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方伦:中级佛学教本 第卅七、卅八课 综合指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方伦:中级佛学教本 第卅七、卅八课 综合指要

  1.

  般若是破诸相的,所谓破相者,是要一面修诸佛法,一面不著修相,不著法相,所以破相并不是断灭,也不是不修。如果执诸法为断灭,而不修善法,不舍恶法,这样便是违背了般若。吾人只要看:其深般若中,有五分法身施设可得,有声闻四果施设可得,有无上正觉、三宝、说法度生等施设可得,便可知般若的悟解处,并不 落于空无了。

  2.

  菩萨是以发心为标准,能发自度度他的心,便是菩萨,至于有否断诸惑,得神通,是另一回事,所以菩萨中,就有许多是凡夫。阿罗汉是以断诸惑,得神通为标准,能断尽三界见思惑, 得六神通,便是阿罗汉,所以阿罗汉位中,皆是圣者。菩萨所以高于阿罗汉者,是大乘高于小乘,发心高于不发心,并不定神通会比阿罗汉高。阿罗汉所以低于菩萨者,是小乘低于大乘,不发心低于发心,并不定神通会比菩萨低,于此益见发心的重要矣。

  3.

  行者若要成为不退菩萨,一点也不困难,只要具备条件即可,即(一)于佛所说,深信不疑。(二)不取戒禁,不堕恶见,不迷信世俗吉凶。(三)不敬礼供养天神及天道。这是佛在般若会上告诉善现的,愿佛门诸弟子,皆实行此三事,即生便成不退菩萨矣。

  4.

  一面了解一切法本性空,一切有情本性空,一面修诸功德,皆令圆满,这才是般若。若知一切法本性空,一切有情本性空,而不修善法,不舍恶法,是名恶取空,远离般若。以是之故,命终当堕三恶道,遍受诸苦,到此时,苦受并不空,依正二报,亦并不空,抱断灭见者,其结果如此,益知般若之可贵。

  5.

  般若部是有名的,说空的经典,强调诸法皆空。然而单独对于念佛一法,在该经第五百二十五卷中,释尊曾告诉善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下至一称南无佛陀大慈悲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穷极生死际,善根无尽的时候,在天人中,恒受富乐,乃至于最后得涅槃。」可知念佛功德,无有穷尽,一句尚且如此,何况多句,释尊亦只好就事论事,并不能抹杀事实,硬说它为无功德无效果,天下修行人,有怀疑念佛法者,读亦可以生信矣。

  6.

  境界由业力所现,同一境界,因业力异故,所现便有不同。如弥勒下生经言:此娑婆世界,于人寿八万岁,弥勒佛下生时,地无荆剌,惟生软草,香稻自出,树生衣服,众彩庄严,花果充实等,是同一土。而前后景色不同。又华严经言:龙王但降一种雨,于他化天为音乐,于化乐天为摩尼宝,于率天为庄严具,于夜摩为妙花,于忉利天为香,于四王天为宝衣,于龙宫为赤珠,于修罗为兵仗,于北俱芦洲为花。又诸天见水为琉璃,鱼龙见为云烟,饿鬼见水脓血等,是同一物,而彼此受用不同。然则般若会上,佛以神力,令此大千世界,恢复七宝琉璃净土的本来面目,实不足异。若要研究:何以净土会看成秽土?则光德天子「有情薄福,见净为秽。」八个字,足以尽其义。何佑修福之重要,并不下于修慧,此所以欲生净土者,当培植善根福德因缘也。

  7.

  行人惑断到那里?就离开那里?仅断欲界诸惑,而未断色界诸惑者,只能出欲界并不能出色无色界,仅断欲界及色界诸惑,而未断无色界诸惑者,只能出欲界及色界,并不能出无色界。譬如好嫖赌戏剧,而不好饮酒者,仅能离酒楼,而未离妓馆、赌场、戏院,其理与此相同。所以凭自力出三界者,必先凭自力,破尽三界见思惑,成阿罗汉,然后方出。若有一分一毫未断,来生还在此间,休想出离,其难可想。是故修净土念佛法门,借佛愿力,先生佛国,出三界,了生死,然后再慢慢断见思,实是末法时代,最具智慧的打算。除却这一法门之外,余者恐怕都不是我们障深慧劣的凡夫,所能即生成办也。倘若不能即生出离,而第八识中,有三恶道的恶业种子先成熟者,则来世必不能保有人身。如是尚不知何年何世,始得离开三途,何论断惑出世,这便是自信太过的吃亏处。

  8.

  修般若最重要之点,便是:虽知诸法皆空,而不行恶法,不舍善法。不过在修的过程中,一切应做之事,虽一一照做,而不执著法相,不执著功德相,永远离开二边,处于中道,这样便能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9.

  断惑证果,皆唯心识,而惑无实质,心无形相,若一念顿觉,则诸惑皆断,不一定要依照限定的时间。在小乘法中,例如观经载,频婆娑罗王,在幽闭中,遥见世尊,头面作礼,便得阿那含果。又如阿难于佛灭后,结集三藏时,烦恼尚未尽,致为迦叶所摒,回房息卧,头尚未至枕,廓然开悟,得阿罗汉果。这都是不必按照若干生,或若干劫的次序,而能于一念顿超者。不但小乘如此,即大乘成佛,有时也如此:例如菩提树下的悉达太子,法华会上的龙女,涅槃会上的广额屠儿,他们都是不必按照三大阿僧祗劫的次序,而能于一念顿超者。大抵顿超之人,皆是修因在前多生,证果在今世,间亦有佛菩萨垂迹度生,现身说法者。总而言之,在修因时,皆名为渐,到得果时,皆名为顿,若无前此之渐,则亦无后此之顿也。学者读经论 ,若发现其中所载,与通常不同者,则必另有其他理由,若欲剖析其理由,第一须慧解,第二须多闻,第三须质询善知识,舍此三者外,实无他途可循怯。

----------------------------------------------------------------------------------------------------------------

更多方伦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方伦: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四课 佛经的传译 (三)

方伦: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 (二)

净界法师: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

果宁法师:拈花智慧 头脑、心灵、本能的平衡才能带来和谐

果宁法师:拈花智慧 去满足“需要”吧,而不是“欲望”

 

后五篇文章

方伦: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八课 读经录要 (三) 大般

方伦: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 大般

方伦:中级佛学教本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方伦: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六课 读经录要 (一) 大般

方伦: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五课 成实宗 (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