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4 四、四圣谛 |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4 四、四圣谛
四、四圣谛 在前一节中,我们知道修行三十七道品的目标是体证四圣谛,而四圣谛包括: 一、苦谛(苦的真理,五蕴或身心是苦) 二、集谛(苦的起因=贪爱或渴爱) 三、灭谛(苦的止息=涅槃) 四、道谛(八圣道)。 壹、四圣谛的特质 1)谛:以不安定,无法保持相同的状态为其特质。身心二者都是不安的,身的不安是由于苦苦,心的不安是从未找到一个快乐的所缘-会觉得快乐,事实上只是暂时息苦而已,灭苦的圣者不会再一直迫切地追求不同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快乐,因为他们的心已经平静而且满足。 2)谛:这种不安和寻乐的因是集(三种贪爱)。身心不停地运作:看、听、触、嗅、探究、取决等等。 3)谛:解除不安的特质,因为心已经远离了贪爱而拥有涅槃的寂静。 4)谛:以体证四圣谛及达到涅槃所必需具备的美德为特质。 贰、应用四谛法 1)会苦(苦是五蕴:身心)这不是一般的苦(酸痛等)而是根本的苦(苦谛)。 2)是苦的因。 3)盘(苦的止息:灭)。 4)行八圣道可以体证四圣谛。 参、此修法为何符合四圣谛 1)法显示苦谛:因此我们修行是要体会苦,苦即身心。 2)法显示烦恼造成苦:因此我们修行要拔除贪爱,我们越能体会苦就越能断除渴爱(贪爱)-因为贪爱即是妄执身心为「我」,而且以为“我”受苦的邪见。 3)烦恼可以导致灭(涅槃),因为贪爱断得越多,就越接近涅槃。 4)越接近涅槃即是越圆满八圣道。 如果以般若智慧体证苦谛,就证到所有的四圣谛,修行也就圆满了。 肆、苦谛 只要我们(身心)存在着,就一直要受苦,这即苦谛,而苦谛是无法对治的。(只有苦苦和行苦可以对治),身心是随时随地受苦的。 苦谛有两种基本形式: 1)恼而有苦,或称心苦。 2)体而有苦,或称身苦。 第一种苦,可以在今生此地,由修毗婆奢那一直到证阿罗汉果而断除的苦。第二种苦,肉体的苦是今生无法避免的苦。如果阿罗汉活着时,他还是有肉体上的苦。因为肉体是「果」-是投胎出生有身心(由集而成)就要受苦的必然结果。 身心本身是轮回出生的结果,以无明、贪爱为因。唯有断除无明贪爱才能不再出生(达到圆满涅槃),才能避免五蕴身。 1)苦的四种形式: 1.苦苦(一般肉体上的疼痛-而心知痛-且身痛会引起心苦,只有证到阿罗汉果的人,才是只觉得身痛而不会引起心苦)。 2.行苦(修行在变换姿势时正在变化或止息的疼痛。行苦比苦苦更难体会)。 3.苦相(照见身心的三法印而生起对苦的认知,这是在十六阶智中的第四阶智所体证的-生灭随观智。) 4.苦谛就是认知身心全然是苦,而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事情的真理-这是真正的事实。如:我们无法改变老、病、死。由烦恼而生的苦在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就灭除了,但肉体上的苦只有在死后不受后有的情况下才能灭除的。 苦苦就像医院中的病患。 行苦就像一个不乐于照顾病人的护士。 初学者要先体会苦苦,因为苦苦最容易体会。然后接着就体会到行苦,行苦比苦苦更难体会。而要体会苦相就必须具足实相般若了。 以智慧证得苦谛时,修行者就体会到世间唯苦无乐。而体证了苦谛就圆满了所有四圣谛。 2)佛陀所发现的十一种苦谛: 1.果(肉体上的苦) (a)(五蕴的)生、(b)(五蕴的老)衰、(c)(五蕴的)死。 2.烦恼的苦 (d)悲伤、(e)哀戚、(f)疼痛(肉体上的苦)、(g)苦恼(心灵上的苦)、(h)失望、(i)怨憎会、(j)爱别离、(k)求不得。 所有的苦是来自于对五蕴的执取。 任何对肉体的存在感到欣喜的人; 对于眼见色、耳闻声或想象认知、 或心行或意识的造作感到欣喜的人; 他就是喜欢受苦,对于这种喜欢受苦的人就无法灭苦。 (相应部) 以上所引用的内容是谈到苦的反面-乐,因为乐是无常,无法一直保持乐,所以乐也是苦,因为乐是无法控制的,是无我的。 为了灭苦,我们要靠修行来体会苦,以智慧照见苦可以使你脱离轮回。因为烦恼是刚强而顽固的,所以必须以智慧体证苦来灭除烦恼。 修行者必须以当下的身心为所缘来观照苦,因为身心即是苦谛。以智慧照见越多苦,就能从修行之中获得越多利益。这种利益就是能断除贪爱。而乐体会得越多,就遮蔽越多的苦,修行就越少受益。有些修行者不去体会苦,反而耽着的其实就是五蕴。五蕴有苦受、乐受、舍受-所以他们是特别喜欢五蕴中的乐受。有了这些乐受,修行者会以为这种乐受即是涅槃。这种乐受不像真正的涅槃一样能断除烦恼而拔除对身心的执取。(涅槃不属于五蕴) 3)六根中的苦 五蕴(身心)的生起即是苦谛,而苦谛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生的。例如,眼见色时,眼与色是色蕴,见(或听等)的作用是识蕴。而识蕴是由其他三蕴:受蕴、想蕴、行蕴所组成的。所以总而言之,由六根生起五蕴,而五蕴生起时即是苦谛。同样的其他根门:耳、鼻、舌等亦复如是。我们谈到佛法所说的「世间」,是指五蕴的世间或是六根的世间。 瓦席拉泰丽是佛陀当时的一位阿罗汉比丘尼,她说:「唯有苦生,唯有苦住,唯有苦灭,除了苦之外,一无所有」。 伍、集谛(第二圣谛) 第二圣谛是苦因圣谛(集谛)-而苦因即是渴爱或贪爱。有三种贪爱: 1)欲爱。(感官上的贪爱)是五根对五尘(色、声、香、味、触)而生的欲求,如果不对五尘受乐就不会产生欲爱,例如,如果你能善护诸根的时候就不会产生欲爱。欲爱在证得阿那含道(不还果)的时候才完全断除。 2)色爱。(对生存的贪爱)「Bhava」字面上的意思是「有」(成为)的意思,是指在轮回中重复不断地出生。共有三十一种「有」或生存的状态,从地狱的有情到最高天界的众生。色爱(求生欲)使人贪生怕死,即使是得了绝症、重伤或残障者,也不例外。色爱在阿罗汉道时才完全断除。 3)无色爱(因断灭见而生的贪爱)。这是「断灭见者」妄执人只活一生并且死后就一无所有的邪见。因为人只活一生,所以断灭见者都希望活着的时候能够尽情享乐。入流果的道剎那就灭除了无色爱。 每个人都有欲爱,但是有了欲爱就会有色爱或无色爱,因为他们不是爱求生存就是因断灭见而起爱求。 以上三种贪爱都会导致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有)的出生。 陆、灭谛(第三圣谛) 涅槃是苦的止息或熄灭,泥洹和涅槃意思是一样的。涅槃是灭除烦恼和苦痛的法。 这是因为灭除了苦因-集(或三种贪爱)。在涅槃的一剎那之间是没有苦的,因为暂时止息了五蕴的作用。在这短暂一念之间生起的心称为道心,修行者以智慧体会到苦的时候,他了解到贪爱是苦因,所以他要想办法去除贪爱;因灭果就灭(贪爱完全净除,苦果自然灭除)。 如果贪爱完全断除了,就达到圆满的涅槃而成就阿罗汉果。如果修行者不能体会贪爱的害处的话,他就无法达到涅槃-而因此灭苦。涅槃是:「贪瞋痴三毒的止息,非因缘法,佛教的最高教证,佛法的无上正等正觉,最后的解脱,所有烦恼和苦痛的熄灭。」(曼谷大宗派朱拉隆宫佛教大学佛学大辞典) 涅槃的特性是平静安祥并远离烦恼,能体会涅槃的美好而欲求涅槃的人,也就能体会世间(五蕴)的苦。如果一个认为世间是快乐的人,涅槃对他而言是无意义的。 到达涅槃就不会再出生也就不会再死亡,也不会再有身心或五蕴了;身心也不再是修行的所缘。涅槃不是一个地方,但它仍是存在的。它就像风,你只能由它的作用来认知它的存在性。涅槃是超凡或殊胜的心的所缘,此心即为道心。凡夫沉浸于烦恼之中,道心也就无法从他心中生起-除非他修毗婆奢那。因为一个人修毗婆奢那就可以将心引导至完全清净,这种清净心称为道心,道心是以涅槃为所缘。涅槃不是心,涅槃是心的所缘,而这种心就是道心。 实证涅槃的人是自知的-不需要老师告诉他。除非修毗婆奢那,透过实相般若将心转为道心,否则没有人能够达到涅槃的。 涅槃是苦的止息,但除了实践八圣道之外,是无法达到涅槃的,共有两种涅槃: 1)有余涅槃(已证涅槃,但色身犹存):这是烦恼已断而五蕴身犹存。 2)无余涅槃(已证涅槃,烦恼、五蕴身皆除):这是烦恼已断色身也死亡,亦称为般涅槃。 柒、道谛(第四圣谛) 道谛是可以导致灭苦的八圣道,「Magga」是道的意思,是通往涅槃之道,而涅槃是灭除苦痛的法。要奉行八圣道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修四念住-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的初步,可以导致清净、断除烦恼。八圣道是由戒、定、慧所组成,是灭苦的唯一道路。 八圣道 慧(般若): 1)正见:体证四圣谛就是体证实相(本来面目)。对世间法而言,身心是心的所缘;对出世间法而言,涅槃是心的所缘。 2)正志(正思惟):范围包括-出离(无我)、无瞋和无害。正志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修四念住时它可以帮助正念正知正确地运作。 戒(尸罗): 3)正语: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瞋、痴是三恶根,如果有正志就无三恶根)。 4)正业:戒律-如:不伤生害命(有正志即有正业)。 5)正命:不从事对别人有害的生计,如贩卖军火等。(甚至为了疗饥而吃也是一种正命) 定(三摩地): 6)正精进:以四正勤断除烦恼,四正勤(见1.3.2节)可以帮助定慧的生起。 7)正念:是指四念住的念住,要以正精进来培养正念。 8)正定:对于四念住而言,正定是心一境性或专注于保持在当下。要以正精进和正念来辅助正定。 如果要正确地达到正定,必须以四组念住(身、受、心、法)为所缘。 我们称之为「道」的意义何在呢? 是导致开悟的唯一道路。这条「道路」包含八个要项,因此八圣道就像一颗含有八种成分的药,必须一次吃下去。 八圣道是佛所发现的,在他之前并没有人知道。 八圣道是中道法,中道法可以破除无明,当无明完全破除时就体证了四圣谛。 八圣道事实上有八个心所,它是无我或灵魂、非男或女。它是实相因此没有人知苦谛,没有人断集谛,没有人证得灭谛,也没有人行道谛(有苦而无什么受苦者,有作而无作者的存在,有灭而无入灭者,有道却无行者的存在。古老偈颂,节录自《清净道论》,第十六品)。 捌、体证四圣谛的般若智慧 1)体证苦的智慧可以破除颠倒妄想。(颠倒妄想-亦即「妄执身心是常」等等) 2)体证集的智慧可以破除妄执我们是由高层次的力量所创造,而不是因缘而生的邪见。 3)体证灭的智慧可以破除妄执定境为涅槃的谬见。 4)体证道的智慧可以消除对错误修法的执着,而显示真正的灭苦之道。 因为贪爱(因)已断,五蕴的「世间」亦除,苦也因此而灭。只有在佛法中才能发现体证四圣谛的智慧。 玖、结论 诚如《清净道论》所述,苦谛如重担,集谛如扛着重担,灭谛如放下重担,所以我们会感到舒服,道谛如放下重担的方法。(相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