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狮吼音·开示集:佛子行三十七颂 连载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狮吼音·开示集:佛子行三十七颂 连载二

 

  《佛子行三十七颂》教授连载二

  今天早上,简略的介绍了作者无著贤大师的历史。接下来在进入正文的讲说与听闻前,也就是在学习任何法教的开始,最重要是具备正确的动机与行为。

  这一部经典是在什么因缘下写成的呢?据说当年无著贤大师在讲修佛典和口诀时,曾面临到生活上的困乏。当时,他对亲近的弟子们,讲授了这部佛子行,据说在教授之后,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这是一部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易于行持的典籍。其内容与佛经、续典和具德的论典有直接关联,因此据实可靠。同时经文阐述的多个学处,个个都非常重要,能使行者的修持提升进步。总之,由于此论内容深奥、广博,将能裨益行者快速达至成果。因此一直以来,无数祖师大德们学习与实修此颂文,并且给予广泛的教学。

  此论分为初善之前言,中善之正文与后善之结语。讲说时也依此顺序而讲解。前言分为题意、礼供与著作立誓三个部分。

  【题意】《佛子行三十七颂》意为将初学菩萨需要次第修学的菩萨乘法和学处,总结于三十七个偈颂而阐述。

  本论共有四十三个偈颂,那么三十七个偈颂是哪几个呢?首先“虽见诸法无来去”与“圆满觉佛利乐源”两偈分别是前言中的礼供与著作立誓;后文的四偈:“依据经续诸论典”、“吾慧浅薄少慧故”、“然诸深广佛子行”、“吾以此善愿众生”属于结语,以上都不属于正文,因此题意三十七颂是指正文当中的三十七个主颂。

  【礼供】南无洛给秀惹亚

  这是向自己(作者自己)的本尊顶礼。南无是顶礼,洛给是世间,秀惹亚是自在之意。意思是顶礼世间自在(观音菩萨)。

  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胜上师及观自在,恒以三门恭敬礼。

  这是直接与正文内容有关连的礼供文。此偈明示出方便与智慧两方面。有关甚深空性、无我方面的义理,在中观典籍当中,有着引经为证、以理为凭的阐述。由于空性智慧的深奥与重要性,单在中观应成派中的一位论师,就有不同的注解和看法。虽然各自看法不同,究竟来说,中观应成派共同必须承认的见解是什么呢?即是空性与缘起的双运,即空性不妨碍缘起的展现,缘起亦不妨碍空性的本质。因此,“虽见诸法无来去”这一句主要的意思是:对于一切轮涅、有漏无漏万法的来去等八边或有无等四边的戏论观察,尽皆息灭。所谓无戏论,是指万法在名称上无有来、去等戏论,还是万法实质上就没有。这一点我们应该思考。如果认为万法于名称或于仅是存在上为空,这在缘起的理论或在凡夫的认知上将无法成立。因此,若是遮止了存在,这也不适宜。另外,认为万法有另外一个实有而为空,如此也有很多不同说法。总之,如此名言细微的论述,很难以我们凡夫粗略的心识作判断。

  见解的形成(寻找真理),可透过正面成立与反面遮止两种方式。此句“虽见诸法无来去”,即是反面遮止的方式,这也是大部分经典所采用的方式。而在口诀、实修的典籍当中,采用直接赤裸裸地揭示事物本身定义而将心安住于其上,这是正面成立的方式。在此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初学者应该先从反面遮止的方式入手,如此利多弊少。

  我们不仅是在内心上去观察外境事物的有无,而且更应该专注于事物本身去观察,例如柱子、瓶子等。例如佛法阐述的微尘观念,现代科学家们并非从内心景象的角度去研究,而是直接去观察事物本身,因而得到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有时会更使人信服。为什么呢?因为透过观察而发现的事物本身的相貌,有时比心中的臆测妄想更清晰。反之,倘若我们不观待外在事物的真实意义,只是在内心思维判断,这时除非有上师深奥口诀的指引,要不然,到底得到的是真实的见解,还是一个符合自心妄想的答案,就不一定了。有的人在寻找真理时,会不停地找寻直到找到一个容易理解与阐述的答案为止,并认为找到了一个最究竟的真理。事实上,这可能只是找到了一个符合自己分别妄想的答案而已,并不是出世间真实的见解。就像我平时常说的例子:一个喜欢黄金的人到了市集中,就会想尽办法去购买黄金,一个不喜欢黄金却喜欢花的人,他看都不会看黄金一眼,直接就会走到花市买花。平时,我们都是如此被自己的妄念牵引而无法超脱。同时,这个例子也揭示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强烈的执着,一种认为唯我独尊的“我”与“我的”的执着。因此,虽然自己并没有刻意认为我或我的真实存在,但自然而然地就会执我为实。由于无始以来“执实”的习气,导致符合我与我的的一切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

  因此,我们主要要遮止、中断的是什么呢?即是于内心以为真实坚固的“我”与“我的”的执着。反面遮止的方式,即是不断地思维事物的真实性,思维事物为有或无?透过反覆地自问自答,我执的习气会愈趋减弱,执着的幻象也将愈趋消散,最后会发现并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实我存在;此时,事物的真实面貌即能显现,我们不再落入任何一边,自心将认持于自然之道。此时,给予出世间见解的指引(上师口诀)才会有用,因为自然的心或称为与真理相近的心,和出世间见解(究竟真理)是相符合的。如同母子相会,自心与见解(真理)合成一气时,自心的感受将全然融于空性之中。

  到了下午,大家好像都昏昏的,我自己也是。所以我在这儿讲个故事。之前谈到我执,平时我们会生气,也是这个我执在作祟。让我或我的难堪了,马上就会生气;让我与我的舒服了,就会高兴。最主要的问题就在我执,或可称为实执(执着一切为实有)、无明等。为什么会有我执呢?如果说无始以前就有了,我们是无法知晓的。稍微能知道的可能是今生发生的事情,但很大一部份也忘了。尤其可能痛苦的部分都忘了。例如我小时候的很多事,我都记不起来了,能记得的大部分是好的、快乐的事情,痛苦的都忘了。因此,我想以自身为例来说明我执是如何形成的。可能有的故事是我自己编的也说不定,(众笑)因为记不起来只好编啰!(众笑)

  我认为,我执的强弱跟从小的教育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在我大概四、五岁的记忆中,父母亲心中就盼着我长大而给予尽力的呵护,其他并不会想太多。换个角度来说,可能也给予了孩子傲慢的机会。只要一不如意就哭,父母亲马上要想办法安慰,为了让孩子高兴,给予各种他喜欢的东西,除此之外,并没有给予任何开导与解释。事实上,给予孩子关爱呵护是应该的,但我们却忽略了教导。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呵护会让他觉得自己像个小皇帝,可以随心所欲。本来没有的傲慢也慢慢滋生了。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玩具与呵护的同时给予一些开导与解说的话,可能有些帮助。

  我小时候我住在牧区,秋天到了,牧民都会宰杀牲畜。每次到了那个时候,看到恐怖的景象,我都会闷闷不乐,倒不是生起了什么真实的慈悲心,只是因为一种恐惧与不忍,我会很不开心。也没什么办法,只能躲在角落哭泣。看到那些动物不断挣扎,尤其我们牧区宰杀时不是用刀砍,而是绑住嘴鼻让动物闷死,我真的很想跑过去把绳子解开,但我当时个儿小,又害怕被踩死。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动物被杀,却帮不上任何忙。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我记得大人们对我说:“如果不杀的话,我们就没有食物。”这个解释让我突然体会到生命的无自主性,从现在对佛法的了解来说,即是因果业力的事实。本来我已经很难过了,一听到这个解释,让我哭的更伤心了。

  就像这样一段经历,我在那么难过大哭的当下,由于大人们的解释而让我的体会与感受更加深了,心性也得以成长。因此一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段经历。因此我认为,父母在给予孩子照顾与关爱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当地的解释,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在我的成长经验里,这对我有莫大的帮助,相信对各位也应该有所助益。

  另外,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一直致力于断除我执,但是身为佛教徒的父母,却从小给予孩子我执的教育,这是不对的。因此,举个不太好的例子,就好像给予孩子鱼吃,还不如教孩子钓鱼的方法,这会带给孩子更深远的利益。身为一个修行者,不仅要以身作则,也要开导带领周围的人。

  以上是附带提到的一些想法。接下来讲回到空性。所谓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认为空性是什么都没有了,即是违背因果的道理,那会很可怕的。我记得自己八九岁时,有一天读经课,老师坐在我旁边。当时我还没学到慈悲或空性的深奥佛典,因此我并不是在思维空性,只是刚好经典谈到死亡的终结,这让我思维不已。首先我从人类的死亡想起,一切都终结,世界也没了,之后天界也没了,一直想下去,没过多久,我突然发觉什么都没了,连眼前看到的一切都变得模糊。当时我非常恐惧,全身冒汗,坐立不安,只好跟老师报告说想休息一下,老师板着脸也答应了。我赶紧站起身走到外面的阳台透透气,吹吹风,这才让我安静下来。如果当时没有走出去,我可能会疯掉的。

  我曾经跟一些老师、格西讲到这段经历,虽然他们认为这是接近空性的很好的一个体验。但无论如何,我觉得很可怕。因此,如果认为空性是什么都没有,这是会让人害怕的。平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已经很痛苦了,如果说一切万物都消失没有了,那将会导致无比的恐惧与痛苦。

  因此,对于空性的空要有正确的理解,同样,对于万显(万法)的显也要有正确的认识,随随便便妄下论断是不行的。因此,回到偈文来说,凡夫所无法理解的“虽见诸法无来去(空性),唯一勤行利众生(显现)”的显空不二义理,只有“胜上师及观自在”无二的圣者能够了知。圣者具有最胜的智慧与悲心,因此我们应该“恒以三门恭敬礼。”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中文的佛子行有唱颂的调子,但藏文没有,因此我上课前作了一个曲调。之前在房间练习的还不错,但来到这儿后,可能是在座有一些好嗓门儿的人吧!让我不敢唱了,连怎么开始都忘了(众笑)。因此,我们改成明天再唱。很有可能我们用唱的比我用说的更有加持呢!(众笑)

  (待续.....)

 
 
 
前五篇文章

HT法师·佛学问答:如果没有接受灌顶,可以念密宗的咒语

狮吼音·开示集:佛子行三十七颂 连载三

HT法师·佛学问答:拜祖先、扫墓要念什么咒?

HT法师·佛学问答:在家修八关斋戒要如何修持?

HT法师·佛学问答:常常在电视上看到有些死刑犯,在要执

 

后五篇文章

狮吼音·开示集:佛子行三十七颂 连载一

狮吼音·开示集:密勒日巴尊者传 连载四

狮吼音·开示集:密勒日巴尊者传 连载三

狮吼音·开示集:密勒日巴尊者传 连载二

狮吼音·开示集:密勒日巴尊者传 连载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