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嘉瓦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第二部分 道前基础 教授殊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嘉瓦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 十八天教授 第二部分 道前基础 教授殊胜

 

  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虽然阿底峡尊者著作的论典有很多,但众多论典里面为“根本及圆满者,仅为《道炬》。”为什么呢?因为《道炬论》有三种殊胜功德:

  第一,所诠圆满。因为它总摄了一切经咒,“经咒”的意思是指显教和密教,经教是般若蜜多乘,咒即是金刚乘。虽然在《道炬论》里面并没有依据金刚乘完整次序的宣说,可是里面提到了灌顶的内涵以及金刚乘的疑惑解答,所以说它总摄了金刚乘总要的内义。因《道炬论》具有金刚乘和般若蜜多乘两者的主要内涵开示,所以说所诠圆满。

  第二,易于受持。《道炬论》并没有讲解很广很广的内涵,但最主要是以调心的目的宣说有次序的行持,让弟子们能很容易的去受持。

  第三,胜出余轨。《道炬论》比其他教典更为殊胜的原因,是它不只有二大车轨的传承,而且无论在深见还是广大行上都解释得非常圆满。阿底峡尊者得到了金洲大师以及瑞贝空乔钦哇这两位大师的传承,所以他解释龙树深见和无着广大行这两大传承的话,都比其他的教授殊胜。

  噶当诸派虽然说到了空性中观的内涵,但是并没有这么明显地去区别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两者的差异。而噶当新派也就是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中观论典完全符合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和月称菩萨的解说,就像是打开了我们的眼睛般,让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应成中观和自续中观的差别。

  宗喀巴大师在著作《广论》中毗婆舍那部分之前,是以为中观和唯识共同所说的理论去做解说的,但在毗婆舍那也就是观部分,是以应成派的内涵来作解说的。“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这句话如果配合着我们现在所看的《广论》而去作解释的话,是最恰当不过了。因为《菩提道次第广论》确实是具有这种特别殊胜的功德,非常地明显。

  此论教授殊胜分四: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今初

  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徧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什么叫作“甘露胜位”?甘露是令我们不会死亡的药物。远离四魔不会死亡的涅槃果位就是甘露胜位。为了能够获得涅槃的缘故,无论是人还是天,应学习薄伽梵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的圣言。这些圣言,都是圣教。

  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

  “无违”,无有相违的意思。比如水与火就是相违的,因为它们没有同属。所谓同属,比如说某一个东西既是水又是火。没有一样东西既是火又是水,所以说水火是相违的,或是说是没有同属的。

  此处说一切圣教无有相违,并不在建立有没有同属,而是从一个人修行的角度来说,佛所说的一切教法和道次的内涵,将来都会用上或者是现在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助缘,如果能够通达这一点的话,我们就不会觉得佛所说的内涵会有所矛盾了。

  比如佛在某些经典里说到了暇满人身的重要,语重心长地和我们说暇满人身以及人天的殊胜功德,所以我们必须要发愿,让自己的善业回向给将来能够继续暇满人身。但是佛在另外的经典里又说到,纵使是人天,纵使是获得了暇满人身也没有什么值得随喜的,因为人身只是六道轮回中的一个臭皮囊而已,没有什么值得执着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执着,要往更长远的方向去追求。乍看之下,同样都是我们的导师,在一个地方说到了暇满人身很重要,在另一个地方又说到暇满人身不是那么重要,而且要舍弃,因为它是业和烦恼所带来的一个苦蕴,是苦谛。乍看之下的矛盾之说,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以一个人修行的次第来说,这两者都是需要的,涅槃的成就不是一次两次人身就可以成办的,是要生生世世去成办的,如果没有能让自己一直确保后世会获得增上生的暇满人身的话,怎能获得佛果位呢?

  所以为了确保我们生生世世在成佛之道上走上去,我们必须先让自己确定后世获得暇满人身,必须把善业回向给将来我们能够获得暇满人身,这对我们现有的能力来讲是很重要的。可是,如果你只是把目标设定在获得暇满人身,那就太可惜了。因为纵使你获得了暇满人身,它仍然是业和烦恼所带来的苦蕴,仍然是苦谛,还是在轮回当中继续着。所以你不应该让自己的眼光只局限在暇满的目标上,而应该放大、放长你的眼光,往解脱的方向去追求才是啊。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到佛所说的内涵,属于道之正体或道之支分,属于现在或者将来可以修行的内容。能深深体会佛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是有用的,那就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了。什么是道之正体和道之支分呢?对《广论》所要特别度化的众生而言,最主要修学的内容,也就是道之正体是菩提心。下文可以看到,宗喀巴大师最主要是为了众生生起菩提心而写了这部《广论》。什么叫道之支分呢?要生起菩提心的话,必须要有很多基础,比如说要有出离心。要生起出离心,必须要放弃对今世的贪着,再舍弃对后世的贪欲。所以出离心以及舍弃今世后世贪欲等,都属于道之支分。

  宗喀巴大师在这里先说到了通达圣教无违的纲要,之后再来作广说。

  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徧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如《释菩提心论》云:「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释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胜者母》中亦云:「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故有说云: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诸佛菩萨为了真正能够圆满利他的世间义利,会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器而去说法。所以《现观庄严论》里面说到,为了能够饶益一切有情,菩萨们必须要生起道智。《现观庄严论》最主要依据的是《般若经》,我们也称为《母经》或者《圣者母经》等。《般若经》里面说到,诸佛菩萨应该要发起、知道以及圆满所有一切的声闻道、独觉道和佛道等,即所谓的生、证、满所有的道乘。如果有人说身为大乘者不应该学小乘法的话,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自己不了解却要为他人宣说,这是非常困难的事,只有自己了解了才能真正满足他人,为他人说法。

  而且,为了能够生起菩提心而趋入大乘道,也就是在成办菩提心之前的基础可分共与不共两种。共道基础,就是我们在小乘也可以看到的如四圣谛,还有出离心即舍弃今世、后世的贪着等。不共道基础,比如知母、念恩、报恩等,这是菩提心不共的前因。所以一个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修行者,他必须要去学习劣乘或说小乘的内涵,不能说我是大乘者,于是就忽略或者完全地藐视小乘的经典或者教法,这是不允许的。 但是有一个特别的情况,“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就是为了个人追求寂静乐等这种特殊的不共者除外,所有一切小乘的内涵都是大乘者要去修行的。所以大乘菩萨藏里面要广说三乘,为了能够圆满他利,身为大乘人,他必须要学习所有大小共乘的内涵。

  复次正徧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徧断尽一切种过,周徧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故大乘道徧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而且证觉者或者是遍知者并非是断除少有过失,圆满少有的功德,而是遍断一切的过失,周遍圆满一切的功德。所以为了能够成办大乘,我们也必须要断除一切的过失,备具一切的功德,这就是为什么大乘道里面含摄了一切乘断证功德的原因,所以佛所说的一切教授都可以摄入成佛大乘的道支分中。因为以佛而言,没有不能断一过失,没有不能发起一功德,一切的功德无不能被大乘所成办。

  设作是云,若入波罗蜜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此极非理,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如《胜金刚顶》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如果有人说,假设般若乘进入大乘之前,必须要有小乘的基础如四圣谛、出离心或者是断除今世或后世的贪着,但如果是进入金刚乘或者密乘的话,是不需要经过般若蜜多乘的,因为它们道不相顺。这样的讲话,是完全不合理的。以般若乘的性质来说,意乐是菩提发心,加行是六般若波罗蜜多,这些是金刚乘修行者一定要学习的内涵,如同金刚乘续经《胜金刚顶》里有说“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其他的密续经典里面也有说到,不止是一两部经,有很多部续经都有说到。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蜜多乘中,亦无余道故。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仪须誓受故,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徧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曼陀罗”就是坛城,也就是诸佛的无量宫。许多的续经都要求弟子们在进入无上瑜伽部的坛城时,必须要受共与不共两种的律仪。什么叫作共律仪?就是菩萨律仪。菩萨律仪讲到了三聚净戒等菩萨学处,就是我们发心后受持菩萨戒的各种学处。其实在般若蜜多乘里面,所要学的学处除了三聚净戒以外也没有其他的律仪了。所以未进无上瑜伽部的的坛城之前,所受的共律仪就是般若蜜多乘里面的律仪了。而且在《金刚空行》、《三补止》和《金刚顶》里面说到阿弥陀佛的三昧耶时,也说先要接受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金刚三昧耶戒。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因为有少许的开遮不同,我们就执着显、密如同寒冷和炎热一样是相违的,那是因为我们的学识太粗浅,不知道而说这种非常错误的言论。西藏有一句俗语说:“酥油糕好不好吃,要看酥油好不好。密教的修持会不会有成就,要看修持者显教的基础稳不稳”。确实如此啊,没有显教的基础,没有发心、菩萨戒学,没有丝毫感触的情况下,只是嘴巴念“吽吽呸呸”几十万或几百万遍,永远都只是嘴巴上的“吽呸”而已,没有真正的力量。但是当内心有了菩提心、有了菩萨戒这种基础,再加上密咒传承的加持,内心在有感受的情况下,嘴巴所念出的“吽呸”就不一样了。有些人说“不要修什么显教了,三大阿僧祇劫太久。不如修密,很快就能获得成就”,这一种说法代表说话的这个人对佛法的内容不是很了解。所以宗喀巴大师在此有特别的提醒,我们必须要知道。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波罗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弃共道,是大错谬。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除了有少许的地方有被开许、不被开许外,其他的显密教授都是非常随顺的。要能趋入上上的三乘五道,就必须要圆满生起下下乘的功德种类。如同《般若蜜多经》里面说到: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都是依此共道而成就,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道路。所以般若蜜多乘乃成佛之栋梁,故不应舍。

  而金刚乘里也说到,《般若经》所说的内涵是经、续二者必须要去共同成办的,乃“经续二所共道”。由般若蜜多乘共道,再加上密咒的不共修持,像是灌顶三昧耶或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及平息、威猛等眷属修法等,才能够快速成就佛果位。若是放弃了共道的基础,那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修学一个法门,觉得特别相应的时候,就去毁谤其他的法门,尤其是当你对上乘发起一个相似的定解,就慢慢地放弃了下乘的修法,比如学金刚乘无上瑜伽部的时候,就去毁谤事部、行部、瑜伽部等,这样的话是非常非常危险的。什么危险呢?就是谤法的危险。在众多的罪业里面,尤其是毁谤正法的业障是极为深重的,我们应该要特别小心才是。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所以我们应该依止善知识,视佛陀所说一切正教是为自己现在或将来修入佛道的种种顺缘,对这个道理我们生起定解。如果现在自己有能力去修学就去修学,现在还没能力修学的也绝对不要因此而放弃,应该这样去思惟:愿自己将来,能由趣遮门而去学习。因为有一些法门是要透过断除的方式,即遮门的方式去学习的;有一些法门是以成办的方式去学习的,所以说由趣遮门去学习。为了将来能够学习到这样的法门,我们更应该要策励自己集资净障并广发正愿。如果这样坚持下去的话,我们不久就能够渐渐增长智慧力,并且能够学习到一切的法门。如果我们能够把(道炬论)所有的教授,总摄一切般若乘、密咒乘等的扼要,都看作无有相违,视作是为一个人成佛而说的顺缘,那我们就能够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了。

  敦巴仁波切曾说过这样一句重要的话:“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什么叫作“四方道”?很多《广论》的传承上师对四方道有着不同的解释。最主要是说当我们修学菩提心时,却又能够多元化地带动所有其他的法门,如出离心、放弃今世后世贪欲等等,就叫作四方道的修持。比如说我们在观修依止善知识时,如果只是串习《广论》中所说的依止善知识的几页内容,这当然没有错,可是好象感觉没有什么力量,视师如佛的心态有时候很难生起。但如果我们能结合皈依,思惟三宝的功德;再由深入思惟空性的道理,而去体会佛陀的智慧功德;由菩提心的功德,渐渐体会到佛陀的悲功德;思惟到我们的善知识如同佛一样具有悲智的功德,那样的话,感受会不会很强烈呢?为什么比喻为四方道?就像我们这个坐垫,它是四四方方的,你要动它并不需要四边都抓,你只要抓住其中的一边,就可以把它拉过来。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的道正体、道支分看起来好象是分别的,可是当你在修道之正体、道之支分的任何一个法门的时候,自然能够牵动其他所有的法门完全地呈现,这叫作真正体会到了圣教无违的殊胜。所以四方道的修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修行必须要具有这种的殊胜功德,才能避免谤法等恶业的造作。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唯有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徧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故诸大车,造诸释论及诸教授。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予决定信解。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授予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唯应弃舍。

  能够诠释圆满利他的方法,满足一切众生暂时利益,以及究竟成办众生解脱利益的,只有佛陀。为什么把佛陀取名为“胜者”?因为从烦恼四魔及所知障四魔而获得究竟胜利的,唯有佛陀。但是因末代众生根器不足的缘故,不一定能够真正地了解佛陀的究竟意趣,所以这时候只能依赖着诸大车师。

  什么叫诸大车师?以中观派的开派师来说,最主要的精神导师亦即祖师是龙树菩萨,虽然深见派的传承是来自文殊菩萨,但以人类所示现的菩萨角度而言,是以龙树为主要的导师。同样的,广大行的传承上师虽然是从慈尊流传下来,但是以人类所示现的菩萨角度而言,是以无着为主。为什么龙树和无着祖师或说开派师,又被称为诸大车师呢?因为古代开路都是用马车开路的,所以西藏人所谓的大车师就是开派祖师的意思。诸大车师所造的论典,是注解佛陀教授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参考,才有办法去了解佛陀的究竟意趣。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我们虽然学习了很多的教授,可是所学的教授跟佛所说的经义没有办法结合起来帮助生起定解,甚至于更糟糕地会显示出相互矛盾的情况,那就应该先舍弃才对。我们应该选择的教授,是不仅跟佛的经典没有任何违背,而且透过这个教授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佛经所说的最主要的大纲是什么,生起决定解,这种的教授才是我们应依止学习的。

  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说彼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唯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如果有人说这些大论典所讲述的法门并没有任何修行的内容,如果要修行的话,要依赖着其他的口诀,所以变成大论典所说只是属于了解佛理知识,而要修行的话就要远离大论典,另外去寻找口诀教授。这是对于正法产生的颠倒执,区别所谓的讲法和修法两者。我们应该知道,这是对于无垢经续和无垢释论产生的极大毁谤。这样的话,岂不是等于说大论典的内容对修行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辩论用的,只是开辟广大外解,用来增长知识而已,对修行一点帮助也没有。这种说法,就等于间接地毁谤了大论典,这也是毁谤正法的业障之一。

  我们应该知道,大论典对于一个追求解脱者来讲是最殊胜的教授。但是由于自己智慧不够,不一定能够知道大论典的内涵,所以有必要依止善知识而去寻求定解。我们绝对不要认为大论典只是增长知识用的,对于修心没有帮助,这是完全错误的。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须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

  大瑜伽师菩提宝说,真正懂得教授的话,并不是说只了解了手里拿着的一卷经函,而是通达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为了断除今世后世的贪着而说,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解脱而说,是为了生起菩提心而说,完全没有任何的矛盾和相违,这才是真正地了解“一切圣言现为教授”。

  同样的,大依怙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修宝喇嘛说:“我在一个坐垫上,让我所有的身、语、意碎为微尘,如此这般的精进努力,今天才好不容易了解一切的经论皆为教授。”所修的法和所学的法一定是一样的,否则的话有人学理用了十几年,可是当他去闭关修行的时候,居然学了十几年的佛法却派不上用场,闭关的时候又另外有一套闭关的法门,那就有区别讲法与修法二者的过失。

  三大寺的学生们,其实你们在修学般若蜜多及中观的时候,没有比《广论》更殊胜的了。我们对照着来看《现观庄严论》,仅礼赞文短短的几个偈颂就已经包含了三士道一切的内容,礼赞文中说:“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这时候就讲到了智慧深见的法门。而在七十义开始的时候又说到了,“发心及教授,四种抉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诸所缘所为……”,讲到了菩提心的广大行教授。《现观庄严论》的课程教授确实是非常殊胜,非常善巧地在领导着我们,不是吗?尤其是在现代,我们去教学佛法的时候,如果能配合着《现观庄严论》里面所说的教授去说,会有很大很大的利益。

  如同《现观庄严论》里面说到的,“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耽着不疲,周遍摄持道,五眼六通德,见道并修道,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首先从世间基本的因果缘起开始引导,因为肉眼可以看到,让人们知道什么叫缘起见。透过这种基本的因果缘起,再慢慢地让他们了解更细微的互相依赖的缘起和唯名的缘起,最后才能了解到二谛虽异体但是同性的这种道理。透过二谛同性异体的认知,我们再来学习四圣谛的话,对四圣谛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否则的话,只是会觉得佛陀讲了四圣谛而已,内心却没有什么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我们不想要痛苦是由因缘产生的,我们想要的快乐也是由因缘产生的,这个因缘来自于哪里?原来是来自于善恶。善恶最根本是来自于哪里?是来自于有没有无明。透过二谛的认知,相信真相并非是像无明颠倒所执那样,才有办法对灭谛产生强大的信心。否则的话,虽然在大论典里面说到了灭谛的定义、分支、边界以及生起之量等,可是大论典所说的对我们而言只是词面上的认知,并没有办法体会它的内涵。相信了灭谛之后,证得了这种灭谛功德的,我们把他称作为僧宝。但毕竟那时候只是有学道的僧宝而已,到了究竟果位的时候,转为了无学僧宝,就是佛果位了。如是,我们透过这种二谛、四谛的内涵,好象三宝的内涵非常清楚地浮现了出来,我们才有办法体会到,原来佛所说的教法是多么的殊胜圆满。这样的话,我们再去反观善知识的功德,视师如佛才会非常地强而有力,我们也才有办法真正体会到暇满是如此难得。如果对佛法的架构或它的基础道理完全不了解,硬要接受视师如佛或暇满义大的话,那实在是太困难了,只是嘴巴上知道或者是词面上的认知,没有办法真正体会,我觉得我们一定要认知这个重点。《现观庄严论》里面整理了许多非常重要的重点,如无执着、不贪着的教授,“佛陀等三宝,不耽着不疲”,就包含了不应贪着今世、不应贪着后世。在七十义的种相里面,先发心、后教授,之后说到了抉择分……这真的是把整个修行的次第都给说到了。虽然用意非常的深,非常的难解,可是《现观庄严论》的用词是非常简洁且强而有力。如同《现观庄严论》的根本经《般若经》一样,《般若经》在诠释抉择分时的用词也是非常强而有力的。

  没有比《现观庄严论》更为殊胜的道次第的内涵,可是《广论》与《现观》唯一的差别是,《现观庄严论》在解释这些重点的时候是分开的,而《广论》则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非常善巧地安排了次序,让我们知道自己现在是在哪个能力范围,相应的我应该主要修学什么,之后我会增长到哪里。除此以外,《广论》里面并没有《现观庄严论》没讲的内容。如同衮坚喇嘛蒋扬协巴所说,五部大论里面最主要的还是《现观庄严论》,确实是如此。我们有时候因为不知道大论典的内涵,会觉得《现观庄严论》的内容好象观修不起来,但是观修《广论》就能一下子将整个次序浮现出来,这说明我们对《现观庄严论》还没有真正通达。透过《广论》的上师口诀,我们才更清楚地明白了《现观庄严论》里面所要表达的内义,才有办法把《现观庄严论》的教言视为对自己真正有益的教授。

  我跟三大寺的学生们说,虽然在格鲁派里面非常排斥所谓的讲法和修法的不同,但这不只是嘴巴上说的,我希望在实践上,所说的法和所修的法都应该一致才对。如果我们修行的时候,所拿的经典是《广论》或者《略论》或者《三主要道》,而在辩论的时候,所拿的是大论典的内涵,好象和《广论》毫不相关,如果这样以为的话,那就错了。如同贾曹杰在著作《释量论》和《现观庄严论》的注释时,他的礼赞文里都有谈到的,我们应该要这样,在学习《般若经》或者是《现观庄严论》的时候,要配合着《广论》一起来教学,自然而然的觉得,好象针对《般若经》内涵的辩论就是对《广论》内涵的辩论。如果我们真的能达到这一点的话,我觉得非常殊胜,我们应该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否则的话,我们格鲁派虽然有说讲法和修法不同是不应有的,但实际行为上却好象确实有所不同,这很危险,这是我们必须要去注意的。

  此中圣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教正法者,谓是抉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抉择时,所抉择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种,成为因果。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岂可闻思抉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佛法可以分教正法和证正法两种,教正法是是非善恶如何取舍的修行内容,证正法是根据教正法而去付出实践的行为。教证二法是因果关系,教正法为因,证正法为果。比如我们在跑马的时候,首先要决定往哪个方向跑,之后才会让马往这个方向跑,如果却让马往相反方向跑的话,就是天大的笑事。同样的,我们在闻思时已经决定的修行内容,真的在修时却要去修另外一种跟闻思毫不相关的内容,这岂不是很好笑吗?

  所以教正法必须要能摄持一切经论的主要内涵,由亲近善知识直至止观,修行者应以闻思善择的智慧去作正思惟,作为之后在修行上的次第引导,这样才有办法现一切圣言皆为教授。也就是说,该修止的就做止修,该修观的就做观修。比如九住心等内容是以止修为主,而无常、空性等智慧观察的内容就以观修为主。“舍修”是指止修的时候舍散乱和沉没,破除这两种障碍,藏文直译过来叫止修;“举修”指以观察为主的修行法门,藏文直译过来叫观修。

  若不尔者,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唯开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

  相反的,如果只有道体的某一部分,比如只专攻九住心禅修的人,因为九住心是不需要用智慧去观察的,于是这种人便认为诸大经论不是真正的教授,只是拿来辩论、增广佛学知识的,只是浪费时间而已,作此诽谤而舍经论学习。宗喀巴大师在此说到,诸大经论所诠的内义,几乎都是要透过非常深奥的智慧,深入观察之后才能够知道的,如果我们放弃了这种观察智慧,如何能生定解?如果大经论的教授不是最殊胜的教授的话,请问还有谁能有比这些大经论更殊胜的教授呢?如果我们能将《般若经》这些显教的经论视为教授的话,也就会很容易将金刚乘续部教典视为口诀教授了,如此即能发起对所有大教授的定解,并且遮遣舍弃正法的种种颠倒妄执。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者,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与决定解了经论扼要,其中道理于各时中兹当广说。

  “胜者密意”,就是从亲近善知识一直到止观的所有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如果我们通达了三主要道的话,就是获得了胜者密意。如果我们视诸大论典无有相违,而且对自己来说都是教授的话,当然就很容易获得圣道三要的殊胜功德。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要去了解整个大论典的内涵现为教授是相当困难的,需要一个长久的时间,而且得花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而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浓摄了整个大论典的内涵,尤其是三主要道的内容,如果我们依止了具格师长,配合着《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讲解去修行的话,对于三主要道也就是胜者的密意也就容易通达了。

  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徧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若毁谤法,其罪极重。《三摩地王》云:「若毁此赡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若弒尽殑伽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故应励力而断除之。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恶行自趣息灭。此定解者,应由多阅《谛者品》及《妙法白莲华经》而寻求之。诸余谤法之门,如《摄研经》中,应当了知。

  《妙法莲华经》及《谛者品》里面说,无论是说佛陀的真实意趣还是依据众生的根器而说,佛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是为了成佛方便而作的开示。可是有一些不了解这个道理的人,却妄念执取只有一种法门才是真正成佛方便,其他类都是属于成佛的障碍,以一种轻视或者藐视其他法门的妄念心来判别所谓的好与坏,起善妙想、恶劣想,什么是应理、什么是非理以及大、小乘,说菩萨应该学这个法门不应该学那个法门,这种对佛语的辨别都属于谤法。所以在《徧摄一切研磨经》里面有说到:曼殊师利,应该要了解毁谤正法的业障是非常难以消灭的。说“细微”,是说实际上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是非常难消灭的缘故。

  当然,如果配合着实际的状况,像内部的四部宗义,有一些宗义论师提出有些论典是对的,有些则是不圆满的,以尊重其他法门的一种心情去说,这是没有关系的。可是如果内心相应着烦恼,不是配合着实际的状况,以不尊重其他宗义思想、不尊重其他法门的藐视的心去作善恶的区别的话,那就是谤法了。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不是说不分好坏。我们应该知道这是大乘法门,这是小乘法门,因为观修菩提心的缘故,这个行为就属于大乘的行为;因为远离了菩提心,是以自己别解脱的一种追求心而去修行的缘故,所以是小乘法门。但是当我们区别大小乘法门的时候,是以一种尊重的心情,符合实际的情况来做阐述的,而不是小看小乘,若带着自傲的心情去作区分,这就成了谤法。

  讲完了《徧摄一切研磨经》之后,宗喀巴大师又引用了《三摩地王》经里面所说,毁掉南瞻部洲一切佛塔的罪障,跟毁谤佛陀经典的罪障,两者相较哪个罪更重呢?毁谤正法或毁谤经典的罪更为严重。又另外做了个比喻:如果我杀尽了殑伽沙数阿罗汉,这个罪是非常非常严重的,但是跟谤法的罪比较起来,谤法的罪更为严重。所以我们要非常谨慎谤法的恶业,因为这是非常大的罪业,如果有谤法的话应该马上忏悔且消除谤法行为。我们可以透过《妙法白莲华经》及《摄研经》等了解忏悔之力,最主要的还是能看到一切圣教无违,并且现一切圣言为教授,如此即易获胜者之密意,那么一切的恶习自然就能够熄灭了。

  有时候我们自认为是一个大乘的修法者,所以对于一些来自斯里兰卡或是泰国的出家人,好象很小看,“啊,你们是小乘,我们是大乘”,以这种心态去辨别大小乘的差别的时候,等于是谤法了,所以我们要特别特别小心。我曾去过泰国两次,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有所谓的托钵乞食,这样的完全符合原始佛教的善良行为。我觉得非常好奇,于是也一起参与了这个乞食的活动。把鞋子脱掉,赤脚陪着这些比丘们去乞食,不只拿到食物,还会拿到一些莲花等,非常有趣,只是语言上有一些问题而已。当我问及这些长老们一天的生活起居时,他们确实是完全依靠戒律里面所说,非常谨慎地执守着,都过午不食,真的非常值得我们随喜赞叹。如果我们看到这么清净的戒行之后,还以一种藐视的心态说“你是小乘”,这根本不应理。

  以藏传佛教内部来说,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格鲁派等,噶举里面又分香巴噶举、噶玛噶举、竹巴噶举等,我们更不能相互毁谤。我们同样都是追随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同样是修学大乘教法的,而且都是修学显密圆满殊胜教法的。在这种不共因缘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互相毁谤说“你是格鲁派……”、“你是萨迦派……”、“你是噶举派……”以这种轻视或者是排斥的心态说“你是某某派别”,这是完全不应有的想法。无论是哪一个教派,一开始成立的时候,都是由有证量的大成就者来创立的,是完全符合佛陀意趣的条件下创立的教派,从历史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现在只有随喜而已,根本没有轻视或者不尊重的权利,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格。

  以我个人来说,我对各教派都尽量的观功念恩,是打从内心地观功念恩,而不是嘴巴说说。比如有一次,一位非常老实的老修行人,他是宁玛派修学大圆满的修行者,他想要闭关修行。因为我具有达赖喇嘛的名称,所以他非常虔诚地跟达赖喇嘛请法,向我请教宁玛派的“彻却”、“脱葛”两种法门。“彻却”翻译成中文叫本净观修,“脱葛”法叫作越证观修。那时候我并不了解宁玛的本净观修和越证观修,也就是对“彻却”和“脱葛”我并不了解,好在那时昆奴喇嘛还在世,所以我就对他说“对不起,我真的不了解,但是您可以去找昆奴喇嘛,跟他去请教”。有时候他们真的想要来学这些东西,想要在具如此名望的达赖喇嘛的座下来得到某些教法,可是因为达赖喇嘛的不了解,我个人没有去学习,而让他们失望了,我对此真的深感遗憾。

  我们都是追随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而且又是学习大乘法门,承诺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自己做不到的是一回事,但自己应该要去努力做到圆满利他的事业才对。所以我一直记得这个教训,尽可能地让自己去接受一切教法,不分派别地学习,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去年我在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有跟三大寺的出家人讲过,虽然我们修学格鲁派的教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找机会去学习宁玛派、萨加派、噶举派的道理。同样的,我也对萨迦、噶举、宁玛的学生们说到,你们应该多多学习格鲁派的教法。互相学习,不仅有利于教派之间相互的理解与和谐,对于个人的修行来说也是绝对有帮助的。比如说有些内容,在某个派别学时并不是很清楚,但是透过其他派别的解释,却能够马上了解说“哦,原来如此”。如我们讲到俱生原始光明的时候,不光可以透过格鲁所说“空乐无二”的智慧,有时候也可以配合萨迦派道果的“有及无二”的法门,或者是噶举派的“大手印”以及宁玛派的“大圆满的原始俱有”等,透过这些教派的种种解释,我们可以对“俱生原始光明”有更深体会。否则我们就得在宗喀巴大师的“一切圣言皆为教授”里多作一个补充:“是啊,我要学习一切的圣教,除某某教派以外。”但宗喀巴大师并没有另加这一句啊。“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也没有多加一个补充说:除了某某教派以外,所有的三乘我都要学习。所以我们应该无有教派分别地去学习一切的教法,这样才能整个地了解,不然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只接触了一个教派而去毁谤其他教派,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导师释迦牟尼佛一切的言语,完全是为了他人能够获得解脱以及究竟成佛的利益而说。导师释迦牟尼佛以这么纯净的意乐、完全利益他人的动机所说的一切圣言,如果我们还去毁谤的话,因果丝毫不爽,我们当然会承受严重的现实恶报,这是绝对的。如果我们了解到一切的佛言,无论是道之正体或者道之支分,都是为了补特伽罗从凡夫到成佛的方便而说,都属成佛顺缘,我们就能够看到一切圣教无违的功德了,也因此能够看到一切圣言对自己来讲都是口诀教授,没有无用的佛言,于是我们就能够易于获得胜者密意了,极大谤法的恶行也就能够自行消灭了。

  好比是一个人学画画,他必须先要了解许多不同颜色在画画中都是需要的,虽然白色并非红色、红色并非白色,可是在画画的时候既要用到红色,也要用到白色、黄色、蓝色等不同的颜色。虽然颜色本身相违,但在画画的过程当中是不相违的,都是画一幅画所需的条件。通达了一切圣教无违之后,如何现一切圣言为教授呢?就像是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我要在什么情况下配上什么颜色,配完之后我必须要补上什么的颜色,才会使所画更明显、更鲜艳等,有一个前后的顺序。所有的颜色都是非常有用处的,这就好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了。配色的次第,就是画功或说画画的技巧上我们能够抓到重点了,抓到重点就如同易于获得胜者密意了,那我们就有办法避免极大的谤法恶行了,所以说极大恶行即谤法的恶行能自行消灭。

 
 
 
前五篇文章

法师法语格言:证严法师静思语录

法师法语格言:人生的现象(星云法语)

法师法语格言: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法师法语格言:做人处事的态度(星云法师)

法师法语格言:宣化上人101条语录

 

后五篇文章

见悲青增格西:《释量论—成量品》略讲

见悲青增格西:入中论略讲—至第五菩提心

见悲青增格西:成量品与广论的结合

见悲青增格西:智慧的培养

见悲青增格西:空正见才是一切过失的对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