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八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八讲

 

  我们要讲三善道。何为三善道?阿修罗、天、人。三善道的苦,就是这里边要讲的内容。在藏文里边讲的天,就是我们所谓的神仙。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所谓的神仙是万能的,有很多快乐。但佛教的观点有所不同,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思想叫有神论,还有一种思想叫无神论。何谓有神论?就是有神仙,而且神仙是万能的思想,叫有神论。什么叫无神论?根本就不相信有神仙,或者有鬼的存在的,这叫无神论的思想。那我们佛教是属于是哪一种宗教?如果一定要用有神论和无神论这两个思想来区分的话,佛教不应该是有神论,而应该是无神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教虽然承认神和鬼的存在,但并不承认神是万能的,更不承认神或者鬼能左右人们的命运。它不承认这一套的。所以在世界哲学当中,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很多的哲学领域当中,在分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时候,基本把儒家学说和佛家学说排列为无神论的思想当中。儒家又和佛教有所不同,儒家比佛教更有甚之。为什么?因为它承认天命,也承认真龙天子。虽然它所谓的天是一种真理,但是它毕竟承认除了人之外的某一种天来安排人们的命运,或者主宰国家。比如说皇帝,何谓皇帝?那是天子。你看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就说,当写一个皇帝还在草莽之时,一定会写出很多很多征兆,说明这个人原本从天而降的,专门来人间作皇帝的,或者是上天安排的理由。他总找许多的理由来说明他为什么是天子,总找这样的一个道理来说明他够资格当皇帝,总是这样。这就说明他们虽然承认的比较模糊,但是它总承认有某一种神灵,或由天主宰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和佛教不同。但佛教干脆根本就不承认神对人的作用,或者对人命运的作用,干脆就不承认了。

  佛教为什么不承认这一点?因为佛教认为神也是跟牛、马和人一样,是一种不同的动物而已。它并没有什么能够主宰他人的能力,它的存在,并不一定要我们去敬仰它。比如说牛是存在的,但我们不信牛。马是存在的,但我们从来都不崇拜马。鸟类都是存在的,而且是从天上飞来飞去,然而我们从来不崇拜它。同样无论是鬼,还是神,它虽然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并不拜它。为什么不拜它?因为它主宰不了我,也主宰不了世界。世间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神就能主宰得了。即使是佛祖释迦牟尼佛,也主宰不了这个世界。那他能起到什么作用?他能够指点迷津,教人如何才能够脱离一切痛苦,如何才能够求得快乐。你听从他的这种说法来进行修炼,方能得到离苦得乐。而并不是佛祖释迦牟尼佛主宰这个天界和人界,或者管理整个世界。所以我们一说天,这个老天,神仙的这个天,我们不能承认所谓的天是万能的。它是有一些荣华富贵,有一些快乐和享受,那是不假。但是它不主宰一切万事万物,它并没有创造万事万物,也不存在万事万物,更不能掌控万事万物。所以这就是佛教和外道之间最大的差别,也是佛教最了不起的地方。如果有某一个神灵,或者某一个神仙掌控这个世界,掌控这个地球,一切命运就是由它来安排的话,那我们努力也没用,不该得到的,没有安排的,我们得不着。不努力也不要紧。该得到的,安排给你,你也总会得到的等等。由此会有许多理论上的毛病,因此佛教不承认天命,或者老天爷的安排!这个天,在佛教当中的天,只不过是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或者双身天,兜率天等等,欲界天或者梵天等等,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它有不同的享受天界的境界而已。就像我们人类掌控着自己的世界一样,天界也有它的阶层,也有它的主子,也有它的下臣,也有它的兵,也有它的奴才,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们与它们不同的是什么?它享受的快乐比我们多了不知道多少倍,我们的本事也超不过它,它就比我们本事大。还有一件事,我们的寿命跟他相比就是一丁点,他的寿命实在是太长。这些就是我们和天界之间的差别。但是佛教说就算是天,它也有许多的痛苦,不是说因为有了大的荣华富贵的享受,它就一点痛苦也没有,它有很多的痛苦。

  他就这么说的:生天虽受乐,福尽苦难思,终归会坠堕,勿乐可应知。

  就是说如果你投生到天界变成了天子,或者天女,确实有许多天界的荣华富贵,美色等可以享受,非常非常多。但是你终究还要死的。为什么终究还要死?“福尽苦难思”,就是因为福报享尽了。能够身为天子,自然是因为他在前世的无数世当中,造了福德资粮,而今生得生天上。它的这些福德必定不是出世间的福德,而是世间的福德。既然是世间的福德,自然就是有漏的福德,既然是有漏的福德,他就会享尽。既然会享尽,他终究会把自己所有的福报消化在天界当中,当他的福报已经尽了,他就要堕落下来。因此他就会有非常强大的痛苦。在这里边说的“嗟乎”,就是感叹的意思。我不知道这个“嗟乎”是不是从印度来的声音,在司马迁那个时候,不知道佛教是不是在汉地,没有证据能说明当时已经传播到中国。尽管如此,这个“嗟乎”很像梵文,不像汉文。为什么?因为藏文里面就有“嗟乎”。而且“嗟乎”恰恰是印度的梵文而来的。总之无论“嗟乎”是汉文也好,梵文也好,简单的说,它的意思就是哇!或者哎!是叹气,很大的叹气。就是叹很长很长的气,叹的嘿,是什么意思?它所拥有的这些马车,或者享受。嘿!它所拥有的这些陵园,它所拥有的这些水池,它所拥有的这些宫殿。嘿!它所拥有的这些绫罗绸缎,或者它所拥有的这些神仙的一切享受。嘿!它所拥有的这种美丽庄严的仙子之身,最后它还要掉下来呀!大概是这样一个意思。它要掉下来,掉到地狱、饿鬼、畜生当中去!。它有三个嗟乎!所以,它一旦掉下来的时候,将会有非常大的痛苦,“终归会坠堕”。因此它有比快乐多更多的痛苦。就是“勿乐”。在这个时候它就没有快乐。“可应知”可你应该知道,那有哪些痛苦呢?下面就说了,那它有什么痛苦?究竟是身体的难受和折磨呢,还是心的痛苦呢?他说身体是没有痛苦的,但是心里有很大的痛苦,为了说明这句话,下面说了八句话;

  厌坐衣沾垢,身光有变衰,液下新流汗,头上故花萎。

  如斯五相现,天众死无疑,地居人若卒,闷乱改常仪。

  这里第一就是“厌坐”。什么叫厌坐?就是老坐不住,这些神仙平常的时候还能坐得住,但是到要死亡的时候它就坐不住。他什么时候会出现这种死亡的征兆呢?人间的七百年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比如说三十三天,人间的一百年大概是它的一天,以这个计算一千多年,就是它的三十三天的时间。当然了,有些经里面有关这个的说法不一。但是它的寿命是很长很长的,人间的七百年只不过是它的七天而已。但是神仙七天之前,大概是就有了这个征兆。而神仙的七天是人间七百年,就是七百年之前开始就有了死亡的征兆。那你看看恐惧了多长时间?恐惧了七百年,当然了他享乐的时候也有,活了几千年几万年他一点都感觉不到。你看我们非常幸福非常愉快的时候,一天都不知道怎么过的,好像几分钟就过完了,甚至讲课讲到很中听的时候,好像这个课没过几分钟就讲完了,很不过瘾。同样的道理,当你很幸福的时候,就算是一年,也只有几天的感觉,不会觉得太长。可是你痛苦的时候,一天比一年还要长,何况七百年是怎么过的!在这七百年中,他就这样一直生活在恐惧当中。他为什么会知道自己要死?有五个现象可以说明。第一是厌坐。就是在座上坐不住,跑来跑去心慌。第二是衣沾垢。什么叫“衣沾垢”?神仙的衣服不是说像咱们一样,是缝衣服工厂里面缝出来,或者是名牌,不是这个样子。它一生下来就具有具生的这种天界的天衣,庄严无比,永远不可能有垢染但是到死前的七百年前,也就是到神仙要死的七天之前,他的身上开始有了垢染,变得旧了。这是他们死亡的第二个征兆。第三,身光有变衰。本来他是无比庄严的神仙,那神仙活了几千年了,不会头发白,也不会显得很老,就象十六岁时一样庄严无比。可是即将要死亡的时候,他身上的光大大的减少,就显得比较柔弱或者憔悴,这就是死亡的第三个征兆。第四是腋下新流汗。神仙是不可能出汗的,可是他即将要死亡的时候,身上就开始有汗了,而且汗味非常的浓。众神仙都不敢接近他,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跟他非常要好的那些朋友,不忍心把他就搁在那,就拿一些神仙的甘露水、食品什么的,拿着很长很长的木棍挂在上面,远远的把鼻子堵着,就这样给他送,不敢接近。因为神仙最怕不净,别人的身上衣服一有垢染,身上一有汗他就更不敢接近,非常害怕这个脏。就是最亲的人,也只有在比较远的地方,拿一些食物搁在那他就走了,或者拿一些木棍给你举过来,让你拿。他只能这样做。这是第四个征兆。第五,头上故花萎。他头上的那些作装饰的花,虽然在他头上装饰了几千年,可还是美丽无比,从来都不会衰的。可是到死亡前的七天,也就是人间的七百年之前这花就开始衰了,慢慢衰了变成旧的了。因此他知道自己就要死亡,也知道将来会到哪里去,比如地狱、饿鬼、畜生,它不会有好的去处。

  为什么他没有好的去处?因为它的福报全部都享尽了,已经没有了,罪业却日益在增强,他做神仙期间,他曾经作过的那些罪已经发展很多了,所以他怎么能有好去处呢?必然会是地狱、饿鬼、畜生,即使在人间,他也会是很贫穷的人等等。所以他一看到这种场景就感到非常的痛苦、感到非常的难受、感到非常的恐惧,由此有极大的心病。这心病比身病还严重,心里的痛苦比身体的痛苦严重。只要是你心里愉快,身体再有痛苦,它是震不住你的。可是如果你心里有痛苦,那可没有太好的办法去解决了,这就是说“如斯五相现”。天众一旦有了这五种现象,是一定会死的。就像我们人间,人在死亡之前也会有征兆一样,“人若卒闷乱改常仪”。是什么意思?就是人死亡之前也会有征兆。主要征兆是什么?第一鼻子变样,眼睛变样,眼睛掉进去。或者心很闷,老觉得恐惧,觉得一定是要出什么大的事,或者觉得我一定会老死。心里面老是有确定的感觉,我会不会走,或者闻到从来没闻过的阴气很重的那种味道,这些都是一些死亡的征兆。另外梦见自己死了,或者梦里面也会有很多不好的预兆,比如把自己带走了等等,这就是人将要死之前会出现的征兆。不仅仅从天上有要死亡的痛苦,而且更主要的是死后到哪里去的苦更大。比如说:

  若从天处堕,众善尽无余,任落傍生鬼,泥犁随一居。

  他说如果从天神当中堕落下来,或者死亡的时候,你曾经拥有的善还没有尽的话,当然会好一些。如果你的善福报已经享尽了,无余了,没剩下了,那么你将会堕落什么?旁生,旁生是谁呀?畜生,还有鬼。鬼是谁?饿鬼。还有是谁?就是泥犁。泥犁是什么?地狱,等等,就在当中。所以他在七天之前,也就是我们的七百年前,就知道他将来到哪里去,因为神仙虽然没有办法免去自己一死,但他有神通,会提前知道死后会到哪里去。当然,比他低的他基本能看见,比他高的他就看不见了。比如说三十三天的神,他能看到四大天王天的情况,也能看到人间,也看到地狱、饿鬼、畜生都看到。而且它往下堕落的情况都知道。如果是往上的他就不知道了,因为任何一个神都只知道自己以下的东西而不知道以上的,他知道了以后就会更怕了。

  下面讲的是阿修罗的痛苦,

  阿修罗本性,纵令全觉慧,忿天生苦心,趣遮于见谛。

  阿修罗虽然有非常全面的智慧,比人还聪明,但是他最大的痛苦就是嫉妒心。他有什么嫉妒心?因为他心里边老是不平衡,他们跟咱们是不一样的,咱们看不见神,更看不见天界的这些荣华富贵的享受,可是阿修罗能看见。他看到三十三天,或四大天王天享受那些荣华富贵,他总认为自己不如这些天神富有,没有荣华富贵的享受,感到非常非常的嫉妒,越嫉妒越痛苦,因为嫉妒就想夺取这些。为了夺取这些常常就跟神仙打仗。刚开始打仗的时候,阿修罗大部分在须弥山的洞里边。(大部分的山神都属于是阿修罗界,实际上各处都有阿修罗的)他们就结集力量跟神仙打仗。他们跟谁打呢?跟四大天王打。四大天王天是在须弥山山腰,东边是护国天王的国家,南边就是增长天王的国家,西边就是广目天王,北边就是多闻子天王,他们都是在须弥山的半腰。有时候众生的业力非常的重,造恶多端,比如乱世的时候,阿修罗甚至能打到天界三十三天的城门之外了。如果咱们世间上的众生修善积德,做善很多之后,阿修罗就会变为力量很弱,神仙就能够把他们打走。总之,阿修罗和神仙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常常打仗,常常打败仗。他们当中有很多手被砍掉的,腿都被砍掉的。虽然阿修罗跟神仙有些相似,不过他跟神仙有所不同,被砍掉了脚和手长不了,天人只要你不打到他的心脏位置,其余的他就能长得出来。所以,阿修罗就常常吃亏,就会有很多很多的痛苦,比如手足被砍掉,还有心的痛苦。但是,他不会生起对三宝的见谛之心。何谓见谛之心?就是能够取证,真正看到苦集灭道的真正的妙义。他是不会看到的。为什么?因为他是被业力所遮之众生,所以他就没有办法看到四圣谛的真正面貌。因此,在阿修罗的境界上修炼四圣谛证得果位,机会很少很少,差不多是零。

  以善因所推然以恶业而满;以恶业而推结果以善业而满,以善业所推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所不同是什么?无论是三善道三恶道,为什么投生的原因是这样的,以善因而推,然以恶业而满。以恶业而推结果以善业而满。以善业所推,结果善业而满。以恶业所推,也是恶业而满,应该说恶果而满吧。还有因和满不同的,满就是圆满,圆满是以恶而圆满的。这个推的因是以善而推,最后以恶而满。比如说一个无恶不做的坏人,他就是以善业而推的结果以恶业而圆满的。为什么这么说?由于他修了善,善的力量把他推到人间了。可他在人间做恶多端,他也受了许多苦,最后在人间他就没有继续修善,所以说以恶业而满。或者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就是身遭惨重的灾难,这人也是以善业所推结果,以恶因所满。为什么呢?由于善的业力推到暇满人身了,可是以恶的业力,他的结局是非常的残酷,非常的痛苦,终身不快乐。或者终身作恶多端,或者终身不行善积德,终身没有机会得到佛法等等,这都是属于以善因而推,以恶业而圆满的。有的人以恶业而推,结果以善业而圆满的,也不是没有。比如有些人由于恶的业力把他推到畜生当中,但是由于他修善的因很多,所以在畜生当中把他变成为一个龙王。龙王是财富广大,是非常富有的,所以说结果以善因而满。或者由于恶的业力推到畜生,结果变成了奶牛,把他养起来一生享乐最后还善终,也有这样的。所以这叫以恶因而推,然以善因而圆满。以善业而推结果以善业而圆满的。那就是说以善的业力推到三善道,在三善道的人间,或者阿修罗,或者神仙当中也得到很好的享受,也有很好的福报,并且他还行善积德,功德非常圆满。就说这个人以善业而推,结果也是以善业圆满。那么恶业而推,也是恶业圆满的,比如说由于恶的业力把他推到地狱,或者饿鬼,或者畜生道,他因为恶业而推到畜生,它从生下来开始受苦,最后惨不忍睹的终止它的生命。这个就是以恶的业力而所推,最后也是以恶的业力而圆满的。我为什么要讲到这件事?因为有人认为在印度的一部《亲友书》里边说,阿修罗是以恶业而推,最后以善业而圆满的,他是这么说的。不过仁嘉瓦大师说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阿修罗是神仙的一部分,属于三善道怎么能说是恶业所推?所以他是以善业而推。至于他是不是恶业而圆满,就要看这个阿修罗当中他做的如何。

  咱们叫六道轮回,有的讲五道轮回的,五道轮回的时候怎么办?阿修罗把他分成为两个阶层,阿修罗当中的大部被归类为神仙当中,少一部归类为饿鬼当中。把阿修罗中间划线,一半是饿鬼一半是天界的。就没有阿修罗了,就变成五道轮回了。那怎么才能划成这个线?因为有的虽然是阿修罗,但他也是饿鬼的一个类型,比如说山神当中就有很多,有些山神虽然属于阿修罗,但他不是天界的那种境界很高的,有些山神虽然名字叫做山神或者什么,但实际上他是属于饿鬼类的,很穷很苦的。这些属于饿鬼之类的,所以一般山神,或者土地公里边也有分出很多很细的档次,最差的那些就是饿鬼类的。最好的因为个人的修行境界不一样,就是天界,所以它就有区别,那么就变成五道轮回了。

  下面就是总结;

  如是漂流生死处,天人畜及阿修罗,

  下贱业生众苦器,鬼趣兼投捺落迦。

  他就说如是漂流在生死轮回当中,无论是神仙还是人,天人。天就是神仙,人就是人间,还有就是畜生,还有阿修罗,这些六道轮回当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不是好的结果,是下贱业身,就是因为所造的有漏的业力而所生的。能生起许多许多的痛苦,好比是装痛苦的一个钵一样。他是很不好的,所以说包括地狱、饿鬼,捺落迦就是地狱,(捺拉是梵文)。所以,你不应该贪生人间,阿修罗、天神,或者饿鬼畜生,你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脱离这个装痛苦的瓶子一样的生死轮回,你应该放弃它,对它产生厌烦之心。

  下面讲涅槃的功德和涅槃的修行的方法。首先,共同的涅槃,下面就是不共的涅槃。何谓共同的涅槃呢?小乘和大乘共同的涅槃就是脱离苦海。其次在讲不共的涅槃,就是讲大乘的不共涅槃。

  他的修法要讲两个部分,首先讲共同的涅槃,要分成两个部分,首先要讲涅槃的功德,并且要讲为什么要取得涅槃的原因,就要讲这个。

  这句话很重要,他说:

  纵使烈火燃关头站,遍身衣服焰皆通,

  此苦无暇能除拂, 无生住想涅槃中。

  他说自己的头上着了火,而且非常猛烈,把头发都烧起来了,或者自己的衣服开始燃烧起来了。那你着急不着急?是很着急的。不论你在做什么,只要你发现自己的头上冒烟了,或者火燃起来了,自己的衣服燃起来了,你一定会把什么东西都放下,先把火灭了。可是他说,如果知道六道轮回的痛苦,并且也知道如何断除六道轮回的道,得到涅槃果位的道,并且知道人生无常,也知道我今生不修,再也没有机会修的一个智者来说,即使发现头上着火了,或者衣服被烧毁了,他也没有动。为什么呢?“无生住想涅槃中”。因为生死轮回之火比这个火千倍万倍的猛烈,所以他首先必须要灭掉生死轮回之火,要安住于涅槃当中,要达到无生无灭的涅槃的果位。所以,他哪里有空去把这区区的小火去灭掉呀!没时间。不仅是因为没时间,他看到了比这个更严重的火---生死轮回的苦火,比这个严重,所以没时间去除那个火了。他这里说的很恰当,也非常漂亮。这里讲的是解脱,以什么方法才能得到涅槃呢?涅槃有什么特点呢?这句话意思很重要;

  而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

  涅槃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

  这个很重要,首先,以什么方法才能得到涅槃?就是三学,戒学、定学、慧学三学。这个里边说到尸罗,而且苦学修炼。尸罗是什么?是戒学。然后就是定学,然后就是慧学。戒学,用这个方法才能得到,而这个戒、定、慧三学的闻思修,最后得到的这个涅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个涅槃,第一,它是寂静的;第二个调柔的;第三个它是离垢离染的,而且这个涅槃是无尽无老死的,并且“四大日月悉皆亡”的。我一个一个的说:首先,涅槃分有漏涅槃和无漏涅槃,或者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什么叫有余涅槃?有漏的肢体、肉体没有离开,可是已经得到了罗汉果位了,涅槃果位了,这叫有余涅槃。因为他虽然得到了罗汉的果位,可是他没有把所有的有漏肢体全部断除掉,因此是有余涅槃。而无余涅槃是什么?连我们的有漏的肢体也断除掉了,那就是无余涅槃。这是一种说法,小乘是这样去理解的。而大乘当中就是有余和无余,就是说你有漏所生的肢体断除,和由无漏这个断除的原因,是从这个角度说。

  第一,寂静是什么意思?是无余涅槃,是彻底的尽除掉了一切有漏之法,他就得到了无漏之果位,一点点都没有剩下有漏之物的肢体了。所以就叫寂静,是无余涅槃。

  调柔是什么意思?虽然他还有这个有漏所生的肢体,有漏业力所生的肢体仍然保存着,也就是说他的身体仍然存在,但是他心中的一切烦恼以及烦恼的种子彻底的断除掉了。也就是说完全调伏了他的心,它是有余涅槃。无论是有余涅槃,还是无余涅槃,他们两个都离垢了。什么叫离垢?离一切垢染、污染,贪嗔痴慢疑等等,一切垢染已经消除掉了。无论是有余还是无余都消除了,所以说叫离垢。殃是什么?灾殃,殃就是灾,灾难的意思。远离了一切灾殃。还有涅槃是无尽的。为什么叫无尽的? 自从你证得了涅槃果位之后,你再也不会享尽这个涅槃的快乐了,涅磐的快乐,或者涅槃的果位永远是享不尽的,所以是无尽。他不是有漏的,他是无漏的,是无尽的。无老死,一旦得到了涅槃果位之后,你再也不存在老和死了。为什么没有老和死?因为你不会生,将来你不会再生了,还会有老死?不生了哪里去死啊?不生等于是不死。有时候涅槃就称之为无生,无生和无老死其实是一码事。因为不生他就不死,因为不死他就更不能生了。

  为什么叫“四大日月悉皆亡”?有些外道说,外道的涅槃和咱们佛教的涅槃不一样,外道说什么?说涅槃的果位这个地方好比是雪一样白的,海螺一样的洁白的,或者牛奶一样,或者珍珠的颜色一样,或者那伞盖一样圆形的,他们认为解脱的净土好像是一个伞盖一样圆的,这是有的。比如伊斯兰教它也是承认的,基督教天主教它也有一些说法,它不说是净土而是说解脱,包括婆罗门教也有这么一说,为了面对这件事,否定这件事,他说:所谓的解脱即非地、也非火、也非风、也非空,远离一切地水火风。因为它没有了肢体了,没有了色受想,五蕴当中什么都没有了,有漏的色声香味触都没有了,怎么能有地水火风?等于是四大皆亡。因为它没有了触体,没有了触体就没有四大,也没有日和月。没有黑暗更没有光明,对它来说,所谓的解脱就是没有光明,也就是说它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净土,它这种所谓的解脱的地方是伞盖一样,或是什么样,那是小孩玩的。为什么?它想象的解脱好像是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一样,在某一个地方,还要跟咱们一样去喝茶,吃酒玩乐之类,它想的这样的一个解脱是不对的,解脱不是这个样子。为了否定这个,这里就说“四大日月悉皆亡”。就远离了它,超过它了。

  第二,以什么样的因,才能得到这样的果报?修这样解脱的果报的方式一共有七个。第一是七菩提分。用七菩提分的修法来修解脱,七菩提分法什么时候才拥有?当你得到了见道的时候---资粮道、加行道,见道的时候才会拥有这个七菩提分法。这个七菩提分法是哪些呢?他这个里面说:

  念择法勇进,定慧喜轻安,此七菩提分,能招妙涅槃。

  由于这个七菩提分法,才能招得了涅槃的果位,那么,既然是见道位才能拥有的,世间可不可以修?世间是可以修的。世间是从资粮道开始修七菩提分,到了见道的时候他才会证得七菩提分,你不修是不可能得到的,所以前面修,而最后到了见道,和得到七菩提分是同时的。什么是七菩提分?一是说:念。就是正知正念的念。在见道的时候自己所定的万法自性皆空的这种胜义谛的定中,念念不忘,就是完全的安住在胜义谛当中一心不乱,它才称之为念。

  二是择法。就是对万事万物、一切万法以正确的智慧来抉择它的本来面貌,它的现象的缘起和本性的皆空,就以正确的抉择,叫择法。

  三是勇进。就是对修善,或者修奢摩他的禅定非常欢喜,非常的愿意,也非常的精进。勇进就是精进的意思。

  四是定慧。万法自性皆空的这种智慧所显现的,这种性空的清净见当中,能够一心不乱的定住,也就是禅定,入定,定慧。这个里面的定和慧不能够分开讲的,定慧这就是第四个了。

  五是喜。喜就是对所定的目标生起极强大的欢喜心,对轻安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六是身心由于万法自性皆空当中所入定的缘故,能生起极强大的身轻安和心轻安。就叫做身心轻安,也就是身心自如,身心自如的轻安这就是第六个。

  七是平等舍。藏文里边应该是平等舍,藏文里边是这样的念、择法、勇进,还有喜、轻安、定、还有平等舍这样比较好,那汉文里面它就没有这样了。汉文和藏文有比较大的出入,这个里面恐怕能够带平等舍的真没有。七菩提分另外的一个名字也叫做七觉知,在许多经典里面平等舍的那个舍,它是七觉知当中之一的,宋朝的大德达摩所翻译当中也是讲到了平等舍,唯独在义净法师的这个里边他就缺了这个字,所以说如果说这里要加字的话,应该叫定慧、轻安、舍或者定慧行舍,我估计应该是定慧行安舍,这样比较好一点。安就是轻安的意思,舍就是平等舍。如果你把前面的轻安的轻去掉,后面加上舍,那七菩提分法就是具足了。如若不然我们就只找到六菩提分法,就找不到七菩提分法了,把轻安改为安舍。这样的七菩提分法能招来美妙的涅槃的菩提果位。因为七菩提分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就可以得到美妙的涅槃的菩提果位,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为什么说念是菩提分法?就是说由于内心所念的缘故可以达到从此不退转,所以说它就是念菩提分法。因为这样不同的一切是我执,就能够达到通达,所以说如同转王*轮,轮子,轮车可以让你从没有到达战场,就能到达战场的作用一样。在《天王庄严经》里面也是这样说的。其中的智慧就是说择,就是择法自知。择法自知为什么是菩提分支?因为见道当中的万法自性皆空的智慧,本质上就是能够通达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的本性,所以它是菩提分。这个就是说,如你骑着大象去消灭敌军一样,由于这样的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智慧,就能够消灭一切明显的所知障,或者明显的一切执着,我执和法执。勇进为什么是菩提分法?因为一旦有了勇进之后,你到达得非常快,好比有了宝马一样,这个宝马就是轮王七宝里面不是有吗?轮王还有大象王、骏马宝、金轮宝,这好比是骏马宝。就如骏马宝是最快的速度能够到达四海的边地一样,由于精进的缘故,你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证得无上菩提果位,所以它就是菩提分法。喜,为什么是菩提分法?喜为善法的欢喜,是内心感到很舒畅,或者感到很欢喜,比如说一个如意宝让国王感到很满足,就和这个很欢喜一样。自己的内心的法的这种修行,能够日益增强,或者感到非常的欢喜,所以增长法的光明故,能够生起恒常的欢喜。身轻安和心轻安就是能够不退转到烦恼当中,因为它就能断除一切烦恼散乱之心,这好比是玉女宝,就是国王的王妃让国王安心快乐一样,让自己到达脱离一切障碍的身轻安和心轻安的解脱的果位。定慧为什么是菩提分法?他不会让你受到任何一个烦恼,贫乏,因为它可以让你得到一切善根、非常富有的。好比是轮王七宝中的将军宝,但是这个不是将军宝是士卒宝的意思。因为轮王七宝里边也有士卒宝也有人说将军宝,这两个是可以选择的,而这个里边说的是士卒宝,由于你有了很多钱,或者施主,或者你的管家,财宝具全了,你愿意做什么,就可以作什么。你的善根从不会被贫乏,贫穷所烦恼。平等舍为什么是菩提分法?因为没有了平等舍,你可能生起不平等的心,因为不平等的心,你可能对所爱之物产生贪欲,当你失去的时候就会很不高兴,不满足,或者难受和痛苦。所以,一旦有了平等舍之后,你就远离贪心、远离不满足和不愉快,由此远离诸烦恼。所以这好比是大臣宝,掌控四大军队的大臣,根据国王所需求的譬如领土扩张,或者国富民强等要求,它都能够像贤能的大臣一样让他满足。一旦有了平等舍之后,就永远可以安住于远离贪心,远离不愉快之心的平等舍当中。七菩提分法跟这个轮王七宝是对称的,对应的。这就是到达涅槃果位的主要的资粮,所以说你应该修,能招妙涅槃。

  下面他就讲奢摩他和智慧双修的方式,就能证得涅槃的果位。为了说这个道理他下面讲的就是奢摩他,就是禅定和智慧定慧双修的内容;

  无慧定非有,缺定慧变溺,若其双运者,有海如牛迹。

  这两个很重要,他说如果没有了智慧,不可能生起一个断除六道轮回的根源的一个有力的禅定。在这个问题上,仁若瓦大师和我们不完全一样,虽然他是宗喀巴大师的师傅,但是在性空正见的问题上,宗喀巴大师由于拜文殊殊菩萨为师,所以在文殊菩萨那里所授的教授使得他有独有之处。当时仁若瓦大师知道了宗喀巴大师见到了文殊菩萨,而且随时都可以从文殊菩萨那里问问题之后,专门写书信让宗喀巴大师把仁若瓦大师他自己所没悟到的中观的思想和性空正见方面的问题问文殊菩萨。结果宗喀巴大师问了文殊菩萨,把文殊菩萨给他所教授的写下来之后再送给仁若瓦大师。送的这个书,现在在宗喀巴大师给仁若瓦大师的文集里面还是有的。所以在这个上面上我们应该跟他稍有不同,就是说他这个里边“无慧定非有”。我们不能说没有智慧就决不会有禅定,为什么呢?因为禅定不一定非要有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智慧,连外道,如牛一样愚钝的外道,他也可以得到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所以在这个里边他为什么说“无慧定非有”呢?意思就是说没有了智慧,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智慧,就不会有一个能断除六道轮回的根源的禅定。但是缺了禅定之后光靠智慧,通达万法自性的智慧,要得到解脱,力量也是非常非常的小,很弱很小,几乎是没有了。需要的是什么?能够远离掉举和沉默,远离沉掉二障,入身轻安和心轻安的奢摩他。就奢摩他以上的一禅,或者二禅,不一定要三禅、四禅,不要。佛教里面一禅就够了,甚至有一个奢摩他,具有九住心的,达到九住心的身轻安和心轻安的奢摩他就够了。有这样的禅定和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智慧双运者,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本来大海是很难跨的,但它可以变成为什么?牛蹄。什么是牛蹄?下雨的时候牛走过时牛蹄子下边的水一样,你说牛蹄子下边的水有多大呀,随便跨过去就行了。同样,一旦有了智慧和禅定双运之后,六道轮回的大苦海就变成牛蹄子踩的水一样,很小,随便就可以跨过去。

  那为什么说缺了禅定的智慧是很弱的?因为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这个智慧是通达一切万事万物自性皆空的清静见的智慧,只有它才能够断除轮回的根源。所以说要有这样的智慧,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奢摩他,有了奢摩他之后,一定能够观察万法自性皆空,发现了自性皆空之后,立刻安住在这样的皆空当中,当定和慧二无分别的时候,就是定慧双运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这个是讲十四不记的:

  十四不记法,日亲之所说,与此勿应思,不能令觉灭。

  什么叫十四不记法?我在讲《中派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十四个不记法是什么呢?是当初这些外道,尤其是其他教的外道问起释迦牟尼佛这十四个问题,释迦牟弥佛没有回答,外道就说佛不具一切种妙智,因为他回答不了这十四个难题。在这个问题上,龙树菩萨在宝兴王所著的《宝蔓论》当中,非常详细的驳斥了这种说法。他们就反过来说什么?知否有尽。佛陀没有回答。为什么没有回答?因为如此深的道理对这些如牛一样的外道,即使回答,一句话也是说不清楚的。就因为这样他就没有回答,或者因此说明佛陀乃是一切种妙智。下面我就详细的说一下十四不记法究竟是什么?比如说外道问起释迦牟弥佛,我乃是有恒通还是无常否?什么意思呢?我是永恒的呢?还是不断变化的无常的呢?佛陀就是不给他回答。佛陀难道真的没有说“我”是无常的还是永恒的呢?这不是佛陀在无数的境界里一再强调的东西吗?那他为什么不回答外道的这个难题?因为佛陀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外道所承认的比如数世观,以佛陀看来根本就不复存在的东西,既然是不复存在的东西,你怎么能够判断它是无常的还是永恒的呢?没有办法。你想一想,如果说有了这个杯子,你就可以跟他说,这个杯子是白色的呢?还是黑色的?绿色的?还有个说头,连杯子都没有了的话,你如何去说杯子是白色,或黑色的呢?没办法说,佛陀为什么说外道所说的“我”是没有的?因为你们都学过《中派论》,所以你们知道那个外道数世观和其他教所承认的那个我,就是圣我。而这个圣我首先得是一种独自的,无依靠的,永恒的清净的,这样的一个我,在佛陀看来根本不存在。如果佛陀直接说我是无常的,也说不清楚。首先如果说“我”是无常的话,实际上就承认了外道所说的我,独立的我。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赖、相互相连、相互依靠而产生的,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独立的、自在的,或者不依赖于他物的、实在的。没有。既然没有了这个,那“我”也就没有了独立自在,都是相互依靠的,因缘和合而成的。因此他就没法说他所说的“我”是一种常恒的还是无常的?因为他指的那个“我”,不是我们所指的那个平常的那个“我”。他指的是不变的、永恒的、独立自在的“我”,所以就不用回答了。那为什么不说我是没有的呢?也不行。虽然我们不承认外道所说的“我”,可是毕竟我们还承认我们所说的“我”,因此你还不可以说没有“我”。所以说佛陀就笑了,笑不回答。因为这个是不能回答的,他的命题根本就不存在的,没办法回答。 或者他就说到我是永恒否?无常否?难道是永恒和无常的两个都是吗?或者两个都不是吗?这都没办法回答,就是说我和世界是永恒的,还是无常的?还是永恒无常两个都是吗,或者这两个都不是吗?这个是所说过去的边,有没有的东西,这四个是过去的边,有和没有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承认前世的边,因此我们就承认无始无数的根本就没有开始。还有,我和世界究竟有终否?没有终否?或者有终没有终两个都是吗?或者两个都不是?也没有办法回答。因为他所知的内容,我和世界有终和没终的这个命题,本身是不复存在的,他所认为的世界是大自在天所造的世界,或者我,或者主,或者这种自性所演变的世界。那个世界和那个我,对佛教来讲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第八个了。佛陀圆寂后重新来否?或者不来否?是两个,或者两个都不是?这就是四个,这是涅槃,说佛陀圆寂之后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上吗?不会来吗?或者来和不回来,或者两个都是吗?两个都不是吗?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身和命是一体否?或者他体否?这两个总共变成十四个了。

  这样的十四不记法是什么?日亲,日亲是谁?释迦牟弥佛是日亲是对的,但并不能说是大日如来。日亲是什么意思?释迦族。释迦牟尼佛他的姓不就是释迦吗?释迦的家族,为什么说释迦家族是日亲?简单的说一说,就类似于哪吒的故事,就是很久很久以前,释家族的有一个人他就被挂在树上,将来就要被断绝了。所以有一个仙人就为他吹风,然后下雨,让他变的很舒适,由此就掉下的种子就在莲花上面,最后在莲花当中被日光所养起来,他的这个种子最后就变成孩子,大概有这样一个的典故。由此说什么?因为太阳把它养起来这个孩子,所以说他们的家族就叫做日亲家族,就是太阳也是他们的亲属。所以日亲实际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但不是大日如来,跟他没关系,佛光普照跟他更谈不上什么关系,是从种族的角度说的。他所说的十四不记法你应该 “于此勿应思”。你不应该去思考这些,不应该产生这种的邪见或者分别心。勿应思是不应该产生这种分别心,因为外道他会产生这种分别心,所以我们不应该生起这种分别心。一旦有了这种分别心之后,就不能令人从迷惘的梦幻当中醒过来,也不能灭掉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所以就勿念。

  实际上这个觉字,从古代来讲是醒过来的意思,从睡梦中醒过来。在古代包括古汉文当中很多说觉字。啊!大王觉过来了,或者某一个人觉来了,这个意思是说他就睡醒了。我们佛教当中的这个觉是怎么讲?从迷蒙的梦幻中觉醒起来的觉。灭是什么?灭掉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所以如果一但起了这种分别心和邪见了,你就很难生起觉涅的果位了。这个里边所说的世间就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由于这个五蕴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它是自性皆空的。因为是自性皆空的,所以不能说它是常恒或者无常。从究竟观察智来看,他既非常恒也非无常,也非非常恒和无常,所以说不可言说,般若不可说,大概是这个意思。既非是常恒,也非是无常,也非是非常恒,和无常也非是,是常恒和无常两个都是,都不是。

  下面是讲什么呢?因此就应起十四不记法是邪见了,下面你能够起这样的正见的话,能得到解脱,能够得到灭除生死轮回。什么是这样的法呢?是缘起支,十二缘起支,应该是这样说:

  从无知起业,由业得生训,识缘于名色,名色生六处,

  六处缘于触,触生缘于受,受既缘于爱,由爱招于取。

  取复缘于有,有复缘于生,生缘于老死,忧病求不得。

  轮回大苦蕴,斯应速断除,如其生若灭,众苦珍无余。

  这部分就是十二缘起支。首先,我们就要讲无知,十二缘起支虽然排是这样排的,但是真正的能够发生变化,或者起到作用的时候,还是有很细节的问题。就要详细的讲。为什么我要说细节的问题,要详细的讲?比如说十二缘起支,虽然是按照十二缘起支的过程,就是从无知、业、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然后生、老死,这样子往下排。但是真正的他,实实在在,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爱和取不但是在母胎里面的问题,在他没有投胎之前,也存在爱和取的问题,所以说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些。我就用最简单的方式给你讲,首先什么叫无知?这个里边第一个就是无知,无知是在般若心经里边所说的无明,咱们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这个无无明,这个无明和无知。这个无明是什么意思?所谓的无知,无知在哪里?实际上我和我所,我就是我,我所是我所拥有的。作为一切法,我和法本无自性,根本就没有什么自性的,可是他却把它当真了,把它当成自性了,把它当成实在的,实有的,因此所谓的无知,或者无明,就是它把没有我的,当成有我,没有实在的法,或者自性的法,当成有实在的、自性的法。他没有明白真正的道理,所以就称之为无知。只要是我们没有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清净见,就会把一切看到的色、听到的声、闻到的香、尝到的味、碰到的触,以及想到的法等,一切万事万物当成真的。就因为我们把它当真了,当成有自性了,我们才会产生贪欲,才产生憎恨,傲慢和吝啬或者嫉妒,因此我们要起种种的烦恼和痛苦。所以,无知就是对我和法的本性的误解,或者没有明白正确的道理。这样一种意识就称之为无知,这是第一个。

 
 
 
前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燃起觉性之灯

达真堪布: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活佛”?

达真堪布:不以凡夫衡量佛法

达真堪布:护法护持如法修行的人

达真堪布:因地学修为得果,果地学修为度他

 

后五篇文章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七讲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六讲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五讲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四讲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三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