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第一章 定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第一章 定
定的基础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清净道论.第一章.第1段》.现在我们要开始走上一条正道――培育内心宁静安详之道,亦即一般所说的「定」。在佛法的修学上,这是我们称为「心清净」的道路。这条道路唯有「住戒」或「立足于戒」的人才能履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立足于戒的人才能无愧于心。唯有以一颗坦荡无愧的心,你才能顺利地培育定力。因此,如果我们真心要培育定力的话,就应当稳固地建立起自己的戒行。什么是「戒」呢?扼要地说:不作诸恶,实践善行,清净自心,是诸佛教。《法句经.第183偈》在这首偈中有三项要点,其中前两点是戒的范畴:一、不作诸恶――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方面:不贪婪、不瞋恨、不邪见。二、实践善行――身业方面:救护众生、布施、贞洁;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意业方面:出离、慈爱、正见。三、清净自心――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该进一步修行诸佛的更殊胜教法,那就是清净自心。什么是清净自心呢?那就是通过止禅与观禅来净除内心的烦恼,乃至彻见涅槃实相,究竟解脱。结语:(一)戒包含:1.不作诸恶;2.实践善行。(二)戒清净的修习能使修行者无愧于心,这圣洁的心便是修定的基础。什么是定。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些问题,来综观心清净的培育。 什么是定 问题一:什么是「定」?回答一:善的心专注一境称为「定」。《清净道论.第三品.第2段》许多人在读到「什么是定?定是善的心专注一境。」时,会立刻想到心的专注一境,而通常忽略了「善的」二字的重要性。在《中部.第44小方广经》里不是有如此的对话吗?当毗舍佉(Vis kha)居士问到「什么是定」时,法施(D h a m m a d i n n )阿罗汉比丘尼回答说「定是心专注一境」。那么,认为定是「稳定不变」的状态有什么不对吗?关键就在于它必须是「善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到:我们正在培育的定必须是有利益的定。于是,你会开始发问:什么定是有利益的?什么定是没有利益的?定是稳定的状态。然而,稳定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犹如死寂的城市;另一种是犹如充满活力而且和谐的城市,由于它和谐,所以稳定。很明显地,我们不想要成为死寂的城市。我们想要的城市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而且没有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动乱。真正利益我们的是有活力的稳定性。老旧的废城尽管看起来很稳定,但是对我们而言是毫无用处的。它的稳定性只是一种死寂而已,毫无利益可言。由于忽略了「善的」这样的重要字眼,所以许多人在修定时遭遇到问题。很多修行者倾向于存有这种错误见解:既然定是心专注一境,那么我就应该将心「冻结」起来。是的,当他们如此修定时,确实会有定力,只不过那是一种没有利益的定而已。经文中所谓的「心专注一境」,事实上是一种「动」的状态。例如:当我们看着一盏电灯时,可以见到它的光是稳定的,于是我们会认为它处在一种静止不变的状态。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它是处在一种动的状态。在一盏电灯里,每秒钟有数不清的光子发射出来,速度快得让我们误以为它是静止不变的光明。因此,我们不应该培育死寂的稳定。「死寂稳定」的根源是一颗充满悲伤、忧郁、沉闷、无知觉、绝望的心。这些负面心态通常能在老人身上见到。相反的,「和谐的安稳」的根源是一颗充满好奇、活泼、欢喜、和谐、朝气、魄力的心。这些正面心态通常能在婴儿或小孩身上见到。因此,在你静坐修定时,很重要的是要让你的心自然地流畅进行。有利益的定需要渐次的训练。经过逐步的练习之后,当你的心愈来愈喜欢修定的目标(例如呼吸)时,也就是说,每秒钟有更多的心识剎那缘取如呼吸的目标时,你就会体验到愈来愈多的平静与稳定。结语:(一)当定是「稳定而充满活力」的状态,我们称它为「正定」。(二)许多修行者倾向于冻结他们的心或冻结他们的修行目标,藉此制造稳定性。然而,这是一种没有利益的定,我们称它为「邪定」。(三)正确的作法是:每当你修定时,只要让心自然流畅地进行。经过渐次的训练之后,当心与目标愈来愈和谐时,一种深度安定与自在的状态就会形成,这就是所谓的「善的心专注一境」。 定的涵义 问题二:「定」的涵义是什么?回答二:「定」就是平等地放置。什么是「平等地放置」呢?就是将心和心所(二者通常合称为心))平等地、正确地放置与保持(通称专注)在单一目标(或译为所缘)。《清净道论.第三章.第3段》第一级的修行者应如何正确地明白以上的陈述呢?你现在正努力地朝向得定,所以,只要你一天比一天更能将心专注在单一目标(所缘),那么,你已经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在训练的阶段,你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完全地将心专注在单一目标(所缘)。再者,你应该对以下两点深入了解: (一)什么是将心专注?很多修行者在修行的开始阶段,每当发现内心有杂念时,就会过度地担心与忧虑。其实,只要修行者不纵容或陶醉在杂念中,也就不必过度地谴责自己。内心还有杂念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乃至在近行定当中,杂念还是会生起的,只要轻轻地将心带 回到修行目标即可。正确的心态是只要你的心体验着禅修主题就对了,不需要过度苛刻地固守目标。正如一位钢琴家在演奏乐曲时,他看起来好像同时眼睛看着乐谱、手指弹奏琴键(有时还翻着乐谱)、脚踩着踏板、耳朵听着自己弹奏出来的乐音、身体还随着音乐的旋律在摇摆。在他同时做出这些活泼的动作时,他正是处在很好的预备定状态中。同样地,在你修定时,应该让自己的心活泼,不要呆板地将心固定在修行目标上,以为那样是定的唯一呈现状态。在这里,千万不要误解「将心平等地专注」为死死地守着一成不变的修行目标。应当理解这句话是指心与修行目标之间活泼的互相交流。这种互相交流可以通过种种方式进行,只要它是和谐的、有趣的、富有创意的互相交流就对了。为什么说这种交流是「平等地」呢?因为这种交流具有「和谐」的特性,所以是「平等地」。千万不要误解「将心正确地专注」为只有做着单一件事情(即专注着你的目标)才是正确的。其实,只要你所做的一些事情都围绕着你的单一主题,那就是正确了。就像上述钢琴家的例子,在演奏钢琴的过程中他是处在预备定的状态。这时他的耳朵、手、脚、身体都同时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但是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他的单一主题――演奏乐曲,因此他就处在一种很好的定境中。同样地,在你修定的时候,如果你的一切身心活动都围绕着修定的主题,循着这一主题的轨道前进,你就做到了正确地」放置与保持心和心所这一项要素。 (二)什么是单一目标(所缘)?单一目标(所缘)并不是单一件东西,而是可以呈现不同面貌的单一主题。修定时所专注的目标并不只是物质的目标,更多时候它是由心变现的抽 象目标。即使是物质的目标,它也是每秒钟都在改变,只是由于这种改变太微细了,所以不容易察觉。在修定的开始阶段,通常我们会采用像呼吸这一类物质的目标作为起点来启发自己,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目标并不是自始至终永远不变的。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将目标看成是一种主题,例如:当我们以呼吸作为修定的目标时,我们应当体验呼吸为一种滋养生命的能量。当你能如此珍惜呼吸时,你才会开始品味、享受呼吸。由于呼吸是一种主题,因此它是一种能够呈现为不同面貌的抽象目标。刚开始时呼吸可以是粗而长的,接着可能变成细而短,然后可能变成无法捉摸。这一切变化正是呼吸作为滋养生命的能量这一主题的健康表象。只要你的心继续围绕着滋养生命的能量这一主题去体验呼吸,呼吸可能会变成灰白色的棉花或未经磨亮的钻石,乃至变成更殊胜灿烂的禅相。因此,不要死板地将呼吸看成是物质空气的东西。呼吸应该是你心里欢喜、珍惜的主题。如此你才不会误解单一目标(所缘)为单一件东西。其实,单一目标(所缘)是可以随着你的心进入不同层次空间时呈现不同面貌的单一主题。比如在《清净道论.第四章.第2 9段》就记载了一段重要的解说:在修持「地遍(或土遍)」时,我们可以借用任何一个能启发我们心生起欢喜的主题或概念。「土」这物质,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地、大地(天戴「地载」)、友善的大地(堪忍如大地)、赐给我们财富者(皇天「后士」)、蕴藏无比财富者(地以厚德载物)、或任何一种能启发你与地相应的主题或概念。以此类推,在修持其他业处时,也应如此。结语:(一)修定时,你正在朝向于将心平等地、正确地专注于单一目标(所缘)。只要你保持活泼的心,每天与修行目标和谐地交流,就是这里所说的「平等地专注」。(三)正确地专注:只要你的心围绕着单一主题的 正确轨道前进,就是这里所说的「正确地专注」。(四)单一目标(所缘):单一目标不应想成是单一个东西,更不是死死的物质目标,而应当想成是一个主题,能够随着心境转变而呈现种种不同的面貌。 定的特征、作用、呈现状态、近因 问题三:什么是定的特征、作用、呈现状态与近因?回答三:定的特征是「不散乱」,作用是「去除散乱」,呈现状态是「不摇动」,近因是「快乐」。《清净道论.第三品.第4段》对于修行止禅以培育定力的人而言,这是一段很深奥的陈述。(一)「不散乱」,(二)「去除散乱」,(三)「不摇动」,(四)「快乐」。这四项都需要详细地考查。其中,「快乐」这项作为主导的近因尤其重要。为了明白这段话,让我们想象一位非常忙碌的企业家。经过一整天的工作下来,他非常疲累。然而,一个半小时之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等着他。现在,他坐下来,放下一切的事务,修行呼吸念(或称安般念)。二十分钟之后,他入定了。他的秘书来到门口正要敲门时,看见他坐着不动。这就是定的呈现状态――「不摇动」;此时,他的心有「不散乱」的特征,他所证得的定有「去除散乱」的作用,可是产生这一切的近因(直接原因)是「快乐」,这快乐的根源是他通过善巧的方法体验呼吸而产生的。在上述这段叙述里的第一个陷阱是:当我们看到定的呈现状态时,我们不知不觉地想要模仿这种不摇动的呈现状态,以便获得定力。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培育定力呢?我们应当培育定的近因(最直接的原因),而不是培育定的呈现状态。这种误解使许多修行者在静坐时很怕移动自己的身体,他们总是认为身体一动的话,就会使自己离开了「不摇动」的状态。然而,就第一级的修行者而言,当你的身心太紧时,自然会想要动一下,让身体舒服、心快乐一点。这时不应该强制自己的身体不动,因为借着多培育一些定的近因(即快乐),你就会更接近于定。因此,在修定之时,我们的重点不是「不散乱」、「去除散乱」、「不摇动」,而是「快乐」。「不散乱」、「去除散乱」、「不摇动」都是修定的结果,「快乐」才是定的原因。修定的结果就是定本身,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它的特征来看,它是「不散乱」;从作用来看,它是「去除散乱」;从呈现状态来看,它是「不摇动」。但是在修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培育定的原因(近因),而不是培育它的结果。第二个陷阱是:当我们联想到「定的特征是不散乱」时,我们会很害怕心里有杂念产生,因为那意味着我们的心散乱了。于是我们将修行目标冻结、固定起来,想着:「现在我没有杂念,只有单一个目标,因此我具备不散乱这项特征,我正在如此培育定力。」然而,如此做时你是在培育定的特征,而不是在培育定的近因。事实上,你应该做的是,让你的心愈来愈享受修行。唯有当你的心愈来愈喜欢修行时,你的心才会自然地产生具有不散乱特征的定。所以,你不应培育特征,而应培育近因。正是因为有了快乐,所以你的心才能进入具有不散乱特征的定。第三个陷阱是:当我们联想到「定的作用是去除散乱」时,我们会怀着很强烈的动机,想要清除内心所有的念头,以便培育定。然而,如此做是在培育定的作用,不是在培育定的近因。事实上,正确的作法是透过培育定的近因来获得定。有了定之后,定自然就有去除散乱的作用,也自然会使你的杂念愈来愈少。有人会问:「当我们觉察到心跑去想其它念头时,不是应该将心带回修定的目标来吗?」是的,不过这么做不是我们的主要重点。我们的主要重点是定的近因。我们应当让心愈来愈享受修行本身。借着在每次修行时都有愈来愈多的快乐,定会自然地产生出来。定力加深时,它就会去除散乱。不要以为你真的能够以清除所有的杂念的方式来产生定。当你开始对修定有一分的享受时,就会感受到一分的快乐,而这一分的快乐就会产生一分的定力。这一分的定力就有「去除散乱」的作用,能够更有效地避免杂念生起,于是产生了第二分的快乐。这第二分的快乐依次地产生第二分的定力。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轻微的定力有避免杂念的作用,进而产生更强的定力。因此,我们只需要培育近因,百分百的「无散乱」最终才会自然地显现出来。结语:(一)在修定之时,我们不应培育定的特征「不散乱」、作用「去除散乱」、呈现状态「不摇动」。这些只是修定的结果而已。(二)在修定之时,我们应该培育定的近因,也就是快乐。 正因与邪因 培育不适当因素的人,他的行道是艰难的,通达是迟缓的(苦行道迟通达)。培育适当因素的人,他的行道是容易的,通达是快速的(乐行道速通达)。《清净道论.第三品.第16段》现在,既然我们知道止禅的主要重点在于培育定的因,就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它。事实上,止禅有许多种因,但是最重要的直接原因是快乐,因此我们称它为「近因」。造作邪因,就会得到邪定;造作正因,就会得到正定。没有正确地了解这一点就急急忙忙开始修定的人,往往会得到邪定。他们花一份时间培育邪定,然后花一份时间解除邪定,最后再花另一份时间培育正定。相反地,懂得培育正因的人先花半份时间正确地了解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然后花一份时间培育正定。如此,前者花三份时间才能培育起正定,而后者不但只花一份半时间就能培育起正定,而且没有受到负面作用的干扰。这就是为什么说他的行道容易,而且通达快速(乐行道速通达)。那么,哪些是定的因呢?「当他见到自己弃除了五盖时,愉快生起了。由于愉快,所以喜悦生起了。由于内心喜悦,所以身体轻安(平静)了。由于身体轻安,所以感受到快乐。由于快乐,所以心得定。」(译者按:根据注释,这里的「身体轻安」包括物质身体(色身)以及精神身体(名身)的轻安。其它因素则只涉及精神层面。)《长部.沙门果经》上述经文列举出定的产生因素。在这些因素当中,我们找不到强逼、决意、死守这几项,经上不曾说这些是定的决定因素。反之,我们却发现与这几项正好相反的因素,那就是远离烦恼、愉快、喜悦、轻安、快乐的心。修定的关键不在于强逼心去专注或以很强的决意去专注修行目标。关键在于运用善巧的方法,使你的整个修定过程更有趣味、更快乐、更轻松、更优美。唯有当你的修定过程产生愈来愈多身心的愉快、喜悦、轻安、快乐时,你的心才会自然地不散乱,不再一直奔向其它与定无关的事情去寻找快乐。然而,一个重要的提示是,在刚开始修定的阶段,适量的决意与自律是必要的,但它们绝不是修定的主要动力。这就是为什么一旦你具备了必要的决意与自律之后,良师必须教导你如何善巧地修定。从上述的经文,我们可以总结「定」的因如下: 正定:1.脱离五盖,例如:以利益他人的清净动机修行;以放下的精神修行。2.以愉快、喜悦、轻安(平静)的态度修行,例如:适当的精进、静坐时间适度、依照身体舒服的程度而渐渐加长静坐时间、以平衡的心境来体验修行目标。3.近因――善的快乐(没有执着的快乐)。 邪定:1.心伴随着五盖,例如:以自我中心的动机修行;以强烈执取、追求结果的心修行。2.修行时没有愉快、喜悦、轻安,例如:太逼迫自己、不顾身体的舒适而硬要长时间静坐、过紧地专注于修行目标,以至于造成头痛等问题。3.近因――不善的快乐(有强烈执着的快乐)与压力。 在这些因当中,最基本的因素在于心中是否有五盖。有五盖则产生邪定;没有五盖则产生正定。在《中部.第108牧者目连经》中,当一个婆罗门问道:「世尊是否称赞所有的禅那(定)?」时,阿难尊者回答说:「婆罗门,并非所有的禅那(定)都是世尊称赞的,也不是所有的禅那(定)都是世尊谴责的。」「什么样的禅那(定)是世尊不称赞的呢?有的人心被贪欲缠缚,被贪欲淹没,不能如实地了知(如何)脱离已生起的贪欲。滋长着内心的贪欲,他修定、再修定、反修定、错修定。」「他的心被愤怒、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缠缚,被愤怒、昏沉与睡意、掉举与追悔、怀疑淹没……世尊不称赞这种禅那(定)。」除了脱离五盖之外,我们应该经常注重的是:我们的修行必须是充满愉快、喜悦、轻安、快乐的。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我们就能成就正定。所以,在我们感到自己有了定之前,我们的指导法则是:(―)修行之前:(反省)「我的心是否脱离了五盖?」(二)修行之时:总体而言,只要我们感到舒服、放松、快乐,我们就是走在正道上了。如果你这样子修行,那么止禅将是轻松愉快、不费艰辛的事。正如学习游泳,必须学习系统与善巧的方法。 通常,前来学习游泳的人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决意与自律了。因此,教练的主要任务是先让他不怕水。然后,他会教导基本的技巧,就像游泳时如何用口鼻换气、如何正确地踢水、如何正确地划水。在他的心底,他在每一个过程所教的内容应当是让学生觉得有趣的,而且是学生能够胜任的。接着,他会教导如何在浮圈的帮助下游泳。然后,他会要求学生放掉浮圈,由他在身边看着学生游泳。最后,学生就能够独立地自己游泳。由于每一个过程都是学 生的身心所能胜任的,所以学生会感到愉快、喜悦、轻安、快乐,会愈来愈喜欢水。因此,学生会游得愈来愈好,直到游泳变成他的第二天性。有善巧的修定过程也是如此:首先,学生本身必须有决意与自律,即使修得不理想仍然会继续修下去。在老师这方面,则是要教导学生方法,使他愈来愈喜欢修行目标。然后,要以学生身心都能胜任的方式,教导他掌握修定的要领,让他在修定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能愉快、喜悦、轻安、快乐。因此,学生会修得愈来愈好,直到入定变成他的第二天性。 结语:(一)正定的最基本原因是脱离五盖的心。(二)除此之外,愉快、喜悦、轻安与快乐也都是定的重要原因。(三)在你还未获得定之前,两项有用的指导法则是:1.修行之前:「我的心是否脱离五盖?」2.修行之时:「只要我的心感到舒服,我就是做对了。」 分辨正定与邪定 要分辨正定与邪定,可以从静坐之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判断。经过渐次的训练一段时间之后,现在你可能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定。这时,还有一些事情要注意:(一)虽然你已经弃除了粗的五盖,但是当微细的五盖生起时,你可能觉察不到它们。(二)在修定当中,你会体验到快乐,但是快乐可分成两种:善的快乐(没有执着)与不善的快乐(有执着)。(三)很重要的是,第一级修行者在修定当中不应该去检查、分析「现在我的心中是否有五盖?」、「我现在是不是有正定?」,因为这些分析与检查会削弱他们的定力。因此,在这个阶段最好的办法是:在每次修定之后才检查自己的状态,藉此来分辨刚才所入的定是否为正定。 下表列出一般的检查准则: 正定:(心远离五盖)从定出来之后的结果:1.内心详和、宁静。2.身体恢复体力、活力。 3.心清明、敏锐。4.心不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干扰或影响。5.活在当下,能够更有效率地工作。6.非常知足与平衡,充满宽容心与忍耐心。7.脑(逻辑中心)与心(情感中心)互相联系,有和谐感与平衡感。 邪定:(心受到五盖污染)从定出来之后的结果:1.心阻塞、冻结、困陷在一个看似「详和」与「平静」的地方。2.颈部僵硬、肩膀冻结、头痛、体力耗尽。3.心无法正确地思考,尤 其是无法计数、分析、理解微细的主题,但心有种「定」的感觉。4.心甚至无法感受外在的 目标,有一种疏远的感觉。5.心不在焉,身体在这里,但是心在其它地方,因此无法有效率地工作。6.容易生气、激动,因为害怕有人会「盗」走你那表面的平静。7.脑(逻辑中心)与心(情感中心)分离,有迷惘感与性格分离感。 结语:(一)对于第一级修行者而言,在修定当中不应该去检查自己的境界。(二)借着检查修行之后的状态,你就能知道自己所入的是正定或邪定。 定的种类与层次 问题四:定有多少种?回答四:定有三种,即预备定(遍作定)、近行定与安止定。在修定之时,随着烦恼的逐步净化以及定力的逐渐进展,修行者会经历定的三个层次,也就是三种不同强度的定。 一、预备定(或名遍作定)这是开始付出努力修定时所得到的定力。这种定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专注于某一目标时自然会用到的定。预备定的强度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自然专注能力不同。有些人能够很轻易与有力地专注于他们所做的事情,有些人则很难将心保持在任何的单一事物上,即使只是很短暂的时间也不能。根据科学研究,在上课当中,平均学生每分钟就会有6~10秒钟的分心。换句话说,在那6~10秒钟里,学生们失去他们的预备定,因此无法了解老师正在教些什么内容。无论自己的预备定强度如何,都应该把握修定的要领,继续努力修行。在不断地稳定与增强预备定之后,它就会发展成近行定。在增强预备定的过程中,修行者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当修行者将心平静下来、放下过去与未来的一切挂念、纯粹地只是放松时,他的心会慢慢地愈来愈宁静,愈来愈能觉知当下剎那。尽管他的心不时地还会有杂念,当他一察觉杂念时,只需要轻轻地将心带回到修定的目标,例如呼吸。渐渐地,这种觉知当下的时段会逐渐加长。这个阶段称为「觉知当下的阶段」。(二)当修行者的心愈来愈能安住于当下境界时,他自然会经验到愈来愈多的内在平和,尽管内心还是不时有杂念生起。这个阶段称为「平静觉知的阶段」。这平静觉知是很重要的阶段。正是在这个阶段,修行者会开始喜爱修行。即使修行的时间不长,但是每次修行时,他都会感到精神回复充沛(再充电的感觉)。这就是许多经过修行训练的政治家、企业家在一整天的忙碌之后,想要安住以恢复精力的阶段。家庭主妇在照顾好动的小孩一整天之后,也能享用这阶段里的安宁舒适。尽管修行者对修行目标可能还未掌握得很清楚,但是每一小段静坐的时间都是很有利益、很有价值的。(三)如果能够每天继续修行,这平静觉知会愈来愈强,修行的目标会愈来愈清楚,修行者也愈来愈能够觉知修行的目标。这个阶段称为「自然觉知修行目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即使你专注于修行的目标(例如呼吸)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因此而感到头痛,因为你不去强迫你的心,也不去紧紧地抓住你的目标。这时,觉知目标就像是你的第二天性(老习惯)一样。就像你每天进出自己的房间时,不需要动这样的念头「我正在进门」、「我正在出门」。事实上你的心是非常熟练地如此做,这是习惯成自然的事。因此,我们称这个阶段为「自然觉知修行目标的阶段」。你会愈来愈熟练于这种培育心性的练习,愈熟练时就愈不用造作。(四)当上一个阶段进一步发展到成熟时,修行者就达到预备定的顶端,能够在一段长时间里自然地觉知目标,没有受到多少干扰。正常而言,在这个阶段,境界会愈来愈微细。当我们的心愈来愈熟练时,它会不假思索地作用。心会直觉地觉知修行目标,因为这时的目标已经太微细了,无法用粗的心念去觉知它。正如玩任何一种球类运动,进步到相当程度时,你必须不假思索地击球;只要你一思考,你反而击不中球。因此,必须记住,只要你直觉地在觉知目标,你就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个阶段称为「成熟的预备定阶段」,最终它会发展成近行定。 二、近行定。称呼它「近行定」是因为它是通向止禅的入口,也是通向观禅的入口。当它被用来修行观禅时,传统上称它为「剎那定」。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它是专注于原本的相或(就某些业处而言)似相的一种稳固的定。在这个阶段,修行者还会知道发生在自己内在与周遭的事情,但是不会受到影响。从这里开始,修行者可以选择继续修止禅或转修观禅。如果选择转修观禅,这阶段的定力(近行定或剎那定)能够用来修行对一切现象与过程(一切有 为法)的正念观照,藉此培育对生命本质更精细、更完全、更直接的觉知。如果选择继续修止禅,借着增强与纯化这阶段的定力,修行者终究能证得安止定(禅那)。 三、安止定。在安止定的阶段,心融入修行目标(似相),完全没有杂念和造作。在最初进入安止定的阶段,这种境界可能只持续不到一秒钟。经由不断的练习,这种境界的持续时间会逐渐延长。就初学者而言,有时可能会由于不够精通,而在一次静坐当中有近行定与安止定混合发生。我们将在第二级里详细地讨论近行定与安止定。 结语:(一)依照定的强度而分,定有三种:预备定、近行定、安止定。(二)在预备定的层次,修行者会经历四个阶段:1.觉知当下的阶段;2.平静觉知的阶段;3.自然觉知修行目标的阶段;4.成熟的预备定阶段。(三)成熟的预备定阶段是通向近行定的阶段。(四)借着体验近行定的进展,修行者最终能进入安止定。 定的精通程度 问题五:依照精通的程度而分,定有多少种?回答五:三种。「刚刚获得的定是下等,还不很熟练的定是中等,很熟练而且自在的定是上等。」《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0段》《清净道论》提到下等、中等、上等这三个层次的精通。在这里,我们以安止定为例来说明这层 涵义。下等的精通是指刚刚获得安止定的情况,就像一些初学者,只体验了几个心识剎那的安止定之后,又再掉回到近行定。这正如在地上爬行的幼儿,能够突然地站立起来,然后马上又会跌倒回地上。他会使用各种技巧来延长站立的时间,然而这不是一两天就能成功的。 就修定而言,我们不应该强迫心去延长安止的时间,而应该注重于十种安止的善巧方法(参见《清净道论实修手册之止禅 (第二级) 》一书),藉此来延长安止的时间。同时也应该每天修行,因为进步是需要时间和不断练习的。当心对于处理这种微细经验愈来愈善巧时,就 达到中等的精通。这时,心安住在安止定中的时间渐渐增长,修行者渐渐能体会安止的五种基本自在,即: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转向自在与省察自在。上等的精通是定力的高度开展与长时间的持续入定。要达到上等的精通是不容易的。想要达到长时间入定,需要许多因素完美与和谐地配合才行,包括健康的身体。要了解安止定,有一项重要的事情必须澄清:通常会令人迷惑的是「为什么在安止定中我仍然听见声音?」这项迷惑之所以生起,乃是因为「安止定」一词可用在两种不同的层次:相对的层次及究竟的层次。我们必须更精确地讨论这件事。在相对的层次上,入安止定的人仍然可能听见声音。佛陀称这种情况为「定还未纯净」,正如大目犍连尊者的例子:他安住在第四禅中,却仍然听见大象的声音。大目犍连比丘告诉诸比丘说:「诸友,我在这叶毗尼河边入不动三昧(第四禅)时,听见群象入 流渡河所发出的声音。」诸比丘抱怨、不满、愤慨地说:「为什么长老大目犍连入不动三昧时还能听见声音?长老大目犍连说上人法(大妄语)!」他们向世尊禀告此事。世尊说:「诸比丘,他是有这种三昧,只是还不纯净。目犍连所说的是事实。目犍连不犯戒。」出自《律藏.大分别.波罗夷四》在究竟的层次上,安止定的每一个心识剎那都以修定目标作为对象,不会同时也认知其他目标,当然也就不会听到声音。当修行者入色界定时,这些安止定的心识剎那是色界心;当修行者入无色界定时,这些安止定的心识剎那是无色界心。然而,心的生灭速度实在太快了,一秒钟内就有数万亿个心识剎那生灭过去。那么,一次静坐的时间里心识剎那的数目之多可说是数不尽的。当修行者的定力还未纯净时,在一次静坐中,他的心会进进出出安止定许多次。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承认他达到了安止定的境界。举例而言,现在我手中握着一杯水。就相对的层次而言,我可以说:「我手里有一杯水」。然而,就究竟的层次而言,这杯子里并不纯粹只有水,水里还有许多矿物质,意思是这杯水还不纯净。水分子是水分子,矿物质分子是矿物质分子,彼此不同。可是,尽管水里还有矿物质存在,我是否就不能称它为「一杯水」呢?在现实生活中,我还是可以如此称呼它的。如果要讲得更精确的话,我应该称它为「一杯还不纯净的水」,就像佛陀称呼大目犍连尊者的第四禅一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此精确地斤斤计较用词是很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谈理论时,我们可以用究竟的层次来谈止禅;但是在谈实修时,则必须用相对的层次来谈,因为定力的培育是渐进的,纯净的程度是由少分慢慢地进步到多分,不能要求一开始能够入定就达到百分之百纯净。即使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所入的第四禅都还未百分之百纯净,还有听见声音的时候,由此可知,如果想顺利地在止禅上进步的话,一开始就只能从相对的层次来谈实修,如此才切合实际。唯有学会禅那之后还继续专修止禅许多年的老修行,才可能用究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禅那。如果一开始就硬要以究竟的层次来要求自己,实在是与自己过不去,只会打击自己的信心,扼杀自己的进步,不会产生正面的效果。修行者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如此厘清,不可混淆。 结语:(一)以精通的程度而言,定有三种,即下等、中等、上等。(二)安止定一词可用于两种层次:相对层次(日常用法)与究竟层次。(三)在相对的层次上,有纯净的安止定与不纯净的安止定。(四)在究竟的层次上,安止定指的是色界心与无色界心的心识剎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