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四)

 

  5、殴打众生

  (1)对境

  宗喀巴大师说:此处所指的众生,应该是同类的众生。也就是说,犯戒的对象是人类。打畜生或其它非人,也许不会犯戒。

  但不会犯戒是不是打了就没问题呢?当然不是!发了菩提心,就要把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父母,要对一切众生发慈悲心。所以,任何众生都不能打。

  (2)动机

  动机是嗔恨心。如果不是因为嗔恨心,像父母出于教育而殴打不听话的孩子,因为是为了小孩子好,只是一种教育方法,那就不会犯戒。

  (3)行动

  犯根本戒的界限,是一定要实施打的行为,或想方设法把众生投入监狱等等。凡是使用了故意伤害众生身体的手段和方法,都会犯这条戒。如果只是说粗语骂众生,则还不到犯根本戒的地步。因为只有打众生等等才会伤害众生身体,骂众生只会伤害其心。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随意辱骂众生,否则肯定会有罪过。

  (四)结果

  最终的犯戒,就是已经伤害到众生的身体。

  比如,如果故意扔石头打众生,当石头打到众生的身体时,就是最终的犯戒。如果没有打到众生,还不是彻底犯戒。

  日常生活中犯这条戒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大家一定要随时保持警惕。

  菩萨戒的要求,是每天早、中、晚三次,都要观察自己的言行,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样的行为会犯戒?然后再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行为?每天都要这样反省。

  若能随时保持警觉,则即使遇到别人打自己,也能做到不还手,因为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如果平时没有训练,当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嗔恨心一生起就往往会控制不住而犯戒。所以平时要养成反躬自省的习惯,这也是佛陀的要求。

  6、不接受他人的道歉

  如果有人曾经伤害过自己,事后又感到后悔想道歉时,自己却一直把以前的仇恨牢记在心,不愿接受对方的道歉,就会犯此戒。

  (1)对境

  犯戒对境有下列条件:

  第一,对方曾经伤害过自己;

  第二,对方真心诚意想道歉。若是表面上假装愿意道歉,或者是在其他人的劝说下答应道歉,但内心还不愿意道歉,就不属于犯戒的对境。

  第三,对方是在适当的时间提出道歉,如果自己比较匆忙,或有其他原因而不方便接受对方的道歉,只要自己不是故意和永久拒绝道歉,则拒绝了也不会犯戒。

  第四,道歉的方法是合理的。

  佛教对道歉和忏悔,都规定了一些标准。如果从佛法或世间的角度来看,对方道歉的方法不合理,则暂时拒绝也不会犯戒。

  (2)心态

  没有其它原因,就是不愿意忍辱、宽容,不愿放弃嗔恨心。

  (3)行为

  当对方因后悔而如理如法来道歉时,在内心、语言或身体动作上表示拒绝。

  (4)结果

  当对方知道自己拒绝道歉,或自己决定不接受对方的道歉时,就会犯戒。

  所以,即使是自己痛恨的人,只要对方如理如法、一心一意来道歉,就必须接受,否则就是自寻倒霉!。

  我曾经多次讲过,小乘最重视的是贪心,因为小乘考虑的是自我解脱,如果没有断除贪心,就会妨碍自己的修行,所以要断除贪心。而在大乘佛法中,自私心和嗔恨心又是最关键的打击对象,是最需要断除的心态。因为此二者是与菩提心、菩萨戒、慈心、悲心等格格不入的,是菩萨道上最大的障碍,其它诸如贪心、愚痴等等都没有自私与嗔恨的危害严重,所以一定要断除。

  7、舍弃或诽谤大乘佛法

  最早诽谤大乘佛法的,是印度的小乘论师。

  释迦牟尼佛传法,是根据众生根基而因材施教的。小乘根基者没有听过大乘佛法,他们的论师也没有收集大乘佛法,所以,当他们的后学者在自己的经典中没有发现大乘经典时,就误以为大乘经典是伪经而不是佛法,继而妄说大乘佛法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而是龙树菩萨等人擅自杜撰并传播的。小乘的有些学者还说,大乘佛法是印度的婆罗门教,因为大乘佛法中讲了法、报、化三身。其中的法身与报身,是常住不灭的。而身体常住不灭,又是婆罗门教的观点,所以他们认为,大乘佛法是婆罗门教、印度教而不是佛教。这是最严重的谤法,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大乘经典。

  其实,虽然大乘佛法所讲的报身常住不灭,在字面上和婆罗门教有点儿相似,但其实质内容却迥然不同。

  针对这段历史,弥勒菩萨、龙树菩萨等很多菩萨都作了大量的辩白。弥勒菩萨特意在《大乘庄严经论》中用一品的篇幅来证明大乘佛法是佛陀所说的佛法;《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也有这方面的辩论。

  禅宗的命运也是一样。达摩祖师当年将禅宗传到中国的时候,包括梁武帝在内的佛教徒和学者都不接受禅宗。后来经过漫长的历练,禅宗才慢慢被大家接受。

  密宗刚刚传播的时候,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显宗某些论师宣称:密法是婆罗门的宗教,是印度教,不是佛法。

  密宗的内部也发生过类似的争论,比如,宁玛巴所有续部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大幻化网》,也曾有很多不知真相的学者说是西藏宁玛巴的修行人自己编造的,不是印度翻译过来的,更不是佛说的,所以不是经典而是论典。这种误会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很多翻译家在桑耶寺保存古印度梵文版本的地方,发现了《大幻化网》的梵文原本,所有的争论才到此结束。

  正是因为佛陀考虑到,从表面上直接去看,密宗的个别用词有点不易被普通人所接受,所以不能毫无顾忌地公开密宗的内容,而应给大家一个适应的过程。当应机者慢慢了解之后就会明白,密宗的实际内容和显宗经典并不矛盾。

  其实,在很多外道经典,尤其是印度教等东方宗教当中,都能找到很多与佛教相同的地方。不仅是密宗,包括从小乘一切有部到无上密宗的观点,也能在这些经典中找到。如果因密宗部分内容和婆罗门教相似,就把密宗归为婆罗门教,那宣讲三转*轮的如来藏,与二转*轮的空性的经论,不就都可以归为外道典籍了?

  大堪布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师刚刚把佛教带到西藏的时候,菩提萨埵所写的《中观庄严论释》的后部,就引用了一大堆外道的经典和名词——空性、远离一切戏论、光明等等,如果仅仅把这一段词句摘录下来,给任何一个人看,谁都不会辨认出这是外道的论典。不要说一般的居士、修行人、学者,即使是佛教界比较权威的专家级人物也很难看出来。但它的内在含义却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对这些名词的解释与佛教完全不同。

  也即是说,虽然外道的有些名词与佛教相同,但真正解释其含义的时候,意义完全不同。佛法是博大精深的,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完整地了解,仅仅看一两本书,就很难判断什么是伪经,什么是正经;谁是佛法,谁是外道,否则就会犯错误。

  麦彭仁波切曾经谆谆告诫这种人说:在没有确切证据的前提下,千万不要妄下结论,说哪部经典是伪经。否则就会犯下谤法罪。

  (1)对境

  谤法罪的对境,是整个大乘佛法。

  大乘的整体内容,可以归纳为深、广两方面。深也即空性,广是指慈悲心等六波罗密多。只是不接受大乘佛法的某一部分,其他的部分可以接受,则不会犯根本戒。

  如果将大乘佛法的深广两方面都舍弃,就是全面地舍弃大乘佛法,这才犯根本戒。

  (2)心态

  就是一心一意地想诽谤大乘佛法,不是出于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等其它目的。

  (3)行为

  所谓的诽谤,并不是指那些说大乘经论的某些地方用词不当等等,而是说大乘佛法不是佛所说等等,这样的诽谤,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大乘佛法,所以是最严重的犯戒。

  (4)结果

  当别人听到或知道自己在诽谤大乘佛法之后,就会犯戒。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容易犯这条戒。因为大家都知道大乘佛法肯定是佛陀亲口宣说,并由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结集而成的。

  8、宣讲冒充正法的教义

  信奉实际上不是正法而冒充正法的教义,并传播其内容。

  (1)对境

  其一,所说的对象:第一是人类;第二是精神正常;第三是能知言达意。

  无论大乘小乘,只要属于语言上的犯戒,对境基本上要具备这三个条件。

  其二:所说的内容,为冒充正法的任何教义。

  (2)心态

  不是出于被迫,而是自己既信奉此教义,又非常乐意地传播。

  (3)行为

  不仅自己喜欢这些假冒法,而且还故意动员其他人也去学,就会犯此条的根本戒。

  如果只是自己喜欢,还没有动员其他人去学,这个还不算犯根本戒。

  受过大乘菩萨戒的人,为了欺骗动员其他人学这些,以佛教的名义传播,这样就犯戒了!

  (4)结果

  当对方听懂传播者的意思之后,说话者就会犯戒。

  以上就是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讲的中等根基的八条根本戒。

----------------------------------------------------------------------------------------------------------------

更多慈诚罗珠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五)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六)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七)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象即佛论》释义(一)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象即佛论》释义(二)

 

后五篇文章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三)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二)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一)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四)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