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邹相美文:心安即是禅 |
 
邹相美文:心安即是禅
在少林寺常住院立雪亭门前两侧,写着这样一幅楹联: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亭内供奉着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及其弟子慧可大师,达摩大师坐像上端挂着一副匾额,上面是清代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四个大字——雪印心珠,这也是他对慧可“断臂求法”故事的评介。在《景德传灯录》上记载着这则故事:神光(慧可)长立雪中经夜,积雪高过膝盖。达摩问:“你为什么站在那儿?”神光答:“唯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说:“过去以来诸佛妙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真乘,徒劳勤苦。”神光为表明心迹,立即拿来一把利刃,将自己的左臂砍下来。达摩便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身;汝今断臂吾前,求亦何在。”故为更名慧可。慧可又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说:“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接着慧可又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找了老半天,拿不出他的心来,便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如是,慧可顿悟。这段脍炙人口的公案被后世诸学广为传播。这就是禅,心安即是禅! 《坛经》云:“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定的境界很难,也很容易,它就是要定心,不受外界的干扰,进而明心见性。一旦我们不为外境所扰,练就一颗如如不动的心,达到一份寂静欢喜的心境,就能找到本来面目,就能了悟禅的真谛。有一部名为《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电影,让很多人看了之后难以忘怀。除了那一幕幕揪心的打斗场面,更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结尾时狄仁杰所说的那一番话:“天意昭炯,我自独行,天地虽不容我,心安即是归处。”即是说,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狄仁杰)将根据自己的原则为人处世,虽不为乱世所容,但内心的宁静才是我的归宿。“心安即是归处”,多么精辟的总结!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毛泽东亲自提议说:许光达应评大将。许光达知道后,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说“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授我大将衔,心安神静吗?”“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只有心安,我们才能赢得一身的自在与轻安;只有心安,我们才能返璞归真,才能达到“身安茅屋稳,心定菜根香”的境界。 丹霞禅师曾问一器宇不凡老人:“公住何处?”老人用手一指上下,答:“上是天,下是地。”即是说,宇宙之内皆可为家。只要心能安定,我们完全可以策马奔腾、扬帆远航,可以“以天为盖,以地为席”,而不会被红尘世事所沾染。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禅?”禅师说:“饥来则食,困来即眠。”即是说,禅就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听起来有些太简单了,然而很多人却办不到。正如赵州禅师所说:“世人吃饭时,往往不好好吃饭,想这想那的,好吃的就多吃、贪吃,不好吃的就起嗔心,不想吃、不去吃;睡觉时也不好好睡觉,思前想后的,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若我们不去搅乱水,它是清澈的;若我们不去造作心,它是安适的。”如果我们能固守本心,活在当下,善护当下一念、如如不动,就能达到禅的境界了。 那些在禅堂里开悟的高僧大德,无一不是找到了心安之处。创古仁波切在《禅修的心安住》一文中写道:“禅修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修持安住于定境的两种特质:觉性与觉知。当禅修的情况很宁适时,我们不会被念头的多少所困扰,能够放松自如地住在当下的清新之中。如果有许多的念头及纷扰生起,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觉知这种情况,并生起相当的觉性。由于心的这种不可思议的觉醒及敏锐性,念头终究会平息,心的明性也会增长。”因此,当我们心中的念头因内在的觉性、觉知而平息时,心也变得恬静、安详,我们就可以把这种觉性及敏锐性减低,变得比较放松。其实,这个过程就是调息、调身、调心的过程,让心找到归处,把心放下来、安定下来。如此,即能进入禅境,感受禅的般若智慧。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定风波》一诗中写道:“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里,苏轼用委婉隽永的文字,体现了自己高洁的品行,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去想太多,只要心安就无怨无悔。若能心安,还会去在乎那些难缠的俗事吗?还会在意那些恼人的繁文缛节吗?当然不会! “荷衣松食住深云,盖是当年错见人。埋没一生心即佛,万年千载不成尘”,在悟到了“心即佛”这一境界时,楚云南禅师忍不住吟咏出这一首诗偈。“黄梅席上数如麻,句里呈机事可嗟。真是本来无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在参悟到“本来无一物”,万法皆空、系于一心的道理时,西塔禅师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慨叹。心安即是禅!当我们看到一位位身穿百衲衣、口念佛号的光头和尚时,是不是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震撼与感动呢?他们的身上,是不是就洋溢着禅的味道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们找到了安心的居所,找到了心的归路,找到了用功办道的勇气和力量。而禅呢,就在这安心与心安间轻舞飞扬! (邹相,2012-2-17于郑州,刊载于《佛山佛教》总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