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52、根修习经(南)一五二 根修习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52、根修习经(南)一五二 根修习经

 

  一五二 根修习经

  北传汉译 杂阿含一一、二八二 (大正藏二,七八页。)

  世尊问谓郁多罗之青年学徒,其师之根(感官)修习法。彼答以眼不见色、耳不闻

  声,为修习乃师之教。佛即然者,盲者、聋者应是最上之根修习者,使其青年穷屈

  无言。后,佛为阿难说佛教之根修习法。即于圣律无上之根修习法、学人之行道、

  圣者之根修习法。圣者之根修习者,虽由根识六境,当住于舍、知正念。

--------------------------------------------------------------------------------

  中部经典四                                          三二六

  第一五二 根修习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征伽罗国无启儒林。时,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诣世尊之处。

  诣已,问讯世尊,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已,坐于一面。世尊如是言坐于一面之波罗

  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曰:‘郁多罗!波罗奢耶婆罗门,对弟子说根之修习耶?’

  [学童言:]‘尊者瞿昙!波罗奢耶婆罗门对弟子说根之修习。’

  [世尊曰:]‘然者,郁多罗!波罗奢耶婆罗门对诸子说如何类之根修习耶?’

  [学童言:]‘尊瞿昙!于此,‘不以眼见色,不以耳闻声。’尊瞿昙!如是,

  波罗奢耶婆罗门对诸弟子说根之修习。’

  [世尊曰:]‘郁多罗!如是者,盲者应是根之已修习者,聋者应是根之已修习

  者。若如波罗奢耶婆罗门之言者,郁多罗!任何盲者亦是不以眼见色,不以耳闻声

  也。’

  如是言[时],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沉默、困惑、落肩、俯颜、悲丧

  而无可对言他。

  时,世尊知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之沉默、困惑、落肩、俯颜、悲丧而

  无可对言已,告尊者阿难曰:‘阿难!波罗奢耶婆罗门,[对]弟子说一30根之修习。

  而且较异于圣者之律,无上之根修习。’

  299     [阿难曰:]‘世尊!正其时。善逝!正其时。请世尊于圣者之律,说无上之根

  修习。从世尊闻已,诸比丘应受持之。’

  [世尊曰:]‘然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宣说。’尊者阿难奉答世尊:

  ‘如是,世尊。’世尊乃如是曰:

  ‘然、阿难!如何于圣律,为无上之根修习?于此,阿难!于比丘以眼见色已,

  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如是证知:‘于我如是之可意生,不可意生、

  可意不可意生。而此是有为、粗、缘已生也。此为寂静、此为胜妙者,即舍此。’

  于彼,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灭者舍乃住立。阿难!譬如

  有眼之士夫开眼已而闭眼,闭眼已而开眼,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于如是速、

  于如是急,于如是容易,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灭,舍乃

  第一五二 根修习经                                   三二七

  中部经典四                                          三二八

  住立。阿难!以如是于圣者之律,关于眼所识之诸色,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耳闻声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如是

  证知……。阿难!譬喻强力之士夫,容易如弹指,阿难!正如是,对任何人亦如是

  速、如是急、如是容易于已生之可意、己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灭,舍乃

  住立。如是,阿难!于圣者之律,关于耳所识之诸声,谓无上之根修习。

  300     复次,阿难!比丘以鼻嗅香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少倾之荷叶之触

  水者,即摇动不止住。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如是,阿难!于圣者

  之律,关于鼻所识之诸香,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舌味味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强力之士夫,

  舌端集唾团已,容易吹飞。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阿难!如是,于圣

  者之律,关于舌所识之诸味,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身触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强力之士夫,伸

  屈腕或屈伸腕,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阿难!如是,于圣者之律,关

  于身所识之诸所触,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意识法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土夫,于日中

  极热之铁板,洒落二三滴之水,阿难!徐徐洒落之滴水,其忽尽灭、消散,恰如是,

  阿难!对任何人……住立。阿难!如是,于圣者之律,关于意所识之诸法,谓无上

  之根修习。

  阿难!实于圣者之律,无上之根修习乃如是。

  301     然者,阿难!如何为学人之行道?阿难!于此,比丘以眼见色已,而可意生,

  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为其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

  而恼、惭、厌忌。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味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

  法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为其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

  已生之可意不可意,而恼、惭、厌忌。阿难!如是,即学人之行道。

  然者、阿难!圣者如何修习根?阿难!于此,比丘以眼见色已,而可意生、不

  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若欲:‘于[所]厌忌,应住不厌忌想。’[即]于其处,

  不厌己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应住厌忌想。’[即]其处,厌忌想而住。

  若欲:‘于[所]厌忌与于[无所]厌忌,应住不厌忌想。’[即]于其处,不厌忌

  第一五二 根修习经                                   三二九

  中部经典四                                          三三O

  想而住。若欲:‘于[无所]厌忌与[所]厌忌,应住厌忌想。’[即]于其处,厌

  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无所]厌忌,以避如是两者[即有有舍,应

  住有念、正知。’[即]于其处,有舍、有念、正知而住。

  复次,阿难!于比丘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味味已、以身触所触已、

  以意识法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若欲:‘于[所]厌忌,应住

  不厌忌想。’[即]于其处,不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无所]厌忌,应住厌忌想。’

  [即]于其处,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无所]厌忌,应住不厌忌

  想。’[即]于其处,不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无所]厌忌与[所]厌忌,应住

  厌忌想。’[即]于其处,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无所]厌忌,避

  如是之两者,而有舍,应住有念、正知。’[即]于其处,有舍、有念、正知而住。

  阿难!实圣者乃如是以修习根。

  阿难!如是,我于圣者之律,说无上之根修习。说学人之行道。说圣者之根修

  习。阿难!凡[大]师求诸弟子之利益,由怜愍而垂怜愍,应为之事,我为此乃为

  汝等。阿难!如是,有诸树下,如是,有诸空室。阿难!应禅思、勿放逸。应不可

  有后悔。此乃我[为]汝等之诸教诲。’

  世尊如是已,欢喜之尊者阿难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五二 根修习经                                   三三一

  中部经典四                                          三三二

  中部经典四 注

  注第二品 不断品

  1 不亲近(anupayo)以an+upayo看为无方便。

  2 不没入(anapayo)以由an+apa+i而来之语而译。

  3 于圣想(ariyaya sahnaya)之有‘于圣慧’(ariyaya pannaya),当然是后者谓正确。

  4 彼作性(tammayata),于注释书,为渴爱tanha

  5 赤手(lahitapani)从玄奘译。原字意为手染血的人。

  6 有主之女(saparidapda)谓a waman protected by a stick之原意。

  7 知 原本虽为na janami,此乃误传。

  8 语行 于原本kayasaniacaram即马身行,想是由此下略文之关系而错误,因此今暂如所记以订正。

  9 见云云 下皆用‘现在之历史’。今亦仍如是译出,其他同样时亦类此。

  1O 善善云云(abhinnatehi abhihnatehi)即暂以叠语之力说译之。

  11 见证之可能 原本为sakkhibhavyatam今以sacchibhabbstam译之。

  第三品 空品

  1 兜率身(Tusita-kaya)兜率天众之意。

  2 妙欲(kamaguna)于北传皆译为欲功德,

  3 以下对诸注之文,原本虽不附( ),恐有逸脱,今加附之。

  4 出家云云 由次受具足之文推之,此不能忆测为出家式(得度式)。

  5 洗肢体 原本有gattaparikamme byapajjita想是错误,今读为gattaparikamme vyaparita=肢体

  之准备,从事于(洗、按摩等)。

  6 阿义耶萨那(Aggivessana)阿夷罗和提沙弥之称呼。中含作阿奇沙那。

  7 ‘对于心’之次于原本有‘对于法’之续述,此关于所谓四念之观法,中途之略记,例如唯前后详述

  之形式者,暂取其意,故改译之。

  8 只管 如往还力说之语,以取其意而译。

  注释                                                三三三

  中部经典四                                          三三四

  9 法王 原本有dhammassami为呼格,已有bhante(尊!)今暂读为dhammassami。

  1O 此偈亦出于律之憍赏弥篇中,请参照。

  11 他云云 原本nanham bhiyyo amnnarum(or amannatha)为两重否定,因难取其意义,读取最

  后之mannarum or mannatha。

  12 那伽云云 原本有matang,aranne va nago以matango aranne va nago译之。

  13 自爱形(attakamarupa)是‘爱自己’之意,近乎‘悠悠自适’之意。

  14 为其云云 原本虽为uahatonidanam异本为tato nidanam故,今从此。

  15 舍俱行定云云 此上虽略记之符号,想是作此打算。(故此勿记乐俱行定故。)

  16 饮酒者 原本例如‘饮者于须罗,迷罗耶酒之放逸处’(surameraya majjapamadatthayi)若照如

  此记述,其文过长故,今略之。

  17 彼其比丘(Sa kho so bhikkhu[balo])下之贤者时,‘彼其,诸比丘!贤者……’即为(Sa kho

  so,bhikkhatve,pandito…)

  18 四隅云云 次经,于此一句,作为偈形。

  19 轭yugani中阿含为‘小轻木板。’

  2O 敌王patirajano于长含十八等作为‘小王。’

  21 想是公唱 于原本虽有akkhahatam manne同D.II.P.174之文中,有akkhatam manne(prociaimed

  methink)而从之。暂如此译之,因右之长部译者Rhys Davids夫妻以译为"Remained fixed on on

  the open-terrace”

  22 以应咨问(anusasissami)‘忠言’之意。

  23 有等熟力(samavepakinya samannagato)同后善消化之意。

  24 善消化力(gahaniya samannagato)gahani=the"seizer"a supposed organ of the body dealing

  with digestion and gestation.集异门足论、十三、五胜支之三…‘少疾无病而成等熟腹…’

  25 五种连pancavidhabandhana译为‘五重组’亦可。

  26 彼 原本虽缺so,今依别本补之。

  注释                                                三三五

  中部经典四                                          三三六

  第四品 分别品

  1 一夜贤者(Bhaddekaratta)于汉译(阿难说经、温泉林天经、释中禅室尊经)音译为跋地罗帝。完

  全努力于现在之生活,于现在而言者,如修行哲人等应为之心。下第百三十四之相当经之尊上经(大

  正藏、七七)记为贤善偈。

  2 亲eva想是(实)。

  3 有 于别本ahosi为(有)似关于已经过去之机会而作。

  4 无踌躇(agarukaritva)‘于世尊、或于我等,无特别表示敬意,’或‘不想为打搅’等意。

  5 敢 想是yavatako ahosi

  6 一向(ekansena)全面的、全称之意,总之,部分的之反对。

  7 行upavicara译为与伺察同字。玄奘译为近行参照(集异足论十五等。)

  8 见(samanupassato)普偏,且善观察之意,玄奘屡次译为‘等随观见。’

  9 而tveva,盖,此字是(tu eva)now,but,indeed,however等之意,‘诸色等不唯我等日常之认识。’

  应有此程度之意?

  10 不彼作性(atammayata),tammayata是渴爱(tanha)。故不彼作性者,即无渴爱。

  11 智心 原本于作anna-cittam照对上来之同文,读为anna-cittam。

  12 有也 于前之一三三、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之相应文中,作为现在(hoti)。

  13 不介意(agarukaritva)参照前注4。

  14 取而不住 于原本有cittam pariyadaya titthanti照上之同文,要加上na读之。

  15 非义苦(anatthadukkham),此意思虽无不通,若其他相应此文,不能不是‘不持利益’(anatthasam

  hitam)之误。

  16 声(sara)或调。

  17 同一物 以tad eva译之。

  18 仰为师(uddissa)=ger.of uddisati=to declare,to pointout.)

  的信仰 今认为saddha(信仰)之具格译之,但亦可看为动词saddahati之gerund(信仰)佛音见如后

  注释                                                三三七

  中部经典四                                          三三八

  者。

  20 其处云云之上下,想不要括抓,但原本有之即暂照原来。

  21 想欢喜 以mannussava看为manna=thinking;ussava=merrymaking读之。

  22 舍(caga)亦译为施。

  23 水界 原本逸脱。今以顺理补之

  24 眼识 于原本cakkuma(cakkhumant有具眼者之nom.)如其耳、鼻识,为cakkhuna之误读。

  25 所执受(upadinna)玄奘译,法蕴足论,十之同文下,有‘有执有受。’盖upadinna乃grasped at;

  laid hold of;the issue of grasping等之意。

  26 妄想(mannitam)于中阿含六界经,译为自举。

  27 大过云云(accayam accayato patigganhatu ayatim samvaraya)于忏悔之时,一定之型状,约

  言:‘将来当防护,今请原谅。’之意

  28 如何,(原因)yam暂以关系代名词译之。

  29 我云云 若为复数者,同英语等,以王之‘朕’为we

  3O 对人施(patipuggalika dakkhina)对个人施之意

  31 僧类施(sanghagata dakkhina)对僧伽多人相之布施。

  32 两僧伽(ubhatosangha)言比丘比丘尼之两僧伽。

  33 僧类施云云僧颈施乃僧伽施(众人),对人施,乃言对个人施,由此区别,应知有此教说。

  34 此偈 出集异门足论八,请参照。

  第六品 六处品

  1 减退之终云云 原本patikkamosanam pannayati no abhikkamo‘无施设减退之终局、进展之终

  局否?’之意思。

  2 中部经典三,第九十七,陀然经参照。

  3 不执受upadiyissami=I will not take hold of or cling to之意。

  注释                                                三三九

  中部经典四                                          三四O

  4 我云云 于此之前有‘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之文,兹乃逸脱。

  5 耳触 于原本sotasamphassam vinnanam即‘耳触识’,于此想关于六触身的说明,如前之眼识,盖

  不用其识字,因此以下悉皆略去。

  6 不举 原本之Na patibhati=does not appear or occur to(orupon),does not shine upon等

  怠,今如此详之。

  7 宜云云 ‘应去’之婉曲语,究竟是‘再会’之意。北传杂阿含之相应处,有‘汝今宜去’。又同北传

  的各处言‘汝今当(或、知)知时。’

  8 圣ayya乃a contracted form of ariya。

  9 如是(etam hoti)即‘如是解’之意。

  10 有坚saravant=having essence,heart or hardest part国语译为坚实等,汉译有译例,实其亦可解

  为果实之意,特避此,唯为‘有坚。’

  11 同义语(adhivacana)一般汉译谓‘增语。’

  12 如何(因为),当ya乃心也。

  13 同云云 原本有Tena hi tvam,Nandaka,sve…ten'cva…,返复以见tena即如是译之。

  14 生茂之林 原之Andhavana于汉译为安陀林。

  15 昼住(divavihara)北传译为日中正受。日中过热之间,入阴凉之林中坐禅,乃比丘等之所习。

  16 三之和合云云 以tinnam samgati phasso直译,即:‘三之和合乃触。’

  17 不可 以tam na uppajjati直译,虽可为‘彼不起’,其意思:‘无遭受’,暂以不可译之。

  18 有pannayati=施设。

  19 有 于原本有uppajjati(起),以前后之比较,乃pannayati之误。

  20 损减 原本之apacayam gacchanti直译为‘趣不积集。’

  21 双结 原本之yuganandha注有‘物同一刹那相结合’ckak-khanikayuganandha且衍为:‘盖此等,

  于一刹那有一止,他刹那有观。如是成为异刹那者。而说明圣道同为一刹那。’

  22 等不等(samavisama)于杂阿含作为所行非法行、所行疏涩行。Lord Chalmers:walk sometimes

  righteously but sometimes unrighteously.

  注释                                                三四一

  中部经典四                                          三四二

  23 诸贤!(Bhonto)此字有主格和呼格之两用,今为后者。

  24 随行Anavaya=accordance,conclusion,&c,Lord Chalmers:result今暂依荻原博士之梵汉辞典

  中之译字。

  25 ‘诸长老’次句云‘诸尊者’其原皆是Ayasmanto,一为俗人乃至异学,一为佛教出家者,故如是别

  译之。

  26 实(tatha hi),或‘因为’亦可。

  27 修习patisevanti=They pursue,follow,practis or indulge in.

  28 如是(tattha),或作‘其时’‘于此’二者皆可。

  29 虽再看disva disva,以下同。

  30 ‘一之’ahhattha=differently,in other way.

 
 
 
前五篇文章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52、根修习经(北)杂含一一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其余125经 (北)一 善法经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其余125经 (北)二 昼度树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其余125经 (北)三 城喻经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其余125经 (北)四 水喻经

 

后五篇文章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51、乞食清净经(北)增阿含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51、乞食清净经(北)杂含九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51、乞食清净经(南)一五一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50、频头城经(北)杂含一一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50、频头城经(南)一五0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