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祈竹仁波切:《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前行开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祈竹仁波切:《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前行开示

 

  衲由今天开始应大家之请求,开示一个以〈兜率百尊〉 祈请文为主体之修持仪轨。这个仪轨是我们格鲁派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今生及未来生都会为修行者带来无量之利益。这个仪轨对初修至资深的行者都是很重要的,所以衲很高兴有人请求这个法门之讲解导修,也很乐意尽自己之知识而开示这个法门。

  在未开始讲解前,听者应在心中生起正确而清净之听法发心。在每一座开示前,衲都说这同一番话,大家可能觉得很闷,或者心想自己早已听过了这番教诫了,但大家不要因为衲常常重复这一番话而轻视了它。若发心不好,则闻法也不会有所得益。作任何修行前,譬如说修法或者闻法前,应该先去发心。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论是打坐、听法、诵经甚至日常的打扫清洁,配合上正确而清净之发心的话,就是佛法!不配合发心或发心不对时,不论如何精进地去做,都不是佛法!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在修持佛法,取决于发心,并不取决于主体的修持专案。譬如说古印度之外道也会打坐,你们汉地之宗教(注:上师指道家及道教等外道)也有打坐修持。在打坐时,这打坐的行为是否佛法呢?这要取决于打坐者之发心了。如果是以健康延寿为动机而打坐的话,这就不是修持佛法。如因为了要成佛而修禅定,不论打坐是否有成,这过程就可说是修持佛法。所以,同样的打坐行为,可以是佛法,也可能不是佛法。所做的事是否佛法,必须取决于行者之动机。听法也是一样,有人为了好奇,要看看什么西藏喇嘛的怪模样而来,有人是追随友人才跟着来凑热闹,有人抱挑战或挑过失之心态姑且来听一听,有认为了增广见闻以成为著名学者之目的而来,也有人为人求神通或者纯粹为了没事做才来,所以大家在一起听法,发心却各各不同,动机都是不同的。以上所说法心是不好的,听法时不应以这样的心态而来,否则不利于学习。我们是大乘的佛教弟子,再闻法前要去想:“我与众生从无始以往轮回以来,屡历生死周转不息,不能脱出生死六道之轮而恒受苦痛。我现在得到了闻法及修法之机会,这机会很快就会消失,因为我随时可能死亡,所以要把握这个黄金机会,必须尽快成佛来带领众生离苦得乐。但要成佛必须修持,要修持则首先要懂得如何去修,所以我现在就来好好的听闻修持成佛之方法的开示1这种发心并非今天才要发,在任何听法场合都要如此,在每一次修法前也要类似那样地想:“我为了要成佛来利益众生,所以现在修成佛之法1。严格上来说,作任何的修行前都要把整个菩提道次第先想一遍来发心。如果可以如是发心的话,即使闻法并不完全明白,这闻法的过程本身仍是为了成佛和为了众生而作的一种修持,所以仍然有所得益,也是积了一个成佛之因。反过来说,若不这样发心,即使你通达三藏,举世知名,也不算真正在修持佛法。

  闻法时,另外还要具‘三器六想’,这些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已有详述,衲不再在此多言了,大家可以自己去读去学。讲经的人也一样要发心,要为了成佛及利生而开示,而不是为了吸引徒众和广收供养而做的,否则开示者就算是弟子千万,名闻天下,所做的仍然不是佛法上之修持!

  〈兜率百尊仪轨〉是一个净土法门,同时也是一个上师相应法门。

  我们先说说有关净土的方面: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不断在六道中轮回,我们在过往造下了很多的因,有因就必然有果,这因果定律就令我们在六道中转来转去,生生死死,周而复始。烦恼与业力是把我们缚于六道中的枷锁。我们造下之业是一个因,像一个种子那样,有潜在的能力会结果。这些因有无数之多,每做一个业就积下一个或多个的业因种子。这些因在我们生起贪恋、嗔恨等烦恼惑见时,就等于种子碰上了泥土、水份、阳光及肥料般,就会成熟结果,令我们体验到这业之果报。因如种子,种种烦恼惑见是外缘,就像水份及阳光等外在之有利条件,二者相遇就会结果。我们早已造下无尽的苦因,如杀生、偷盗等十不善业等等,我们同时也有无数之烦恼或见,所以就回转生,就回有苦。在每一次转生中,我们又造下了无尽的新因,这些因在未来也会成熟结果,所以我们就如被困与六道之中不能自拔。

  六道之中的三恶道痛苦不堪,在地狱道中之苦大家都听过了;饿鬼道饱受饥渴寒热之苦;畜牲道中被人劳役宰杀,互相啖食,也一样痛苦非常。三善道也并非无苦:人间有生、老、并死及其它痛苦;修罗道有战争受伤之苦及嗔心之折磨;天界之众生福报是最大的了,但最终还是会死亡而掉入三恶道中。所以六道轮回之本质就是苦,即使偶因过往善业现在成熟了而得到少许福乐,也不会恒久。我们就因烦恼与业力而无可奈何地轮转生死不息。要脱出轮回,首先要知道六道为苦,要明白苦的来源,然后生起欲脱生死六道之心,这个心叫作‘出离心’。

  诸佛之悲心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之能力也是不可思议的。因着诸佛之悲心及力量,他们变化出种种净土。众生只要有出离心,不执恋六道而一心往生于佛土之中,然后精进地忏罪积德,并作与净土相应之修持,例如称诵佛号及持咒、观想等,在临终时就可以不再于六道中轮回,得生于净土之中,可以直接在佛前学修直至成佛为止。

  生于这样的净土中之众生并非成就了佛境,也不一定已有很深之境界,其烦恼与业力皆未完全断除。但是在净土中并没有老、并死等苦,而且净土中没有不善之外缘能遇上而产生苦果,所以特别有利于继续修持直至成佛。生于净土中的众生,不会再因业力与烦恼而不自主地掉回六道之中。净土中修至较高境界的行者,例如一些大菩萨等,会发愿回到六道之中或者化出化身于六道之中救度众生。他们是自主地回到六道中的,并非受业力而迫使掉回六道苦海之中(注:于法师著作〈生死自在〉中,有详尽之净土法门开示)。

  净土有不同之境界类别,也有因各别佛之愿力及众生之因缘而显现之分别。在现在所开示的仪轨中,我们修的是兜率净土法门,这个净土与我们有很殊胜之因缘。它的主尊是弥勒佛,他是当来下生之未来佛,所以与我们特别有因缘。我们格鲁派中很多祖师都是往生在这净土之中的,所以我们特别容易与兜率净土相应而往生。

  〈兜率百尊仪轨〉中,主要之观想对像是宗喀巴大师,但我们要想他的体性是自己之根本上师,也同时是历代祖师。我们修这仪轨时就是与自己之上师、宗喀巴大师与历代祖师修相应,对他们供养、礼赞、礼拜及随喜赞叹等。在这仪轨中,要想上师、历代祖师及宗喀巴祖师是同一体性的,三者以宗喀巴大师及其两个弟子统摄代表来观想。

  在修这个〈兜率百尊仪轨〉时,行者视自己之根本上师(又即自己所有的师长之总体化相)与宗喀巴大师无异,向他作供养曼达、七支修持及持诵大师赞等,可以增长各种智慧、延寿、忏罪、增长福德、除灾病及来自‘非人’与邪术之加害、得诸佛与祖师、上师们之相应加持,在未来生得生于兜率净土中,最终得无上之佛境。所有世俗上与佛法上、今生及未来生的利益都能藉这法门而得成。

  宗喀巴大师是诸佛之悲、智、力化相,同时是观音、文殊与金刚手(见图)的化相,修持他的相应就等于与诸佛及三大士相应。我们观宗喀巴大师时又观为上师与历代祖师之合一化相,所以又会得到他们之加持。宗喀巴大师主要是大智文殊之化生,所以我们会很易生起佛法之证悟,尤其是〈菩提道次第〉上之证悟和中观应成派之正见。由于大师也是金刚手与观世音之化相,所以行者易生起悲心及成就力量。这些都是修这个法门的殊胜利益。

  为甚么要修上师相应呢?因为成就之根源就在于敬师。我们能否得到成就及生出证悟,就要靠与上师之相应了。我们会不会迅速成就它们,也是看上师相应方面修得怎样。

  不论我们修的是甚么法门,目的不外乎是想生出证悟及成就,而得到证悟及成就与否,则建基于圣者之加持。如果上师相应修得好,就会很快地得到成就。如果上师相应修得不好或者根本不修上师相应的话,就不能妄想得到成就了。

  上师相应不单只是说要修上师相应仪轨,它也包含了整个师徒关系之维持,行者必须视师若佛,也视上师与自己所专修之本尊为同一体性。在修法之同时,对师长应以三事供养:(一)以种种资财供养;(二)为师长作事代劳及(三)依师长教法而奉行。这三种供养都要去做,三者中以依师长教法而奉行为最佳之供养,第二种又比第一种为胜。上师相应并不狭指修上师相应之仪轨,它同时也包括了师徒关系,即三事供养及视师如佛。如果只是修仪轨而并不视师如佛,上师相应仍不能说为修得好,所以就必定不能迅速地生起证悟及得到加持。

  衲在西方,尤其对非佛教徒演讲的时候,通常不会谈到有关上师相应之口耳传承要诀,以免听者生出误解。今天在场的大家都已依止三宝一段时期了,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衲就不妨说一说修持之要诀,这些是口耳传承之要诀开示。

  我们在随一位法师受灌顶或学法前,要先观察这位法师是否有为师之资格,譬如说是否具有由佛陀至历代祖师之清净不断传承及其它条件。刚才说过,师长有不同之类别,传戒师有传戒师应具备之条件,传灌顶及教授密法之金刚上师应有密师之条件,这些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详细开示。以开示显乘佛法的教导师来说,应有十种资格:(一)戒德清严;(二)定德深广;(三)慧德通达;(四)证悟比弟子为高上;(五)已证法无我性;(六)通达三藏佛法;(七)开示善巧;(八)以悲心待弟子众生;(九)精勤不倦及(十)身体力行奉持教法。其它类别师资各有不同,有些法师同时具备所有不同定义之师资,有些只具备某部分资格,譬如能说法者未必具资格转灌顶,开示小乘法者未必具资格授大乘教法,能授灌顶者又未必能受某种戒。总之不论求戒、求开示或求传承,都要观察法师是否合资格,如求戒时须观察该法师有否传戒之资格等等,不可草率行事。

  一旦接受了一位法师为自己之师父,譬如从师受戒、受灌、受口传等,师徒关系即已成立,以后就须视他为佛,不可挑师之过失。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敬师态度,即使跟随佛陀也可能看不到佛之功德,还可能觉得佛似是有过失的。所以一旦依随了一位师父,必须看他的德行,不是去看他的过失。大家要在建立师徒关系前仔细观察,不可在师徒关系建立后才又后悔,这一点要小心注意。在心中一建立了师徒关系后,虽可再依其它师父学修,但不可对任何一位自己之师长不敬,全部师长都要视为佛之化相。在依止师父前要仔细观察,在决定依止后要常视师为佛。这些是有关师徒关系之解述(注:详见法师著作《悉地本源》)。

  修行的人,若要得到成绩,必须视师如佛。你的师长是否真的是佛并不重要,也不会有甚么分别,你必须这样去想他是佛,那你就会得到佛的加持。客观上而言,你的上师不一定是佛,但为了你自己之利益,你必须视他为佛。成就与否并不在于你师父是否佛,而视乎你是否视他为佛!能否得到诸佛与历代祖师之加持,也视乎你是否视师为佛。如果客观上你的上师只是一个凡夫,但你视他为佛,你自然会得到佛之加持。如果你的上师真的是佛,你却只视他为凡夫,那你就不会得到佛之加持。简而言之,视师为佛,你会得佛之加持!视师为菩萨,你会得到菩萨之加持!如果你只视自己之师长为凡夫,你就只会得到凡夫之“加持”,也等于说你并不会得到任何加持!

  上师是否佛并不构成分别,只要弟子视师为佛,就必会得诸佛加持,很快得到成就与证悟。衲现在说一件史实作例:从前有一个西藏老妇,她十分虔诚,很想有机会供养佛祖之舍利。她的儿子常常去印度经商,所以妇人就叫儿子想法请回一颗佛祖之舍利。这儿子去了印度几次都不记得办这件事,最后一次在回程中他才记起了这件要求,又不愿母亲失望,所以就随便在路边捡了一颗死狗的牙齿充代舍利牙。在儿子回到家的时候,老妇人十分激动,她完全相信这狗牙是佛陀的遗骨牙齿。她就洗干净了这牙,供在佛坛上面,以种种好的供品来供养,天天在狗牙前祈请、礼拜及赞诵。后来有一天,狗牙长出了很多真的舍利子,这就是佛陀的悲心加持了!由于老夫人之敬信心,这个假的舍利牙真的生出了舍利子!所以呢,只要有信心地事师如佛,就会得佛之加持,这点不是衲自己胡说的。如果你有信心及敬念,连狗牙也会生起加持!

  诸佛之数目是不可思量的,每一尊佛之加持也是不可思量的,所以三世诸佛的加持更是不可思量之多。但这些无尽之加持必须经由历代师长为媒介才能得到。诸佛等于是一个发电厂,弟子就像是家中的电灯泡。虽然有发电厂又有灯泡,但如没有电线,家中的灯泡还是不会亮起来。历代祖师与自己之恩师就是一条一条相连之电线,把弟子与佛陀连起来了,这电灯泡才会得到电力而光亮起来。故此,自己之恩师与他以前之历代师长就是桥梁,把我们与二千多年前之释迦佛与所有三世诸佛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佛之加持,可以成就佛之证悟。这历代之清净不断的师徒关系是修行之重点,事师如佛本身就是一项最重要的修持,其它修持能否成功都要看事师方面是否做的好。如果之视师为凡夫,弟子决不可能超越凡夫的境界。以这样的心去修持,旧像向大海投下一块小石头,不会有什么大反应。

  大家可以自己体验一下,请两个同等程度的佛教徒一起闭关修持本尊法门,譬如说修金刚萨埵忏法。其中一个要视金刚萨埵与他师长为同一体性,即视上师是本尊之人间化相及视本尊是上师之化现,以这样的心态去观本尊而修;另一人则只视本尊为本尊去修。两个人修同样的咒数,同样长的时间,在两、三个月后大家问这两个人的体验,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视本尊为师的人会有很好的成绩,譬如说在梦中反复梦到自己之业障正在消退等等吉祥之征兆;另一人可能也有一点点成绩,但就完全比不上视师为本尊的人之成绩了。视师与本尊并无分别正是修任何本尊法之心决。譬如说修极乐净土的人,要想自己师傅就是阿弥陀佛,在欢想阿弥陀佛的时候,要同时想:“这是恩师化相为阿弥陀佛1;在见到师傅时,要想:“这是阿弥陀佛化现人间的现相1,这样才会迅速有所成。

  有些人不知道甚么是 ‘根本上师’,也有人不知道谁是自己的上师。衲在此略为解释一下‘师长’及‘根本上师’ 的定义:凡是授戒予我们的师父或授皈依的师父都是我们的上师,譬如出家人在受戒时有三师七证,那就是说已有了十个师父。给予口传或灌顶的师父也是上师,譬如你向一位法师求法,他又如求教了你,他就成为了你的师父。哪怕他只教了你一个法偈,你和他的师徒关系一样是成立的。如果我们去听一座开示,则可以只视讲者为自己之长辈或善知识,但如果你生起了一个念:‘他是我的老师/,这师徒关系也就实时成立了。如果是参与口传或灌顶、受戒、皈依等等,则必须要视传者为师。所以一个人可能有很多的师长,尤其是比丘或比丘尼等,单只受戒就有十位师傅,日后还有新教师、授法师、依止师等等,我们必须视这些法师为自己之师长,无一遗漏。有些情况下,授灌顶或口传的人并非出家人,受者还是要视传者为自己的师长。在自己的多位师傅中,你觉得某一位的教法对你特别有用,特别觉得他的开示令你有所进益,这位你觉得与他特别有缘的就视为根本上师。其它的师傅你都要视为佛陀,也视他们为自己之根本上师之化现。“根本上师”

  就是统摄了你所有的师长于一身的一个概念。你的根本上师不一定是你所有师父中最有名气或学问的,可能一位不太有学问的师父之开示对你反而最有作用,那你就视他为根本上师。你的根本上师也可能有很多弟子,你不一定有机会与他常常见面,甚至他示现为不太记得你的表现,那也不影响你视他为根本上师这师徒关系。衲的根本恩师是知真仁波切大师(亦译作赤江仁波切)。在仁波切传法讲经时,弟子是几万几万地前来参加的,所以恩师之弟子十分多,视他为根本上师的修行人不计其数,恩师不一定每一个都认识,这个是不构成问题的。除了大师知真仁波切与为衲授沙弥及比丘戒的剃度授戒诸师外,在拉萨与印度色拉寺中,衲还有亲教师:印度色拉寺昧院之退任老方丈不单为衲开示佛法,连年青时的生活所需也是老方丈仁波切供施照顾的。衲曾经患重病,入院三年之久,全凭老方丈师父之照顾才活过来了,当时其它长老都以为衲是捱不过去的,有几次情况不妙时还有同门开始准备火化用的木材!所以亲教师也像父亲与慈母那样,关系就是一种父子关系。此外,还有其它曾经为衲开示或灌顶传法的上师,还有入寺时教我看写语文的师长,这些都是不同之师徒关系。师父有很多种类,但全部都要视为根本上师之不同化相,再要视根本上师与佛及本尊和历代祖师是同一心识与体性的不同化现。

  从功德上来说,我们必须视上师与佛具有一样的功德。客观上,一位法师当然却并不一定真的有佛之功德、智慧与悲心。但如果从对自己之恩德上来说,则绝对是师恩更大。诸佛悲心无等,度化了无数众生,可是我们却未被度化。现在是自己师长来救度我们,来为我们开示成佛之道的。如果没有师长,我们无可能得以学法受戒,甚至连佛的名字都不会听到;所以从对弟子的恩德上来讲,师恩比佛恩还大。

  在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已经说过了上师相应之重要性,所有的智慧、功德、悲心及成就都建基于师徒关系上,而修持上师相应之仪轨正是事师之一部份方法。

  在我们格鲁派传承中,有不少不同版本之上师相应仪轨,例如〈上师会供仪轨〉等;也有很多本尊法门仪轨中包含了上师相应法于内。事实上,修本尊法也要视本尊体性实为根本上师,否则不易得成就。在这些上师相应的众多仪轨中,有些必须先受灌顶方可修持,其中有些还有其它的限制,譬如说若要听受〈上师会供仪轨〉的传承释义开示的话,就必须是无上瑜伽密部之行者方能有资格摄受。但现在我们所讲的上师相应仪轨——〈兜率百尊仪轨〉—— 则不论僧、俗、男、女、老、幼、资深或初学者皆可修持,也不需要先受灌顶或有甚么基础条件。大家若要专修这法门的话,最好是能听受起码一次如我们现在正在举行之传承导修及听受口传,否则只听受口传后修持也可,甚至无口传传承而仍一心依止地去修诵也可以,但最好同时找机会求受口传。仪轨本身并非密法,即使未受口传也可修诵,一样会得到效益,但若具有传承加持,则效果当然更为殊胜了!这仪轨虽本身也有各种大同小异之版本,单各版本在主体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兜率百尊〉正文为修持核心,只是在前后的支节上有轻微的不同而已,例如融入的部分有几种不同之诵文。这些或有小异之不同仪轨都属〈都率百尊仪轨,格律派的僧人每天都要修诵,大家要求受口传一点也不难!

  作为格鲁派的弟子,大家应该每天修诵这仪轨,可以把它视作主修之法门,也可以配合其它法门而修持。

  大家不要轻视这个仪轨,它虽不属于密法,但各行者可依个别之层次修持这同一个仪轨。我们现在是依显乘之法去讲解如何去修持这法门,但摩诃无上瑜伽密部之行者在修同一个仪轨时,就可以作不同之观想;所以这个仪轨实际上是暗藏了所有密法及显法在内的,但今天我们不会讲到它里面密修的方法,只讲一般的修持方法。日后大家慢慢有进步时,衲会再教授同一个仪轨之不同修观之方法,乃至以此仪轨修摩诃无上瑜伽密法之妙诀。总而言之:千万勿轻视这个仪轨,虽然我派内人人都修这个法,但同是一个仪轨,却有不同之层次的修持方法,包括最上之密法在内;由最初之成就至最深妙之密法无上成就,都可以经这仪轨法门而修证圆满。曾经有一次,有一个蒙古官员向班禅大师求法,大师问他欲求甚么法,他回答说:‘请传授予我一个简单的小法,以便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可修持/,班禅大师又再问他心目中有哪一个法门是他属意要学的,这官员就要求大师传予兜率法门,班禅大师听了以后十分震惊地说:‘兜率上师相应法怎可说是简单的“小法门”?没有甚么是比它更广大的法门了!诸佛之八万四千法门已尽在其中/。大家从这故事上就可明白到这法门之殊胜。

  现在衲会开示日修此法之重点。仪轨虽很精短,内容却十分深广,衲只摘要而说示,大家若可掌握重点而修则已很不错了。大家勿在听法以后以为〈兜率百尊仪轨〉就是这么多的开示而已,这只是略说重点,还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说的,但在教初学者时不能一一开示。大家修得熟悉了,有了成绩以后,在未来还可以学上去!

  〈兜率百尊仪轨〉有共通的教法与不共之密义,依据听法者之身份、程度与需求而有不同的观想方法,譬如说对大部份人教示依此法而忏罪之观想,或也可教依此法门增长智能的方法,又或以无上瑜伽密法配合此仪轨来修‘净光’、‘幻身’及气脉等方法。同一个仪轨有不同层面、不同目的、适合不同需要与程度的方法去修。同一个修的方法又有简、繁的异处及深、浅的不同开示程度。所以说这个法门对初修者、资深者乃至近乎得大成就者都是适合的。衲现在是依共通的观法之层面而摘要地去讲,这样比较对大家都适合。不共的修观方法及与无上密法配合的修观暂不宜讲授。

  修诵前之细节准备

  所有的修持,都可分为前行、正行与结行三个部份来开示。现在先说这个法门之前行准备功夫:

  地点

  若作闭关,应选清净无人、环境详和优美的地点,这样比较利于修持,不易生起贪执及嗔恨等烦恼及分心。初修持的人尤要重视修持地点之选择,在有了一定之境界与定力时,则不需那么挑剔了,即使身在闹市也可以心定不动。

  若是平时日修,应择屋中较安静之房间或屋中比较利于静修的一角。

  以上地点之选择并非此法门之不共要求,所有的修持都一样要依以上所说而择地。

  清洁

  关房或日修的房间或角落要天天打扫,不论是否有尘埃都要打扫一下。打扫时心里想着是在扫除内在之尘垢,如种种烦恼等,譬如自己的嗔心很重,就特别去想正在扫除自己内心之嗔念,余此类推。打扫时不单在打扫外尘,配合了发心时,这也同时是在扫除内心之垢。这个打扫过程其实有大学问在里面,它本身就是一个单独的修持法门。大家若要发心精修打扫法门,可以研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之有关部份,里面更详细地开示了打扫之偈文及打扫时应该参思的内容。有些人不屑做这些前行修持,或者认为这些是粗浅之功夫,但历代之大师都是这样地去修持的。佛经上记载了小路尊者的故事 (注:即十八罗汉中之注荼半托迦尊者,他的名字义译为‘小路’)。这位大罗汉是怎样成为罗汉的呢?他天资很笨,连一句偈都背不出来,佛陀就教他打扫的法门,他单单依靠打扫作为修持,便成就了阿罗汉境界!所以只要能懂得发心,世俗的打扫功夫也可以带来不简单的成就。

  以上所说之打扫前行对所有法门都适用,属于共通的前行准备,并非只适用于〈兜率百尊仪轨〉之修持。凡是修行的人都应该天天这样去做。

  佛坛

  我们修法的人,应在关房布设代表佛陀之身、语、意的圣物。若是日常修持,也应于家中整洁干净之高处设立圣物。

  佛坛代表佛陀之身、语、意,必须依传统开示而布设,不应随便乱放。

  佛坛中央应供放本师释迦牟尼之像或画,因为他是佛教之本师,所以要放最中央及最高之处。由于我们是格鲁派的弟子,所以又要放一尊宗喀巴祖师像或画相,也是放中央高位。这些是佛陀之身所依。佛像虽不是佛,但却代表佛宝,籍着供养佛像是能积广大功德的。若还要供其它如药师或弥陀等佛像,应放中央释迦等之旁位,以释迦及宗喀巴为中为主。其它菩萨像,如观世音及文殊等,可以放再旁侧或低一点的地方,主次要分明不乱。中央主位是释迦本师与宗喀巴祖师,其它佛像在其左右二旁,菩萨放在低一点或最旁之位。

  佛坛上不应供奉世间天神。天道之众生尚未脱生死,也未断烦恼,所以不堪当我们之依止对像。他们与我们一样,你供养他们会得到一点好处,得罪他们时他们就会生嗔心而加害我们。供养他们顶多只能得些眼前的小利,并无恒久之利益,所以我们不应依止天道众生。若必定要供养世间神祇也要分开放,不应与佛像放在一起,也不应对他们生起依止之心。

  佛坛上较中央之位还应该放自己专修之本尊的像或图。对专修〈兜率百尊仪轨〉的行者来说,主尊正是宗喀巴大师,佛坛上已经放了此祖师之像,所以无需另一本尊之所依。

  佛像之右面(即我们面对佛坛时之左方)应放一部佛经,可以用〈大品般若经〉或〈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梵文、汉文或藏文印本。前者为诸佛之究竟教义,后者为一切佛所教之精华。若没有这些经典的话,以其它佛说经典代替也可。佛经与论著并非佛法,但代表了佛法,故且我们以它来表义佛之语。三宝中以法为最上依止,因为我们是透过奉持佛法才能成佛的。严格上来说,我们可以把经书放佛像及佛塔上,但不能把佛像放经书上,因为法宝为最上依止,尤甚于佛宝。以上并不是说大家要把经书放佛坛的佛像顶上,只是解释即使这样做也并无不如法之处而已。我们一般把代表佛语之经书放佛像之右手面,也有人放佛坛柜顶上的,这也并无不妥之处。衲见过有人把经书放下面来垫高佛像,这则为不如法,二者虽同为圣物,但经书所代表的法在定义上比佛宝更为神圣。衲见过很多洋弟子对佛像与经书都不生敬信,这是不好的;汉人则普遍很敬佛像,却常常把经书放地上或者随便丢弃,或者贩卖经书,这些是很严重之不善业,更加是违背依止法宝(三皈依中之法皈依)之行径,大家要切记戒除!

  佛像之左手边要放一个舍利塔,以代表佛的意。佛像与佛塔应该请有资格的人装脏及迎请胜住,另舍利塔以铃和杵代替也是可以的。

  以上所说的释迦佛像,加上一本经及一个舍利塔,就构成一个如法之完整佛坛,代表了佛之身、语、意。其它佛像也可供上去,没有也无妨,但以上三者则不可缺少,否则就说不上是完整的佛坛。

  这部份之开示是共通之教法,适用于所有法门和一切修行人,并不只是修〈兜率百尊仪轨〉的行者才须要那样做,修其它法门的人也一样要有这个佛坛,而且必须如法,但并不需一定要很大。

  修法时不需一定要坐在佛坛前,但每天都应看一下坛上所供的佛像,以生起一个好的因缘。

  供品

  供品要重质,不一定要重量。灯、水、花、食品等都可以供,多少都可以,但应放得庄严整齐,起码令自己看时觉得庄严生喜,不是随便堆在佛坛前,像是把东西施舍给乞丐或畜牲那样地堆放的。摆放得庄严是为了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这是自己的修持项目之一。供品不需很多,有甚么就可以供甚么,但不要把坏的或不新鲜的东西去供而留着好的自己吃,应把能力中最好的供上。出家人没甚么钱买好供品不要紧,反正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好的供养就可以了。在家人特别要好好修这供养法门,反正天天要买东西,可以把买回来之水果等先供佛,供完了才自己吃。对在家人来说,这是很方便的修行,十分易办。

  供养须要谨慎确保供养心清净及供品来源清净。

  供养心要清净是说不要有不舍得供养、吝啬、供了又后悔的心;要欢喜地去供养。

  供品来源清净是说供品不可以是偷来的或经过杀生、偷盗、妄语、邪YIN等手段及事业换取来的。对出家人来说,不可以五种 ‘邪命活’得来之供品供养,譬如说自称有神通来骗人供养而得之物品,或以不善业与五邪命活得来的金钱所买来之供品。

  大家供养时要留意不要犯上上述之两种过失。在西藏,水供是最流行的供品,因为水本质就代表清净,它随处可得,不需作不善业才能买得,所以来源肯定清净。它在世俗上来说并不值钱,所以供者不会生吝啬心。生活条件不高的出家众,供养圣众时应以水供为主。作水供应该天天换水,也要注意不要把空杯放佛坛上。

  供灯最好是长明灯,不要让灯熄灭。

  供香是供气味,所以不应以电力的假香代替,如果不方便的话,宁可供其它的东西!此外,供香不需把香炉放于佛像正前面,放远一点或放地下都可以,放得太近长年下去会把佛像熏得肮脏,没甚么利益。供香是供气味,不是供黑烟,所以无需把整束香堆于佛像前去熏!供时可以先持香在佛坛前祈求及供养,然后把香放略远或地上之炉中即可以了。香炉不要用有佛经印于上面的。只要是没佛经、佛号印于炉身之香炉,放地下无妨。有佛经印在上面之香炉最好不买,如已经有了则要小心勿放地下。佛经是用来念诵及领会的,不是一种装饰品,所以我们最好不要买印有佛经的香炉或其它产品,这些是末法时期商人乱做的商品而已,并不合符传统。

  以上是共通之开示,适用于任何法门和行者。

  修这个法门或修〈上师会供〉的行者,可以再加供一套不共之供品。由佛像面对之左方起 (注:面对佛坛时之右方) 为四杯水、花、燃香、灯、涂香、食品及音乐。第一至第四杯顺序分别为供予饮用、净足、漱口及净化之用的水,杯里都是放清水;花供可以在水杯中放一朵鲜花,也可以在杯内放米,插上一朵塑料花;燃香供是在杯内放米,插上两支不点燃之香;灯供以油灯或电灯都可;涂香供可以用藏红花丝放丁点入水杯中作供,或把小支的香水整瓶插入米杯中也可,又或只以清水代替就可以了;食供可以在杯中放米,米上再放一个水果或一小包饼干;最后之乐供以一个小铃代替,不一定要是法器那一种铃,反正是漂亮而可以发出声音的装饰用小铃就可以了。杯与杯间之距离是一颗米之粗度,水与米在杯内都要近满,离杯缘也是一米之距,不多不少。四杯水要用能饮用之水,每天要换一次;花如用鲜的,凋谢时就要换,如用胶的则不需换,但要保持干净不封尘;香枝不需燃点,隔一段日子才换一次;明灯最好是长期点明的,用电的也可以;涂香如用水代替,就天天要换,如以香水瓶插米杯内则一年才换一次也可以;食物不需天天换,在未变坏前换上新的即可,天天换也可以,放一个水果或少许糖果在放满了米的杯上即可以了;音乐供如果没有小铃,可以用小响螺或小钹放杯上,杯中放满米粒,这也是不用换的,保持整洁即可以了。这是〈兜率百尊仪轨〉之不共的供品(见图)。

  座位

  修法之座不一定要在佛坛前面,总之在安静之地方即可以了,如果是闭关的话,关期中是不移动座位的,整个关期都在同一个蒲团及地点上修持。

  座垫一般是后高四指横算之度量,前面是二指,所以后高前低,此为共通之做法。各人可依自己身体构造而作适当之改良,以坐得舒服及能坐得长久为宜。修密法及禅定的行者尤其要好好准备座位,否则坐得不舒服则禅修不易专注,身体不端正修气脉密法则不能成功。一般之念诵则座位要求可以不那么严格,以舒服及能久坐则可以了。座下之地上以粉笔画上一个卍字及放上吉祥草与百节草,如无亦可。吉祥草即旧式扫帚上之干草(扫帚有用不同之草类的,其中一种为吉祥草,十分常见,在山边也易采得);百节草就是草地上有时候能采到的野草,如果拔起草头,可以一直拉整段一节一节的根茎出来的,不一定有一百节,总之越长越好。字要注意方向,不要反向。两种草及字有很殊胜之意义:卍字代表修持之坚定,因为这符号表义金刚交杵,即坚固不能摧坏之意,它同时也表义佛陀成道的金刚座;吉祥草表义清净;百节草表义长寿;这两种草更是佛陀当年在印度菩提树下成道时所坐着的,所以这三者一方面有吉祥之表义,同时也是效法佛陀地去修持之意思。如果能具备这三者是最好的,但缺少了它们也可以修持。其实两种草都不难找到,世界各地随便哪里都有。这些是座位上之共通开示,不论修甚么法门都适用。

  修〈兜率百尊仪轨〉之不共座位要求是要面向北面,若不方便则上座时想着自己是面对北方的即可。这坐向是此法门之不共的要求,并不是说修其它法门也要向北。修显乘的法门一般不讲究方向,只是为了吉祥之缘起才有这不十分严格之要求,如修西方极乐净土的行者可坐向西方,修东方琉璃净土的向东方等等,是为了积聚生于某一净土之因而做的。修密法的坐向要求则较严格,于修息灾时有一个方向,修增益时又有另一个方向。修〈兜率百尊仪轨〉的行者心想向北也是可以的,不像密法般严格要求。

  坐姿

  在摩诃无上瑜伽密之圆满次第气脉修持中,坐姿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这兜率净土法门中,则要求没那么严格。 ‘毗卢七支坐’ 是诸佛之身代表 —— 大日如来 —— 之身相,也代表佛陀之圆满身相。身体并无问题的人,最好是作‘毗卢七支’或‘八支坐’,即脚作双盘跏趺,若不行则单盘或交叉脚坐也可以了,实在也不行才坐椅子;背要垂直令脊骨如一枝箭般;手臂自然下垂,腋下留有空位令空气流通,右掌放左掌上,两掌放脐下少许之脚上,两手的拇指指头相触,这个是定印,修法中有时是要合掌的,有时则要持念珠持咒,其它时间就可以作这个姿势;眼要半开半闭,因为眼睛全开不易专注,全闭则很易睡着,所以要半开;口部自然闭合,不需紧闭,轻松地闭着即可;舌要顶着上颚;头自然地略为向下一点点;以上合共是七支要求.然后检查心念,如果心念柔和而处于中性或善念之中,就可以开始发心及修法了.若是处于嗔心、妒心等状态中或者是过度激动时,应该先作调息.身体之七支要求为“毗卢七支坐”,如果需要调息时,加上了调息就叫“八支坐”

  调息的方法叫做‘九节调息’,方法十分简易:先以右手食指轻按右鼻侧,由左鼻孔呼气,要细而长地慢慢自然地呼气,然后以同一指之指背按左鼻侧,由右鼻孔吸气,也是要细长自然,如是地重复呼吸共做三次,然后放下右手;以左手食指按左鼻侧,以右鼻孔呼气,再以同一指指背按右鼻侧,以左鼻孔吸气,也是重复呼吸三次然后放下手;以两个鼻孔慢慢呼气,再慢慢吸气,重复呼吸共三次;这样一共是九次之呼吸,为一个单元之‘九节调息’,反复做几个单元至心能平伏下来时,马上就可以作下一步之修持。

  以上之坐姿开示是共通之教法,适用于任何法门,并非兜率净土法门的不共前行。在平时遇上心情激动之时,也可以作‘九节调息’法数次,这种调息法对调伏心情有很佳的作用。

  发心

  在修法前,要心想:‘为了要成佛而利益众生,我必须修持忏净及积聚福慧,故我现在就马上要在这个座位上去修行/,最好是可以更详细地把〈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之三士道的发心全部想一遍。

  修诵前之细节准备

  所有的修持,都可分为前行、正行与结行三个部份来开示。现在先说这个法门之前行准备功夫:

  现在我们讲解修这仪轨的方法:

  如何修诵皈依部份

  仪轨的开始部份就是念诵皈依。念诵皈依偈也有分为观面前皈依境与不作观想的两种方法,但一般的行者应该要观起面前皈依境才会有大利益。

  刚才早已说过有关‘毗卢七支’或‘八支’之坐姿及发心,现在仍保持此坐姿及发心,再想自己并非身处于凡俗之屋子内,而是身处尤如净土宫殿的环境之中,然后渐次观出面前之皈依境。皈依境有多种不同之观想方法,有广繁的,也有简略的,有共通的(如以本师释迦牟尼居中央之观想),有不共的(以正在修持之法门的主尊居中),我们现在只择其中一种观想而讲其广大及简略的观法:

  在自己眉心前面之虚空,不高不低也不远不近之处,现起一棵极为巨大之树,树顶部份有一朵盛开之花朵,花朵中央有一个广大宝座,这宝座下由八头白身绿毛之雪狮子所承托着,座上有莲花,莲心上为月座(注:即月亮平铺莲心如一坐垫般),月座上为宗喀巴大师。这宗喀巴大师虽现相为大师,但体性实同时为自己之根本上师。这中央大宝座之左右二方分别有一个坐垫,宗喀巴大师之右方坐垫(即行者面对面前中央大师时之左方)上坐着贾曹杰祖师,左方坐垫(即行者面对之右方者)上坐着克珠杰祖师。宗喀巴大师与贾曹杰及克珠杰两位合称 ‘宗喀巴父子三尊’或‘师徒三尊’,宗喀巴大师是这二位祖师之师父,两位祖师是宗喀巴大师之心子(注:即尽得其加持及传承之弟子),故三祖合称‘父子三尊’或‘师徒三尊’。这‘父子’二字乃以其师徒关系而说的,并非指他们有世俗上之父子血缘关系。三祖师之身相方面,大家可以参考图片或他们的圣像(见图),等一会在讲到仪轨主体时也会再讲解,所以现在先不细述。‘宗喀巴父子三尊’必须观想为真正活生生之三祖师,不是观为图片或佛像那样不动或没生气似的样子。这样的观想就是简略的观法了。

  观想能力略高的人,又或已能观出简略皈依境,又想训练进一步加强观想能力的行者,可以去观广繁皈依境。这观法以前述之境为基础,再加观三祖师周围有所有历代传承祖师、四密部所有本尊、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辟支弗、罗汉、声闻、缘觉、空行父母及一切出世间护法等无一遗漏,皆重重各依其位而围绕中央三祖,各各之身前有经典代表其开示及持证之正法等,这是广大的皈依境观法。这皈依境之观想必须尽力观得广大无边,充满整个虚空。

  不能观想广繁皈依境的行者,单观简略之皈依境而一心依止即可,心内必须生起:‘除此皈依境外,我别无依止之对像!除此之外,别无能令我断轮回乃至成佛的导引之坚定心念。要心想此面前三祖实乃一切祖师及三宝之统摄,其化相虽为三祖,其体性却是所有祖师及上师、所有本尊、所有三宝之总摄持。

  观起皈依境后,我们必须生起皈依之心念。要生起皈依之心念,必须具备皈依之因。皈依之因是指推动我们生起依止之心的因由,正如一个犯了罪的人,会因惧怕受罚而依赖有权势的人庇护一样。我们从无始以往之轮回以来不断以身、语、意作种种恶因,这些业因将令我们堕入三恶道中,故我们依止三宝,因三宝是唯一令我们能免于此后果的依止。我们应如是地去作参想,生出此种依止之心。然后我们再想:即使我们暂不堕于三恶道中,这六道轮回之本质乃苦,就算生于三善道中,也一样有种种痛苦,所以我们生起为求断轮回苦而依止三宝的心念。再下来,我们去思维:每一位众生皆于无始以往轮回以来曾为我母亲,哪我们如何能忍见诸母继续于六道苦海中受苦而自己却不理会呢?所以我们又再生起一种心念:为令众生离苦得乐,我必须成就佛境来利益他们,故此我必须依止三宝!第一重之发心为下士道之皈依发心,第二重者为中士道之发心,最后一重为上士道之发心。上士之发心必须先具备中士之发心方能生出,中士之心又建基于下士之发心。所以我们应透过参想三恶道苦,培养出建基于惧三恶道苦的下士皈依发心,再参思六道之苦,生出基于出离心的中士皈依发心,最后才参证悲心等而生起基于菩提心的上士皈依发心。这些是有关皈依之因的开示。没有皈依之因,就没有推动我们真正生起依止之心的力量,也就不可能如法地去修持皈依了。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三宝之功德,否则也不会生起对他们的信心及敬意,也就不易生起依止之心了。诸佛为开示修持之道的先锋,他们对众生之悲心是不断及不分别的;法是修持之道,亦即佛陀所开示的路,诸佛已经经历了同样的路而达致佛境,他们开示叫我们也可走这条路而达到他们之圆满境界;僧伽是同道之善友。皈依三宝不像其它外道之信仰,不是说盲信一个神就会得救。三宝中最主要之皈依乃为法宝,皈依法宝是指依法而奉行修持,所以才能成佛。佛不能以手加持众生而令我们成佛,也不能以水净化我们以令成佛,我们必须依止正法而修持才能断苦及成佛。这就是我们说依止三宝能令我们免三恶道苦、断轮回生死、甚至能令我们成佛的原理。我们要参思三宝各别的功德,例如佛之身、语、意功德及法之八大殊胜等等,方能自然地生出依止之心。

  在观出了皈依境及生起依止心后,观自己之父坐于自己之右方,母于左方,冤敌于前方,亲友坐于自己后方,六道一切众生围绕而坐,然后准备修诵皈依文。在念诵时,要观想自己如领诵者般,带领前、后、左、右及四周之全部众生同时修诵。观父亲之时,不限指今生之父,而指过去生之父及父亲之父等历代祖先,观母亲时亦一样道理。观敌冤时,我们要生起悲心而不生起嗔心。敌冤中也包括了一些我们见不到的‘非人’众生,他们是我们在今生或过去生中曾与之结怨的‘非人’,现在常常欲加害我们。我们生命中的确有些灾苦是由 ‘非人’所加害的,但也不需过份迷信,以为一切大小问题都是他们的加害。‘非人’也是众生的一种,可以加害我们,有时也会被我们在有意或无意中伤害。我们在今生或过去生中,或曾有意或在不知情之情况下伤害到他们,现在他们有一点能力,所以可能想加害复仇。‘非人’只不过是众生之一种,并无值得我们去畏惧的,反而应该以悲心去对待他们。如果我们在今生有‘非人’加害,也肯定是我们自己早已种下了苦因他们才能得逞。我们修法时观‘非人’与其它六道众生也在一起修诵、一同忏罪、一同祈请,这样慢慢地会令他们的嗔心息灭,被我们之悲心降伏,不在想加害我们或者其它众生.对治“非人”引致之障难有不同的方法,但悲心及对三宝之依止心是最有效的方法.简而言之:修诵时观六道一切众生围绕自己同时念诵.我们之中有些人喜欢自诩为大乘弟子,但修法时却只为自己之利益而修.在修法时,若我们欢想众生围绕同时修诵,也是一种利益众生之方法,同时也训练自己的悲心,这样地去修才堪称为大乘行者的修持.

  上述的都观想出来及生起了发心后,便念诵仪轨中的皈依文,要以坚定的依止心去念诵三次或更多的次数。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这是大乘皈依文之一种,前二句是皈依,后二句是发菩提心。若行者想同时加修皈依加行,可以在念诵仪轨中皈依文之后加入皈依加行之修持。若不加修,则顺着仪轨诵文次序而念下一部份 —— 四无量心。

  〈兜率百尊仪轨〉与皈依加行合修之方法

  皈依加行是各种加行的其中一种,以十万次为一个单元。修持佛法的人,若能于一生中至少闭关修完十万次皈依加行、十万次礼拜、十万次曼达供、十万次金刚萨埵百字明及十万次上师相应,这是最好的!行者不一定要在一次闭关内完成五项加行,可以分开几次把它们逐一完成,先完成皈依加行闭关,下一次再闭关完成礼拜加行……等等。这五种加行是很重要的修持。有些人认为这是初级的修行,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即使我们明天就将会成佛,今天仍须积累功德及忏净罪障,所以就要作各种加行。加行其实有九种主要的类别,刚才所说的五种是较为重要的,其它还有水供、造佛像、金刚空行火供及三昧耶金刚法等四项,共为九种加行。在修持大闭关(长达数年之闭关)前,行者一般会先作一个约半年之小闭关,在半年内完成全部九种加行。我们这里在场的各位或许并无作大闭关的计划,但也一样可以找机会作这九种或五种加行之闭关,分开作也可以,一次做完也可以,若能一生中完成好几次则更好了!有人认为各种加行各作十万就算是完成了,这是一种笑话!我们一天未成佛,一天都未能说已经完成了加行之修持!十万只是一个计算用的单元,不是说做了十万就已成就或不需再做加行。

  加行之修持的遍数计算主要以闭关中所做的才算,但我们平常也可以视加行修持为一种日修之功课。各种加行有自己的一套仪轨(有各种长、短不一之版本),但也可以与〈兜率百尊仪轨〉合修。在合修时,观想上与单独修加行有一点不同,但意义与作用是完全一致的。行者若以各种加行与〈兜率百尊仪轨〉合修,在现在这部份就插入皈依加行之修持。曼达供、礼拜及金刚萨埵百字明则加于仪轨中其它适当的地方,再加上这仪轨本身就是上师相应法门,这样合起来就可以在一个仪轨中修全五种加行了。若是闭关中依这个仪轨而合修加行时,则在修至该项加行之部份时重复修若干次,至下座前把仪轨其它部份修一次即可,譬如若闭关做皈依加行,则在上座后修至这部份时修诵皈依若干遍,至下座前把整个仪轨未诵的部份也诵完一遍,这就是一座了,一天内分作若干座,一般是四座,到有一天修满了十万遍便完成了一个单元的皈依加行。最好是修满一单元之某项加行才修另一项,比如先修皈依加行十万,才继续或另择日期作另一项加行闭关,这样比较好。在皈依加行闭关中,其它加行略修一点也是可以的,但主要是集中在修皈依上面。若是日修中依这个仪轨而合修加行,可以在同一座内修各种加行,比如在一座中修一百次皈依加行、一百次礼拜、一百曼达供,一百次百字明及一百次宗喀巴大师赞,也可以在一座中只集中修其中一种加行,其它的加行略修一点或不修也可以(注:唯宗喀巴大师赞是原来仪轨的一部份,即使这一座中只拟专修皈依,在念至大师赞时,也必须随力念诵若干遍才算是完整的仪轨)。

  加修皈依加行的方法是这样的:皈依境如前所说,在念仪轨中之皈依文后,加诵三皈依或四皈依。三皈依的内容为: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四皈依则加诵‘皈依上师’一句,成为:

  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一般人在这二者中择其一而诵即可,不需今天诵三皈依,明天诵四皈依,反正选定一个版本念修就可以了。念诵时以汉文、英文、藏文或梵文念都可以。

  念诵三皈依或四皈依时,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一遍一遍地念三皈依或四皈依,第二种是集中念一句,至若干遍后才念下一句,这样比较容易观想。我们现在教授分开念之观想方法,为了方便大家明白,我们以一座中要念一千次四皈依为例子而解说:

  先诵四皈依数遍,然后集中念‘皈依上师!皈依上师!皈依上师……’ ,同时观想皈依境中之三祖师心中放白色甘露由自己顶门流入身中,这些甘露净化了我们无始以往的身、语、意罪障,特别是师徒关系上之罪障,譬如说冒犯师长、批评师长、不生敬师之心、令师长忧心、破三昧耶戒、顶撞师长甚至伤害师长等身、语、意作之罪障;甘露同时也流入我们观想的周围围绕之众生身中,把我们与众生之罪障冲出身外,由身体下部冲出化为黑烟及污水等流走。在如是观想中,诵‘皈依上师’五百遍。然后仍继续念‘皈依上师!皈依上师……’ 又五百遍,但改为观想黄色之甘露由三祖之心中流入我及众生身中。黄甘露体性为历代祖师与上师之加持、智慧、慈悲及功德等等,尽入我与众生身中,加持增长我们之寿元、功德、智慧及悲心等,充满了我们的身体,令我们得到了诸师之加持。在如是观想中,我们念五百遍‘皈依上师’,念满时想我们已得上师之加持,自己的身、语、意与上师之身、语、意完全成为一味了。简而言之,净罪之白甘露观想中念诵五百遍,然后配合加持之黄甘露观想又念五百遍,加起来就共念了一千遍‘皈依上师’。

  然后略诵整个四皈依三数遍,跟着就开始念诵 ‘皈依佛!皈依佛!皈依佛……’,也是分两阶段各念五百遍。观净化罪障之白甘露由三祖心中化出,从我与众生之顶入身时,净化了无始以来之罪障,尤其是净化了身、语、意对佛宝所作之罪障,譬如出佛身血、贩卖或典当佛像、把佛像放在地下或在其上跨过、破坏佛像等等。佛像虽不是佛,但代表了三宝中的佛宝,所以在不敬佛像之时,就是积了不敬佛宝之因。白甘露把这些罪障冲出身外,化黑烟与污水流走,我们就被净化了。如是观想中,我们修诵五百遍‘皈依佛’。然后观想加持之黄色甘露由三祖心中化出,入我与众生之身.这黄甘露要想为是佛宝之加持,能增长寿元、功德、智慧、慈心与悲心等等.这样观想时,我们还是诵同样数目之“皈依佛”,那就完成了一千遍“皈依佛”了。

  接着下来,先诵三数次整个四皈依,然后诵‘皈依法!皈依法!皈依法……’ 一千遍,也是分两个阶段之观想,各念五百遍,合共一千。观白甘露净化罪障时,着重观想甘露正在净化我们在过往世及今生对法宝之过失,譬如贩卖佛法经书营利、把佛经放于地上、胡乱丢弃佛经等等。佛经虽并不是真正的法宝,但代表了法宝,所以必须尊敬它们。白甘露净化上述的罪障,罪障化污水黑烟等流走了。这观想与前述的大致一样,只是着重净化的罪障类别不同而已。在观想加持甘露入身时,观想与前述一致,但着重想这黄甘露是法宝之加持,能生起法之证悟及增长了寿元、智能、功德、慈心与悲心等等。

  完成了一千遍‘皈依法’后,又诵整个四皈依数遍,最后就作‘皈依僧’之念修一千遍,也是作二阶段之观想。观净罪白甘露入身时,要着重观想着甘露正在净化有关对僧宝之过失及罪障,譬如说破和合僧及妄取僧物等等。真正的僧宝是指已证‘空性’的圣者,但我们因业力之限制,无从分辨谁是圣僧宝,谁不是圣僧宝,所以必须视一切出家人为僧宝之代表,凡是四个出家人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僧伽了。大家不要以为在家人才会对僧宝生出过失,其实出家人更容易犯这方面之错误!譬如说一个比丘在未经大众同意下,把僧团共同拥有的东西作私人用途,就是妄取僧物的过失!这些是十分易犯的过失,大家要很小心谨慎。在家人最好不要去看僧人之过失,把他们一律视为僧宝,那样对自己才会有好处。如果实在为了有这需要、出于善心,又别无更妥善圆滑的方法而必须指出某僧人之过失时,要小心你的说话,必须指明某某人犯了甚么过错,千万不要笼统地说:‘那些僧人行为不好等等的话。如果你并不指出所要捡举指责的对像,一律以 ‘那些僧人’或‘那些和尚’去叫他们,就等于是在说所有的僧宝都有过失,毁谤了天下所有的僧宝,其中包括了真正之圣僧宝,譬如观音、文殊大士等等!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不杀生、不邪YIN等就一定十分清净,单单随便不经意的一个念头或一句话,就可以积集很大的罪障了,大家不可不小心!现在这甘露就在净化这方面之身、语、意罪障。最后作加持之黄甘露观想,以得到僧宝之加持,增长寿元、功德、智慧、慈心与悲心等等。

  我们把四句的皈依分开念,如上述这样地观想,最后再念整个四皈依数次,就完成了一千次之四皈依了。念各句之皈依的数目是一样的,譬如要修一百次皈依,则‘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及‘皈依僧’ 各要念一百次。一般来说,经乘之修法是观光束的,密乘修法则观甘露。若从未受过内密灌顶的人最好观想白与黄光代替甘露,但若要观甘露亦可以随许观想。

  这是分开念四皈依之方法,若念三皈依也是一样的方法。如果要一遍一遍地念诵完整之四皈依或三皈依也可以,但观想则较不容易了,所以还是分开念较有利。

  在合修时,我们修皈依加行是以〈兜率百尊仪轨〉中之皈依境而观的。刚才所教的是以简略皈依境而说的开示,所以境中依止之对像只有三祖师,以三祖师之形相统摄三宝在内,这是较易观的方法。观时要有依止心,还要着重观想三祖师实为历代一切祖师及现世自己所有师长之统一化相;其身同时为僧宝,其语与证悟为法宝,其意为佛宝;所以这三祖师之形相并非就只是代表了宗喀巴大师与弟子,而包含了所有祖师、上师与三宝在内。我们在修这整个上师相应仪轨时的意念也是一样,不是只与宗喀巴大师相应。宗喀巴大师与弟子之形相,代表了历代祖师及自己所有师长在内,与大师相应就是与所有传承祖师及自己所有依止的恩师相应。如果是修广大皈依境观,也可以观上师之白及黄甘露由中央三祖及历代祖师所出,佛宝之甘露由本尊及诸佛所出,法宝之甘露由每一尊面前之经函所出,僧宝之甘露由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缘觉、空行父母及护法等所出,这也是完全正确的。

  有关皈依的开示就说到这里为止。皈依之开示其实是无穷无尽的,现在只可略为摘要地去说,大家可以研修〈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著作,里面有完整之皈依开示。

  如果要在同一座中合修〈兜率百尊仪轨〉与皈依加行,就先念仪轨中之皈依文三数遍,然后念心目中要诵的次数之三皈依或四皈依;如果并不合修,只是修〈兜率百尊仪轨〉的话,则只念仪轨中之皈依文即可,并不需修三皈依与四皈依及有关观想。修完皈依部份后,就到了仪轨中之发四无量心部份:

  如何修诵四无量心部份

  修四无量心的念诵内容为:

  愿一切有情众生能具足福乐与其因

  愿一切有情众生能由苦及其因中解脱

  愿一切有情众生与无忧乐境无所分离

  愿一切有情众生住于平等心中无有爱嗔偏执

  修四无量心必须在心内生起文中之意念及愿心,不是单只在口头上念一念。念修时有两种传承,一种是依上列次序顺着念,同时发这样的心愿;另一种是先修第四之舍心(平等心),然后才念第一、二及三句。为甚么要这样念修呢?因为我们先生起众生平等之念,才利于生起无有高下之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之慈心及悲心等念。这两种传承我们择其一而修即可。

  修诵皈依及四无量心并不限于在〈兜率百尊仪轨〉中才修,我们在作任何修行以前,都应该先这样去修这两部份作为前行。

  念了四无量心后,我们要生起不共之发心:‘为了要利益众生,我必须以最快的方法成就佛境,所以我马上就要去修这上师相应之法门/,然后观想收摄皈依境。

  收摄皈依境时,如果是观想广大之皈依境,应观树变为光融入花,花化光融入上面之最外围圣众,圣众又融入较内的一围,如此一圈一圈地向内融摄,剩下坐于座上之三祖师,二心子连座等又融入宗喀巴大师,大师之宝座及莲花等化光融入祖师身中,祖师变小至最后成为一点光亮,来到我们之头顶而融入身内,我之身、语、意遂与祖师之身、语、意合一,如水入水,再无分别。如果是观简化之皈依境,则观树、花等融入三祖,二心子融入宗喀巴大师,大师变孝化光而融入我身。

  在修完皈依和四无量心后,仪轨之前行部份可说是已完成了,接着是正行的部份。

----------------------------------------------------------------------------------------------------------------

更多祈竹仁波切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祈竹仁波切:《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正行

祈竹仁波切:《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结行

祈竹仁波切:《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兜率

祈竹仁波切:《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附录

祈竹仁波切: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编者的话 禅

 

后五篇文章

祈竹仁波切:《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编者

祈竹仁波切:《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事师五十颂

祈竹仁波切:《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遥唤上师

祈竹仁波切:《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修行与师徙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苦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