坏力没有这么大,也没有这么粗糙,再上面的烦恼就更加微细,所以先把粗糙的烦恼灭掉,后面还有比较细的烦恼,再灭掉后面还有更细的烦恼,所以一个修行者而言,如果一开始就把烦恼种子连根拔灭掉,这个恐怕不太容易做到。因为要把它灭掉,是全部连根一起把它灭掉,要做到这个恐怕非常困难,所以在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把烦恼连种子连根拔灭掉,这个境界这个目标没有达成之前,我不是要常常受到烦恼的干扰和受到烦恼的伤害吗?所以前面先想想看,把对我伤害力大的烦恼,我先把它降伏掉,先暂时把它破掉,这有可能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所以烦恼有粗、有细,先对付最粗糙的烦恼,破坏力最大的烦恼,那就是欲界的烦恼,把它破除掉之后(暂时破除掉),马上又面对初静虑天的烦恼,所以那个时候对一个修行者来讲,初静虑天的烦恼是力量最大、伤害最大,又想办法把它破除掉(暂时破除掉),暂时破除掉之后,又一个比较微细的烦恼出现---二静虑天的烦恼,所以对修行者来讲,二静虑天的烦恼破坏力量是最大的,又要想办法把它破除掉,然后又面对三静虑天的烦恼,这样子由粗到细逐渐慢慢的把它破除掉。

  所以要烦恼一次连根拔灭不容易做得到,在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之前,当然会受到很多粗细烦恼的伤害,在那个时候先看看最粗糙的烦恼,破坏力最大的烦恼先把它灭掉。然后又要面对一个比较细的烦恼,那个时候它的破坏力最大,再这样一步一步上去,如此来做禅修。因此之故,首先要观察欲界的烦恼粗糙,初静虑天它是寂静、是好的;;然后再进一步观察初静虑天是粗糙的,二静虑天是寂静的;然后二静虑天是粗糙,三静虑天是寂静的,就这样一直观察到上面,无所有处是粗糙不好的,有顶天是有功德、是寂静、是好的,这样就有八种情况。

  前面谈到观想初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欲界地是粗糙、是不好的,用这个方式把欲界的烦恼灭掉,这个灭掉是暂时的断除、暂时的灭掉,不是连种子、连根把它灭掉,把种子连根拔灭,跟暂时灭掉有什么差别吗?差别是这个样子,暂时灭掉的方式,它是观想欲界是毛病、是不好的、是粗糙的,初静虑天是功德的、是好的,用这种禅修的方式,对于欲界的贪念之心把它灭掉,实际上说把欲界的贪念之心灭掉,仔细分析是用什么方式把它灭掉呢?简单来讲,这个方式就是对于功德、对于优点产生贪念执着,因为这个观修是要达到,对于初静虑天的功德、优点产生一个贪念,贪念之心要产生是不是很容易?那是很容易产生的。

  所以这个方式是很容易进行的,因为它是要产生一个贪念之心,贪念之心很容易出现,因为它是烦恼,烦恼很容易产生嘛!所以产生一个贪念之心很容易,现在要由这个禅修,对初静虑天产生一个贪念执着,之后要把对于欲界的贪念执着把它灭掉,所以是产生一个新的贪念来把旧的贪念把它灭掉,是这样一个方式的。譬如现在一个人有一百块,他对一百块很珍惜,因为好不容易有一百块,对一百块有贪念执着,现在说要给他一亿,他马上对一亿的贪念之心就很强了,他还会不会去贪那一百块?当然不会,因为一百块跟一亿差这么多,所以对一百块的贪念之心完全丢掉了,因为他现在的贪念执着是贪那一亿元,对不对?所以这就是产生一个新的贪念,把旧的贪念丢掉,这种方式就很容易进行了。

  初静虑天有很多功德、很多好处,一来初静虑天寿命非常长,二来初静虑天等持功德无边、都非常好,所以想一想初静虑天多么的好!所以对初静虑天产生一个贪念,之后去分析欲界都是不好的,欲界的毛病很多,仔细的思惟,欲界对色声香味触贪念之心很重,这些色声香味触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伤害,毛病很多,都完全不好,仔细的思惟,对欲界的贪念之心就会灭掉,但对初静虑天的贪念之心就会产生,所以后面所产生的贪念,来把前面所产生的贪念灭掉,把它赶跑,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的。这样一个方法,实际上就是靠新产生的一个贪念,把前面的贪念灭掉,所以这种方式,不是一个很坚固的方式,为什么不是一个很坚固的方式呢?因为等他死亡下辈子投生再来,欲界的烦恼照样产生,这是一个情况。

  其次他所灭掉的烦恼只是欲界烦恼粗糙的部份,细分的部分没有把它灭掉,因此这个禅修本身不能算是坚固的,因为在这个观想之下,对初静虑天的功德产生一个贪念,对前面欲界的贪念没有了,这时候灭掉的烦恼是欲界烦恼里面粗糙的部份,细分的部分没有灭掉,所以这样一个观修不是很坚定的。因此之故,这些烦恼以后都还是会产生。再其次是在灭掉欲界烦恼的时候,一般而言欲界烦恼它的泉源,它的来源之处都是我执,但是前面这个观修内容,全部都没有去讨论无我的部份,也没有观修无我,没有去对付我执,对付我执要观修无我,这个部份的内容观修全部没有,因此之故,能不能把欲界的烦恼连根拔灭掉?当然不可能!不可能达成的。

  因为没有碰到根本的问题,完全没有观修无我,这个部分根本没有,所以依于前面三个原因,只能暂时去损伤烦恼的种子,不能够把它连根拔灭掉。就是用一个新的贪念把旧的贪念赶跑、把它灭掉,而且就灭掉的烦恼而言,也只是灭掉粗糙的部份,没有灭掉细的部份。其次就灭烦恼的方式而言,不是从烦恼的根本上面去着手,我执的部分根本就没有碰到,所以根据上面三种方式来讨论,这样的实修力量就不是非常坚固、非常稳定的一个力量,这个是观修初静虑天是好、是功德,欲界是不好、是粗糙的,这样一个观修方式会有这种情况,再过去观想二静虑天好,初静虑天不好;一直到有顶天是好的,无所有处是不好的,这中间的过程情形都完全一模一样。

  问题:……(听不清楚)对这些欲界色声香味触的烦恼我们是以初静虑天的伺察跟寻思去破,破掉之后……(听不清楚)寻思跟伺察所产生的执着是会怎么样?

  回答: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用伺察跟寻思用这两个,一直看破我们平常粗的各种、各个烦恼,一直看破,我们就会觉得:喔!这伺察跟寻思对我帮助这么大,我们就会觉得伺察跟寻思,它的力量非常好,我们就会执着它,那种执着也是一种贪心、一种贪。就觉得看到它的优点,这个没有错,但是执着也是一种贪。

  问题:……(听不清楚)

  回答:不是。现在我们讲的这些修行方式,譬如说我们要分析欲界它有什么过失,然后初禅它有什么功德,这样一个修行的方式我们要不要修,我们可不可以修?当然可以修!这些修行者声闻独觉几乎都修这个,连菩萨也有修这个。如果我们一直等着,在我没有了解空性以前,好像我没有办法把整个轮回的烦恼,整个三界的烦恼一起把它断掉,这是很困难,这是非常利根的修行者可以做的,我们就一直等着,在这当中一定会被非常粗的烦恼伤害、干扰到,所以更惨的!

  所以我们不要停留在这里,我们先看欲界有什么过失,初禅它的定力,它的寻思跟伺察的力量多强,他的禅定力量多强,以初禅的止跟观来讲的话,它的观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它的伺察跟寻思的力量很强,当然这个也有好处、也有坏处,对看破欲界的烦恼来说相当好,另外它有没有给我们烦恼?也有!所以两边都有,不可以说它有另外一个烦恼,所以我不要修,就更惨了嘛!更糟糕的烦恼一直产生还更惨。所以我们要把欲界粗的烦恼先挡住,怎么挡住呢?就用这个伺察跟寻思,把它挡住。

  问题:问一个类似的问题,像我们很喜欢修法,像明天要修金刚萨陀百字明咒,我们也会很贪爱这些东西啊,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过患?

  回答:这些当然,不管怎么样都有执着,不用说明天要修的百字明咒,连灭谛、道谛上面也有执着,心经里面有讲苦谛上面不可以执着,集谛上面不可以执着,灭谛上面也不可以执着,道谛上面也不可以执着,所以灭谛、道谛那么好,那么高的境界上面我们还有执着,明天修一天的百字明咒根本不用说了,这上面也会有执着。

  问题:……(听不清楚)这里在讲…关于我们的慢心是不是因为这样生起的?

  回答:应该是这样子讲,我们欲界粗的烦恼都是跟随着色声香味触,譬如说我的名气好,我的身体好等等,都是色声香味触为主,然后我们跟色声香味触会影响的这些因缘,我们会非常的在意,这种就是欲界粗的烦恼,我们看破这种烦恼,我们就不会跟着五根识的对境走,心回转看第六识,然后在第六识上面下手修行打坐,平常就是这个样子,修行的时候当然第六识观察的力量我们会注重,我们不会看这个境,我们看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一直看它。这里有不对的,这里有跟着色声香味触非常执着,在那么不坚固的色声香味触上,那么执着干嘛,它有什么过失,心里就这样子一直观察。所以我们用伺察跟寻思这两个,一直去看破色声香味触跟着执着的烦恼,这样子看破的时候,我们看到自己,现在第六识修行上面力量非常强,又会执着这个,他不会执着那边,他会执着这个,这里伺察跟寻思的力量,我们会执着它。到这个阶段我们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初禅的烦恼,好像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另外一个烦恼,另外一个烦恼,这样我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刚刚讲的,一百块跟一亿,差不多这样一个差别,一个是五根识的对境,没有什么,非常暂时的,不坚定的,没有意思的,下辈子没有办法带着,这个第六识下辈子可以带着,它的力量强又广,所以这样子的差别就是一块跟一亿元的差别,所以当然马上就会执着,这个执着它不是坚定,为什么?如果有一天没有一亿的时候,我们又会执着一元,所以他还是不稳定,他只是有想到一亿的时候就不执着而已,没有一亿他又会执着一元,所以这样子的方式还是不稳定。

  问题:像这里讲说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事,在这里对一个实修者来讲是他自己决定吗?还是由师长来帮他决定你比较适合怎么修?就是我们平常会听别人说师长会告诉你应该修什么?你应该怎么样修行?在这里是我们自己决定吗?还是说我们知道了,还是要由师长来告诉你比较适合什么?

  回答:就看师长有没有神通的力量,没有神通的力量就自己要决定的,(仁波切一直在笑着说)自己想办法处理。

  前面谈到观察欲界是粗糙不好,初静虑天是寂静、是功德、是好的,之后观察初静虑天的粗糙不好,二静虑天是寂静、是功德、是好,这样子不断禅修过去,一共有八个。以这种观察方式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什么时候欲界的烦恼开始断掉,什么时候会把它断掉,或者说断掉的次第顺序是怎么进行的呢?这么一个问题,以前好像解释过了。

  得到初静虑正行的时候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了,所以问欲界的烦恼什么时候断掉呢?那要得到初静虑天的正行的时候,这个是同时发生的,在灭掉欲界的烦恼的时候,他已经得到初静虑天的正行了,那时候就把欲界的烦恼给灭掉了,这中间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顺序的,因为初静虑天的正行要得到的时候,前面还要经过(很多)准备的工作,(一共)有七个准备的工作,叫七种近分,初静虑天的七个近分(靠近的部份---所以叫近分),初静虑天的七种近分一项一项过去之后,初静虑的正行才会得到。

  这七种近分里面,它有七种作意,第一个作意是初业(最初)行者的作意,第二个是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第三个胜解作意,第四个大远离作意,第五个是摄喜(把喜悦集合起来)作意,第六个伺察作意,第七个加行最后际作意(加行的最后面)。当得到第一个初业作意的时候(初业行者的作意),那个时候就得到了安止。但是要一项一项慢慢(上来),等得到最后一个加行最后际作意的时候,就得到了(初静虑的安止)。经过加行最后际作意之后,就得到初静虑的正行。这七种作意都是准备的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一个一个得到的时后,最后都完毕了,加行最后际作意也完毕了,之后才会得到初静虑的正行。

  可见从第一个作意、第二个作意、第三个作意……一段一段过来,这还不容易的,这中间还有很多的麻烦,这仅仅只是暂时去损伤烦恼的种子,不是连根拔灭喔!只是把烦恼的种子损伤、让它衰损,只是这样子而已,这样一个工作而已哦!那就都不容易做到呢!我们前面讲,说观察欲界的烦恼是不好,初静虑天的是好、是功德,这样的观察把欲界烦恼断掉,讲起来好像很简单,也好像欲界烦恼很容易断掉,可是前面要经过七个作意,每一项每一项的禅修,其实仅仅只是暂时压住它,都不容易做到。

  之后要观察初静虑天是粗糙不好,二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这样子把初静虑天的烦恼断掉,什么时候断掉呢?二静虑天的正行得到的时候,就在得到的同时,初静虑天的烦恼就断掉了。但是二静虑天的正行要得到的时候,前面还有七个工作,所以称之为七种作意或者是七种近分,从最初作意(第一个作意,初业行者的作意)开始,然后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然后胜解作意,大远离作意,摄喜作意,伺察作意,到加行最后际作意,一个一个、一项一项上去,七个全部结束了,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二静虑天正行得到的时后,初静虑天的烦恼就断掉了,这是暂时断掉。之后又再观察二静虑天是不好、粗糙,三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再观修要得到三静虑的正行,得到三静虑正行的时候,把二静虑天的烦恼断掉,三静虑的正行得到的时后,又经过七个作意,这样子不断的一直上去。

  问题:……(听不清楚)

  回答:就是第一作意,第二作意嘛,……(听不清楚)(仁波切跟翻译笑着说)对,这个是最初作意,然后个别性相理解作意,胜解作意,大远离作意,摄喜作意,伺察作意,还有加行最后际的作意,这一共是七个。

  仁波切回答:你们之中有人懂的,就把它写成表格比较容易懂,老师讲了二次三次,我觉得你们还不懂,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懂,是吧?

  这个最初作意(初业行者的作意),作意之中最初,一开始的、第一个,所以称之为最初作意。最初作意的时候,没有办法去分析欲界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初静虑天)是寂静的、是好的,没有办法做这个分析。在第一个作意(最初作意)的段落,它纯粹就是安止,因为在最初作意的时候,是心得到安止,得到最初作意的时候,安止就得到了。这是最初得到安止,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心非常的宁静,只有安止,所以没有办法做分析,因为它只有安止嘛,没有分析的能力。之后要到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的时候,随顺的胜观就得到了,不是真正的胜观,没有得到正式的胜观,但是跟胜观类似,所以相随顺的胜观得到了。

  因为得到相随顺的胜观之故,所以它可以分析了。能够分析的开始是在第二个作意才开始的,它就有能力可以去分析了,这个时候因为止已经得到了,因为前面已经得到止了嘛!所以得到安止之后,才可以来进行分析,因为得到安止之后才有办法来进行分析,所以安止已经得到之后要得到胜观,胜观才有办法做分析,所以在第二个作意(个别性相理解作意),这时候开始可以来做分析了,因为安止已经坚固已经稳定了,在前面第一个就得到安止了,所以到第二个的时候安止已经坚固稳定了,因此它有能力可以来做分析,因为它有能力可以做分析之故,所以它是一个胜观,但这是随顺的胜观,还不是正式的胜观。

  那它要去分析什么呢?第二个作意称之为个别性相理解作意,性相的意思就是它的特性、它的自性是什么,所以它可以去分析了。欲界的自性、性相是什么?是粗糙的,是不好的,初静虑天的性相是什么?是寂静,是功德,是好的,它可以做这个分析,个别个别分开来,把它们的性相做一个分析,所以叫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个别就是欲界是怎么样,初静虑天是怎么样,性相就是它的特性是什么,然后能够去做一个理解分析,能够做一个了解。能够去做这种分析,有这么一个分析的能力,所以它是一个胜观,但不是正式的胜观而是随顺的胜观。

  再过去就到了胜解作意,胜解作意的时候就正式得到胜观了,得到真正的胜观,正式的胜观。第三个胜解作意,胜观已经得到了之后,什么时候开始灭掉烦恼?因为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的时候,只是去分析清楚它的性相是什么?灭掉烦恼是什么时候开始呢?要第四个才开始。第四个就是大远离作意,大的意思就是初、开始、上等、好的意思,远离的意思是已经可以把它灭掉了,所以在大远离作意的时候,是把欲界烦恼的上品,三个粗糙的,大的,断掉了,在大远离作意的时候可以把它断掉了。因为在大远离作意的时候,可以灭掉欲界烦恼的上品三个之故,所以在这个作意里面,要分成世间道路的三个无间道、跟三个解脱道,都在这个大远离作意里面,因为它可以断掉上品的烦恼三个。再过去第五个是摄喜作意,摄喜作意的时候可以把欲界烦恼中品三个给灭掉,所以这里面又包括了世间道路的三个无间道跟三个解脱道,在这个段落里面灭掉欲界烦恼中品的三个。

  上品的三种烦恼灭掉了,中品的三种烦恼灭掉了,因此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耶,我已经把欲界的烦恼全部灭掉了,再也没有烦恼了。」心里面会有这种怀疑,心里面会这样子想,可能烦恼已经完全断掉,完全灭掉了,心里面会这样子想,但是到底有断掉还是没断掉也不知道,也没有把握。所以要稍微分析一下下,这个时候让贪念之心产生的对境,让烦恼产生的对境在我心里产生,去想一想这些对境,或者是去遇到这些对境,之后去分析看看,我内心欲界的烦恼有没有产生,在这个时候仔细去观察分析来做一个实修,这个时候称之为伺察作意(第六个)。所以这个时候是分析一下自己的内心,烦恼是断掉了还是没有断掉?

  这方面的观修,之后发现:「喔!原来烦恼没断掉。」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下品三种烦恼,大中小还有小的烦恼三种,后来发现:「喔,原来烦恼还没灭掉,还有三个小品的烦恼。」因此在灭掉下品三个小的烦恼上又继续的加油去努力,之后又要得到三个无间道三个解脱道,在第三个无间道(无间道正对治烦恼)的时候灭掉下品里面的下品烦恼,在灭掉之后就得到第三个解脱道,第三个解脱道得到的时候就得到初静虑的正行,二者是同时发生,这个时候下品的三种烦恼就完全都灭掉了。所以在努力的过程当中要有三个无间道三个解脱道,世间道路里面的三个无间道三个解脱道,针对的是下品的三种烦恼,这整个过程就是第七个作意,叫加行最后际作意。

  所以仅仅只是观察欲界粗糙,初静虑天寂静,以这个方式来破坏种子使它损伤,这样一个观察,我们仔细看这样一个观察实修,以这个方式把欲界烦恼灭掉,这个实修都是在安止已经得到之下来进行的,对不对?因为在第一个近分得到的时候安止就已经得到了,安止得到的时候才有办法来进行这个观察,因为在安止得到之后的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才有办法来进行分析,那就表示没有得到安止根本就没有办法来进行分析,已经得到安止了(安止之后)才开始有办法来进行分析,所以我们现在谈到净惑所缘里面,谈到要做这样一个观修,就是观修欲界的烦恼粗糙不好,初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这个观想都是已经安止得到之后才能来进行的。

  但是分析是分析,断掉烦恼是什么时候才开始的呢?大远离作意才开始的,从大远离作意开始才有能力把它断掉,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分析是分析观察是有作观察,可是它的力量还是不足以去断掉烦恼的,胜解作意得到时也得到观,那个时候止观的力量也有了,它可开始去做观察了,可是力量还不能够去把烦恼断掉,所以到大远离作意的时候才开始,大---力量强大,才开始有力量能够把烦恼灭掉,所以称之为大远离作意,那个时候胜观的力量已经大到可以把烦恼灭掉,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们现在讨论到这四种所缘对象---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是不是说这些所缘都是我还没有得到安止,为了要得到安止之故去观修这些所缘呢?不是啊!不一定!不周遍!不一定是,就算是得到安止之后,也是缘取这些来做观修,因为得到安止之后一样继续观修安止嘛!对不对?譬如说大远离作意的时候止观一起禅修,这里他在前面的时候就已经得到止了,即使在大远离作意的时候,他也是一样观修安止,前面已经得到安止了。一样的在胜解作意的时候胜观都已经得到了,那时候止观已经可以合在一起,到大远离作意的时候止观的力量都很强大了,还是一样在修安止。

  问题:请问一下仁波切,四禅八定中上上层的定各有什么样的功德?就是四禅八定各有什么功德?我们要用上上层定的功德来破除对欲界或下下层定的烦恼,但是实际上四禅八定各有什么功德不是很清楚。第二个问题,我们没有进入禅定的时候,怎么去感受到它有什么好处?可以用来排除对欲界或下下层定的烦恼呢?

  回答:首先关于初静虑天的正行它的功德是如何呢?这功德有很多,如果得到初静虑的正行,那我们一般所知的神通他都可以得到的,就是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等等,这些神通在初静虑正行得到的时候他就会产生的(但并不一定全部齐备),还有五眼,初静虑正行得到的时候五眼也可以齐备,这种神通很多,之后二静虑,三静虑当然功德更多更多,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内心欲界的烦恼,当然现在在我们内心中,初静虑天的寻思跟伺察的功德当然没有,我们可以知道我有欲界的烦恼,欲界烦恼的毛病等等我们是已经知道的,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欲界的烦恼断掉的话,那个寂静,那个功德也应该有,所以我就会想把欲界的烦恼灭掉,那种寂静多么的好,可以这样思惟、这样去了解,或者是书里面或教法里面也都有开示,然后从教法书里面、经典里面的开示去做分析,欲界的烦恼毛病不好,这我们都很容易了解,未来欲界的烦恼可以灭掉。

  如果这种烦恼没有的话,灭掉后的那种寂静多么的好,我们可以思惟、可以了解,佛经里面也有开示,这样子一边做、一边观修,慢慢的内心对于烦恼灭掉后,那种寂静确实存在,相信之心会越来越强,慢慢会觉得:「耶,将来这个功德我真的可以得到,这些烦恼真的可以灭掉。」感觉会越来越强烈,信心越来越强,这样子逐渐来做观修,所以这个观修不是说烦恼灭掉的功德,我内心已经得到了,不是的!是这样一边做、一边观想,这样子逐渐进步的。

  仁波切回答:的确的。我们世间很多事都是猜的,都是大概怎么样,譬如我坐捷运会不会到家里?不一定,猜了就坐,应该会到,就这样子坐的,这没有办法确定说会到,可能中间会不会怎么样,很难说的,但是猜,应该会到那就坐了。譬如你们现在学习广论,应该后面会学到,就猜,会到哪里?不一定,还是一直做嘛!所以不管什么样事情,我们就是猜的一直走的,所以修行上面也猜的也可以走吧!(仁波切一直笑)

  问题:……(听不清楚)395页名词有点不太一样?不知道是名词的问题,还是顺序有点不同?(在广论395页第4行:声闻地云「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为七,谓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

  回答:这是这样子的,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正行,初静虑的正行或者是二静虑的正行,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正行,如果这样算只能讲七种作意,不能讲七种近分,因为里面的第七个不是近分,第七个是正行,正行就不是近分,所以我们讲近分的话,要像前面讲的那种方式,第一个一定有最初作意,这样子讲的话是七种近分。

  如果是净烦恼的作意话,就只有六种,对不对?谈到刚刚我们讲的,净惑所缘的时候那个作意,就只有六种,第一个不能算,最初作意不包括在里面,就只有六种,如果讲七种作意的话,就是现在这里讲的,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七种只能讲七种作意,不能讲七种近分,因为最后一个不是近分,加行究竟果作意是正行,它不是近分。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6讲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7讲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8讲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佛理要能融入相续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9讲

 

后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念头一转就不属于轮回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把佛法一点一滴融入相续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4讲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3讲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2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