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四)

 

  辛五、于空性成立有垢无垢之理:

  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

  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

  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第一颂是从反面来成立,依靠现相应当有染净的分位差别。第二颂着重是从需要区分实相和现相的角度,宣说不能一向决定染净的差别。

  ①依于现相应当有杂染清净的分位差别。

  假如在凡夫位没有任何杂染,无论是烦恼杂染还是业杂染以及生杂染都没有,那么一切生死凡夫不必要修内道大小乘的法,都应当是自动解脱。

  假如没有一种圣者位离开杂染的清净,小乘的果位就是断除一切烦恼杂染的清净;大乘的菩提果不但远离烦恼杂染甚至所知障的一切杂染彻底远离,所以没有一种大乘和小乘圣者离开杂染的清净,那么大小乘的修行人再如何用功修行,也应成毫无结果,修佛法应成一种徒劳无义的愚痴行为。

  但是,无法否认凡夫具有束缚,无论是三界六道的哪一种众生的身份上讲,都有不自在地被业惑紧紧束缚的、非常悲惨的而且相续当中也是逼恼的一种感觉,始终都离不开轮回痛苦的自性,凡夫就具有束缚,无法否认一切凡夫具有束缚,所以我们就需要了知,凡夫位必须要个杂染的存在,否则,凡夫位没有杂染的话,一切生死凡夫不必要修道,都应当任运自成自动地方式来解脱,但是这个不能承认的,无法否认一切凡夫具有束缚。同样的,一切圣者远离杂染的事实也是无法否认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小乘的圣者以及大乘的圣者他们不像凡夫,凡夫非常不自在,被我执、法执或者说被业惑不自在打转转的,所以,圣者他是自由自在的,自己修清净的解脱道,自己发了出离心、菩提心,然后无二慧的境界当中就修涅槃的法,非常自由自在而且不会被轮回的杂染法来彻底染污。所以,圣者远离杂染的这个事实也是无法否认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种圣者位离开杂染的清净,没有这个离开杂染的清净的话,那么修行人再用功再苦行也是成了毫无意义的,毫无结果的。而且这样的观点必须要承认修行就是应成一种徒劳无义的愚痴行为,但是谁承认这样呢?有智慧或者说真正相信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或者相信轮回和涅槃的差别,这样的话决定无法否认凡夫具有束缚,圣者远离杂染的事实。所以从现相的角度,应当安立凡夫有垢和圣者无垢的差别。

  ②从需要区分实相和现相的角度,宣说不能一向决定染净。

  从实相来看,心的本性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的缘故,所以说不是杂染;但是从现相来看,凡夫由于客尘染污的缘故,不是不杂染,这个需要了知根本不相违的,表面显现上的法确实不是清净的,而且都是非常杂染的、非常不清净的、非常不悦意的,或者说一切一切的法都是不清净的一种自体,无论是轮回的因或者是轮回的体性,或者是轮回的果,或者说以我执的推动下起烦恼,烦恼而造业,造业而感受种种的果报,这样的话,业惑感召的身体等等都是不清净的、杂染的一种自性,所以从表面的现相上看,确确实实就是有染污的,所以,不能说这个是不杂染的。但是,心的本性按照圣者的境界来讲,或者获得究竟菩提果的角度来讲,或者说基的究竟自性的本性来讲,的确可以说初、中、后没有任何差别,自然都是大清净的一种本性。所以,从实相来看,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心性本净故”说得很清楚。所以,不能说这个是杂染的。但是,从现相的角度来讲,一切凡夫的相续当中充满了业惑的障碍。所以,客尘染污的缘故,所以,不能说是不杂染的,所以,颂词上说“由客尘所染”。通过这样的根据或者说通过这样实相和现相的差别,我们就明白,不能一概说完全是清净的,或者说不能一概就讲是杂染的。所以,第二颂的要点就是从需要区分实相和现相的角度宣说不能一向决定染净。我们就明白颂词上说“非染非不染”的内容。

  “非净非不净”怎么理解呢?这也是实际意义跟上面一样的,但是不同的角度可以说,也就是说或者,凡夫以客尘现相染污的缘故,不是清净;但是心性本自清净、不曾染污的缘故,不是不清净。所以,胜义法界它自性的角度本来是清净的,但是从现相角度来讲,众生的相续当中存在客尘染污,所以,也不能说现相当中也是清净的。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就明白,不能一向决定是杂染的或者说不杂染的,以及清净和不清净的,所以,我们就明白法界不能一向说是清净或者不清净。我们需要了知,不论是大乘显宗还是大乘金刚密宗,没有任何差别,心的本性本来清净,是本来自性清净的佛,或者说本来就是大般涅槃的自性,或者说本来就是圆成实的自性。但是从现相的角度,或者说有迷乱心识的境界来讲的话,一切一切都属于杂染的法或者说都属于轮回所摄的法,所以,在这个境界当中不能说众生是佛,或者说万法都是清净的,或者说本来就是涅槃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办法抉择。所以,在很多大经大论当中,从实相和现相的角度做了抉择,也就是说观待智慧和观待虚妄分别心,而安立了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所以,我们就知道,凡夫就是具有虚妄分别心,所以,观待他必须按现相来讲,必须按现相来讲呢,他的境界、他的根境识都属于杂染的范畴。但是相反来讲,也就是从圣者的角度来讲,圣者的境界完全属于智慧的境界,智慧的境界都属于清净的范畴。所以,我们就知道,从分别心和智慧的角度来讲,就有两种差别,所以,一者的境界就成了杂染,另一者的境界就成了清净。但是从法界究竟实相的本性来讲,众生迷乱也好或者说圣者证悟也好,他的本性本来就是自然清净的。所以,从实相角度来讲,没有杂染和清净的差别,包括观待杂染而安立的清净也是戏论的一种法,或者说也是观待分别心的现相而安立轮回和涅槃或者说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所以,真正达到大般涅槃究竟的境界,或者说自然清净的面目彻底显露的时候,确确实实万法都是大自然清净的面目,或者说万法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杂染和清净的差别,都是远离戏论、无相胜义的一种自性。所以,在大乘的经典、续部、论典以及大德祖师们的甚深的教言当中,我们处处了知有这样殊胜的讲法,也就是说心的本性本来清净,只是众生具足客尘的障垢被染污,所以束缚在轮回当中,但是这个客尘的障垢认识他是无自性的,或者说无自性的智慧能摄持这样现象的话,这个现象毕竟是虚妄的法,所以,可以消于自性清净当中,本具的自性清净彻底会显露,这个就是大乘经典和续部以及大德们的教言不共的殊胜的特点。

  第一品总义

  整个这一品是在辨相,也就是辨明杂染和清净的体相。在辨杂染的体相当中,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杂染的体相如何,第二个是如何杂染。

  一、杂染的体相

  杂染的体相从实相来说,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这个杂染可以从“有相”和“无相”来说明,“无相”就是有垢位也没有别别他体的能取和所取,“有相”就是唯一存在有法分别心和它的法性二取空。这个二取现相是遍计所执,有法分别心是依他起识,法性二取空是圆成实。

  杂染的体相从现相来说,首先要确定整个轮回的现相都是能取所取现相,不会超出二取的范畴,具体包括六境义、六根身和前七识,这些都是以阿赖耶识为因而变现的,也就是成熟阿赖耶(阿赖耶识有两种——未成熟的阿赖耶识和已成熟的阿赖耶识)的反体。其次是要明白如何从现相悟入杂染的体性,方法就是以相明体(以它的相来明了它的真实的体性)。主要是由于二取现相虽现而不是真实,认识到具有二取的心识完全是一种虚妄的分别。因为所现的根本不是真实有的,故只能归到妄心上,只是一种虚妄分别的性质,而且它不是全无,那么这就要承认是唯有虚妄分别心。所以,在现相的角度上来看,“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确实只是以分别心造作,以这个分别心就可以安立轮回的源泉或者说这个分别心就是轮回的施设基。

  以上对于杂染的辨别,归纳起来,就是辨明有关分别心的三种自性,从分别心的现相来说,虽然是现二取,但是实际上不成立,这就说明显现的这种二取相,唯一是以自己的心遍计所执的自性。同时,现的根源是分别,从这个现基是分别的角度,可以说是依他而起的自性。从分别心本来成就的二取空真实法性来说,就是圆成实自性。这样就摄为三种自性。

  这样确实我们就明白,佛法的要点不是讲心外的一种法,完全在一个心上面讲,而且在一个心的不同的侧面给你点了三自性,也是一个心上面安立的,因为以自己的虚妄分别心遍执二取的相,所以,安立了遍计所执的自性。这个现相不可能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所以,现的根源就是分别,从这个现基的分别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因缘而起的,他就是依他而起性的一种法,所以叫依他起,但是,分别心只是你在世俗或者说在杂染的真实上面安立了他的本性是有的,但这个也是观待分别心、观待杂染的角度而安立的,其实他的本性从胜义的角度,或者说起心动念的当下,他就是远离一切生生灭灭的相,也就是说远离了四边八戏,他当下就是二取空的真实法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的本性、心的法性就是圆成实的自性。这样我们就知道,佛法太不可思议,特别殊胜,特别善巧让众生离苦得乐,让众生彻底摆脱迷乱的相,彻底安住大自然清净的境界当中。所以这样的殊胜法,一般在邪魔外道的宗派当中或者世间的一种四禅八定的修行当中,根本没有涉及到的,根本没有抉择的,根本没有安住上这样的境界。按仔细来讲,包括内道小乘的修行人的境界当中,也没有完全通达杂染的万法唯一虚妄分别心,而且虚妄分别心当下他的法性就是不离开法性圆成实的自性,根本没有这样的修行,也就是说根本没有闻过,根本没有思维过,根本没有修过,所以,没有这样闻思修的话,不可能得到殊胜涅槃的功德,所以,有机会能闻这样的法门,能思维这样的法门,能相似修,那么对一个凡夫来讲,确实是福报不可思议才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对这样的殊胜论典,应当无论是从字句还是他所表达的意义,还是一段一段的内容以及纲要的科判上面,都要仔仔细细地观察,深深地思维,一切一切的疑惑,一切一切颠倒的知见彻底需要断除,让他产生真正的真实的定解,这样的话,弥勒菩萨的殊胜论对你来讲有不可思议的帮助,也就是说能够摆脱生死,能够趣向菩提道路,有一种真正的把握心,因为你相续当中已经具足了殊胜大乘的正见。所以,对这些做讲闻或者做一些研讨等等,都是有很殊胜的价值,不是形象上做个布施,形象上做一种放生等的功德,根本比不了的,这就是不共大乘的经论要义上修殊胜的功德。所以说,我们做为一个三宝弟子,从大乘的殊胜要义上获得受益,那就是无上的修法。

  如何才能悟入分别心的自性呢?从三自性来讲,二取现相是本无,二取空的实相是本有,而且在二取显现的时候,二取空的实相就不能现前,二取显现的根源是分别,这样我们就知道:如果不在现基依他起识或者虚妄分别心这一根本上转变,必然无法现前有法唯识和法性圆成实的面目。所以说悟入的关键,是要抓住根本,从现基上把他彻底转过来,所以,首先辨别杂染和清净的体相这个相当重要,尤其针对凡夫众生来讲,首先必须要辨明杂染的体相,或者说谁做作者而杂染的,或者杂染的方式是怎么样,这些通通需要了知。只是了知不去悟入不去修行,那只是了知没有达到真正圣者的境界。所以,首先了知二取现象是本无的,二取空的实相是本有的。而且从名言角度讲,凡夫的角度来讲,二取显现的时候,二取空实相是不能现前的,所以二取的现相的根源就是分别,这个分别或者说现基依他起识根本上不转变的话,那么没有办法现前一切万法是唯识的自性,或者说胜义的法性圆成实的面目没有办法真实显露,所以,必须要悟入。悟入的关键不是从次要上下手,就是抓住根本,也就是说从现基上把它彻底转过来。这个转变或者说是不是真正能够悟入呢?确实我们可以说是悟入。为什么呢?二取现相不是实有,假如是实有,我们也无法改变,但关键它是以分别心而生起,所以只要把虚妄分别转变乃至消除,自然可以消除二取而唯一显现法性圆成实。如何改变呢?首先是从习气上变,把原先执著外境是实有的习气,变成执著一切境都是唯识的习气,这就是从现基上着手,一旦串习成熟,依于唯识有所得,就会现前外境无所得,缘外境的分别当下就会消掉。在这个境界当中,缘色、声、香、味、触每个法根本不会产生心外耽著的一种烦恼,或者说不会去执著形形色色的法,不会执著悦意的胜义等等,因为他这个时候,不但道理上包括他串习的角度来讲,他已经达到了心外不存在法,也就是说从他的修行境界上,现前外境无所得,就是得到万法唯心的境界。在这个时候,缘外境的色、声等的分别自然就会消掉。然后安住唯识之后,由所取境不得,就可以悟入能取识也不得,由此就会现前本来无二取的圆成实自性。所以,在这个时候,真正超越凡夫入圣者的境界。虽然在凡夫地有这样的一个层次,也就是说首先心外不存在外境的色蕴,然后观待它的能取识也不存在,它抉择的时候这样抉择,修的时候、打座的时候也这样的方式来修,然后在安住名言杂染的这种境界修三界唯识的观点的时候,还是安住有心识的观点,然后他抉择法性圆成实,而且知道二取的现相就是现基依他起识而生起的,除了依他起识单独没有能取所取的现相的本体,唯一就是依他起的心识,而且依他起心识也是有法的角度安立的,也就是说按世俗的角度安立的,它的法性、它的胜义的本性本来就是离戏的大空性,所以,依他起识或者虚妄分别当下远离一切戏论,这才是真正圆成实的自性,所以说,在这个时候,你不是理论上做抉择,不是安立一种比量抉择的正见,完全修行的境界当中,达到这样的境界,或者说显露圆成实自性的时候,属于出世间圣者的境界。所以,我们没有一种悟入的方法或者是改变这个颠倒的方法的话,确确实实你再想求解脱也是没有办法成就的一种情况,所以,按弥勒菩萨所讲那样,一层一层做抉择,一层一层了达而修行的话,的的确确最后就是现前本来无二取的圆成实面目。

  二、如何杂染

  这是讲我们流转的情况。杂染的作者就是虚妄分别心,从差别上讲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摄的一切心王和心所。

  整个流转的过程就是十二有支,这十二支是构成三有轮回的因素,以前前为因引起后后之果,也就是无明为缘生起行,行为缘生起识,识为缘生起名色,乃至以有为缘生起老死。在这十二支分当中,找不到一个我,因为一般的凡夫确实认为有实实在在的一个我,我造业,我起烦恼,或者我起烦恼造业而我转生轮回,我感受痛苦,始终都有一种我的概念,但是,想一下,这十二个支分当中,找不到一个我,也找不到一种心外的实有堪忍的法,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妄分别。所以这样一种从因感果的生死缘起,不是在心外安立,实际上说的唯一是我们心上深细的阿赖耶缘起,也就是“依他起”,在这个心识上确实起惑造业,因为在迷乱的这个心识上确实起惑就会造业,造业就会感果,一点也逃不了,一点也不会错乱,所以无不是“心作心是”。这个惑、业、苦,就是三种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十二有支就摄在这三种杂染当中。其中,前世的无明和今世的爱、取这三支,是烦恼杂染。前世的行和今世的有这两支,就是业杂染。今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以及来世的生、老死就是生杂染。无论如何,这三种杂染都没有离开分别心,都是以分别心所引起的。同一个虚妄分别心,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同的分位,就分成十二有支。十二有支也没有别别的独立的存在,完全就是同一个虚妄分别心,只不过在三世不同的分位就分成了十二有支,这个我们进一步讲,无论是它的因,或者是果或者是流转的角度讲,都是没有离开过分别心的,也就是说,从因位来讲,烦恼和业都是在虚妄分别心上安立。从果位来讲,现起的种种根身器界以及苦乐感受等,实际都是以阿赖耶识当中习气成熟而变现的二取境界。从流转的缘起上讲,无非是以心起烦恼造业,造业即熏习气,习气成熟就变现种种境界。所以,整个三界六道流转确实都是以分别心的力而流转的。所以,弥勒菩萨一句话就给你讲起来“虚妄分别有”,而且它是作者,而且它就是名言当中有的,有的就是有法虚妄分别心,但是这个也是从杂染的角度,从轮回的侧面给你介绍的,但是,它也始终不会离开法性圆成实,圆成实都是无二取的真如空性。那需要了解,凡夫他认为从虚妄分别心或者说从依他起识显现出来二取的相,认为实实在在的二取法是有的,而且一者就是所取,另一者就是能取,而且他想这两个有能知和所知的关系,或者一个就是外境的法,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不是能取,这个完全是单独的一种所取法,然后,单独的眼识、耳识、鼻识等等就认为是内的一种能取的识或者说能知的法,这样的话,凡夫不知道名言当中只有一个虚妄分别心识,只有存在一种依他起识,这个也不了解,何况了解胜义圆成实本来远离二取的大空性的自性,所以,凡夫特别特别颠倒,观待圣者的境界来讲,凡夫的一切一切的境界,都是迷乱的,都是颠倒的,都是虚妄的。那么在这里,从实际的本性讲,在名言当中,他的究竟的实际的体相是什么呢?唯一虚妄分别是有的。在名言的实际体相上讲的时候,只有这个虚妄分别心,在这个虚妄分别心上面,根本不存在能所二取的法,二者都没有的,所以,这个是描述轮回实际体相只有虚妄分别心,虚妄分别心这上面根本没有能所二取的法,二者都没有,但是需要了知,这个是从有法的角度讲的,有法虚妄分别心是名言当中有的,在这个上面不说胜义连名言谛当中都没有能所二取的自性存在,它的法性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万法胜义的本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或者是观待凡夫、圣者,它究竟的自性的本性来讲,圆成实本来就是存在的,本来就是圆满成就实相真实的本性的,所以,在名言当中安立有法法性的时候,的确虚妄分别是有法肯定是有的,但是需要了知,遍计的二取法不说胜义,不说真实名言谛当中存在,真正当下二取显现的时候,也是没有真实的别别的体性,所以我们就知道,二谛当中根本不存在的就是这个遍计所执;在世俗谛当中有的就是有法虚妄分别;在胜义当中有的就是圆成实或者说法性真如。这样我们的知道,单单就是三界六道的境界是一个虚妄分别心上安立的,或者说一个虚妄分别心而造成的,或者说一个虚妄分别心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侧面而安立了轮回的种种的法,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虚妄分别。这样我们明白以后才知道,真正的名言实际体相当中有的就是一个虚妄分别,所以,弥勒菩萨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是这样的做的抉择。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烦恼、业、生都不离开这个虚妄分别心,而且虚妄分别心它是作者,它才做为作者起烦恼,起了烦恼才会造业,造了业才会产生生杂染,所以说,根本上没有这样的一种虚妄分别的话,那么,业、惑、果报没有办法安立,但是业、惑或者说惑、业、痛苦这些不可否认的,名言当中本来有的,给六道众生哪一个众生问,肯定有痛苦的,痛苦都是依靠业产生的,业都是依靠烦恼而起的,那么根本上就最后就落到心,都是心的变化。这些想,一开始或者说根本上是心,但是从心而造出来以后,是不是心外还存在一种法,这个是不可能的。你自己通过比喻来做抉择,也就是说把梦的境界做为比喻,详细地对照,详细地辨别,跟梦有没有任何差别,梦的一切一切的境界都是从梦心而幻现的,除了梦心以外,单独一丝一毫外境的法在梦的境界当中不可得的。同样的道理,三界六道的一切一切万法完全都是一个心,三界唯识,万法唯心的观点,在这时候彻底会通达的。所以,一切的痛苦,一切的安乐都是自心在创造,没有另外的一个作者,而且这个自心也是指虚妄分别心在创造的,是这样的话,佛法从根本上给你解决问题,佛法从根本上让你认识到一切一切轮回的烦恼、业和痛苦都是虚妄分别心而出现的。所以这里就讲了三世轮回的境界,都是从虚妄分别心产生的或者一切的根源唯一就是虚妄分别心,所以我们就知道,整个三界流转确确实实都是以分别心的力量而流转出来的。

  具体对应每一支的情况来说,每一支都有一种杂染的方式,比如无明是由覆障而杂染,行是由安立而杂染,识是由将导而杂染等等,这些杂染的方式都要一个一个认识,这样才会明白,在因果不同的分位,虚妄分别心是如何束缚我们,如何在身心上起作用。只有在这个地方悟入,才能深刻理解生死流转、因果不虚、诸法无我、万法唯识等方面的道理。

  以上对于杂染方面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有关杂染体相的认识,关键要落到虚妄分别上,也就是落到依他起识上。有关“有相”、“无相”,或者三自性,或者杂染的作者和方式,都是围绕一个虚妄分别来说的。和杂染相对的就是清净,对于清净体相的抉择,关键要落到二取空的空性上,也就是落到圆成实上面来理解。否则的话,依他起不空只是二取空,这样落到依他起识上面讲清净那完全是错了的,所以,就要落到圆成实上来讲。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涅槃清净的境界,无非就是显露二取空的法性,这个以正道而现前的二取空法性,在本论当中叫做无变圆成实;而能够令清净现前的正道,无非就是证悟二取空的智慧,在本论当中叫做无倒圆成实。所以涅槃的根源就是二取空的法性空性,本论着重就是抉择这个空性的体相。

  一、空性的异名和意义。

  这个空性,也叫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或者法界,实际都是圆成实的异名,而且也是从圆成实不同侧面的意义上取名的。而这些应当和遍计法对照,这样能够显示出杂染显现和清净显现的差别。比如,①遍计的二取法都是忽尔显现、忽尔消灭的客尘有为法,圆成实二取空是前面如是、后面也如是的真如;②遍计的二取法是不符合实际的颠倒显现之法,圆成实二取空是无颠倒的实相;③遍计的二取法具有以分别心遍计的此种彼种的相,圆成实空性本来远离一切戏论相;④二取法是以虚妄分别心错乱而现的具有欺诳性的世俗法,圆成实二取空是殊胜圣者智慧的行境,没有二取相的存在;⑤缘遍计二取法耽著是三界流转的因,缘圆成实法性是出生一切圣者功德法的因。这样比较之后,我们修道唯一是为了悟入圆成实。是这样的方式需要了知,这里讲空性的异名和空性的意义,它的要点落到一个空性上面,或者说一个圆成实上面。但是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角度来做抉择。

  二、再看空性的体相和分类以及对空性成立有垢和无垢的道理。

  1、体相

  为了遮止有无一体他体的边戏,补处弥勒菩萨以非有非无非一非异来表达,这个地方非常重要。

  首先,二取空远离一切二取的戏论相,这叫非有。而且它不是像石女儿那样的空,这叫非无。如果把空性执著为一种实有的东西,这是堕入增益边,实际上这只是以我们的第六意识妄执的一种戏论,落在二取里面。相反,如果认为空性就是什么也没有,那么这样又堕入损减边,同样是以第六意识妄执的戏论,也是在二取当中。以非有和非无,就能遮遣增益损减二边。

  其次,要知道虚妄分别和二取空的关系,也就是依他起识和圆成实的关系。这两者不是无二一体,也不是别别的他体法。为什么不是别别他体法呢?因为依他起识是有法,圆成实是法性,有法不可能脱离法性,所以不是别别他体法。假如你在依他起识之外去寻找圆成实,这完全是外道的观点。同时,依他起识和圆成实也不是无二一体,假如是无二一体的话,到了圣者位的时候,这个虚妄分别灭除的时候,等于圆成实也灭掉了,这样就有圆成实非胜义的过失。假如认为在现相当中,分别心就是圆成实,那你也无法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你把目前这些迷乱的显现认为是圆成实,那就是颠倒,落在边戏当中,这就是险坑。所以,虚妄分别心虽然不离开二取空,但从现相上看,它也不是二取空,反而以它的迷乱力,在它显现的时候,二取空的圆成实就会障碍而不能现前。所以,也不能把虚妄分别心的侧面或者说有法当作圆成实的自性。

  2、分类

  本来空性的自性上根本没有任何分类,他是纯一真如、不变法界,是一味的大平等性,哪里有很多类呢?但是我们以分位的不同、空基的不同,也可以对他假立分类。

  ①分成两类

  就是具有杂染的有垢真如空性和二障清净的无垢真如空性。

  以水和冰做比喻,比较容易明白。比如,零下三十度的冰和二十度的水,从现相上讲肯定是有差别的,前者冰冷、坚硬,后者温暖、柔和,这就像是现相上具有杂染和二障清净的差别。但是从实相上来讲,又没有差别,全都是水,都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组合体。这就比喻圆成实真如空性无差别,所以是以现相的分位差别,对空性进行分类,并不是空性的自性上有很多很多的差别。

  ②分成十六空

  十六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和胜义空,实际上是从所知的角度来讲的。以杂染所摄的内六处、外六处、内外所依的身以及器世界,这些平等都是空性;以清净所摄的证悟空性的智慧以及所证的空性,也全是空性。这样显示的就是无变圆成实,在有垢位和无垢位都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无变圆成实。以《宝性论》等的观点来说,这就是无变法界如来藏。

  第二类有八种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这是着重从道的方面,讲空性智慧的重要,实际上是把道的关要抉择在无倒圆成实上面。也就是唯有证入无变圆成实,了达大涅槃、轮回、无尽功德、自性住种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及一切佛功德法,都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一味大空性,这样悟入一切法空,而远离缘轮回、涅槃的耽著,真正大乘道果的功德就会彻底显露的,这就是“一切不住、一切现前”的殊胜道理,空的彻底,就能全体显露。无住大涅槃的境界,游戏轮回任运度生的事业、法身所具的恒河沙数无尽功德、色身无量相好、自性住种性如来藏,这些统统可以现前,而这些所现前的功德、妙相、事业,实际也就是无变圆成实的体相和妙用。这些内容在第三转*轮,也就是宣说了义如来藏的经典以及《宝性论》、《赞法界颂》等当中是以明显的方式做了宣说。

  第三类有两种空——无性空和无性自性空。从遮诠上讲,就是二取寂灭、人法双亡,这就是无性空,不让你堕入增益边,凡是以分别心所想的、所执的都不是,叫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从表诠上讲,就是不二自性、一真法界,这就是名言中承许为有的无性自性空,不让你堕入损减边,它像金刚一样坚实。

  3、对于空性成立有垢无垢的道理

  这个地方,还是要区分实相和现相才能辨别。从实相圆成实来看,没有染净的差别,染净无二平等都是无二空性。所以,我们讲染净的差别,唯一是从现相上来讲。从现相上说,分别心的境界都是杂染,远离虚妄分别的智慧境界完全就是清净的,必须承认染净的差别。否则,如果凡夫位没有杂染,那就应成凡夫自然解脱的过失;如果圣者位没有清净,那就应成寻求清净的修道徒劳无义。

  此处是本品的最后内容,它既是全品的总结,也是连结下一品的引文。本品是辨染净相品,如何辨明染净的差别呢?就是在实相上,辨明染净无差别;在现相上,辨明染净有差别。懂得这两点,就算是吃透了本品的真实内容。

  下面再和“辨障品”连结:

  因为本来二取空圆成实不变,唯一是以虚妄分别而障覆,所以法性现前而涅槃的障碍,就是虚妄分别,获得涅槃唯一要依靠断除这个虚妄分别的障碍。所以,第二品就要辨障。种种障碍的体实际就是一个虚妄分别心,针对不同的所障,我们辨明它们各自对应的能障,这样辨明,就是第二品辨障的内容。具体如何辨明,我们明天再讲。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五)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六)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七)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八)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九)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三)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二)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一)

益西彭措堪布: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八)

益西彭措堪布: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