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十六、第16讲 第七章 唯识宗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十六、第16讲 第七章 唯识宗

  唯识宗分真相与假相唯识派,真相唯识派内分三小派,基本上虽主张诸法唯识所现,但有三类学者对这三小派各持不同观点,第一类学者——即如前说,主要是由心识认知外境时,所生起的外境与内识的数目而安立三小派的。

  正文:( P79+5)

  以下为第二类学者的主张,即由心识认知外境时,依内识与外境的体性的异、同而安立三小派。

  种钦· 雷巴桑布和班禅· 索南札巴等人说:「取名“能取所取等数派”,是因为他们主张:持花纹眼识所见青、黄二色异体;同样的,持花纹眼识上也有许多(与青、黄相对应的)异体眼识。

  种钦,是大秘书之义;班禅,是大学者之义;索南札巴,是福称论师,为格鲁派祖师。他们,指真相唯识派;异体,即不同颜色不同体。之所以称为能取所取等数派;是认许各各不同能取(即有境——能认识的心)与各各不同所取(即境——所认识的境)二者各俱为异体(即体性为异)。换言之,能取的眼识所见的青、黄色各为异体,如是,所生执取青、黄色的二种眼识也为异体。虽然能取、所取都是心体习气所现(唯识所现),外境无,但许外境无的不同色法和不同内识皆各为异体。

  取名“半卵对开派”,是因为他们主张:虽然总的说来,青色和持青色眼识二者都是心识的本质,但二者是异体的。

  即青色的外境和执取青色眼识的内识,基本上是唯识所现(心境同体),但内识与外境二者却是异体。而事实上,若许心境为同体,应是青色(相分——外境)、持青色眼识(见分——内识)、自证分(证成见分者)三者皆同体、同时、同位而有,此却又主张心与境二者异体,似乎有待商榷。

  再略予重述。二取空见(即心境同体),在唯识派,是菩萨的主修品,即二取空皆为心识(能取)与外境(所取)的究竟相(法我我),并无离识体而有的外境,由此成立诸法唯识。也就是说,由往昔能见眼识所造的业习气安置于识上,遇缘成熟,一分现内识,一分现外境,故为心境同体、唯识所现、外境无。

  取名“杂无二派”,是因为他们主张:花纹上的青、黄二色同体;同样地,持花纹上青、黄颜色的二种根识也是同体的。」

  是说,花纹上的青、黄二色同体,如是而生起执取青、黄二色的二种眼识,也是同体。

  由上可知,第二类学者主要是从所现境色与生起执取境色的眼识各各是否同体,而分三小派。

  问:一般说相分、见分、自证分,三者是否同一组的同体?

  答:所见外境如青色为相分,执取青色的眼识为见分,蒙受执取青色眼识的眼识自证分三者皆为同体——此即为同一组同体。由于不同相续及遇不同境,故而甲有情的眼识与乙有情的眼识能先后生起,也能同时生起。尽管如此,也不能认为甲有情的眼识与乙有情的眼识为同体,以不是同一组的相分、见分与自证分故。

  问:能否同时生起二种心识呢?

  答:佛经说,对同一所缘,执持方式正相违的二种心不能同时生起(如慈心与嗔心),除此之外,能同时生起二心,如看电视画面时,能同时生起执取不同颜色的眼识,此诸不同眼识并非同体。

  以下为第三类学者主张,是从生起心与境的时间为顿成或前后而分三小派。

  《大宗义》一书中说:「取名“能取所取等数派”,是因为他们主张:持花纹的眼识见花纹时,与花纹上青、黄等色数量相等的同类识顿时生起。

  这是说,安立为能取所取等数派,是因为主张执取花纹的眼识见青、黄等色时,境上提供了青、黄等色,依此,执取此诸青、黄等色的同类眼识同时齐生,亦即多识同时顿起。

  取名“半卵对开派”,是因为他们主张:青与持青眼识二者,就其生成的时位来看,二者一前一后;然而就识缘境(一剎那)的时间来看,二者是同体的。

  意思是说,虽然心境同体、唯识所现,但就生起时间而言,是先现青色,后生执取青色的眼识,即心与境一前一后。——然而,当识缘色之外境的那一刹那,心境是同体。

  取名“杂无二派,是因为他们主张:持花纹的眼识见自境(花纹)时,与境(花纹)上青、黄色数相等的同类识并不顿时生起;唯独持花纹(总相)的眼识,是持花纹上青、黄等色的根识。」

  不顿时生起,是指渐次而生。是说,当执取花纹的眼识见自境花纹时,如其境上有青、黄等色,如是也生起执取彼等诸色的眼识,但此多种眼识并不顿时生起,而是渐次生起。

  上述三说,何者较妥,请自(抉择)受持。

  上述为三类学者对安立三小派之义的不同主张,其一依数个上说,其二依体性上说,其三依生起次第上说。关于真相唯识派内分三小派的三种说法,何者较为妥当、合理,当各自依正理定夺受持。

  能取所取等数派又分为二派;一派主张八识,另一派主张六识。

  是指能取所取等数派又内分二派,即主张六识与八识的二派;即主张八识的,是指在六识之外还有与彼异体的第七识与第八识。一般通称,随教行唯识派主张八识,随理行唯识派主张六识。

  杂无二派也有两派;一派说六识,另一派说单一识。

  杂无二派,也内分二派,即:1.主张六识。2.主张单一识,后者类似有部某一派的说法,即只有一个心识,而此心识透过眼根见色,即成眼识,透过耳根闻声,即成耳识,以此类推。也因此,六识同体,总称为单一识。但事实上,此说颇为牵强,因六识必是体异故。

  甲二、假相唯识派

  假相唯识派分:有垢(dri bcas-pa )和无垢(dri med -pa )二派。

  假相唯识派分二,即“有垢派和无垢派。

  有人说:「因为一派主张‘心体受到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所以称为有垢派。

  即有垢派之义,是认许众生心体已受无明染污,并非本自清净。——但实义上,众生心体本自清净,因为就像灰尘若是明镜的本质,则成去除灰尘的同时也当去除明镜一样;若心体已具无明习气染污,则同样变成灭除无明及无明习气的同时也灭除了心,等同无心,如此就没有佛、不能成佛了。

  另一派主张:心体丝毫不受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所以称为无垢派。」

  无明习气,指所知障。 唯识派的无明指人我执——即独立自取的我执,障碍证得解脱。 法我执——指执著能取所取异体、及遍计所执自相有,由此执着而障碍成佛。此说即与上述相反,故称为无垢派。

  由心体受不受无明习气染污,而有四宗对佛性的不同观点:

  (一)有部、经部并不安立佛性的名言,而称为四圣种,即:

  1.随得饮食而知足。2.随得衣服而知足。3.乐于修行。4.乐于断障。

  (二)在唯识派,佛性指众生的无漏智种子,此亦名自性种性,为不相应行法,随增种性则亦名习所成种性,乃经由后天依止善知识,闻思修习正法而得令自性种性觉醒与广增,终至成佛。同时又许究竟三乘,因此众生未必皆能成佛。

  (三)中观宗则认为,佛性即总的心的空性或善心的空性——在众生位,即是具垢真如;离垢真如,则为佛的法身,不名佛性。同时,心垢不入心体,心体不染心垢,因心自性清净光明故。而且这也是透过证悟与觉醒佛性的方便,生起证心的空性的心,修道断障;因心本是无自性的本质,而得合理安立随顺缘起的修行;又因心垢不入心体,故心垢是忽尔的客尘,因此可予完全灭除,乃至成佛。

  也有说:「因为一派主张:佛地虽离无明,但仍有错觉,所以称为有垢派。

  所谓佛地虽离无明,是指佛已断尽二障,虽然如此,却又认为佛仍有显现外境有的错觉。唯识派认为诸法外境无,若现外境有,如所现而不成立,即是错觉,所以称为有垢假相唯识派。

  另一派主张:佛地已离无明,也没有错觉,所以称为无垢派。」

  所谓无垢,是指佛地已断尽无明或法我执,故没有现外境有的错觉,即谓无垢假相唯识派。

  若如上说,则众生位——含第十地菩萨——皆属有垢,因为圣者菩萨即使圣等持智时亲证法无我,但在后得位六识仍会显现外境有,以尚有俱生法我执及无明习气故。

  上述真相与假相唯识二派,除了认许凡夫根识显现粗分外色有否为无明习气染污有所诤论之外,另一差别是,真相唯识派承许究竟三乘,即二乘阿罗汉在无余涅槃时如声闻部许为断了心识续流,而佛圣者则未断,以报、化二身不断利他故。又认许三乘有各个决定种性,即以众生无始以来而有三种不同种性,而有三种不同胜解,而有三种不同正行,而有三种不同证果,因此众生不定成佛;不定种性则可回小向大。假相唯识派承许究竟一乘,即二乘无余阿罗汉并不会断了心识续流,只断苦集二谛,后又回小向大,彼无漏智则一直延续到成佛。

  唯识宗又分:随教行唯识宗和随理行唯识宗两派。随教行是尊奉《瑜伽师地论》的唯识宗派,随理行是尊奉《七部量论》的唯识宗派。

  《七部量论》的缘由,据克主杰仁波切说,陈那论师造《集量论》,共有六品,法称论师依其意趣造《七部量论》,主要三论喻之如身,即广者《释量论》有四品,中者《量决定论》 有三品,略者《正理滴论》未分品;其余四论喻之如四肢,即:《因滴论》、《辩诤正理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

  关于唯识宗的分派,虽也有说假相唯识派即随教行,真相唯识派即随理行;但是章嘉大师《宗派须弥庄严论》则说随教行唯识派与随理行唯识派,每一派皆各内分:真相派与假相派的随教行及真相派与假相派的随理行。

  此中,法称论师为随理行唯识派的主要祖师,主张六识;无著菩萨是随教行唯识派的主要祖师,主张八识。

  三 、释名

  因为此派倡言:一切法只是心的体性而已,所以称为唯心宗(Sems -tsam -pa , Cittamatrins )或唯识宗(rNam-rig - pa ,Vijnanavadin)。

  即因主张一切法只是心的体性而已,唯心体习气而成立,外境与执取外境的内识同体,故名唯心宗或唯识宗。

  以杯子为例,只不过是依心体习气的近取一分,而成立-不可说的杯子,为何不可说呢?因为此一杯子既不是眼识本身,不是如所现外境有的杯子,也不是先识而有,是故为一唯识而有的不可说的杯子。

  又,此派从瑜伽行的观点确立修道的实践(次第),所以也称为瑜伽行派(yogacarins)。

  瑜伽,意即真实相应,广义是指内心真实相应正法。唯识宗也从瑜伽行的观点而确立修道次第与修道之理,故亦名瑜伽行派;瑜伽行派之外的大乘宗派或体系,即中观行派。要之,唯识宗、唯心宗、瑜伽行派三者异名同义。

  若从几分说的观点,唯识派又分四家:

  1.安慧论师主张诸法唯识,主要是能现心识的见分,即一分说。

  2.难陀论师主张相分与见分,相分是外境,见分是内识,即二分说。

  3.陈那菩萨主张除了相分、见分之外,还有自证分,即三分说。

  4.护法论师主张在相分、见分、自证分之上,再加上一证自证分,是证成自证分存在的识,即四分说。

  对此,应成派主张,主要成立相分与见分即已足矣;同时,意识只安立六识即可,不需安立八识,以六识对六尘,必须心境数量等同故。

  综言之,各宗对于如何成立诸法之理,有极大的差别:

  有部、经部——诸有为法依业感果,并由实体有的微尘或剎那续流累积而有。

  唯识宗——诸有为法依业感果,同时也是唯识体所现。

  自续派——诸有为法依业感果,并由不损心所安立。

  应成派——诸有为法依业感果,但亦唯名假立而有。

  四、主张

  甲一、根的主张

  主要指二谛、三性三无性的建立,法源来自于《解深密经》。

  (一)、境

  唯识宗主张把一切所知概括为三性,因为他们主张:一切有为法是依他起性,一切法性是圆成实(性),其余诸法是遍计所执(性)

  一切所知,指存在的法。这是说,每一一法都可成立三性三无性,譬如瓶是瓶的依他起,以是唯依与自体异的因缘聚合而生故;分别心缘自境之瓶而假立瓶名的那种概念、增益一分,是瓶的遍计所执,以是由分别心与名言予以假立故;遮破瓶的遍计所执自相有或二取异体,是瓶的圆成实性,以是遮破法我所遮品的本质故。此中,依他起生无自性性、遍计所执相无自性性、圆成实胜义无自性性,是即三性三无性。

  问:为何成立三性三无性呢?

  答:在《解深密经》第七品,胜义生菩萨问佛,初转*轮中,佛说染污品所摄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自相有,清净品所摄的界十七道品自相有;第二转*轮中,佛则宣说上述染净诸法自相无,二说词上相违,佛已得遍知,所说必不相违,故启白于佛。

  到底佛以何意趣而如是不同教说?

  乃是为了断彼相违,佛在第三转广分别*轮中广释其义,这也是转第三转*轮的缘起。原来佛初转、第二转之义,是说依他起、圆成实性是自相有,及遍计所执自相无。也就是,在第三转*轮的意趣中,佛初转说诸法自相有,是意指依他起、圆成实性自相有;第二转说诸法自相无,是意指遍计所执自相无——以此意趣而说自相有、无,如此安立三性三无性之义。也因此,唯识派认为初转、第二转*轮为不了义经,以非如实语故;唯第三转*轮为了义经,以如实语故。

  虽然唯识宗主张:这三种法都是「自成的」、「以自性而存在的」

  亦即唯识派主张,三性不论是胜义有或胜义无、自相有或自相无,三性皆自性有——此即为应成派所应遮破的所遮品。事实上,自续派以下都一致主张诸法自性有,因诸法非唯名假立,其假立之义去找可以找得到。如是,唯识派亦同认许依他起、圆成实性有其不共存在,不是唯由分别心与名言予以假立,为自相有、胜义有,也是自性有;遍计所执则唯由分别心与名言予以假名安立,非因果法,没有不共存在,故为自相无、胜义无,亦为自性有。

  总之,就三性三无性的观点而言,凡有不含遍是名言有,如依他起、圆成实性是自相有、胜义有、自性有、名言无;遍计所执是自相无、胜义无、自性有、名言有。 凡有必是自性有,不必是自相有。

  然而(若论其)是否真实存在,则这三者便有差别。因为他们主张:遍计所执无实,而依他起和圆成实二种法是真实存在的。

  即三性是否真实存在、自相有、胜义有,这有其差异。 如前所述,遍计所执为胜义无、自相无、自性有;依他起、圆成实性为自相有、胜义有、自性有,其间差异,主要是否以由分别心与名言所假立、以及是否有不共存在而定。 对此,当再略述如下:

  1.依他起——是一切有为法,为生无自性性,以是依于与自体异的因缘所生,没有自主而生故;但又由于不是由声音与分别心所假立的概念,而是依著与自体异的因缘而有,由不共的真实的因、真实的缘成立真实的果,所以是胜义有、自相有、真实有。《辨中边论》说:色法非外境有,非眼识所缘,若色法为眼识所缘则成外境有。诸法非依外境所缘生,虽外境无,但不至于成无色法——即只遮外境有,不遮外境(即不遮唯识所现的外境),色法乃是由安立于阿赖耶识或意识上的眼识习气成熟而有。

  2.遍计所执——是胜义谛(空性)之外的其它无为法,为相无自性性,以是仅仅由声音与分别心予以假立增益而有,没有不共存在故,所以也为胜义无、自相无。若遍计所执自相有,即成法我所遮品;若进而倒执法我所遮品,即成法我执。

  3.圆成实性——是依他起的空性,为胜义无自性性,以是仅仅遮破法我的本质故,又以是清净道的究竟所缘故。 由于圆成实性不是由声音与分别心所假立的概念,而是有其不共存在,所以是胜义有、自相有、真实有。

  凡于胜义上不存在,而以概念性质存在的法,就是遍计所执的定义。

  意思是,凡是由名言与分别心予以假立的增益概念那一分,就是遍计所执,若以术语而说,遍计所执的定义是—执自分别心的所执取境。如瓶,瓶是依他起法,以瓶为所缘,为施设处,执取自境的分别心的所执取境、所贪执境,不是指瓶,而是唯由名言与分别心所假立、增益的那一分。因为遍计所执是唯由名言与分别心假立而有,本身没有不共的真实存在,故于胜义上不存在、胜义无、自相无。

  简摄言之,遍计所执有几个特质:

  1.不是真实因缘所生法。

  2.唯依执自分别心以名言假名安立的概念法。

  3.自相无、胜义无、自性有。

  4.没有不共存在(以没有真实因缘而有)。

  5.是胜义谛之外的无为法。

  6.是世俗谛法,非圣等持智的所缘(以非胜义谛故)。

  它分两类:假立名言遍计所执与不得义相遍计所执(mtshan -nyid yongs-Su Chad-pai kun-btags ;即毫无内容、不能定义、根本不存在、纯粹由内心虚构而生的法)。前者如所知,后者如(人、法)两种我。

  遍计所执分有二种:

  1.假立名言的遍计所执,是指如于「鼓腹者」,以名言与分别心假立瓶名,生起此为瓶想之概念、增益那一分、这是存在的、有的遍计所执,如除了空性之外的无为法。

  2.不得义相的遍计所执,是指不具义的、不存在的、没有的法,唯由名言与分别心颠倒假立、增益那一分,如兔角、虚空花、人我、法我等。

  此中,人我(独立自取我)、法我(二取异体、遍计所执自相有)是唯识派的正理所遮品;相反的,遍计所执自相无即是圆成实性的空性、法无我,证得遍计所执自相无,则成唯识派的证空性智慧。

  无著菩萨《摄大乘论》说:「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这是以安立三种正理而遮破遍计所执自相有、证成遍计所执自相无,即:

  1.安立某法之名前,不生此法之想,如于「鼓腹者」未安立瓶之名言前,见「鼓腹者」不生此是瓶之想,以必观待名言假立后才生此是瓶之想,所以遍计所执自相无。

  2.一人具多名不成多人,如一有情安立五个名字(如佛之名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等尊称);若名言自相有,在同一有情上安立多名,即成五个名字为真实,而成一有情为多有情的缺失,所以遍计所执自相无。

  3.同名不成一人,如不同有情可安立相同名字:若名言为自相有,则成多有情为一有情的缺失,所以遍计所执自相无。

  问:黄昏时见绳起蛇想,如何安立唯识派的三性?

  答:绳是绳的依他起;绳上假立为蛇,依名起此为蛇想的增益一分,是彼遍计所执;若遍计所执自相有,即是法我,若遍计所执自相无,即是法无我或圆成实性。

  问答:

  1 .第二类学者,对于三小派又如何安立?

  2 .何谓唯识派的二取空见?

  3 .一般而言,相分、见分、自证分指什么?

  4 . 第三类学者,对于三小派又如何安立?

  5 .假相唯识派分那二派?

  6 .有垢派定义为何?

  7 .无垢派定义为何?

  8 .何谓有部、经部的四圣种?

  9 .唯识派的人我执是何意?障碍成就何种果位?

  10 .唯识派的法我执是何意?障碍成就何种果位?

  11 .中观宗佛性定义为何?

  12 .各宗对于如何成立诸法之理为何?

  13 .请略述三性三无性之义?

  14 . 遍计所执具有那些特质?

  15 .《摄大乘论》以那三种正理遮破遍计所执自相有?

 
 
 
前五篇文章

福德日记:6月23日─幸福的种子

福德日记:6月24日─照顾病患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十七、第17讲 第七章 唯识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十八、第18讲 第七章 唯识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十九、第19讲 第八章 中观

 

后五篇文章

福德日记:6月22日─做情绪的主人

福德日记:6月21日─心情不好,怎么办?

福德日记:6月20日─等公车的修行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十五、第15讲 第七章 唯识

福德日记:6月19日─不知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