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二)

 

  (六)生起愿菩提心的因素

  那么,怎样才能生起愿菩提心呢?

  佛经里主要讲了五个因素:

  第一,是依止大乘善知识,这是最关键的。没有大乘善知识的引导,我们不可能在根本没有听过大乘佛法的情况下主动发菩提心,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里没有菩提心方面的教育。我们的文化,都是围绕着吃、喝、玩、乐,是以自私为中心而建立的。在大乘善知识的带动下,我们才能发菩提心,走上真正的菩提道。否则,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走上大乘之道。

  第二,是菩萨种姓。本来,每个众生——包括昆虫之类的小生命,都有佛性如来藏,但这个佛性要变成菩萨种姓,并进一步成熟,就需要前世的因缘和善根,以及大乘善知识的引导。否则,菩萨种姓就不会成熟。

  以什么标志去衡量菩萨种姓成熟没有呢?

  菩萨的种姓有两种:一种是智慧的种姓,另外一种是慈悲的种姓。

  《入中论》里讲过,对空性有特别的兴趣,一听到大乘佛法里面的空性、大中观、光明,不但能理解、不排斥,还会非常激动——汗毛竖立,眼泪直流,有这样的标志,就说明大乘智慧的种姓成熟了。

  在听到菩提心、利益众生、放弃自私等大乘佛法的关键词句,与大菩萨们的高尚行为时,激动万分——涕泪四流、心潮澎湃,就说明慈悲心的种姓成熟了。

  此处所讲的种姓成熟,不是指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故而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菩萨,但已经离菩提心或者菩萨很近了。就好比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时,仅能看到东边的曙光,但还不能看到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

  我们可以自我衡量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仅仅一、两次不算,倘若经常如此,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大乘种姓成熟了。

  如果对空性和利益众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麻木不仁、充耳不闻,则大乘种姓成熟的曙光都没有出现,离生起菩提心还有比较遥远的距离。这就需要精进努力地积累资粮、忏悔罪障,否则就很难成熟大乘种姓。

  慈悲种姓成熟的人听了世俗菩提心方面的法,然后再去修,就很容易生起不造作的菩提心;智慧种姓成熟的人听了空性法门,并遵照修持,至少不久就可以初步证悟。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有种姓成熟的标志,就要趁热打铁、再接再厉,争取早日证悟,生起真正的慈悲心与菩提心。

  很多人在修行或做其他事情时,经常会咨询空行母、瑜伽师,自己该如何行事。我们不需要去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释迦牟尼佛都说得清清楚楚。虽然该做的不一定都能做到,不该做的未必都能放下,但这只是自己的问题,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必要去问谁,任何一个空行母、瑜伽师,都不可能超越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如果有了种姓成熟的标志,不用问谁,自己肯定已经与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仅有一步之遥,只需乘胜追击就可以成功了;如果没有发现这些标志,就算空行母、瑜伽师说你明天成佛也没有用。

  修行的问题,一定要用佛经——佛的智慧、佛的教导来衡量、印证与判断。《大藏经》里那么多的经论,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第三个因素,是资粮。

  任何一个在大乘发心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善事,无论是在闻思修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叫做资粮。资粮包括前世所修的资粮与今生所修的资粮两种。依靠资粮的力量,我们才有可能生起菩提心。

  第四个因素,广闻大乘佛法。

  很多人听过《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两部论典都是非常关键的大乘论典。《入行论》从头到尾一直强调的都是菩提心,《广论》虽然不是自始至终都讲菩提心,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也是讲菩提心的。学了这两部论典,对大乘佛法的全貌应该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用于指导实修,也是足够的了。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也可以看看大藏经里的其他大乘经论。

  第五个因素,就是修行——反反复复地修持与菩提心有关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样获得的菩提心会非常稳定。

  在五个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生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是很难。在没有生起不造作的菩提心之前,受菩萨戒只能积累一些善根,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一定要设法尽早让自己生起菩提心。

  (七)三种菩萨戒

  菩萨戒可以归纳为三种,在三种菩萨戒里面,包含了所有大乘佛法的修持。

  第一种菩萨戒,叫做禁恶行戒,也即禁止、断除违背菩萨戒行为的戒。小乘别解脱戒就包含在这条戒当中。

  大乘同样也有别解脱戒,它与小乘别解脱戒的差别,主要在于发心。小乘行人仅仅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戒,其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自己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大乘行人不仅要有出离心,还要有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不盗、不杀、不妄语等等。最后达到的目标,是成佛并圆满地利益众生。

  大乘和小乘在出家的戒律方面也有一些区别,小乘出家人在具备所有犯戒条件的情况下犯了根本戒,是不能恢复的,至少今生不能恢复。大乘佛法规定:如果有不造作的菩提心,不但在家人的戒律可以恢复,而且出家人的戒律也可以恢复。

  这是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在别解脱戒方面的差别。

  藏传佛教不管是受在家还是出家的别解脱戒,本身仪轨中都有发菩提心的内容,所以这些受戒仪轨属于大乘受戒仪轨,但倘若受戒者自己没有发心,仅仅念仪轨还是没有用。

  另外,禁止恶行戒中还包含了菩萨不共的戒律。比如,从文殊菩萨传到龙树菩萨,再从龙树菩萨传到寂天菩萨等等的,名义上有十八条,实际上有十四条的禁止恶行戒;或者从弥勒菩萨传到印度的无著菩萨,然后从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阿底峡尊者再传到西藏的四条根本戒,这些都叫做禁止恶行戒。

  第二种菩萨戒,叫做摄受善法戒,也即广行善法戒——为了成佛而广行菩萨道的戒条。

  这条戒律主要是指自己的闻思修。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任何法,做任何善事,都属于这条戒。

  第三种菩萨戒,叫饶益众生戒。主要指的是利益众生,而不是自己的成就。

  三条戒的顺序安排,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刚开始学佛时,首先要放弃恶行——杀、盗、YIN、妄、酒等等。如果不放弃,仍然肆无忌惮地行持与菩提心严重违背的杀、盗、YIN、妄,就无法发菩提心!在断除恶行以后,我们的行为会规范一些,所以第一个要放下的,就是杀、盗、YIN、妄等恶行。

  当我们把粗大的恶行放下以后,是不是就足够了呢?不是。在戒除恶行的基础上,还要广行菩萨道,特别是闻、思、修。通过闻思修来提高自己的觉悟境界以后,才能更好地利益众生。

  以前的修行人都认为,普通修行人先不要急着讲经说法,而是选择一个比较适应的环境自己修行。在菩提心、证悟空性方面都有一定力量的时候,才可以去利益众生。

  关于讲经说法,佛经上也讲过:在市场或其他场合看到鱼、鸟等很多众生的时候,给他们念缘起咒与缘起咒翻译以后的意思:“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或者在山上修行的时候,观想周围的每一棵植物——花、草、树木等等跟自己一起念缘起咒,然后回向一切众生。在这个偈颂里面,包含了整个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念诵缘起咒,也可以算作法布施,普通人的法布施就是这样。

  在修行次第上,佛陀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没有成就的人,不能使众生成就;自己没有解脱的人,不能使他人解脱;自己没有断除烦恼的人,不能使他人断除烦恼,这是一个原则。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但要达到这个目的,也需要一个过程。即使今天发了菩提心,明天也不一定能利益众生,毕竟自己还没有利益众生的能力。如果现在去利益众生,虽然发心很好,但因为没有能力,所以一遇到困难就不但会望而生畏,反而有可能退失菩提心,从而导致修行上的严重障碍,所以佛不赞叹过早利益众生。所以,我们目前的首要工作,是提高自己利益众生的能力,故而要摄受善法。

  世间人却与此相反,从来不想想怎么提升自己利益众生的能力,而是整日琢磨着:我的电脑要升级;我的职位要提升;我要卖掉旧车,换一辆新的高级轿车;我房子太小、太旧、环境太差,我要买一套新房子,始终考虑的,都是身外之物的升级。

  佛陀教育我们,身外之物升级不升级并非事关重大,最重要的,是要给自己的身心两方面升级。

  怎么升级呢?首先学习升级的方法,这叫做闻思。闻思好了以后,就去修行,修行就是给自己的身心升级。当有力量面对普通人不容易面对的问题时,就可以适当地利益众生。真正利益众生的标准,是证到初地的时候。

  修学菩萨道,受持菩萨戒一般是不能公开的,因为现在的人都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当他们知道菩萨不图回报地放下自私去利益众生的行为时,不但不能理解,甚至还会产生反感,继而诽谤、攻击。菩萨道是很伟大的法门,对菩萨道产生反感或诽谤的人必定会堕地狱,所以菩萨戒、菩萨的学处一般不能公开。

  我认为,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菩萨的学处更不能公开。比如,假如一个单位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而其他人都不发菩提心,一旦他公开自己的发心,别人就会觉得他与大家格格不入,继而因成见而形成冲突,所以,在外表上,我们还是要随顺世间。

  在随顺世间方面,佛陀也会示现一些方便:本来佛陀早已抵达不受衣食控制的境界了,但他表面上仍然会像常人一样吃东西、穿衣服,生病的时候还要吃药等等,这样世间人就会对佛产生一种亲切感,认为释迦牟尼佛也是人,离我们很近,他可以做到的事,我们也应该可以做到。这样大家就会主动随学佛陀。

  如果释迦牟尼佛的表现像神仙一样超凡脱俗,大家都会觉得:佛陀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的境界太让人望尘莫及了,我们凡夫是做不到的,从而拉开了佛陀与众生的距离。很多人在佛法上不努力,也与这些原因有关。

  所以,在不恰当的场合或者有必要的时候,该保密的还是要保密,该随顺别人的还是要随顺。不过,如果感觉对方有可能接受,甚至有可能学佛,在同事、同学之间讲一些佛教道理,宣说一点佛的伟大思想也未尝不可。公开还是不公开,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饶益众生戒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虽然这是菩萨修行的唯一目标,但实际上还是要到修行有一定成就的时候,才能真正利益众生,在此之前虽然有想法,但能力还很欠缺。

  全世界六十多亿人中又有多少能真正做到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呢?能在利己的同时利益一部分人,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说利益所有的人甚而所有的生命。与所有的生命数量相比,人类所占的比例是极其微小的。仅仅想利益全人类,都是难乎其难的,要想利益所有的生命,更是普通凡夫无法企及的境界了。

  要承担这么伟大的事业,一定要首先提升自己,所以佛陀就把饶益众生戒放在了最后。

  作为非专业的外行去看佛经,就很难领悟其中的次第。比如,为什么六度中布施在最前面,持戒在后,智慧在最后?这些顺序不是随便制定的,其中都蕴含了很深的意义。只有真正的善知识讲解以后,我们才会明白。这三种戒律的顺序规定,就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修行的时候,就要按照次第来修。

  二、细说菩萨戒

  菩萨戒分三个层次,分别是针对利根、中根和钝根修学者的。

  第一种,是龙树菩萨所说的戒律。这种戒名义上有十八条,实际上是十四条。在此基础上加上不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条戒后,名义上就成了二十条戒,其实是十四条戒加上最后两条,一共十六条戒。

  第二种,是无著菩萨所说的戒律。从动机或发心的角度来说,只有四条戒;但从行动的角度来说,还是可以分成八条戒。虽然中根者的戒条比上等根基的少一些,但受持起来也不一定很容易。

  虽然二十条戒和八条戒在戒目的条数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二十条戒也可以归纳在八条戒中。

  第三种,是下等根基者的戒律。只受持愿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在没有受戒之前,首先要了解每一个戒条。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受那种戒。

  这些戒律都是佛制定的,只有以佛经为证据,才能确定是否会犯戒。除了佛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修改或制定戒律。在《集学论》、《入行论》等论典中,收集了大量菩萨戒方面的教证,如果想广泛、完整地了解菩萨戒,就要学习这些论著。此处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暂时不引用佛经教证。

  (一)下等根基者的学处

  首先,下等根基的戒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坚定不移的度化一切众生的念头。这个念头来源于真正的慈悲心。第二,为了利益众生,自己一定要成佛。成佛以后,才能给所有众生指一条解脱之路,并最终让他们获得解脱而成佛。这两个决心必须是不造作的。

  有了愿菩提心以后,无论吃饭、上班或做其他事,都要尽量再三思维,不能忘失菩提心。每天都要把修菩提心的善根供养诸佛菩萨,并祈请诸佛菩萨把自己供养的善根回向众生,同时发愿:但愿以此善根的力量,能让所有众生早日成佛,往生极乐世界等等。

  这个学处的缘起,是一位国王。这位国王经常被俗事缠身,可谓日理万机,实在无法受持太多的戒条。释迦牟尼佛告诉他:“虽然你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平时非常忙碌,但你也可以学一条学处——只要你时刻修愿菩提心,随喜诸佛菩萨的所有功德,将随喜的善根供养给佛菩萨及声闻缘觉,祈请佛菩萨将此善根回向一切众生,仅仅依靠这条戒,也可以圆满成佛的资粮!”

  现在很多人虽然不是国王,但也像国王一样忙碌。所以也可以这样先受一条戒,有进步以后,再受其他戒。

  尽管相对而言,愿菩提心发起来比较容易,释迦牟尼佛也说这是最简单的,但对我们来说也并非易事,要真正发起不造作的愿菩提心,还是需要通过依止大乘善知识闻思修行,积累众多资粮才行。

  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克服一切困难做到这一点。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大乘佛门。倘若此生没有机会进入大乘佛门,什么时候才有这样的机会呢?一万年、十万年、百万年、千万年之后有没有都很难说。所以今生至少要打一个基础——能够证得初地或者成佛当然是最理想的,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生起愿、行菩提心。否则问题就非常严峻了。

  我们不能忘记,一切都是无常的。如果在了知菩提心的利益之后,却一拖再拖、死不着急,总念叨着手头永远处理不完的杂事。总想着现在还不着急,等事情处理完以后,再修菩提心也为时不晚,那就是无常没有修好的标志。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修菩提心、受菩萨戒、行菩萨道的机会。

  说实在话,在家人完全没有钱财,生活会很困难,但这也不是大问题,最基本的生活怎么都能凑合。最大的悲哀,是没有慈悲心和智慧。虽然钱与权暂时可以解决一些众生短暂的痛苦,比如放生、布施等等,但用钱财给他众带来的幸福也是微不足道的,在最关键的问题上,钱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智慧和慈悲心给自他双方带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永久的幸福。

  无论千万富翁还是国家元首,假如缺乏了慈悲心、菩提心和智慧,不但没有下一世的成就,连今生的钱财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幸福。我们经常会在电影、电视与报纸的新闻里看到这方面的报道,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修行材料。

  我们不能因为经书上说是这样,就认定是这样。经书上说的当然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收集修行材料,这个力量才是最大的。

  所以我们务必要往这方面努力,听闻大乘佛法,然后投入地修行!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成就。除了佛菩萨的化身以外,普通人都有很严重的毛病——烦恼、自私、我执。世上所有不好的事情,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都是自私心导致的。如果没有清除自私心,以后的世界会更可怕!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佛法,但我们自己必须接受。接受并不是仅仅相信与不排斥,而是要修行,把佛宣说的智慧与慈悲融合在我们心里。如果不修行,就不能解决任何烦恼。

----------------------------------------------------------------------------------------------------------------

更多慈诚罗珠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三)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四)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五)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六)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七)

 

后五篇文章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一)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四)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三)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二)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