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3 三、三十七道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3 三、三十七道品

 

  三、三十七道品

  人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妄想未来,过去的...已过了,未来的...还没到,宁可观照现在每一个生起的念头,只要清楚知道而且不迎不拒。今天必须要做这样的努力,也许明天死亡就要来临,谁知道呢?(中部)

  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是三十七种助长悟道的特质。这三十七种特质最终引导修行者至体证四圣谛,而以四念住为起始-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中最初的四个要目-而终于八圣道。

  壹、四念住

  四念住,或念住于四种所缘或基础的修法,是目前襌修系统中最普遍的一种修法,而佛陀用以下的词句来描述:

  比丘们,对于凡夫只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克服忧愁哀伤,袪除苦楚悲痛,得到正当行

  为的准则,体证涅槃,这条路就是四念住。(长部,四念住经)

  念住的四个所缘或基础是关于:身,受,心和法。

  修四念住和修八圣道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如果你修八圣道就是在修四念住-因为四念住和八圣道都是中道法(佛陀说的三十七道品都是中道法)。

  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的基础,可以引发实相般若并灭苦。

  1)修四念住的要件

  1.必需要以身、受、心、或法为所缘。

  2.必需用三心(精进、正念、正知)在当下观照所缘,这是真正的四念住修法,四念住可以增长导致涅槃的善法。

  3以上1.和2.配合在一起,灭除对「世间」(五蕴)的贪和瞋。

  (a)身

  「修身念住时只观身」(对四念住而言):修一种念住时只观照一个所缘。如果是修身念住,就只观身,不要同时观照身和心:这种同时观照身与心的方式不是很好的修法。例如,不要把身和受、身和心、或身和法混在一起修。修身念住时只观身,修受念住时只观受等等。如果你掺杂其他所缘(念住),就像读一本书,一下子翻到这一页,一下子翻到另一页等等。这样做的话,你就无法了解这本书在讲什么。修行也是这样,你必须按照《大念住经》的原则去修行,如果用其他方法,是很难见道的(见身心无我)。

  (b)受

  不要在修身念住时观受。只有在修受念住时观受。例如,身感到痛时不要观照心知道痛。这样会变得很复杂。以受当做四念住的所缘很难修,因为共有九种受-包括舍受,这是很难观照的。

  (c)心

  16个心念住:包括贪心、无贪心、瞋心、无瞋心、痴心、无痴心、YIN欲心等等。

  (d)法

  有五个法念住:

  a)五盖。

  b)五蕴。

  c)二处(感官范围,如看、听等)。

  d)七菩提分。

  e)四圣谛。

  共有四十四个四念住所缘。每一种修法都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例如阿难以身念住证得阿罗汉果,在观照微细的动作时证得的。(他正要躺下来的一剎那,开悟证果的。)

  2)身念住

  1.所缘:观2照坐的色身-对自己。

  2.能缘:精进-正念-正知,这就是真正的四念住(这三心即戒、定、慧和八圣道)。

  3.目的:断除对五蕴的喜欢或不喜欢之念(贪和瞋)。

  4.利益:破无明(痴),体证四圣谛和灭苦。

  十四种身念住修法,但这个修法只用到两种:粗显和细微的动作。初学者应该以身念住修行-观照粗和细的动作-因为身较心容易观照。当身观照得很清楚而没有烦恼的时候,就会生起实相般若,你也就能观照到心了。(这就像把镜子擦得很干净时,你就很容易看见东西了)。

  身念住也很适合现代人的性行(见1.3.1.4.1节,适合不同人修的念住所缘)。观照粗细的动作比其他身念住容易察觉隐藏在色身的苦。(佛说明觉色身的动作,身苦就无以遁形。)

  十四种身念住之中,只有三种真正毗婆奢那的修持法:粗和细的动作以及身体组成物的观照。

  3)如理作意和觉察

  加上以上的各点,有两种要素有助于修行:如理作意(即必须知道做任何事情的原因并防止烦恼)以及觉察(即知道目前修得对或错)。具足这两种要素的正确修法可以生起明觉(精进、正念、正知)最后导致涅槃并灭苦。

  4)修行所缘

  这种修法的所缘是粗和细的动作(细的动作是帮助粗的动作顺利进行的一些小动作,也就是

  改变姿势)。真正的毗婆奢那修法具足三心: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只是辅助而已。

  修毗婆奢那主要的任务就是断除贪和瞋(细节见第二篇,实修部分)。

  适合不同人的念住所缘

  人分为:适合的所缘

  1.爱强(执于欲乐)-慧钝:身

  2.爱强(执于欲乐)-慧利:受

  3.见强(执心为常)-慧钝:心

  4.见强(执身心为我)-慧利:法

  1.爱用身念住,因为身容易观照,而且因为身是不净、可厌的,因此观身可以改变执身为净的邪见(颠倒妄想:(a)执身为净。(b)执身心是乐。(c)执身心为常。(d)执身心是我。)

  2.改变执身心为乐的邪见。

  3.改变执身心为常的邪见。

  4.改变执身心为我的邪见。〕

  5)修行的助缘(有利于断烦恼的条件)

  1.住处的助缘:安静而且不属于任何人的,因此没有执着的烦恼。

  2.法的助缘:也就是适合修行者的性行:如爱强慧钝的人适合修身念住。

  3.师长的助缘:教法必须导向灭苦,而且要从四念住的理论学起,所以修行者知道自己所修是真正的毗婆奢那修法。实修的方法要可以见-实相-(第一阶智:名色分别智)。老师要开放给学生问问题,才能解除学生修行上可能产生的疑惑。

  4.食物的助缘:卫生、健康而且不用太丰富的食物。并准备给个别的修行者任何必要的食物限制。

  佛陀说如果住处和食物都很好但无法见法,修行者应该离开那个地方;如果住处和食物都不好但可以见道,修行者应该待在那个地方。即使有人想要赶他走,他都要待在条件适合于见法的地方。

  5.天气应该要不太热也不太冷的地方。

  6)正确的修法(四念住)

  根据佛陀说,正确的修法:

  1.可以导致去除对身心的执着。

  2.可以导致无执。

  3.去除烦恼。

  4.完全去除贪欲。

  5.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见或道路。

  6.可以体证四圣谛。

  7.导向涅槃(灭)。

  关于第6项,当婆罗门帕塔帕达向佛陀问道,为什么佛陀拒绝回答宇宙是否永恒的问题,而讲说四圣谛时,佛陀说:「帕塔帕达,因为那个问题(四圣谛)是比较有益,是关系到法的,能引导正确的行为,能离贪欲,能令心平静,能认知、深观更高层次的道,能导向涅槃,因此,帕塔帕达,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对那个问题作进一步的陈述的原因。」(长部尼柯耶,戒蕴品)

  贰、四正勤

  (精进于已生的烦恼令断除,未生的烦恼不令增长)

  1)努力于断除恶的境界。

  2)努力于防范恶的境界(这两项关于心的烦恼称为盖-见1.8节)。

  3)努力于发展善的境界(意即成就智慧)

  4)努力于维持善的境界(意即保持智慧,这四项都有赖于保持在当下)。

  第3)项对四念住(修法)已经足够了。有第3)项,前两项自然具足。而第4)项是用来保持在当下的。

  四正勤配合来增长八圣道中的戒、定、慧。这四项配合在一起用于观照四念住的所缘上,断除恶法而增长善法。

  参、四神足

  1)欲(修行灭苦的意愿或抱负)。

  2)进(精进于灭苦)。

  3)心(心能得定来灭苦)。

  4)慧(以般若智慧灭苦)。

  肆、五根

  (用于四念住时)

  1)信根(信心、信仰的控制能力):在这个阶段,心力变强,不会感到厌倦。修行者深信四念住是真正灭苦之道。

  2)进根(精神的控制能力):精进主宰着心,使修行不懈怠。

  3)念根(念住的控制能力):念住变得非常强,但别忘了坐的色身。

  4)定根(专注的控制能力和认知坐的色身):在四念住修法中,是心能安住于当下。

  5)慧根(智慧的控制能力):去除无明,使心认知整个姿势是坐的色身。

  伍、五力

  (力的作用和五根一样,但力量更强)

  1)信力:对修行的信心增长,确信修法是正确的。

  2)进力(努力):心精进的力量更强,并且可以克服烦恼(如观照「心在看」时,知道不是「你」在看等等,进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盖的生起。)

  3)念力:心能保持在当下。

  4)定力:心能清楚地观照坐的色身。

  5)慧力:智慧变得很强,可以改变「你在坐」的邪见。因为智慧的力量变得比烦恼还强,因此慧力可以断除烦恼。

  通常一般人开始修的时候,愚痴(无明)和贪爱很强。但到了五力的阶段,无明和贪爱已经降伏了。第一阶智(名色分别智)之后,定慧能等持,在这之前,定总是比较强。

  陆、七菩提分

  (菩提分是可以引发八圣道的勇猛智慧,八圣道可以导致悟道,而此道始于四念住)

  1)念觉支(念住)

  正念变得非常强:在这个阶段修行者确定他将可以证到四圣谛,并成为圣者。要圆满正念,修行者必须:

  1.修四念住时保持正念正知。

  2.不要跟不修行的人接触。

  3.随时令身心保持在当下观照四种姿势。

  2)择法觉支(研究)

  检查或研究法:此智是体会身心是无常、苦、无我的,必须圆满此智,例如:

  1.修行必须保持平衡,如果信太强会生贪爱,慧太强会疑法。精进和定必须平衡,太过精进会生掉举,太偏定会使精进和精神变差。修行者可能太自满而卡在第十二阶智,而必须从头开始。

  2.要保持只与见道的人接触。

  3)进觉支(精进)

  精进变得更强,必须圆满十一法,例如:

  1.会更精进保持修行,因为在这个阶段,会生起一种生于恶道是无益的感觉。

  2.修行者会更加精进,因为现在他对于四念住是灭苦的唯一道路不再感到怀疑。

  4)喜觉支(喜悦)

  这种喜是生于实相般若而不是世间生于贪爱烦恼的快乐。必须圆满十一法,例如:修行者会想到佛、法、僧、戒和涅槃的功德。

  5)轻安觉支(寂静)

  此智以身心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为其所缘,必须圆满七法,例如:

  1.修行者必须随时具足正念正知,意即保持在当下。

  2.必须只接触有平静心和了解实相的人。

  3.吃东西只为了维持色身继续修行和灭苦。

  6)定觉支(专注)

  必须圆满十一法,其中如:

  1.信和慧必须保持平衡。

  2.进、慧、喜必须很猛利以引导行者入八圣道。

  3.必须随时随地保持正念正知。

  7)舍觉支(平静)

  必须圆满五法,例如:

  1.修行者体会到身心即实相(「非男、非女」),而身心只是业的果报-不需要再为身心做什么了(舍)。

  2.必须随时随地保持正念正知。

  注:

  1)每一觉支都必须以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为其所缘。

  2)每一觉支都是由四念住而引发的,只是力量更强,智慧更猛利了,以明觉(三心)修四念住直到圆满菩提分而入于圣道-导致悟道。

  柒、八圣道

  八圣道是三十七道品最后的要目,加上此八圣道共计三十七项。八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七菩提分圆满时,八圣道就成为出世间(圣道),此时涅槃成为心的所缘。

  重要的是要知道八圣道是要去体证而非遵循而已。例如,七菩提分圆满之后,再圆满八圣道,就可以体证四圣谛而达到涅槃。这是由修四念住而体证四圣谛。这也就是为什么四念住起于三十七道品之初。因为四念住是因-而八圣道圆满时四念住还属于世间法,当体证四圣谛时四念住就变成了出世间法。佛陀在相应部尼柯耶中谈到「我所教的四圣谛是深奥而难懂的,它是出世间法而本性空寂-无我。未来的比丘将听不到这种教法,因为四圣谛对他们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只要真金-意即真理-尚存,假金就不存,但真金消失时,假金就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佛法会衰微的原因。」

 
 
 
前五篇文章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十二、什么是多神教?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4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5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6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十、阿阇梨是什么意思?

 

后五篇文章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十一、什么是一神教?

佛法与内观系列:观呼吸与观四界 二、如何培养四界观 1

佛法与内观系列:观呼吸与观四界 二、如何培养四界观 1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四十五、为何要替亡者超度?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四十四、佛学为何称之为内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