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般若文集:浅谈“佛性”(见中) |
 
般若文集:浅谈“佛性”(见中)
闽南佛学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这条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为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根据所在。那么究竟什么是佛性呢?概括各宗的说教,有两种意义:一、佛性是佛的体性。如矿中有金性一样。这个佛性,既不是本无今有?亦非有而还无。菩萨在缠时,佛性不染污垢;菩萨从烦恼圈中跳出来,佛性也不涂上新的清净。这个佛性,在凡不灭,在圣不增,生佛平等,无有高下。迷昧的众生,虽然流浪于生死苦海中,但不能说没有成佛的成份。只因众生身中本有佛的体性,所以才有成佛的希望。如矿中有金性,故可炼成黄金;若没有金性,那怎么也炼不出黄金来。当然,这是一般常识的说法。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可用非金属性的物质,化合生成同样的金质。佛性说也如此,众生本有佛的体性,或说众生本有如来胜妙功德,相好庄严,或说众生本来是佛,所以发心修行就可成佛。这一本有佛性的说教,确是一般人所容易信受的,因此也就成为佛法中最通俗的宗派。二、佛性是成佛的可能性,也就是成佛的因缘。但这是佛性的最深义,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那到底什么是成佛的可能性呢?正如《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这可以方便分为两种佛性:一、理佛性;二、行佛性。什么叫理佛性?一切法从本以来就是无自生的,即没有独立不变的实在性,也就是说它的本性是空寂的。所谓“法法常无性,法法毕竟空”。这无性即空,空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法性或真如。对有情来说,则称为佛性。因为,如果一切法是有自性的,不是性空的,那么,凡夫是绝对实有的,将永远是凡夫;惑业是绝对实有的,将永远是惑业;已经存在的不能消灭,没有生成的不能现起,那就是无“集”可断,无“道”可修,也就不可能成佛了。好在一切法是空无自性的,所以才能转迷成悟,转凡成圣。印顺法师说:“此法空性,就是可凡可圣,可染可净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所以《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皆不成”。这就是称空性为佛性的甚深义。同时,法空性虽是一切法成立的普遍理性,但空性就是胜义,是悟而成圣,依而起净的法性,实为成佛的要因。空性虽然遍通一切法,而与迷妄杂染不相应,与无漏净德是相应的。所以,为了引发一般人的信解,权巧方便地说此法空性为“如来藏”、“佛性”,说为众生本有如来智慧德相等。一切法空性是一味的,是遍一切处的,于一切众生无有差别,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什么叫行佛性?这是依修六度行发菩提心而成为成佛的因性。《法华经》的“佛种从缘起”,也就是约行佛性说的。一切法空性,为可能成佛的理性。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闻熏习,为可能成佛的行性。事相与理性是一致的。如不是缘起有的,就不是自性空的;不是空无自性的,也就不会是从缘起的。以缘起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故缘起;空有交融,即成如实观。无性而缘起,缘起而无性,佛在坐道场时,就是这样的通达:“观一切法如虚空不可尽,名不共中道妙观”。释迦依此而成佛,佛也就依此而说一乘妙法,说——切众生有佛性。 印顺法师说:“约理佛性说,一切众生都是有佛性的。约行佛性说、待缘而成,所以是或有或无的。”大乘法种是菩提心,发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一切功德,就是行性佛性。这样的行性佛性,依经所说,略有二位:一、性种性位;二、习种性位。这是说:起初,以见佛,闻法为因缘,发大菩提心,熏习成大乘佛性,如下种一样,名性种性。菩提心一发起,永为成佛的因缘,常恒不失。但这不能说是本有的,因为是依发心而熏习成的。其次,有了菩提心种,就依这佛性而渐渐修发,使佛种的清净功能,由下成中,由中成上。大乘的功德净能,不断熏习而增胜起来,名为习种性。等到久久熏修,引发清净无漏功德,那就不但是佛的因性,而且已分得佛的体性了。以是,法空性虽凡圣一如,平等平等,而成佛或不成佛,还待修习宋分别:是否熏发了菩提心?是否依菩提心种而不断熏习增长?如不熏习,凡夫还是凡夫,如能依大乘而熏修,那不问是谁,一切众生的佛果,都是可以成就的。 印顺法师说:“一切众生是有成佛可能的,因为是性空的。然而性空并不能决定你成佛,还是由因缘而定。”总之,理佛性是本然的,行佛性是缘成的。只要众生在平等空性原理上,创造成佛的条件,就没有不成佛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