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二讲 |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二讲
一定要消除放逸,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要是一旦产生放逸,那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这里他讲: 说无生由勤,有死因放逸。勤能长善法,尔可修谨慎。 在这句话内容上,我看宋朝的大德,天竺的大德,他们翻译的肯定不会是这样子的。这两个一定会有差异,因为藏文和这个之间已经有差异了。你看“若修不放逸,是则不死路。放逸为死径,世尊之所说。为增善法故,当修不放逸。若人先为恶,后能不放逸”。他的这个里面是这样说的。你看这个内容就明显的不太一样了。那么我现在想给你们介绍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在藏文里边说的和汉文里边说的不完全一致,但讲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翻译的风格大不同。他这里边说:“说无生由勤,有死因放逸”。在藏文里是这样说,“无放逸得甘露”,这个甘露又是什么意思呢?无生和甘露实际上是一样的,是涅槃的果位的意思,指的是涅槃的果位。你看十二缘起里边逆转十二缘起怎么说!“若不想老死,则应无生,若不想有生,则应无有,若想无有,则应无取,若想无取者,则应无爱……”,等等。推到无明为止。实际上无生的境界也就是灭果,灭和无生是一码事。灭果是什么?就是涅槃的果位。就是说从此不随善恶业力所转的“生”。无生是怎样得来的?由于勤修!所以他才能够无生,达到无生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不放逸他才能达到无生的境界。 “有死”, 为什么人们会有死呢?原因就是因为有放逸。“勤能长善法”,勤修就是无放逸地修行,就能增长一切善法,也就是增长内心的善法,增长修行的善法。由此“尔可修谨慎”,因此应该修行时非常认真,非常谨慎,不应该去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选择。在这里是这样说的。解释里边说,什么叫放逸?什么叫勤修?放逸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失去了克服或者克制的能力,那叫放逸,失去了克制自己的能力叫放逸。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放逸的标准是对有漏的法不产生贪欲,对色、声、香、味、触,对有漏的法生起贪欲,生起憎恨,生起愚昧,或者我慢,或者疑心等等不能维护或者控制自己的心,这叫放逸。而对一切有漏法和烦恼心,能够克制住自己的心,就叫做不放逸,也叫勤修。勤修的真正的意思是这个。下边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懂了,我就不解释了。那么有人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开头不跟我说这些话?你看现在我已经做了许多许多的坏事了,做了许多许多错事了,怎么办呢?不怕,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只要你以后不要再犯错误,虽然你曾经做过很多错误的事,但你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也就是回头是岸就大有希望的。你们想想有些人确实是这样的,已经做错了很多很多事情了,很多事情是已经无法挽回的了,要是早就知道结果是这个样子就不会犯错误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已经犯错误了,那有什么办法呢?是有办法的。只要知错必改者必有希望,必有好的结果。这句话下面说了: 先时离放逸,后若改勤修。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 但是下面还有四句话也连着说: 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达含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这就是举的例子。什么意思?就是说由于你过去曾经放逸,远离了善根,做出了许多许多的恶事,那么你如果知道错了,明白道理之后肯悔改,改为勤修的话。曾经由于自己的心失控,让自己的内心想出了许多不应该想的念头,让自己嘴里说出许多不该说的言语,让自己的身体做出许多不该做的行为。一旦明白了之后,若能修改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和动念,而勤修善的话。就好比是在浓浓的云翳当中,除掉浓浓的云翳,就能够看到天空了,就像用眼睛可以看到明亮的月光一样。也就是说,本来这个月光是非常明亮的,可是由于天上乌云密布,遮挡了月光,使天空变黑暗了。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状况是永远的,再没有希望看到月亮了。只要云一旦散了,除掉了这个云翳,那个完美的月亮就会明亮地呈现在空中。同样道理你还没有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你还可以改。既然可以改,只要你改正错误,就像消除掉空中的乌云,明亮的月光就会重现一样,月亮还跟以前一样完美。比如什么呢?比如四个人,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达含,还有一个是绮莫迦。在汉文的经典里面对这些人翻译的名字有所不同的,第一个人名字叫孙陀罗难陀,是一样的;第二个人的名字叫央库摩罗;第三个人的名字叫阿设施,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绮莫迦。他是一个国王。那这四个人曾经做过什么错事呀?我就给你们简单的讲吧!第一个叫孙陀罗难陀,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他是什么人呢?原先他是一个贪欲美色无所作为的人。后来他出家了,出家了以后他也放不下对美色非常强烈的贪恋。最后释迦牟尼佛把他带到十八层地狱,让他看到十八层地狱,从此以后他吓破了胆,任何一种凡间的荣华富贵,或者凡间的美色等等,他想都不敢去想,一心一意地去修行佛法,很快很快就证得了罗汉果位。第二位叫央库摩罗,或叫央具理摩罗。这个人原来叫索吉诘,是一个愚昧的人,他曾经想修佛法。为了修佛法就寻找一个导师,结果他的师父给他讲,如果你能杀一千个人的话,你就能得到极大的福报等等。他真的以为是这样,所以他就不断地杀人,杀到九百九十九个人,只差一个人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出现在他的眼前。他想如果把释迦牟尼佛杀掉,正好既不用杀母亲,又可以完成杀一千个人的法,何乐而不为呀!然后他就追呀追呀,佛陀慢慢地走,他就跑啊跑,怎么跑也追赶不上佛陀。最后佛陀慢慢地飞到在空中,他就觉得这个人能飞真不可思议,这个人可非同一般,他马上就跪下来。佛陀问:你为何烦恼啊?他说我为了修法而烦恼啊。佛陀又问:你修什么佛法呀?他说我要杀一千个人。佛陀说:那是什么法呀?那是让你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业障深重的恶法。佛陀对他说明了这些道理之后,他就内心感到非常的惭愧,感到非常的内疚。他后来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后一心一意地修练佛法,很快就得到了罗汉果位。尽管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但是他改邪归正还是能够得到罗汉果位。还有一个就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是印度的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是赫赫有名的。他有什么罪过呢?他主要是杀了自己的母亲。他听从了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弟叫提婆达多的挑唆。提婆达多是叫阿阇世把父亲杀了就可以继承王位等等,这么一说阿阇世王就相信了。他就把他的父母都杀了,杀父母那是五无间罪。后来他非常非常的后悔,就跑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当初释迦牟尼佛如果给他说杀父母乃是五无间罪,那罪是不可赦的话,他一定会因后悔和内疚而死。所以佛陀没给他说杀父母是罪,佛说:没事,父母必将要死的嘛,但是你到文殊菩萨那里去听法。佛陀很善巧地把他的这种非常难受、非常后悔、简直是无法活下去的这种心,先让它稳下来,到文殊菩萨那里去。然后文殊菩萨给他讲法最后他就变成了一名非常虔诚的居士,他是佛陀授记的最虔诚的弟子之一,施主之一。也就是说后来佛陀圆寂了之后,就是由他做为施主第一次结集了佛法的经、律、论三藏经典,所以这个国王是非常有贡献的。因此,你即便曾经做过很多错事,只要你知错必改,那么你仍然是有救的,仍然是一个佛门的好弟子,仍然是我们*轮寺的好弟子。人由于无明而犯错误,但是人不怕犯错误,而最怕的就是知错而不改,没有勇气去改。第一不知错,第二知错而不改。 翻恶皆成善是《亲友书》里边明确说到了的,是佛陀所说的。下面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叫相嘎拉,叫叠结,梵文叫相嘎拉。这个里面说绮莫迦。那么他是谁呢?他曾经也犯过错,这些人犯的都是大错,是不可救药的错,相嘎拉犯了什么错呢?他就是到外面去找情人,结果他的母亲阻止他,他就把自己的母亲给杀了。杀了他的母亲之后他越想越不对劲,他觉得我做了大逆不道之事。最后他为了对母亲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举,动以忏悔心出家了。出了家以后受了戒,可是有些僧人知道这个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造就五无间之罪,就把他赶走了。但是他仍然不灰心,他就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情实在是太过分了,所以不要说被赶走,就是杀了自己一千次都不过分。因此他跑到一个边远地区去建庙,然后聚集许多的僧人,他自己在那里边主持僧团弘扬佛法。最后他死了以后,由于他杀母亲五无间罪的原故,他就一下子堕入到地狱大概是一刹那的时间。但是由于他后来知错必改,重新建立了寺院,又主持了许多僧团弘扬佛法缘故,他马上就从地狱投生到三十三天变成为神仙,并且在佛面前得到了永固不变的对三宝的信念。所以说实际上他也得到了果。虽然他是做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但是只要是他知错之后,还是有挽回的余地的,当然了这个挽回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不过尽管如此也比继续走下去好。 第五个讲忍辱。首先在家的人,由于他经常碰到许多许多不如意的事,最容易生起嗔恨心,为了断除嗔恨心而讲修忍辱的功德,他说呀: 勇进无同忍,勿使忿势行。终得不还位,佛证可除嗔。 首先他说:“勇进无同忍”。勇就是精进,什么是精进?对修善有非常的欢喜心,这叫勇。进:是进步,或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在藏文里边没有这样说,是说苦行无同忍。没有说勇进无同忍,说苦行无同忍。什么意思?在修炼苦行当中,没有比忍辱的修行更殊胜的。“勿”就是不要,千万不要让愤怒产生或者变成了举动。为什么?如果你要终究得到“不还位”的话。什么叫“不还位”?再也不回到轮回当中那叫“不还之位”。实际上也就是涅槃果位的意思,从此以后再也不回到轮回当中来,那叫终究不还位。要得到这样的果位的话,佛说除嗔,除去嗔恨心,是得到终究不还之位的最佳的手段和方式。什么叫忍辱?对一切妨碍,对一切阻碍,对一切障碍者不起嗔恨心,这叫忍。即使你一下子一刹那间生起了嗔恨心,你也不要延续这种嗔恨心,你马上就克制自己的嗔恨心,也称之为忍。这是在苦行当中最殊胜的苦行,在欲界当中想得到再也不还回的这种果位的话,最殊胜的方法就是修忍辱,这是佛所说的。佛证,就是佛证明了这一点,或者证实了这一点。他是怎么证实的?释迦牟尼佛在佛经当中说:众比丘断嗔,断嗔者能得不还之位。佛是这么说的。这是佛陀所说的,所以佛证实了这一点。那么接着说,我们为什么在欲界的轮回当中,在贪、嗔、痴的欲界的轮回当中不断地轮回?其因有二:一是贪欲、二是憎恨,那么若你不能断除贪欲的话,则不能断除嗔恨。为什么不能断除贪欲,就不能断除嗔恨?因为憎恨的起源于内心的不满,而内心不满的起源就是因为达不到你想达到的目的,或者背道而驰。背道而驰,或者达不到目的的根源在那里?有极强烈的贪欲和在乎心,一定要达到这种目的的心愿,或者欲望。所以你才会产生这种不满意,由不满意而导致憎恨。所以,若不能断除贪欲者,是不能断除嗔恨的。因此,当你一旦彻底断除了嗔恨的那一天,实际上你也就断除了贪欲了。因为没有了贪欲,你才不会有嗔恨。前面所说的四句话是什么意思?从一开始就不要让自己产生嗔恨心,根本就不要让这种嗔恨心抬头,即使由于偶然的原因,没有思想准备,嗔恨心刚想冒头,你也就马上能够调伏它并继而消除它。也就是说即使生起了憎恨心,你也不要让它延续下去,要马上控自己立即制止掉。 他人打骂我,欺凌夺我财。怀恨招怨憎,舍恨眠安乐。 我们为什么会生起嗔恨心呢? 第一、他人打骂我。他人打我,或者骂我,心里当然很不服气了,无缘无故的你凭什么骂我?凭什么打我?马上就会生起嗔恨心;另一个就是别人以非常难听的侮辱性言词来激怒自己,使自己生起嗔恨心;还有一个就是手拿兵器,或者石头来打自己,一个是打,一个是骂,最易激发自己的嗔恨心。 第二、欺凌夺我财。就是他人以权威、力量打败了我,或者夺取了我所爱之财物,也很容易马上生起不公平的心、不满意的心,而导致憎恨。由于这个原因而“怀恨招怨憎”。这种怀恨招来了对敌人的怨恨和憎恶。就是内心对他的憎意,由此憎恨矛盾就要产生了。那么怀恨和前面所说的嗔有什么区别?怀恨就是内心有非常强烈的复仇之心,或者对他的仇恨、怨恨非常深。由于有非常强烈的怨恨,身体有可能做出复仇的举动,言语上也可能说出心里所发的憎恨,所以他就生起许多许多的烦恼。那么谁能把一切憎恨,或者嗔的来源,以及怨恨之心去掉了,他就没有嗔心了;没有了嗔心,他就没有痛苦了。他就能够安然地睡眠于安乐当中,或者安住于安乐当中。为什么这么说?这似乎不符合道理。人家无原无故的,就算是有原因打我也是很不应该的;骂我,侮辱我,更不应该;夺取我财物,夺取我所爱那就更不应该;这等可耻可恨,我为什么不能恨他?那也没有什么道理!其实这里讲得非常清楚,这里边哪个字讲的是为什么不能恨的原因?就是“眠安乐”。为什么这么说?你不就是愿意安乐?是不是?那你要安乐,生起怨恨能安乐吗?既然生起怨恨心不能得到安乐,反而得到许多的烦恼,那怨恨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因为怨恨所以烦恼,只要脱离了怨恨,才会远离烦恼,才能眠于安乐当中,所以你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自己快乐,就不要再嗔恨了,嗔恨只会让自己烦恼,不会让自己安乐。 第六个内容,是身体的行为、言谈举止和内心的动念等三门的行为,为了断除一切三门的恶习,要修一切善行,为了劝说这个而讲人的本性或善、或恶、或善恶混合的三种的状况。因此劝说你应该坚固在善心当中,远离不善之心,摇动不善之心。 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起烦恼前胜,爱法者如后。 这里说人的心有三种状况,一是水上绘画,二是在泥土上绘画,三是在石头上绘画;或者说水上刻字,土壤上刻字和石头上刻字。为什么有这三种刻字的比喻?第一,有些事情过一眼就忘掉了,再也不会记住这件事情。就像在水上面绘画一样,画完也就没有了。有的事情就不是这样,就象在土壤上绘画,虽然能够清晰显现,或能停留一段时间,但它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我们经历过的,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我们信念当中的有些事情,虽然能留住一段时间,但不会太久,很快就会消失,因为它的影响不深。但有些事情就像在石头上刻字绘画一样很坚固,永远都忘不了,会再再地怀念起这些事情。人的思维大概就有这三种状况。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就是像在水上、土上、石头上画画一样,人心也是一样的。起烦恼前胜,那么一切贪心、嗔心、痴心、骄慢和疑心等,尽可能地让它变成水上绘画一样,就算不成为水上画画一样马上消失掉的话,也要争取让它变成土上画画一样,经不住时间的推移,也经不住风吹雨打,尽早让它毁掉。意思就是说,既然你不能马上忘记,也应该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忘掉这些贪、嗔、痴,不要让它再产生势力。凡是烦恼心都应该马上忘掉,或以最快的速度将它忘掉,不去想它、回避它,或者去破斥它、瓦解它,破掉产生这种烦恼的动念之因,那是最好的结果。 破除烦恼的方式有二:一种是回避,还有一种是破除。最好是回避,能回避忘掉是最好的。就象水上绘画一样,能忘掉它什么事都没有了。若忘不掉的话那你就得破斥,破就如同土上绘画一样,需要时间,需要理由去一个一个地破掉。反复思考,为什么我对这个事情产生贪欲,对它产生憎恨,产生这些的真正缺点、漏洞何在?要瓦解贪、嗔、痴等的毛病、缺点所在,要能破掉这种贪心和憎恨心,就用这两种方式来去对付它。但是爱法者如后,爱佛法,修善积德这种心要争取让它变成如同在石头上面刻字一样,永远不变,永记在心,一定要争取第三种结果。 刚才是佛陀说的人心对事物的记忆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过目后立即忘掉;一种是虽然难忘,然通过破斥而将它忘掉;还有一种是永远不能破的。同样人的语言也有三种,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 佛说三种语,人美实虚言。犹如蜜花粪,弃后可行前。 佛陀说人的语言有三种:美语、实语、虚语。这三种语言如同蜂蜜、花、还有粪。我们说话要注意,应该弃掉后面粪那样的语言,而行前面的两种。为什么说人的美语像蜂蜜一样?你说话一定要学会说美语,美语就像蜂蜜一样是甜的,谁都愿意尝它,谁都愿意听它,你实实在在的尽可能在说别人时从优点开始说,那就是美语,而不是虚语。如果说一个人虽然有许多的缺点,可是他有一个优点,那么你就要先说他的优点。比如说一个人的性格很暴躁,脾气很不好,可是说话很直,那你首先要说:“哎呀!难得呀!你这样实话实说太好了!你这种实话实说的精神真让我感到很佩服,我是做不到啊!”先让他高兴。这是不是假话?不是!说实话是对的。虽然他的脾气暴躁是不对,专找别人的缺点漏洞不对,但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毕竟是对的,实话实说是对的。所以你要赞扬他的优点。这样一来,他的心里会想:“这里还有人喜欢我的这种性格,哎呀,好啊!我可以多听听……”。接着你就可以说实话了,当然了你美语多说一点,实话说得少一点,说到最后说什么?说啊,你确实是很难得,不过你一定注意!你这么一说实话之后也很容易得罪人,所以你虽然不能说假话,但是说实话的内容当中,尽可能找一点别人好的方面的实话,不要净找坏的方面实话。你要是说别人缺点方面的实话,他就不愿意听了,你多说一点别人好的方面的实话,谁都愿意听。你对他这么一说,他就知道了,他就会很愿意接受,他就会想:“我虽然说得很直,可是我是不是说了一些别人的缺点,然而别人不乐意了呢?看起来我说实话是对的,但是我以后不能多说坏的实话,要多说一些好的实话。”因为你前面赞美了他之后,他就高兴了,由此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劝说。所以,美语一定要放在前面,而实语一定要放在后面。而这个美语怎么样才能够不变成颠倒语和虚语呢?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这个人根本没有的优点。你可以说这个人确实有的一些优点,比如说一个人没有别的好的一面,但也可能有身体端正啊,行为很果断,这方面的优点;有的人脾气暴躁,简直是不可理喻,可是也有一点点不怕得罪人,直话直说的优点;有的人狡猾无比,坏不可言,然而他也可能有点聪明的才智。所以你就不要把狡猾放在前面说,先把聪明的才智放在前面说,他就高兴了。但是你在这个后面可以接着说实话,说:“你非常有才,太好了,可是有那么一点点缺点,你一定要小心,那是什么?就是你的这种才华千万不要染上一丝狡猾,或者使用骗人的手段,只要你的才华用对了,你的这个才华就是如意宝,可是你的才华一旦用错了,那就既能伤害他人,也能伤害你自己,这是很坏的东西。”那他就会说:“我有那么大的才华吗?好啊,我一定把这些才华用在做好事上面。”他马上就转变想法了,所以一定要说美语,这好比是蜂蜜一样很甜的,让人感觉非常的好。 第二个就是实语,实语是什么呢?就是真实的话,真实的话就像花一样完美,而说真实话的过程当中也要有理,不要去随便地说,或者讲不出什么原由来,讲不出能说服人的道理来,你这个实话也就不是成熟的实话。你要把功过讲得很清楚,不但是讲清楚,而且一定要讲到使对方能接受的那种功过是非。比如说,当我们劝说一个人让他信佛,可是对方根本就不信,甚至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起反感心,那怎么办?有很多居士往往会这样劝说:“唉呀!佛的加持力大!观音菩萨显灵啦,我梦见了什么什么了呀!啊!我从学佛后感应很深哪!”会以这种方式去劝说。你知道这种方式去劝说,能起到什么结果吗?起的恰恰是相反的效果,为什么?他会感觉你是半个神经病!怎么这样说呢?为什么他会这么想?因为他心里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套,所以你说了一千遍、一万遍也是没用,他就认为你在骗他。那你应该怎么办?你先考虑考虑你说出的道理他是不是承认,然后你再说这种道理。比如说我最近学佛懂了许多道理,看来对家庭真是好!为什么对自己的家庭好呢?要是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的妻子以仁爱、以忠心对待的话,这家就不吵架啦,不吵架不就很幸福了吗?大家快快乐乐的多好,我自己就再也不吵架啦!还比如说,你跟他说:“我最近信了佛之后,有了极大的信心,为什么呢?就是佛法给我了那种积极的心,佛陀说任何一个努力,一定会有成果的。为什么?因为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就像读书读得好,将来找的工作就好一样。”这样说的前提在哪里呢?他承认只要读书读得好,将来的成绩肯定会好,成绩好肯定工作会好,这一点他是承认的,所以这么一说,他感到你说的不无道理,看起来这个佛法好,他会马上就跟着你来的。所以要慢慢的把他移过来,移到自己要想达到的目的上来,一步一步的来。而这些又不是假话,是真话。要是你用假话来骗他的话肯定不好,可是你这个是真话,那人家只能相信,因为他没有什么理由去破你的真话,也没办法去破你的真话是不是啊! 所以我说当你要说服一个不信佛的人,不要用他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来试图说服他,那样的话会适得其反,你要用一些他相信的东西来争取说服他,他就会慢慢的走进来啦。因为很多人是以眼见为实的,如果你没有能使他绝对信服的道理的话,他是不会服的,而如果他明白了真正的道理,谁都会相信的。因为佛教本身是好东西,就说今天晚上我们讲了多少宝贝的好东西!你说这些用在事业上、家庭上、工作上该如何?那都是非常好的是不是?所以这里说,前面的美语如同蜂蜜,实语如同花,应该行啊。 弃后可行前,去掉后边的,那是什么?是粪一样的东西,那就是虚言。什么是虚言呢?严格地讲,是颠倒的话、假话、骗人的话、不实在的话。我们所说的美语,并不是用假话和虚言来骗人,而是说对方实实在在有的优点,让他高兴,然后用实语来劝说他,让他走向正道。这是龙树菩萨说的语言的艺术啊!既简单又实用。你们要记住我今天晚上讲的,都是很精彩的。 今明后亦明,今暗后还暗; 或今明后暗,或今暗后明; 如是四种人,王当依第一。 这是说人追求目标有四种情况,也就是说有四种人。第一种是今生是光明的,来世也是光明的,也就是说现在是光明的,未来也是光明的;第二种是今生是黑暗的,来世也是黑暗的;或者说现在是黑暗的,未来也是黑暗的;第三种人是今生是光明的,来世是黑暗的,或者说眼前当下是光明的,未来是黑暗的;第四种人是当下是黑暗的,来世是光明的。人追求前途有四种情况。什么叫现在光明未来也光明,或者今生光明,来世也光明呢?意思就是说:既做到今生能够消除疾病和障碍,得到身心的健康,包括增长修佛法的一切顺缘,消除一切违缘,达到今生是光明的。而且来世也要继续得到人天之快乐,或者彻底脱离轮回之苦,到达永久安乐的菩提果位。换句话说,你做事做人不但要考虑未来,也要考虑眼前,不但要考虑眼前,也要考虑未来。也就是说既要做到现在光明,也要做到使未来的前途也是光明。另外有一种人,甘于堕落、懈怠,沉迷于酒色,或世间的贪、嗔、痴、慢、疑当中,过着无所作为、狼狈不堪﹑很悲惨、很黑暗的生活,一点点的上进心也没有,纯属是一种消极主义者,这种人未来的前途也仍然是黑暗的,这就叫今暗后还暗。还有一种为了得到今生眼前某一种小利益而不择手段,他明明知道这种作法将来肯定会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然他却不在乎,管他呢,明天的事明天再说吧。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鼠目寸光,为了达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一切后果的,就是一个极端主义者,自己把自己未来的前途给堵住了。因此说现在是光明的,未来是黑暗的,也就是今生光明,来世黑暗。还有一种是只求未来,而不求现前,这种人把长远的利益看得非常重,可是眼下的利益却全部忽视掉了,干脆一点点都不要,为了未来堵掉了今生的一切光明,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的。当然了你可以用我们佛教所承认的今生来世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同样你也可以从眼下和长远的利益去考虑这个问题。就是说,有的人既不会忽视眼下的利益,轻易的失掉眼下的利益,也不会失去长远的利益,步步都能做到。还有一种人,既失掉眼下的利益,也会失去长远的利益,这种人通常很懒惰、很懈怠、是无用之辈。当然了,这当中分明是四种不同阶层的人,其中最差的人是什么?最差的人是既不寻求眼下的利益,也不寻求长远的利益,为消极主义者。也就是说即没有今生的光明,也没有来世的光明,那当然是最差最可悲的一种。比他好一点的是把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未来毁于不择手段的贪图眼前的小利当中,这种人往往是极端主义者,也是可悲的,非常残酷的,这两种人都是下等人。第三种人其实是很不错的,从黑暗到光明的人,这种人几乎不顾一切眼前的任何利益,而去寻求未来长远的利益。但是这种人有一个缺点,是什么?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饿着肚皮那会很麻烦的,也就是说很费劲儿,很辛苦,这种人比较缺乏智慧。比如拿咱们学佛的人来说,有些人只求学佛,证得佛陀果位,但他从来都不会考虑我学佛当中应具备哪些个顺缘,要避开哪些个违缘,关键是你如果不去考虑怎样才能具备顺缘,怎样才能避开违缘,你将会遇到许多许多的麻烦,而这些违缘你应付不了的话,那你就会很辛苦很辛苦。将来你会需要很多很多的顺缘,一但碰到了麻烦,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我需要那些顺缘,所以说你得一个一个地去面对它,那就会很辛苦很辛苦,或许你的目的能够达到,但是过程是很辛苦的,这也不算是最殊胜的。那最好的一种是什么?应该是现前是光明,究竟也光明的人,也就是说从光明到光明的彼岸。释迦牟尼佛的很多经典都说到了这个事,从光明到光明,从黑暗到黑暗,从光明到黑暗,从黑暗到光明。 这个意思你可以理解成很多的层面,比如说你可以这样去理解:追求现前的利益,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下士道。眼下你寻求人天之快乐,而人天当中具有六德的人天快乐。什么是六德你知道吗?种族兴盛,相貌庄严,具有自在权,智慧、长寿、快乐。这就是六德。具有自在权,就是有一定的权威,长寿,不但有长寿的寿命,还有健康的身体,身心的健康就长寿。为什么眼下要寻求六德?因为我们未必能马上证得佛陀果位,如果我们没证得佛陀果位之前,能避开一切违缘,得到一个修炼佛法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是很重要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来世投生到一个种姓尊贵的家族,受别人的尊重,由此你度化众生也好,利益众生也好,修炼佛法也好,会得到良好的条件,这是肯定的。这与贫民百姓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为社会等级不同所造成的条件还是有差异的。简单地讲,要是贫民百姓的话,周围的孩子们吵吵闹闹的,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修法,连个单独的佛堂都没有,一会儿这个孩子惹他生气了,一会那个孩子要他怎么样了,他会很闹心,就很不方便。如果你的条件稍好一些的话,情况就不同了,你有个佛堂,你在那里修法没有人打扰。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所以种族尊贵也是很主要的。 第二:相貌端正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如果你的相貌丑陋无比的话,人家会歧视你、瞧不起你。如果你的相貌很端正,人家就会想:唉呀!这个人相貌很好,气度非凡,看起来是大有作为。人们就容易相信你。你有没有发觉呀!如果你不洗头,也不洗脸,穿很破烂的衣服,去求别人帮你提供什么条件,和头发理得很端正,面孔很干净,身上穿着一件很好的衣服,在别人面前说:唉!你帮我一点忙吧。你看哪个更有利?为什么?凡夫俗子他往往不看你的内心修行如何好,他就看你的外表如何好。一看外表很不错,很有气质,常常就会想:哎呦,这是贵人哪!我还是给他帮点忙吧。为什么呢?他心理还有一个求利益的心理,将来说不定他还能帮上我的什么忙呢。所以,相貌端正是很重要的,事实上真的是这个样子的,的确是不一样的。 第三,有一定的权威。只要你不把这个权利拿来坑害百姓、坑害众生,你把这个权利用好了,就能够引导许多的人,让他们走向慈悲、智慧的道路,包括对自己的修行能不能如愿,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四,长寿。来世如果得到一个健康长寿的身体的话,那跟体弱多病就不一样,其修行的力度都不会一样。 第五,智慧。有智慧的人和没有智慧的人就不一样,记佛法的内容和力度都不一样,是有所差别的。 第六,快乐。还有比较快乐和比较痛苦的人之间,学佛法时能不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也有差别。如果有若干若干不顺心的地方,有若干若干痛苦的地方,你哪里有心思静下心来去修佛法,是没有条件的,所以,眼下寻求一个八暇十满的人身,或者人天具六德之身;而究竟,要争取彻底脱离轮回,证得光明的无上正等觉的佛陀果位,那就是今明后亦明,从光明到光明的方法,这是从最长久的大的利益来讲的。如果你把这个从光明到光明的方法、内容浓缩到最小利益来讲的话,那就是你不但要考虑现在如何活下去,也要考虑在以后长远的利益当中如何活下去,如何让自己有进步。你不但要考虑今年我要活得如何如何好,也要考虑以后的你在长远当中如何发展下去,让自己有进步有改善。实际上上述这些,只不过是今生与来世,来世与究竟,或者说现在与未来,今天与明天,这个月与下个月,上半生与下半生,它们通通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从光明走到光明的一种方式,都是一个道理。知道了这一句,这六句话的意思就都明白了。 下面说四种人当中,国王你应该做第一种人,也就是说从光明到光明,今天光明,未来也要光明,要做到这个。 自有生如熟,亦有熟如生,已有熟如熟,或复生如生。 庵没罗果中,有如是差别,人亦同彼四,难识王应知。 这是说我们如何去与人相处,或者如何去与朋友相处,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一种方法。他说人有四种,就如同庵没罗果。什么是庵没罗果?庵没罗是梵文。它是一种水果,外表看起来像我们所说的柿子果,红色的。就是说人就像庵没罗果。如何像呢?有的庵没罗果外面看起来是熟的,但里边是生的。有的庵没罗果看起来外皮是生的没熟,可是里边已经熟了。有的庵没罗果外表看起来是生的,实际上也是生的。有的庵没罗果是看起来是熟的,实际上也是熟的。人就象庵没罗果一样,很难了知,国王你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汉人有一句话叫人不可貌相,为什么不可貌相?因为他的行为,和他的心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行为似乎很端正,而心底却很黑暗,就是上面所说外表是熟的而里面是生的。有的人是行为是粗鲁的,但心里是清净的,也就是说外表看起来并不很好,可是内心非常好,没有那么多的邪念、恶心、伤害他人的贪嗔痴之心。有的人心里不怎么样,行为也很糟糕。而有的人心里非常好,行为也非常好。也就是说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像个很好的人,但实际上是个坏人;有的表面上看貌似坏人,实际上很好;有的人表面上看是好人,实际上也是好人;有的人表面上看是坏人,实际也是坏人。也就是说不可被人的外表所迷惑,要看清楚这个人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你再去交往。这就是龙树菩萨教给我们的,人不可貌相,先摸清楚了这个人的本质,然后才能够根据他的情况来面对他,这就是“难知”。所以国王你要记住,不是说天天给人拍马屁的人,一定是好人,还不知道他心里藏着什么目的呢。有的人天天跟你说很难听的话,但不一定是坏人,说不定他是出于很好的善心。或者有些人常常跟你说难听的话,也并不一定是苦口良药,可能是他处处对你不满,而真的向你发泄说难听话也说不定。而有的人天天跟你说很中听的话,也并不一定全是拍马屁,也有可能是真心实意跟你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拍马屁,还是说了不中听的话,你都不能以此来推断是好人,还是坏人,要摸清楚他的心理,然后你才能够变得“了知”,龙树菩萨说的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有的人就喜欢别人对自己拍马屁,无论对方出于什么目的,只要对他说好听话,他就高兴。但有的人很谨慎,一听到拍马屁的话,他就马上就起怀疑心,猜疑这人会不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也不一定,拍马屁的人当中也有好人,也有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之人,不要把他们全部当作坏人。有的人特别喜欢别人对自己揭发,喜欢别人说自己的缺点,或者骂自己,认为他骂我是他对我好啊。那也不一定,有的人可能真的恨你,才骂你,也说不定。有的人特别不喜欢别人骂自己,一听到不中听的话,他马上就记仇了,从此以后就把对方当作敌人了,这种或许是他对你的忠诚,才对你说不中听的话,也说不定,你也不能把他当作敌人。这句话学问很深,做人做事尤其是交往人,你看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人,如果你茫然地从说话好听不好听去评价一个人怎么样,那就会很不准确。所以你要摸清了对方的真正想法,然后再说,看清楚对方是很重要的。这个方法是做人很珍贵的宝贝。 第八是劝告不可以对他人的妻子,或对他人的丈夫产生贪心,用两个偈子来说。第一个是什么呢?是说邪YIN会带来许多眼前和究竟的灾难和痛苦,尤其会带来许多的烦恼心,这个烦恼心会让你自己永远得不到快乐,会很痛苦的。所以,首先讲的是对他人的妻子不可以产生贪心的劝告,怎么说的呢?是这样说的: 勿睹他妻室,设观如母女。姐妹想随年,起贪思不净。 首先是勿睹,这个里边讲的是妻子,但是你也可以同时理解成为他人的丈夫,丈夫、妻子都一样。首先你不要去对人家有家庭的人的妻子或者丈夫起贪心,因为这种贪心,对你,对他人的家庭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和痛苦,无论是眼前还是究竟都绝没有一点利益,却有一千个,一万个的损害,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都不会有任何的利益,所以说不要去贪了。“勿睹”,就是不要用眼睛去看人家。若你看了那怎么办呢?这里说的看,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意思是说不要去注意。如注意了,产生了良好的感情,或相互密切的交往的话,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是比你年纪大的,你就把他(她)看作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一样;如果是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就把他(她)看做姐姐、妹妹,或者哥哥、弟弟;如果比你年纪更小的你可以把他(她)当做自己的儿女,如若你用这种方式看待的话,你就再也不会产生这种贪欲之心了,从而不会招来祸害。所以说“设观如母女”,就是对大的观做母亲,对小的观做女儿,“姐妹想随年”,跟自己相同的,观成姊妹。就是根据年岁的不同,而作不同的看待。如果你这样想还是起贪心,还是放不下这种贪心,怎么办呢?那就要修“不净观”。什么叫“不净观”?我在这里简单地说一说,你就想:我首先到茅厕里边,拿过来大概五、六斤,或七、八斤的尿、粪,然后再找一些类似于肠子那样的塑料袋,把它装进去。然后再找许多的血、脓,还有黄水,等等,一大堆,也装在不同的塑料袋里边。然后再找许多的骨头,或者骨油,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找回来放在里边。再去找一些肝脏、肺脏、心脏等等,就是五脏六腑,能找到多少,就找多少,都装在里边。还要找来许多的肉,把那些肉做成人的样子,然后再把这些用一个类似于人体皮肤那样的很漂亮的橡皮,从外表包起来,使其变成一个很漂亮很端正的男人,或者女人,放在那里。你觉得好看吗?这个“人”放在你的旁边,你觉得很干净吗?这里面的东西都是你自己装的,你觉得真的很干净吗?是肮脏的不得了,哪有什么干净之说呀!这时你想一想,人跟它有什么不同啊?首先你把人体内的骨头部分取出来搁在一边的话,那就是一个骷髅吧?你放在一边儿睡一个晚上,你绝对睡不着,为什么呢?怕这个骷髅啊。那么可怕的骷髅你能不怕吗?然后把你自己所贪的这个人的外皮去掉,搁在一边,它就慢慢的干了,就变成这个样子,然后搁在那,你觉得好看吗?然后再把她(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的切下来,放在那几天之后就会腐烂,就会臭不可言;然后你把内脏和肠子里边的那些粪全部倒出来,放在一个盆子里面,你觉得怎么样?哪一点值得你去爱呀!当然了他会有说法:我爱的不是他(她)的身体,而是他(她)的心。心,你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将来也不会看到。你注意的并不是心,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她)有没有心,是不是呀?实际上这个都是骗人的。他(她)不就是这个腐烂的身体吗?明白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往往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很完美的东西,然后不断地去刻画,这如何如何完美,越想越执着,越想越贪欲,越贪欲越放不下,越放不下一旦失去了,就有我活不去的感觉。其实哪有这种事情,没有,根本就没有这些说法。人对人产生一种爱护、慈悲、同情是对的,但是在乎和贪欲是不对的,没有什么东西值得真正的贪欲和在乎的,都是些肮脏的无用的东西。前一段时间我专门到理塘那个天葬台去看天葬。我是个活佛呀,我觉得我修行得还不错,可是你知道吗,当我决定接近这个尸体,这个尸体死后有三天左右吧。当我距离这个尸体约两米的时候,我心里边有点顾忌,为什么?因为那个味呀,实在是倒自己的胃,很难受,臭不可言,尽管我心里在想:臭即是净,净即是臭,哪有绝对的臭和净,用这种思想来克制自己还好一点,能够近一点,但是毕竟也有一点点臭味儿。那么我看着这个尸体怎么样?你知道吗?这个尸体放在那里,衣服一旦脱光之后,真的和活人差不多,除了气味儿很难闻,别的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眼睛鼓出来了,嘴皮拉上去了,比以往瘦了一点,其它还挺好。不过这个天葬师,拿刀子把皮哗啦一下一块一块地打开的时候,我就明白是什么东西了。原来我认为还很干净不错的这个东西,只不过是外面包装得好一点,一打开了之后,里边的肉哇等等什么东西,那简直是没有办法再看下去了。剖开肚子,里边五脏六腑露出来以后,把一根一根肠子往外拽的时候,要我不是活佛,也曾经没有经历过这个的话,我肯定五、六天是吃不下饭的,那简直是难以想象。刚才那个看上去还很干净的搁在那里的身体,现在已经绝对的不干净了。但你们别以为只有那个尸体是那么臭,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哪个人不臭哇!不就是用那个皮子包着肠子嘛,粪、尿、脓水、黄水、五脏六腑等东西吗?把我们的身体剖开,搁个三、五个小时之后,也就开始有味了,实际上是一样的。上述观法叫不净观。如果你这样去观修的话,你就可以制止掉对不应该产生贪欲的人和物的贪心,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佛教为什么要修不净观?修不净观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对他人产生恶心感,而是让你制止掉对自己和他人造成身心伤害的因,贪欲他人的丈夫,他人的妻子的这种贪心,因为这种贪心会带来许多许多的灾难,许多许多的麻烦,许多许多情感的伤害,会带来无穷的痛苦,所以无论如何你要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制止掉这种不正当的邪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让你明白事物的真实面貌。不净观的目的就是这样的。曾经有弟子问释迦牟尼说:对女人或者男人如何看待?佛陀说不去注意。不去注意,就是不去看的意思,用这种方式来护持自己的心,心要克制。以上是从形象或者形状的角度去讲。下面这四句话是讲为什么要克制自己贪心的原因。 如闻子藏命,防持躁动心。兽药刀怨火,无令欲乐侵。 这里是说这种燥动的心——贪心,能够带来许多许多的痛苦,能够带来许多许多后患,所以要严格地防止贪心,坚固地守持住这颗心。如同守护儿子、宝藏、生命一样。是什么意思?你会不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你的孩子?会的。如果你有一个无价之宝,那你会不会拼命保护好它?会的。你会不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呢?也会的。同样你应该保护好这颗心,防止贪欲燥动的心,如同爱护儿子,如同坚守宝藏,如同保护生命一样,想尽一切办法让其安全的坚固的永远持久下去。同时你还要放弃一个东西,那是什么呢?“欲乐侵”。欲就是贪欲,乐就是快乐,或者不正当的快乐,侵就是入侵,实际上是贪心占领了你的心,叫欲乐侵。要严格地防止对于世间美色的贪欲心,或者防范这种贪欲入侵到你的心里来。为什么要防止这个贪欲呢?因为对美色的贪欲如同野兽,在藏文里边说的是毒蛇,差不多是一样的。为什么对美色的贪欲如同毒蛇呢?因为它会致你的命。致你的什么命?致你一切进步的命,修炼的命,改善的命。为什么?因为它会让你掉到堕落、懈怠的贪欲的坑里边。所以,你解脱的命、希望的命、发展进步的一切命根,会被这种对美色的贪欲夺走的,所以它如同毒蛇或者野兽,野兽是夺你身体的命,而它能夺取你快乐和解脱的命。 第二个比喻是把它比喻为药,这个药也是毒药。对美色的贪欲,如同毒药,因为它会毒害你的命,由此称之为毒药。 还有一个比喻,比喻为刀,刀剑这个兵器会折磨你一辈子,你知道很多的人为什么自杀?很多才华出众的人为什么最后会天天喝酒,烂醉如泥,甚至吸毒?就因为他(她)最初产生这种对美色,或者对某种事物的贪欲,而最终由于爱离别,或者求之不得的原故,导致内心受到重创,由此使得内心彻底的绝望,造成终生无法弥补的痛苦和折磨,就如同兵器在身上千刀万剐一样,所以说如刀。 另外一个比喻是“如怨”。为什么说如怨呢?怨指的就是怨敌,敌人就只会阻止让你得到一个清净、安祥、轻松、快乐的心情,使你会天天受折磨,天天思念,天天痛苦,所以说贪欲如同怨敌呀! 还有一个比喻是“如火”。火是什么?你身上的衣服一旦着了火,就会烧掉你的身体,不断让你痛苦、难受和折磨。同样,你一旦被贪欲美色的火燃烧了你的心之后,这个欲火会让你天天受折磨,天天痛苦,如同火烧一样。这些是不应该起贪欲的道理,刚才是从本质的角度来说,这里是从后果的角度来说。 第二讲为什么不能起贪欲。因为这个贪欲会给你带来许多的痛苦,所以不应起。在这里是这样说的: 由欲作无利,譬如兼博果。“譬如兼博果”。兼博果是什么?是一种水果,我还没吃过这个水果,真不知道是什么样。但是在佛经里面有记载,兼博果是一种外皮挺好吃,是甜的,可是里面非常苦,很难吃的一种水果。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比喻对美色的这种贪欲如同兼博果,刚开始是甜的,可是先甜而后苦。当你产生第一个贪欲的时候,感觉挺好,可是他会带来无穷的痛苦。就象吸毒一样吸的时候很快乐,可是一旦上了瘾之后会很痛苦。就象刀尖上面的蜂蜜一样,你舔这个刀锋的话是很甜的,可是你的舌头却割裂开了,最后你的舌头会疼痛无比。所以,不应该对这种美色起贪欲,尤其是邪YIN,就是对他人的妻子或他人的丈夫起贪心,是绝对会带来痛苦的。下面是说:贪欲会把自己捆绑在轮回当中永不超生,或者永不解脱,所以不应该起贪心。 佛说彼应除,生死牢枷锁。 这两句话和前面的含意就不同了。前面的含意是什么?前面说的是给眼下或者现前带来的痛苦,而后边说:“佛说彼应除,生死牢枷锁”,说的是给以后带来的痛苦,或者给来世带来痛苦。佛说什么呢?应该将彼除掉。除掉什么?除掉把我们紧紧困在这个生死的轮回中的枷锁,此枷锁的根本来源就是贪心。对轮回不起贪心,对生死不起贪心,对荣华富贵不起贪心,对人间认为一切美的东西不起贪心,没有了贪心,就不会有憎恨心,就不会有不满意,没有了贪心和憎恨心,就不会有痛苦。因为不存在爱别离和怨憎会,就不存在求之不得,就没有痛苦了。所以说,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贪心,贪心是把我们捆绑在生死轮回当中数数轮回的最根本的原因,它就像把我们紧紧地铐在轮回中的枷锁一样,故此我们不应该起贪欲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